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科学家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科学家随笔

关于科学家随笔【第一篇】:科学家为什么要人模狗样对于一些野生动物研究者来说,天天都是万圣节。他们装扮成各种野生动物的模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当然不是自娱自乐或者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想获得动物们的好感。

伪装不是穿上夸张的动物服装那么简单。

真正的伪装,不仅外观可以迷惑对方,连气味、习性和行动方式也会被动物视为同类。伪装成动物的至高境界是掩盖人类属性。

人类最容易在动物面前露馅的是气味。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熊猫研究与保护中心的饲养员,会在身上喷洒臭烘烘的熊猫粪便和尿液,用以掩盖人的气味。当饲养员和熊猫“臭味相投”,那些呆萌的熊猫幼崽就会感到毫无压力,也不会害怕这些“大熊猫”的“嘘寒问暖”了。

仅仅盖住气味还是不够的。美国动物学家布莱迪·巴尔曾经伪装成鳄鱼,深入坦桑尼亚河岸的泥巴洞穴,想接近一群尼罗鳄。他穿戴的鳄鱼头套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身体部分是一个铝制防护框。

正当他觉得万无一失时,却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不是模仿鳄鱼缓慢爬行而是快速移动了一下。一只大鳄鱼察觉出异样,猛地转过身来,把头凑到巴尔跟前,直盯着眼前这个“同类”。

如果既想打入动物群体内部,又不想被凶险的它们灭掉,动物之间的排斥感是天然的自我保护利器。哈佛大学一名博士生想要查清楚,是否所有的河马粪便都会引起鱼类的死亡。但问题是,采集水样要冒着被一头或几头4吨重的庞然大物压扁的危险。于是他定制了一艘遥控小船,用仿制的尼罗鳄鱼头做了巧妙的伪装,船里满载着测量水质用的传感器和声呐装置。

河马和鳄鱼一直以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所以这个伪装奏效了:小船成功穿越了被几只河马占据着的溪流。

利用“易容”的招数接近动物,并不是要伤害它们,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与人类共生的物种。动物不会告诉人类,它到底需要什么。所以,人类要主动倾听它们的心声。

巴尔做“鳄鱼卧底”是为了研究尼罗鳄的习性。在动物学界,他是目前唯一研究过全部23种野生鳄鱼的人。几年前,他成功混入层层叠叠的尼罗鳄中间,甚至在鳄鱼尾巴上系上记录器,以便采集鳄鱼的体温数据。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巴拉布市的国际鹤类基金会,员工们打扮成“幽灵”,却并不是为万圣节做准备。他们把自己隐蔽在白色伪装服里,袖口还伸出长长的锥形鸟喙。这是仿生制作的布偶,但看上去和真的并无二致。嗷嗷待哺的美洲鹤幼崽从人工鸟喙里叼走草蜢,就像从母亲口中分享美食一样。

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员工们试图扮演成熟美洲鹤的角色,谆谆教导年幼的小鹤如何捕捉草蜢,以适应残酷的野外生活。20世

纪40年代,美洲鹤遭到大规模猎杀,栖息地丧失殆尽,野生美洲鹤的数量仅有20只。现在,野生美洲鹤已超过400只,这归功于各国的猎杀禁令和栖息地保护政策——当然,带着人类体温的布偶同样功不可没。

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在安逸中逐渐丧失了对捕食者的警惕,有的科学家决定使使坏,让它们意识到危险是无处不在的。乔治·伯格是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的野生动物学家。有一次,他穿着驯鹿服装,装作不经意地将狼的粪便丢在这些大型哺乳动物旁边。令人担忧的是,那些生活在黄石公园里的驯鹿还是很悠然,丢失了一闻到狼的气味就迅速跑开的本能。

狼在几近灭绝后又重新回到了它们的领地,但驯鹿对危险的逼近毫不知情。不过,后来的研究显示,驯鹿们很快恢复了警觉——如若不然,它们将会成为狼群的晚餐。

在不少人看来,伪装动物真是个糟糕的工作,形象尽毁,还一身恶臭。但有的科学家乐此不疲,他们享受的不是“动物秀”的千奇百怪,而是真正走进动物们的世界。

关于科学家随笔【第二篇】:喜欢的一个科学家的随笔——陈之藩《万古云宵》

读了一段时间的陈之藩的《万古云宵》,一个科学家的随笔集。是我不太擅长能理解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才觉得很新鲜,有一种不一样的吸引力。

今天读的是《两不立,则一不可见》,算是这个书中比较集中

讲述杨振宁和李政道之争的文字。陈先生与杨振宁交好,故在这场罗生门中听到的杨这边的说辞比较多,又加之他一直不在大陆,对于国家需要时杨回国而李政道回大陆这些国内民众在意的情感上的立场会不受影响。所以,在他的立场上,他是不信李政道而信杨振宁的,虽然他从来不在文字中明确,但是谁都看得懂。

数学与哲学与科学与文学的融会贯通,我比较喜欢的是他文字中的这些属性,简直是迷人的。比如这一篇到最后,他在叙述了杨李之争后,引用了王船山爱引的《正蒙太和》中的名句:两不立,则一不可见。觉得大道一统,真是太对了。太极和双鱼合抱,任何的分离最后都会合抱,所有的合抱亦将慢慢离析。世间一是大道,而一一定生二……

再有是《时代的困惑》这一篇,科技时代的思想。文中有对科技思想的三重反感,录之如下:

百年来,科技把地球缩小,把河填满,把山移平。小而探及分子、原子、电子、微子,大而及卫星、行星、恒星、星云……看来无限的疆界确实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同时,污,染于河上,垢,飘于空中,核子的阴影,遍布海洋与大陆……对于科技所促成的进步,由坚定而怀疑了,这是第一重反感;第二重反感,,是美丑善恶与科技的无关,人的内心生活如此重要,科技无法插手进来。对价值的不置可否,是人类对于科技生出的第二重反感;然后是科技只能计算,多是手段而非目的,能列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词语,却无法写出《哈姆雷特》,手段高明而无补于目的,

这是第三重反感。

巴斯卡是计算机第一位发明的,他的遗稿中说:信仰,伦理,以及艺术,是根本不可能由数字来导引,用实验来证明的。

突然想起巴别塔来,也许就象是这个塔的荒谬与危险。迷信科学的人类,不自知,狂妄、可笑。

真庆幸还有佛学

关于科学家随笔【第三篇】:傻子和疯子

1813年,一个叫伯兰特的化学家,发现木炭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在那个对中毒基本束手无策的年代,这是个伟大的发现。但他的发现受到科学界的质疑,最终,伯兰特为了证明他的发现,在法国科学院的众人面前,吞下了10倍致死剂量的马钱子碱(加了木炭的)。结果他痛苦地在地上滚来滚去。大家目瞪口呆,却什么也做不了。幸运的是,他挺过来了。从此,他被人称为“不要命的傻子”,但正是这个“傻子”为人类找到了一种重要的解毒剂——木炭。现在,木炭被用于解碱系毒物和防毒面具制造。

历史上还有一对著名的“傻帽”——菲尔德医生和莫雷尔教授。菲尔德医生觉得硝酸甘油(也是炸药的一种成分)对于神经和心脏有帮助。1858年,他尝试喝了一点硝酸甘油,结果立刻脸色发白,瘫倒在地,感觉脑子要爆炸了,脉搏越来越弱,最终他幸运地挺了过来。后来莫雷尔教授接过班,在尝试了40多次服用硝酸甘油之后,他成功地发现硝酸甘油能够扩张血管,并且把握住了合适的剂量。现在硝酸甘油成为缓解心绞痛的标准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