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新课标变化统计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点新变化

大量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都被开发出来。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拓展视野,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
2教学理念观念的变化:
新鲜的名词扑面而来,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资源、发展性评价、文明史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建构主义、校本教研、教育叙事、教学设计等 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年版新特点新变化
课改十年的成就
1历史课的地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僵化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活力。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我的做法有: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等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4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增强
2011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新旧对照表

历史新旧课程标准变化对照表注:红字为新增粉红为删除蓝色为大整合、大修改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版修订比较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
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
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
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教育部网站综合各方面的反映《2001年实验稿》主要存在两大的问题:一是反映部分内容太多,有些内容难度大。
二是大多数意见认为“主题式”的呈现方式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并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
基于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保留了《实验稿》中反响比较好的部分,针对实验版课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实验稿》中的部分内容要求进行了修改、合并,对难、偏等内容进行了删除。
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同时把部分最新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成果在《修订稿》中也体现出来。
通过对比,新旧两版本有以下变化:一、前言部分:1、阐述了历史课程功能、地位和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订版中鲜明地提出了历史课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通过学习历史,能从中吸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阐明了历史课的价值,学历史有什么用)2、修订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的“四大特性”(思想、基础、人文、综合)而《实验稿》中没有。
3、设计思路上:修改稿的课程设计思路中的总体思路更为具体,更便于操作,比如它改实验稿中的“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2011年版新课标变化与解读(删节版)

(3)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 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 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 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实际上,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 已经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 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保持六大板块的基础 上,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而 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 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 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 “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 渐进地展开。 同时,注意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为学生 在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的变化
学院初中部 王慧娟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 初中历史教学新的纲领性、指导性 的文件。
一、课标的变化
二、 新版课标的取向
一、课标的变化
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
(1)课程性质
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说的是课
程的作用,类似课程目标。新版课标对此做
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 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 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 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 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 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 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 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叶小兵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
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
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
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
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
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点分析及教学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点分析及教学评价建议作者:魏恤民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05期[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31一05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本文将对新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分别简称《2011年版》和《实验稿》)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变化分析1.课程性质定位关于课程性质,《实验稿》课标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而《2011年版》课标规定:“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把历史课程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提升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说明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了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课程设计理念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提出的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重视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注重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将正确的价值判断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3.内容呈现方式《2011年版》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2011年版》改变了《实验稿》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思路与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思路与新变化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
修订稿坚持、发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使教师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修订稿完全认同并尊重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从“三维目标”方面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同时,养成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情感和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标准(2011)》内容的变化一、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的修改与完善。
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四大特性: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思想性。
基础性。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
教师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二、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初中历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

3.坚持能力为重,体现本学科最重要的知识与技 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关注学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 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4.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 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要求。坚持减轻负担, 控制容量和难度。
5.坚持与时俱进,把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变 化和学科的新进展及时反映到课标。
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实验稿提法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 民族融合的措施。
修订稿提法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 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 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变化
把“融合”改为“交融”, 更符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 互学习、相互依存的历史实 际,更突出中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 这些是增加的内容,明确提 出加强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认识。
新课标减少了五十多个知识点,增补了二十多个必要 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三十来个知识点。
如中国现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分:
增:雷锋、08年奥运会。(2处) 减: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 《民法通则》、《刑法》、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计 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杂交水稻、教育、文艺、体育、 就业制度、医疗保险。(16处)
变化
老子是新增加的内容;还 增加教学活动建议:收集 《论语》中的一些名言, 说一说其中的含义。
“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的 开通,了解丝绸之路 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角度变化:不仅要了解, 还要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 力的提高,想象并体会商 旅的艰辛。
汉武帝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 主要史实,评价汉武 帝。
无
二、课标修订的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下新教材教学之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下新教材教学之变化三原县教研室郭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由教育部2011年底正式颁布,历经3年多的修订终于告一段落。
它是对多次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必生物。
它的颁布为我们对课程改革形成新认识、新思想、新举措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肯定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的成果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了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更加具体清晰,易于教师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借鉴我国和国外历史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更加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符合今后十年的发展。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定于 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将给教师教学带来新的情况。
一、教学难度相对降低,但教学内容有所增加。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删除《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一些繁难、偏旧的条目共47个,降低了教学难度。
同时,增补了24条目和多个知识点,实际减少了23个条目,但减少的条目一半以上是由于为使要求更加具体清晰,对原课标的有些课程内容合并而减少的,还有因模块调整而变化的内容。
减少的知识大都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有关条目,增加的内容却是包容量很大。
如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以文成公主人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丹林学校:李胜富学习了第一科《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之后认真的研读了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这十年来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经历了十年,肯定花费了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无数一线老师的心血,相信新颁布的课标肯定更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更能促进历史学科的优良发展。
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的看法。
一、强调时序性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了历史发展过程的时序性。
“实验稿版”采取的是主题式的编排,本次修订的课程内容将修订前课标中被打乱的时间顺序重新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组织起来,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来勾勒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也删除了不少相对过繁、过偏的知识点,来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版”更加注重多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他们成长和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要提到的是:应该培养学生思考、反思的意识。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甚至是现代史时,应让学生从中知道什么是正义、抗争、爱国,更重要的是反观自己,寻找我们落后的根源。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做的事情,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三、倡导了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标准》明确指出历史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历史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历史学的思路和方法。
完善了对探究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历史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众生的学习能力。
四、制定了多元化的课程标准体系《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历史学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方面不仅提出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和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建议,还明确增加了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

