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病因辨证.
合集下载
第六章 1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浅深的一对纲 领。
病位表里的相对性: 表——肌表、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病势表里的趋向性:
表 肌表 恶 腑化 经络
里 内脏 好
脏转 脏腑
表 肌表 腑 经络
1、表证:
概念: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
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 上寒下热证
病因病机——中焦胃脘有寒,下焦膀胱有热,上下 寒热错杂,阴阳之气不相协调
表现——既有胃脘冷痛、呕吐清涎,胃脘有寒之上 寒证,又有小腹急胀、尿赤而频急涩痛,膀胱湿热 之下热证。
3. 表寒里热证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外邪入里化热,而表邪未 解,或本有里热,又外感风寒所致。
表现——既有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寒证 ,又有烦躁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里热证。
阴阳平衡
阴
阳盛
(实热)
阴盛
阳
(实寒)
寒热产生图示
病பைடு நூலகம்平衡线
阴阳平衡
阴
阳虚
阴虚 阳
(虚寒) (虚热)
寒热产生图示
(一)寒证: 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产生的一类
证候。多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或内伤久 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恶寒喜暖,手足厥冷,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沉迟或 沉紧等。
寒 证
恶寒喜热
不渴
白
冷
大便稀溏 舌淡 小便清长 苔白
迟或 紧
热 证
恶热喜冷
渴喜 冷饮
红赤
热
大便干结 舌红 小便短赤 苔黄
数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治法:和里。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中医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2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性 质
寒性收引
上
糜烂、牙龈肿痛、
耳内肿痛流脓。
火热入营血
临床症状
易
轻者
扰
心
神
重者
心神不宁而 心烦、失眠
狂躁不安, 神昏、谵语
临床症状
易
热极
生
生风
风
动
迫血
血
妄行
高热神昏、 四肢抽搐、 两目上视
吐血、便血 、尿血、皮 肤发斑
易致疮疡 临床症状
热入营血 腐蚀血肉
疮疡以局部红 肿热痛为特征
(六) 暑 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方面,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在外
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内脏活
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
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阴阳的功能
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致
影响脏腑气机
病
特
多发为情志病证
点
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肝气上逆影响脾胃急躁易怒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嗳气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怒则气上吐血呕血甚则昏厥主要病症主要病症主要病症心气涣散心悸失眠精神不能集中喜笑不休妄言妄动主要病症主要病症脾气郁结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思则气结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主要病症主要病症心气郁结声低息微气短乏力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魂落惊惶失措心悸失眠甚惊恐不安语无伦次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课件
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关于六淫的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统称。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差异
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气随津耗,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 病邪。
类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
脏腑气化失司 肺脾肾为要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水湿停聚 痰饮
心阳不振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喘
2.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悸
3.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眩
呕
4.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郁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关于六淫的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统称。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差异
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气随津耗,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 病邪。
类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
脏腑气化失司 肺脾肾为要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水湿停聚 痰饮
心阳不振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喘
2.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悸
3.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眩
呕
4.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郁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第六章 病因辨证
火热证的辨证依据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 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为主 要表现。
阴虚证虽与火热证同属热证范畴,但本质上 有虚实的不同,火热证以阳热之邪有余为主, 发热较甚,病势较剧,脉洪滑数有力。阴虚 发热的热势底,本质是阴液的亏虚。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发 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寒 邪侵犯人体形成寒病;风、热邪同时侵犯人 体形成风热感冒;风、寒、湿三气同时侵犯 人体形成风寒湿痹等。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 犯人体而发病,多以风邪为主导,如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等;或同类性质的邪气相兼,如寒湿 困脾等。 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 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表寒证可入里化热 形成里热证。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 体质不同 治疗不当
分类
病 位 肌
病因 病机 寒 邪 肃 表
临床表现 玄府不通,卫气失宣 寒邪凝于经脉 肺失宣降 寒邪袭表 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身痛 咳嗽鼻塞 脉浮紧苔白薄
伤
寒
中 寒 寒 痹
表
脏腑气 血 经络
寒中于里损及脏 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可有不同临床表现 腑 寒邪侵袭经络, 四肢关节疼痛,拘挛、屈伸不利、遇寒加剧 气血凝塞
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
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
见症状。
四、湿淫证 概 念 临床表现 外湿与内湿鉴别 辨证要点
湿邪致病的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概念】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 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 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 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燥 淫 证
