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pdf

合集下载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目的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目的

孔⼦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的我读《论语》(111)学⽽篇⼦⽈:“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述⽽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泰伯篇⼦⽈:“三年学,不⾄于⾕,不易得也。

”宪问篇⼦⽈:“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路篇⼦夏⽈:“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孔⼦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的学习⾸先要端正⽬的,解决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

儒家学习的⽬的就是为了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是为了修养个⼈的德性孔⼦说:“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在与古今学者学习态度的对⽐中,孔⼦认可的是为⼰之学,⾸先要为⾃⼰⽽学习,学习不是⽤来装点门⾯,做给别⼈看的。

提⾼⾃⼰的道德修养才是求学的⽬的。

孔⼦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学习是为了修养德性,如果个⼈德性没有提⾼,不做正确的事,不能弥补⾃⼰的不⾜,学习就没有意义。

(⼆)学习是为了有道孔⼦说,“⼠志于道”,“朝闻道,⼣死可矣”(《论语·⾥仁》),要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这⾥的“道”不是⼀般的道理,⽽是⼤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道,就知道怎么做⼈做事,就知道在社会上如何⽴⾜,才会明⽩⾃⼰的责任,才能承担起社会的重任。

孔⼦要求有志之⼠应该把求道当作⼈⽣的追求,学了⼤道,懂得了⼤道,要⽤⼤道来指导⾏为,要⾏⼤道。

(三)学习是为了治理平天下孔⼦⽈:“三年学,不⾄于⾕,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求学三年,不追求俸禄,这样的⼈很难得了。

孔⼦认为,为学不能把功名利禄当成⼈⽣的追求,⿎励求学不要志在名利,但他并不反对做官。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

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

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

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

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

论语解读——述而篇第七(孔子的教与学)(共96张PPT)

论语解读——述而篇第七(孔子的教与学)(共96张PPT)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道”“德”“仁”“艺”的追求和探讨。 本章“道”“德”“仁”三个概念,是儒学中的三个空位概念,
【原文】 7.2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何有于我
哉③?”
【注释】 ①默而识(zhì)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
住。 ②诲:教导,教诲。 ③何有于我哉:“于我何难之有”的倒 装和省略,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 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周成王的叔父,约卒于公元前1095年。早先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 北),故称周公。《尚书大传》说:“周王摄政,一年救乱,二年 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 致政成王。”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一生主要功绩集中在商周之际, 在打天下和治天下两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摄政七年, 功昭天下,辅佐武王,克灭殷商,三年东征,平定天下,分封诸侯, 制礼作乐。
关于孔子梦见周公所含的意义,从客观上看问题,其实这是中 国先哲的一个文化传承之梦。孔子一心想把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 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此梦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强烈愿望和精神追 求。孔子十分赞美西周丰富灿烂的文化成就,立志要追随它。人们 习惯上以文、武为西周文化的代表。其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 周公才是最重要的代表。
【解读】 本章谈孔子的“教”、“学”态度。 开头三句,分别三层含义,且相对独立。第①句谈对“文献知
识”的默思识记,即知识技能的学习。第②句侧重谈道德修养的学 习。孔门的“学”有时是合用,有时是分用。合用指“文献”“道 德”的学习;分用或指文献,或指道德,如“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指文献技能。“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指道德修养。 ①②句概括起来,也可合称为“学”。第③句,将所学的知识道德 用来教诲他人。子贡曾赞扬孔子说:“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 也。仁且知,夫子既圣矣。”意思是孔子在“学”和“教”的问题 上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本章三句话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孔子 骄傲,一是认为孔子谦虚。两种皆不适中。笔者认为是一种客观陈 述,孔子在本篇中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谈的就是 “学”与“教”的问题,无所谓骄傲和谦虚之说。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来了。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摘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是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论语》中体现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包括: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向谁学习?等等,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仍有很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关键词:论语学习学习观引言:《论语》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记述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如何学习的观点、做法、经验,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的学习观。

