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龙袍中的图意 破解龙袍中的“密码”

合集下载

各朝皇帝龙袍及服饰图片

各朝皇帝龙袍及服饰图片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

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

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

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

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袁世凯的龙袍必须得提到陶洙陶洙肯定曾在民国初年的内务部任职,陶洙、朱纶和陶毅三人曾为民国政府拟订《暂行祭祀冠服制》。

这是一部以明代祭服制度为主体、并结合所谓“周制”概念而拟订的祭祀冠服条例。

1914年8月,政事堂礼制馆颁布正式的《祭祀冠服制》,定型的祭祀冠服对陶洙等人弄的那套东西做了很大的改造。

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祭祀冠服就是按照《祭祀冠服制》来定做的。

陶洙对祭祀服装的研究,终于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中派上了大用场。

张伯驹在《袁世凯登极大典之筹备》一文中写道:登极衣冠,则由陶洙设计。

冠用平顶,皇帝十二旒、卿九旒、大夫七旒、士五旒。

上衣下赏,绣山龙火藻八章。

武职仍旧,惟帽章改为双龙,将中嵌红珊瑚,校中嵌蓝宝石,尉中嵌水晶等珠。

皇帝军服,左右胸绣双龙。

黄龙袍由庶务司长郭葆昌承办,命大栅栏瑞蚨祥制衣,特绣金龙,双目皆嵌以精圆珍珠。

古代的龙袍

古代的龙袍

古代龙袍秦灭六国,秦始皇相信五德终始说,认为秦属水德,而周朝属火德,故秦能代周而有天下。

于是改周朝正朔,以十月为岁首,颜色尚黑。

所以皇帝的龙袍是黑色为主色调。

汉朝建立后,认为自己还是起自北方,仍然属于水德。

当时著名将领学者,也是战国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之一的北平侯张苍也认同此点。

于是仍袭秦朝正朔和服色,只是旗帜尚红。

汉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上书汉文帝,言汉属土德。

文帝发与丞相张苍和博士等讨论。

结果公孙臣胜出,丞相张苍失败后自绌,不久罢相。

时有方士新垣平亦言土德和变服色,并得到汉文帝的宠信。

但是不久新垣平弄虚作假的伎俩被揭穿,汉文帝只好停止了改正朔和服色的活动。

汉武帝时,司马迁、唐都上书汉武帝,要求重新编定历书,改正朔和服色,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太初元年,颁定《太初历》,并改正朔为正月,服色改为黄色。

龙袍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

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

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4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色、月白色、大红色和石青色。

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4种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龙袍神秘文化:龙袍上的十二个神秘吉祥图

龙袍神秘文化:龙袍上的十二个神秘吉祥图

龙袍神秘文化:龙袍上的十二个神秘吉祥图帝王的黄袍中,带有一些神秘团,这些神秘图案,展示着中华民族深深的文化底蕴。

----- 诸葛长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处处显示着宇宙的规律。

就那帝王的龙袍来说,也是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周礼·春官·司服》注及疏记载,周代有官名“司服”,这些官员专门“掌王之吉凶衣服”。

周天子用于祭祀的那些烦琐的礼服,已经开始采用“玄衣纁裳”,并绘有十二章纹。

据说,当时的公爵也采用类似图案,只是稍作削减,改“十二章纹”为“九章”。

再次一等的爵位,比如侯、伯等,依次用“七章”或者“五章”。

文武官员的服饰,变化较大。

明清时代,全部改“章服”为“补服”。

按照舆服制度,文官“补子”绣鸟,武官“补子”绣兽。

皇帝身上的“十二章纹”一而贯之,保存了下来。

有关“十二章纹”的记载很多,其中,最早、最全面的记载,当属《尚书·益稷》,文中写道:“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十二章纹”所囊括的具体内容,周代天子的礼服纹饰,大概就是这种模样。

“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却晚得多,到了东汉初年,才正式出现在朝廷文件里。

《后汉书·舆服下》明确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这项舆服制度一经固定,遂被历代帝王效法。

直到明清,“十二章纹”始终作为帝王服饰,不可或缺的装点要素,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

那么,“十二纹章”究竟是怎样一些图案呢?诸葛长青:请大家看图,就会明白内涵多么深奥。

即以12种固定文饰,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

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

这些纹饰都来源于古代部落的图腾崇拜,属于皇权的神圣象征。

当然,“十二章纹”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审美价值。

「中国·龙纹」大赏,难怪是皇帝专用!

