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咳嗽中医

咳嗽中医
加味:鱼腥草、海蛤壳、葶苈子、瓜蒌皮、花 粉
刘××,女性,52岁,于1999年9月13日来诊。主诉咳嗽 一个月。患者一个月前因外感出现咳嗽,先后在多家医院 诊治,曾先后用抗生素、镇咳剂及口服激素治疗,效不显, 咳嗽反而加重,来诊时见:咳嗽,咽痒则咳,连声作呛, 咳甚则面红、憋气,两胁胀痛,痰少,痰色白质粘不易咯 出,伴咽痛、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数。 请写出诊断、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咳声粗亢浑浊嘶哑 外感风寒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 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
或风热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
肺燥阴虚
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 夜卧咳嗽加剧,持续不 已,少气或伴气喘者
久咳致喘 的虚寒证
阴虚或气虚
病势缓而病程长者
咳而声低气怯者
痰湿或痰热 虚
3.辨寒热虚实
寒证:
多有“冷、淡、清、稀、青、白、迟”的特点;

久咳
逐渐加重
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咳喘并作─────→肺胀
反复
伤脾及肾
累及于心
预防与调摄
1.预防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 腠理御寒抗病能力,遇有感冒及时诊治。
2.若常自汗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
案例分析
诊断:咳嗽 辨证分型: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去知母、陈皮或千金苇茎汤
痰 阻 气 逆

----肃降无权
(正虚)
病因病机
2.内邪干肺
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湿聚为痰

阻 气
情志刺激----肝郁化火----灼津为痰

(邪实)
内 伤
阴虚火旺灼津为痰

五种治疗咳嗽小偏方

五种治疗咳嗽小偏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五种治疗咳嗽小偏方
导语:中医治咳嗽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不一样的咳嗽证型所用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省中医院呼吸内科苏奎国主任医师讲述了五种咳嗽...
中医治咳嗽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不一样的咳嗽证型所用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省中医院呼吸内科苏奎国主任医师讲述了五种咳嗽的防治方法:
风寒咳嗽:有吐稀痰,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或有发烧等症状,疗法在于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用杏仁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两次。

风热咳嗽:多有发热、口干、吐痰不爽、咽喉痛的症状。

可用鲜藕、脆梨榨汁混合,早晚各一杯来预防和治疗。

燥火咳嗽:有干咳、少痰、唇及咽喉干燥的症状。

可用新鲜木瓜一个,去皮蒸熟,加少量蜜糖吃,既香甜可口又清燥润肺。

痰湿咳嗽:痰多黏稠,喉中呼噜作响,可能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

可用薏米煮粥,有助于治疗咳嗽和喉中漉漉痰声;或用橘皮30克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50到100克煮粥饮用来防治。

体虚咳嗽:咳嗽时发时止,面目苍白、两颧(眼睛之下的颜面骨)发红、提不上气或手足发烧,有时痰中带血。

可用柚子核20多粒,加冰糖、水煎服,1日3次,对久咳有利。

也可用百合30克加蜂蜜蒸熟吃。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内科咳嗽的分型及方剂

中医内科咳嗽的分型及方剂

中医内科咳嗽的分型及方剂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治疗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以祛邪止咳、补虚为主。

1.外伤咳嗽证主要有
(1)风寒袭肺证:患者出现咳嗽、咽痒、咳白痰,伴有流清涕、恶寒(怕冷)发热、头痛、无汗等症状时,可选用三拗汤合止嗽散进行治疗。

(2)风热犯肺(风热邪气侵犯肺脏)证:患者出现咽喉肿痛、咯痰不爽、痰黄质黏稠的症状,伴有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等症状,可选用桑菊饮甲减治疗。

(3)风燥伤肺证:患者出现咽喉发痒、鼻唇干燥、痰中带血等症状时,可选用桑杏汤进行对症治疗。

2.内伤咳嗽证
(1)痰湿蕴肺证:患者出现反复咳嗽、脘痞腹胀、大便溏薄等症状时,可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

(2)痰热郁肺证:患者出现咳痰黄稠、口干欲饮等症状时,可选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

