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设计禁忌手册
机械设计禁忌大全

机械设计禁忌大全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1.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2.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3.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4.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5.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6.当推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宜采用正弦机构,不宜采用正切机构.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计问题.合理选定操作姿势1.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2.机械的操纵、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3.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旋钮大小、形状要合理4.按键应便于操作.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5.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6.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7.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考虑发热、腐蚀、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1.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润滑油箱尺寸应足够大2.分流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避免高压容器、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3.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聚乙烯塑料等制造.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以免产生热变形4.对较长的机械零部件,要考虑因温度变化产生尺寸变化时,能自由变形.淬硬材料工作温度不能过高5.避免高压阀放气导致的湿气凝结.热膨胀大的箱体可以在中心支持6.用螺栓联接的凸缘作为管道的联接,当一面受日光照射时.由于两面温度及伸长不同,产生弯曲7.与腐蚀性介质接触的结构应避免有狭缝.容器内的液体应能排除干净8.注意避免轴与轮毂的接触面产生机械化学磨损(微动磨损).避免易腐蚀的螺钉结构9.钢管与铜管联接时,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可安排一段管定期更换.避免采用易被腐蚀的结构10.注意避免热交换器管道的冲击微动磨损.减少或避免运动部件的冲击和碰撞,以减小噪声11.高速转子必须进行平衡.受冲击零件质量不应太小12.为吸收振动,零件应该有较强的阻尼性铸造结构设计1.分型面力求简单.铸件表面避免内凹2.表面凸台尽量集中.大型铸件外表面不应有小的凸出部分3.改进妨碍起模的结构.避免较大又较薄的水平面4.避免采用产生较大内应力的形状.防止合型偏差对外观造成不利影响5.采用易于脱芯的结构.分型面要尽量少6.铸件壁厚力求均匀.用加强肋使壁厚均匀7.考虑凝固顺序设计铸件壁厚.内壁厚应小于外壁厚8.铸件壁厚应逐渐过渡.两壁相交时夹角不宜太小9.铸件内腔应使造芯方便.不用或少用型芯撑10.尽量不用型芯.铸件的孔边应有凸台11.铸件结构应有利于清除芯砂.型芯设计应有助于提高铸件质量12.铸件的孔尽可能穿通.合理布置加强肋13.保证铸件自由收缩,避免产生缺陷.注意肋的受力14.肋的设置要考虑结构稳定性.去掉不必要的圆角15.化大为小,化繁为简.注意铸件合理传力和支持锻造和冲压件结构设计.自由锻零件应避免锥形和楔形1.相贯形体力求简化.避免用肋板2.自由锻件不应设计复杂的凸台.自由锻造的叉形零件内部不应有凸台3.模锻件的分模面尺寸应当是零件的最大尺寸,且分模面应为平面.模锻件形状应对称4.模锻件应有适当的圆角半径.模锻件应适于脱模5.模锻件形状应尽量简单.冲压件的外形应尽可能对称6.零件的局部宽度不宜太窄.凸台和孔的深度和形状应有一定要求7.冲压件设计应考虑节料.冲压件外形应避免大的平面8.弯曲件在弯曲处要避免起皱.注意设计斜度9.防止孔变形.简化展开图10.注意支撑不应太薄.薄板弯曲件在弯曲处要有切口11.压肋能提高刚度但有方向性.拉延件外形力求简单12.拉延件的凸边应均匀.利用切口工艺可以简化结构13.冲压件标注尺寸应考虑冲模磨损.标注冲压件尺寸要考虑冲压过程定位销、联接销结构设计.两定位销之间距离应尽可能远1.对称结构的零件,定位销不宜布置在对称的位置.两个定位销不宜布置在两个零件上2.相配零件的销钉孔要同时加工.淬火零件的销钉孔也应配作3.定位销要垂直于接合面.必须保证销钉容易拔出4.在过盈配合面上不宜装定位销.对不易观察的销钉装配要采用适当措施5.安装定位销不应使零件拆卸困难.用销钉传力时要避免产生不平衡力粘接件结构设计.两圆柱对接时应加套管或内部加附加连接柱1.改进粘接接头结构,减少粘接面受力.对剥离力较大部分采用增强措施2.粘接结构与铸、焊件有不同特点.粘接用于修复时不能简单地粘合,要加大粘接面积3.修复重型零件除粘接外,应加波形键.修复产生裂纹的零件除胶粘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键与花键结构设计.键槽底部圆角半径应该够大1.平键两侧应该有较紧密的配合.当一个轴上零件用两个平键时,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2.采用两个斜键时要相距90。
电机设计禁忌手册

电动机制造的加工方法生产要求的最佳战略1、团队参与今天日益变化的电动机要求,你的机器供货商必须是你的产品中的一员。
参与帮助你们设计产品,达到制造的最高水平以及继续理解你们的生产要求。
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你的原始产品设计何销售预测中加入供货商。
在碰到电动机性能和安装问题前,帮助更快地实现市场化产品。
有助于维持启动日程表。
允许你的制造业人员具有最可能的情节,实现转换和电机零件的结合。
这也是评估零件安装的问题和可能消除零件多种处理的时候了。
2、原型开发工作利用许多生产所需的实际工艺和工装,在工作单元中制造电机。
提供这种服务,是由于你们不具备配备合适设备和人员的晻贵电机实验室,用来生产这些原型电机。
另一个问题是,标准的生产必须中断以生产这些原型电机。
通过与你们机器供货商\的合作,这就使你们能够向用户提供测试产品和安装数据,更重要的是你们制造团队能够检验实际所需的严格工艺。
这就排除了潜在的制造问题。
3、匹配商业理念的合适设备合适的设备符合你们独特的公司理念。
因为有许多用户,所以有许多不同的实现这种理念的途径。
主题或今天使用的”BUZZ”字眼就是”倾斜制造”的概念。
所以机器供货商提供能满足要求的最佳方案。
我感觉工艺的共同主题是在你们整个加工过程中消除任何浪费。
让我们评估以下我们用这种思想所实现的东西;*减少产品设计到投产的时间*转化成本---原材料到成品*制造空间*交货性能+99%*交货质量4、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包括质量、高能力、开机时间和kiss(使设备简单和智能)嘈音与震动1,嘈音限值嘈声是一种不希望有的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嘈声令人烦恼,讨厌,心神不安,分散注意力;长期生活在嘈声大的环境中,使人的听觉受到损害,甚至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嘈声控制是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电机嘈声自然是电机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
电机的嘈声可分为机械声、电磁嘈声和空气动力嘈声.产生各类嘈声的主要原因用因果分析图表示。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机械人必看,机械设计禁忌500例,大牛吐血整理,收藏好了哦~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第二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1、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2、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3、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4、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5、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6、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7、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8、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9、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10、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11、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12、当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宜采用正弦机构,不宜采用正切机构13、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1、合理选定操作姿势2、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3、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4、机械的操纵、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5、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6、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7、旋钮大小、形状要合理8、按键应便于操作9、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10、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11、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12、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