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周考试题

合集下载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姓名:座号:保密★启用前塘沽一中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月考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

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

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2.汉文帝时,对孝悌、力田、三老等基层教化乡官进行嘉奖并赐帛慰问;“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要求被举荐之人品德高尚,且尤其强调孝道;对于违背孝道的行为要处以刑罚。

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比较重视基层治理B.国家治理凸显儒家价值取向C.官员选拔制度逐步完善D.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尊崇3.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

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B.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D.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4.学者张显清说:“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型的起点。

”下列选项中,可以对材料中“转型的起点”解释的是①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②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③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④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5.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历史2020.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

据此可知()A. 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B. 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C. 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D.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2. 宋人叶适记载“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为意,靡有碍隔。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

”这反映了当时宋朝()①农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交通日益发达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市镇开始兴起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3. 元代杂剧是融合了前代各种戏曲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A. 流传范围广B. 反映社会生活C. 富于观赏性D. 体现文化融合4.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表述理解正确的是()A. 内阁于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决策B. 相权的发挥依赖于皇权的支持C. 内阁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国政D. 内阁地位提升但仍需服从君权5. 徐继畲在1844年的《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 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 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吕梁市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赎刑是我国古代法律规定的犯人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的制度。

这项制度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礼乐制度的破坏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集权的强化D.耕战思想的萌生2.春秋战国时期,游侠作为士阶层中尚武的特殊社会力量,活跃在社会的诸多领域。

司马迁认为“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而班固认为其“下逾上,贱凌贵”、“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以不容于诛”。

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主流思想的演变B.个人旨趣的区别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不同3.下表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时期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甲08510乙15701丙17142丁246322A.史前B.先秦C.魏晋南北朝D.明清高三历史第1页(共8页)4.图1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

图1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庸调银拾两”→“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722)“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校重量所加的补疤图1怀集庸调银饼A.政府力图缓解安史之乱后的财政危机B.赋税征收的手段具有灵活性C.税收制度强化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5.“特奏名”制度,指的是政府对科考多次落第者,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

北宋实行“特奏名”,对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士人特别优待。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秦汉时期的政治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20)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秦朝的丞相B.西汉的尚书令C.北宋的枢密使D.明朝的首辅答案 A解析由“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丞相相符,故A项正确。

2.(2018·曲靖一中高考适应月考四,24)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 )A.加强专制主义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加强中央集权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答案 C解析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故D项错误。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 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4.(2019·桂林模拟,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 C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一二)【人教版】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一二)【人教版】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及说明: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已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填写答题卡: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枢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其他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

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

这实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卞的实物配给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这垦是小麦种植最悠久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不良,一旦土地兼并,往往导致农民起义;而水稻的种植区则相对泰平,因为南方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种观点A.违背基本的唯物史观B.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C.忽视一定的时空逻辑D.缺乏科学的家国情怀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人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A.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B.专卖政策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C.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为缓慢D.土地税是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4.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

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海淀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历史2020. 11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郑国子产对晋人说,西周时期“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而“今大国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子产所说“今大国数圻”的原因可能是①周天子的再次分封②大国对周边荒地的开拓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大国通过战争兼并土地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鲁国进攻邻国邾娄,当时的霸主晋文公进行干预,于是鲁昭公前往晋国解释,在边界被拒绝入境,碰壁而返。

国君出访他国未能入境,只有因病而返是合“礼”的解释,因此《春秋》将此事记成“公有疾,乃复”。

据此可得出①《春秋》的相关记载未确切反映历史真实②“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微言大义”中③孔子修《春秋》突显出对礼制的维护④鲁国企图对晋国的霸主地位进行挑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代表作。

下表为《黄帝四经》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A.黄老学是以儒家为其内核的思想流派B.黄老学反对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C.黄老学为秦统一和以法治国奠定基础D.黄老学体现了对诸子百家的吸收融合4.秦始皇从统一的第二年起至去世前,十年间五次巡行全国,最长的第五次巡行费时七个月,四次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离官,在琅琊台刻石上留下了“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的颂词。

秦始皇的出巡A.耗费民力,导致了秦的灭亡B.宣扬国威,巩固了统一局面C.深人民间,了解了民生疾苦D.御驾亲征,收复了东方失地5.汉初,宰相多由开国功臣担任,如萧何、陈平、曹参等,连皇帝都对他们非常尊敬,其他官吏更是恭谨从命。

