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评课稿

合集下载

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评课稿

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评课稿

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评课稿凸显语文要素学习,落实语言实践活动——听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有感《葡萄沟》是一篇老课文,2002年启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收录这篇课文。

2017年,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又再次把这篇课文编写在第三册第四单元中。

两版教材中都编写有这篇课文,我们不自觉就会对二者进行比对,也会特别想知道,新教材在课后习题编排上的变化传递着编者怎样的理念?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又该采取怎样适切的教学策略来落实统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带着问题,我认真聆听市实验小学王老师在教育部统编教材教研员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整体感觉这是一堂凸显语文要素学习,充分展开语文听说读写思实践活动,充满浓浓语文味的低年级课,王老师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与操作值得老师们学习与借鉴:1.教师找准学习朗读的指导点,在读正确上下足功夫。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不自觉地忽视第一课时“读正确、读流利”的朗读指导。

学生还未读通、读顺,教师就匆忙地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殊不知,“学习”是第一学段课文朗读目标中的关键词,“读正确,读通顺”是“读出感情”的基础。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读不正确”到“读正确”,从“读不通顺、读得磕磕绊绊”到“读流利”的过程。

本课中,王教师找准学生学习朗读的指导点,在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读”的实践活动中,做得特别充分和到位。

(1)从学生学情出发,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发好生字的前后鼻音。

由于受地方音影响,市学生普遍存在前后鼻音混淆的问题。

教学中,王老师精准把握学情,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读正确课文中的前后鼻音词”,如:借助拼音自我纠错;回忆发音小秘招辅助发音(发前鼻音嘴巴微微笑,发后鼻音嘴里含着球);教师示范带读;从“字”到“词”再到“句”反复练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葡萄沟》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葡萄沟》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葡萄沟》XX课件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葡萄沟》还记得以前听老师上的一节《葡萄沟》课,当时我听到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看到了一位美丽充满智慧的老师,我的思想被触动了。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经常会感叹作文课不好上,学生的习作能力差,想努力的改变这种现状又苦恼不知怎么入手。

在听了老师讲教习作的经验后,我知道要让孩子爱上写作,就要让孩子多读乐读,多写和乐写。

下面我将就从引导孩子读,说,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做法。

第一步从读入手,帮助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老师说: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就越大。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拥抱孩子,是给孩子们身体上的维生素;给孩子阅读一本好书,就是给孩子们精神上的维生素。

很多家长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提高习作能力?一些老师习惯进行大量的字词句段的训练,搞题海战术,我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

我认为最有效的做法是让孩子读书,尤其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不但能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和巩固很多生字,能学习句子的表达方法,而且能通过阅读懂得道理,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老师就特别注意学生课内阅读积累和课外阅读积累。

老师在上《葡萄沟》这课时很注意引导学生美美的读词,美美的读句子。

在老师的巧妙的提问设计和创设情境中,学生理解了句子和词语,体会到他们的用法,体会到他们的美。

而这就是学生会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前提。

如老师在讲写葡萄的句子时,先抓这个句子主要写了葡萄的什么?学生答葡萄的五光十色,教师再问这是说葡萄怎么样?学生答颜色多,教师又问我们还积累哪些表示颜色多的词语。

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他们的脸上好幸福。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

一、正确解读文本,用目标引领儿童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统领着教学的全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非常明确。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学会书写“枝、坡”。

(2)通过品读课文语言,感受葡萄沟的水果多、葡萄甜、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激发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并依照课文句式进行写话练习。

本课教学目标贴近儿童实际,目标简单、简明,适合儿童学习的要求。

较好地体现出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均衡递进的教材编写意图。

老师准确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为开展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二、创设教学情境,用趣味吸引儿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这节课,老师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采用动画课件、音乐、角色表演、语言描述等相结合,创设了多个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比如,上课伊始,结合孩子喜欢旅游的心理,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葡萄沟”的动画,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孩子们带入葡萄沟这个地方。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节课的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文本的欲望。

再比如,创设师生表演的情境,老师扮演“游客”,学生扮演“维吾尔族老乡”。

这些教学情境,把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走近情境,走进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三、联系生活实际,用情智唤醒儿童孙双金老师说:“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5篇)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5篇)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5篇)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精选5篇)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篇1教学中吴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一、课堂结构合理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复习、导入、讲解穿插说话训练、写字指导四大部分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