13、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14、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1、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2、润滑油箱尺寸应足够大3、分流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4、避免高压容器、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5、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聚乙烯塑料等制造6、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以免产生热变形7、对较长的机械零部件,要考虑因温度变化产生尺寸变化时,能自由变形8、淬硬材料工作温度不能过高9、避免高压阀放气导致的湿气凝结10、热膨胀大的箱体可以在中心支持11、用螺栓联接的凸缘作为管道的联接,当一面受日光照射时由于两面温度及伸长不同,产生弯曲12、与腐蚀性介质接触的结构应避免有狭缝13、容器内的液体应能排除干净14、注意避免轴与轮毂的接触面产生机械化学磨损(微动磨损)15、避免易腐蚀的螺钉结构16、钢管与铜管联接时,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可安排一段管定期更换17、避免采用易被腐蚀的结构18、注意避免热交换器管道的冲击微动磨损19、减少或避免运动部件的冲击和碰撞,以减小噪声20、高速转子必须进行平衡21、受冲击零件质量不应太小22、为吸收振动,零件应该有较强的阻尼性1、分型面力求简单2、铸件表面避免内凹3、表面凸台尽量集中4、大型铸件外表面不应有小的凸出部分5、改进妨碍起模的结构6、避免较大又较薄的水平面7、避免采用产生较大内应力的形状8、防止合型偏差对外观造成不利影响9、采用易于脱芯的结构10、分型面要尽量少11、铸件壁厚力求均匀12、用加强肋使壁厚均匀13、考虑凝固顺序设计铸件壁厚14、内壁厚应小于外壁厚15、铸件壁厚应逐渐过渡16、两壁相交时夹角不宜太小17、铸件内腔应使造芯方便18、不用或少用型芯撑19、尽量不用型芯20、铸件的孔边应有凸台21、铸件结构应有利于清除芯砂22、型芯设计应有助于提高铸件质量23、铸件的孔尽可能穿通24、合理布置加强肋25、保证铸件自由收缩,避免产生缺陷26、注意肋的受力27、肋的设置要考虑结构稳定性28、去掉不必要的圆角29、化大为小,化繁为简30、注意铸件合理传力和支持1、自由锻零件应避免锥形和楔形2、相贯形体力求简化3、避免用肋板4、自由锻件不应设计复杂的凸台5、自由锻造的叉形零件内部不应有凸台6、模锻件的分模面尺寸应当是零件的最大尺寸,且分模面应为平面7、模锻件形状应对称8、模锻件应有适当的圆角半径9、模锻件应适于脱模10、模锻件形状应尽量简单11、冲压件的外形应尽可能对称12、零件的局部宽度不宜太窄13、凸台和孔的深度和形状应有一定要求14、冲压件设计应考虑节料15、冲压件外形应避免大的平面16、弯曲件在弯曲处要避免起皱17、注意设计斜度18、防止孔变形19、简化展开图20、注意支撑不应太薄21、薄板弯曲件在弯曲处要有切口22、压肋能提高刚度但有方向性23、拉延件外形力求简单24、拉延件的凸边应均匀25、利用切口工艺可以简化结构26、冲压件标注尺寸应考虑冲模磨损27、标注冲压件尺寸要考虑冲压过程1、合理设计外形2、减少边角料3、采用套料剪裁4、断面转折处不应布置焊缝5、焊件不能不顾自己特点,简单模仿铸件6、截面形状应有利于减少变形和应力集中7、正确选择焊缝位置8、不要让焊接影响区相距太近9、注意焊缝受力10、焊缝的加强肋布置要合理11、减小焊缝的受力12、减小热变形13、合理利用型材,简化焊接工艺14、焊缝应避开加工表面15、考虑气体扩散16、可以用冲压件代替加工件17、采用板料弯曲件以减少焊缝1、注意减小毛坯尺寸2、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不应平齐3、减小加工面的长度4、不同加工精度表面要分开5、将形状复杂的零件改为组合件以便于加工6、避免不必要的精度要求7、刀具容易进入或退出加工面8、避免加工封闭式空间9、避免刀具不能接近工件10、不能采用与刀具形状不适合的零件结构形状11、要考虑到铸造误差的影响12、避免多个零件组合加工13、复杂加工表面要设计在外表面而不要设计在内表面上14、避免复杂形状零件倒角15、必须避免非圆形零件的止口配合16、避免不必要的补充加工17、避免无法夹持的零件结构18、避免无测量基面的零件结构19、避免加工中的冲击和振动20、避免在斜面上钻孔21、通孔的底部不要产生局部未钻通22、减少加工同一零件所用刀具数23、避免加工中的多次固定24、注意使零件有一次加工多个零件的可能性1、避免零件各部分壁厚悬殊2、要求高硬度的零件(整体淬火处理)尺寸不能太大3、应避免尖角和突然的尺寸改变4、避免采用不对称的结构5、避免开口形零件淬火6、避免淬火零件结构太复杂7、避免零件刚度过低,产生淬火变形8、采用局部淬火以减少变形9、避免孔距零件边缘太近10、高频淬火齿轮块两齿轮间应有一定距离11、电镀钢零件表面不可太粗糙12、电镀的相互配合零件在机械加工时应考虑镀层厚度13、注意电镀零件反光不适于某些工作条件1、拆卸一个零件时避免必须拆下其他零件2、避免同时装入两个配合面3、要为拆装零件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4、避免因错误安装而不能正常工作5、采用特殊结构避免错误安装6、采用对称结构简化装配工艺7、柔性套安装时要有引导部分8、难以看到的相配零件,要有引导部分9、为了便于用机械手安装,采用卡扣或内部锁定结构10、紧固件头部应具有平滑直边,以便拾取11、零件安装部位应该有必要的倒角12、自动上料机构供料的零件,应避免缠绕搭接13、简化装配运动方式14、对一个机械应合理划分部件15、尽量减少现场装配工作量16、尽量采用标准件17、零件在损坏后应易于拆下回收材料1、顶螺母高度不同时,不要装反2、防松的方法要确实可靠3、受弯矩的螺杆结构,应尽量减小螺纹受力4、避免螺杆受弯曲应力5、避免用螺纹件定位6、螺钉应布置在被联接件刚度最大的部位7、避免在拧紧螺母(或螺钉)时,被联接件产生过大的变形8、法兰螺栓不要布置在正下面9、侧盖的螺栓间距,应考虑密封性能10、不要使螺孔穿通,以防止泄漏11、螺纹孔不应穿通两个焊接件12、对深的螺孔,应在零件上设计相应的凸台13、高速旋转体的紧固螺栓的头部不要伸出14、螺孔要避免相交15、避免螺栓穿过有温差变化的腔室16、靠近基础混凝土端部不宜布置地脚螺栓17、受剪螺栓钉杆应有较大的接触长度18、考虑螺母拧紧时有足够的扳手空间19、法结构的螺栓直径、间距及联接处厚度要选择适当20、要保证螺栓的安装与拆卸的空间21、紧定螺钉只能加在不承受载荷的方向上22、铝制垫片不宜在电器设备中使用23、表面有镀层的螺钉,镀前加工尺寸应留镀层裕量24、螺孔的孔边要倒角25、螺杆顶端螺纹有碰伤的危险时,应有圆柱端以保护螺纹26、用多个沉头螺钉固定时,各埋头不可能都贴紧1、两定位销之间距离应尽可能远2、对称结构的零件,定位销不宜布置在对称的位置3、两个定位销不宜布置在两个零件上4、相配零件的销钉孔要同时加工5、淬火零件的销钉孔也应配作6、定位销要垂直于接合面7、必须保证销钉容易拔出8、在过盈配合面上不宜装定位销9、对不易观察的销钉装配要采用适当措施10、安装定位销不应使零件拆卸困难11、用销钉传力时要避免产生不平衡力1、两圆柱对接时应加套管或内部加附加连接柱2、改进粘接接头结构,减少粘接面受力3、对剥离力较大部分采用增强措施4、粘接结构与铸、焊件有不同特点5、粘接用于修复时不能简单地粘合,要加大粘接面积6、修复重型零件除粘接外,应加波形键7、修复产生裂纹的零件除胶粘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1、键槽底部圆角半径应该够大2、平键两侧应该有较紧密的配合3、当一个轴上零件用两个平键时,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4、采用两个斜键时要相距90。
电机设计工艺规范要求内容

电机设计工艺规范要求内容电机设计工艺规范要求SP电机设计工艺要求(建议)一、绕组1. 绕组结构要合理,由于小线径电机匝间和断线率较高,应尽量少用Ф0.19线径以下漆包线、另尽量采用小线圈共槽。
2. T型电机有共槽的电机槽满率?65%,不共槽的电机槽满率?68%。
3. 抽头电机应尽量采用L型调速,若必须采用T型调速,M2、M3、M4…的线径要相同,且线径大于Ф0.19。
4. 端部高度Ф95电机4极电机出线侧高度(不包括爬电距离)铁芯规格极绕组出线侧非出线铁芯规格极数绕组跨距出线非出线数跨距端部高侧端部侧端侧端部度高度部高高度度 95 6 Y3 22 19 140/36Z 6 28 25 95 4 Y6/Y4 26 21 140/32Z 4 32 30 95 4 Y5/Y3 24 20 140/32Z 6 28 25 120 6 Y3 24 20 140 Y8/Y6/Y4 30 26 120 4Y6/Y4 26 21 140 Y11/Y9/Y7 32 27 120 4 Y5/Y3 24 20 140 Y9/Y7 28 25120/32Z 8 Y3 23 20 140 Y3 26 24 140/36Z 4 30 26 以上电机都是T型调速电机一般端部高度,L型电机出线侧端部高度(视绕组方案)矮1-2mm,如果槽满率较高或线径太粗,为方便落线,会适当加长绕线模长度,这样定子端部高度需要加长。
二、气隙为减小电磁声和摩擦声,若铁芯厚度小于30mm,气隙要求不小于0.25mm,若铁芯厚度大于30mm,气隙要求不小于0.3mm。
新开发电机不允许气隙设计小于0.25mm。
三、端盖1. 电机的输出功率超过35瓦,建议不要采用U型出线口,采用O型出线口。
2. 正拉伸(轴承室外凸)、Ф120带支板等加工工艺性差的端盖尽量少用。
3. 端盖凸缘宽度应?δ+R+, (mm)。
4. 新开发的电机不能又扣铆又上螺钉。
四、转子1. 对于双轴伸的电机,转子定位尺寸应选较短的一边,以方便车间制作。
电气工程中的电机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电机规范要求在电气工程领域中,电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之一。
电机的工作性能和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气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电机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电气工程中有一系列的电机规范要求需要遵守。
本文将介绍几项常见的电机规范要求。
1. 电机的安装与布线在电机的安装与布线方面,有以下几个规范要求:1.1 安装位置:电机的安装位置应符合相关设备的布置要求,避免与其他设备或障碍物相互干扰。
1.2 固定方式:电机应采用适当的固定方式,确保电机在震动和冲击等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运行。
1.3 布线要求:电机的线缆布线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电气安全规范,避免线路过长、过细或过热等问题。
2. 电机的起动与停止电机的起动和停止是电气系统中常见的操作过程,为确保电机的安全可靠运行,有以下规范要求:2.1 起动方式:电机的起动方式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设备要求,如直接启动、星角启动等。
2.2 起动过程:在电机起动过程中,需要确保起动电流和启动时间均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电机因起动过程中电流过大而损坏。
2.3 停止方式:电机的停止方式应符合设备要求,如电机制动、自由停车等。