那时的宰相非有大过则不能轻易更换,萧何、曹参、陈平、灌婴、申屠嘉等都是终老相位的。

这一现象说明A.皇帝怠惰政事,大权旁落B.宰相地位崇高,权力很大C。

2023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2023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德阳市高中2020级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内均无效。

4.非选择题作答:用合乎要求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内均无效。

5.本试卷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去晋国朝见时,无论是郊外慰劳或者赠送、赂财物,都符合外交的礼仪。

但晋国大夫女叔齐却说,鲁昭公治理不好国家,却还在学习礼仪,这只能算是仪式,“不可谓礼”。

据此可知,当时A.外交活动更趋规范B.礼乐观念得到延续C.各诸侯国维护周礼D.治国理念崇尚德治.2.《礼记·月令》记载了先秦时期对于官吏收获渔产的具体规定,季夏时节才能让渔师收取蛟、鼍、龟、鼋;又说孟冬之时命令渔师、水虞收取水泉池泽的贡献;仲冬之时命渔师开始打鱼。

这些规定A.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提高渔业生产力C.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D.旨在与民争夺川泽资源3.西汉初期的郡国守相注重对一个地区的军事控制与监察,对县级政权并不行使日常行政指导方面的职权。

景帝、武帝以后,郡国守相开始积极干预地方民政,甚至侵夺县道令长的职权。

这说明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郡国并行制度消亡C.监察机构权力膨胀D.行政效率得到提高4.图1是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汉墓的经脉漆人。

该漆人裸体直立、造型美观,表面绘制的经脉循行径路,既与《黄帝内经》的记载相似,又存在不少差异。

该漆雕A.构造完整地还原了人体结构B.制作源于漆器工艺者的想象C.使用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旨趣D.价值应与医学文献互相印证5.东汉末年,曹操重用了一大批儒学之士或有儒学背景的官吏,却又在“求才三令”中,将“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等作为取才的标准。

【历史】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历史】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1.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

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 意在维护土地私有B. 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 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用法律的方式来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这里的《盗律》不能反映严刑峻法的内容,排除B;土地私有合法化属于是影响,排除C;秦朝经济生活的范围太大,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对土地私有制的保护。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判断出这反映了对土地私有制度的规定。

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2.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

这说明当时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A.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B. 统治疆域不断扩大C. 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精准解析】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byde

【精准解析】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byde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孙中山主张“兴实业”,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根本改变,民族主义
和民权主义并未真正实现,孙中山的认识并未正确分析当时的国情;B 选项错误,实业救国思
潮在此之前已经出现;D 选项错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材料并未
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72 年 2 月《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
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
美国政府从未放弃反华意识,该表述不符合史实;C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71 年 7 月
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报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6.如表是我国 1976—1982 年粮食总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只要坚持 梦想终会实现
-6-
年份 粮食总产量
是解放战争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决战的转折点,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北平和谈发生
于 1949 年 4 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
作重心的转变意味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项错误,国民
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初三大战役之后。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要是国民党军队,不能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力量。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4.1948 年 8 月,毛泽东得知豫东之战胜利的消息后,高兴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8月8日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2.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D. 道、法、儒、墨3.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 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 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4.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5.《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官。

”这表明战国时期A. 社会流动性加快B. 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 官僚政治已出现D. 兼并战争作用明显6.发端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痕。

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7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4.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就是说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5.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

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6.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7.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四川罗渡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11月末)练习题(答案在最后)

四川罗渡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11月末)练习题(答案在最后)

四川罗渡中学2020届人教版高考历史(11月末)练习题(答案在最后)(20个选择题,2个非选择题。

排版非常工整,字体、行距统一。

)一、选择题1、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这实质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2、《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

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材料主要反映了()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3、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

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表明()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4、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

这表明()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5、图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

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文学诗句是()图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6、芬利·胡珀在《希腊的现实》中说:“在民主制度发展得最为顺利的雅典,政府也始终受到想要颠覆它的寡头群体的阴谋威胁。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随州二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48分)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

