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阅读理解(教师)
小说阅读表现手法:伏笔与铺垫(教师版)
小说阅读之品析表现手法------伏笔、照应与铺垫、悬念品析表现手法------伏笔与铺垫回顾复习表现手法:伏笔铺垫对比照应衬托渲染抑扬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是6分!一.(一)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为后文埋伏线索)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
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二)、找伏笔的方法暗示什么?例子1:《爸爸的花儿落了》“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归纳:上面三句的人物描写为下文家里出事作了多次的暗示,为下文爸爸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例如2:《走一步,再走一步》“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归纳:文中,我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都走了,“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此句就为下文“我听到了杰利和父亲的声音!”埋下伏笔,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杰利是回去叫我的父亲去了。
总结一:留意人物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
例子3:《最后一课》“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小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
小小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小小说的文学价值。
2. 通过阅读两篇小小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中的形象、情节、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小小说。
二、教学内容1. 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2. 阅读两篇小小小说:《小小说一》、《小小说二》3. 分析小小说的形象、情节、主题4. 创作自己的小小小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阅读并分析两篇小小小说。
2. 难点:欣赏小小说的文学价值,创作自己的小小小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小小说的文学价值。
2. 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两篇小小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小小说的形象、情节、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小小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讲解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小小说一》、《小小说二》,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形象、情节、主题。
3. 分析:讨论两篇小小小说的形象、情节、主题,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小说的文学价值。
4. 创作: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小小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小说的创作,评估学生对两篇小小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估学生对小小说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创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原创小小说,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故事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小小说的文本材料:《小小说一》、《小小说二》。
2. 参考书籍:关于小小说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评论文章。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八、教学计划1. 第1-2周:介绍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阅读《小小说一》、《小小说二》。
父亲和他的羊曾棠阅读理解
父亲和他的羊曾棠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和他的羊曾棠咱们家一辈子也发不了羊财的,以后别再想着养羊了。
父亲说完这句话,我看见,从他深陷的眼窝子里,流露出来的不只是悲哀,还掺杂着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
在此之前,父亲是很热衷于养羊的。
可他养的羊,无论开始多么地健壮,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产不成羔,就是一产一窝子都是公羊。
公羊卖的价钱是远不如母羊的。
还有就是那一年刚入冬,父亲养了一年的大绵羊,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被人悄无声息地给偷走了。
就像有预兆,我娘做了一个有关羊的不好的梦,醒过来时屋里还挺黑。
我娘怎么也睡不着了,就披衣下床,打开屋门,朝院子东南角那儿望。
隐隐约约地,我娘看见栅栏门大敞开着,她惊叫了一声,就想到了那个不好的梦。
娘疾步跑进羊圈里,大绵羊果然不见了。
娘一下子跌倒在羊圈门槛上,大声哭喊起来。
父亲趿拉着鞋,心急火燎地奔过来,傻了眼。
他那张本来就少露笑意的脸上,越发地难看起来。
天明后,院里的几个叔叔和哥哥们兵分四路,寻找蛛丝马迹。
德保叔和我大哥俩人一路,踩着地上的一层薄霜,向西,顺着隐约可见的一行羊蹄印,一直撵到河崖上。
一进村,大街已被扫得干干净净,羊蹄印消失了。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长叹一声,就说了开头那句话。
那只羊可是我家的大半个家业啊!父亲说出这句话,可见他心里有多么难受,更可见,羊在我父亲的心里,占据的分量有多重。
那一年,父亲四十二岁。
可是,四年后的1977年,也是我退学的第二年,三月会上,父亲又牵回来一只卷着毛的韩国羊。
这一次,父亲把羊圈建在了堂屋东山的夹道里。
夹道的出口被厨房挡住了,从外面是看不见羊圈存在的。
并且进出羊圈,还得经过堂屋的窗前,屋里的窗下面,就是父亲睡觉的地方。
父亲认为,这回肯定保险了。
一年即将过去,腊月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吃饭时,谈起过年的事来。
我咽下一口玉米糊糊,说道:这个年,咱家肯定过不好的。
屋里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
一家人齐齐睁大眼睛看着我。
《爱是一朵无声花 》阅读理解和答案
《爱是一朵无声花》阅读理解和答案爱是一朵无声花葛闪/文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
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
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
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叫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
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
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
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
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⑥我点点头。
⑦ 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 一毛五一个字。
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 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
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
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
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
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
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
我提醒了她一句。
