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之古今异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a5ecf3caaedd3383c4d3b0.png)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754767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d.png)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部编七至九年级全部文言文知识积累之古今异义
![部编七至九年级全部文言文知识积累之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db3f03c0dd3383c4bb4cd2c9.png)
《孟子·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
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古义古代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最高的学位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陋室铭》
惟吾德馨。
古义:高尚
今义:芳香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河中石兽》
依寺临河干。
古义:河岸
今义:一为与“湿”作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起物理。
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讽——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义:邹忌使用讽谏,规劝齐威王接受规劝。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2、窥——窥镜而自视。
释义:照着镜子里的自己。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的意思。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1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
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业的器物
之的一词多义文言文及例句初中
![之的一词多义文言文及例句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f60eb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0.png)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不同意义,以便准确理解古代文献和文章。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进行解析,并给出例句加以说明。
一、“之”的多义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并且多义的词语。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代词,代表“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尔何为者?之为角也。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代词,表示“他”。
2.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雍也》)这里的“之”就是连词,连接着“君子”和“交”,表示“的”。
3. 助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或者对象。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里的“之”就是助词,表示动作的方向。
以上就是“之”的多义用法及其例句解析。
通过对这些例句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之”的不同用法,从而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其”的多义用法古代汉语中,“其”也是一个常见的多义词,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可以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怀才抱德,其德胜。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其”就是代词,表示“他”。
2. 形容词后置式。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后置式,用来修饰名词。
例如:“其声不入耳,其色不入目。
”(《管子·权修》)这里的“其”用来修饰“声”和“色”,表示“他的”。
3.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不妄言其有适。
”(《孟子·告子上》)这里的“其”就是连词,连接着“言”和“有”,表示“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a5ecf3caaedd3383c4d3b0.png)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https://img.taocdn.com/s3/m/82f76becfad6195f312ba6f4.png)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停留、过了。
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
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
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
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
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
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
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
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
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方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今异义词](https://img.taocdn.com/s3/m/45de677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5.png)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 古义:儿女,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子女。
2.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4. 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5.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6.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7.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8.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9.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0.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古今异义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1e9e07d35fbfc77da269b180.png)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古今异义5.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动词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连词,表选择关系复到舅家问焉复古义:又,再今义:重复,往复卒之为众人众人古义:常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科或理科10.木兰诗卷卷有爷名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木兰当户织户古义:门今义:人家雌兔眼迷离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军书十二卷十二古义:虚数今义:数词,十二策勋十二转转古义: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今义:转过赏赐百千强强古义:有余,多今义:与“弱”相对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15.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孤苦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等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士别三日,及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今义:更加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经过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20.口技当是时,妇手拍儿身是古义:这,这个今义:一般作判断动词宾客意少舒少古义:稍微,略微今义:不多,与多相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其中夹杂今义:其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走路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饮于河,渭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共工怒触不周山地维绝维古义:绳子今义:维持,维护30.狼一狼径去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一个分支。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70例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70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13d3c78bd63186bcebbcdc.png)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70例1.鄙: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出处:《曹刿论战》2.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出处:《出师表》3.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出处:《孟子两章》4.如此: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出处:《桃花源记》5.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出处:《木兰诗》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出处:《口技》6.方:方七百里。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出处:《愚公移山》7.发:发于声。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出处:《孟子两章》8.股:两股战战。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出处:《口技》9.篝火:夜篝火。
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材燃烧的火堆。
出处:《陈涉世家》10.裙:出入无完裙。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出处:《石壕吏》11.感激:由是感激。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出处:《出师表》12.郭:青山国外斜。
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出处:《过故人庄》13.鸿: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出处:《陋室铭》14.山、河: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
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出处:《山坡羊·潼关怀古》1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出处:《陈涉世家》16.何苦: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出处:《愚公移山》17.居:居数月。
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30374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d.png)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97418f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e.png)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总结。