本文试图从学习目的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所体现的学习观,为今天人们的学习提供借鉴。

一、学习目的观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君子”,所谓“女为君子儒”;成为君子为了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改造社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提到“君子”一词共108次。

但成为君子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仁”的表现归结起来就是做好人、会做人、做好事、会做事。

二、学习内容观“君子不器”,要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在孔夫子看来,学习的内容是丰富而生动的,包括:孝、文、仁、礼、乐、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依于仁、游于艺),书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在孔子那里,是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的。

各种学习内容的地位是不同的,“孝”是学习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要做到了“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习“文”,主要是指学习书本知识,包括:《诗》、《春秋》等。

但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先“做好”人了以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活学学用,学习了《诗》,就要做到“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的求学之道

孔子的求学之道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④相关文段: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 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也是 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二则
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论语·雍也》
②释义: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 的
第一组
第一则
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②释义: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 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受骗:陷入迷茫,不能深刻理解有效利用知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③现实意义:孔子此处强调的是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一定要先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亦或者 有支撑你学习的信念活动力-为什么而学/学习为了 什么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 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境界,则是乐。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谢谢~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③:现实意义: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不能光听讲,老 师讲的再精彩,也只有将它吸收巩固,变为自己的东西 ,才算有所得。同时也要注重书本与实践相结合,要亲 自动手去计算。(知大体思路,而不动手去算准确的数 值)。学而不思则罔告诉我们,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 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也 不会有很大作用。“思而不学则殆”:只空想而没有理 论和实践知识,到头来只会困惑不解,即使逻辑思维能 力再强也得不到有价值的结论(举例)
ヾ( ̄▽ ̄)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需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你会写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很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头,我对这句话怀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头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专心发言,用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其次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觉了崭新的学问,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假如学了,然后再按必需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莫非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看法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灿烂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2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论语第一章孔子讲的道理

论语第一章孔子讲的道理

《论语》第一章是整部《论语》的开篇,也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的看法,以及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孔子也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其次,孔子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谦虚、谨慎、恭敬、仁爱等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追求“仁”和“义”,即做一名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也认为,人生的追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该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幸福。

综上所述,《论语》第一章孔子讲的道理主要包括学习的重要性、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生理想和追求等方面。

这些思想都是孔子对
于人类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作者:卢榕倩来源:《课外语文·下》2016年第08期【摘要】《论语》中涉及了诸多的治学思想。

《〈论语〉十二章》虽然只摘选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但是我们却能从中了解到孔子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

联系当今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和理解孔子的治学思想,并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

【关键词】《论语》;治学之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现存20篇,492章,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选录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

本文就从《〈论语〉十二章》中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浅析孔子的治学之道。

一、自主学习孔子的博学多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勤奋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此处的“时习”,理解为“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此处的“温故”理解为“温习旧知识”。

可见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复习巩固”这一环节。

复习巩固不但能强化固有知识,同时还能促成知识的更新。

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在践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深刻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

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体现。

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最终学无所得。

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做的学问也仅仅是搭建的空中楼阁。

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孔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亦说乎”。

《论语》关于“学”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的论述之分类梳理一、学什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二、怎么学?1.学习态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及时温习和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形成能力;学习要善于和朋友交流,不要闭塞自己;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修身养性之必须,无须外人知道。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不能不懂装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学习知识的正确态度。

(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古代学者与今天的学者不一样,古代学者的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今天学者的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的,我们应该具有古代学者的学习态度。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认为,追求道之真理比生命还重要,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勤勉好学,要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能者即可为师。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孔子看来,学习有三层不同的境界:有知之者,有好之者,有乐之者。

以乐之者为最高境界,爱好者次之。

(7)子曰:“学如不及,尤恐失之。

”在孔子看来,学习要有怕赶不上的态度,即使学到了,也生怕会失去它,应该要发奋地学习,经常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