(3)肺阴亏耗证:患者出现干咳气短、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肺阴虚的症状时,可选用沙参麦冬汤治疗。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治疗咳嗽方证总结

治疗咳嗽方证总结

治疗咳嗽常用方证总结一、小青龙汤一太阳太阴合病组成:麻黄三钱,芍药三钱,细辛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桂枝三钱,五味子四钱,半夏五钱。

辨证:发热恶寒,咳嗽干呕而脉浮者。

使用注意:五味子捣破后,五味乃全,再入煎剂。

相关条文回顾:①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③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十二,36)④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十二, 24)⑤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

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二十二,7)二、小青龙加石膏汤一太阳太阴阳明合病组成:即上方加生石膏二两。

辨证:即上方证痰涎稠黏而烦躁者。

相关条文回顾: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七,14)三、厚朴麻黄汤一太阳太阴阳明合病组成:厚朴五钱,麻黄四钱,杏仁五钱,半夏二钱,干姜二钱, 细辛二钱,五味子六钱,小麦二两,生石膏二至三两。

用法:先煮小麦令熟,去滓,纳诸药再煎,温服。

石膏亦先煎。

辨证:咳而脉浮,呼吸迫促,满闷而烦躁者。

相关条文回顾: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七,8)四、越婢加半夏汤一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组成:麻黄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半夏五钱, 生石膏二至三两。

辨证:咳而上气,呼吸困难,目如脱状者。

按:①小青龙汤与本方对于治疗外邪内饮而咳喘,甚相似,但前者偏于治寒,本方偏于治热。

②咳嗽初发时,常见表证,故以上四方均为常见方证,不过此时以麻黄为主的配剂,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适证选用之,亦可顿挫其势,若咽痛者,以上各方均宜酌加桔梗治之。

相关条文回顾:①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身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十四, 24)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六类咳嗽辨证用中药

六类咳嗽辨证用中药

六类咳嗽辨证用中药咳嗽是指由于呼吸道异物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症状。

中医认为,咳嗽是一种症状而非病名,涉及多种疾病,因此治疗咳嗽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证候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从六个角度可以辨证治疗咳嗽,本文将从这六个角度分别介绍常用的中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一、风寒咳嗽风寒咳嗽多发于寒冷季节或气候变化时,表现为咳嗽声低沉、痰稠,咳嗽时有寒战、鼻塞、喉咙疼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风寒侵袭肺脏,致使肺气失宣,引起咳嗽。

治疗上应选用辛温解表、宣肺化痰的中药,如麻黄、杏仁、桔梗、生姜等。

1、麻黄麻黄为常用的解表、宣肺化痰的中药材。

麻黄性味辛温,归肺、膀胱、大肠经。

能发汗解热,宣肺化痰,通利水道。

麻黄适用于风寒咳嗽、肺热咳嗽、哮喘等疾病。

麻黄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经典方剂,具有较好的发汗解表、宣肺化痰的作用。

2、杏仁杏仁为解毒化痰、润肺止咳的药物,性味苦甘平,归肺、大肠经。

杏仁可祛痰、润肺、止咳、解毒,适用于多种咳嗽症状。

常用的配伍有杏仁、桔梗、生姜、甘草,常用于水肿型风寒咳嗽。

二、风热咳嗽风热咳嗽多发于夏秋季节或气候潮湿时,表现为喉痛、咳嗽、咳黄痰等症状。

风热咳嗽多由风热感冒引起。

治疗时可选用辛凉清热、润燥化痰的中药,如连翘、板蓝根、蜜炙石膏等。

1、连翘连翘是治疗风热感冒及咳嗽的常用中药,性味苦寒,归心、肺、肝经。

连翘能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常用于风热咳嗽、喉炎咽炎等症状。

一般用量为9-12克。

2、板蓝根板蓝根是治疗风热感冒、喉炎、痰热等疾病的常用中药,性味苦酸寒,归肺、胃经。

板蓝根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燥化痰,适用于风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

