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1.1 苗期症状

带菌秧苗节间明显伸长,表现徒长,比健株高,叶色淡黄绿色,分蘖少或不分蘖,下部茎节节间逆生出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生有白色的霉物,以后茎秆腐朽,植株逐渐枯死,发病轻的病株会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有的变成白穗。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或抽穗后即枯死,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近几年在本田期还有“正常型”、矮化型和早穗型等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1.3 抽穗期症状

发病的植株一般抽穗较早,病轻的植株有的无明显症状,但内部有菌丝潜伏;有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穗小,谷粒少,或为不实粒。病重的植株谷穗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变成瘪粒,有的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 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

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或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 病因分析

3.1 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

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是喜高温病菌,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病轻的种子出苗后,在这种

温度下开始表现症状,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植株出现隐症现象。

3.2 水稻品种间感病差异较大

有些高产、质优适宜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属于易感恶苗病高感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3.3 种子带菌率普偏高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属子囊菌。播前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极高,收获后秸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病残体上病菌在田间和种子上的积累。如此循环几年下来,也为恶苗病的大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水稻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康种子带菌,成为恶苗病下一年的浸染来源。重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谷粒是重要携带者。

3.4 旱育秧比水育秧发病重

机械化的发展,水稻育秧普遍采用机插秧,机插秧相对于常规水育秧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旱育秧恶苗病发生要重于水育秧,而机插秧采用盘式育秧,与常规旱育秧环境条件类似,苗床温湿度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病;幼苗在机插秧过程中易受机械损伤,而成为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

3.5 浸种不当是发病主因

浸种不当是不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导致,浸种浓度不够会影响药效发挥,只按“大约”剂量浸种,结果只能是加重大田发生恶苗病;使百克控制水稻恶苗病效果不错,很多农户用“使百克”浸种,但浸种时间不足就急于播种,也极易发生恶苗病,枯苗率较高。

4 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种子侵染、系统发病、全株表现的病害,发生后基本没有办法防治。要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只有在播种前做好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为害。

4.1 种子处理是重点

水稻恶苗病主要的初浸染源是带菌种子。首先要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留种时选育健壮无病的种子、剔除受伤和秕谷种子,是最有效、可靠的方法。其次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是防病的关健。

4.2 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前催芽不宜过长,否则下种时植株易受创伤,利于病原菌浸入;移栽拔秧时应尽可能避免损伤秧根,防止根系发育不良,以减轻恶苗病发病几率;插秧时避免高温天气和中午,不插烈日秧,高温是恶苗病发生的最适宜条件。

4.3 及时拔除病株,防止扩大侵染

恶苗病病株细高,比正常苗高三分之一以上,无论是在秧田还是大田里,很容易发现和辨别,应及时拔除掉,集中烧毁,以免病菌传播发生再侵染。

4.4 病稻草要妥善处理

为防止侵染,病稻草收获后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随便乱扔或做捆扎秧把,可做燃料或高温沤制堆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