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bc5973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d.png)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a273d7d1711cc7931b71630.png)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
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
这个起点就是“原罪”。
“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
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
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
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
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
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
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
“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
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d5ebb0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6.png)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6ea293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d.png)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 论就是"阴阳五行说"
万事万物都要受行说认为:在 宇宙中,万物都有阴 阳两个方面、两种属 性
比如在古代哲学中就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天地一阴一阳构成了 阴阳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 观念差异11111
xxxxxx
-
目录 / CONTENTS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 解
2、 对时间的重视和珍 惜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11111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看法。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知、理解、重视、珍惜和利用上。中西文 化差异中,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重视和珍惜
西方文化中,由于其历史起源于古希腊,人们更多地关 注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由于古希腊哲学 家把外部世界看作是神所创造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 动都必须在神或神明面前进行,这就使他们形成了一种 "外在化"、"超越性"的时间观念。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就像人 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也可以在未来中发现过去一样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中国文化中,由于中国历史起源于农耕社会,所以中国人更关注于内在精神世界。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既不是外在于人存在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像西方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或独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而 过去、现在和未来却与人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211d949be1e650e52ea9918.png)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02e507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1.png)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摘要: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能形成不同的时间观。
时间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减少文化冲突。
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表现,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时间观文化差异趋同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多元制时间观与单一制时间观所谓多元制时间观,就是不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为一个时间同时可以作几件事情;而单一制时间观则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定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
就多元制时间观来说,人们在同一时刻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并无明显标记,人们即使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遵守,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左右计划的执行。
而在单一制时间观中,人们将时间视为必须严格控制的日用品,时间的支配必须精打细算,工作、生活要制定严格的计划,而且计划必须严格遵守,一次专心做一项活动。
中华民族是比较典型的多元制时间观的民族,中国人受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影响,在时间的使用上体现一种模糊性,强调的是对时间的适应。
认为世上万物是随着时间的周期轮回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每一步骤大多由周围的环境临时决定。
人们可以同时计划几件事,也可以同时做多件事。
因而灵活性强,但计划性较差、效率较低。
表现在社交活动较少提前预约,朋友亲戚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约定,这在西方是很不礼貌且难以容忍的。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7fb8ca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8.png)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时间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时间的看待方式、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待准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准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西方国家,如果你迟到了一个会议或者约会,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较为灵活。
虽然准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对于时间的弹性更大,迟到一两分钟并不会被视为大问题。
其次,中西方对待时间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注重高效地利用时间。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开,努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泥于时间的划分。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在工作之余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饭、喝茶,这种社交活动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
此外,中西方对待时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他们会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以此来衡量时间的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自然流动的现象,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质量和内涵。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将时间与情感、思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更注重时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前预约,以确保时间的安排。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即时安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随机性。
另外,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分割成小块,以提高效率。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流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准时的态度、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原创]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原创]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74156e9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2.png)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
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
(2)变通和协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
中美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美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0c8a2f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e.png)
中美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中美两国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文中,时间被看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被主要分为十二个年份,每一个年份都与十二生肖之一相结合,每一年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时间的周期性。
以太阳活动为基础,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不同的气候和景象。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非线性的,起伏不定的。
相反,美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主要是线性的,时间被看作是一个从过去到未来的无尽的进展。
人们在美国文化中,往往会感到“时间匆忙”,时间是可以浪费的,因为时间等价于金钱,它可以用来赚钱或者生产出其他物品。
因此,在美国文化中,时间是有用的,而且人们经常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在中文中,时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是“不论我遇到什么困难,我会成立日子。
”这表明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资源,需要管理和规划。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重视时间的“维度”,时间作为人际上的一种资源的思想将天文、自然、社会、节令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构成了“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思想。
与之相比,在美国文化中,时间往往被看做是一种快捷的手段,通过“多任务并行工作”或者“快速完成”来节省时间。