「中国·龙纹」大赏,难怪是皇帝专用!

「中国·龙纹」大赏,难怪是皇帝专用!中国刺绣又称丝绣、针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于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我们今天不说中国的刺绣历史,主要是欣赏先清朝皇帝和大臣服饰上的刺绣图案。

先来看下龙袍,龙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

帝王的礼服。

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欣赏下这些龙纹。

· 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

《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龙绣在里襟。

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龙袍的空地一般为褚黄色,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

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

龙袍并不是专供皇帝穿着,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黄色,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爪”,以示区别。

在明朝,经改制后的龙袍,称为蟒袍,成为明朝职官常服。

(蟒袍图例)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

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

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

龙 袍

龙 袍

龙袍龙袍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其特点是圆领(清朝为圆领)、右衽、黄色,朱色和紫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

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

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

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

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

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

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曾侯乙暮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1]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清代的龙袍设计

清代的龙袍设计

清代龙袍设计清代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龙袍作为皇帝服饰的名字,也是到清代才确立下来的,在清朝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

朝珠最为重要,在我国北京博物馆中,珍藏着一束乾隆皇帝戴过的朝珠(如图1)。

这个朝珠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盗走过,更是险些流失海外,而朝珠也会在皇帝驾崩时随着皇帝下葬。

图1朝珠一、龙袍的材质及制造工艺在清朝的时候,国家丝绸纺织技术十分发达,龙袍的材质一般是丝绸。

除此之外,还要在上面绣上龙,以及缀上其它的装饰物。

做成一件龙袍,一般要用到金线绣、缉米珠、织金、妆花、孔雀羽、缂丝、米珠、珊瑚珠,用孔雀羽、金线满绣等材料。

这些材料都是十分尊贵的,不适合用水清洗,人工洗的时候,可能会损坏衣服,还会造成褪色。

但是想要将皇帝的龙袍织出来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据清宫数据,制作一件龙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

江宁主要负责的是彩织锦缎,苏州负责的是绫绸纱罗以及刺绣,杭州负责的是御用袍服,杭绸等。

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根据记载,制作一件龙袍,需要画师26工,绣洋金工285工与绣匠608工,制成一件龙袍需要白银1000多两,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二十多万元。

二、纹饰的布局清代龙袍的装饰有十分明确的位置,装饰部位包括领圈、弯子、马蹄袖、衣身,这四部分在裁剪时是独立的结构。

其中,衣身如果以一个衣长为单位是五身,除领、袖外衣身裁片为三块,即前后身连裁共两片(左两身、右两身),前右襟为一独立的小片(右一身)。

在装饰纹样时,前片右里襟大多不会装饰完整的纹样,比较特殊的是皇帝龙袍里襟会多装饰一条龙,加衣身八条,即为九条龙。

详解龙袍上的12种图案,隐含12种远古密码

详解龙袍上的12种图案,隐含12种远古密码

详解龙袍上的12种图案,隐含12种远古密码中国历代帝王礼服上都绣有12种图案,俗称“十二章纹”,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

这十二种图案分别寓意着十二种特殊的含义。

日和月位于龙袍肩部,日在左,月在右。

太阳当中常绘有金乌,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

而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取材于“嫦娥奔月”。

星辰代表星宿,多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星星之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而日、月、星辰一起代表了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

山的图案多绣作群山的形状。

所谓稳如泰山,山代表着稳重,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既然是龙袍,龙必然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前后各一只,寓意着其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皇权。

同时龙做为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

“华虫”按《礼记·王制》的解释就是“雉”,象征为君者要“文采昭著”。

“黼”通常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寓意天子为人处事能入锐斧一样决绝。

“黻”是两个己字相背,构成“亚”字形。

两边完全对称,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宗彝”图似尊形,象征宗庙彝器,作尊形。

器上有虎、蜼二兽的装饰,虎勇猛,蜼能避害。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

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

“火”即火焰,绣为火焰形。

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

民以食为天,“粉米”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清:清朝龙袍上都有哪些纹饰?

清:清朝龙袍上都有哪些纹饰?

