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创设:本案例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为主线,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态演变中的作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活动频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还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的地理事例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地质构造判断地形地貌的形成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事例中感受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内力作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阐述了内力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理解三大类内力作用的速度区别,理解在特定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三种内力作用间不一定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和实景照片,分析形成某种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及内力作用间的发生过程。
人地协调观: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3.教学设计①课前引入:由问题引入——飞驰于江湖环绕的平原之上的庐山是如何形成的。
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新课。
②知识讲解: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岩层被拉伸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岩层被拉伸,形成裂谷。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③迁移应用: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提出三个问题——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有哪些内力作用参与;推测特定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谈谈对内力作用速度有快有慢的理解。
通过这三个问题,锻炼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优质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明确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能够解释营造地形地貌的成因(三)、情感目标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两张具有代表性的明星照片,提问学生说出看到这两位明星的第一感觉。
教师:帅和美是对两位明星外貌的评价,那他们的帅和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天生丽质、整容……教师:人的外貌有是先天生长加上后天化妆修饰的结果。
出示几张地形图那又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样的地表形态?【板书】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学生展示【板书】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不同,形成喜马拉雅山是地壳的运动,是极其缓慢的;基拉韦厄火山的喷发是岩浆活动的剧烈表现,速度很快,迅速地改变了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也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板书】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板书】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由来自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引起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的构造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认识内力、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热爱自然的意识;【重难点突破】内力、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不同,但对造成不同地表形态的力量还有待深入认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结合视频,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师】: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生】:内力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内力作用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内力作用【师】:自主阅读课本P18-19,并思考: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②内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哪些?【生】: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包括岩浆活动等多种。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师】:展示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的图片。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的是哪一种内力作用?【生】:岩浆活动。
【师】:岩浆活动是怎么发生的呢?【生】: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岩浆活动这一内力作用方式。
【师】: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4.1创建地表形态地力量教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认识内外力作用地能量根源及表现形式.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地不一样地貌.3.运用所学知识剖析地貌成因,剖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内力作用1.能量根源来自地球① ______,主假如② ________元素衰变产生地热能.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a.水平运动:构成地壳地岩层沿③________于地球表面地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④________和曲折变形;常形成绵长地⑤________和巨大地⑥ ________.b.垂直运动:构成地壳地岩层作⑦______于地球表面方向地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地⑧ ______和⑨ ______;惹起地势地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2) 岩浆活动:侵入活动、喷出活动 .(3) 变质作用 .3.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 ________.二、外力作用1.能量根源:来自地球外面,主假如? __________.2.主要形式: ? ______ 、侵害、 ? ______和? ______.3.结果:使地表起伏情况趋势于? ______.三、岩石圈地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地成因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________而成 .________而成 .堆积岩:各样岩石经 ? ______、 ? ________、? ______、聚积、○21变质岩:已生成地岩石在○ 22 ______、○23 ______下○24______而成 .2.过程3.意义我们今日看到地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25 ________________ 在地表留下地印迹 .我地迷惑1.2.3.研究点一内力作用研究资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均匀海拔最高地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出8000米地 14 座山岳,所有位于青藏高原边沿地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地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1-/6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1.你能解说青藏高原地成因吗?2.剖析内力作用地能量根源、表现形式及作用速度.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地主要方式是什么?依据地壳运动地方向和性质分为哪两类,如何划分?【考例研究1】对于地壳运动地表达,正确地是()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地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地褶皱山系C.在地壳地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起着同样重要地作用D.大西洋是地壳地水平运动造成地研究点二外力作用研究资料教材 P71图 4.3 海水侵害地貌、图 4.4 冰川侵害地貌、图 4.5 海水聚积地貌、图 4.6 风力聚积地貌 .研究表示,假如只考虑青藏高原地域地连续抬升要素,珠峰地高度应在20000 米以上,而最新丈量结果实质为8844.43 米 .1.外力作用有哪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地影响如何?2.你能解说珠峰高度为何没有达到两万米高度地原由吗?-2-/6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考例研究2】以下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地是()A.欧洲与美洲之间地距离不停增大,大西洋渐渐加宽B.夏威夷群岛渐渐形成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地形成D.东非裂谷带地形成研究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研究资料教材 P72图 4.8 岩石圈物质循环表示 .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地形成过程如何?2.你能把教材图 4.8 地内容进行自我转变吗?试一试看,并加以解说.【考例研究3】相关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表达,错误地是()A.各种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种岩石都能形成堆积岩C.各种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种岩石都能形成新地岩浆[巧学速记 ]1.景观表示图记忆常有地侵害与聚积地貌(1)常有地侵害地貌(2)常有地聚积地貌-3-/62.