《登高》教案1、 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教案4篇

登高教案4篇

登高教案4篇登高教案篇1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登高教案篇2【教学过程】一、由杜甫诗句导入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二、出示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三、初读Ppt出示:读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四、品读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生自由朗读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生再读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生读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生:孤独的身影多病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生5:“艰难”句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生再读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生:还有国家师板书:家国之悲生齐读5.师小结Ppt出示:品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师提示:看看目标生答:借景抒情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2生读,生齐读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Ppt出示:写多想遇见您,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多想遇见您,在“”的时候,,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2生上黑板展示3生诵读展示Ppt出示:背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评述】整体设计美玉含瑕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登高教案篇3【学情分析】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登高》的背景。

分析并解读《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及《登高》的背景资料。

相关文学鉴赏和创作技巧的资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登高》,了解杜甫的生平。

收集有关诗词创作的资料,了解基本创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提问学生对《登高》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4.2 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强调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5.2 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所学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六、教学延伸6.1 诗歌鉴赏:选取杜甫其他表现自然景观的诗作,如《春望》、《望岳》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6.2 文学与文化: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课件# 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读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许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花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非常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多病今日在寒秋中单独登临高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杜 甫《登高》教案

杜 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境界。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身世之悲、家国之恨等。

(2)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的名字叫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登高》,一起感受他那深沉而又伟大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此时杜甫已是五十六岁,且长期漂泊,身体多病,生活困顿。

《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学习提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各选入他们的一首经典诗作。

这几首诗体式不同,抒发的情感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

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

学习时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第一篇:《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word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登高》诗歌,体会其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适用范围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配合《登高》诗歌的教学使用。

1.3 教学时长建议教学时长为2课时。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登高》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高》,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登高》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杜甫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悉《登高》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

4.2 学生准备预习《登高》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登高》诗歌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思考问题。

5.3 课堂讲解讲解《登高》诗歌的背景、结构和韵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登高》诗歌的理解。

第六章:诗歌鉴赏与分析6.1 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分析《登高》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6.2 教学重点与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杜甫的思想感情。

6.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详细解析《登高》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心得。

示例分析:提供相关的诗歌示例,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对杜甫《登高》的理解。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有关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其次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终一首诗。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力量,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学问、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问与力量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尝诗歌意境,培育初步鉴赏诗歌的力量;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展说明。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所以我将实行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育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量,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学问积淀和人生经受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展简要的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登高》优秀教案(精选15篇)

《登高》优秀教案(精选15篇)

《登高》优秀教案(精选15篇)《登高》优秀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高》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一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2.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二、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一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教案:杜甫《登高》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杜甫的《登高》一诗,诗歌内容如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登高》一诗,使学生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 提高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识别和书写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登高》一诗的意境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登高》诗歌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僻字词解释卡片。

4. 古典诗歌鉴赏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生平画像,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登高》一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诗歌朗读与解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跟读《登高》一诗,注意字的发音和语气。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生僻字词讲解(5分钟)1. 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针对生僻字词,发放解释卡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

四、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分钟)1. 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作者、背景等。

2.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登高》一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五、随堂练习(5分钟)1. 请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鉴赏方法,谈谈对《登高》一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选取几个生僻字词,让学生书写和拼音。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在黑板上书写《登高》一诗的和作者。

2. 用关键词标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孤独凄凉”等。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登高》一诗,并书写生僻字词。

2. 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感受。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登高》教案篇一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同学个别朗读2、教师范读3、集体朗读4、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教学设想】《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解题——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2023年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终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到达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

他的很多闻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只惋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日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旧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它的造型古朴高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巡游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巡游区(梅园)和效劳区(草堂寺)。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古朴高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闻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由于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

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

七年级语文《登高》(杜甫)教案

七年级语文《登高》(杜甫)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课件。

五、教学方式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文本分析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

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长江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

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古诗《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投影)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流。

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处漂流时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登高》,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的。

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学过吧现在齐背一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影)现在大家听我读一遍,注意我读的感情、节奏。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登高》教案篇一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

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

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

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

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

“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

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
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

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