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及练习习题练习.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3高考教材诗歌鉴赏汇总练习1(《归园田居》等三篇)(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教材诗歌鉴赏汇总练习1(《归园田居》等三篇)(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教材诗歌鉴赏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归园田居(其一)1.下列四项中,与“桃李罗堂前”语句结构最为接近的是( )A.池鱼思故渊B.凭轩涕泗流C.云树绕堤沙D.兰泽多芳草2.下列诗词中,风格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杜甫《客至》C.陆游《书愤》D.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3.下列四首诗作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与本诗较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A.白居易《琵琶行》B.曹操《短歌行》C.王维《山居秋暝》D.杜甫《客至》4.下列有关《归园田居》(其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诗人以“性本爱丘山”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归隐山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B.诗人将自己比喻成长期被囚在“樊笼”里的“羁鸟”,表达对世俗束缚的不满。

C.三十年的做官生涯,使诗人逐渐对官场产生了厌倦之情,于是决定辞官归隐。

D.诗人用“榆柳”“桃李”“狗”“鸡”等物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

5.诗人在这首诗里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6.情境式名句默写。

(每小题2分)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通过列举数字写出了乡村生存空间的充足。

⑵《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用了两个叠词写出了村庄给人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这是从远处着笔。

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从声音角度体现田居静美安逸环境的两句诗是:“,。

”⑷《归园田居》(其一)中抒发对官场生活厌倦,认为俗世纷争束缚了自己的两句诗是:“,。

”⑸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用比喻手法写身在宦海、心在田园的两句诗是:“,。

”5.诗人在这首诗里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二、梦游天姥吟留别1.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是()(2分)A.淡雅清丽B.沉郁顿挫C.浪漫瑰丽D.情理并重2.下列关于本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和习题练习word.doc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和习题练习word.doc

202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专题(三)现代诗歌阅读制作人:柄学时间:2020.3.9【注】各位老师,同学们。

在我们2019年12月山东省的全省模拟考试中出现了多年未考的现代诗歌——《刈禾女之歌》,这首诗歌的横空出世真是给广大师生当头一棒。

这也警醒着我们:高考并非只考查散文、小说,在平时练习散文、小说的同时也要留意诗歌、戏剧的阅读。

为了防止高考的突发事件发生,因此我对现代诗歌、戏剧做了一个整理,现在我主要以(真题再现、研究、备战、精刷)四个模块来梳理现代诗有关内容。

A.现代文诗歌——真题再现先来回顾这首“空而常满”的《刈禾女之歌》:(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刘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刘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刘禾女愉悦的心情。

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

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

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清)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③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②相关:关心。

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

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A. 4B. 5C. 6D. 8(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花飞絮飘泊零落。

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 “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 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 “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1)C(2)D(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词押韵的字是“残”“寒”“关”“山”“难”“弯”,共六个。

故选C。

(2)D项,“‘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也没有用到“拟人”。

故选D。

(3)用词方面:“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侧面描写:“五更寒”“明月”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手法方面:“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D;⑶“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练习0930(共六首,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练习0930(共六首,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①游江西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②,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③荣,举酒一相送。

【注】①秀才:这里是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的泛称。

②桂林:传说桂林是凤凰栖集之处。

③桂枝:《晋书·邵诜传》“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动”字不仅写出心思的萌动,还表明门人出游的念头不断滋长,愈来愈强烈。

B.三四句实写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把门人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

C.诗中用凤凰比喻门人,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同时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

D.本诗无华丽秾艳之语,通篇全都采用比喻,使诗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诗情画意。

16.《宋诗三百首评注》评价本诗“想象悠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杏帘在望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注】①《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令众人就大观园各处景观作诗。

林黛玉代贾宝玉创作此诗,描写的对象是“浣葛山庄”(后改名稻香村)。

②杏帘:酒店前悬挂的酒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笔触简洁,紧扣诗题,将题目分成两句吟咏,句法浑然天成,又格调老练。

B.颔联由8个名词意象叠加而成,表意空间开阔,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同工之妙。

