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颅内孤立性纤维瘤
孤立性纤维瘤的CT、MR诊断
i ma g i n g d i a g n o s t i c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Me t h o d s T h e C T a n d MR i ma g i n g f e a t u r e s o f 1 9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a t h o l d g i c a l l y
主, 增 强 后 显著 强 化 或 渐 进 延迟 强 化 , 应 考 虑 到该 肿瘤 可 能 。
【 关 键 词 】 孤 立 性纤 维 瘤 ; 体层 摄 影 术 , x线 计算 机 ; 磁 共 振 成 像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3 0 . 2 6 2 ; R 8 1 4 . 4 2 ; R 4 4 5 .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9 0 1 1 ( 2 0 1 3 ) 0 1 0 0 8 7 — 0 3
孤立性纤维瘤
孤立性纤维瘤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相对少见,以往认为是间皮瘤的一个类型,然而近年来根据其分化来源,加之许多非间质性部位的报道,现已一致认为为间质原性肿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
在临床表现上,常是无症状的,多见于中年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
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岀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咳嗽、疼痛、呼吸困难、肺性骨关节病等,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副瘤综合征,如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而岀现低血糖等。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除发生于胸膜外,可以在许多部位如腹膜、腹膜后腔、纵隔、鼻咽、眼眶、乳房、肝脏、肺中发生。
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常是无症状的,但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
如发生在胸膜,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咳嗽、呼吸困难。
本例发生在盆腔(肠系膜),病人出现腰背部酸痛和便秘。
本瘤发病年龄大多为青壮年及老年人,有人统计过92例SFT C",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56岁。
发病原因不详,有人认为可能与接触石棉有关,也有作者认为,胸膜SFT 的发生与石棉肺无联系。
SFT大体表现通常为有包膜的肿块,直径1〜20 cm,平均11.5 cm。
肿块可呈分叶状,切面灰白或黄白,有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条纹,质地坚韧,形态类似子宫的平滑肌瘤。
无论是腹膜、腹膜后腔,还是纵隔、鼻咽、眼眶或其他部位的SFT,镜下表现都很相似。
良性的SFT,可见大量梭形的类似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波纹状排列,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多量的瘢痕形成。
有时,在SFT周围,可见乳头状、管状及巢状的立方形细胞,过去误以为是双向分化的成分,实际上是被覆的间皮或支气管肺泡上皮。
如果看到细胞丰富、密集,细胞形态有异型,有丝分裂增多,并有坏死应考虑为恶性的SFT o图1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梭形、束状、波纹状,细胞形态一致。
HEK1002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见明显的胶原纤维。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程增辉;戴飞;栾丽娟;王佩芬;武刚【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的CT和MR表现特征,提高对其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ISFT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位置、形态、大小、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及程度、邻近颅骨改变).结果:ISFT最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3/4),4个病灶皆起源于硬脑膜,其中幕上2个,幕下1个,跨天幕生长1个,分叶状3个,类圆形1个,最大径3~8.5cm,平均5.6cm,CT平扫呈不均匀稍高及高密度,无明显钙化;MR TlWI等稍高信号,T2WI混杂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4),1例出现典型“阴阳征”,2例出现“脑膜尾征”,邻近颅骨侵蚀性改变2例.结论:当颅内脑外肿瘤T2WI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尤其出现典型“阴阳征”及邻近颅骨侵蚀性改变时应考虑到ISFT的可能性.【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4页(P215-218)【关键词】脑;孤立性纤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程增辉;戴飞;栾丽娟;王佩芬;武刚【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良性肿瘤,早在1931年由Klemperer和Rabin描述为脏层胸膜来源的一种原发性梭形细胞肿瘤[1]。
此后,随着认识不断提高,胸腔外其他组织器官SFT相继被发现描述,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SFT非常罕见,自1996年首次报道至今,文献统计约220多例,大部分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ISFT)[2]。
