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共124页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重难点第一章课文目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知识疏理】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二、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四、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1.常用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必修3的教学分析课件(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3的教学分析课件(湘教版必修3)

3、“3G”技术深奥难懂
“3G 知识专业性太强。脱离了 3G”知识专业性太强 3G 知识专业性太强。 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二、对必修Ⅲ教学困惑的对策思考 对必修Ⅲ
1、对区域地理支撑不足的对策思考 对策一:研究教学指导意见,领悟教材 对策一:研究教学指导意见,领悟教材 编写理念
轻知识,重方法。 知识,重
必修Ⅲ 必修Ⅲ的教学困惑与思考
一、必修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1、区域地理支撑不足
教材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区域背景知识薄 但必修Ⅲ教材又有所涉及。 弱,但必修Ⅲ教材又有所涉及。
2、案例教学延伸有限
学生区域背景知识薄弱导致案例的举一反三 有限(即案例印证原理有限 案例编写混乱( 即案例印证原理有限); 有限 即案例印证原理有限 ;案例编写混乱(如 荒漠化一节等)导致案例目标延伸有限。 荒漠化一节等)导致案例目标延伸有限。
地理图表教学,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1 .在下表的 4 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 个地区中, 城市化水平最高? 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 发达? 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 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二、对必修Ⅲ教学困惑的对策思考 对必修Ⅲ
3、对“3G”技术深奥难懂的对策思考 、对“3G” 对策一 对策一:运用大量图片、影视资料增 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策二 对策二:通过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兴趣。
案例: 案例:
“寻找自己的学校” 寻找自己的学校”
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
二、对必修Ⅲ教学困惑的对策思考 对必修Ⅲ
2、对案例教学延伸有限的对策思考 对策一:研究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领 对策一:研究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领 悟案例安排意图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湘教版必修三)概要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湘教版必修三)概要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湘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初步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

2、通过学习,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3、利用互联网,能够进行公交线路等的简单查询,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同学们对地理信息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能为我们做什么。

2、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简史。

3、通过图片与文字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4、通过举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前沿科学的兴趣,做到与时俱进,不读死书,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会学、乐学。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其实际应用,3S技术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列入湘教版必修三,旨在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从小培养对前沿科学知识的兴趣,关注学科热点问题,拓宽视野,提高地理知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同学们,假如老师住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新校区,周末想去兴庆宫玩,可是又不知道乘车路线,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按以下程序进行]:1、让学生讨论2—3分钟,每小组介绍自己的解决办法。

2、老师对每小组提出的办法给予评价和总结。

3、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同学们提供的方法可能有:询问公交司机;通过查阅西安市地图获得乘车路线;问去过的同学;拨打114询问等等。

)[转承]刚才同学们提供了很多种解决方法,老师的朋友也推荐了一种,下面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方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如综合分析、空间 思维等,解决地理问题。
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创新性观点和解 决方案。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人地关系观念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祖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培养。
全球意识
学生能够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树立全球意 识。
教材特点与亮点
01
02
03
04
系统性
教材内容系统完整,各章节之 间逻辑严密,便于学生理解和
掌握。
时代性
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地理 学科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色

实用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可读性
文字流畅,图表丰富,版式活 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
读习惯。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教材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等,让学 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部分章节内容过于深入,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这可能与教材编写 过程中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有关。
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尽管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但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 兴趣。这可能是因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 的联系。
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回顾相关知识,引导 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

湘教版必修三1.3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共33张PPT)

湘教版必修三1.3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共33张PPT)
3.不能熟练运用其基本特征做相应 的练习;
4.不理解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问题解决
一、知识拓展— —经纬网
➢纬线和经线主 要特点的比较
➢经度和纬度 的划分
➢经纬网的应用
❖经线和经度 东经116°或116°E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 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
的半圆
❖经线特点 1. 是半圆 2. 长度相等(约2万千米) 3. 指示南北方向 4、变化显示为东西方向 5.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平 分为两半。
B.180°经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经的界线
C. 20°W和160°E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几条重要的纬线
应用:
A. 0°纬线
划分南、北半球;
B.30°60°纬线
划分高中低纬度
C. 23.5°和66.5°纬线 划分五带;
即学即练
90°
135°
180°
结论 在北极图上,图 的正中心是北方,图
45° A C N 60°
8.图中,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 实线是偏转后的方向,正确的是( ) B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概况, 即方向、周期和速度,并且复习了 初中学的经纬网,还学习了昼夜交 替、地转偏向力。
课后作业
1.熟悉本课主要内容(知识点); 2.完成固学案作业; 3.自主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 3. 地球自转周期; 4. 掌握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5.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现象
(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
问题展示
1.不能熟练判读经纬线,并认识几 条重要的经纬线;