3. 电机的维护与保养为了保证电机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要求:3.1 清洁与检查:定期对电机进行清洁和检查,清除积尘和异物,并检查电机各部件和连接线路是否松动或损坏。
3.2 润滑与冷却:对于需要润滑或冷却的电机,要及时添加润滑剂和冷却剂,确保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度和摩擦减小到合理范围。
3.3 绝缘检测:定期对电机的绝缘性能进行检测,避免绝缘老化引发的故障。
4. 电机的耐久性与效率电机的耐久性与效率是评估电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的规范要求包括:4.1 设计寿命:电机的设计寿命应符合工程项目要求,通常要求电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连续运行一定的时间。
4.2 效率要求:电机的效率应符合国际和国家的标准要求,高效率电机的使用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
机电设备使用和注意事项范本

机电设备使用和注意事项范本一、机电设备使用注意事项1. 设备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熟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手册。
2. 在使用机电设备之前,必须先检查设备的各项安全装置是否正常,如紧固件、电源线、保险丝等。
3. 使用机电设备时,应穿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耳塞等,确保自身安全。
4. 不得随意更改设备的设置和参数,以免影响设备的性能和正常运行。
5. 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机电设备周围的环境整洁,防止杂物进入设备内部。
6. 禁止将手、脚或其他物体伸入机电设备运动部位,以免发生危险。
7. 在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下,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维修人员报修。
8. 使用机电设备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进行违规操作或超负荷使用设备。
9. 要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10. 使用机电设备时要注意环保要求,避免产生污染物或噪音。
二、机电设备使用方法1. 在使用机电设备之前,先检查设备的电源线和电源插头是否正常,确保安全接地。
2. 按照设备的启动顺序,逐步进行设备的启动,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 在设备启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机排除。
4. 使用设备时要注意操作步骤的正确性,不得随意更改设备的设置和参数。
5.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工作负荷,避免超负荷使用,以免影响设备的寿命。
6. 定期检查设备的润滑油、冷却水等液体的液位和质量,及时添加和更换。
7. 在设备停机之前,要将设备清洁干净,以便下次使用。
三、机电设备故障排除方法1. 在设备故障发生时,首先应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2. 根据设备故障的症状和现象,结合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初步判断故障原因。
3. 根据初步判断的故障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检修和维修,排除故障。
4. 在进行故障排除时,要按照设备的维修流程和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故障。
电机设计禁忌

电机设计禁忌电机设计禁忌電機設計禁忌手冊1線圈電流密度不宜過大或過小:電機線圈具有一定的電阻.當電流通過線圈時就產生損耗.繞組溫升高,電機設計希望減小電阻,以減小損耗,提高效率.加粗線徑,降低電流密度可以減電阻,但會線圈材料用量增加.由於槽面積的加大,引起鐵心磁密增加,使電機的勵磁電流和鐵損增加.通常感應電機j取3~7A/mm² (槽面積大也就是芯片設計時鐵心槽孔大)2.電機鐵心的磁通密度不宜過高或過低. 當鐵心材料,頻率和硅鋼片厚度一定時鐵損決定于磁通密度Ø的大小,磁通密度過高使鐵損增加,電機效率降低,鐵心發熱使電機溫升增高.並由于勵磁安匝增加電機功率因數降低,所以鐵心的磁通密度不宜過高,盡量避免用在磁化曲線的過飽和段,磁密過低則使電機材料用量增加,成本提高.芯片齒部窄,磁密高即槽入線的空位大也就是鐵心槽孔大反之.3.電機槽滿率不宜過高或過低. 一般取75~85%槽滿率低電機運行時導線在槽內松動.易損傷絕緣.此外槽內空隙多,由于空气導熱差,影響線圈的散熱使電機溫升增高.4.電機槽形的設計盡可能選用平行齒梯形槽並槽形邊緣不要有尖角,盡量用圓底槽,由於圓槽鑄鋁時填充好,並做模方便.定子芯片嵌線容易.5.電機槽口寬度不宜過大,槽口太大使气隙磁通分布不均,齒諧波增大附加損耗增加,通常約3.5mm,太小入線困難,6.定子槽數不要太多或太小.異步電機定子槽數多,磁勢,電勢波形好,附加損耗小,電機效率高槽數多還使線圈和鐵心的接觸面積增加,線圈散熱好,溫升低.性能好但制作工藝困難.成本高7.異步電機气隙大,磁阻大,勵磁安匝數多,使電機勵磁電流增大,電機功率因數降低,但气隙大使諧波磁場減弱,電機附加損耗降低, 气隙太小易引起定轉子掃膛,以及由于附加損耗增加而使電機效率降低.8.異步電機轉子扭斜可以使轉子導條沿軸向的諧波電勢相位不同而被削弱,從而減少了附加同步轉矩,及附加異步轉矩,降低電機附加損耗,提高效率,降低噪音,振動.9.單層繞組不要用于容量較大的電機,容量較小的電機不要雙層繞組.10大電機不宜用鋁合金做支架由于剛度,強度差些11.轉軸上盡量避免用不同寬的鍵槽(即介子槽)軸芯二級位應倒圓角.12電機兩端都用滾動軸承時軸向不要卡死.因為電機運行時轉軸的散熱比定子支架差,溫升高些,轉軸的熱膨漲要大于定子部件,和支架,機座.轉軸就不能自由膨脹,所以一般加波浪介子加啤令蓋.13.轉軸和轉子芯片配合的長度不要太長.(軸芯中間部分可以縮小解決)14.帶滾動軸承結構的不要使電機轉子產生軸向竄動.(所以啤令內加波浪介子)滑動軸承的在轉子前端加彎介子手提吸塵機的不帶彎介子是前端是E介子結構虛位控制很小0.1~0.4mm15.電機的定,轉子鐵心不要錯位,錯位不利的原因a:錯位相當于空气隙有效面積減小,勵磁電流增大,功率因數降低.,還使定子電流大定子銅損大,效率低.溫升高. B:轉子受到一個軸向力加快軸承磨損.增大電機的噪音和振動.(但有些成品運行向前端一個方向常常磨一端軸承此時故意錯位)c:影響電機的正常通風.16.注意異步電機轉子鑄鋁品質(可用硫酸化解芯片看)17.引線不要過細如果過細的引線容易絕緣老化通常導體電流密度取4~6A/mm²小電機取大值. 大電機取小值.18.電機起動電流一般是額定電流的6倍左右,所以不要頻繁起動,堵轉的電流菲士通常是額定電流的2.5~3倍. 電流菲士需200%的電流才能沖斷.19.轉子臨界轉速應大于1.2倍或小于0.8倍的額定轉速以免發生共振.20.電機干燥時應避免溫度急劇升高.過分潮濕的繞組,應避免用通入電流的方法進行干燥.21.定子槽楔不要高于鐵芯內圓22.拆卸軸承入軸承應當加力于啤令內圈,不能受力啤令外圈和鋼球位.23.多粉塵場所不要用防護式電機應用封閉式電機.(但封閉式電機不易散熱.24.不要便電機在電源頻率過低下運行.電源電壓一定時,頻率下降使磁通增加,電機設計一般使硅鋼片工作在磁化曲線的飽和區,磁通增加使勵磁電流增加較多,功率因數下降,電機電流增大銅損增加,效率下降,頻率下降還使電機轉速下降.風量減少,散熱困難,電機溫升增高.電源頻率下降不但電機輸出功率減少,而且使各項性能變壞.額定頻率不能超過1%25.不要使異步電機的電源電壓過高或過低電壓過低電機磁通減少,電機轉矩則與電壓平方成正比下降.造成電起動困難,電機負載不變時電機電流增加,損耗加大,溫升增高,長時間低壓運行可能使電機燒毀.26.換向器和碳刷的摩擦噪聲.是因為a換向器表面加工精度不夠和粗糙度較差.b.碳刷和刷盒間隙過大.c碳刷彈簧彈力失效.另外換向器表面有雜物易產生火花.电机设计禁忌手册1.线圈电流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电机线圈具有一定的电阻.当电流通过线圈时就产生损耗.绕组温升高,电机设计希望减小电阻,以减小损耗,提高效率.加粗线径,降低电流密度可以减电阻,但会线圈材料用量增加.由于槽面积的加大,引起铁心磁密增加,使电机的励磁电流和铁损增加.通常感应电机j取3~7A/mm²(槽面积大也就是芯片设计时铁心槽孔大)2.电机铁心的磁通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当铁心材料,频率和硅钢片厚度一定时铁损决定于磁通密度Ø的大小,磁通密度过高使铁损增加,电机效率降低,铁心发热使电机温升增高.并由于励磁安匝增加电机功率因子降低,所以铁心的磁通密度不宜过高,尽量避免用在磁化曲线的过饱和段,磁密过低则使电机材料用量增加,成本提高.芯片齿部窄,磁密高即槽入线的空位大也就是铁心槽孔大反之.3.电机槽满率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取75~85%槽满率低电机运行时导线在槽内松动.易损伤绝缘.此外槽内空隙多,由于空气导热差,影响线圈的散热使电机温升增高.4.电机槽形的设计尽可能选用平行齿梯形槽并槽形边缘不要有尖角,尽量用圆底槽,由于圆槽铸铝时填充好,并做模方便.定子芯片嵌线容易.5.电机槽口宽度不宜过大,槽口太大使气隙磁通分布不均,齿谐波增大附加损耗增加,通常约3.5mm,太小入线困难,6.定子槽数不要太多或太小.异步电机定子槽数多,磁势,电势波形好,附加损耗小,电机效率高槽数多还使线圈和铁心的接触面积增加,线圈散热好,温升低.性能好但制作工艺困难.成本高7.异步电机气隙大,磁阻大,励磁安匝数多,使电机励磁电流增大,电机功率因子降低,但气隙大使谐波磁场减弱,电机附加损耗降低, 气隙太小易引起定转子扫膛,以及由于附加损耗增加而使电机效率降低.8.异步电机转子扭斜可以使转子导条沿轴向的谐波电势相位不同而被削弱,从而减少了附加同步转矩,及附加异步转矩,降低电机附加损耗,提高效率,降低噪音,振动.9.单层绕组不要用于容量较大的电机,容量较小的电机不要双层绕组.10大电机不宜用铝合金做支架由于刚度,强度差些11.转轴上尽量避免用不同宽的键槽(即介子槽)轴芯二级位应倒圆角.12电机两端都用滚动轴承时轴向不要卡死.因为电机运行时转轴的散热比定子支架差,温升高些,转轴的热膨涨要大于定子部件,和支架,机座.转轴就不能自由膨胀,所以一般加波浪介子加啤令盖.13.转轴和转子芯片配合的长度不要太长.(轴芯中间部分可以缩小解决)14.带滚动轴承结构的不要使电机转子产生轴向窜动.(所以啤令内加波浪介子)滑动轴承的在转子前端加弯介子手提吸尘机的不带弯介子是前端是E介子结构虚位控制很小0.1~0.4mm15.电机的定,转子铁心不要错位,错位不利的原因a:错位相当于空气隙有效面积减小,励磁电流增大,功率因子降低.,还使定子电流大定子铜损大,效率低.温升高. B:转子受到一个轴向力加快轴承磨损.增大电机的噪音和振动.(但有些成品运行向前端一个方向常常磨一端轴承此时故意错位)c:影响电机的正常通风.16.注意异步电机转子铸铝质量(可用硫酸化解芯片看)17.引线不要过细如果过细的引线容易绝缘老化通常导体电流密度取4~6A/mm²小电机取大值.大电机取小值.18.电机起动电流一般是额定电流的6倍左右,所以不要频繁起动,堵转的电流菲士通常是额定电流的2.5~3倍. 电流菲士需200%的电流才能冲断.19.转子临界转速应大于1.2倍或小于0.8倍的额定转速以免发生共振.20.电机干燥时应避免温度急剧升高.过分潮湿的绕组,应避免用通入电流的方法进行干燥.21.定子槽楔不要高于铁芯内圆22.拆卸轴承入轴承应当加力于啤令内圈,不能受力啤令外圈和钢球位.23.多粉尘场所不要用防护式电机应用封闭式电机.(但封闭式电机不易散热.24.不要便电机在电源频率过低下运行.电源电压一定时,频率下降使磁通增加,电机设计一般使硅钢片工作在磁化曲线的饱和区,磁通增加使励磁电流增加较多,功率因子下降,电机电流增大铜损增加,效率下降,频率下降还使电机转速下降.风量减少,散热困难,电机温升增高.电源频率下降不但电机输出功率减少,而且使各项性能变坏.额定频率不能超过1%25.不要使异步电机的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电压过低电机磁通减少,电机转矩则与电压平方成正比下降.造成电起动困难,电机负载不变时电机电流增加,损耗加大,温升增高,长时间低压运行可能使电机烧毁.26.换向器和碳刷的摩擦噪声.是因为a换向器表面加工精度不够和粗糙度较差.b.碳刷和刷盒间隙过大.c碳刷弹簧弹力失效.另外换向器表面有杂物易产生火花.電動機製造的加工方法生產要求的最佳戰略1、團隊參與今天日益變化的電動機要求,你的機器供應商必須是你的產品中的一員。