一般用量为6-12克。

三、燥咳燥咳多发于秋冬季节,症状为干咳无痰、喉干喉痒。

燥咳常由肺燥引起,治疗上应选用润肺化痰的中药,如黄芪、枸杞子、玉竹等。

1、黄芪黄芪是滋补益气、润肺化痰的中药,性味甘微苦,归脾、肺经。

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而且还能益气生津、润肺化痰。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中医辩证分型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中医辩证分型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用中成药

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用中成药

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用中成药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中医依据病因不同,将咳嗽分为7类。

针对不同类型咳嗽,需选用不同治疗方法和相应药物,才能取得疗效。

风邪犯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

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常见病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治疗方法:疏风宣肺,止咳化痰。

常用中成药:止嗽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感冒止咳颗粒,宣肺止咳颗粒等。

风寒袭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咳嗽声重,痰量多带泡沫,喘息咳逆,呼吸急促,常有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有夜咳,口不干。

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治疗方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常见病症: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止咳宁嗽胶囊、风寒咳嗽颗粒、小青龙合剂等。

风热犯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常用中成药:桑菊感冒颗粒,蛇胆川贝枇杷露,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风燥伤肺证表现症状: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

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秋季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

常用中成药:秋梨润肺膏、川贝枇杷糖浆、蛇胆川贝枇杷膏,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膏。

痰湿蕴肺证表现症状: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方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常见病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橘红痰咳液、桂龙咳喘宁片、二陈丸等。

痰热郁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燥热口干。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咳嗽分型论治

咳嗽分型论治

咳嗽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有痰有声为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感咳嗽。

风热型咳嗽:
症状:咽喉部位痛,吞咽不利,咳嗽,痰液黄稠,发热,怕寒,舌头发红。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利咽止咳。

处方:桑叶,菊花,金银花,枇杷叶,牛蒡子,板蓝根,黄岑,浙贝母,桔梗,甘草。

食疗方法:梨+冰糖+川贝
风寒型咳嗽:
症状:吞咽不畅,咳嗽,痰液白色,怕寒,头痛,
治疗方法:疏风散寒,利咽止咳。

防风,荆芥,百部,桔梗,僵蚕,紫苏叶,薄荷,甘草,细辛,生姜。

风寒型食疗方:萝卜葱白汤;
痰湿型咳嗽:
症状:发胖,爱吃肥甘厚味食物,吞咽不利,咳嗽,痰液白色黏稠。

治疗方法:化湿祛痰,利咽去咳。

半夏,桔梗,百部,昆布,海藻,黄岑,浙贝母,陈皮,甘草,牡蛎。

食疗方法:煮萝卜水;
气郁型咳嗽:
症状:容易激动,易怒,咽喉不利,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利咽止咳嗽。

柴胡,甘草,薄荷,白芍,浙贝母,丹参,枳壳,郁金,木蝴蝶,瓜蒌,昆布,海藻,桔梗。

食疗方法:梨子切掉皮后切成片,把冰糖放入炖汤,祛痰止咳。

阴虚型:
症状:年龄偏大者较多,咽喉不利,微痛干痒,灼热感,咽喉痒引起咳嗽,在入夜时加重。

治疗方法:病程较长,用滋阴降火,利润咽喉,止住咳嗽生地黄,玄参,丹参,麦冬,桔梗。

按摩方法:
痰湿咳嗽:太渊穴,中脘穴;
肝火灼肺:尺泽穴;
肺虚咳嗽:太溪穴,太渊穴。

食疗方法:天门冬和粳米加冰糖做粥。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胃气上逆证证候: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病机:胃气上逆,痰浊壅中,肺胃失和,气道受累。

治法:降浊化痰,和胃止咳。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9克r包煎1,赭石9克,法半夏6 克,党参15克,干姜5 克,黄芩9克,黄连3 克,枇杷叶9克。

加减:若呃逆、泛酸较重者加吴茱萸15克(煅),瓦楞子15克以降逆制酸;痰多者加浙贝母10克,紫菀10克以化痰止咳。

肝火犯肺证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处方:桑白皮12 克,地骨皮12克,黄芩9 克,青黛6克,海蛤壳15 克(先煎)。