★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
四、内容变化
(1)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根据‚课程设计 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每 个学习板块的导言进行了调整。导言的目的有三个:
A.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 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 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三、课程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是分五部分来表述‚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其中前三部分涉及的是学习过程, 后两部分涉及的是学习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 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 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 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 本趋势。
(3)坚持以能力为重,体现本学科最重要的 知识与技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重点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要求。坚 持减轻负担,控制容量和难度。
(5)坚持与时俱进,把时代的新要求、社会 的新变化和学科的新发展及时反映到课标中。
三、课程目标
在总体设计思路的指导下,2011年版课标 在课程目标上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 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 更为清晰、明确、完整。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表述知识与能力目 标时,内容有所减少,但要求更高了并且将其 细化成五个部分。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 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 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 条件上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 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概括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
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改写。
对“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与发展。
保留实验稿标准中在横向上的3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和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结合更为紧密。
对“课程内容”的修订与发展。
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增删了一些史实,与实验稿标准相比,标准修订稿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
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标准修订稿中,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使之相互对应。
对“实施建议”作了修改,使之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
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指导。
主要表现在: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年级,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要求;概括提出7点教学建议,作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
涉及具体内容如下:“课程内容”的修订中国古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和清朝前期的兴盛等内容。
减少的部分涉及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和世袭制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和齐白石等内容。
减少的内容涉及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和詹天佑等内容。
中国现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等内容。
减少的部分涉及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等内容。
世界古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和大学的兴起等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世界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世界史教学内容的修订世界古代史内容的变化:删减内容:如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希波战争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马可•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增加内容:如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世界近代史删减了: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等内容。
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世界现代史课程内容的也有一些调整,如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而把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删减了。
要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首先就要知道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深入理解世界历史,可以看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我们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线索,可以看出,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4~16世纪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对海外市场、商品和财富有了迫切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新航路的开辟。
所以说,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经济文化,欧洲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有人把这称为“全球化”的开始。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新世界的不断发现,也开始欧洲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殖民掠夺和扩张一方面给亚非拉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如屠杀印第安人、奴隶贸易等,但另一方面,在殖民扩张和掠过中,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二个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对世界市场和原料有了更加强烈的要求。
试论2011版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

试论2011版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作者:王春永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3期摘要: 2011年课标发生的转变体现在完善了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体现了新成果,能力目标继续向探究性学习方面转变,情感教育目标反映了时代精神等方面。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性学习转变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版,其变化体现在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四个方面。
一、完善了课程总目标在2001年历史课程新课标颁布后的十余年,为了吸取课程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修订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为课改深入推进提出新的要求。
这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又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1版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上更完善,如下:2011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应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未提到“思想性”。
历史课程的思想性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的同时,使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版课标确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地位是基础课程,2001版则阐述为必修课程。
基础课程是说初中课程属于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初中历史知识应是普及性的,也就是基本的、重要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初中历史教学规律,消除专业化成人化倾向,避免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对照表

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对照表
与三维目标的对应
(没有改变)
备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对应于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对 应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对应于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对应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对应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微调)
(微调)
(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对照
学科
语文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 学习策略 情感态度 文化意识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情感与态度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与方法 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 知识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微调)
科学探究对应于过程与方法,科学、技术、社会、环 境对应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综合再细分)
(微调)
(综合再细分)
(没有改变)
英语
数学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理
化学
生物
初中科学
历史
地理
历史与社会
艺术
音乐
体育与健康
美术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情感 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科技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011新课程标准变化-初中历史(整理版)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历史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删减:①尧、舜、禹的传说。
②元谋人等早期人类的知识。
增加:①原始农业的产生。
②对考古的认识。
③对化石的认识。
2.夏商周时期删减:①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②商鞅变法之外的变法增加:①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变化:①突出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②突出“老子”。
③突出“百家争鸣”的影响3.秦汉时期增加:①“文景之治”②秦的暴政。
③秦朝的灭亡④西汉的建立。
⑤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删减:①评价汉武帝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增加:①赤壁之战。
②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③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删减:①《九章算术》5.隋唐时期增加:①隋朝的统一。
②隋朝灭亡的原因。
③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删减:①武则天变化:①突出皇帝和盛世的关系。
②突出探索唐朝兴盛的原因。
③突出对盛唐社会的综合把握和宏观认识。
6.宋元时期新增:①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②元曲。
③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变化: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的相关知识点细化。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新增:①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②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③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④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⑤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删减:①《水经注》变化:①突出八股取士和皇帝专权的弊端。
②突出《红楼梦》和京剧。
二、中国近代史新增:①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②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③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④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⑤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⑥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抗战胜利的原因。
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⑧茅盾、齐白石的成就。
删减:①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②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③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历史课程标准_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_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课标学习:确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历史课程目标过去的历史教育漠视学生的存在,集中体现在历史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成为教师灌输历史知识的对象。
这种做法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不能够体现学生的需求。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专门...[阅读全文]2013-01-15第三章(一)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中学历史在线注:本着宣传高中历史课标,推进高中历史课改的目的,我们节选发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编写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的部分文章。
版权属于编写者,未经编写者同意,请勿转载。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阅读全文]2013-01-15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科书《历史Ⅲ》(必修)简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Ⅲ》(必修)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
课程标准规定:《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阅读全文]2013-01-15课标对普通高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什么?知识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能力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阅读全文]2013-01-1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
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阅读全文]2013-01-15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体系与分类作者授权网络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体系与分类(一)从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说起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阅读全文]2013-01-15《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新课标变化统计表中国近代史的划分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老课表截至1949年南京国民政权覆亡);新课标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划到世界现代史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系列:新课标变化统计表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截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老课表截至1949 年南京国民政权覆亡);新课标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划到世界现代史部分。
具体知识点的变化如下:
中
国
古
代
史
删除考点:
1. 与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 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3.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4.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 评价汉武帝
6. 知道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7. 知道九章算术
8. 知道古代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完全新增及角度改变的知识点:
1.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