第7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与禁忌

第7章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与禁忌7.1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概述7.1.1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就是应用系统总体技术,从系统整体目标出发,综合分析产品的性能要求以及各机电组成单元的特性,选择最合理的单元组合方案,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整体最优化设计的过程。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机电一体化产品得到了迅速普及和迅猛发展,从家用电器到生产设备,从办公自动化到军事装置,从交通运输装备到航空航天飞行器,机电紧密结合的程度都在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纵深而广阔的市场。
市场竞争规律要求产品不仅具有高性能,而且要有低价格,这就给产品设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种类繁多、性能各异的集成电路、传感器和新材料等,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人员提供了众多的可选方案,使设计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是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的重要任务。
一般来讲,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应包括下述一些主要内容。
1.技术资料准备1)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包括现有同类产品资料、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新发展的先进创新技术资料等。
通过对这些技术资料的分析比较,了解现有技术发展的水平、趋势和创新点。
这是确定产品技术构成的主要依据。
2)了解所设计产品的使用要求,包括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还应了解产品的极限工作环境、操作者的技术素质、用户的维修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使用要求是确定产品技术指标的主要依据。
3)了解生产单位的设备条件、工艺手段、生产基础等,作为研究具体结构方案的重要依据,以保证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2.性能指标确定性能指标是满足使用要求的技术保证,主要应依据使用要求的具体项目来相应地确定,当然也受到制造水平和能力的约束。
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功能性指标包括运动参数、动力参数、尺寸参数、品质指标等实现产品功能所必须的技术指标。
机械设计禁忌概述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第1章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1.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
1.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
1.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
1.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
1.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
1.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
1.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
1.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
1.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
1.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
1.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
1.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
1.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
1.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
1.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
1.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
1.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
1.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
1.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
1.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
1.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
第2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2.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
2.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
2.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
2.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2.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
2.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
2.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
2.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
2.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
2.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
2.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
2.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
2.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
2.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
2.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
2.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
2.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
2.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
第3章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
机械设计禁忌500个例子

机械设计当中禁忌,500例第1章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1.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1.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1.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1.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1.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1.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1.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1.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1.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1.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1.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1.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1.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1.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1.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1.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1.