古今异义: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边远的地方;今义:鄙视)2.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古义:雇船;今义:购买)3. 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距离;今义:前往,到某地去)4. 僧富者不能至 (古义:穷;今义:贫穷)5. 顾言语于富者 (古义:告诉,对…说;今义:用言语表示或表达)6. 吾欲之南海 (古义:往,到;今义:的)7. 越明年 (古义:及,至;今义:越过)8. 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贫穷的人;今义:物质上缺乏的人)9. 若为佣耕 (古义:你;今义:若,假如)10. 子何恃而往 (古义:凭什么;今义:依赖,依靠)一词多义:1. 之a. 吾欲之南海(往,到)b. 富者语于贫者曰(告诉,对…说)c. 子何恃而往(凭什么)d. 蜀之鄙有二僧(的)2. 欲a. 吾欲之南海(想)b. 富者欲归母(想要)3. 若a. 若为佣耕(你)b. 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类似“至于”的词语)c.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假如)d. 不若与先也(比得上)4. 自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c. 西蜀之去南海(从)d. 吾欲之南海(前往)5. 得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能够)b. 得无异乎(肯定)c. 不得而知也(能够)d.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最终)6. 因a. 因往晓之(于是)b. 因问日:“汝何所恃而往?” (于是)c. 因以为号焉(因此)d.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此)7. 于a. 于昼夜何?而告日:“奚若?” (对)b.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对于)c. 日中如探汤,沸鼎不足形容也(到)d.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之守圉有余焉(在)8. 顾a.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怎么,难道)c. 顾玩其辞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仔细)9. 志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向)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c.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志向)d.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df612807a6c30c2259019e80.png)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汇总七年级上古今异义唯危楼一座危古义高今义危险;必将有盗盗古义盗贼今义强盗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居十日居古义经过今义居住相委而去委古义舍弃今义委托;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死者十九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数词;与儿女讲儿女古义子侄辈今义儿和女儿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七年级下古今异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为“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为“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为“常人”;今义“多数人”。
王子曰:古义为“王安石自称”今义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义“死去的父亲”;今义“古人”不闻机杼声今义:用鼻子闻古义: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八年级上古今异义八年级下古今异义与朱元思书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五柳先生传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
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送东阳马生序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小石潭记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常用义为“往”。
岳阳楼记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满井游记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九年级上古今异义陈涉世家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古义:到处今义: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聚会商议今义: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 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4. 会.天大雨古义:适逢今义:会面5. 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6. 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身,亲自今义:身体唐雎不辱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古义:德行高尚的人今义: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3.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大全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ae109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8.png)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大全一、引言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淡化。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在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本文将介绍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古今异义字举例1.池(chí)古义:护城河。
例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城非不池也”。
今义:池塘、护城河、游泳池等。
2.走(zǒu)古义:跑。
例句:《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则其进也,必有车輘。
”今义:步行、行走等。
3.兵(bīng)古义:武器。
例句:《出师表》中的“兵甲已足”。
今义:士兵、军队等。
4.穷(qióng)古义:尽。
例句:《桃花源记》中的“不复出焉,遂穷其林”。
今义:贫穷、贫困等。
5.阳(yáng)古义:山南水北为阳。
例句:《登泰山看日出》中的“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今义:太阳、阳性等。
三、学习方法和建议1.掌握规律:古今异义字的含义和用法往往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掌握常见词义的演变过程。
2.多读多背:多读文言文作品,加强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今异义字的含义和用法。
3.做好笔记:将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字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笔记资料,方便以后复习和查阅。
4.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学习古今异义字,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5.积极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获得专业的指导。
四、总结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字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规律、多读多背、做好笔记、合作学习、积极请教等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字。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于死记硬背,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用法。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4dd83a2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a.png)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语境中,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这类词语非常常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我们需要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
1.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对比例如,“走”在古代意为跑,而今义为行走;“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通过对比古今义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2.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1)联系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词语的意义。
(2)课文迁移:通过已学过的课文知识,推断词语的古今义。
(3)查阅词典:利用词典查找词语的古义,进行对比。
3.练习与解析(1)下列词语中,古今异义词是:A.走B.病C.朋友D.读书答案:B。
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刘备走马荐诸葛。
”答案:走在这里意为跑,与现代汉语中的行走不同。
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占有较大比重,掌握通假字的识别技巧对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和避免文字重复的作用。
通假字的存在使得文言文更加简洁、优美。
2.通假字的识别技巧(1)形声字代替形声字例如:“狱”通“圄”,“详”通“祥”。
(2)同音字代替同音字例如:“夜”通“液”,“道”通“导”。
(3)异体字代替本字例如:“广”通“旷”,“辟”通“避”。
3.练习与解析(1)下列字中,哪个是通假字?A.狱B.祥C.夜D.道答案:A。
狱是通假字,通“圄”。
(2)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刘备狱诸葛亮。
”答案:狱在这里通“荐”,意为推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词语根据语境的不同,改变其词性的现象。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掌握词类活用的种类及辨别方法对我们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例子(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舟楫”意为船和桨,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划船。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大全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6e3480a90c69ec3d5bb756b.png)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大全随着语文考试的改革,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也被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文言文学习一直是困扰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难题,别慌,料姐有招!料姐为大家整理了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古今异义词大全】,赶快给孩子收藏吧~A1. 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静;安全。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B1..把古义:握住,拿着,端着。
今义:握住;把吃;介词将;量词①手把文书口称敕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病古义:困苦不堪;侮辱;大病今义:生病;疾病。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早已病矣②寡人反取病焉。