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克,牡丹皮9 克,浙贝母9克,枇杷叶6克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克,旋覆花9克(包煎) 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克,丝瓜络9克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9克(先煎),浙贝母9克,竹茹9克,瓜蒌9克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克,麦冬9克,天花粉15克,诃子9克以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虚证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北沙参9克,麦冬9 克,天花粉9克,玉竹9 克,桑叶9克,知母9克,川J贝粉2克(冲服)。

加减:咳而气促,加五味子6克,诃子9克以敛肺气;痰中带血,加牡丹皮9克,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藕节9克以清热止血;潮热,酌加功劳叶9克,银柴胡9克,青蒿9克(后下),鳖甲9克 (先煎),胡黄连9克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9克,牡蛎15克(先煎),浮小麦15克以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12克 (冲服),黄芩9克以清热化痰;手足心热,梦遗,加黄柏9克,女贞子9克,墨旱莲9克,五味子6克以滋肾敛肺;兼气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咳嗽一证根据肺脏受邪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治疗法则:如六淫外感者,当祛邪利肺;饮食内伤者多是外感为病的兼夹证候,总以脾胃受损、痰湿内盛为特征,在宣肺止咳的同时要健脾化痰。

外邪所致者,大忌敛肺止咳,若病起即予补涩,易使邪气留恋;另一方面要注意宣肺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咳嗽的辨证,首先要分清外感与内伤,一般来说,外感咳嗽多是新病,每于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全身酸楚、恶寒、发热等症(其他外邪为患,亦当有其相应症状),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缓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脏腑见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等。

但外感日久,渐至内伤,内伤咳嗽,易致外感,一些慢性咳嗽病人常常是内伤、外感并存。

临证时应注意辨别。

其次是辨别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一般咳声高扬者属实,咳声低弱者属虚。

咳嗽时作,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咳嗽剧烈,伴气短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

另外,要注意辨别痰的颜色、性质及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或虚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者属热;痰中带血多属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热之证。

①风寒袭肺:证候特点: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物:疏风散寒用麻黄、荆芥、藁本、防风、白芷等,宣肺止咳选杏仁、紫菀、款冬花、白前、百部、陈皮、法半夏、制南星、前胡、桔梗、甘草等。

基本处方:麻黄10g,杏仁12g,甘草6g,紫菀15g,款冬花12g,荆芥10g,桔梗10g,白前12g,陈皮6g,百部15g。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10g、金沸草15g以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12g、蝉蜕9g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15g、苍耳子6g宣通鼻窍;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

常见咳嗽种类、治疗方法和忌食大全

常见咳嗽种类、治疗方法和忌食大全

常见咳嗽种类、治疗方法和忌食大全一、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营卫失和为本证的主要病机。

风热犯肺、热灼肺津,故见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口干;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鼻咽部先受其邪,故鼻流黄涕、咽痛;风热客表,营卫失和,故头痛、发热、汗出、恶心。

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初犯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以桑叶、菊饮、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如见咳甚者,加鱼腥草、枇杷叶、浙贝母、矮地茶;若热邪较重者加银花。

二、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

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痛等症。

舌苔白,脉浮。

病机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以致肺卫失宣为本证的主要病机。

风寒客肺,肺气闭郁不宜,故咳嗽、咯痰、鼻塞流涕;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外之阳气被遏,故恶寒、无汗、头痛、骨节痰痛;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寒之邪束表客肺之象。

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药:杏苏散或金沸草散加减。

杏苏散中用紫苏、前胡疏风散寒;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甘草止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共奏解表宣肺之功。

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紫菀;咳而气急者,去紫苏加麻黄、苏子宣降肺气;表邪较甚者,可酌加防风、姜活;若见气虚者气虚者加党参。

对其兼夹证,需注意随证施治。

①外寒内热:症见咳嗽声重音嗄,痰浓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恶寒鼻塞,或有身热,口渴咽痛,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而黄,舌质红,脉滑数。

