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具体措施

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具体措施
一、制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1.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2.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档案,记录学生在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3.定期开展核心素养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2.选取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三、推进课堂改革与创新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
2.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与体验教育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过程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
3.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五、提升教师素养与专业能力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建立教师评价机制,注重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成果的评价。
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1.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探索

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探索引言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合作与沟通、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仅仅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不足以使其真正落地。
本文将探索一些有效的途径,以帮助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1. 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中,关键是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育内容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通过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育方法也需要革新,采用更加互动和参与性的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案例研究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应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积极寻求资源和信息,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3.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的形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协助、互相学习,并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演讲,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观点交流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提高核心素养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筛选、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工具,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提供信息素养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提高核心素养的实践能力。
结论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发布时间:2021-01-13T14:51:14.690Z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9期作者:曾建林[导读]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核心素养,对学生、对生物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曾建林泉州第十七中学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摘要: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核心素养,对学生、对生物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以说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视角为学生展开优质、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接下来笔者将围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展开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的读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阅读意义。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途径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中生物教学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在教学过程当中教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所以,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当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领域当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真正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且全面地发展。
一、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境教学法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等等,为学生构建一个与之相应的教学场景,利用这一虚拟的教学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高中生物这门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有着极其密切地联系,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落实

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落实引言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包括身体素质、技能素养、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
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为了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设定明确的目标在每一堂体育课上,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明确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发展核心素养。
2. 创设多样化的研究环境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研究环境。
通过引入不同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如体育设施、器材和参考资料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核心素养。
3.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例如让他们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发展,并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
4. 强调跨学科整合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该强调跨学科整合,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体育项目的同时,可以引入相关的生物学、物理学或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运用核心素养。
5. 鼓励终身体育为了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终身体育。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短期发展,更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惯。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内外的体育活动和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作者:孙重阳孙德志刘国康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8年第07期【摘要】基于整体视角的单元教学设计,统整学科知识逻辑发展顺序、教材文本呈现顺序及学生认知心理顺序,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阐明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与价值、现状与困扰,并结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论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ADDIE”模型。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1-0052-03【作者简介】1.孙重阳,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83)教师,二级教师;2.孙德志,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83)副校长,高级教师;3.刘国康,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83)教师,高级教师。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标志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国家层面提出的“立德树人”育人总目标,落实到基础教育中呈现为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指出“应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的有机联系”,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设计。
然而当前传统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两种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1],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的教学设计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必然以教材为依托,但若把教材视为教学大纲,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教材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甚至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其中陈述的内容通常有助于总结已知的事实,但是也可能会抑制更深入的理解。
因此,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师,在“教”之前应做些准备: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发展顺序、教材文本呈现顺序及学生认知心理顺序,设计真实的体验、恰当的问题、可行的探究,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新的教学单元。
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答:1.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每一节课的开头都有任务,通过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完成任务来掌握信息技术。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2.以有效的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会有所不同,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接触和学习水平就会有所差距。
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们的个人基础,有的学生平时能够在家里接触计算机,在课堂上的有些知识,不用教就会了;有的学生却完全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这些同学就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耐心。
这个时候我们让那些计算机底子好的学生指导帮助底子那些较差的同学,这既锻炼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生能够学到更多东西。
当然以有效的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需要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练习。
3.以胜利的愉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让努力让学生做到学习的成功。
学生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就会充满着兴趣继续学习。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老师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闪光点,竖立他们的信心,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胜利的愉悦的同时又培养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一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
二是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能了解掌握更多信息知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延伸、真正用到实处,这样一来,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应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 深化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拓宽地理学科视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广阔的地理学科视野。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国内外地理学科前沿动态,组织参观实地考察,丰富学
生的地理学科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地理学科实践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
教师
可以通过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6. 培养地理学科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并解决地理学科问题与社会
问题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地参与到地理学科学习和实践中去。
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为了更好地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下面探讨一些实施路径。
一、建立清晰的目标和标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制定相应的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准。
例如,在创新思维方面,学生应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沟通能力方面,学生应该能够清晰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等。
通过明确目标和标准,可以更好地引导课堂教学的实施。
二、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目标和标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具。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同时,为了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表达。
根据不同的核心素养要求,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具,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和解决,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发展空间。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精神。
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促使学生思考、提问和探索。
例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落地的“四个重要抓手”--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落地的“四个重要抓手”--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旨在通过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践和锻炼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与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和锻炼,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动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的“四个重要抓手”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任务设计,华东师大雷浩教授认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表现或成果、真实情境、排序任务等四个方面:(一)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目标一是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分析出学习水平和核心概念,进而设计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以更好地指导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I)分析课程标准: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理解其中的核心内容和质量要求。
这包括对知识、技能、理解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确定学习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确定学习目标所对应的学习水平。
这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每个阶段应该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3)提取核心概念。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提取出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
这些概念是学习目标设计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4)设计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基于核心概念和学业质量标准,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体现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
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以期为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实现途径,包括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等。
这些途径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也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通过实施这些实现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高中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具有政治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这一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学生具备运用政治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
政治认同是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认同。
科学精神则要求学生具备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法治意识则强调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尊重和维护,具备依法行事的自觉性和能力。
如何做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