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 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 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A.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 B.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C.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3.周代爵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畿外和畿内诸侯而言的“公、侯、伯、子、男”;二是对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内部官员而言的“公、卿、大夫、士”。

战国时期,各国去爵号而称王,并在原有爵称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爵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等级秩序的血缘化B. 中央集权遭受地方冲击C. 周王室的日益衰微D. 授爵方式方法发生变化4.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

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

这一变化A. 强化了天子权力B. 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C. 降低了女性地位D. 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5.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

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B. 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6.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

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同时,他还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这一思想( ) A.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B.维护了周文化主流地位C.蕴含着大一统理念D.孕育了华夏认同的观念2.东汉樊宏(刘秀的舅舅)的庄园有“田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

据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A.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B.阻碍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动摇了郡国制的基础D.提升了豪强地主政治地位3.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

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

唐初此举( ) A.助推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B.导致了国家权力机构臃肿C.降低了朝廷政令的执行效率D.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4.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朱熹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其体现的主旨是( )A.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B.主张克制过度的欲望C.建立社会伦理道德秩序D.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5.下表是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以合计数为100)。

这说明( )C.农耕文明向边疆延伸D.国家版图的日益拓展6.经李鸿章批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章程第一条赫然写道:“(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

晚清官员盛宣怀指出轮船招商局“实系已成之公司,从前称公局者,即系公司之谓也”。

2020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11月) 历史

2020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11月) 历史

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2019.11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提出要用六种传统习俗教民安居,其中在墓葬方面要求“坟墓按族分布”,其体现了周朝A.生活极具迷信色彩B.王权实现高度集中C.分封制度全面推行D.重视维护血缘关系2.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人之。

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

”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A.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B.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C.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D.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3.西汉末年以后,豪强地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田庄内部自给自足。

考古发现在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有许多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陪葬品。

这主要说明A.田庄威胁个体经济发展B.汉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C.汉代厚葬风气比较盛行D.田庄经济具有一定进步性4.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材料表明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5.据史料记载,公元8-10世纪时,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超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专门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还出现了一些将舶来的商品进行加工的新型行业。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得到发展B.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C.中国的海外贸易地域更加辽阔D.广州外贸发达已成为国际化都市6.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周考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

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

这反映出,齐国崛起得益于A.注重事功的观念B.工商皆本的思想C.开拓进取的精神D.贵族特权的废除2.公元前524年,卜筮预测郑国将遭大火,劝子产用瓘斝玉瓒禳灾,子产以“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理由加以拒绝。

这一记载表明子产A.对宗教迷信活动持怀疑的态度B.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趋于理性C.关注社会现实而忽视伦理道德D.致力于维护世俗的道德规范3.汉代,国有土地中的可耕地称为“公田”。

两汉时期,存在一种“赋民公田”的特殊形式,即把公田无偿地给予贫民耕种。

“赋民公田”的实行A.有效地遏制了地主的土地兼并B.有利于小农经济恢复和发展C.消除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D.保障了封建王朝的财政税收4.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许多在汉代无需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在唐代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

这反映出唐朝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B.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5.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传言的记述,不同史料的记载是不一样的。

由上表可知A.宋太祖出生时身体确有异香B.后世史料对前代记载具有真实性C.宋代政教合一推动传言传播D.传言满足了帝王神化皇权的需求6.元代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

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

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

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

据此可知,元朝A.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D.严密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7.嘉靖朝的《广东通志初稿》中记载:“我朝互市,立市舶提举司以主诸番入贡。

旧制应入贡番,先给与符簿。

凡及至,三司与合符,视其表文、方物无伪,乃津送入京。

”这说明明朝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管理B.政府严格限制私人贸易活动C.政府大力发展官方贸易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8.清代康熙年间,随着内河航运发展,地方政府开始在长江中上游夔州至夷陵州一线险滩处设立救生红船,每船有数名水手,专门负责落水、遇难乘客的救助和安葬,不收取费用。

红船由地方士绅、商帮和政府共同维护管理。

这一制度A.奠定了清代宗族福利制度基础B.推动社会基层公益事业的发展C.反映了政府对商人逐利的认同D.提供了商帮跨区域贸易的保障9.《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明确规定以后的中国官方文书中不能再出现“夷”字,清朝皇帝还要“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钞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