吴老师这堂课上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

从葡萄沟的水果多、景色美、老乡好这三个内容体会葡萄沟的好。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字教学是重点,而吴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

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个人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读不是表层上的读,是让学生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朗读时注重的方法的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很到位。

三、教学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吴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

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

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四、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地开展。

【可编辑全文】葡萄沟评课稿

【可编辑全文】葡萄沟评课稿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听课笔记
今天在组内听了一堂《葡萄沟》。

这是人教版二下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朴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应该是一篇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范文。

今天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富于儿童化,很好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老师是很适宜教学低年级的。

遗憾的是,她在没有动足脑筋,把教学设计的更富有情趣一些。

一堂课下来,自己有些不成熟的体会,趁着记忆还没彻底消失,记下一些,互相学习:今天主要说: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低年级特点。

老教材里这篇课文是放在三年级的,现在在二下就解决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这一点,不要过渡挖掘。

如:窦桂梅老师的目标设计了三个层次: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3: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导游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个维度的目标互相渗透。

其中:深深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任何设计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我觉得其达成策略应该是朗读加感悟;手段是设计情景、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词句。

第三条中的“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这在第一段的分析中我已经提到。

而且其教学策略窦老师也已经在目标中说的非常明白。

角色朗读、采访、节目表演、导游教师都可以大胆一用。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葡萄沟》评课稿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葡萄沟》评课稿

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评老师《葡萄沟》一课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课堂教学要着力语文要素。

徜徉在《葡萄沟》的文本中,王老师和她的小朋友做了什么?可以看到,着力语文要素,师生都在用心做语文的事。

我想从两方面谈,一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要素;二是教师在支持指导中渗透阅读策略。

一、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什么?温柔敏教授这样解释: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

语文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要观照全文,展开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实施。

我想试着透过40分钟的课堂,发现学生对语文要素的学习,主要围绕:能力要素、习惯要素、表达要素,其他要素不一一赘述。

关于能力要素,包括朗读和阅读。

首先是朗读。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读正确是前提,读准字音,流利是要做到连词读,不丢字,添字,读好停顿。

课上,学生主要是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的方式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经统计,课堂上有10次个别读、8次齐读,均指向字词句,分别重在读准字音、连词读、停顿或读出感情。

2次自由读,均为读全文,重在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或品读关键词句,可谓目的明确、层次清晰。

二是阅读。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文本语言有其特点。

首先,围绕中心句,即最后一个自然段“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第二,语言生动。

有比喻:“茂密的枝叶”像“绿色的凉棚”,有反复:“一大串一大串”,表示颜色的词语连用:“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且排列有序,先两个字,再三个字,具节奏感、韵律感。

比喻、反复表现了葡萄品种多、数量多、品质好。

教师能做到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

于是,基于文本特征与编者意图,学生做了三件事:一自由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即“葡萄沟有哪些令人喜欢的地方”;二品读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三交流喜欢的理由。

其中,交流喜欢的理由是层级最高的,需要小朋友寻找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能选择灵活运用,体现了高层次思维水平。

11《葡萄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2课时)(48页)语文二年级上册(1)

11《葡萄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2课时)(48页)语文二年级上册(1)

3、读讲第三段: (1)第三段讲了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默读课文。这段有几句话? (2)葡萄干在什么地方制作?(阴房) (3)看图:阴房建在哪儿?什么样子?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找出有关句 子读一读。理解“山坡、碉堡、小孔”等的词义。
(4)葡萄怎样被制成葡萄干的?指名读第三句。 引导学生看图。热空气从小孔中流进,把葡萄的水分蒸发掉。慢慢地, 葡萄就被制成了葡萄干。
一、说教材
《葡萄沟》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三)单元的课 文,课文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学习,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 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什么 水果,哪种水果最惹人喜爱。第二自然段先讲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再讲到了秋天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最 后讲那里的老乡待客热情。第三自然段先讲收下来的葡萄运到阴房,接 着讲阴房的样子,再讲葡萄干的制成,最后讲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 特点。第四自然段赞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概括全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葡萄沟 真是个好地方”。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 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演、画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 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 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的评课稿篇一:《葡萄沟》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陈婧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可以说学到了很多。