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
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
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刻碑名手聂鑫森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
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门窗卸了,楼梯拆了,把里面的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
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
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
再后来,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
现在又在原址重建了望江楼。
他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儿子说:“现在天太热,您暂时别去。
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
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小小说阅读理解(教师)
⼩⼩说阅读理解(教师)⾼⼀语⽂阅读理解补充练习(⼀)⼩⼩说⼀、阅读下⾯的⽂字,完成⽂后题⽬。
杨⼀民的⼀天胡天翔杨⼀民是个菜贩⼦。
清晨,杨⼀民骑着空三轮,去城东的蔬菜批发市场批了⼀车青菜。
杨⼀民卖菜的那条街叫⼤华街。
⼤华街上是禁⽌卖菜的,街⾥⾯规划的有蔬菜市场。
租不起摊点,杨⼀民这样的⼩贩⼦就推着⾃⾏车、三轮车、架⼦车,甚⾄挑着两个箩筐在路边卖。
对他们的流动卖菜⾏为,有时城管管,有时⼯商管,有时没有⼈管。
杨⼀民刚把三轮车在路边停好,过来⼀个买红萝⼘的。
拣好萝⼘,杨⼀民刚要过秤,街北头传来⼤喇叭的吆喝声——城管来了。
想着城管⼀会才能过来,杨⼀民就接着称萝⼘。
萝⼘称完了,买萝⼘的掂着⾛了,杨⼀民却⾛不掉了。
听见⼤喇叭⼀响,街北头的菜贩⼦⽼⿏⼀样闪进了巷⼦⾥,城管的车呼⼀下就开过来了。
没有号牌的⽩⾊“半截头”停在杨⼀民⼩⼩的三轮车前。
从车⾥下来⼀个穿制服的年轻⼈。
看着杨⼀民讨好的微笑,制服什么也不说。
“我不卖了,我回家。
”杨⼀民说。
“那你就回家吧。
”制服说。
制服⽣⽓了,抓住三轮车车帮,没⽤劲就把车⼦掀翻了,红萝⼘、青萝⼘、⼟⾖、西红柿、辣椒,⾻碌碌地在地上滚。
“你赔我的菜!”杨⼀民抱住了制服的右腿。
“好,我赔你的菜!”制服真⽣⽓了,他不管不顾地⾛着。
杨⼀民像是绑在他腿上的沙袋。
制服拖着杨⼀民⾛,杨⼀民拖着地。
看到围观的⼈越来越多,“半截头”上⼜下来个年轻⼈,平头。
平头吐了⼀⼝痰,弯腰抓住了杨⼀民的右脚。
平头要把杨⼀民从制服⾝上拉开。
杨⼀民抱得紧,平头⼀使劲,拽掉了杨⼀民的⼀只鞋。
杨⼀民脚上的鞋太破了,鞋帮和鞋跟拽开线了。
差点被闪倒。
平头⽣⽓了,扔了鞋,⼀抬脚就踹到杨⼀民的屁股上。
杨⼀民的屁股受了这⼀“脚掌”,疼痛通过⼤脑指挥双⼿,杨⼀民乖乖地松⼿了。
“你别松⼿啊!治不了你!”平头说。
看到围观的⼈越来越多,制服与平头钻进车⼦,鸣着长笛到别处执法去了。
躺了⼀会,杨⼀民站起来,找到鞋⼦,却穿不上了。
杨⼀民光着右脚,拾地上的红萝⼘、青萝⼘、⼟⾖、西红柿、辣椒,总还有些没烂的。
小小说《变》(张金超)阅读答案
小小说《变》(张金超)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
女儿笑盈盈的走过来:“爸,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
”“什么问题?说吧。
”“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5、小说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B、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C、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6、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5、A 6、马市长知识点:分析对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要正确解答描写人物的方法,必须清楚描写人物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否则便会有答成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的可能。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悠闲”、“顿时收敛了笑容”是对马市长的神态描写;“品茶”、“放下手中的茶杯”是对马市长的行动描写;另外还有三句对马市长的语言描写。
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对人马列主义,对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此外“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从马市长身上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马市长是小说的主人公。
【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教师版)
【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
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
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上,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
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有的又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锦鸡那样飞翔。
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都是千古绝唱。
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一、阅读理解。
哨卡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
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
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
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
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
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
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
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
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
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
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
“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
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
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
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
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
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
”“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
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
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⑧上校没有回答。
小小说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小说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2)学会分析小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和主题。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小说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2)小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和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小小说的主题,挖掘作品深层含义。
