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意见与建议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措施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措施【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教育也需要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
本文将探讨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完善的课堂资源库、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措施。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结论中,我们将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不断优化措施和完善配套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资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库、互联网技术、跨学科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整合、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资源的整合更加重要。
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和学校对于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整合课堂资源,是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本文将围绕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完善的课堂资源库、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措施和方法,以期为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 正文2.1 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是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措施之一。
教师是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主要传播者和应用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效果。
为了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课堂资源,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提升。
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他们需要掌握各种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些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本文将对这些建议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1. 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创新应用等方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建议以下几点:-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加强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如实践操作、案例研究、多媒体课件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网络使用技能。
为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操作规则。
- 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评估能力,帮助他们辨别和利用可靠的网络资源。
- 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网络行为,包括遵守网络伦理规范、保护个人隐私和防范网络安全问题。
3. 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鼓励学生通过协作研究和小组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经验。
-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会议和社交媒体,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包括文字表达、图像设计和多媒体展示等方面。
4. 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建议:- 提供开放的研究环境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结论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要落实这一标准,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改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网络使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宁阳县教育局党委委员纪复勇“融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只有用起来,投入巨资建设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才能发挥效益,形成教育生产力,也只有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需求,促进建设升级。
笔者在基层分工信息化工作多年,参与了农村县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深切感到教育信息化“建和用”是两个概念,建设不易,应用更难。
为什么投入巨资辛辛苦苦建起来的信息化设施设备用不起来?为什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应用难以深入推进?带着这些疑问,借助工作之便,我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力图找出阻碍“融合应用”的问题和障碍,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阶段成果,最终发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多,存在一系列问题和障碍,其中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既有思想问题,又有能力问题;既有技术障碍,又有机制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内部是一种串联关系而非并联关系,要打通“融合应用”之路需要逐一解决问题,突破障碍。
因此“融合应用”必须找准问题,理清障碍,系统设计,综合施策,稳步推进。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一些解决全县中小学“融合应用”关键问题,突破应用障碍的办法和对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融合应用”。
一、校长本领荒,“融合应用”从何处下手?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推进“融合应用”的前提。
推进教育信息化,校长是关键,校长的教育思想不转变,理念不更新,“融合应用”就无从谈起。
校长不提供平台环境和条件支持,教师根本无法开展融合应用实践。
从调研来看,教育信息化“上边热下边冷”现象突出。
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更与校长自身专业素质有关。
一方面校长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存在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本领恐慌。
不少校长对传统的教学与管理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对教育信息化则普遍存在畏难发愁情绪。
一些校长尽管知道教育信息化非常重要,但认为那应该是先进地区和大城市学校应该干的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薄弱,网络环境差,加之教师专业水平低,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差,玩不转“融合应用”。
关于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关于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时代证明,信息交互已经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可以说,信息交互是柄双刃剑,正确的使用信息交互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因此,我国也在小学阶段设立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其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逐渐形成在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信息交互的观念。
1.兴趣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
传统意义的“填鸭式”教学让双方都处于一个疲劳的恶性循环中。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因势利导、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得到的效果往往是被动教学的数倍之多。
2.注意力吸引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师在为低年级的孩子授课的时候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往往会比授课的时间花费的多。
因此,我们要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要求学生立刻动手操作,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领悟知识与经验。
而教师要做的是找出学生的不足,加以引导。
以学生学习五笔字根为例:刚学习五笔打字的时候,学生们往往无从下手,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根本不理解利用五笔打字的依据是什么。
正如我们常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此时要求每名学生先把字根表记熟,在掌握字根表的基础上,再以自己的名字为例,在纸上进行字根拆解,最后在计算机上试验是否能打出自己的名字,对于大家都不会拆解的字,我组织学生共同拆解。
寻找拆字的窍门,由词到句,再到段落,最后延申至一篇文章…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拆解汉字,而且打字的速度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们在享受这份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五笔打字的乐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许多教师和教育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实践角度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教学理念1. 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知识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和应用。
而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帮助他们主动获取、分析、整合信息,自主探究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2. 注重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数字化课件、在线题库等。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来呈现数学知识和问题,使学生在视听、动手等多种方式下进行学习。
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拓宽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
2. 运用互动式教学工具信息技术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式教学工具,如智能白板、在线课堂工具等。
通过这些工具,教师可以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时的讨论、演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数学问题和解题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
我觉得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
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
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可以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
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
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
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可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摘要: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和提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还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面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不断地重视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并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和探索的对策和方法,继而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把握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基本规律和有效对策,从而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当前,制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因素还有很多,突出表现教师重视程度低、课堂教法运用固化、重理论轻实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知识讲解和阐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地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手段,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继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重视程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关键学科,但是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同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且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够科学与合理,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最终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认识,以不断地强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
一方面,要提高重视程度。