此证为风寒外束,肺热内郁所致,俗你“寒包火咳”。

治宜散寒清热,用麻杏石甘汤。

此证与燥邪伤肺不同,不宜早投清润之剂。

②风寒兼湿:证见咳嗽痰多,兼有胸脘作闷,舌苔白腻,脉濡。

此为湿邪内郁,复感风寒之邪,肺气失于宣畅所致。

治宜疏散风寒,兼予燥湿去痰,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之类。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咳嗽症状分7种,辨证施治,灵活用药

中医咳嗽症状分7种,辨证施治,灵活用药

中医咳嗽症状分7种,辨证施治,灵活用药咳嗽是肺系常见病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以损伤肺气,引发咳嗽。

临床需辨表、里、寒、热、虚、实,根据主证,随机选方,并兼顾次症,灵活加减用药!1、温散风寒症状举例:运动后弃衣贪凉,次日咳嗽音哑,咽喉奇痒,痰白清稀,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头项酸痛,舌苔薄白。

辨证:属于风寒咳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药用:炙麻黄,桂枝,荆芥,细辛,杏仁,前胡,生姜和甘草。

用麻黄配桂枝、荆芥、细辛,辛温发汗,解散表寒;麻黄配杏仁、前胡,开启肺气,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生姜、甘草调和诸药,以助宣散风寒。

2、轻疏风热症状举例:咳嗽频作,痰黄黏稠,不易咯出,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咽痛,鼻塞流涕。

舌质红,苔薄黄。

辨证:属风热咳嗽,治以疏风解热,肃肺止咳。

药用: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大青叶,杏仁,浙贝母,桔梗,芦根和甘草。

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发肺气;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消除炎症;杏仁、贝母、桔梗、芦根、甘草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3、清化痰热症状举例:平时嗜烟,素有积热,近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诱发咳嗽,痰多色黄,喉间痰鸣,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属痰热咳嗽,治以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药用:金银花,连翘,黄芩,前胡,桑白皮,鱼腥草,桔梗,浙贝母,款冬花,甘草和生石膏(另煎兑服)。

生石膏、金银花、前胡等宣散风热;连翘、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泻肺热;桔梗、贝母、款冬、甘草化痰清热4、培土生金症状举例:慢性咳嗽多年,时轻时重,每因劳累受凉而发作。

时下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萎黄,气短乏力,懒动少言,语音低微,动则自汗,食欲不振。

舌质淡嫩,齿痕明显辨证:属气虚咳嗽,治以培土生金,益气化痰。

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杏仁,浙贝母,炙枇杷叶,炒山楂,炒麦芽和炙甘草。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益脾肺之气,培土以生金;半夏、陈皮、杏仁、贝母、枇杷叶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山楂、麦芽辅助消化,增强脾胃健运5、燥湿化痰症状举例:素嗜烟酒,形肥气弱,患慢支多年,咳喘常发,迁延难愈。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范围】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

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

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及其治疗举例:
1.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寒冷感,伴有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等感冒症状。

治疗:采用祛寒、散风的药物治疗,如麻黄、桂枝等,常配合薏苡仁、紫苏等药物。

2. 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声响亮,咳嗽时有发热感,伴有咽痛、口渴、咽干、咳黄痰等症状。

治疗: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连翘、金银花等,常配合薄荷、石膏等药物。

3. 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痰多、黏稠、难以咳出的感觉,伴有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采用化痰、健脾的药物治疗,如半夏、陈皮等,常配合白术、茯苓等药物。

4. 肺燥咳嗽:
症状:咳嗽声干燥、咳嗽时有干咳、盗汗、口干、咽干等症状。

治疗:采用润肺、养阴的药物治疗,如沙参、麦冬等,常配合枇杷叶、百合等药物。

以上只是针对部分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建议患者务必就医中医内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与人体肺脏功能失调有关,可以采用一些中医护理方案来改善咳嗽的症状。

下面是一个关于咳嗽中医护理方案的示例,供参考。

第一步: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肺脏失调引起的,所以首先需要辨证施治,确定咳嗽的类型。

常见的咳嗽类型有寒咳、热咳、痰咳等。

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寒咳:咳嗽声低,声音湿润,咳出的痰白而稀,身体有寒冷感。

