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的年代里,没有一 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 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 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 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会解体。
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 ¼ µ µ ¯ 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 ä Õ º ¨ú » 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 Í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结果失败。
②政治改革
表现: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1.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降 2.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 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 离趋势加强。
1991年12月底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 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 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 终瓦解。
四、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时间、标志、 1991年底;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会 存在下去?
三、东欧剧变
东欧各国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 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难以突破。
1989年10月,匈牙利布达佩斯人 民为追求民主而沿多瑙河游行。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 政变。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阅读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
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 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 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 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 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 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î Ä Ï ¿ Ï î ¿ Ä Ä · ê Ý À à ú ¹ Õ Á Ë ª Þ ¼ Ê Ï Ö Ò Û ä Î × °¿ ² ¶ Ó 1968 350 340 Ö 1978 210 440 ±ä É Ì ¹ ¿ Ë 1968 8500 32400 Ç 1978 10500 50000 Õ Â Ô Õ ½ Ê õ · É » ú 1968 5100 4000 ½ 1978 4500 4600 Ë ¯ µ Ë ® Ã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º 1978 172 240 ¼ µ µ ¯ ê Ý Ä · À à ¹ ú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大
西 洋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1.1949年经互会成立 2.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 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 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 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
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
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 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 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 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 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根据材料你认为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 东欧剧变的原因 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 20世纪50年代初提 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 "和平演变 ".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 1所以叫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 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 引发危机 2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 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会解体。
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 ¼ µ µ ¯ 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 ä Õ º ¨ú » 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 Í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结果失败。
②政治改革
表现: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1.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降 2.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 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 离趋势加强。
1991年12月底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 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 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 终瓦解。
四、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时间、标志、 1991年底;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会 存在下去?
三、东欧剧变
东欧各国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 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难以突破。
1989年10月,匈牙利布达佩斯人 民为追求民主而沿多瑙河游行。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 政变。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阅读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
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 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 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 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 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 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î Ä Ï ¿ Ï î ¿ Ä Ä · ê Ý À à ú ¹ Õ Á Ë ª Þ ¼ Ê Ï Ö Ò Û ä Î × °¿ ² ¶ Ó 1968 350 340 Ö 1978 210 440 ±ä É Ì ¹ ¿ Ë 1968 8500 32400 Ç 1978 10500 50000 Õ Â Ô Õ ½ Ê õ · É » ú 1968 5100 4000 ½ 1978 4500 4600 Ë ¯ µ Ë ® Ã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º 1978 172 240 ¼ µ µ ¯ ê Ý Ä · À à ¹ ú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大
西 洋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1.1949年经互会成立 2.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 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 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 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
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
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 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 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 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 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根据材料你认为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 东欧剧变的原因 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 20世纪50年代初提 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 "和平演变 ".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 1所以叫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 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 引发危机 2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