这一规定表明A.清廷在外交上开始改变华夷观念 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C.列强在对华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 D.列强侵华利于清政府外交近代化10.1853年,清政府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

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

1854年起,捐厘行业渐次增多,遍及百货,抽捐地区也渐次扩展到扬州和通州(今南通)两府所属各地。

清政府此举A.严格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款C.有效地控制了江南地区D.为壮大洋务运动筹集资金11.据记载,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各大报纸以《论日高时局》《论战事将成》为题纷纷发表政论,揭露日本侵占朝鲜的政治意图;甲午战争期间,《点石斋画报》刊载了以反侵略战争为主题的时事画近百幅。

这说明当时的报刊A.制造虚假新闻以牟利 B.引导了社会舆论的最终走向C.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D.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12.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前后有20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形成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第二次热潮。

学生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A.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B.表明国人寻求新的救国之路C.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D.说明向西方学习成社会共识13.1936年,陕甘宁边区没收地主和富农财产602 858元,1938年下降至39 500元,1939年下降到10 700元。

这一现象说明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B.边区发展面临较大压力C.中共欲废除封建地主剥削D.中共注重维护统一战线14.据统计,1949年,私营工业(不包括个体手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但其产值却占工业总产值的48.7%。

在吸纳城市就业方面,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比重达到95.53%。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建国初期A.恢复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性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C.私营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D.国民经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15.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开展“精简城镇人口”,把原本已经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大量地迁移到农村。

这次精简工作的背景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三年经济困难的出现C.“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16.表 1980—2001年上海八大消费性支出构成比例(%)消费项目1980 1985 1992 1997 2001 1.食品62.64 57.63 55.75 51.49 43.75 2.衣着14.45 16.7 11.14 8.08 6.18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65 6.874.医疗保健 2.89 5.97 5.交通通信22.91 25.67 33.11 5.56 9.37 6.娱乐教育文化11.49 13.92 7.居住7.91 7.85 8.杂项商品和服务 3.93 6.09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年鉴(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002年)。

据上表可知,改革开放后上海A.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B.消费观念仍旧落后C.消费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D.城乡差距不断扩大17.由于希腊城邦是一个熟人社会,官员们的行为几乎被置于城邦公民的聚光灯下,受贿很难不被发现,大部分人也只能严格在法律和职权范围内行事,难有受贿的机会。

据此推知,雅典A.五百人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 B.民主监督的制度流于形式C.直接民主避免了贪污和受贿 D.民主政治具有公开性特征18.有学者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对于受压迫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

”该学者认为罗马法A.拥有完备的体系B.代表了平民的利益C.司法程序较完善D.利于规范社会秩序19.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发表讲演指出,英、美等西方强国虽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仅富有,而且很强大,但是,贫富不均,差别太大,因为“享幸福的只有少数资本家,受痛苦的尚有多数工人,自然不能相安无事”。

基于此,孙中山坚持A.要建立民主共和国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C.继续实行社会革命D.应实现耕者有其田20.19世纪后半期,洋务官僚创办了40余家民用企业,其中官办13家,官督商办9家,官商合办2家,另有22家请求官府批准,挂着官督商办招牌,实由商人经营。

由此可见A.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环境尚需规范 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得以改变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受到遏制21.据统计,1949年,私营工业(不包括个体手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但其产值却占工业总产值的48.7%。

在吸纳城市就业方面,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比重达到95.53%。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说明A.建国初恢复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性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C.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D.国民经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22.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指出:“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

天下岂有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之弗能养,而待养于人者哉!”这意在说明A.儒家思想日臻完善B.天理与人欲相互对立C.学者应以治本为生D.明代读书极具功利性23.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指出:“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这表明当时A.改革开放遭遇思想障碍 B.左倾错误思想有待清除C.实事求是原则重新确立 D.真理标准讨论方兴未艾24.罗马法规定,某人从事建筑活动,无论是对房屋进行加高,或是在房屋上建造观景的窗户,或是新建一座房屋,或是修复旧的房屋,只要他的房屋与邻居房屋保持12步的距离即为合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A.注重保护罗马公民私有产权 B.积极协调罗马社会内部矛盾C.从公共利益角度限制所有权 D.采取措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

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

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材料二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

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

……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

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材料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