可以采用祛寒的中药治疗,如炮姜、罗汉果等,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热咳:咳嗽声高,声音干燥,咳出的痰黄而稠。

可以采用清热的中药治疗,如梨、黄芩等,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注意多喝水以保持体液平衡。

3.痰咳:咳嗽声响亮,声音湿润,咳出的痰量较大。

可以采用化痰的中药治疗,如半夏、枇杷叶等,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

第二步:药膳调理中医认为通过正确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肺脏功能,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膳调理方法。

1.梨炖雪梨膏:将新鲜梨洗净去皮切小块,加入适量的冰糖炖煮,煮至梨熟烂,用勺子将梨捣碎成浆状,再加入冰糖调匀。

每天早晚各服一次,对于痰咳效果较好。

2.百合炖蜜枣:将百合洗净,蜜枣去核,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改小火炖煮20分钟,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匀即可。

每天早晚各服一次,对于燥咳效果较好。

3.薏米煮鸭蛋:将薏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煮30分钟,再加入去壳的鸭蛋煮熟即可。

每天早晚各食一次,对于寒咳效果较好。

第三步:运动保健运动对于改善肺脏功能、增强免疫力都有益处,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排汗,从而排出体内的湿气。

以下是一些适宜的运动方式。

1.慢跑:慢跑可以锻炼肺活量,提高肺功能,适合咳嗽病人进行。

2.太极拳: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可以调节呼吸,舒缓肌肉。

适合咳嗽病人进行。

3.呼吸操:可以通过呼吸操加强肺功能,增强呼吸能力。

适合咳嗽病人进行。

第四步:保护环境中医认为外界环境对于肺脏健康也有影响,尤其是雾霾天气和烟雾环境。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1. 咳嗽病概述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呼吸道感染、过敏、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

中医认为,咳嗽病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采用综合的诊断方法和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常常能够有效缓解咳嗽症状。

2. 中医咳嗽病诊断中医诊断咳嗽病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咳嗽病类型包括阳虚咳嗽、阴虚咳嗽、痰湿咳嗽、热毒咳嗽等。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咳嗽病症状:•干咳:干咳症状多见于热毒咳嗽或肺燥干咳。

•咳痰:咳痰症状多见于痰湿咳嗽或寒湿咳嗽。

•咳喘:咳喘症状多见于痰热咳喘或肺气虚喘。

•咳血:咳血症状多见于肺热咳血或肺虚咳血。

3. 中医咳嗽病治疗方案3.1. 肺燥干咳治疗方案方剂推荐:•养阴润肺方:使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等滋阴润燥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枇杷膏或川贝膏等,以滋润肺燥、止咳化痰。

穴位推荐:•太渊穴:位于手厥阴肺经,可负责清热润燥,适用于肺燥型干咳。

3.2. 痰湿咳嗽治疗方案方剂推荐:•清痰化湿方:使用苦杏仁、竹茹、枳实等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川贝母、百合等,以清热化湿、化痰止咳。

穴位推荐:•足三里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可平喘化痰,适用于痰湿型咳嗽。

3.3. 痰热咳喘治疗方案方剂推荐:•清热通腑方:使用黄连、连翘、桑白皮等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作用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川贝膏或瓜蒌膏等,以清热化痰、平喘止咳。

穴位推荐:•胃俞穴:位于脊柱胸部,可疏肝理气,适用于痰热型咳喘。

3.4. 肺气虚喘治疗方案方剂推荐:•益气养肺方:使用党参、白术、山药等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川贝膏或灸甘草糖方等,以补气养阴、止咳平喘。

穴位推荐:•中府穴:位于前胸部,可补肺气,适用于肺气虚喘。

4. 注意事项在中医治疗咳嗽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和穴位进行治疗。

•遵医嘱服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服用频率。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
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
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
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
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服药期间,不宜抽烟喝酒,不宜吃油腻、腥冷、辛辣食物。