C.颈联写景平实大气,动词运用精妙,一气而下描绘眼前所见、杏帘在望的田野景观。

D.尾联直抒胸臆,流露出来客对农庄生活幸福安谧,对太平盛世没有饥荒的赞美之意。

16.颈联构思精巧,运用不同方式营造意境,请试举几例并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高中诗歌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中“好雨知时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什么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之情。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描绘了春雨的哪些特点?答案:描绘了春雨的及时、无声和滋润的特点。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在色彩上形成了怎样的对比?答案:在色彩上形成了黑暗与明亮的对比,突出了江船灯火的明亮和温暖。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后花朵盛开、城市美丽的赞美之情。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本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答案:描绘了夕阳西下,依傍着山峦逐渐消失的景象。

(2)“黄河入海流”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什么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赞叹之情。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哲理?答案:蕴含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的哲理。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追求高远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本诗中“床前明月光”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营造了宁静、清冷的秋夜意境。

(2)“疑是地上霜”这一句诗中,“疑”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惊奇和对故乡的思念。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动作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当代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当代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当代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1. 阅读以下当代诗歌,回答问题:《春天》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小草绿了,鸟儿叫了。

风儿轻了,云儿淡了,世界变了,心儿暖了。

(1) 这首诗歌中,诗人使用了哪些自然元素来描绘春天?答:诗人使用了花儿、小草、鸟儿、风儿、云儿等自然元素来描绘春天。

(2) 诗人通过这些自然元素传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诗人通过这些自然元素传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请分析当代诗歌《城市》中的象征意义:《城市》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人潮涌动,车水马龙。

梦想在这里起航,希望在这里破灭。

(1) 诗人如何通过高楼和灯火来象征城市的繁荣?答:诗人通过高楼林立和灯火辉煌来象征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展现了城市的活力和繁华景象。

(2) 人潮和车流在诗中象征着什么?答:人潮涌动和车水马龙象征着城市的快节奏和繁忙,反映了城市生活的紧张和拥挤。

3. 阅读当代诗歌《乡愁》,回答问题:《乡愁》故乡的云,轻轻飘过,故乡的风,轻轻吹过。

故乡的月,静静照着,故乡的人,深深念着。

(1)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哪些思念?答: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云、风、月和人的思念。

(2) 这些思念元素如何体现了诗人的乡愁?答:这些思念元素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乡愁。

4. 当代诗歌《时间》中,诗人如何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时间》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岁月如梭,一去不复返。

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追逐着梦想,留下回忆。

(1) 诗人使用了哪些比喻来表达时间的流逝?答:诗人使用了“时间如流水”和“岁月如梭”这两个比喻来表达时间的流逝。

(2) 诗人在追逐梦想和留下回忆中体现了怎样的时间观念?答:诗人在追逐梦想和留下回忆中体现了时间的宝贵和不可逆转,强调了珍惜时间、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分析和答案可能因诗歌内容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隽永B. 豪放洒脱C. 简洁明快D. 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C(2)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由此表现出梅花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请找出显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并简要分析两首词的感情基调。

3.毛泽东说他的咏梅词是“反其意而用之”(“其”指陆词),请简析“反其意”指哪些方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春日山居寄友人①周贺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②外,何人更可言。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

②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的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释】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答案】( 1) C(2)不同: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 1) C 项,“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故选C。

( 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不同: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word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word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word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唐)温庭筠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①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

摩,一作“磨”。

又名《泛兰丛》。

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

③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

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解析】【分析】(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带答案)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 练习

(带答案)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 练习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共16分)是考查小说、散文、现代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现代文阅读题。

两道选择题中,第6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7题侧重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

两道简答题会涉及到鉴赏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技巧、赏析文章构思、探究类试题等问题,(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故园①别(节选)流沙河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在这里悄悄的结了婚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现在我要回城去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别了我的小母鸡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别了我的老公鹅感谢你夜夜为我们守门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柴灶不须烧了让它去冷菜园不须种了让它明年野草青青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注】: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的余家老宅。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在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三到六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 1) 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 1) C 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详细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

B.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

C. “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D. 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

(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C(2)①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解析】【分析】(1)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故选C。

(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现代诗高中试题及答案

现代诗高中试题及答案

现代诗高中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现代诗歌中,诗人常通过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_________,它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限制。

3. 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多样,其中包括象征、_________和自由联想等。

