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解表剂(此文件仅供参考,让大家对于解表剂有所了解。要学要背的内容我会单独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表剂——辛温解表】
【麻黄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君:麻黄(三两,去节;9g)
臣:桂枝(二两,去皮;6g)
佐:杏仁(七十个,去皮;9g)
佐使:甘草(一两,炙;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临床加减】
外感风寒较轻,见头身疼痛不甚,无须强力发汗者,可去方中桂枝,或加苏叶、荆芥肺郁生痰,兼咳痰稀薄,胸闷气急者,可加苏子、橘红,以增强祛痰止咳平喘之功
风寒郁热,兼心烦口渴者,可加石膏、黄芩,以兼清里热
风寒夹湿,见无汗而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或白术,以发汗祛湿
附【麻黄加术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二两,去皮;6g)、杏仁(七十个,去皮;9g)、甘草(一两,炙;3g)、白术(四两;9g)
【用法】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湿痹,身热烦疼,无汗。
附【麻杏苡甘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去节,半两,汤泡;6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甘草(一两,炙;3g)、薏苡仁(半两;12g)
【用法】锉麻豆大,每服四钱(12g)。
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附【大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二两;5g)、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附【三拗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用法】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口服,以衣被覆睡,取微汗。
【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风邪。
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者。
附【华盖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麻黄(去根节)、桑白皮(蜜炙)、紫苏子(隔纸炒)、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二钱(9g),水一盏,煎至一分,去渣,食后温服。
【功效】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
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者。
【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君:桂枝(三两,去皮;9g)
臣:芍药(三两;9g)
佐: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佐使:甘草(二两,炙;6g)
【用法】上五味,㕮咀二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并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或营卫不和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临床加减】
邪羁卫强见发热明显,增加桂枝、生姜用量
卫阳不足见恶寒明显,增加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附子
卫气虚甚见漏汗不止,加黄芪、白术
营弱见汗多脉细,增加芍药、甘草用量
营气虚甚,再加当归
营卫俱弱见身痛、脉沉迟,加人参
卫虚肺滞,见鼻痒流涕者,可加黄芪、防风、苍耳子、辛夷
附【桂枝加葛根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葛根(四两,12g)、桂枝(二两;6g)、芍药(二两;6g)、甘草(二两,炙;5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效】解肌散邪,舒利经脉
【主治】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9g)、芍药(三两;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甘草(二两,炙;6g)、厚朴(二两,炙,去皮;6g)、杏仁(五十枚,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覆取微似汗。
【功效】解肌发表,下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附【桂枝加桂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五两;15g)、芍药(三两;9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发表解肌,平冲降逆
【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附【桂枝加芍药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功效】解表和里
【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阳,表证未罢,兼见腹满时痛者。
【九味羌活汤】
【出处】《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组成】原书未标注剂量
君:羌活(10g)
臣:防风(6g)、苍术(6g)
佐:细辛(2g)、川芎(3g)、白芷(3g)、生地黄(3g)、黄芩(3g)
使:甘草(3g)
【用法】㕮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入;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者。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临床加减】
无口苦口渴者,去黄芩、生地黄
苔白厚腻者,去黄芩,生地黄,重用苍术,加枳壳、厚朴之类,以增强行气化湿之力
附【大羌活汤】
【出处】《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连、黄芩、苍术、甘草(炙)、白术(各三钱;各9g)、知母、川芎、生地(各一两;各30g)
【用法】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
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
【功效】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表里两感,外寒里热,症见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者。
【香苏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君:紫苏叶(四两;120g)
臣:香附(炒,去毛,四两;120g)
佐:陈皮(不去白,二两;60g)