孤立性纤维瘤
孤立性纤维瘤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相对少见,以往认为是间皮瘤的一个类型,然而近年来根据其分化来源,加之许多非间质性部位的报道,现已一致认为为间质原性肿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
在临床表现上,常是无症状的,多见于中年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
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咳嗽、疼痛、呼吸困难、肺性骨关节病等,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副瘤综合征,如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而出现低血糖等。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除发生于胸膜外,可以在许多部位如腹膜、腹膜后腔、纵隔、鼻咽、眼眶、乳房、肝脏、肺中发生。
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常是无症状的,但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
如发生在胸膜,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咳嗽、呼吸困难。
本例发生在盆腔(肠系膜),病人出现腰背部酸痛和便秘。
本瘤发病年龄大多为青壮年及老年人,有人统计过92例SFT〔1〕,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56岁。
发病原因不详,有人认为可能与接触石棉有关,也有作者认为,胸膜SFT 的发生与石棉肺无联系。
SFT大体表现通常为有包膜的肿块,直径1~20 cm,平均11.5 cm。
肿块可呈分叶状,切面灰白或黄白,有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条纹,质地坚韧,形态类似子宫的平滑肌瘤。
无论是腹膜、腹膜后腔,还是纵隔、鼻咽、眼眶或其他部位的SFT,镜下表现都很相似。
良性的SFT,可见大量梭形的类似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波纹状排列,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多量的瘢痕形成。
有时,在SFT周围,可见乳头状、管状及巢状的立方形细胞,过去误以为是双向分化的成分,实际上是被覆的间皮或支气管肺泡上皮。
如果看到细胞丰富、密集,细胞形态有异型,有丝分裂增多,并有坏死应考虑为恶性的SFT。
图1 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梭形、束状、波纹状,细胞形态一致。
HE×1002 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见明显的胶原纤维。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戴旖;龙莉玲;叶伟【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SFT的MRI及病理学资料.结果:肿瘤发生在幕下2例,幕上3例(其中侧脑室内1例),跨越幕上及幕下2例,鞍区1例.1例鞍区肿瘤在T1WI、T2 WI 上呈均匀等信号,其余7例信号不均,T1WI、T2 WI上以等、稍高信号为主,其中5例T2 WI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区,3例见囊变灶,5例病灶内可见粗大流空血管影.MRI 增强扫描示8例均明显强化;鞍区肿瘤强化均匀,其余7例强化不均;5例T2 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3例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除侧脑室内1例周围脑实质水肿明显外,其余7例无或轻度水肿.病理显示8例均见丰富的小梭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34(++~+++),CD99(+),Bcl(+),Vimentin(+),EMA(一).结论:I-SFT的MRI 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当脑膜肿瘤呈等、较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其内出现粗大流空血管、T2WI低信号区时,可考虑该病诊断,但其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5(030)002【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作者】戴旖;龙莉玲;叶伟【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型(偶尔有转移),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在所有软组织肿瘤中的比例不足2%[1]。
SFT发生在颅内称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ntracranial SFT,I-SFT)。
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
68孤立性纤维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 )是一种起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1]。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是一种来源于毛细血管Zimmerman 细胞的肿瘤,为紧贴毛细血管网状纤维排列的变异梭形平滑肌细胞[2]。
SFT 与HPC 可发生于全身各个不同的部位,多见于四肢、胸膜、腹膜后、鼻腔等,较少发生于颅内。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SFT/HPC 几乎均来源于脑膜,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4%,占脑膜肿瘤的2%~4%[3]。
由于脑组织中缺乏结缔组织,SFT/HPC 通常发生在以硬脑膜为基础的幕上位置,如颅底、矢状窦旁、小脑膜幕、大脑镰附近,其次是额叶凸面、桥小脑角、脑室、大脑镰和后窝[4]。