清:清朝龙袍上都有哪些纹饰?在过去王朝中,龙袍属于顶级行列的服装。

各个朝代的龙袍,都有一些各自的差异。

清朝的龙袍,虽然也是以黄色为主,用的是却明黄色。

并且规定,只有皇帝、皇后、太后才有资格穿这种规制的龙袍。

虽然有一些细微不同,但同样都很奢侈。

龙袍上除了绣有龙纹,还会有其他繁琐的纹饰。

这些纹饰都用很珍贵的材料制成,整体上看,十分的华丽。

每个纹饰,都代表着吉祥的象征。

作为龙袍上最常见的纹饰,在清代龙袍上,一共有16处龙纹,其中九条金龙为主要纹饰,盘踞在龙袍的各个地方。

这九条金龙的位置,也很有讲究。

从正面或背面看的时候,都是只有五条,代表“九五之尊”的意思。

一般看的话,也只有八条金龙。

因为还有一条金龙是绣在衣襟里面的。

龙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

真正值得一说的,还是这些龙纹的不同。

在整件龙袍上,其实有三种龙纹。

第一种是升龙。

整个纹饰属于龙头在上,身体在下,整体是升腾飞跃的姿态。

这种龙纹代表着四方拥戴的意思。

第二种叫坐龙,龙头平视前方,躯干盘踞身后,整体要呈现出一种威严的仪态。

因为这种龙纹代表了江山稳固的意思。

在龙纹中,属于最为尊贵的一种。

第三种称为行龙。

这种龙纹最为活泼,因为很像是游动的状态,所以也被称为“游龙”。

代表着臣民忠谨的含义。

龙纹的图案,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

比如早期的时候,眼睛会大一下。

到中期变得小一些,后期又变得大一些。

这个都是一些很细微的变化。

除了龙纹,龙袍上其实还有很多图案。

比如跟龙纹有一样地位,却较少被人熟悉的“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不同的纹饰,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fǔ斧形)、黻(fú亚形)、宗彝(虎﹑蜼(长尾猿猴))、藻、火、粉米。

这十二种纹饰,继承自中国数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代表着十二种不同的品德。

日月星城,就是代表着”明“,表示君王可以明察是非。

山,代表了稳重正直的性格。

君王做到这点,才可以让别人对他产生仰望。

龙,就是前面讲到了龙纹了,可以有各种的变化。

清代缂丝十二章龙袍

清代缂丝十二章龙袍

清代缂丝十二章龙袍作者:吴明来源:《天天爱科学》2015年第09期今天,时尚的人群穿衣服都很讲究,面料要优,工艺要好,还要有独特的设计。

其实古时候也一样,作为至尊无上的皇帝,他的衣服更要独一无二,以彰显他作为帝王的身份和尊荣。

首先,这件龙袍的面料非常珍贵,它采用的不是一般的丝线,而是用三色捻金线缂织而成。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捻金线呢?所谓捻金线就是在丝线外周搓捻缠绕上一层极薄的金箔,使其变成金光闪闪的金线。

三色捻金线则是用三种不同色泽的金银箔片搓捻缠绕而成,与普通捻金线比,用它织成的织物更加具有金光闪烁的效果。

试想一下,在极细的丝线外周缠裹上极薄的金箔成为金线,这是多么高超的工艺水平啊。

可是,在这件龙袍上,更能体现古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是采用了被誉为“织中之圣”的缂织技术。

一般的丝织品采用的是通经通纬的方法织成,而缂丝则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工艺。

织工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预先描绘好图案,再按照花纹的轮廓,手工用多把小梭子分片制织,因为织出的纬线并不贯穿整个幅面,所以称为断纬。

缂织技师要有高超的技艺,据说一个学徒工学习三年才能基本上手,学艺十年才能织成像样的作品;同时,技师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有对美的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唯有这样他们才能用梭子和丝线织出与绘画相媲美的图案。

一幅缂丝作品的完成是极费工时的,因此,缂丝的价格非常昂贵,古时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说起龙袍,我们都会想到皇帝,在中国古代,龙总是与皇帝联系在一起,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穿的衣服也就是龙袍了。

那龙袍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或许你在电视剧中看到过,但那只是戏服,如果想看到真正的龙袍实物,还是要到博物馆来。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件龙袍,就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它的全称叫“缂丝十二章龙袍”,时代为清中期,有专家认为它是属于乾隆皇帝的。

这件龙袍缂织有龙纹、蝙蝠、十二章、云纹、海水江崖等图案,这些图案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龙纹是龙袍最主要的纹饰,这件龙袍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各有一条正龙,下幅前后襟各有行龙两条,底襟行龙一条,共有九条大型金龙,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九五之尊。