(8)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求学多年,仍没有想到俸禄和名利,这是很难得的。

可见学习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修身养性,成为君子。

(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在孔子看来,学习就是不止步,不断地努力,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哪怕是只差最后一筐土,停下来了,也是失败的。

孔子论语之道

孔子论语之道

孔子论语之道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学派,其中最为重要和知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论语》。

本文将从孔子论语中提取出的几个核心思想来探讨其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仁爱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关心别人的快乐与痛苦,体恤他人的需要。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种仁爱之道的追求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二、修身之道孔子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社会地位。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他教育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培养来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之道《论语》中强调了学习之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的基础。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鼓励人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并教育人们要以学习为乐。

通过不断学习,人们可以不断进步,增长智慧和知识。

四、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他认为,中庸是一种适度的状态,是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使人能够在困境和挑战中保持冷静和淡定,从而作出准确和明智的决策。

五、政治伦理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对政治伦理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探讨。

他强调君主应该有道德和智慧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说:“政者,正道也。

”孔子还教育人们要推崇德行才能成为一位好的领导者,并强调君主要依靠德治国。

六、教育之道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

孔子说:“教诲不严,乱之所至也。

”他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论语中的思想体系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3.见贤思齐,以多问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而学习,看到它的缺点而自我检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习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交流、探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我们不能嫉妒而是要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我们不能打压而要努力学习、弥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能自卑而要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4.勤奋有恒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学习也具有选择性,学习歪理邪所、迷信谬论,不仅不能促使自己进步,反而会毒害自己,是自己走向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一次在学习是要对说学知识进行筛选,吸收那些有益的知识,摒弃那些歪理邪说、谎言谬论。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已经学过的要经常温習,这样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为人师了。”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中的学习与修身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与修身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与修身之道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学习与修身之道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学习的重要性论语中多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愉悦和乐趣。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句话告诫人们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只有不断地思考、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修身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说:“修己以敬”(《学而》),这句话表明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修身是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君子修其行而正其言”(《子路》),这句话强调了修身要从行为和言语两个方面入手,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三、学习与修身的关系学习与修身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修身的基础,修身是学习的目的。

在论语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温故知新,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修身之路。

同时,修身也是学习的目的,只有通过修身,才能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四、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论语中关于学习与修身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但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注重思考和反思,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修身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也更加重要。

在竞争激烈、物质追求过度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学习与修身之道的重要性。

孔子论学习方法

孔子论学习方法

孔子论学习一、有志于学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学习正道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三、学习诗歌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学习要读书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五、向古人学习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向贤人学习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9.6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关于好学的论语

关于好学的论语

关于好学的论语《论语中的好学之道》好学,这事儿就像种树,你得用心去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在《论语》里呀,关于好学就有好多金玉良言呢。

孔子他老人家自己就是个好学的典范。

他一生都在学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你看,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年少的时候,得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要是那时候浑浑噩噩的,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只能在大海里瞎转。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合适的年纪,就立下好好学习的志向呢?《论语》里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可太重要了。

你想想啊,就像一个很聪明的厨师,他做菜很厉害,可要是他觉得自己啥都懂,不愿意向那些小帮厨请教一些新的做菜小技巧,那他的厨艺可能就停滞不前了。

好学的人就不会这样,不管自己多有本事,都愿意向别人请教。

不管是比自己学问高的,还是看起来不如自己的,只要人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虚心去问。

这可不是件丢人的事儿,反而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的法宝。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像是在一条路上走,身边的三个人里,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

也许一个人很擅长讲故事,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那你就可以向他学习怎么表达;另一个人很有耐心,做事情有条不紊,你就可以学他的沉稳。

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可以学习的对象,可别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只有在学校里坐在教室里才是学习。

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处处都有学问等着我们去挖掘。

好学还得有恒心。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就好比堆一座山,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可要是这时候停下来,那就是自己放弃了。

而在平地上,哪怕只倒了一筐土,那也是在前进。

学习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离成功就差那么一点点坚持,可很多人就放弃了,多可惜啊。

