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土地改革
八年级历史下册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
土地改革
课型
第_课时
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 点: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解放前旧中国农民受地主剥削,生活极端贫困。
师: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新课:土地改革。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孙中山先生把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个要素。时代在发展,而民生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当然三农问题要圆满解决任重而道远。
难 点:学生可能对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测试: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2.作业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指出并解释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接着,提出拓展问题:“土地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价值观素养。
总计:45分钟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应学会对土地改革进行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改革中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等,以增强学生对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理解。此外,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改革的历史,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改革的影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相关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改革掀起创新路农业走向发展路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课时
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授课周次:第2 周
审签
审签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
土地改革
课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二次
备课
设计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
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处理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历史剧《分马》让学生了解这次土改的内容,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土改分批进行,并在学习中理解土改取得的成效。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解读: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写好一个历史教案是一个历史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以,下面就不妨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1.学生课前读书2.导入新课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看过相关的影片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生:(思考并讨论)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的肆意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巧取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师: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
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
到了毛泽东这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第三课土地改革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二、教学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
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所具有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也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和经验,亦未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
为了避免抽象化和概念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要做些深入浅出的解释。
如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是由农业来提供的,这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时代;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打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几个具体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初步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用而有效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初步尝试去探究学海奥秘,在合作与交流中碰撞思维,增长见识,接受情感教育,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形成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法律依据、简要过程、结果及重要意义。
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活动探究能力比较弱,注重知识层面的记忆,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以教师引导为助力,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基础性目标:能够说出土地改革的时间、范围、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特点和结果。
2.拓展性目标:(1)能够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表述土地改革的意义。
(2)能够区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而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视频《百年风华——土地改革》(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同学们,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在民族关系与军事上分别和平解放了西藏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学习,了解我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二、预习检查1.土地改革的时间、范围、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特点和结果。
2.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表述土地改革的意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3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初步措施的PPT,要求学生预习教材第三章相关内容。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土地改革为何必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自己的笔记和问题通过平台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拓展建议:
-阅读书籍:建议学生阅读《中国土地改革史》等相关书籍,了解土地改革的详细过程,特别是对农民生活产生的具体影响。
-观看纪录片:鼓励学生观看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土地改革的实际过程,增强历史现场感。
-研究论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推荐阅读相关研究论文,帮助他们从学术角度理解土地改革的深远意义。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图书:《中国土地改革史》、《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变迁》等,这些书籍详细记录了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纪录片:《土地的记忆》、《农村土地改革纪实》等,通过影像资料,直观展现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和农民生活的变迁。
-论文: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土地改革的研究论文,如《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等,以加深对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理解。
2.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政策: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阐述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达标检测:A组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主要是因为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A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4、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这次土地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6、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人民政权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8、同学们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土地改革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其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让他们在探究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提高其思维、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背后的积极意义,明白国家政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学生对于土地改革的认知
2. 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 让学生了解政治和经济的联系
3.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和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在黑板上写下“土地改革”,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土地改革,你们了解的土地改革有哪些,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二、展示(10分钟)
通过PPT等形式,展示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实施的
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三、交流(20分钟)
1. 分组探究
将学生分组,每组3人,让他们在课后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历史情况,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等。
然后在课堂时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每组介绍其研究结论和观点。
2. 班级汇报
听取每组的报告,并由班级共同分析、讨论并总结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四、总结(10分钟)
通过总结,让学生重新回顾课堂内容,思考土地改革与中国发展的关系,增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
教案首页教案内容图示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讲解法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改革前的中国农村情况教师提问: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
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三百五十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从1950年冬开始,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
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
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
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投身这场伟大的斗争。
各地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培养积极分子,逐步把群众发动起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作为土改的执行机关。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2年9月为止,除新疆、西藏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改革》
教学模式介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回顾学生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土地改革的内容认识到土地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大块:土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土地改革流程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土地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回顾有关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材料:李自成:均田免粮-洪秀全:有田同耕-孙中山:平均地权
2.学生思考回答:农民最希望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原因
1.展示数据材料:
(1)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所占农村人口比例VS占有土地比例);
(2)《半夜鸡叫》小故事
教师提问:由上述材料,你估计当时农村里的大多数人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提示:过着这种生活的根源在哪里?----封建土地所有制
学生思考回答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原因)。
2.展示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土地改革分布示意图
学生思考回答原因2: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二)土地改革概况
1.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图片,读课本,说说土改概况。
提示:地区、法律依据、具体内容
2.展示图片:《斗地主》和《烧地契》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
学生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改革阻力。
3.展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对比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区别
教师补充:土改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三)土改意义
展示图片:《翻身农奴把歌唱》
展示材料:
1.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2.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3.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
4.“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毛泽东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土地改革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提示:
(1)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4)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课堂延伸
教师:“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
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
史料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7年又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史料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四次变革。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的确立。
第三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富裕起来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
第四次发生在2006年1月,农业税被废除了!是几千年来压在农民身上的重担被彻底废除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史料3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教师: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今天,三农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现代农业一定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教师: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
更远。
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五)单元小结
展示表格:建国初期的任务
教学反思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改革篇)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
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进一步细化课堂,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