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地转变以往那种应试教育理念,积极地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地认识到有效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后续发展和提升的意义所在,有效地将高质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夯实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助力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认识,为后续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明确教学目标。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地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较强概括性、启发性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意见和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意见和建议
唐小马丽
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等内容。
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庹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5条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构思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入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一、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家也在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赋予它更广泛的教育应用。
加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也有了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展现。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项全面和综合的语言教育,是孩子们语言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
小学语文教育中,更加强调语言的基础实践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注重孩子们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同时,小学语文教育还要具有人文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
但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一些问题:1.教育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清或缺乏趣味性,导致语文课堂变得单调和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2.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由于许多小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规划和时间利用,这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脱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着重教学内容的传递而不是学生个性的发掘和素质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它们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大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形式和方法,并可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
信息技术课堂改进措施和建议
信息技术课堂改进措施和建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以下是对信息技术课堂改进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增强实践操作环节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增加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因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课堂互动与交流信息技术课堂往往存在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挑战。
五、完善教学资源与设施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完善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支持,如优秀的教材、先进的实验设备等。
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投入,完善教学资源与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信息技术课堂改进的重要环节。
建议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评价、口头表达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场所。
小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课堂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课堂实践摘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
但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却依然受制于人。
专家指出,“中国芯”的短板在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即缺乏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当今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小培养他们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创造精神,他们才可能成长为人工智能社会的栋梁之材。
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课堂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课堂实践引言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其中涉及大量有关人工智能的内容,“人工智能”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词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应用开发离不开人工智能,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符号运算,智能机器人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产物,人工智能开发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与趋势。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人工智能系统基本过程与方法中强化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全方位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的AI人才,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技术的兴趣与动力,鼓舞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一、人工智能的涵义及其对儿童教育意义所谓“人工智能”,英文说法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单缩写为“AI”,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在于研究并开发对于模拟、延伸与拓展人在智能发展方面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价值。
它意在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由此产生与人工智能相似的方式,进而做出一定的反应。
所以说,人工智能虽然不是“人的智能”,它却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存在超越“人的智能”的可能性。
那么,开展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首先,人工智能领域是年轻人未来“施展拳脚”的时空和场所。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有效性提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上机教学,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更高。
因为学生上机操作要比单纯地讲解花费时间,如果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并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操作,学生就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有关教师提供借鉴。
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相信所有的教师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是很少有老师将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小学生之所以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主要是因为上机操作时可以偷偷玩游戏、可以看视频、可以上网聊天,若是教师不注意,可能这一节课都不会学到什么知识。
教师要正视这种现状,更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如可以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讲解文档修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自己做好一张明信片,并告诉学生这样一张好看的明显片,在座的各位都可以做出来,而后再讲解如何制作明信片。
这样学生就能够集中精力听课,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二、采用游戏教学法指法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指法比较枯燥,若教师直接就告诉学生手指应该放在哪个键盘上,应该如何进行打字,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不会愿意学习,而且会觉得非常累,反而不愿意用正确指法打字。
针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上课之初首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游戏,看看谁的成绩最好。
在学生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依照刚刚的规则,玩一次《金山打字通》中的游戏,让学生看看教师的速度。
这样学生首先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敬心理,在此情此景下,教师再告诉学生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并不难,那就是要练好指法,学生自然就会耐心地学习指法。
此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是现阶段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非常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很多教师并未在意。
信息技术培训的收获和建议9篇
信息技术培训的收获和建议9篇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
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
通过参加“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1、可以说,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
在平时我都停留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要运用技术,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1、通过聆听专家老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网络学习资源应用”、“PPT应用”、“学科教师的媒体素养培养”、“电子白板的创新应用”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措施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措施一、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用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教育软件、多媒体课件、互联网资源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校可以在教学楼和教室内配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方便教师们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学校还可以向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他们购买和使用教育软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们应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他们可以通过制作电子教案、录制教学视频、设计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统筹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学校应该加强课程规划,统筹安排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保证信息技术和课堂资源的有效整合。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课程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们可以按照课程计划,有选择地使用教育软件、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研究,鼓励教师们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方式。