温 燥 内 燥 证
燥淫证与内燥亦可相互为因,内外合病。
第六章-病因辨证课件
暑邪的性质虽与火热同类,但暑邪致病除有 严格的季节性外,且具有暑性炎热初病即耗津伤 气、暑多夹湿、易内闭心神等特点,与一般火热 邪气致病有较大差别。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肢体灼热,汗多,烦渴喜冷饮, 神疲,气短,懒言,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 红,苔黄少津,脉虚数。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 昏迷、强直、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等。
(五)燥淫证(外燥证)
【概念】 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 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 干燥,口渴多饮,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 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脉象偏浮。 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 紧等表寒症状; 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 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四)湿淫证
【概念】 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 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 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 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胸闷脘痞,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口腻不渴,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肢体关节、肌肉酸 痛重着,便溏,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 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 垢,病程长而缠绵,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 脉濡缓或细等。
【常见证候】 暑伤津气证 暑湿袭表证 暑闭气机证 暑闭心包[神]证 暑热动风证等 各自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 【辨证依据】 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 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①夏暑当令,气候炎热;②热盛气阴两伤并重)
1.特点 --- 季节性 2.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 口渴喜饮 气短神疲 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或白 脉虚数
最新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
向外的特性而属阳邪。易于伤人上部,易
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风性开泄—易使腠理宣泄而开张—可见汗 出、恶风等。
上部 头—头痛、项强。
易袭阳位
肺—鼻塞、咽痒、咳嗽。 肌表—汗出、恶风、发热。
阳经—阳经受病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如风痹之四
5.转化性—六淫致病以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 理性质可向不同于病因性质的方向转化,一般 而言,邪气初感,不易转化,邪郁日久,多能 转化。这种转化与体质有关,病邪侵入人体, 多从其脏气而转化。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
风邪的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 又多挟湿。所以,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 虚、湿阻为特征。
伤暑—起病缓,病情轻。
暑邪致病
(香薷饮)
中暑—发病急,病情重。
(白虎加人参汤)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多见高热、
心烦、面赤、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上扰心神头目—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
2.季节性—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 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 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区性—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 切相关。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 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单一性与相兼性—既可单独侵犯人体发病, 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风 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影响疠气产生(与流行)的因素
①气候因素—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 气、地震等。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 病因
湿 邪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 痛、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 呆胃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 断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 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 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 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 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 香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 六一散20g, 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阻遏气机
湿为阴邪 损伤阳气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脘痞泄泻等
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
沉重重着
湿性重浊 秽浊垢腻 粘腻性 湿性粘滞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滞性 湿性趋下 下行 性
1.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
风 邪
2.风邪
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 向上向外
头面 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 肌表 肌腠开泄 汗出、恶风 阳经 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
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
风邪
善行 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
邪
数变 多变 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 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
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 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 滞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夫湿者,在天
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
脾”
--
43
(2)湿性重浊
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 垢腻
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 重难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 湿,首如裹”。
《素问·痹论》说:“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