天子服饰演变-美学

天子服饰演变-美学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 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 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 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 冕之制, 只采用一种祭祀礼 服。《后汉书舆服志》载: “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 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 玄”。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 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 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 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 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 黑色。
•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 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 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 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 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 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 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 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 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 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 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 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 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 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 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 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 元武宗 铁穆耳
元代皇帝和皇 帝亲属穿缠身 大龙纹的龙袍
明朝皇帝服饰
• 明朝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在洪武元年重新规 定了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 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因此,明朝的服饰形 制之繁杂,纹彩之斑斓,质料之多样,裁制之精巧都超 过了以往各代,明朝成为中国历代服饰登峰造极之黄金 期。 •

皇帝服装上的龙图腾“升职记”

皇帝服装上的龙图腾“升职记”

皇帝服装上的龙图腾“升职记”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0年第28期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服装,因为穿着者的特殊身份而倍受关注——这种服装就是龙袍。

我们现在所说的龙袍,多是通俗叫法,把皇帝所穿有龙的服装都叫龙袍。

其实确切地说,皇帝身上带龙的服装有两种——冕服和龙袍,而这两种服装所贯穿的理念是大不相同的。

周代冕服制度完善,龙纹仅排第五龙图腾的来历,历史久远,已经无法完全说清了。

在学者们的各种猜想当中,“整合说”的认同度更高。

按照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的描述,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因此,学者们认为,古代部落在合并时,把各自图腾取一部分整合出一个新图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按照《尚书》记载,龙出现在服装上是舜帝的安排。

他提出把十二种图案——史称“十二章纹”,制作在帝王所穿的冕服之上。

其中,龙排序第五,前面还有日、月、星、山四种图形。

龙在这里出现,恰恰就是想体现在任帝王具备善于变化、兴风致雨的能力,当然也相当于对继任帝王提出了要求。

最迟到周朝建立,冕服制度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

比如,周代把绘有龙纹的冕服称为“衮冕”,天子和公爵皆可穿着,但是天子用升龙,公爵用降龙,以体现等级的差别。

把龙排在第五,说明其地位并不是至高无上的。

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带领百姓在首山采铜铸鼎,功成之时,有一条龙垂着须髯下来迎接黄帝升天。

黄帝首先骑在了龙背上,群臣及妻儿等七十余人也爬了上去。

这时龙开始飞升,那些挤不上去的小臣,奋力抓住龙的须髯,但因人多过重,龙髯被拉断,连黄帝的弓也被拉落下来。

黄帝升天之后便成为天帝。

在这个故事当中,龙还只是黄帝升天的坐骑,黄帝并非龙的化身,龙也不是黄帝的原身。

可以说,那时候黄帝等五帝的地位普遍是高于龙的。

甚至到了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婿萧史仍然可以骑龙飞行。

冕服从远古一直延伸到了明代。

虽然一直没人探讨这种用法是否正确,但在皇帝心中估计会感觉到隐约的遗憾。

揭秘古代九五至尊龙袍之谜,颠覆你的认知!

揭秘古代九五至尊龙袍之谜,颠覆你的认知!

揭秘古代九五至尊龙袍之谜,颠覆你的认知!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揭秘中国古代九五至尊,也就是皇帝,穿的究竟是什么。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咱们普通大众来说那可都是特别神秘的存在。

古代中国人创造出了很多瑞兽,像龙、麒麟、凤凰等等。

其中麒麟有着太平、安康、祥瑞的寓意。

但为什么最终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很简单,因为龙的寓意比麒麟更加深刻。

说起麒麟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早期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是受长颈鹿的启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创造一个形象肯定是基于某种原型。

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脖子有好几米长的动物,确实难以想象。

远古时代有人把长颈鹿的形象带过来,中国人接受不了,就把麒麟的脖子缩短,纹饰也弄得更花哨了。

在我们看来,麒麟只是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上天入地,还能入海入水,无所不能。

这就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基本特征。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开心了叫“龙颜大悦”,不开心就是“龙颜不悦”。

皇帝的床是“龙床”,椅子是“龙椅”,啥都跟龙有关。

以前还有出京剧叫《打龙袍》,说的是皇帝犯了错,不能直接体罚,就打龙袍作为象征性惩罚,希望能让皇帝心里有所触动,起到警示作用。

大家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但其实龙袍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也就是明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