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1.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1.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1.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第2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2.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2.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2.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2.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2.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2.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2.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2.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2.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2.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2.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2.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2.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2.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2.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2.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2.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2.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第3章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3.1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3.2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3.3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3.4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3.5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3.6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3.7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3.8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3.9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3.10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3.11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3.12当推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宜采用正弦机构,不宜采用正切机构3.13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第4章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计问题4.1合理选定操作姿势4.2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4.3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4.4机械的操纵、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4.5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4.6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4.7旋钮大小、形状要合理4.8按键应便于操作4.9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4.10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4.11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4.12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4.13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4.14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第5章考虑发热、腐蚀、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5.1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5.2润滑油箱尺寸应足够大5.3分流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5.4避免高压容器、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5.5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聚乙烯塑料等制造56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以免产生热变形5.7对较长的机械零部件,要考虑因温度变化产生尺寸变化时,能自由变形5.8淬硬材料工作温度不能过高5.9避免高压阀放气导致的湿气凝结5.10热膨胀大的箱体可以在中心支持5.11用螺栓联接的凸缘作为管道的联接,当一面受日光照射时由于两面温度及伸长不同,产生弯曲5.12与腐蚀性介质接触的结构应避免有狭缝5.13容器内的液体应能排除干净5.14注意避免轴与轮毂的接触面产生机械化学磨损(微动磨损)5.15避免易腐蚀的螺钉结构5.16钢管与铜管联接时,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可安排一段管定期更换5.17避免采用易被腐蚀的结构5.18注意避免热交换器管道的冲击微动磨损5.19减少或避免运动部件的冲击和碰撞,以减小噪声5.20高速转子必须进行平衡5.21受冲击零件质量不应太小5.22为吸收振动,零件应该有较强的阻尼性第6章铸造结构设计6.1分型面力求简单6.2铸件表面避免内凹6.3表面凸台尽量集中6。
低压电机检修危险点控制手册

8.1使用起重工具前检查外观、壳体完好合格,并在有效的检验合格期内。8.2检查钢丝绳不得有锈蚀、断丝等现象,捆绑时应避开物料的锋利部位,应按钢丝绳标注的吨位使用。8.3起吊、捆绑、指挥必须由专业起重人员进行。8.4使用手动葫芦前检查挂钩应无裂纹,防脱装置完好,导链自锁装置好用没有打滑现象。8.5使用手动葫芦吊物料或备件时,应由一个人操作,不得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用力拉导链,应按手动葫芦所标注的吨位使用。8.6检查吊装带外观完好合格无损坏现象,吊装带应按标注吨位使用。8.7起吊重物时起重臂下或物料下方不得有人通行或逗留。8.8起吊作业现场设围栏或有专人监护,无关人员应远离起吊作业现场。8.9需要将物料或备件吊起较高时,应使用绳子系在物料上,下方有专人进行把持绳子。8.10夜间起吊作业必须保证充足的照明,视线不好看不清指挥手势时禁止起吊作业。8.11人体各个部位防止被起吊设备挤伤或砸伤。
4.2试运时相关人员应站在转动机械的轴向位置。
设备损坏
5.1启吊前检查起重设备完好合格,
5.2检查钢丝绳合适、合格,
5.3起吊、捆绑、指挥必须由专业起重人员进行。
5.4使用手动葫芦前检查挂钩应无裂纹,防脱装置完好,导链自锁装置
起重伤害
6.1起吊重物时起重臂下或物料下方不得有人通行或逗留。
6.2起吊作业现场设围栏或有专人监护,无关人员应远离起吊作业现场。
触电
1.1认真核对设备编号,防止走错间隔。
1.2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1.3工作前验明设备无电。
1.4拆开的电缆三相短路接地。
粉尘
2.1工作时佩戴好防尘口罩。
其他伤害
3.1工作时使用合格的工器具。
3.2工作时必须穿绝缘鞋。
机械伤害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 (1)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2)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3)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 (4)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计问题 (5)考虑发热、腐蚀、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 (6)铸造结构设计 (7)锻造和冲压件结构设计 (8)焊接零件毛坯的结构 (9)机械加工件结构设计 (10)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件结构设计 (11)考虑装配和维修的机械结构设计 (12)螺纹联接结构设计 (13)定位销、联接销结构设计 (14)粘接件结构设计 (15)键与花键结构设计 (16)过盈配合结构设计 (17)挠性传动结构设计 (18)齿轮传动结构设计 (19)蜗杆传动结构设计 (20)减速器和变速器结构设计 (21)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22)联轴器离合器结构设计 (23)轴结构设计 (24)滑动轴承结构设计 (25)滚动轴承轴系结构设计 (26)密封装置结构设计 (27)油压系统和管道结构设计 (28)机架结构设计 (29)导轨的结构设计 (30)弹簧结构设计 (31)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1.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2.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3.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4.