3. 鄙古义:边境;目光短浅今义:品质恶劣;轻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4. 比古义:等到;挨着。
今义:比较,比方,对比。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②其两膝相比者。
5. 被古义:影响。
今义:介词,表被动①被于来世者何如哉?6.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质恶劣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7. 布衣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做的衣服。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8. 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①木兰不用尚书郎。
9.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博士古义: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老师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②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1.八百里古义:牛今义:指路程①八百里分麾下炙。
C12. 从古义:跟随;随着。
今义:介词;跟从。
①战则请从。
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3. 曾古义:并;尚且;竟;连……都……今义:曾经。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曾不事农桑。
14. 诚古义:果真;确实;实在;的确。
今义:真心;诚恳;诚信。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26c756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7.png)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二、一词多义三、通假字四、词类活用五、特殊句式正文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详细总结。
一、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文言文,这些文言文中包含了许多古今异义词。
例如,“止”在古代的意义是“只”,而今天的意义是“停止”;“稍稍”在古代的意义是“渐渐”,而今天的意义是“稍微”。
这些古今异义词的存在,使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对词语的古今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二、一词多义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许多词汇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如“之”字,既可以作为代词,表示“这、那”,也可以作为介词,表示“在、向”等。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言文的阅读难度,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具体意义。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说”通“悦”,“销”通“宵”等。
对于通假字,我们需要在阅读时,根据语境来判断其真实意义。
四、词类活用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
如“名”作为名词,表示“名字”,但在“姓名”的词组中,则作为动词,表示“起名字”。
词类活用使得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加灵活多样,但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词性和意义。
五、特殊句式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这些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了解其特点和用法,以便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总之,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文言文包含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多种语言现象。
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现象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大全(全面)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大全(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0952e18484868762caaed53d.png)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
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亲戚
古义:兄弟骨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九年级下册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
今义:四季中一个季节
臣本布衣 《出师表》
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布的衣服
作奸犯科《出师表》
科
古义:科条法令
今义:学科
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
此臣所以报先帝 《出师表》
所以
古义:用来……的
古义: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二十两为一金
今义:金属,黄金
请献十金《公输》
请
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舍其文轩《公输》
文
古义:彩饰
今义:文章
荆之地方五千里《公输》
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方形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公输》
机变
古义:巧妙的方式
今义:随机应变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闲人
最全初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
![最全初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dcc17c621ed9ad51f01df2f9.png)
怜
仍怜故乡水《渡荆门送别》
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爱、爱戴
怜悯
曾经
方
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圆、面积
方形
何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哪怕,怕什么;怎怕
不值得做,犯不着
垄断
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山岗高地
把持和独占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身份低微,见识浅薄
言行恶劣,品德败坏
所以
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用来…的原因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父亲
爷爷,祖父
户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月色入户《记承天诗夜游》
门
窗户
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常作“安静”、“安全”等
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购买
集市
走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跑
行走
交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错相通
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老婆、妻子和儿女
老婆
水池、池塘
然后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
这样以后
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郭
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孟子》
外城
作为姓氏
兵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兵器
士兵
股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大腿
屁股
弛
弛担持刀《狼》
卸下、放下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c4b12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c.png)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之的文言意思之的古义:名词,代词1。
代词:这。
此。
用于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2。
助词,表示疑问、否定、肯定。
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吗”。
3。
助词,无实在意义。
用在句中,表时间或语气,可译为“了”、“着”、“罢了”、“吧”、“呀”。
4。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5。
用在复句中,加强分句间的联系。
之的今义:副词。
代替名词,起修饰作用。
通常放在副词或形容词后边。
之的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之”加在宾语后边,指代人或事物。
“之”加在主语后边,指代人或事物。
“之”前面加上助词“乎”构成“之乎者也”结构,表示该句话与某事物有关。
用作代词,代替事物。
“之”前面加上动词构成“所之”结构,指代地点。
“之”前面加上动词构成“为之”结构,表示目的。
“之”前面加上数词或量词构成“十之、百之、千之”结构,表示一系列的数目。
动词、形容词用作补语。
形容词用作补语时,补语放在被补充的名词或代词之后。
用作介词。
“之”加在主语前边,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方式。
动词、形容词用作介词时,往往带有强调或命令的语气。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之”加在方位词前边,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动词、形容词用作状语。
“之”加在名词前边,表示工具、原料、处所、方向、对象等。
1、代词:这。
此。
这件事是不是跟他说的?——不是。
这种灯你买了没有?——没有。
这是你爸爸用的那个书架——我不知道是谁放在这里的。
这次外出活动,大家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确保旅途安全。
(徐缓说出)——这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2)(张)氏之孀妻,(4)(5)二人者, (6)父与(7)二人者同产也, (8)(9)将之(10)齐。
(11)及之齐。
(12)(13)之二虫又何知?(14)(15)之二虫又何知?(16)(17)是类也。
(18)(19)其之谓乎? (20)是何虫也?(21)自康子之(22)后。
(23)(24)吾不知其名。
(25)(26)何足以知之?(27)(28)亦将不知其谁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之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
今义:__指子女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 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
4.相委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
6.与人期行
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
7.下车引之
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
8.不亦君子乎
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
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
9.可以为师矣
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__冷水__
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
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
17.少时
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
19.止增笑耳
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 今义:__耳朵__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 21.身亡所寄
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 22.因往晓之
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