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石青、明黄、大红、月白,石青色还排在首位。

乾隆时期呢,把颜色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龙袍越往后颜色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有礼制约束,龙袍形制一样,但使用的材料不同。

比如有件夏服,是很薄的纱,透光性特别好,把手放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上面还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类。

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在登基、大寿、冬至等重大场合穿;次一等是“吉服”,吉庆日子穿;还有“行服”,最后是“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这种便服和咱们百姓的衣服比较接近。

龙飞凤舞解构中国袍服

龙飞凤舞解构中国袍服

龙飞凤舞解构中国袍服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5期编辑关月故宫所藏18万余件织绣文物中,清代帝后服装占了将近11%(约2万件),几乎包含自顺治皇帝以来所有清代帝后的礼服、吉服、行服、便服,且多属国家一级文物。

清代皇帝服饰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类,皇后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大类。

清朝袍服,从衣袖上的蝴蝶装饰到袍服上的绣龙,背后皆有象征意义,其工艺之精细、设计之精美堪称无与伦比。

3月22日,佳士得纽约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呈献了一系列罕见精致的清朝袍服。

值此契机,我们在此与您细谈清朝袍服的颜色、纹饰、款式,以及袍服的保存秘诀。

袍服反映穿衣者的身份在十七世纪中期,以游牧为生的满族推翻明朝,为清朝揭开序幕。

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历史近300年,为现代中国领土奠定基础。

在政治色彩如此浓厚的时代,衣着打扮非常重要。

着装是官阶和地位的象征,让人一眼分辨出官位。

乾隆在位期间(1736年至1795年)更修撰《皇朝礼器图式》,严格订明官员的着装要求,包括:颜色黄色被视为吉祥之色,只有帝王之家方能使用。

其他皇子或贵族可穿着蓝色(清朝官服颜色)或褐色,蓝黑色布料则为朝廷官员所用。

皇权的象征皇帝御用龙袍缀以“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黻、黼(斧头)、龙、华虫、藻、宗彝、火及粉米。

十二章纹为满族皇室在1759年后首先采用,配合清宫织物的基本装饰原则,有别于明代宫廷礼服的视觉美学,但仍彰显自古以来帝王独享的显赫地位。

十二章纹顺序分布在清代皇帝衮服的各个位置:日、月、星辰、山在肩、襟及背;黻、黼、龙、华虫在腰;宗彝、藻、粉米、火在下摆。

瑞兽文武官阶共为九品,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各有所属的瑞兽,并绣于补服外褂的纹章(补子)上。

文官用飞禽,武官则用现实或神话中的走兽。

出席不同场合的专用袍服清朝官员凡出席朝议或仪式必须穿着合适的服装。

正式袍服采用执政满族的传统设计,并参考其游牧骑马传统,称为朝服。

解读清代龙袍

解读清代龙袍

解读清代龙袍紫禁城的时尚密码:随着近年清代宫廷剧⽕红,剧中⼈物的服装亦曾引发⽹上不少热议,特别是⼀些以现代眼光看来甚为古怪的⾐饰,更吸引媒体及⽹民四出查证,看看服装有否历史根据。

其实,清代宫廷制度严谨考究,即使⼀套服装有古画证实出⾃清朝,亦不代表穿著的场合和⾝份正确。

中国艺术品拍卖中呈献数件清朝服饰,借此机缘,为⼤家略为简介⼀⼆。

制度浩繁称空前清朝的宫廷服饰制度,⽐历代各朝都更为浩繁,规条琐细详致,阶级严明,皇帝、贵族以⾄朝⾂的服饰穿戴均有清晰区别,明辨尊卑。

乾隆皇帝于1748年御令全⾯制定朝祭服装配饰,花⼗年时间,1759年编订成《钦定皇朝礼器图式》。

明暗深浅辨尊卑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黄袍,是众所周知的事。

《西游记》便有⼀段叙述⿁王献⼀件赭黄袍给孙悟空,让美猴王⾼兴得⾃封为齐天⼤圣。

⽽到了清朝,黄⾊的运⽤限制就更加严格,明黄⾊的朝服(朝仪及祭祀活动时穿⽤的冠服)和吉服(穿⽤于重⼤吉庆节⽇,筳宴以及祭祀活动)为皇帝、皇太后、皇后及皇贵妃所⽤尊⽤,杏黄、⾦黄、秋⾹⾊、⾹⾊(黄中略带绿⾊)等则为各级宫廷成员所⽤。