4. 现代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_________,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5. 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是_________,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项不是现代诗歌的特点?A. 语言自由B. 形式多样C. 格律严格D. 情感真挚2. 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象征B. 讽刺C. 拟人D. 排比3. 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通常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 晦涩难懂B. 通俗易懂C. 古板陈旧D. 富有节奏4. 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通常与哪些因素有关?A. 社会变迁B. 个人情感C. 自然环境D. 所有选项5. 现代诗歌中,诗人常通过哪些元素来构建诗歌的意境?A. 自然景物B. 社会现象C. 个人经历D. 所有选项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

2. 现代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有哪些独特的创作手法?四、阅读理解题(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回答问题。

《夜》夜,是一片深邃的海,我在这海中漂泊,寻找那遥远的灯塔。

1. 这首诗歌中,“夜”象征着什么?2. 诗人在“夜”中漂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灯塔”在诗歌中有何寓意?4. 这首诗歌整体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五、写作题(15分)请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8行。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意象2. 语言自由3. 讽刺4. 象征性5. 徐志摩二、选择题1. C2. D3. B4. D5. D三、简答题1. 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限制,形式更加自由,语言更加贴近口语,表达方式更加多样。

现代诗歌 高考题带答案

现代诗歌 高考题带答案

1.(1999年全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解析】答案为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即是指诗人自己。

题目“我爱这土地”中的“我”,应该包括作者在内。

只不过作者在全文中运用比喻手法,“我”与“鸟”是同一的、不可分的,“鸟”就是“我”。

抒情要有一个载体,要有一个“象”,用时髦点的话叫“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人的对象化”、“对象人格化”,这是新诗鉴赏和写作都要十分注意的。

2.(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安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雷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 专题(三)现代诗歌阅读制作人:柄学时间:【注】各位老师,同学们。

在我们2019 年 12 月山东省的全省模拟考试中出现了多年未考的现代诗歌——《刈禾女之歌》,这首诗歌的横空出世真是给广大师生当头一棒。

这也警醒着我们:高考并非只考查散文、小说,在平时练习散文、小说的同时也要留意诗歌、戏剧的阅读。

为了防止高考的突发事件发生,因此我对现代诗歌、戏剧做了一个整理,现在我主要以(真题再现、研究、备战、精刷)四个模块来梳理现代诗有关内容。

A.现代文诗歌——真题再现先来回顾这首“空而常满”的《刈禾女之歌》:(2020 ·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 题。

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D )A.“大城外是山 / 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刘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 / 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刘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 / 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B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 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刘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 / 在我的镶刀之下 / 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 分)【答案】“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6 分)【答案】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 ,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刈禾女之歌》赏析】“九叶派”诗美的核心观点是超越。

在诗与生活的关系上,他们主张既要潜入现实深处,又不必直接粘于现实,力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在艺术表现上,他们既反对硬梆梆的写实,又避免赤裸的抒情,尽力营造一些实而又虚的新鲜意象,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独特体悟和深切感受。

辛笛的这首抒情短诗,就是一篇意象清新明丽,情调委婉柔和,意蕴深沉玄虚,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现代诗风的佳作。

表面看来,这是一首现居大城市、家在原野上,曾是刈(yi 收割 )禾女的思乡诗或田园曲,诗中三、四句那两个“记起”即可说明。

但细加玩味,诗人实在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胸中之块垒。

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

若问,她身处何市从事何职为何发思乡之幽情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

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

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

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

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

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 )还原为自然 (指宇宙空间 )”,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

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

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

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

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

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

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 !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

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B.研究现代诗——先见面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面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

通过这几年的高三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研究,我们摸索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感项干扰考生。

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例如: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醉汉(台湾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 /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1997 年2 月5 日).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

B.“左一脚 / 十年 / 右一脚 / 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20 年,难以自损。

,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

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

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的感情。

“左一脚 / 十年 / 右一脚 / 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 ,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沥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

所以 B 是不恰当的一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请等方面。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

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例如 1999 年全国高考第10 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若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 ,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 -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

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 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说“诗中的‘我’ ,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

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

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 ,诗题已很明确。

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

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 D 项不恰当了。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

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

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 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类考题。

例如 :对臧克家在 1932 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 -道鞭影,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

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

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

本题 A、B 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

C 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

“它横直不说一句话”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