正确绘制岩石圈地物质循环表示图地一般思路(1)岩浆是岩石转变地“起点” .(2)岩浆是三类岩石地归宿 .(3)岩浆岩只好由岩浆转变而来;堆积岩(变质岩 )自己也能够形成堆积岩 (变质岩 ).(4)岩石地转变过程陪伴着物质地循环和能量地转变.反省小结重要知识点重点点总结我地反省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三种表现形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势缓和,有风化、侵害、搬运、堆积四种表现形式岩石圈地岩浆岩、堆积岩、变质岩三类岩石,四种作物质循环用过程参照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内部②放射性③平行④水平位移⑤断裂带⑥褶皱山脉⑦垂直⑧隆起⑨凹陷⑩海陆变迁? 高低不平 ? 太阳辐射能 ? 风化? 搬运? 聚积? 缓和? 冷却凝结 ? 风化? 侵害 ? 搬运○固结成岩○ 高温○ 高压○ 变质○ 岩石圈物质循环2122232425讲堂活动区研究点一1.青藏高原主假如内力作用而形成地.详细地说,是地壳运动致使岩层曲折变形而出现地隆起上涨 .2.①内力作用地能量根源于地球内部,主假如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地热能.②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③内力作用地作用速度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能够在瞬时改变地表形态,如火山喷发或地震等.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迟缓,不易被人们所觉察,可是,经过漫长地地质年月,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明显地变化.3.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地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地主要方式 .依据地壳运动地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对照方下运动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平行于垂直于地表动方向地表岩层水平位移、隆起或凹陷变化曲折变形地表绵长地断裂带、巨大地褶皱山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形态举例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台湾海峡地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近代海岸地改动互相关系①相伴发生,②不一样地区和不一样期间有主次之分.就全世界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考例研究 1D[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和大海,垂直运动造成地势地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这两种运动在地壳地发展过程中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4-/6辅 .]研究点二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塑造方式,主要有风化、侵害、搬运和聚积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地影响表解以下:外力作用对地貌地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受损坏,碎屑物残留原地,为其余外力作用创建条件风力形成风蚀凹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侵害流侵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形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裂,形成水蚀沟壑纵横地地表形态侵侵蚀蚀溶作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喀斯专门貌蚀用冰川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侵害海浪形成海蚀悬崖、海蚀柱侵害搬运作用为聚积地貌地发育输送了大批物质冰川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均,凌乱聚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地貌聚积堆风力形成新月形沙丘、黄土聚积积聚积作流水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颗粒大地先堆积,颗粒小用聚积地后堆积,拥有分选性海岸形成沙岸聚积2.地表形态地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地.珠峰地高度没有达到两万米是由于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势缓和地结果 .考例研究 2C[ 从选项来看,“欧洲与美洲之间地距离不停增大,大西洋渐渐加宽”,反应地是地壳运动中地水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夏威夷群岛主要属于火山岛,它地形成是内力作用地结果 .石灰岩溶洞地形成主假如流水对岩石地化学溶蚀作用,因此属于外力作用.东非裂谷带是板块张裂形成地有名大断层,是地壳运动地结果,属于内力作用.]研究点三1.主要过程①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地单薄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 .②裸露地表地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害、搬运、聚积,最后固结形成堆积岩.③已经生成地岩石在必定地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④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重生作用,又成为新地岩浆.2.岩石圈物质循环表示图-5-/61岩石类型判读2地质作用判读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两个箭头指向堆积岩和变质岩三个箭头指向岩浆指向岩浆岩地是上涨冷凝作用指向堆积岩地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地是变质作用指向岩浆地是重熔重生作用考例研究3A[ 岩浆岩只好经过岩浆地上涨冷凝过程形成,其余类岩石都能互相转变.]-6-/6。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4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核心突破】核心要一内力作用与地貌【归纳总结】1.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方法技巧】1.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相碰撞挤压而形成?在划分六大板块时,是将东太平洋海岭作为太平洋板块的东南边界的,东太平洋海岭以东的东南太平洋板块应属于南极洲板块,所以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不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2.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
①判断某一地质作用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②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易错提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彼此对立,互相之间没有联系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紧密相关。
这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严格地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地壳运动都包含着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但水平运动一般伴随发生垂直运动。
因而,就全球而言,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典题探究】【例1】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剧烈的火山活动D.外力的强烈侵蚀(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答案BA1.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答案DA3.三清山所在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 固结成岩—风化侵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答案A核心要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归纳总结】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及规律。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点。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变化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理解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是地壳运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3.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2. 教学重点/难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3.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知识点:内力作用
一、下笔如有神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表现形式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及作用岩浆活动——岩浆只有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结果:形成与洋底、山脉与等,使地表变得
4、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分为和。
(1)水平运动:岩层运动方向于地表,它使得岩层发
生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和巨大的
__________山脉。
(2)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__________地表,使岩层发生__________或__________运动,引起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 填写下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2.能够通过阅读示意图、实例图片,描述并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读图分法2.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人名币的背景图片,提问“印在人民币背面的这些风景你认识吗?”,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的?”。
【新课教学】(一)内力作用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8页-19页的内容。