脾虚大便溏泻者忌服。

3、秋梨润肺膏:口服,每日两次,成人每次10-20克。

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肺寒肺热大多属于实症。

肺寒又可分为:风寒束肺、寒邪客肺;肺热也可分为:风热犯肺、热邪壅肺和燥邪犯肺。

具体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证候鉴别如下:(一) 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本证以咳嗽,痰稀白为主证,兼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症状。

[证候分析]风寒袭表,内舍犯肺为本证病因。

风寒束肺,津液遇寒既而为痰,气道受阻,使肺失宣降,故咳嗽痰稀白;风寒束表,故兼风寒表证。

[证候鉴别]风寒束肺与风寒表证,两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风寒邪气引起,但病理变化不尽相同,故临床表现症状有别。

风寒束肺:邪由表而入,病变重点在肺,故以咳嗽为主症,兼有轻微表证。

风寒表证,邪气在表为主,故以风寒表实为重点,以恶寒发热为主,兼有轻微或不兼风寒犯肺症状。

(二) 寒邪客肺
[临床表现]呼吸系主症为咳喘,痰稀白,伴见实寒象,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以突然发作咳喘气急,且寒象明显为要点。

寒邪客肺,阳气郁遏,气逆则咳喘;失于温煦则形寒;寒凝气血阻滞,则舌淡苔白,脉迟而缓。

[证候鉴别]寒邪客肺与风寒束肺。

寒邪客肺与风寒束肺共症,咳痰稀白。

不同点:寒邪客肺其症状较重,咳兼喘,伴实寒象;风寒束肺其症较轻,兼风寒表证。

此外,前者病程长,后者病程短。

寒邪客肺与饮停于肺证鉴别:
共症,咳嗽,痰稀白。

不同点:寒邪客肺,痰少;病史呈急性发作;性质属实证。

钦停于肺,痰多呈泡沫稀水样;呈慢性反复发作病史;性质属本虚标实证。

(三) 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以肺热咳嗽,痰黄稠和风热表证为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稠浊涕,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受病。

风热灼伤,痰质稠黄,使肺失清肃,宣降失常,故为咳喘、鼻塞浊涕;邪犯肺卫,阳气郁遏,故见表热证;热盛津伤,则口干咽痛。

(四) 热邪壅肺
[临床表现]以咳喘里实热症状为主。

咳喘气粗,痰稠黄,热象为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不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即肺痈病。

[证候分析]湿热邪气入于口鼻,或风寒、风热入里化热,热邪灼伤肺金,炼液为痰。

痰热交阻、肺失清肃,宣降失常,故有咳喘息粗,甚至鼻翼扇动危候;里热蒸腾,津亏不足,心神不宁,故有明显壮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里实热象;热伤血络则咯、衄血;痰热壅滞,气血不畅,又可化腐为肺痈病证。

[证候鉴别]热邪壅肺与风热犯肺证。

共同点:两证均有肺热症状,邪气皆为外感。

不同点:前者主里实热证,病程较长,病情铰重;后者为表里同病,病位虽在肺
系但伴见风热表证,病程短,病情轻线。

(五) 燥邪犯肺
[临床表现]以肺系症状干燥少津为要点。

干咳无痰或少痰,痰粘不易咯出,甚咯血;唇、舌、口、咽、鼻等官窍干燥。

每可兼寒热表证,但因有倔寒、倔热不同,所以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凉燥:表证偏风寒,津亏铰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外感燥热之邪,或风温化燥,烧伤肺津,清肃失令,故见干咳,痰少而粘稠难咯。

燥盛则干,濡润不足,故诸症干涩。

凉燥偏寒,温燥偏热,故又有偏寒、偏热之不同表证,其伤津亦有轻重区别。

[证候鉴别]燥邪犯肺与邪热壅肺证。

共同点:二者均有津亏不足症。

不同点,前者多发秋季,主症以干咳少痰粘搁及官窍干燥为特点,兼有寒热表证;后者多发于冬春两季,主症高热咳喘,痰黄稠,兼证以里热津伤,甚动血、化腐为主。

此外,中医对肺病证候还有:肺气虚、肺阴虚和痰湿阻肺等之分,因问题中未问,这里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