⽽其他地位较低的皇亲,则穿著蓝地服袍。

不过,清代皇帝也有会穿其他颜⾊的时候。

祭社稷坛、太庙、先农坛、⽅泽坛以及元旦等时节,穿明黄朝服,祭祈⾕坛和圜丘祭天时则⽤蓝⾊,朝⽇⽤红⾊,⼣⽉⽤⽩⾊。

⽽皇帝常服的颜⾊,就没有严格的规定。

清⼗⼋世纪蓝地纳纱绣⾦龙⼋仙云蝠纹吉服袍(局部)龙⽖见尊卑朝褂的胸前及后背饰有各种纹章(正式名称为补⼦),显⽰穿袍者的⾝份地位:五⽖龙纹仅限⽤于皇帝的礼服龙袍,五⽖蟒纹造型与龙纹相似,为皇⼦、亲王、亲王世⼦与郡王所⽤。

四⽖蟒纹则为皇孙、皇曾孙、皇太孙,以及三品亲王⾄七品侯伯所⽤。

⼋品、九品与以下之皇室成员,虽不佩龙或蟒纹补⼦,所著朝褂仍饰五⽖蟒纹。

除了补⼦之外,皇帝龙袍饰有「⽇、⽉、星⾠、⼭、龙、华⾍、黼、黻、藻、粉⽶、⽕、宗彝」⼗⼆章纹,代表各种德⾏才⼲。

只有皇帝龙袍才能使⽤完整的⼗⼆章纹,其他官员则按官阶⼤⼩,以章纹数量多寡来区分⾼低。

清朝皇帝龙袍有哪些 清朝皇帝龙袍种类及蕴意

清朝皇帝龙袍有哪些 清朝皇帝龙袍种类及蕴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皇帝龙袍有哪些清朝皇帝龙袍种类及蕴意导语: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

清朝皇帝的龙袍绣有九条金龙,位置分别为前胸和后背分别有一条正金龙,下面前后分别有两条行金龙,肩部左右两侧分别有一条金龙,右面内襟里面还有一条行金龙。

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条龙,恰好与九五之数相吻合。

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

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生活常识分享。

从符号学角度解析清代帝王服饰中龙纹图案的审美意味

从符号学角度解析清代帝王服饰中龙纹图案的审美意味

收稿日期:2017-01-06作者简介:许仲林(198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宿州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2016安徽省社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徽剧背景下的动漫造型研究”(SK2016A0103)、安徽省社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畲族服饰文化艺术与传承保护研究”(SK2015A571)、宿州学院校级平台一般项目“灵璧石纹样在女装装饰工艺上的应用研究”(2015ykf09)阶段性成果符号是被人们认为具有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是指研究意义活动之语言的学说。

而符号本身就是意义,无符号即无意义,所以符号本质上是表示一个意义,而非实在的物体,符号学也即意义学。

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其一,能指即现实的符号。

其二,所指与能指的统一艺术符号。

结构主义创始人弗迪南·德·索绪尔把语言的表现指标称之为能指,意义指标称之为所指,并把将两者连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单位称之为符号。

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和存在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表达意义的载体都是符号化的过程,理论学家赵毅衡在1993年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意义活动的学说”,并给出了符号的定义。

即“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

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

所以服饰的图案纹样也是一种符号语言,是记载服饰语言发展的的特殊符号,表达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

有关龙的起源民间有几大传说,即图腾兼并说、神话动物说、超自然力量影响说等等。

一、作为符号的龙纹形态的发展与变迁龙纹的起源、发展及造型的稳定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符号线索,远古时期的龙纹已经具有符号的意义,作为符号的标识意义大于其文字的解说意义与审美意义,在中国元代之前,龙纹大都具有符号的意义,是部落的标志也是图腾的标识,在商代、汉代龙纹作为图腾的崇拜开始减弱,龙纹转而在青铜器和玉器上广泛运用,其符号的意义与文字等同,到了秦汉时期,龙被确立为皇权的象征,对龙纹样的使用进行了限制,龙纹作为皇权的符号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了。

龙纹在帝王服饰的运用与含义

龙纹在帝王服饰的运用与含义

龙纹在帝王服饰的运用与含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龙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是吉祥、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象征。

