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事业单位《申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事业单位《申论》试题及答案(卷一)给定材料:
日前,一则文章经公号推送,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文章标题极扯眼球:《科学发现蒲公英根可在48小时内杀死98%癌细胞》。记者核实后发现,细节、条件上均有谬误。在国外研究网站上,标明“蒲公英根部提取物对黑色素瘤、白血病、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有消杀作用,但在人体的试验效果尚不明显。”而用研究者本人的话说,“我敢打包票,这是从我的论文上抄的。但很不幸,抄得并不准确。”
肥皂剧里“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终于在微信公号里有了活生生的镜像:它们都是“根字辈”的,都有着开挂一样的神奇经验值,都能成全或抚慰人类对健康的渴慕、对疾病的恐惧。
越“吹”越远的蒲公英根,让人联想起微信上最近的花式爆款谣言:民生类的,是河北107小时救援。有传言称男童家属在医院闹事,又是打司机、又是天价索赔。一些医疗自媒体指责男童家属“医闹”,甚至用上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等痛斥。真相呢,不过是对其家属赤裸裸的二次伤害而已。时政类的,是有关美国大选的政治献金。阿里巴巴等企业第N次卷入铺天盖地的谣言里。辟谣,说你欲盖弥彰;不辟谣,说你心里有鬼。弄得阿里巴巴只能哭笑不得地发布声明,“在真正找到谣言的根子之前,即使知道没有用,我们也只能,再一次辟谣……”。正如一些网友认为,这些不实的虚假信息不仅会造成公众的恐慌,扰乱社会秩序,也有可能会对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当年的微博也好,如今的微信也罢,技术无可原罪、信息本无立
场。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行业治理与职能监管。理论上说,指望微信自身“净谣”,进而完美地独善其身,虽然是社会责任层面的要求,却也不可太过天真。最关键而靠谱的,还是法治逻辑。如果谣言总是靠孱弱的辟谣来制止,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总是躲在背后闷声发财或墙头看戏,伤害的就不仅是“眼下的苟且”,还有秩序与信仰的“诗与远方”。
阅读给定资料,谈谈你对网络谣言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刻,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散布违背常识和情理的谣言,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造成社会危害,也有可能会对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原因主要在于:一、谣言传播者利用人们对不合情理司法行为的情绪,不加求证,轻率发文,故意混淆事实,人为制造矛盾;二、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对猎奇新闻存在好奇心理,任何反常识的新闻都能得到有效传播;三、行业治理力度不够、职能监管缺失。因此,要及时制止网络谣言,不仅需要民众保持清醒,做理性网民,基于常识和情理等标准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也需要新闻媒体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新闻报道要有对事实的调查和求证,更需用法治的刚性手段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度。
给定材料:
如今,就业的“快”与“慢”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对高校来说,这种焦虑感的重要来源,就
是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即采用毕业时间一次就业率和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使得大家都为就业快慢而烦恼。这一统计方法在提高就业积极性、督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性,但无形中也放大了焦虑心态。不时见诸媒体的高校就业率“注水”或“造假”现象,不得不说和就业率这个“硬杠杠”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比如,能否参照国际标准,采用毕业后一定年限再统计就业情况的办法,让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是“好就业”?又如,一些用人单位能否刷新观念,消除各种或隐或显的就业歧视,让毕业生们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等等。这些与其说是大学毕业季面临的困惑,不如说是给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慢就业”的看法
要求:全面准确,分析合理,语言规范,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