35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A、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为夏季炎 热之气。故具有炎热的性质
B、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
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 脉洪大等症状。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
B、致病特点:
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
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
--
C 、临床常见:
伤卫阳
寒邪袭表 疼痛。
恶寒、流清涕、头身
伤脾阳
寒邪直中肠胃 水。
脘腹冷痛、呕吐清
伤心肾之阳
寒邪直中少阴
手足厥冷,
--
形寒踡卧, 32
(2)寒性凝滞主痛
A、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 滞不通的特 性。
B、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 阻滞不通,产生疼 痛的症状。
如 寒邪客于经络关节— —关节疼痛剧烈,又称“痛痹”。
如《素问·风论》说:“风者,
善行而数变”。
--
27
(3)风为百病之长:长,即首也。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 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 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 兼挟证的特点。《临证指南医案》:“六 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 兼暑曰风暑、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 兼火曰风火。盖因风以鼓荡此五气而伤人, 故曰百病之长也”。
病因辩证优秀PPT资料
六、火热证
❖ 1、概念:感受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 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 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 实热证:外感火热等邪气所引起的证候。 ❖ 虚热证:阴虚生内热所引起的证候。
❖ 2、病因:
❖ (1)外感阳热邪气,如高温劳作,感受温 热,火热烧灼,过食辛辣温热。
❖ 暑证有严格的季节性,与火热证不同: ❖ (1)传变快,多见气分证。 ❖ (2)发热高。 ❖ (3)易闭心神。 ❖ 2、病因:感受暑邪。
3、临床表现
❖ (1)暑伤气阴:
❖
恶热,汗出——暑热升散。
❖
气短神疲,肢体困倦——耗气。
❖
口渴喜饮,小便短黄——伤阴。
❖
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 (2)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
❖ (2)寒湿等邪郁而化热。
❖ (3)情志过极化火。
❖ (4)脏腑气机过旺。
❖ (3)暑闭心神:卒然昏倒,昏迷。
❖ (4)引动肝风:惊厥,抽搐。
❖ 4、常见证型; ❖ 暑湿袭表,暑伤津气,暑闭气机, ❖ 暑闭心神,暑热动风。 ❖ 5、审证要点: ❖ 发热,口渴,汗出,神疲,尿黄。
四、湿淫证
❖ 1、概念:外感湿邪,或体内水液失常而形成 湿浊,阻遏气机及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 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腻脉濡为主要表 现的病证。
❖ 3、特点:起病急,病势较剧。
❖ 4、分类:伤寒,中寒。
❖ 5、临床表现:
❖ (1)伤寒证:又名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 表,太阳表实证。
❖ 病机:寒伤卫阳。
❖ 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 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嗽,气喘,痰白清稀, 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第六章 病因辨证
第二节 阴阳虚损辨证
阴阳的基本含义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善 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 虚
虚寒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 清谷,脉迟等)
畏寒肢冷二便清, 神疲脉迟舌淡胖。
阴
虚
头晕目眩,失眠心悸 + 虚热 颧红,微热或潮热,五心烦热 口干咽燥,盗汗 舌质红绛瘦薄、或有裂纹,苔剥或无苔 脉细数 眩晕失眠舌面红, 身热盗汗脉细数。
亡阳证
含义: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 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 一般在阳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阴寒极盛,暴伤阳气 大汗、大出血、吐泻,失精(阳随阴 脱) 中毒、严重外伤 痰瘀蒙闭心窍
冷汗淋漓、汗质清稀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神情淡漠、呼吸微弱 面色苍白 舌淡而润 脉微欲绝
温煦 固摄 推动 失司
王某,63岁,男。 主因反复水肿20年来诊,现症见面浮身 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 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 脉沉迟无力。
小 结
1. 2. 3. 4. 5. 病因辨证中六淫证候病性的鉴别 气虚类证的异同 血虚类证与血瘀证的临床特点 不同脏腑气逆证的特点 阴阳虚损证候的临床特点
任某 ,女, 60 岁。 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 八年来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 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半个月前又 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 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 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张燕 ,女, 30 岁。 主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半年。 半年前正值经期(第三天),参加院篮 球比赛,之后月经量突然增多,且持续 十余日方止.此后,每月月经均量多, 时间长,经色淡红,并伴有神疲,倦怠 乏力,食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 脉细无力。
第六章病因辨证讲课教案
第六章 病因辨证
主讲: 黄爱明
概述
一、病因辨证: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 学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 行分析、归纳、以确定引起疾病具体原因的一 种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
二、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的 关系,病因学所说的病因,重在讨论原始致病 因素的致病作用;而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主要 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外燥证: 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②营养不良的表现 ③大便镜检可发现虫卵
谢 谢!
2、常见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湿性重浊、湿邪停聚→头重如裹,肢体困重或酸。 (2)湿邪黏滞,易阻滞气机,困遏清阳→胸闷、困倦嗜睡。 (3)湿困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脘痞等 (4)湿浊内盛→舌苔白厚腻,脉濡缓。
3、辨证要点:
湿证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五)燥淫证候
3、辨证要点:
以壮热恶热、面赤渴饮、烦躁出血,舌红绛为辨证要点。
二、疫疠辨证
1、疫疠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同一疠气感人,症状相似 。 (4)多从口鼻而入,形成多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关。
2、分类:燥热疫 湿热疫
3、辨证要点: 传染性强、患病人群症状相似,发病急重传变快,
主讲: 黄爱明
概述
一、病因辨证: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 学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 行分析、归纳、以确定引起疾病具体原因的一 种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
二、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的 关系,病因学所说的病因,重在讨论原始致病 因素的致病作用;而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主要 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外燥证: 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②营养不良的表现 ③大便镜检可发现虫卵
谢 谢!