临床研究发现HPC 和SFT 在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方面有一定的重叠性,两者的发生均是由 STAT6这个相同位点基因突变导致[5],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两者合并为同一类型即SFT/HPC [6]。
颅内SFT/HPC 容易复发及远处转移,最佳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SFT/HPC 化疗的指南,相关的文献资料报道的多为其手术切除及病理、影像学等讨论及分析。
因此,本文就1例颅内SFT/HPC 术后复发伴肝、肺、骨等多处转移后,经验性化疗及靶向药物多线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报道;同时对其病理学、影像学特征、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治疗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2019年5月因“左耳胀痛、听力下降3个月,左下唇部感觉麻木1周”就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善颅脑增强MRI 提示颞下窝占位,于2019年5月13日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左唇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复发伴肝、肺、骨多发转移1例及文献复习李慧民1,依荷芭丽·迟2*,许晓英3,谭慧晶2(1. 聊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山东聊城 252004;2.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3.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老年科,北京 102200)摘要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MRI诊断PPT课件
36
血管周细胞瘤
分叶状的脑外肿块,窄基底与脑膜相连, 颅骨侵蚀,无颅骨增生及钙化,增强扫描 明显强化,肿块内及周边可见多发增粗迂 曲的血管,坏死出血多见。
T2WI 上呈稍高信号,缺乏SFT 由致密胶 原纤维形成的低信号。
17
实体型:典型表现为等T1、等或短T2为 主混杂信号,增强扫描T2WI低信号区明显 强化。
多囊型:表现为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 号病灶,增强扫描呈多囊环形强化。
囊实型:具有实体型及多囊型信号特点。
18
病例1:(201007843)
男性,48岁,发现肿瘤27天。
19
20
病例2:(200246110)
胞轻度异型,富于血管,结合免疫组化, 考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低度恶性 潜能)。
25
T1WI
T2WI FLAIR
26
增强
27
病例4:(100381936)
病史:患者女性,44岁,头晕、 头痛、消瘦1月。
病理:<左枕叶及窦镰旁>梭形细胞肿
瘤,结合免疫组化,形态符合孤立性纤 维性肿瘤(低度恶性)。
YC Weon,EY Kim,HJ Kim,et al.I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s:Imaging
Findings in 6 Consecutive Patients.AJNR,2007,9(28):1466-1470.
16
而另一部分肿瘤表现为稍高、低混杂信号 改变,被学者命名为特殊的“阴-阳”信号 改变。其病理基础是胶原纤维部分对应的 是T2低信号区域,而粘液变性区域及血管 间质区域对应的是T2高信号区域。
大坪医院放射科 -lch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 。 瘤细胞核异型大, 核分裂明显。更具侵袭性, 易发生复发与转移。 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但没有MR呈低信号的致密胶原纤维。 血管更为丰富, 具有特征性的不规则鹿角状血管。 免疫表型: CD34弱阳性、局灶阳性; Vimentin +; 。 2007 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为间充质
非脑膜上皮脑膜肿瘤( WHO Ⅰ级)。 ISF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占位症状和颅内高压。 通常为基于硬脑膜的肿块,常位于后颅窝,也有报道
于脑实质及脑室内。
组织病理
起源于硬脑膜的CD34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或树突细胞。 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 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核分裂罕见。 瘤细胞密度分布不均、疏密相间。 富细胞区— 肿瘤细胞密集分布。 少细胞区—致密胶原纤维沉积: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 血管丰富:肿瘤间质富于血管(薄壁分支状);部分有“鹿角状”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 影像诊断
孤立性纤维瘤
少见,起源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梭形细胞肿 瘤。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结缔组织中。
好发于组织的浆膜层,多见于胸膜腔。
交界性肿瘤,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良性,10%~20% 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注: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包括:细胞丰富, 核分裂数> 4个/HPF, 不典型 核分裂, K-i 67提示的增殖指标> 2%和坏死。
性部环形或分格状强化。
男,28岁,左耳听 力下降2年余 。
(左桥小脑角区) 神经鞘瘤。
女,26岁,右耳听力下降1年余。(右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定义是一种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其特征是突出的分支、薄壁、扩张鹿角型血管和NAB-STAT6基因重排。