高中地理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课件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课件 湘教版必修3
第九页,共42页。
• 3.GPS发展历程 • GPS实施计划共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从1973年到1979年,共发射了4颗试验卫 星。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 。 • 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从 1979年到1984年,又陆续发射了7颗试验 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的接收机。实验表 明,GPS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
功能键 政区域的
齐全 限制
功能
能够计算当地的 国际标准时问,
处于运动状态还 能指出 i 〔 北方 向,并将经过的
地点、路线记录
下来,方便返回
时用;计算两点
间的距离,实现 坐标系间的相互 转换;计算日出、
日落时间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 例 2 1999 年 3 月 27 日,北约部队一架 F 一 117A 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防空部队 击落。飞行员跳伞后在脚触地的一刹那 ,通过手持型信号发射器发出紧急呼救 信号,当间谍卫星把呼救信号传送到北 约空袭南联盟指挥所后,美军立即安排 了救援行动。 6 小时后,当一架 EA 一 6B 电子干扰机发现飞行员的准确位置时 ,一架 MH 一 6oG 搜索与救援直升机降 落在飞行员面前,把飞行员接上直升机 并安全返回基地。据此回答( l )一( 2 )题。
第六页,共42页。
[跨越障碍] 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 (1)全球,全天候工作。
• (2)能为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位置、三
维速度和精密时间,不受天气的影响。
• (3)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米, 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 (4)功能多,应用广:随着人们对GPS认识 的加深,GPS不仅在测量、导航、测速、测 时等方面取得更广泛的应用.而且其应用领 域不断扩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篇一: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选修三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选修五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2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论坛转帖地理教学计划一、三年大计划年级学期教学内容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十九页,共42页。
(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fēngshā)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答案(dá àn):(1)B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荒漠化。根据题意“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其原 为草原,后出现荒漠化,主要是人为原因(yuányīn)过度开垦导致。
荒漠化形成(xíngchéng)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人为原因主要 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具体原因如下表:
荒漠化形 成的原因
自然 原因
风蚀 水蚀
人为原因
典型 地区
环境特征(或具体影响原因)
西北 内陆
黄土 高原
气候 干旱 ,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大风 日 数多,(蒸gā发nh旺盛;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土 质疏松àn,)易被风化侵蚀 夏季 暴雨 集中,冲刷力强;地势起伏
生态移民
;
;修建生态防护林;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
监控力度等。
(4)发展目标: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九页,共42页。
重难突破(tūpò)
1.分析某地(mǒu dì)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例题体验1]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养分(yǎngfèn)含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下 图为“沃岛效应”现象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gòuzhù)防护体系
第二十三页,共42页。
③调节(tiáojié)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jiějué)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
1. 想一想,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交通、能源供给 (供暖)以及粮食运输和工业生产所燃烧的 化石燃料。
2. 议一议,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城市 热岛效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扩散需要一定时间,所 以城市上空温室气体浓度高,形成稳定温 室气体层,减缓城市热量向外散失过程, 对地面起到更强的保温作用,增强城市热 岛效应。
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碳的天然循环,把 岩石圈中的还原碳过早地释放到大气中,人 为地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 破了原有的碳循环平衡过程。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堂巩固】
1.阅读图为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具有碳调节等服务价值。在全球碳循环系统 中,海洋的作用比陆地更重要。近60年来,人类排放 的超过30%二氧化碳被表层海水溶解吸收。研究表明 :海水温度变化与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呈明显 负相关。随着全球变暖,海洋整体对地球气温的调节 能力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大气圈碳收支情况。
碳排放与国际 减排合作
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国际减排合作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概念 过程 排放过程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原则 具体做法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堂探究:教材P86】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1.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 量使用
人类活动方式 的变化
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 参与碳循环 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看法及意见

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看法及意见

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传承了初中教材的一些成功作法,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练习和小活动是其一大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新学的知识,也方便了教师教学;课本中的语言表述追求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教材在编排和结构上,基本遵循了课标中内容标准表述的逻辑和顺序。

1.教材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必修3册教材的递进性和相互联系,选修7册教材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教材的分工与衔接,初中教材偏重于说“地”,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教材则更侧重于讲“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确保了地理课程体系的渐进性和完整性。

2.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加强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

如,必修《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由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宇宙中的地球”到人类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引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这种时空上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严重影响着人类活动,最后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全书的总结。

整个教材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和人地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等,最后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阐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在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同时,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阐述了时代气息浓厚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了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

必修三册教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