而在古代帝王服饰中,龙纹更是常常被用来体现皇权和尊严,成为了帝王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纹在帝王服饰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是神圣的生物,代表了权力和尊贵。

在古代的帝王服饰中,常常可以看到龙纹的出现。

例如在古代的华夏王朝中,帝王们的龙袍上常常绣有神龙图案,象征着帝王的神圣权威和至高地位。

龙纹还常常被用来点缀帝王服饰,增添服饰的华丽和贵气。

在古代的宫廷中,帝王们所穿戴的龙袍、龙衫等服饰上常常绣有精美的龙纹图案,这些龙纹不仅仅是为了点缀服饰,更是为了彰显帝王的尊贵地位和权力。

龙纹的金色线条常常被用来勾勒出龙的身姿,配合着华丽的服饰材料,使得整个服饰更加庄严肃穆。

龙纹在帝王服饰中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是五行中的水象征,代表了春去秋来,四季循环的变化。

在帝王服饰中加入龙纹图案,也可以被解读为帝王对国家的祝福和对人民的保护。

龙被视为是神龙皇帝的坐骑,代表了帝王的权威和慈爱,因此帝王们常常选择将龙纹作为服饰中的装饰。

第二篇示例:龙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拥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而在古代帝王服饰中,龙纹更是被广泛运用,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象征力。

在古代中国,帝王是权力的象征,而龙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高尚的象征之一,因此龙纹的运用在帝王服饰中显得至关重要。

帝王的服饰一直是古代中国的重要象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就是龙袍。

龙袍是古代帝王所穿的一种礼服,通常以黄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金色的龙纹。

这种龙纹一般是五爪龙,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

龙袍的袖口、领口和下摆都会绣上龙纹,整体呈现出一种气派和尊贵的氛围。

龙纹在帝王服饰中的运用不仅在于装饰,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被认为是吉祥、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皇家服饰“背后的哲学文化”——清朝后妃吉服上绣有十二章纹?

皇家服饰“背后的哲学文化”——清朝后妃吉服上绣有十二章纹?

皇家服饰“背后的哲学文化”——清朝后妃吉服上绣有十二章纹?关于十二章纹在周朝天子祭祀的冕服所采用的“玄衣編裳”上便绘有十二章纹。

在秦汉之后,封建统治者为了表现自身的合理性以及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固性所指定的详细、繁琐的封建礼仪,同时也将十二章纹标志成只有封建统治者才能享有的独特标记。

如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乾隆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明黄色缎绣彩云黄龙夹龙袍、乾隆黄纱绣彩云金龙吉服袍及大红色绸绣八团龙凤双喜锦袍等,都装饰有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体制中帝制时期在服饰上等级区分的一个符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的十二种纹饰。

可推测十二章纹的原型应该是中华大地上各个部落的腾,而图腾是当时的部落人将某种植物或动物当作是自己部落的守护神,是自己部落的祖先。

十二章纹应该是在炎黄统一华夏文明之后再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十二章纹也随之由原来的单个图腾组成,成为统治者表示身份与稳固政权的工具。

同时也展现了在炎黄子孙对自然的崇拜、対融入自然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服饰衣着标志着人们身份的不同,不同的服饰在除了装饰的基本职能之外还体现岀了着衣者身份的贵贱。

服装的布料、颜色以及衣着上的配飾图案等都表现了这点。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转变,附着在服装上的纹飾除了标志人们身份,也更融入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怀、政治思想与哲学观念。

在古代中国,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与礼仪制度都完完整整地表现在了服飾之上,无论是服装的材质、颜色、纹饰、款项都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以区别身份贵贱。

而十二章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出了她独居特色的哲学文化、历史意义和身份地位,成为当时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符号。

十二章纹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一必然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印记。

为何清代后妃吉服上绣有十二章纹1.十二章纹中的“道之合” 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文提到的人类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与共生之盼更是被包含其中。