(2)如何运用小小说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小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引导学生关注小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阅读分析(1)选取一篇经典小小说,让学生进行阅读。
(2)引导学生分析小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和主题。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写作指导(1)介绍小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2)以小小说为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3)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4. 交流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2)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3)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本次教学成果。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小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小小说,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小小说特点、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写作水平:评价学生作品的质量,包括结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方面。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陈忠实《蚕儿》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蚕儿陈忠实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
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跑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二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写字。
”老师把一张《乘法口诀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我念着,偷偷摸一下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被身体暖热了。
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但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展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趴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儿,一动也不动。
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沾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
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
我揭开墨盒。
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
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
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
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
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子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
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了血。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
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最后一堂语文课阅读附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最后一堂语文课阅读附答案-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
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
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
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
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
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
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
专题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讲义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主要考点梳理小小说阅读题目类型:形象题、情节题、环境题、主旨题、手法题、作用题、语言题。
一、形象题1.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2)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3)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角度(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
(3)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
(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骆驼祥子》: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要点: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朴实(憨厚老实,善良);真诚自然(不讨好卖俏);讲究干净。
注意:必须结合文中的描写。
《骆驼祥子》: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祥子。
本文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刻画祥子。
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祥子勤劳、朴实、真诚的特点;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
或:刘四爷。
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这个形象。
其次,刘四爷贯穿全文,有了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严冬海猎》: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参考: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
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
《洗碑》: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走进小小说”群文阅读教案
走进小小说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小小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阅读兴趣。
2. 引导学生掌握小小说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小小说。
二、教学内容1. 小小说的定义与特点2. 精选小小说作品阅读3. 分析小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4. 小组讨论与分享5. 写作练习:创作小小说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小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小小说这一文学体裁。
2. 阅读与欣赏:教师提供精选的小小说作品,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小小说魅力。
3. 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作品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小小说。