使:炙甘草(一两;30g)
【用法】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日三服。
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
【功效】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临床加减】
风寒表证较重,鼻流清涕,加葱白、生姜
寒阻经脉,头痛较重,加细辛、白芷
风邪上扰,头目不清,加蔓荆子、白蒺藜
内停湿浊,胸满苔腻,加苍术、木香
肺气不降,咳嗽痰多,加苏子、半夏
肝胃气滞较重,胁脘胀痛,加青皮、厚朴
妇女肝郁血滞,经水不调,加当归、川芎、乌药
附【香苏葱豉汤】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制香附(钱半至二钱;4.5-6g)、新会皮(钱半至二钱;4.5-6g)、鲜葱白(二三枚)、紫苏(钱半至三钱;4.5-9g)、清炙草(六分至八分;2-2.5g)、淡香豉(三钱至四
钱;9-12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伤寒。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附【加味香苏散】
【出处】《医学心悟》
【组成】紫苏叶(一钱五分;5g)、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各4g)、甘草(炙,七分;
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各3g)、川芎(五分;1.5g)、生姜(三片)【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主治】四时感冒,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小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君: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去皮,三两;6g)
臣:干姜(三两;3g)、细辛(三两;3g)
佐:芍药(三两;9g)、五味子(半生;3g)、半夏(半升,洗;9g)
佐使:甘草(三两,炙;6g)
【用法】以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滑或紧。
【方歌】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临床加减】
外邪表闭重,恶寒无汗,重用麻黄、桂枝
外寒已解,喘咳未止,去麻黄、桂枝
寒痰水饮重,胸满痰多,重用细辛、半夏
里饮郁热,喘而烦躁,加石膏
郁热伤津见口渴,去半夏,加瓜蒌根
里饮偏重见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
附【射干麻黄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射干(三两;6g)、麻黄(四两;9g)、生姜(四两;9g)、细辛(三两;3g)、紫菀(三两;6g)、款冬花(三两;6g)、大枣(七枚;3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3g)
【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解表剂——辛凉解表】
【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
君: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
臣:杏仁(二钱;6g)、薄荷(八分;2.5g)、桔梗(二钱;6g)
佐:连翘(一钱五分;5g)、苇根(二钱;6g)
佐使:甘草(生,八分;2.5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临床加减】
气分热甚,气粗似喘,加石膏、知母以清泄气热
肺热重,咳嗽频频,加黄芩以清肺止咳
津伤较重,口渴较甚,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肺热咳甚伤络,咳痰夹血,可加茅根、藕节、牡丹皮以凉血止血
咳痰黄稠,不易咯出,加瓜蒌皮、浙贝母以清化热痰
【银翘散】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
君:连翘(一两;9g)、银花(一两;9g)
臣:薄荷(六钱;6g)、牛蒡子(六钱;9g)
佐:苦桔梗(六钱;6g)、竹叶(四钱;4g)、荆芥穗(四钱;5g)、淡豆豉(五钱;5g)佐使:生甘草(五钱;5g)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临床加减】
热夹湿浊,胸膈满闷,加藿香、郁金
津伤渴甚,加天花粉
热毒较甚,项肿咽痛,加马勃、玄参
热伤血络,衄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肺气不利,咳甚,加杏仁
二、三日病不解,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
再不解,或小便短,再加知母、黄芩、栀子
麻疹初起,透发不齐,加浮萍、蝉蜕
热入营分,疹色红赤,加地黄、赤芍
风热壅滞肌肤,疮痈初起,加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等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君:麻黄(四两,去节;5g)
臣:石膏(半斤,碎,绵囊;18g)
佐: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
佐使:甘草(二两,炙;6g)
【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盛证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临床加减】
在表的风寒未尽,无汗恶寒,加荆芥、豆豉
风热不解,微恶风寒,加银花、薄荷
肺中热甚,汗大出,重用石膏
表郁不畅,汗少或无汗,增麻黄量
肺热气壅,胸满喘急,加桑白皮、葶苈子
泻热灼津成痰,咳痰稠黄,加瓜蒌、贝母
热甚伤津,烦热渴饮,加知母、芦根
附【越婢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六两;9g)、石膏(半斤;18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十五枚;4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发汗利水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柴葛解肌汤】
【出处】《伤寒六书》
【组成】原方未注分量
君:柴胡(6g)、干葛(9g)
臣:羌活(3g)、白芷(3g)
佐:黄芩(6g)、芍药(6g)、桔梗(3g)
佐使:甘草(3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杀车槌法》加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
本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
冬月宜加,春月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功效】辛凉解肌,清泄里热
【主治】风寒感冒,邪郁化热,太阳阳明合病
恶寒渐轻,身热增重,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方歌】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法良
【临床加减】
表寒重,无汗恶寒甚者,去石膏、黄芩,酌加麻黄、苏叶