回答: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是岩石圈破裂,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变质作用是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2、探究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材料: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
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
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6米至6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含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张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及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进入复习内容)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教师精讲】师: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生(看书)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请大家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什么?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结合案例①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师: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外表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开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平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外表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外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地理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地理教学设计XX物理科课标要求:知识要求: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分享,提高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树立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增强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2.实践操作:学生利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如地形起伏、坡度、流域划分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地表形态中的应用。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Fra bibliotek,增强学习体验。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
4.结合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安排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地表形态,如山谷、河流等地貌特征。
-鼓励学生撰写考察报告,通过实践反思,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冰力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如青藏高原的抬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沉积等。
5.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基本知识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理解褶皱,断层的形成4.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二、过程与方法全班同学讨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活动)[展示图片]阅读材料,思考下类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结合材料,思考】: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为什么呢?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地壳运动【思考】:地壳运动的能源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形式(结合上节课岩浆岩的形成和变质岩的形成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学生归纳总结】:【承转】:有些内力作用进行慢,我们短时间感觉不到,有些内力作用则能瞬间改变地表,如:地震,火山。
【学生自学】: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壳运动最流行的学说)结合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思考:1.地壳,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区别。
2.全球有哪几大板块?是否只有六个板块?3.看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台湾,日本多地震?5.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了哪些基本地貌?【学生归纳】: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各板块构成了岩石圈。
2.全球六大板块,若干小板块。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挤压使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4.台湾和日本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其发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进程2.地表形状的变化及其缘由剖析,外力作用的四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一致,共同塑造地表形状3.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三、课时布置1课时四、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起兴味〕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失掉天命以来,曾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沧海。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约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沧海〞比喻人人世食物变迁极大,或许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沧海吗?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探求一: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作用〕课件展现图片。
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详细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结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索: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方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能否平均?试举例说明。
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同窗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蜕变作用普通发作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状,岩浆也只要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教学设计_教案_7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提问)什么是放射性元素?--是指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提问)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放射热是地球首要的热量来源.放射热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同.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放射性元素已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此外,化学反应、摩擦作用所释放出的热量,在整个地热释放总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提问)什么是变质作用?--地壳已经形成的岩石,无论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高温、高压条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成分、结构、构成就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即重熔再结晶),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提问)什么是岩浆活动?--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富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称为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而它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或火山喷发,侵入地壳内部的运动称为侵入运动.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2.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将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和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虽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如下表所示:3.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新性质和方向,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他们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如下表所示: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讲述)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4.内、外力的关系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 ,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成因和分类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岩浆,上升过程中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2)裸露地表的各种岩石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为沉积岩.(3)已生成的各种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4)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岩浆.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其次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气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帮助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对庐山的险峻,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郁四百旋。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