临床特点:①年龄:范围19-85岁,发病高峰40-70岁。
②部位:好发于胸膜,部分病例可发生于胸膜外,以头颈部、上呼吸道、纵膈、盆腔、腹膜后和周围软组织相对常见。
③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大部分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
形态学诊断要点:①大体形态:肿块大小1-20cm,通常5-10cm,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分叶状,边界清楚,切面灰白或褐色,质韧,偶见囊性变或出血。
②组织学结构:肿瘤细胞疏密不等,无结构样排列,局部可显示席纹状、梁状、疏松条束状。
③细胞形态特征:细胞卵圆形至梭形,胞质稀少,细胞核圆形至纺锤形,染色质空泡状,无明显异型,核分裂少见,通常无坏死。
④间质特征:A、肿瘤细胞间粗细不均、形态不一的胶原纤维(常为致密,瘢痕样玻璃样变性)B、特征性的血管结构(分支状或鹿角状血管,常见血管周玻璃样变性)非典型或恶性潜能SFT诊断标准:①细胞密度增加②细胞异型性③核分裂象>4/10HPF④肿瘤坏死⑤浸润性边界免疫组化:A、大于95%的SFT显示肿瘤细胞核STAT6弥漫强阳性染色,多数瘤细胞CD34+,BCL2+,CD99+;KI-67:1-10%,恶性SFT5-70%。
瘤细胞Desmin-、EMA-、CK-、S-100-、SMA-。
恶性或去分化SFT的CD34、BCL2染色减弱,CK可能阳性。
鉴别诊断:1.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间质内伴有大量的炎症细胞,多为成熟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少数为中性粒细胞。
瘤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多数表达a-SMA和Desmin。
2.神经鞘瘤3.胃肠道间质瘤。
4.滑膜肉瘤单相型,30%病例间质可见钙化,对诊断有提示。
表达CK/EMA/TLE1/CD56/CD99,不表达CD34、SMA/Desmin,SYN,TTFI。
SFT的患者5-10%会复发或转移:临床病程基于组织学特征来预测。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CT及MR
• 起源: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既往长期被认 为是脑膜瘤的一个亚型,即血管母细胞型 脑膜瘤,但它并不是起源于脑膜上皮的蛛 网膜粒细胞,而是起源于毛细血管的 Zimmerman氏细胞(又称血管周细胞)。 Zimmerman氏细胞是紧贴毛细血管网状纤 维、断续排列的梭形细胞,具有多分化潜 能。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位于颅内脑外,好发 于颅底、窦旁、镰旁及小脑幕等硬脑膜及 静脉窦附近,多呈分叶状,肿瘤囊变和坏 死多见,与脑膜可宽基底或窄基底相连。 由于肿瘤内血运丰富,易发生局部侵袭及 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肺、 肝。手术后复发率高。
基础知识
• 蛛网膜衬于硬脑膜内面,也有硬膜下隙和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 成为蛛网膜下池。
•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的表面并 深入脑的沟裂之中,对脑起着重要的营养 作用,脑室壁一定部位的室管膜上皮与软 脑膜及其血管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好 发于任何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见,以中 年人稍多见。肿瘤病程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但较脑膜瘤病程短。常见症状是头痛以 及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而逐渐出现的颅内 压增高和脑受压体征。颅内血管外皮细胞 瘤在组织学上相当于WHO 2级或3级。
基础知识
• 1. 星型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中数量最多、 体积最大的一种。胞体呈星型,有很多突起,末 端膨大,包围在毛细血管周围。 星型胶质细胞的 功能主要是:构成神经组织网架,起支持作用; 具有分裂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细胞及其 突起之间的空隙几乎全部由星形胶质细胞填充。 CNS受创后能进行有丝分裂,形成胶质瘢痕。参 与构筑血脑屏障,从血液中摄取物质,供给神经 元。参与神经递质代谢,维持神经元周围K+平衡 。
颅内硬脑膜孤• 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中枢和外周神经胶质
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征象分析
任基伟, 郑 芳 , 幼华 , 秀云 , 宏 星 戴 王 靳
( 山西 省 肿瘤 医 院 MR/ T 室 山 西 C 太原 001) 3 0 3
【 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 层摄影术 , 关 体 x线 计 算 机 ; 共 振 成 像 磁
中图 分 类 号 : 3 ; 8 4 4 R7 4 R 1 . 2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 6 9 1 ( 0 2 0 — 8 50 1 0 — 0 1 2 1 ) 50 4 — 3
于 腹 腔 肠 系 膜 , 大 径 约 1c 呈 多 房 囊 实 性 , I 部 分 最 8m, Tw 大 呈低 信 号 , w I 高信 号 , T。 呈 中心 见 条 带 状 、 片 状 低 信 号 , 斑 增
强 后 囊 性 部 分 未 见 强 化 , 性 部 分 动 脉 期 强 化 较 明 显 , 静 实 门 脉期 及 平 衡 期 呈 延 时 强 化 , 强 化 面 积 逐 渐 增 大 。 且
孤 立 性 纤 维 瘤 ( oi r ir u u r S T 是 一 种 少 s l a y f o s tmo , F ) t b
于 1HU。1例 腹 股 沟 肿 块 , 界 光 滑 , 扫 密 度 均 匀 , 强 0 边 平 增 后 显 著 强 化 , T值 最 高 10 C 2 HU, 中心 见 条 带 略 低 密 度 区 , 类 似 于 “ 图 样 ” 图 3 。1例 发 生 于 大 网 膜 , 扫 表 现 为 分 地 ( ) 平
序 列 ( S ) 增 强 扫 描 采 用 三 维 容 积 内插 法 ( I B ) 颅 脑 T E 、 3NVI E ;