此外,中文和英文中的时间表述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时间被表述为“点”和“间隔”,例如,“上午十点”,“晚上七点半”,“周末两天”。
英文中则更倾向于表达为“时刻”和“持续时间”,例如,“十点钟”,“两小时”等。
因此,中美两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基本上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文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循环的资源,需要管理和规划。
而在美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线性的资源,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经济价值。
这种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也反映在两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
因此,在国际交流和跨国合作中,必须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时间观念和文化背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412cc59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1.png)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一、单向计时制与多向计时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即“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②。
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与一个人的时间结构有关。
持有单向计时制时间观念的人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地做事。
对于单向计时制的文化来说,同时做几件事是不负责任和缺乏效率的表现。
多向计时制则相反:人们没有详细的日程安排或明确的计划,即使有计划也不一定按照计划行事,而是想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即使是在办公的地方,我们随处可见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同时应对几个人或同时处理几件事情。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属于多时制,习惯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根据人际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
然而,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城市中生活速度日益加快,人们愈来愈重视时间的安排。
严格的计划和支配时间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本批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多来自北师大,已经习惯了北京忙碌而有节奏的生活,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他们的时间观念更倾向于单向计时制。
而泰国人则属于典型的多向计时制,没有清晰的日程安排,经常有“临时通知”的事情。
例如:(1)周三,王老师去上课,可是教室空无一人。
王老师以为学生又迟到了,所以在教室等,可是半小时后还是没有学生来上课。
王老师只好去问其他老师,才知道学生这天要去参加其他的活动,不来上课了。
周四,王老师正在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楼下突然响起广播,通知学生们到楼下集合。
学生们收拾书包就下去集合了,也不管课程讲到了哪里。
周五,要进行课堂测验,王老师拿着考卷到教师,发现全班有一半的学生都去寺庙参加活动了,所以只能推迟测验。
在泰国的学校,这是个普遍现象。
学校不会对未来一个月甚至一周的活动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临时通知学生要去参加活动,课程由此取消。
对此,泰国教师已经习以为常。
可是初到泰国的志愿者教师对于教学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包括这节课要讲什么,这个月要完成什么,都是提前计划好的。
中西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中西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https://img.taocdn.com/s3/m/c23aac8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7.png)
中西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一、中西方的世界观中西方的世界观是由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所决定的。
在中西方的世界观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1.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西方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西方,人被视为自然的主宰者,可以对自然进行改造和控制。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时间被看作是线性的,人们追求效率和速度。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循环的,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 个人与集体:中西方的世界观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个人主义被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最重要的。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社会和谐。
二、中西方的宇宙观中西方的宇宙观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理解。
1. 宇宙的起源:在西方的宇宙观中,宇宙的起源被认为是一次大爆炸,即“宇宙大爆炸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的起源被看作是天地自然之道。
2. 宇宙的结构:在西方的宇宙观中,宇宙被认为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星系、行星、恒星等。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被认为是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强调宇宙的整体性和和谐性。
3. 人与宇宙的关系:在西方的宇宙观中,人与宇宙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宇宙被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人应该顺应宇宙的规律,与宇宙保持和谐。
总结起来,中西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
中西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理解,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差异,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e12a1f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d.png)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重视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1.中美称呼差异
(1)中国的称呼。
中国人对称呼是很严谨的。
经常用“老”这个词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代表成熟,经验丰富和智慧。
(2)美国的称呼。
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
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
(二)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把世界各地使用时间的习惯概括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采取这种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
而遵循一元时间制观念的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安排一件事,强调办事的准时和计划性。
中国人采用的时间是趋于多元制的。
因为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是从农业活动开始的,人们把月亮圆缺,季节更替和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人采取一元时间制。
一元时间制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时间表,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在一定的程度上,西方人受时钟的“铁腕”控制,它极客观地操纵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感想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3e10d1e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d.png)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感想中西文化差异总结感想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是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和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必要的能力之一。
二、时间观念1.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时间被视为一个循环而非线性的概念,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长远计划和稳定发展;而在西方,时间被视为线性的概念,强调效率和速度。
2. 影响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在工作场所中,中国人更注重长期规划和团队合作;而西方人更注重短期目标和个人表现。
三、礼仪习惯1. 中西方礼仪习惯的不同中西方礼仪习惯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讲究“以礼待人”,尊重长辈和上级权威;而在西方,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平等。
2. 影响这种不同的礼仪习惯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中国人更注重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而西方人更注重合同和法律。
四、沟通方式1. 中西方沟通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沟通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
在中国,讲究“言行一致”,强调含蓄和间接;而在西方,则更注重直接和坦率。
2. 影响这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影响。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更喜欢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意图,而西方人则更喜欢直接表达。
五、价值观念1.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念也存在巨大差异。
在中国,讲究“以德为先”,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利益;而在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竞争。
2. 影响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对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产生影响。
例如,在政治上,中国实行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国家利益;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
六、结论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了解和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
在未来的全球化时代中,掌握这种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东到西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有何不同?