4. 小组分享: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小小说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5.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创作一篇小小说,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2. 学生对小小说特点的掌握程度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教学资源1. 小小说作品集2.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3. 写作素材和参考资料4.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小小说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特点。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写作训练: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七、教学计划第1周:小小说概述与特点介绍第2周:阅读与欣赏(作品1)第3周:分析与讨论(作品1)第4周:阅读与欣赏(作品2)第5周:分析与讨论(作品2)第6周:小组分享与讨论第7周:写作训练(创作小小说)第8周: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与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30题)1、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答案】 A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
A.基础性B.普及性C.科学性D.发展性【答案】 C3、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答案】 C4、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个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消退法D.系统脱敏法【答案】 B5、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和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A.班主任B.兴趣小组C.少先队D.班集体【答案】 D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答案】 B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的关系。
A.普遍与特殊B.整体与部分C.全面与片面D.抽象与具体【答案】 A8、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A.杜威B.卢梭C.裴斯泰洛齐D.洛克【答案】 B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教师劳动特点是()。
A.复杂性B.长期性C.延续性D.示范性【答案】 D10、《论语·为政》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观点反映了()。
A.教育的政治功能B.教育的经济功能C.教育的人口功能D.教育的文化功能【答案】 A11、体育课上,学生掌握体操动作主要是通过(),因为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A.示范B.讲解C.练习D.反馈【答案】 C12、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女教师的特异技能阅读及答案
女教师的特异技能阅读及答案一女教师的特异功能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
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
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就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
她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可她想想,又笑了。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
——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能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的历史。
没有水,怎么板书?没有水,怎么上课?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女教师猛然地转身,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起来。
她写得飞快。
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
也正是由于这种奇异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小小说阅读训练
小小说阅读训练(Ⅰ)(一)找死的年轻人周涛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
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
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
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也没什么可学的!”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
他认识到死是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
后来,他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
”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适合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也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他死后可以清净免除尘世喧嚣。
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棵五百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的毛驴车轮子。
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他搬车子,他想,搬完车子再死也不迟。
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请他帮忙。
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
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你这么久。
07小说三要素(一)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课内古诗默写小说是文学类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小说的考查来看,三要素和小说主题是四个重要角度。
考查角度一:人物形象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考查角度二:情节1.小说情节的特征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画医》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画医》含答案阅读小小说,完成任务。
画医白秋①北海市博物馆有三大镇馆之宝,其中一件就是郑板桥的《竹石图》。
奇怪的是,这里有一模一样的两幅,品相毫厘不差,任谁也辨不出真假,成为当地一大奇闻。
②作为小城跑文化圈的“名记”,我想弄个端详,高人指点,这得找“画医”。
没人知道,画医从何时起干这一行当,但就他能让霉烂蠹蚀的古旧书画“妙手回春”,被誉为远近闻名的画医,那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人,不含糊。
③初见画医,就觉得他有故事。
一袭泛白蓝布大褂从头罩到脚,花白头发像个鸟巢,杂乱无章堆在肩上,黝黑脸上只有一对黑多白少的眼珠活力四射。
本身就像个文物,再加上老人双手捧着一张破旧不堪的年画,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破碎凋零,顿觉时空倒退了四五个世纪。
④这张年画是一张扑灰①样稿,比我爷爷的年龄还要大,估计是清末民初的作品。
要想它恢复原样,起码需要一个月的工夫。
A.画医用手小心翼翼地指点着每一点酥脆的画芯,像触摸刚刚出生的婴儿般,满眼欢喜。
⑤B.他先在桌面上喷上了一层水,接着将一层薄塑料抚平铺上,然后将破损的年画翻盖在上面,毛笔沾水抚平褶皱的地方。
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浑然没有把我这个名记放到眼里,只管絮叨捯饬。
⑥“老先生,我这次是为了博物馆那两幅一模一样《竹石图》来的,您能给我介绍一下它们的由来吗?”⑦看来我不点明话题,还不知道他啰唆到什么时候。
⑧“哦,慢待客人了。
对不起,对不起。
”画医这才醒过神来。
⑨“那两幅画都是真的。
”⑩“怎么可能?凭我的经验,成名画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万分珍惜自己的名誉。