清代龙袍纹样探析

清代龙袍纹样探析

清代龙袍纹样探析
王业宏
【期刊名称】《丝绸》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龙袍作为一种吉服出现在清代,穿用它的人物主要为帝、后妃及皇太子等身份较高的人,龙袍的形制在入关前就已固定下来,但装饰纹样在乾隆朝以前存在多种形式,根据布局和装饰的手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共七种样式,这些样式分别流行于不同的时期.乾降朝<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颁布以后,龙袍作为吉服从形式到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男龙袍只保留了一种形式,女龙袍有两种形式三个式样.无论制度体系如何发展变化,清代龙袍纹样的设计思路和装饰方法都基本相同,至少要经过三重纹样的设计,即铺设底纹,主体龙纹布局,顶层的其他装饰纹样.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王业宏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0051;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2
【相关文献】
1.论清代龙袍纹样织绣的技艺之美 [J], 张福良
2.清代服饰中龙纹样的色彩探析 [J], 何馥韬;宋魁彦
3.清代宫廷琥珀纹样特色探析及其现代应用 [J], 李佳蔚
4.清代织绣纹样的文创设计创新探析 [J], 叶慧慧; 王颖
5.清代三蓝绣纹样艺术特征探析 [J], 陈可欣;解菲;渠姗姗;王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皇袍”,“第九条龙”藏在哪里?

清代“皇袍”,“第九条龙”藏在哪里?

清代“皇袍”,“第九条龙”藏在哪里?
清代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绣有“九条龙”。

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

那些“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
滚的水浪。

有趣的是,在汹涌的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皇帝陛下的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

“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

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也就是极为醒目的前胸、后背和两肩。

此外,还安排了四条“行龙”,它们被安置在前后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
是五条龙,这寓意“九五至尊”。

(下图:龙袍的详细图案。


但是,如果这样粗略的算下来,皇帝的龙袍上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

于是,有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

(下图:龙袍刺绣,造型各异。


其实,极为尊贵的“第九条金龙”,居然绣在龙袍内侧的衣襟上,
只有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得一清二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皇帝龙袍中的图意破解龙袍中的“密码”
>“清代皇帝的服装并不只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自上古的黄帝及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冠服就超越了蔽体御寒的实用功能,而具有了‘严内外,明等级,辨尊卑’的社会属性”,这一针一线背后有着历史的深意。

一提到清代皇袍,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清宫戏”中皇上的穿着:一袭明黄的长袍,上面有龙盘绕。

殊不知,皇袍其实有着繁复的种类和式样,皇帝在不同的场合穿着都会有所不同。

近几年电视上的清宫戏很火,而无论是戏说还是正说,影视作品中皇帝的穿戴却常常出错。

有专家指出,有的影视剧中皇帝穿龙袍却戴朝冠,搭配”牛头不对马嘴”;还有演员的服装在胳膊上出现的龙纹式样也不对,皇帝服饰上哪里出现龙纹、出现的形式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目前大众中普遍存在对皇帝服饰的误读,这当然与影视剧作者对清代服制的不了解有关,但也有研究机构对大众的宣传过少的因素。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

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

可见,人们平时常说的“龙袍”,其实只是作为皇帝吉服中的一个门类而已,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

而观众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属于常服或便服这一种类。

在清代皇帝的几大类服装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根据不同的季节,
又有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颜色也并不是只有人们普遍认为的明黄色一种,而是有明黄、红、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色。

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

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此外,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

另配箭袖和披领,二者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此外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等。

那么,作为皇帝吉服之一的龙袍,上面是布满了龙的图案吗?原来,龙袍上除了龙唱“主角”之外,还充满着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连平时人们不大喜欢的蝙蝠也在其中。

龙袍上每个图案其实都有着丰富的含义。

以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为例,该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

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

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下摆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着九五至尊。

“但是我们这样粗略的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人猜测道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

其实不然,这第九条金龙正绣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此外,龙袍在龙纹之间还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


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

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

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

尽管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想被汉化,但为了加强其专制统治,由汉民族创造的服饰等级制度还是被满清统治者所接受,体现在龙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却是十二章纹样。

即使它们的面积相对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使人们忽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纹饰。

其实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除了以龙袍为代表的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礼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汉民族文化的印记,我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征其实在满清统治者的服饰中得到了一脉相传。

满族在入关后学习汉文化,对于礼仪、服制更加重视。

然而,随着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的作用,于是服装改制问题又被重新提出。

房宏俊告诉记者,清代满族早在关外建立后金政权时就已开始厘定冠服制度,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五朝修订,至乾隆朝更趋于完善。

总体来说,清代在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代,并参照中原古礼制的传统,其冠服体系周详严整,尤其在纹饰品章上延续了中华传统的衣冠文化。

但满族统治者又以史为鉴,屡屡强调无改衣冠以保骑射民族之淳朴生气的重要性,训示为国之根本。

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终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