表寒不甚,无恶寒头痛,去羌活、白芷
热盛津伤,口渴舌干,加知母、天花粉
附【柴葛解肌汤】
【出处】《医学心悟》
【组成】柴胡(三钱二分;6g)、葛根(一钱五分;9g)、甘草(五分;3g)、芍药(一钱;6g)、黄芩(一钱五分;6g)、知母(一钱;5g)、生地(二钱;9g)、丹皮(一钱五分;3g)、贝母(一钱;6g)
【用法】水煎服。
心烦加淡竹叶十片,谵语加石膏三钱(15g)。
【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春温夏热之病,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者。
【升麻葛根汤】
【出处】《钱氏小儿方论》
【组成】各等分
君:升麻(3g)
臣:葛根(细锉;3g)
佐:芍药(6g)
佐使:甘草(锉;3g)
【用法】原方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功效】辛凉解肌,解毒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恶风,头痛身痛,喷嚏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干,脉浮数。
【方歌】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亦治时疫与阳斑痘疹已出慎勿使
【临床加减】
疹透不畅,风热郁表者,加薄荷、蝉蜕、牛蒡子、金银花
风寒束表,加荆芥穗、苏叶、防风
热窜血分,疹色深红,方中白芍易赤芍,加牡丹皮、紫草
热毒上攻,咽喉肿痛,加桔梗、马勃。
玄参
热毒内盛,身热烦渴,加石膏、知母
附【宣毒发表汤】
【出处】《豆疹仁端录》
【组成】升麻(3g)、葛根(3g)、前胡(5g)、杏仁(6g)、桔梗(3g)、枳壳(3g)、荆芥(3g)、防风(3g)、木通(3g)、连翘(5g)、牛蒡子(炒,5g)、淡竹叶(2g)、生甘草(2g)
【用法】引加芫荽,水煎服。
【功效】疏风解表,宣毒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
附【竹叶柳蒡汤】
【出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西河柳(五钱;6g)、荆芥穗(一钱;4.5g)、干葛(一钱五分;4.5g)、蝉蜕(一钱;3g)、炒牛蒡(一钱五分;4.5g)、薄荷(一钱;3g)、知母(蜜炙,一钱;3g)、玄参(二钱;6g)、麦冬(去心,三钱;9g)、淡竹叶(三十片;5g)、甘草(一钱;3g)、甚者加石膏(五钱;15g)、冬米(一撮)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
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
【解表剂——扶正解表】
【败毒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君:羌活(一两;30g)、独活(一两;30g)
臣:柴胡(细,去芦,一两;30g)、川芎(一两;30g)
佐:前胡(一两;30g)、枳壳(一两;30g)、茯苓(一两;30g)、桔梗(炒,一两;30g)、人参(一两;30g)
佐使:甘草(半两;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
【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临床加减】
气不虚者,去人参
内停湿浊,寒热往来,舌苔厚腻,加草果、槟榔以燥湿化浊,行气散滞
内有蕴热,口苦苔黄,加黄芩以清里热
疮疡初起,去人参,加金银花、连翘以清解热毒,散结消肿,名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风毒瘾疹,加蝉蜕、苦参以疏风止痒,清热除湿
附【荆防败毒散】
【出处】《摄生众妙方》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葛根、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各5g)、甘草(五分;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附【参苏饮】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姜汁炒)、茯苓(各七钱半;各7.5g)、陈皮、甘草、桔梗、枳壳(麸炒)、木香(各五钱;各15g)
【用法】㕮咀,每服四钱(12g),水半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滓,微温服,不拘时。
【近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姜三片、枣三枚,水煎服
【功效】益气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者。
【再造散】
【出处】《伤寒六书》
【组成】原书未注用量
君:熟附子(3g)、细辛(2g)、桂枝(3g)
臣:黄芪(6g)、人参(3g)
佐:羌活(3g)、防风(3g)、川芎(3g)
佐助兼佐制:甘草(1.5g)
佐使:煨生姜(3g)
【用法】水二盅,枣二枚,煎至一盅。
(杀车槌法)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功效】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
头痛身热恶寒,寒重热轻,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临床加减】
表闭无汗,加苏叶、荆芥
中焦虚寒,腹痛便溏,煨姜易干姜,加白术
内有寒饮,咳嗽痰稀,加半夏、茯苓
附【麻黄附子细辛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5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3g)、细辛(二两;3g)
【用法】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加减葳蕤汤】
【出处】《通俗伤寒论》
【组成】
君: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
臣:生葱白(二枚至三枚)、豆豉(三钱至四钱;9g)、苏薄荷(一钱半;5g)、桔梗(一钱至钱半;5g)
佐:东白薇(五分至二钱;3g)、红枣(二枚)
佐使:炙甘草(五分;1.5g)
【用法】
【功效】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临床加减】
表证较重,恶寒无汗,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
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加牛蒡子、僵蚕以散结消肿
阴虚痰热,咳痰不爽,加瓜蒌皮、浙贝母以润燥化痰
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肺燥肠枯,大便干结,加杏仁、瓜蒌仁以润肠通便
附【葱白气味饮】
【出处】《外台秘要》
【组成】葱白(连根切,一升;9g)、干葛(切,六合;9g)、新豉(一合;6g)、生姜(切,二合;6g)、生麦门冬(去心,六合;9g)、干地黄(六合;9g)、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遍)
【用法】上药用劳水兼至三分减一,去滓,分温三服。
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复之。
忌芜荑。
【功效】养血滋阴,解表散寒
【主治】病后阴血亏虚,或失血之后,调摄不慎,感受外邪。
头痛身热,微寒无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