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5.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6.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7.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8.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9.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10.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11.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12.当推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宜采用正弦机构,不宜采用正切机构13.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计问题1.合理选定操作姿势2.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3.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4.机械的操纵、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5.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6.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7.旋钮大小、形状要合理8.按键应便于操作9.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10.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11.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12.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13.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14.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考虑发热、腐蚀、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1.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2.润滑油箱尺寸应足够大3.分流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4.避免高压容器、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5.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聚乙烯塑料等制造6.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以免产生热变形7.对较长的机械零部件,要考虑因温度变化产生尺寸变化时,能自由变形8.淬硬材料工作温度不能过高9.避免高压阀放气导致的湿气凝结10.热膨胀大的箱体可以在中心支持11.用螺栓联接的凸缘作为管道的联接,当一面受日光照射时由于两面温度及伸长不同,产生弯曲12.与腐蚀性介质接触的结构应避免有狭缝13.容器内的液体应能排除干净14.注意避免轴与轮毂的接触面产生机械化学磨损(微动磨损)15.避免易腐蚀的螺钉结构16.钢管与铜管联接时,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可安排一段管定期更换17.避免采用易被腐蚀的结构18.注意避免热交换器管道的冲击微动磨损19.减少或避免运动部件的冲击和碰撞,以减小噪声20.高速转子必须进行平衡21.受冲击零件质量不应太小22.为吸收振动,零件应该有较强的阻尼性铸造结构设计1.分型面力求简单2.铸件表面避免内凹3.表面凸台尽量集中4.大型铸件外表面不应有小的凸出部分5.改进妨碍起模的结构6.避免较大又较薄的水平面7.避免采用产生较大内应力的形状8.防止合型偏差对外观造成不利影响9.采用易于脱芯的结构10.分型面要尽量少11.铸件壁厚力求均匀12.用加强肋使壁厚均匀13.考虑凝固顺序设计铸件壁厚14.内壁厚应小于外壁厚15.铸件壁厚应逐渐过渡16.两壁相交时夹角不宜太小17.铸件内腔应使造芯方便18.不用或少用型芯撑19.尽量不用型芯20.铸件的孔边应有凸台21.铸件结构应有利于清除芯砂22.型芯设计应有助于提高铸件质量23.铸件的孔尽可能穿通24.合理布置加强肋25.保证铸件自由收缩,避免产生缺陷26.注意肋的受力27.肋的设置要考虑结构稳定性28.去掉不必要的圆角29.化大为小,化繁为简30.注意铸件合理传力和支持锻造和冲压件结构设计1.自由锻零件应避免锥形和楔形2.相贯形体力求简化3.避免用肋板4.自由锻件不应设计复杂的凸台5.自由锻造的叉形零件内部不应有凸台6.模锻件的分模面尺寸应当是零件的最大尺寸,且分模面应为平面7.模锻件形状应对称8.模锻件应有适当的圆角半径9.模锻件应适于脱模10.模锻件形状应尽量简单11.冲压件的外形应尽可能对称12.零件的局部宽度不宜太窄13.凸台和孔的深度和形状应有一定要求14.冲压件设计应考虑节料金属加工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注15.冲压件外形应避免大的平面16.弯曲件在弯曲处要避免起皱17.注意设计斜度18.防止孔变形19.简化展开图20.注意支撑不应太薄21.薄板弯曲件在弯曲处要有切口22.压肋能提高刚度但有方向性23.拉延件外形力求简单24.拉延件的凸边应均匀25.利用切口工艺可以简化结构26.冲压件标注尺寸应考虑冲模磨损27.标注冲压件尺寸要考虑冲压过程焊接零件毛坯的结构1.合理设计外形2.减少边角料3.采用套料剪裁4.断面转折处不应布置焊缝5.焊件不能不顾自己特点,简单模仿铸件6.截面形状应有利于减少变形和应力集中7.正确选择焊缝位置8.不要让焊接影响区相距太近9.注意焊缝受力10.焊缝的加强肋布置要合理11.减小焊缝的受力12.减小热变形13.合理利用型材,简化焊接工艺14.焊缝应避开加工表面15.考虑气体扩散16.可以用冲压件代替加工件17.采用板料弯曲件以减少焊缝机械加工件结构设计1.注意减小毛坯尺寸2.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不应平齐3.减小加工面的长度4.不同加工精度表面要分开5.将形状复杂的零件改为组合件以便于加工6.避免不必要的精度要求7.刀具容易进入或退出加工面8.避免加工封闭式空间9.避免刀具不能接近工件10.不能采用与刀具形状不适合的零件结构形状11.要考虑到铸造误差的影响12.避免多个零件组合加工13.复杂加工表面要设计在外表面而不要设计在内表面上14.避免复杂形状零件倒角15.必须避免非圆形零件的止口配合16.避免不必要的补充加工17.避免无法夹持的零件结构18.避免无测量基面的零件结构19.避免加工中的冲击和振动20.避免在斜面上钻孔21.通孔的底部不要产生局部未钻通22.减少加工同一零件所用刀具数23.避免加工中的多次固定24.注意使零件有一次加工多个零件的可能性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件结构设计1.避免零件各部分壁厚悬殊2.要求高硬度的零件(整体淬火处理)尺寸不能太大3.应避免尖角和突然的尺寸改变4.避免采用不对称的结构5.避免开口形零件淬火6.避免淬火零件结构太复杂7.避免零件刚度过低,产生淬火变形8.采用局部淬火以减少变形9.避免孔距零件边缘太近10.高频淬火齿轮块两齿轮间应有一定距离11.电镀钢零件表面不可太粗糙12.电镀的相互配合零件在机械加工时应考虑镀层厚度13.注意电镀零件反光不适于某些工作条件考虑装配和维修的机械结构设计1.拆卸一个零件时避免必须拆下其他零件2.避免同时装入两个配合面3.要为拆装零件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4.避免因错误安装而不能正常工作5.采用特殊结构避免错误安装6.采用对称结构简化装配工艺7.柔性套安装时要有引导部分8.难以看到的相配零件,要有引导部分9.为了便于用机械手安装,采用卡扣或内部锁定结构10.紧固件头部应具有平滑直边,以便拾取11.零件安装部位应该有必要的倒角12.自动上料机构供料的零件,应避免缠绕搭接13.简化装配运动方式14.对一个机械应合理划分部件15.尽量减少现场装配工作量16.尽量采用标准件17.零件在损坏后应易于拆下回收材料螺纹联接结构设计1.对顶螺母高度不同时,不要装反2.防松的方法要确实可靠金属加工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注3.受弯矩的螺杆结构,应尽量减小螺纹受力4.避免螺杆受弯曲应力5.用螺纹件定位6.螺钉应布置在被联接件刚度最大的部位7.避免在拧紧螺母(或螺钉)时,被联接件产生过大的变形8.法兰螺栓不要布置在正下面9.侧盖的螺栓间距,应考虑密封性能10.不要使螺孔穿通,以防止泄漏11.螺纹孔不应穿通两个焊接件12.对深的螺孔,应在零件上设计相应的凸台13.高速旋转体的紧固螺栓的头部不要伸出14.螺孔要避免相交15.避免螺栓穿过有温差变化的腔室16.靠近基础混凝土端部不宜布置地脚螺栓17.受剪螺栓钉杆应有较大的接触长度18.考虑螺母拧紧时有足够的扳手空间19.法兰结构的螺栓直径、间距及联接处厚度要选择适当20.要保证螺栓的安装与拆卸的空间21.紧定螺钉只能加在不承受载荷的方向上22.铝制垫片不宜在电器设备中使用23.表面有镀层的螺钉,镀前加工尺寸应留镀层裕量24.螺孔的孔边要倒角25.螺杆顶端螺纹有碰伤的危险时,应有圆柱端以保护螺纹26.用多个沉头螺钉固定时,各埋头不可能都贴紧定位销、联接销结构设计1.两定位销之间距离应尽可能远2.对称结构的零件,定位销不宜布置在对称的位置3.两个定位销不宜布置在两个零件上4.相配零件的销钉孔要同时加工5.淬火零件的销钉孔也应配作6.定位销要垂直于接合面7.必须保证销钉容易拔出8.在过盈配合面上不宜装定位销9.对不易观察的销钉装配要采用适当措施10.安装定位销不应使零件拆卸困难11.用销钉传力时要避免产生不平衡力粘接件结构设计1.两圆柱对接时应加套管或内部加附加连接柱2.改进粘接接头结构,减少粘接面受力3.对剥离力较大部分采用增强措施4.粘接结构与铸、焊件有不同特点5.粘接用于修复时不能简单地粘合,要加大粘接面积6.修复重型零件除粘接外,应加波形键7.修复产生裂纹的零件除胶粘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键与花键结构设计1.底部圆角半径应该够大2.平键两侧应该有较紧密的配合3.当一个轴上零件用两个平键时,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4.采用两个斜键时要相距90度~120度5.用两个半圆键时,应在轴向同一母线上6.轴上用平键分别固定两个零件时,键槽应在同一母线上7.键槽不要开在零件的薄弱部位8.键槽长度不宜开到轴的阶梯部位9.钩头斜键不宜用于高速10.一面开键槽的长轴容易弯曲11.平键加紧定螺钉引起轴上零件偏心12.锥形轴用平键尽可能平行于轴线13.有几个零件串在轴上时,不宜分别用键联接14.花键轴端部强度应予以特别注意15.注意轮毅的刚度分布,不要使扭矩只由部分花键传递过盈配合结构设计1.相配零件必须容易装入2.过盈配合件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结构3.避免同时压入两个配合面4.对过盈配合件应考虑拆卸方便5.避免同一配合尺寸装入多个过盈配合件6.注意工作温度对过盈配合的影响7.注意离心力对过盈配合的影响8.要考虑两零件用过盈配合装配后,其他尺寸的变化9.