S T是 比较 少 见 的 梭 形 细 胞 肿 瘤 , 9 1年 由 Kl ee F 13 e mp rr
[影像笔记]颅内孤立性纤维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笔记]颅内孤立性纤维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来源:影像学园作者:***病史·女性 50岁·主诉:反复头晕1年余,间歇性头痛2月影像诊断影像所见MR颅脑平扫+增强+脑功能全套示:左侧额部近大脑镰旁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最大层面范围约3.6cm×3.5cm×4.7cm,病灶形态欠规则,可见浅分叶,境界尚清,信号欠均匀,T1WI主体呈等信号,中央见斑片状低信号区,T2WI主体呈等信号,中央见斑片状高信号影,T2-Flair呈周边等信号,中央见斑片状高信号,病灶周边可见片状水肿带影,邻近左侧脑。
室前角局部受压变窄,经右肘静脉以2.5ml/s速率,按0.2ml/Kg计算造影剂用量,注入Gd-DTPA造影剂,连续增强扫描采集图像,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强化,中央见斑片状无强化低信号区,且病灶与邻近左侧额部脑膜及大脑镰旁脑膜关系密切,邻近脑膜稍增厚并可见明显强化,并似见“脑膜尾”征。
MRS:病灶区未见明显NAA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
Cho峰(胆碱)稍增高DTI示:病灶区白质纤维束轻度破坏、受压推移。
颅脑灌注:诸参数图显示双侧额叶灌注明显不均,左侧额部病灶区CBF及CBV较对侧增高,MTT及TTP值较对称延长。
病理诊断病理结果“左侧额叶肿物切除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支持孤立性纤维瘤(WHOⅡ级)概述颅内孤立性纤维瘤l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较罕见,国内报道较少l最早报道于1996,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SFT多源于脑膜;2007年WHOCNS将其列入脑膜肿瘤中间叶肿瘤中的一类,将其认为脑膜瘤亚型; 2016年WHOCNS将其及血管周细胞瘤一同归为间叶组织来源、非脑膜上皮性肿瘤l 好发年龄40-55岁,发病无性别差异l好发部位:颅底、矢状窦、大脑镰旁、小脑幕和静脉窦附近l良恶性:交界性肿瘤,大部分被认为是良性,10%~20%为恶性或潜在恶性l病理学特征: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蛋白,细胞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征象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征象崔静;韩立新;曹惠霞;杜渭清;张丽;王俊;陈耿【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 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征象.结果:7例患者中,3例位于额部,1例位于颞部,2例位于枕部,1例位于顶部.肿瘤边界清楚,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囊变、坏死,瘤周水肿不明显;2例边缘呈分叶状,内见囊变、坏死,灶周水肿明显.7例病变均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1例见“脑膜尾征”,2例内见流空血管征象.肿瘤实性成份T1WI为等信号,T2 WI为等、低信号,囊变部分T1WI为低信号,T2 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实质部分显著强化,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对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6(031)003【总页数】4页(P224-227)【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颅内;磁共振成像【作者】崔静;韩立新;曹惠霞;杜渭清;张丽;王俊;陈耿【作者单位】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磁共振室;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磁共振室;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磁共振室;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磁共振室;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磁共振室;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磁共振室;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磁共振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39.41【Key word】 Solitary fibrous tumor;Intracrani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MRI征象与病理对照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MRI征象与病理对照石士奎;俞岚;张莉【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8(028)007【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ISFT)的MRI特征,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其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7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ISFT患者的MRI、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2例,年龄45~73岁,平均59.67岁.结果本组6例肿块最大径2.5~6.3cm,均具有颅内脑外肿瘤特点:1)发病部位:左额部1例,右顶枕部1例,右顶后部1例,左侧跨越小脑幕生长者1例,左侧额顶部镰旁1例,延髓左后方1例;2)MRI表现:所有肿块以圆形、类圆形为主并灶周水肿,局部分叶致肿块外形不规则.