如何做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摘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时代强音。
如何厘清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教师实施与课堂落实成为共同心声。
核心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契合性、多元性与生长性,核心素养与生命化课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堂落实能力提升“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修订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中为深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地,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
具体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我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初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
整体把握数学课堂可以凸显数学知识的脉络、抓住数学本质、弄清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尝试主题(单元)教学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
可以以“章”作为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
初四复习时,我就建立圆与三角形关系“一图一世界”的整合复习。
三、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引言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学科学习中,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
它是学科学习的基石,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
然而,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效的途径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1.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学科核心素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参与项目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地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效果。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合作与沟通、创新与创造等学科核心素养。
2. 题目导向学习题目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题目导向学习中,老师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学生通过研究和探索来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效果。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3.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一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学科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体现出真实的应用价值。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观察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的实际运用能力。
4. 社区合作社区合作是一种以社区为平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学科核心素养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通过与社区合作,学生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在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关技能,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效果。
5. 跨学科整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跨学科的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跨学科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效果。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它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涉及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和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介绍四个培养途径。
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课堂演讲: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准备演讲稿,然后在班级或小组内进行演讲比赛。
2.写作训练:通过各种写作训练,如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创作,并提供指导和反馈。
3.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可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并评选出最佳辩手和最佳辩论团队。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分析、评估和推理,对信息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阅读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和文体特点,鼓励他们通过分析文本结构、比较不同观点和寻找论据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文本解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本解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思考作者的意图、观点和立场,并对其进行批判性评价。
3.逻辑推理:通过一些逻辑思维游戏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并让学生解释他们的推理过程和结果。
三、跨学科思维与知识融合跨学科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将语文学科中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知识融合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主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研究可以鼓励他们运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
原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原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所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原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1. 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之前,必须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能够覆盖学生在该学科中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
同时,目标的设定应该与学科的实际需求相符合,以便培养出具备真正实用能力的学生。
2. 制定合适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适的课程设计,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水平。
课程设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学科领域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3. 培养学科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科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学科领域中积极探索和实践。
4. 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对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践环节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科素养的积累。
6. 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学术活动学科学术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科学术活动,如学术论坛、学术研究等形式,与同行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科素养的积累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探究小学六年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探究小学六年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科中,培养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适当的培养途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究小学六年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第一部分:培养数学思维方式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科中,培养数学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数学学科的核心。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模型构建和符号运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代数符号表示数学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推理和计算。
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能力之一。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二部分: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
例如,使用数学游戏和实物教具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应用紧密相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大小和重量,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数学竞赛和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竞赛和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数学才华,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第三部分: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科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一提出了核心素养以后,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围绕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建立学科核心内容(概念)学科核心内容(概念)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高中生物的核心内容往往体现为学科的核心概念。
学科“核心内容”一般是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
核心内容往往是一组内容或一类内容组成的知识群。
每一组核心内容都蕴含一个基本的、反映其学科本质的特征。
而这些本质特征往往反映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广泛和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基于问题情境展开的。
问题情境依托核心内容而确定,探究问题围绕核心内容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提出。
在学生的有效参与中解决核心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有效参与是为解决关键问题的而设计的,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产生冲突时发生的,是针对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展开的。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主题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主题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作者:赖香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第9期赖香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对于学生巩固课程知识、全面发展和提高高考成绩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落地生根的土壤,恰是课堂教学。
本文指出“主题教学”策略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说明其有效应用的操作流程和应用要求。
一、“主题教学”策略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表现分析“主题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会发现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支点,并能有效应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常见问题和高考历史命题的导向。
(一)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
因此,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
而“主题教学”,即以一个主题切入教材,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专题,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2]。
可见历史教学主题起到衔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主题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支点。
(二)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看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表现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节、繁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矛盾、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冲突等常见问题。
而“主题教学”策略的特点——强调以主题贯穿并打通学科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的各个关节,强调围绕主题整合教材内容,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
(三)从“高考历史命题的导向”看随着“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中学历史的各地试题及备考都聚焦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即将在2021年开始的“新高考”,亦将以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要求及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命题依据[3]。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摘要: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素质教育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不仅是局限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是通过帮助和引导的教育创新改革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知识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不断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眼光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内涵;实践路径引言:语文是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当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主流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写作和审美能力,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全面的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以自身作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教育,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进而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乐观向上精神的最佳方式。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了更加切实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核心素养的教育根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在各大院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良好的自我能力,并在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长期的语文知识讲解,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融合核心教育和传统教育。
深度教学是促进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途径重点分析

深度教学是促进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途径重点分析摘要: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化学科目,这一阶段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通过深度教学培养初中核心素养便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深度教学;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一、如何进行深度教育帮助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同,深度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通过新旧知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基本观念,并初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变,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
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不再一味追求“死记硬背”式学习,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思考实现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大多是按照教材所设置的内容授课,大多为碎片化教学,忽视了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成绩中下游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度学习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不再有“割裂感”,这对于建立、完善知识体系有积极作用。
二、主要途径要点分析1.充分的课前准备为了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化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强调了“以生为本”理念,在深度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这一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培养这一习惯,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课前预习是必要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预习作业,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讨论,通过交流合作解决预习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这些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1.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主动吸收教育改革的成果,多元化教学方式,如,问题引导、合作学习、情境导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探索、分析重难点知识,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主题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作者:赖香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9期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对于学生巩固课程知识、全面发展和提高高考成绩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落地生根的土壤,恰是课堂教学。
本文指出“主题教学”策略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说明其有效应用的操作流程和应用要求。
一、“主题教学”策略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表现
分析“主题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会发现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支点,并能有效应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常见问题和高考历史命题的导向。
(一)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
因此,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
而“主题教学”,即以一个主题切入教材,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专题,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2]。
可见历史教学主题起到衔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
课堂教学的作用,主题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