锥面配合不能用轴肩定位10.锥面配合的锥度不宜过小11.在铸铁件中嵌装的小轴容易松动12.不锈钢套因温度影响会使过盈配合松脱13.过盈配合的轴与轮毂,配合面要有一定长度14.过盈配合与键综合运用时,应先装键入槽15.不要令二个同一直径的孔作过盈配合16.避免过盈配合的套上有不对称的切口挠性传动结构设计1.带传动应注意加大小轮包角2.两轴处于上下位置的带轮应使带的垂度利于加大包角3.小带轮直径不宜过小4.带传动速度不宜太低或太高5.带轮中心距不能太小6.带传动中心距要可以调整7.带要容易更换8.带过宽时带轮不宜悬臂安装9.靠自重张紧的带传动,当自重不够时要加辅助装置10.注意两轴平行度和带轮中心位置11.平带传动小带轮应作成微凸12.带轮工作表面应光洁13.半交叉平带传动不能反转14.高速带轮表面应开槽15.同步带传动的安装要求比普通平带高16.同步带轮应该考虑安装挡圈17.增大带齿顶部和轮齿顶部的圆角半径18.同步带外径宜采用正偏差19.链传动应紧边在上20.两链轮上下布置时,小链轮应在上面21.不能用一个链条带动一条水平线上多个链轮22.注意挠性传动拉力变动对轴承负荷的影响23.链条用少量的油润滑为好24.链传动的中心距应该能调整25.链条卡簧的方向要与链条运行方向适应26.带与链传动应加罩27.绳轮直径不得任意减小28.应避免钢绳反复弯曲29.设计者必须严格规定钢绳的报废标准30.钢绳必须定期润滑31.卷筒表面应该有绳槽齿轮传动结构设计1.齿轮布置应考虑有利于轴和轴承受力2.人字齿轮的两方向齿结合点(A)应先进入啮合3.齿轮直径较小时应作成齿轮轴4.齿轮根圆直径可以小于轴直径5.小齿轮宽度要大于大齿轮宽度6.齿轮块要考虑加工齿轮时刀具切出的距离7.齿轮与轴的联接要减少装配时的加工8.注意保证沿齿宽齿轮刚度一致9.利用齿轮的不均匀变形补偿轴的变形10.剖分式大齿轮应在无轮辐处分开11.轮齿表面硬化层不应间断12.锥齿轮轴必须双向固定13.大小锥齿轮轴都应能作轴向调整14.组合锥齿轮结构中螺栓要不受拉力蜗杆传动结构设计1.蜗杆自锁不可靠2.冷却用风扇宜装在蜗杆上3.蜗杆减速器外面散热片的方向与冷却方法有关4.蜗杆受发热影响比蜗轮严重5.蜗杆位置与转速有关6.蜗杆刚度不仅决定于工作时受力7.蜗杆传动受力复杂影响精密机械精度8.蜗杆传动的作用力影响转动灵活性减速器和变速器结构设计1.传动装置应力求组成一个组件2.一级传动的传动比不可太大或太小3.传递大功率宜采用分流传动4.尽量避免采用立式减速器5.注意减速箱内外压力平衡6.箱面不宜用垫片7.立式箱体应防止剖分面漏油8.箱中应有足够的油并及时更换9.行星齿轮减速箱应有均载装置10.变速箱移动齿轮要有空档位置11.变速箱齿轮要圆齿12.摩擦轮和摩擦无级变速器应避免几何滑动13.主动摩擦轮用软材料14.圆锥摩擦轮传动,压紧弹簧应装在小圆锥摩擦轮上15.设计应设法增加传力途径,并把压紧力化作内力16.无级变速器的机械特性应与工作机和原动机相匹配17.带无级变速器的带轮工作锥面的母线不是直线传动系统结构设计1.避免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不确定现象2.注意机构的死点3.避免导轨受侧推力4.限位开关应设置在连杆机构中行程较大的构件上5.注意传动角不得过小6.摆动从动件圆柱凸轮的摆杆不宜太短7.正确安排偏置从动件盘形凸轮移动从动件的导轨位置8.平面连杆机构的平衡9.设计间歇运动机构应考虑运动系数10.利用瞬停节分析锁紧装置的可靠性11.选择齿轮传动类型,首先考虑用圆柱齿轮12.机械要求反转时,一般可考虑电动机反转13.必须考虑原动机的起动性能14.起重机的起重机构中不得采用摩擦传动15.对于要求慢速移动的机构,螺旋优于齿条16.采用大传动比的标准减速箱代替散装的传动装置17.用减速电动机代替原动机和传动装置18.采用轴装式减速器联轴器离合器结构设计1.合理选择联轴器类型2.联轴器的平衡3.有滑动摩擦的联轴器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润滑条件4.高速旋转的联轴器不能有突出在外的突起物5.使用有凸肩和凹槽对中的联轴器,要考虑轴的拆装6.轴的两端传动件要求同步转动时,不宜使用有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7.中间轴无轴承支承时,两端不要采用十字滑块联轴器8.单万向联轴器不能实现两轴间的同步转动9.不要利用齿轮联轴器的外套做制动轮10.注意齿轮联轴器的润滑11.关于尼龙绳联轴器的注意事项12.关于剪切销式安全离合器的注意事项13.分离迅速的场合不要采用油润滑的摩擦盘式离合器14.在高温工作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多盘式摩擦离合器15.离合器操纵环应安装在与从动轴相联的半离合器上轴结构设计1.尽量减小轴的截面突变处的应力集中2.要减小轴在过盈配合处的应力集中3.要注意轴上键槽引起的应力集中的影响4.要减小过盈配合零件装拆的困难5.装配起点不要成尖角,两配合表面起点不要同时装配6.轴上零件的定位要采用轴肩或轴环7.盲孔中装入过盈配合轴应考虑排出空气8.合理布置轴上零件和改进结构以减小轴的受力9.采用载荷分流以提高轴的强度和刚度10.采用中央等距离驱动防止两端扭转变形差11.改善轴的表面品质,提高轴的疲劳强度12.轴上多键槽位置的设置要合理13.空心轴的键槽下部壁厚不要太薄14.轴上键槽要加工方便15.在轴上钻细长孔很困难16.在旋转轴上切制螺纹要有利于紧固螺母的防松17.确保止动垫圈在轴上的正确安装18.保证轴与安装零件的压紧或预留间隙的尺寸差19.要避免弹性卡圈承受轴向力20.空心轴节省材料21.不要使轴的工作频率与其固有频率相一致或接近22.高速轴的挠性联轴器要尽量靠近轴承23.避免轴的支承反力为零24.不宜在大轴的轴端直接联接小轴25.轴颈表面要求有足够硬度滑动轴承结构设计1.要使润滑油能顺利地进入摩擦表面2.润滑油应从非承载区引入轴承3.不要使全环油槽开在轴承中部4.剖分轴瓦的接缝处宜开油沟5.要使油环给油充分可靠6.加油孔不要被堵塞7.不要形成润滑油的不流动区8.防止出现切断油膜的锐边或棱角9.发生阶梯磨损10.不要使轴瓦的止推端面为线接触11.止推轴承与轴颈不宜全部接触12.重载大型机械的高速旋转轴的起动需要高压顶轴系统的轴承13.承受重载荷或温升较高的轴承不要把轴承座和轴瓦接触表面中间挖空14.不要发生轴瓦或衬套等不能装拆的情况15.要减少中间轮和悬臂轴的支承轴承产生的边缘压力16.在轴承座孔不同心或在受载后轴线发生挠曲变形条件下要选择自动调心滑动轴承17.轴瓦和轴承座不允许有相对移动18.要使双金属轴承中两种金属贴附牢靠19.确保合理的运转间隙20.保证轴工作时热膨胀所需要的间隙21.考虑磨损后的间隙调整22.在高速轻载条件下使用的圆柱形轴瓦要防止失稳23.高速轻载条件下的轴承要选用抗振性好的轴承24.含油轴承不宜用于高速或连续旋转的用途25.滑动轴承不宜和密封圈组合26.在轴承盖或上半箱体提升过程中不要使轴瓦脱落滚动轴承轴系结构设计1.考虑轴承拆卸的设计2.轴承内圈圆角半径和轴肩圆角半径3.一对角接触轴承的组合4.角接触轴承同向串联组合5.角接触轴承不应与非调整间隙轴承成对组合6.轴承组合要有利于载荷均匀分担7.保证由于温度变化时轴的膨胀或收缩的需要8.考虑内外圈的温度变化和热膨胀时圆锥滚子轴承的组合9.要求轴向定位精度高的轴宜使用可调轴向间隙的轴承10.游轮、中间轮不宜用一个滚动轴承支承11.在两机座孔不同心或在受载后轴线发生挠曲变形条件下使用的轴上要选择具有调心性能的轴承12.设计等径轴的多支点轴承时要考虑中间轴承安装的困难13.不适用于高速旋转的滚动轴承14.要求支承刚性高的轴宜使用刚性高的轴承15.滚动轴承不宜和滑动轴承联合使用16.用脂润滑的滚子轴承和防尘、密封轴承容易发热17.避免填入过量的润滑脂,不要形成润滑脂流动尽头18.用脂润滑的角接触轴承安装在立轴上时,要防止发生脂从下部脱离轴承19.用脂润滑时要避免油、脂混合20.油润滑时应注意的问题21.轴承箱体形状和刚性的影响22.轴承座受力方向宜指向支承底面23.机座上安装轴承的各孔应力求简化膛孔24.对于内外圈不可分离的轴承在机座孔中的装拆应方便25.不宜采用轴向紧固的方法来防止轴承配合表面的蠕动。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一、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械设备零、部件作旋转运动时造成的伤害。
例如机械、设备中的齿轮、带轮、滑轮、卡盘、轴、光杠、丝杠、供轴节等零、部件都是作旋转运动的。
旋转运动造成人员伤害的主要形式是绞隽和物体打击伤。
1、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作直线运动时造成的伤害。
例如锻锤、冲床、切板、机器的施压部件、牛头刨床的床头、龙门铣床的床面及桥式吊车大、小车和升降-机构等,都是作直线运动的。
作直线运动的零、部件造成的伤害事故主要有压伤、砸伤、技伤。
2、刀具造成的伤害。
例如车床上的车刀、铣床上的铣刀、钻床上的钻头、磨床上的磨轮、锯床上的锯条等等都是加工零件用的刀具。
刀具在加工零件时造成的伤害主要有烫伤、刺伤、割伤。
3、被加工的零件造成的伤害。
机械设备在对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有可能对人身造成伤害。
这类伤害事故主要有:①被加工零件固定不牢被甩出打伤人,例如车床卡盘夹不牢,在旋转时就会将工件甩出伤人。
②被加工的零件在吊运和装卸过程中,可能造成砸伤。
4、电气系统造成的伤害。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第1章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1.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1.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1.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1.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1.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1.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1.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1.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1.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1.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1.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1.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1.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1.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1.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1.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1.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1.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1.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1.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第2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2.