![从东到西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81ef28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1.png)
从东到西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有何不同?一、东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大自然的流动,被赋予了某种超越个人的神圣属性。
以下是东方人时间观念的几个特点:1. 珍惜时间的有限性东方人普遍认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应该珍惜和充分利用。
他们抱着“日以继夜,年复一年”的心态,深感时间逝去不复返。
因此,他们倾向于高度珍视时间并追求高效率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2. 重视顺应自然的节奏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顺应大自然的节奏。
他们相信时间具有自然规律和固定的节奏,因此,他们会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例如根据季节的差异来调整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
3. 以长远眼光思考东方人的时间观念更注重长远眼光和持久发展。
他们把时间看作是一种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追求的是经历时间的积淀所带来的智慧和成长。
他们更加注重长期规划、持久经营和稳定发展,而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暂的快感。
二、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几个特点:1. 精确计时和高效率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精确和准确。
他们注重准时和高效率,倾向于将时间看作是划分工作和生活的标准,强调时间的可量化和可管理性。
西方人普遍遵循时间表和日程安排,倾向于事先确定好每个任务的时间限制,并努力按计划完成。
2. 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时间被视为私人资产,受到法律保护,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支配权。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时间管理和自我决策,追求享受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兴趣和愿望的权利。
3. 追求及时和即时性西方人更加注重事物的及时性和即时反馈。
他们喜欢追求即时满足和享受,追求快速反应和即时回报。
这种特点在西方的商业文化中尤为明显,例如迅捷的交易、快速的物流以及高效的客户服务等。
三、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影响因素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dade7d901711cc7930b716b4.png)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产生交际障碍和失误。
本文拟从哲学根底、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形态等几个层面,比拟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时间观,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比拟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制约与支配。
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1.1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根底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
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60对干支,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
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那么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这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拟模糊,并且表达时间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
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
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那么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
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化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异。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7f4f1d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c.png)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西方员工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发展,而东方员工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2. 时间观念:
西方人通常将时间视为线性的,重视准时和效率。
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循环的,对时间安排相对更加宽松。
比如,在商业约会上,西方人很看重准时,而东方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迟到。
3. 直接与含蓄: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委婉。
在沟通中,西方人更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和暗示。
4. 规则与人情:
西方文化强调遵守规则和法律,认为这是公平和有序的基础。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情关系,有时会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弹性处理。
比如,在商业交易中,西方人更看重合同条款,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
5. 逻辑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思维模式较为分析性和逻辑性,注重细节和线性推理。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步骤地分析,而东方人则更注重洞察全局。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中外时间对比》课件
![《中外时间对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62562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d.png)
全球化使得时间的重要性 更加凸显,人们更加注重 时间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全球化也带来了时间观念 的冲突和矛盾,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们可能存在时间 观念上的差异。
技术发展对时间观念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人们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好地管理时 间。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时间利用方式,例如在线学习、远程办公等,使得人们可 以更加灵活地安排时间。
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更加依赖计时工具和时间管理软件,对时间的掌控能力更强 。
社会变迁对时间观念的影响
社会变迁使得人们的时间观念逐 渐改变,例如家庭和工间观念的变 革,例如人们对快节奏和高效率
的追求、对慢生活的向往等。
社会变迁也使得时间观念的差异 更加明显,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 段的人们可能存在不同的时间观
详细描述
中国人通常更注重时间的有效利用,强调计划和效率。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更注重时间 的灵活性,强调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外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同
侧重点。
03
中外时间表达方式的差异
时间表达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英文中时间的表达顺序为先小时后分钟,例如“10:15”,而中文则先说分钟再说小时,如 “十点一刻”。
《中外时间对比》ppt课件
CONTENTS
• 中外时间观念的差异 • 中外时间利用的差异 • 中外时间表达方式的差异 • 中外时间观念变化的趋势 • 中外时间观念的融合与冲突
01
中外时间观念的差异
文化背景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等亚洲国家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 利益,而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文化背景导致中外在时间安排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时间表达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0fbad11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a.png)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概念。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方的时间观念差异,并希望能够达到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目的。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根源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传统。
西方时间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可以度量和管理的量。
中华传统文化中,时间的观念则和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农耕文化等息息相关。
因此,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传统中,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中西方对时间的不同看法1、时间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可以统计和管理的量,例如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等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的概念则更多地体现在天文历法、节气、农事等方面,例如“节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2、时间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人们通常会用时间来赚钱、工作、社交、学习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则被看作是人生中的一种自然因素,它的存在是无法改变的。
因此,中国人通常会把时间用于家庭、照顾子女、跟长辈聊天、参加社区活动等。
3、时间的管理西方人通常非常注重时间的管理,他们会用各种工具来帮助自己管理时间,例如日历、时钟、提醒器等等。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采用“随缘之心”的态度来面对时间,这种态度让人们更加放松、自在。
三、如何理解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理解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更加融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差异:1、尊重和包容。
中西方的时间观念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定对方的时间观念,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对方的观点、看法和方式。
2、相互学习。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对方的文化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
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
(2)变通和协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
如:被安排在星期天上课的外籍教师完全可向中国同行说明,在他们国家星期天是不工作的。
时间观念的不同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态度及其相应的不同社会行为习惯往往会阻碍有效的交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倾向,如何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有效的交际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