《葡萄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从整堂课看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积极。

课始,陈老师从直接出示课题导入,问学生“沟”字形近字有哪些?从而带出“钩、构”等两个形近字,并让学生进行口头组词,引出课题《葡萄沟》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展开亲切地交谈,并以同伴的身份告诉学生,最好吃的葡萄在新疆,在地图上指出新疆,用句子作结: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引出课题《葡萄沟》。

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加强学生提问提的能力。

根据学生提问来初读课文。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以及最能概括葡萄沟的句子。

这堂课,陈老师重点落实在生字教学中,陈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生字教学。

初现生字,除了学生自学生字,老师还主导学生学习,采用小老师带领读,开火车读。

读得形式多样,并让学生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例如:沟字利用熟字换偏旁;“够、吾、梯”字采用了猜谜法,学生说的形象、生动。

还有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五月有杏子??葡萄沟。

”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词句。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上,教师把主体还给学生。

篇二:《葡萄沟》评课稿一、教材挖掘深、目标完成好教学中吴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课堂结构合理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葡萄沟》评课记录

《葡萄沟》评课记录

《葡萄沟》评课稿魏陈梅:《葡萄沟》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学习的,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理解、感悟。

如:“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通过理解词句和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叶冬英:“悟”从左边看是思考的我,从右边看是我的思考。

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

魏老师适当的搀扶和点化,首先从整体上感悟,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游”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

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演示、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吃等手段挖掘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庄建琴:魏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时,教师有意识地将“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进行对比,孩子们很快发现了“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孩子们对葡萄的美的感受更深了,朗读也更有感情了,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再如:“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处理得比较好,对“吃个够”怎么吃?的理解,魏老师让孩子回忆生活中吃个够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和他们的生活积累,联系生活中的体会悟这个词。

就整堂课而言,魏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陈恩敏:走上梯田你看见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茂密””怎么样才算茂密呢?老师先贴几片叶子,学生理解这不叫茂密,老师接着贴,从而理解这样层层叠叠向四面展开的样子就是茂密。

二年级葡萄沟评课

二年级葡萄沟评课

二年级葡萄沟评课二年级葡萄沟评课评课人:XXX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和描述葡萄沟的形态特征。

2. 学生能够了解葡萄沟的生长过程,并能简单叙述葡萄的生命周期。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对葡萄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评课步骤:1. 步骤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实物让学生感受葡萄沟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和描述自己对葡萄沟的印象。

2. 步骤二:知识讲解介绍葡萄的基本信息,如生长环境、生命周期等,并结合图片或者幻灯片展示葡萄的生长过程。

3. 步骤三:实践操作领学生一起来种植小葡萄,让学生亲手参与到种植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 步骤四:总结归纳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种植的成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葡萄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过程,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步骤五:评价和反思结合课堂表现和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6. 步骤六:拓展延伸对于对葡萄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拓展资源和材料,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葡萄的品种、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评课要点:1. 评价教师是否准确、生动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达到知识讲解、实践操作和总结归纳的教学目标。

3. 评价教师是否通过适当的评价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引导和提升。

4. 评价教师在拓展延伸方面的表现,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知识拓展和综合运用的要求。

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评课稿

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评课稿

凸显语文要素学习,落实语言实践活动——听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有感《葡萄沟》是一篇老课文,2002年启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收录这篇课文。

2017年,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又再次把这篇课文编写在第三册第四单元中。

两版教材中都编写有这篇课文,我们不自觉就会对二者进行比对,也会特别想知道,新教材在课后习题编排上的变化传递着编者怎样的理念?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又该采取怎样适切的教学策略来落实统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带着问题,我认真聆听市实验小学王老师在教育部统编教材教研员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整体感觉这是一堂凸显语文要素学习,充分展开语文听说读写思实践活动,充满浓浓语文味的低年级课,王老师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与操作值得老师们学习与借鉴:1.教师找准学习朗读的指导点,在读正确上下足功夫。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不自觉地忽视第一课时“读正确、读流利”的朗读指导。

学生还未读通、读顺,教师就匆忙地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殊不知,“学习”是第一学段课文朗读目标中的关键词,“读正确,读通顺”是“读出感情”的基础。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读不正确”到“读正确”,从“读不通顺、读得磕磕绊绊”到“读流利”的过程。