2、常见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湿性重浊、湿邪停聚→头重如裹,肢体困重或酸。 (2)湿邪黏滞,易阻滞气机,困遏清阳→胸闷、困倦嗜睡。 (3)湿困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脘痞等 (4)湿浊内盛→舌苔白厚腻,脉濡缓。
3、辨证要点:
湿证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五)燥淫证候
3、辨证要点:
以壮热恶热、面赤渴饮、烦躁出血,舌红绛为辨证要点。
二、疫疠辨证
1、疫疠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同一疠气感人,症状相似 。 (4)多从口鼻而入,形成多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关。
2、分类:燥热疫 湿热疫
3、辨证要点: 传染性强、患病人群症状相似,发病急重传变快,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证候】 暑伤津气证 暑湿袭表证 暑闭气机证 暑闭心包[神]证 暑热动风证等 各自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 【辨证依据】 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 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①夏暑当令,气候炎热;②热盛气阴两伤并重)
1.短黄 舌红苔黄或白 脉虚数
“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 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 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 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 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 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
【临床表现】 恶寒重 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 涕,脉浮紧。 --寒邪束表 或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寒邪客肺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寒滞胃肠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畏寒肢冷,欲近衣被,神疲踡卧,便溏 --阳虚内寒 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淡 苔白而润滑,脉沉迟或脉伏。
暑邪的性质虽与火热同类,但暑邪致病除有 严格的季节性外,且具有暑性炎热初病即耗津伤 气、暑多夹湿、易内闭心神等特点,与一般火热 邪气致病有较大差别。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肢体灼热,汗多,烦渴喜冷饮, 神疲,气短,懒言,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 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 昏迷、强直、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等。
第六章 病因辨证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外感病因辨证 七情内伤辨证 劳伤辨证 食积和虫积辨证 外伤辨证
教学目标
1、外感病因辨证、七情内伤辨证、劳 伤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3、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或痛、咳 嗽。 或为突起皮肤瘙痒、丘疹; 或咳呛,气喘,胸部胀闷; 或为突起肌肤麻木,口眼斜,颈项强直, 口禁,抽搐,角弓反张,震颤,蠕动; 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相兼为病】 风邪可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 兼并为病,而有不同的名称,如: 风寒证 风热证 风火证 风湿证 风痰证 风水证 风毒证等
【辨证依据】 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 或突起风团、瘙痒、呛咳、麻木、肢体关节游走 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内风与外风鉴别】
1. 病因 外风证----感受外界风邪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广泛。 内风证----体内病理变化所致形成的 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为主 要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局限(风 动症状) 。
概念
概念:病因辩证,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学 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 进行分析、归纳,以确定引起疾病当前证候 的原因的辨证方法,也称“审证求因”。 是在四诊资料基础上,辨别导致疾病的原因 判断疾病性质的思维过程。 内容:外感病因辨证 内伤病因辨证 其它病因辨证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区别】 外湿:主症: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 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 病位:偏重于体表。 病机:湿郁肌表,阻滞气机。 内湿:主症:以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 稀等为主。 病位:多偏重于内脏。 病机: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
【相兼为病】 寒邪常与风、湿、燥、痰、饮等邪共存, 而表现为: 风寒证 寒湿证 凉燥证 寒痰证 寒饮证等 寒邪侵袭----寒凝气滞证、寒凝血瘀证 耗伤阳气----虚寒证,甚至导致亡阳
【辨证依据】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 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 外寒证 内寒证以畏寒喜暖、神疲及排泄物清冷为辨证要点。
2. 临床证候 外风 风邪袭表证 风寒客肺证 风热犯肺证 风水相搏证 风邪中络证 风毒窜络证 内风 肝阳化风证 热极生风证 阴虚动风证 血虚生风证
(二)寒淫证(实寒证)
【概念】
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 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 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伤寒(伤寒证) 中寒(中寒证)
【鉴别】 1.实寒与虚寒鉴别 病机 ------ 阴阳失调(阴盛 阳虚) 临床表现(寒 虚而有寒) 2.实寒中“伤寒”与“中寒”的鉴别 病位 “伤寒证” --- 表寒证 “中寒证” --- 里实寒证
(三)暑淫证(暑证)
【概念】 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 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 黄干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相兼为病】 寒湿(证)、湿热(证): 寒湿凝滞筋骨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 证、肠道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湿热下注证等。 湿邪还可与风、暑、痰、毒等邪气合并 为病,而为风湿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 证、湿毒证,以及湿遏卫表证、湿痰犯头证 等,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辨证依据】
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闷胀、酸楚、腻 浊等为证候特点。 表湿证以湿滞肌表、关节的表现为主; 里湿证以湿阻中焦、运化失职的表现为主。
外感病的概念: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 疾病。 外感病因辨证的重点:是识别外感病邪的种类, 为治疗提供依据。 外感病因辨证的内容:六淫辨证 ▲ 疠气辨证
一、六淫辨证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 一并介绍,注意区分
(一)风淫证(外风证)
【概念】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 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常见病证】风邪袭表 风邪犯肺 风疹 风邪中络 风痹 风水等
(四)湿淫证
【概念】 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 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 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 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胸闷脘痞,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口腻不渴,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肢体关节、肌肉酸 痛重着,便溏,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 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 垢,病程长而缠绵,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 脉濡缓或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