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们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统筹教学资源利用,可以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发挥其作用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教育软件和互联网资源来进行数学题目的讲解和练习。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措施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小学生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使之成为教学的有力支持和促进教学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许多小学教师虽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和运用的相关经验和方法。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发展,合理规划课堂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培训,成为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着如何有效整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展开讨论,旨在为小学教师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更好应用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转变。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而有效整合课堂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研究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有效整合课堂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堂资源等措施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建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也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发展。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改进建议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改进建议在推进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是一个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改进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当下的科技发展趋势,尽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尽可能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配置多媒体教室,安装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电子资源库,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研修班和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家校合作的加强家庭是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向家长传达有关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家庭辅导的方法。
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习,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形成学校和家庭共同促进孩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改进建议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化、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家校合作的加强。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建议作者:乌兰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2期【摘要】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成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科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教材、教法、理论支持方面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投入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建议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成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科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教材、教法、理论支持方面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投入研究。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
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究性的思维活动。
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例如在进行画笔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
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建议
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建议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在二年级的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数字化时代中快速适应和应用技术。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键盘输入、文件管理和网络使用等。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提高他们的技术熟练度。
二、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除了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设计和创作,如制作简单的网页、编写简单的程序或制作数字作品等。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
在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语言、数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教学。
比如,可以通过制作数字图形来教授几何概念,通过编程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数字故事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
四、加强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技术解决问题。
因此,在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一个小游戏、设计一个电子贺卡或制作一个简单的数据表格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关注信息技术的安全与道德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还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安全与道德问题。
可以就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侵权等方面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同时,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风险,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及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及策略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深度融合;课程整合;应用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借助信息技术能有效呈现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还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逐渐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与消化知识,掌握所学内容。
但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律而言,由于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会使其在学习上遇到较大的困难。
为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此方面的教学之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借助动画、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知识呈现,既能够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又能够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相关内容时,有些学生对其计算公式较为困惑,而之所以存在此种情况,是由于学生对公式的由来不了解导致的,而单纯地讲解又不能够解决此难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意见与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意见与建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意见与建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
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
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
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
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基础性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
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意见与建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
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
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
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
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基础性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
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学科,比如美学、文学、数学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识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它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
(四)趣味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 基础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
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例如在讲解“画笔”时,不需要讲解工具栏里的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只需重点讲解一个工具,学生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可以应用到剩下的工具了。
从而更高层次地理解了工具的使用方法。
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
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
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WPS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
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
(二) 应用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
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积极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制作出一个漂亮的倒“福”字。
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什么旧知识和新知识,并学习其中的新知识。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该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但如果把任务设计成“请告诉教师怎样进行图片翻转?”,那学生就只能围绕这一问题去学习该知识,虽然学生还是会积极的去面对这问题,却已经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学习了,而且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却未必懂得结合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国庆节时,布置学生办一份以“爱祖国”为主题的电子版报,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 整合性教学内容应让学生学会合作。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
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讲授“信息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加工”“信息收集”这些概念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
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其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趣味性内容应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
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
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 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演奏音乐、绘制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如果在教学“指法”里,直接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比较枯燥,没有什么兴趣学。
如果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最好。
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练习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热情非常高,使他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我要学”的情境。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等。
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
如在讲述“复制块”时,我说,如果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把这个词语写100篇,许多同学会说,哎呀!今天又没有时间休息了,但老师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接着我便操作了一个复制文件的例子。
同学们都用疑惑的口气问:“老师,你是怎样操作的啊?我能试试吗?”孩子们看见老师这么快就复制出这么多的词语时,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再教给学生“复制块”的操作方法,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
生日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