本课中,王教师找准学生学习朗读的指导点,在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读”的实践活动中,做得特别充分和到位。

(1)从学生学情出发,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发好生字的前后鼻音。

由于受地方音影响,市学生普遍存在前后鼻音混淆的问题。

教学中,王老师精准把握学情,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读正确课文中的前后鼻音词”,如:借助拼音自我纠错;回忆发音小秘招辅助发音(发前鼻音嘴巴微微笑,发后鼻音嘴里含着球);教师示范带读;从“字”到“词”再到“句”反复练读。

针对学生生字读音学习中的模糊点,进行有效正音指导,扎实完成第一课时“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多样,采用了学生自读、齐读、小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学生参与度高XXX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研究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生字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记忆方法,让研究更加主动和有趣。

在课文理解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找出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总的来说,XXX的《葡萄沟》一课教学有条不紊,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XXX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收获了成长。

本节课采用了优秀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葡萄沟的美景和丰富多彩的葡萄品种。

教师巧妙地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通过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课件中的动画效果和音效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齐读、带读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教师注重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同时,在朗读时,教师也注重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让学生朗读得更加流畅自然。

四、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

通过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平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中来。

同时,教师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研究,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建议:建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课件中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葡萄沟评课稿---- 林晓琪

葡萄沟评课稿---- 林晓琪

《葡萄沟》评课稿
------ 林晓琪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但学习上难度较大,认字量大,课文也难读,我觉得徐老师这堂课上得是扎实有效,循循善导。

一、以趣入文,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伊始,许老师以一曲美轮美奂的新疆摘葡萄的舞蹈开篇布局,视觉上刺激、心里上带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从而引出本文的学习--- 葡萄沟,介绍葡萄沟的地理位置及其风土人情,为课文学习作准备。

二、生字学习扎实有效。

在生字学习过程中,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孩子在反复训练中加深印象,从而掌握。

另外,许老师又在字形、字义的区别和渗透中坚强对学生生字的理解和掌握,近一步巩固学习。

本课生字中多音字较多,在多音字学习中,许老师侧重孩子们自我识字,老师拓展的教学方法,并在语言环境中加深印象,从而掌握。

三、围绕中心局,逐一学习。

就整堂课而言,许老师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组织教学,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又如:葡萄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样顺学而导,学生自然能更好地体会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味甜色美、老乡热情好客等吸引人之处。

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

另外,这篇课文读起来有些难度,许老师也让孩子们分段、分层次进行了朗读,如果在朗读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等方式处理的话,个人学得会更好些。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葡萄沟》评课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接触了众多的教材和课程之后,今天有幸来评一评《葡萄沟》这堂课。

《葡萄沟》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物产,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亮点颇多。

首先,老师在导入环节就别出心裁。

她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先拿出了一串葡萄,让同学们观察葡萄的样子,闻闻葡萄的香气,甚至还让几个同学尝了尝葡萄的味道。

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对葡萄有了直观的感受,为后续理解课文中关于葡萄的描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同学们通过朗读来感受葡萄沟的美。

特别是读到描写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一段时,老师让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还配上了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

对于一些生字词的教学,老师也有自己的妙招。

比如“沟”这个字,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沟的形状,然后告诉同学们“沟”就是流水的通道,就像我们画的这样。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写法和意思。

不仅如此,老师还善于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

当讲到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葡萄沟的葡萄又多又好吃,有的说因为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

通过讨论,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过,这堂课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前面的导入和生字词教学花费的时间稍微有点长,导致后面的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同学们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表达自己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总的来说,这堂《葡萄沟》的课上得非常精彩。

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感受到了葡萄沟的美。

就像我们一开始观察和品尝葡萄那样,这堂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次丰富而美好的体验。

优质课《葡萄沟》评课稿

优质课《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辞汇丰硕,是一篇介绍风土人情的好文章。

石老师整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学习方式多样,课堂效果较好。

令我感触较深的有几个地方,例子如下:
1.在理解“凉棚”时,通过多人读、图文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助推了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此法效果显而易见。

2.在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重点词句时,通过不同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有一位学生读得尤为出彩,听课的老师都不由赞叹。

同时石老师也根据“五光十色”拓展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这样的词语,并且也将这两个词语贴在黑板上,为后面课堂小练笔做了辅助和铺垫。