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2.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2.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2.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2.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2.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2.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2.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2.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2.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2.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2.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2.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2.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2.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2.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2.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2.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第3章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3.1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3.2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3.3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3.4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3.5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3.6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3.7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3.8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3.9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3.10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3.11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3.12当推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宜采用正弦机构,不宜采用正切机构3.13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第4章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计问题4.1合理选定操作姿势4.2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4.3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4.4机械的操纵、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4.5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4.6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4.7旋钮大小、形状要合理4.8按键应便于操作4.9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4.10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4.11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4.12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4.13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4.14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第5章考虑发热、腐蚀、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5.1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5.2润滑油箱尺寸应足够大5.3分流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5.4避免高压容器、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5.5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聚乙烯塑料等制造56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以免产生热变形5.7对较长的机械零部件,要考虑因温度变化产生尺寸变化时,能自由变形5.8淬硬材料工作温度不能过高5.9避免高压阀放气导致的湿气凝结5.10热膨胀大的箱体可以在中心支持5.11用螺栓联接的凸缘作为管道的联接,当一面受日光照射时由于两面温度及伸长不同,产生弯曲5.12与腐蚀性介质接触的结构应避免有狭缝5.13容器内的液体应能排除干净5.14注意避免轴与轮毂的接触面产生机械化学磨损(微动磨损)5.15避免易腐蚀的螺钉结构5.16钢管与铜管联接时,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可安排一段管定期更换5.17避免采用易被腐蚀的结构5.18注意避免热交换器管道的冲击微动磨损5.19减少或避免运动部件的冲击和碰撞,以减小噪声5.20高速转子必须进行平衡5.21受冲击零件质量不应太小5.22为吸收振动,零件应该有较强的阻尼性第6章铸造结构设计6.1分型面力求简单6.2铸件表面避免内凹6.3表面凸台尽量集中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机制造的加工方法
生产要求的最佳战略
1、团队参与
今天日益变化的电动机要求,你的机器供货商必须是你的产品中的一员。
参与帮助你们设计产品,达到制造的最高水平以及继续理解你们的生产要求。
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你的原始产品设计何销售预测中加入供货商。
在碰到电动机性能和安装问题前,帮助更快地实现市场化产品。
有助于维持启动日程表。
允许你的制造业人员具有最可能的情节,实现转换和电机零件的结合。
这也是评估零件安装的问题和可能消除零件多种处理的时候了。
2、原型开发工作
利用许多生产所需的实际工艺和工装,在工作单元中制造电机。
提供这种服务,是由于你们不具备配备合适设备和人员的晻贵电机实验室,用来生产这些原型电机。
另一个问题是,标准的生产必须中断以生产这些原型电机。
通过与你们机器供货商\的合作,这就使你们能够向用户提供测试产品和安装数据,更重要的是你们制造团队能够检验实际所需的严格工艺。
这就排除了潜在的制造问题。
3、匹配商业理念的合适设备
合适的设备符合你们独特的公司理念。
因为有许多用户,所以有许多不同的实现这种理念的途径。
主题或今天使用的”BUZZ”字眼就是”倾斜制造”的概念。
所以机器供货商提供能满足要求的最佳方案。
我感觉工艺的共同主题是在你们整个加工过程中消除任何浪费。
让我们评估以下我们用这种思想所实现的东西;
*减少产品设计到投产的时间
*转化成本---原材料到成品
*制造空间
*交货性能+99%
*交货质量
4、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包括质量、高能力、开机时间和kiss(使设备简单和智能)
嘈音与震动
1,嘈音限值
嘈声是一种不希望有的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嘈声令人烦恼,讨厌,心神不安,分散注意力;长期生活在嘈声大的环境中,使人的听觉受到损害,甚至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嘈声控制是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电机嘈声自然是电机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
电机的嘈声可分为机械声、电磁嘈声和空气动力嘈声.产生各类嘈声的主要原因用因果分析图表示。
随电机设计参数、结构、功率、尺寸、转速和加工精度的差别而不同。
电机嘈声 转子不平衡
轴承震动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辐射出来的总声能w 称声功率,而电机嘈声大小一般以声功率级表示。
声功率级定义为 lw=101g*W/W0 dB
式中 , W0为基准声功率,取W0=10 W 。
由于嘈声的频率在20~20000Hz 的宽广范围,而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所感受的响度是不同的。
为了使人们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觉到的响度相同,在嘈音测量时为模以人耳的听觉特性而设计了几种对不同的频率嘈声的衰减接近人耳对声音的感觉,在电机嘈声测试中都用A 网络,所测得的声功率级称A 计权声功级.记为Db(A)。
A 计权声功级Lw 与A 计权平均声压级Lp 之间关系由下式表达; Lw=Lp+101g*S/S0 Db(A) 式中,S0为基准面积,为1m 平方;S 为测量面面积(m 平方);当测量半径r=0.4m 所放对应的半球面测量面积S 时,101g*S/S0=0此时 Lw=Lp 。
在嘈声测试现场被测试电机嘈声外,任何其他嘈声通称为背景嘈声。
背景嘈声大小对测试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电机嘈声应为测量点值减去如表1列出的修正值。
只有当测点各频率带或计权声级的背景嘈声低于
电机嘈声
空气动力性嘈声
风扇
电磁嘈声 轴向激振力 基波磁场产生切向及径向激振力 谐波磁场产生径向及切向激振力 -12
33
从风叶负载看要提高转速必须提高很大扭力才行扭力大转速下降温升上升. 2.2.2S r N N 21.1.11I N N T S r = 1
.2122.211.S r in N N U P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