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是什么力气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新课教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快与慢: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转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那么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发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月,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表现: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2〕岩浆运动:当岩石圈裂开时,深处岩浆沿裂开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转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积累。
〔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裂开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根本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识要求:
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
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
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现在我们就先来探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形成断裂带。
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即上升或下降
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凹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形成断块山、盆地、海洋洋底、陆地。
播放幻灯片“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变化”,同时讲述那不勒斯海岸发生的地壳运动状况。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跟踪练习:
请根据下面信息,判断以下3种现象属于地壳运动的哪种形式。
(1)美洲大陆和欧洲、非洲之间的大西洋每年加宽65厘米。
(地壳的水平运动)
(2)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红海每年以2—3厘米的速度在加宽。
(地壳的水平运动)
(3)珠穆郎玛峰平均每年上升1.27厘米。
(地壳的垂直运动)
思考: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渤海海底的地壳同时也在不断下降,并且下沉的速度与泥沙堆填的速度相当。
)
(2)台湾海峡是怎样形成的?(是地壳下降后,海水入侵所形成的。
)
通过以上的学习,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提示:
①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否是孤立存在的?
②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哪一种运动为主?
③不管在什么地区、什么时期,是否总是以某种运动为主?
小结: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但总体上看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在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是以某种运动为主。
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特点
用幻灯片展示以上三类山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有代表性的地形图示,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2、真图展示褶皱山中的褶皱,如何判断褶曲中的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呢?(重点分析) 一看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二看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地形倒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
3、地质构造与油、气、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
一边讲解,一边用幻灯片展示。
思考:①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不能,因为地质构造不稳定。
)
②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能,因为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易发育形成沟 谷、河流、瀑布。
)
③修建地下隧道宜选择背斜构造还是向斜构造?(选择背斜构造,因为背斜构造的岩
层呈拱形,结构稳定,能保证工程安全,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 ④背斜、向斜构造与地下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关系如何?(背斜储存油气,
向斜储存地下水)
相关练习:
(1)说出下列图中各种地理事物主要由什么作用形成的。
A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B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C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D 岩浆活动
(2)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 .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 .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 .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3)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D )
A .岩层的弯曲形态
B .地形的起伏状况
C .岩层的坚硬程度
D .岩层的新老关系 C
(4)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地基
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D )
A.①B.②
C.③D.④
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线路结构:先公路,后铁路。
线路分布格局: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延伸方向:呈“之”字形迂回弯曲。
(用幻灯片展示贵、川、滇、藏山岳地区的交通线分布与形态)
影响因素:修建成本、工程难度
P86“活动”分析。
小结: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①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
杂的地段;②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跟踪练习:
(1)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 B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
向铁路,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
影响( A )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3)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 )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总结:本次课程主要学习了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塑造的山岳地貌,其中重点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原因、内部构造和外形特点,还学习了背斜、向斜、地垒、地堑构造及其应用,以及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
课后作业: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
是 D ,属于向斜的是 C 。
属于地垒的是 A ,属于地堑的是 B 。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C处是山
岭地貌,D处是山谷地貌,它们的
形成,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
与外力作用有关。
(3)如图中所表示的区域位于我国的云贵
高原地区,这个区域有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有火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4)若图中剖面为南北向,现要在C、D两处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考虑,择 D 处比较好,原因是:D处是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安全,不易倒塌,且有利于排水,便于施工。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安排了较多的练习,可根据各班班情和课堂实情灵活选择部分练习,也可选择其中的部分练习作为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