3.石老师方法的传授尤为突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句子,老师将“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紫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中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去掉后进行对比分析,感受其表达效果的变化并强调句子要写完整。

当然我也有些不同的理解:
1.开课后词语部分,逐个指名读不如开火车读高效省时。

2.仿写练习部分,直接仿写还是有难度,如果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先照样子说一说再写的话,学生写起来是不是轻松一些呢。

3.接着是展评环节,展评方式可以多样化,尤其是可以利用生生互评来达到展评的效果。

这样教师既放开了手,学生也学会了走。

如有不妥,请批评,望海涵!。

公开课《葡萄沟》评课稿

公开课《葡萄沟》评课稿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之马矢奏春创作
科室:
注:
1.以上各项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项,否则药剂科不予发药;
2.申请医师必须为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并要求科室主任签名;
3.本医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头孢吡肟、盐酸洛美沙星。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一、背景介绍葡萄沟是一所位于中国的小镇,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葡萄沟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评课稿将对葡萄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教育理念葡萄沟的教育理念非常独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1.项目制学习:葡萄沟的教学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来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锻炼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通过使用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问题导向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找信息、分析问题等步骤来主动学习。

问题导向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生表现在葡萄沟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表现出了积极主动、有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特点。

首先,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展示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问题和挑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项目中自主学习并与团队成员合作,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呈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通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学生在问题导向学习中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查找信息和分析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葡萄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

《葡萄沟》评课稿
在这金秋十月,我们学校举办了“2017-2018学年‘新荷初绽’课堂教学”活动,我认真的聆
听了彭慧娟老师《葡萄沟》,感受颇深。

彭老师的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是可圈可点的。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

整堂课结构严谨,老师思路很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

老师会营造意境,带领孩子去新疆这个“好地方”去旅游为线,引出课题,此环节干脆利索,不拖沓。

围绕“好地方”进行教学。

在识字教学上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孩子认写。

另外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为板书,不仅显示出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页脚内容。

葡萄沟评课记录点评

葡萄沟评课记录点评

葡萄沟评课记录点评本次评课的主题为“葡萄沟”,课程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教学方法恰当,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氛围和谐,课程结构合理,教师素养良好。

1.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即让学生了解葡萄沟的特点和其独特的文化。

教师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2.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紧扣主题,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和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葡萄沟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同时,教师还引入了一些实际案例和学生进行讨论,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3.教学方法恰当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参与度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还设置了一些互动环节,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5.教学氛围和谐教师态度和蔼可亲,语言幽默风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同时,教师还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6.课程结构合理课程结构紧凑有序,教师合理安排了教学时间和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和学生注意力的调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

教师素养良好:7.教师素养良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较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还具备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此外教师还注重自身的进修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教材特点领会课标精神还原课堂的“语文味”——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听课体会
这次参加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教研员教学研讨活动,我很荣幸倾听了李实验小学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

这篇课文新旧教材都有,人教版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全文不注音;而统编教材则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全文注音。

从文本特点和人文价值看,基本一致,但是从语文要素角度看,教材的编排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部编教材注重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联系上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

‛其次,部编教材的课后练习也更多地指向语言文字训练,凸显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语文课程的的实践性。

再次,部编教材的编写更具科学性、阶梯性和可操作性,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语文教学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可以努力实现‚清清楚楚一条线‛了。

看得出,李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年轻教师,活泼而不失稳重,热情又不显张扬,她就像一位智者,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认识生字朋友、掌握朗读技巧、体悟文章情感、运用句式表达、书写中国汉字,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应该说,这是一节真实、扎实、平实、厚实的,弥漫着浓浓书香、充满语文味的好课。

感触特别深的,主要有:
一、教学目标定位精准,充分体现学段特点
李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充分突出了学科性质,体现了学段目标,重视能力的训练,也体现了这一单元‚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

对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李老师定位是:1.认识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学会
书写3个生字。

这个目标是从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出发而制定的。

2.品读课文语言,感受葡萄沟的美和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聪明能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李老师的这一目标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也充分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价值,激发了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并仿照课文句式进行写话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李老师注重运用例子,用足用好教材,因材施教,因课施教,体现了强烈的语用意识,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

二、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彰显个性化教学的魅力
(一)精心导入,展现老师亲和的魅力。