郑板桥什么人物,他能跟现代某些画师一样,搞些大同小异的作品胡弄人?”⑪画医听说,半天不语。
“信不信由你。
”他眼睛白眼球渐渐泛多,嘴角一斜,抛出了一番话,让我大开眼界。
⑫“那年,新博物馆长刚上任,从库房里发现了这宝贝,拿来让我看。
我研究了半年,断定这是一个年代的作品,是后来人进行揭裱的结果。
”⑬“揭裱,懂吗?就是把一幅老画重新装裱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阅读理解补充练习(一)小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杨一民的一天胡天翔杨一民是个菜贩子。
清晨,杨一民骑着空三轮,去城东的蔬菜批发市场批了一车青菜。
杨一民卖菜的那条街叫大华街。
大华街上是禁止卖菜的,街里面规划的有蔬菜市场。
租不起摊点,杨一民这样的小贩子就推着自行车、三轮车、架子车,甚至挑着两个箩筐在路边卖。
对他们的流动卖菜行为,有时城管管,有时工商管,有时没有人管。
杨一民刚把三轮车在路边停好,过来一个买红萝卜的。
拣好萝卜,杨一民刚要过秤,街北头传来大喇叭的吆喝声——城管来了。
想着城管一会才能过来,杨一民就接着称萝卜。
萝卜称完了,买萝卜的掂着走了,杨一民却走不掉了。
听见大喇叭一响,街北头的菜贩子老鼠一样闪进了巷子里,城管的车呼一下就开过来了。
没有号牌的白色“半截头”停在杨一民小小的三轮车前。
从车里下来一个穿制服的年轻人。
看着杨一民讨好的微笑,制服什么也不说。
“我不卖了,我回家。
”杨一民说。
“那你就回家吧。
”制服说。
制服生气了,抓住三轮车车帮,没用劲就把车子掀翻了,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骨碌碌地在地上滚。
“你赔我的菜!”杨一民抱住了制服的右腿。
“好,我赔你的菜!”制服真生气了,他不管不顾地走着。
杨一民像是绑在他腿上的沙袋。
制服拖着杨一民走,杨一民拖着地。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半截头”上又下来个年轻人,平头。
平头吐了一口痰,弯腰抓住了杨一民的右脚。
平头要把杨一民从制服身上拉开。
杨一民抱得紧,平头一使劲,拽掉了杨一民的一只鞋。
杨一民脚上的鞋太破了,鞋帮和鞋跟拽开线了。
差点被闪倒。
平头生气了,扔了鞋,一抬脚就踹到杨一民的屁股上。
杨一民的屁股受了这一“脚掌”,疼痛通过大脑指挥双手,杨一民乖乖地松手了。
“你别松手啊!治不了你!”平头说。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制服与平头钻进车子,鸣着长笛到别处执法去了。
躺了一会,杨一民站起来,找到鞋子,却穿不上了。
杨一民光着右脚,拾地上的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总还有些没烂的。
杨一民推着三轮车来到汤全喜的鞋摊前。
杨一民和汤全喜认识。
“惹他们干啥。
”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叹气,“多少钱?”“不拿了,你够倒霉的。
”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说。
杨一民骑着三轮车在小巷子里转悠、吆喝。
到四点多,菜也就快卖完了,没想到却来了好运。
在一个巷子里,三个妇女围着杨一民的三轮车拣菜,过来一个骑电动车戴墨镜的年轻人。
连电动车都没下,墨镜递给杨一民一张五十的票子,说称四斤辣椒。
接过钱,新呱呱的,杨一民就塞进了褂子兜里。
接过辣椒,没等杨一民去找钱,电门一拧,电动车蹿远了。
杨一民无心再给三个妇女讲价,称完菜,骑上三轮车离开了那条巷子。
没找的钱就算城管赔弄烂的菜了,杨一民安慰自己。
走到大华街,汤全喜还没收摊。
想上午补鞋汤全喜没要钱,杨一民就喊汤全喜去喝两盅。
在小酒馆,点了四个小菜,要了两瓶半斤的二锅头,一人一个一次性杯子,杨一民和汤全喜一口接一口地喝上了。
喝着喝着,一瓶酒就剩小半瓶了;喝着喝着,杨一民的脸变红了;喝着喝着,杨一民说话了。
“×他娘,今天没白挨打,捡了个便宜。
”杨一民把四斤辣椒卖了五十块钱的事给汤全喜说了。
二锅头喝完了,又要了两小碗刀削面,一算账,正好五十。
杨一民从褂子兜里掏出那张五十的,递给酒馆老板。
老板看了正面,又看了反面,还对着灯光照了照,终于把纸币放进了验钞机。
那个绿色的盒子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
“×他娘啊……”杨一民直跺脚。
一阵暮霭袭来,街上的路灯显得更暗了,杨一民拖着沉重的脚步,踉踉跄跄地走在小城的路上。
(选自2012年第6期《四川文学》,有改动) 1.为什么杨一民明知城市街道上禁止卖菜但他仍然在路边叫卖?小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一方面是杨一民抱有侥幸心理,因为很多时候没有人来制止这种行为;另一方面是为生活所迫,杨一民不得不冒被驱赶的风险来街道上卖菜。
(2)作者这样写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发生做好了铺垫。
2.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1)渲染了昏暗的环境。
(2)烘托了人物内心。
(3)深化了小说沉重的主题。
(答对两点即可)3.杨一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小说分条概括。
答案(1)经济困顿,生活贫穷。
(2)能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劳动生活。
(3)憨厚老实。
(4)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贪小便宜(对其鞋子的描写表现其贫穷;但他能靠卖菜来维持生计,自食其力;遭到城管的执法无力抵抗,表现其憨厚老实;对不收自己修鞋钱的汤全喜非常感激,体现其知恩图报。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批判城管暴力执法这一“城市之痛”;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揭示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艰难。
对此,你所持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是批判城管暴力执法这一“城市之痛”。
小说中的杨一民是一位靠卖菜维持生计的下层劳动者,他不懂城市管理的大道理,只清楚卖出菜可以让自己填饱肚子。
但这样的人却被城市管理者任意驱赶、殴打乃至践踏,毫无人格尊严与生存权利可言。
小说正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不和谐的一幕来批判所谓执法者的简单粗暴,引人深思。
(示例二)这篇小说是揭示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艰难。
小说以进城农民工杨一民的遭遇揭示了这一群体在城市中难以真正立足的不幸现实。
他们勤劳善良,憨厚朴实,没有更多奢求,但在城市中却没有足以维持生计的手段,无法寻到更好的生存方式。
小说结尾也暗示了这一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蹦蹦跳跳的游戏余华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
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
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
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
林德顺问他:“买什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父亲才说:“快吃橘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
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
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
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
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
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5.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说叙写了街头小店老板林德顺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给病重的孩子去看病,却仍无法挽回爱子的生命的故事。
6.文章的标题为“蹦蹦跳跳的游戏”,请你谈谈它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蹦蹦跳跳的游戏”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玩蹦蹦跳跳的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3)与结尾孩子这么快就无声无息地去世形成极大反差,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效果。
7.小说以小店老板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更为客观,给人感觉更真切。
(2)小说通过林德顺的视角,展开情节,因而将焦点放在人物的动作上,从来不涉及他的内心世界,也不涉及情节和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比如孩子得了什么病,如何死去的,死时的感受和体验等),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巨大的悲痛不着一字,却具有极大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