我们不能做那种快到终点就退缩的人,得有一股劲儿,一直往前冲。

再说说好学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重要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呢,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这就像跑步,有的人是被人逼着跑,他知道跑步对身体好,可跑得很不情愿;有的人是自己喜欢跑,他觉得跑步的时候很舒服;而最厉害的就是那些把跑步当成乐趣的人,他们跑起来就像小鸟在天空飞翔一样自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读《论语》的感悟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余字,但书中包含了政治、教育、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和智慧,《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和智慧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对当下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下面分享一下《论语》中有关学习方面的思
想智慧以及个人对此的感悟和体验。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
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是一位智慧之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论语》开篇便向我们提出了孔
子的学习之道,我个人认为孔子关于学习在此至少向我们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学习是学和习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二,学习不能无友,即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
探讨,这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孔子所谈到的学习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重视和倡导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其实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我们强调在学习中要交流互动,要勇于发表自
己的看法和观点,容忍他人不同的不同观点,其实就是对孔子“学习不能无友”观点的继承
与发展。

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之道,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视而不见,在历经许多波折、挫折之后才重新审视它,发现其价值。

二、学习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
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文:文化知识,历史文献。

行:行
为规范,道德修养,社会实践。

忠:忠诚,尽心竭力。

信:讲究信用,言行一致。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
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
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
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孔子“文、行、忠、信”这四个字的教育内容,在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它
不仅是个人学习修身的重要内容,也常常被用作校训、厂训等起着敦促、规范作用。

三、学习的目的和宗旨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究,听到了正义的道理,却不能马上实行,身上
的缺点也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让他处理政务,办不了;让他出使到别的国家,
不能应对。

这样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阐述的学习目的包括自我修养和经世致用两个方面。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品德修养一直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学习而言首先在于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其次才是经世致用、贡献社会。

个人只有完成自身的修养,在品行和技能上有所提升,然后再将个人的知
识和技能用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修养特别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在
今天来看仍然十分重要,对于社会公德的建立、良好社会风气风气的树立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等,推及到个人就是品德
修养的问题。

四、学习的态度
1.好学为己,不耻下问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谓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我教诲你道理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啊。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什么都懂的人,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的学习这些知识
罢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文’呢?”孔子说:“他勤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
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叫‘文’!”
孔子讲得好学在今天就是所谓的学习兴趣,只有具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可能去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学习还要具有务实的态度,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敢于承认,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当然包括向不如自己的人去学习。

2.不能画地自缚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达不到那个高度
和要求啊。

”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半途而废。

而你是现在还没有开始走路。


做事提前自我设限,要有勇气,敢于去尝试,学习也是一样。

对于学习中的困难,我
们首先应该去尽力攻克,若果不尝试就放弃那是得不到真知的。

学术界、科学界的许多成果、发明往往是在经历许多磨难、付出巨大艰辛后获得的,如果没有勇气,不去探索,那科学将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也不会进步。

3.见贤思齐,以多问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而
学习,看到它的缺点而自我检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见到贤者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自我反省。


学习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交流、探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我们不能嫉妒而是要向
他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我们不能打压而要努力学习、弥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能
自卑而要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4.勤奋有恒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勤奋这是古今通用的学习之道,无论做什么学问不付出汗水是不会有建树的。

五、学习的方法
1.学思兼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蒙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危险了。


在学习上我们既要那里学习已有的知识、学习他人的理论观点,同时也要努力思考,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有机子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思考,加深理解,提出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再去学习,解决疑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

2.正反法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去攻读邪说,那就有害了。


学习也具有选择性,学习歪理邪所、迷信谬论,不仅不能促使自己进步,反而会毒害自己,是自己走向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一次在学习是要对说学知识进行筛选,吸收那些有
益的知识,摒弃那些歪理邪说、谎言谬论。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已经学过的要经常温習,这样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为人师了。


复习时学习的重要步骤,通过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还可以在进一步理解思考
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