导入,犹如一台戏的序幕。

李老师在上课伊始,通过激情谈话,播放视频,呈现美丽的新疆风景,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新疆的美丽富饶,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达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方法引路,显示老师启发的魅力。

李老师积极践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就会发现‚一路皆是风景‛。

1.从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始,李老师就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问题;遇到难题,也可以请同桌帮忙。

重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体现的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和点拨。

2.在读后交流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什么问题?李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前后鼻音的发音要领,当学生回答:‚发前鼻音好像在微笑,发后
鼻音好像口中含了一个球‛时,直观形象地掌握了发音规律。

3.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李老师先请学生说说对葡萄沟的印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再相机出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短,读成一句话,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3.在品读感悟时,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来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学会抓关键词体会情感的方法,深化理解和感悟。

并引导学生拓展并积累跟‚五光十色‛意思相近的词语,放在课文语境中加以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五光十色的‛来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事物,达到强化运用、拓展词汇的目的。

4.在指导写字环节中,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生字的结构上、笔画长短穿插等方面去观察,掌握写好汉字的要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写字的目标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阶梯式训练,凸显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李老师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体现了阶梯式、层次性。

先是出示句子找出前后鼻音加以区别;再出示长句子,指导不添字、不漏字;接着指导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然后结合多音字的意思,正确辨别在不同语境中多音字的读音;最后品读句子,体会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样有层次的训练中,学生真正读准、读通、读正确、读流畅、读出感情,朗读方法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针对性评价,彰显教师智慧的魅力。

有人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
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

‛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拈来,但实际上都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教育智慧的体现。

在整节课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评价随处可见。

如:‚你会抓住关键词来感受!‛‚你一下子抓住了这么多体现老乡热情好客的词语,真会读书!‛‚老师也在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阵阵凉意!‛‚都说葡萄沟的葡萄甜,维吾尔老乡的话更甜!‛等等。

评价语针对性强,不仅对学生产生较为明确的思维导向,还饱含了老师对学生的真诚鼓励,浓烈的教育情怀溢于言表。

三、教学效果渐入佳境,呈现和谐创新的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巧引妙导下,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回答的积极性高,课题气氛活跃,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特别是教师‚化身‛为葡萄沟的游客,引导学生想象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一情境创设时,学生跃跃欲试,入情入境的表演、发自内心的邀请,很好地诠释了‚热情好客‛的含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实现与文本充分的对话。

纵观全课,有很多值得细细品读、慢慢回味的成功之处。

在此,我也提出自己在观课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和思考,跟老师们一起商榷,共同探讨。

1.引导学生学习仿写‚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美丽极了。

‛这一环节,由于没有对句式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学生仿写的时间也比较仓促,学生并没能完全掌握这样的句式特点。

建议在仿写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句话需要补充部分的差异,一种是用概括归纳的方式,总结事物的特点;另一种是用‚有……有……有……‛或者‚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列举事物,将特点写具体。

前一句侧重归纳几种事物的特点,可启发学生
想象各种花盛开的颜色、姿态、气味等,进而概括几种花共同的特点。

比如,从花的颜色可以说‚色彩缤纷,美丽极了‛;从花的姿态可以说‚千姿百态,可迷人了‛;从花的气味上可以说‚芬芳扑鼻,令人沉醉‛等,让仿写的指向性更强,拓宽学生的思维。

后一句侧重如何写具体,可引导学生围绕‚欢声笑语,热闹极了‛补充下课时操场上同学们开展的活动,借此复习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中学过的词语。

这样,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能更到位、更有效。

2.对识字写字教学的一点建议:首先,教材遵循‚识写分流‛的原则,对课后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都在不同的区域呈现。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准确地选取所要教学的生字,如教学字音的时候,教师把新疆的‚疆‛放大突出显示,并贴字卡在黑板,强化学生记忆这个字的读音,但是这个生字在识字2《树之歌》中已经认识过了。

而在教学要求会写的生字‚枝‛和‚起‛的时候,老师提问:‚在句子中藏着我们这一课的生字宝宝,你们发现了吗?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呢?‛这两个字也已在前面认识过,应侧重在结构上、笔画长短穿插等细节上加以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另外,也可以充分发挥字典在识字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辨析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听课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