信号不均,5例以稍长/等T1、不均质长T2信号为主,内部见T2WI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该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1例为短T1短T2信号.2例见“脑膜尾征”,1例病灶内见粗大迂曲血管;3)病理及免疫组化:镜下均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Vim(+~++),CD34++,bcl-2(+~++)/(-),CD99(+~++),Ki67+(增殖指数<10%),EMA(-),S-100(-),SMA(-),GFAP(-).结论 ISF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其病理基础的必然反映,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总页数】4页(P1049-1052)【作者】石士奎;俞岚;张莉【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蚌埠 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安徽蚌埠 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蚌埠23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相关文献】1.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MRI表现 [J], 闫荣;郭元霞;孙鸿;刘峰;司亮;马琴;马强;张锦丽2.SD大鼠肝癌模型瘤内MRI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J], 梁文;全显跃3.受侵犯鼻咽癌的颅底及颅内的CT和MRI征象对比分析 [J], 周日晶4.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 [J], 理东丽;许乙凯;郝鹏;谭相良5.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J], 于洋;戴玲玲;柯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包括:细胞丰富, 核分裂数> 4个/HPF, 不典型 核分裂, K-i 67提示的增殖指标> 2%和坏死。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
(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ISFT)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罕见。
2007 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为间充质非脑 膜上皮脑膜肿瘤( WHO Ⅰ级)。
鉴别诊断
血管周细胞瘤 脑膜瘤 神经鞘瘤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 瘤细胞核异型大, 核分裂明显。更具侵袭性, 易发生复发与转移。 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但没有MR呈低信号的致密胶原纤维。 血管更为丰富, 具有特征性的不规则鹿角状血管。 免疫表型: CD34弱阳性、局灶阳性; Vimentin +; EMA多阳性。
(左枕天幕)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ICH:Vim,CD34,CD99,bcl-2(+); EMA(-/+),PR小灶(+),ki-67:LI3-5%.
CASE 2[1] Female, 45y.
[1]Frédéric Clarenc¸ on, et al. 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 Imaging findings.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1; 80,387–394
CASE 3[2]
[2]刘衡,等.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 和MRI 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J],2011,30(9):1265-8
CASE 4[2]: A 39-year-old female patient, SFT。
[2]Chan-Young Choi, et al. An intracranial 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 Neuropathology 2011; 31, 177–182
男,44岁。(左侧天幕)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细胞 生长活跃,核分裂像7个/50HPF(WHOⅡ级)。 IHC:Vimentin,CD34,Bcl-2,CD99,PR:(+); EMA,GFAP:(-); Ki-67:LI2%。
?(左颞顶枕)孤立性纤维 性肿瘤。
免疫组化:Vimentin(+)、 Bcl-2(+)、CD99(+)、 EMA灶区(+)、Ki-67约 1%(+)、S-100(-)、 CD34(-)、HMB45(-)、 Melan-A(-)、CK(-)。
环形或分格状强化。
男,28岁,左耳听 力下降2年余 。
(左桥小脑角区) 神经鞘瘤。
女,26岁,右耳听力下降1年余。(右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
小结
颅内脑外孤立性肿块。 T2WI高低信号相间(富细胞区+少细胞区——致密胶原纤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瘤内囊变坏死、出血常见而不均匀,坏死范围常较大。 无T2WI呈低信号的致密胶原纤维。 常见血管流空影。 多数动脉期呈血管样显著强化,实质期进行性延迟强化。
(右小脑幕下)血管周 细胞瘤。
IHC:Vim、CD99、 Bcl-2、SMA:(+); CD34:部分(+); EMA、S-100:(-); Ki-67LI约3%(+)。
脑膜瘤
纤维型脑膜瘤。 瘤体内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及钙化→自由水含量减少,间质
成分增多→T2WI 信号较低;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脑膜瘤多有“脑膜尾征”;ISFT虽然多与脑膜附着,但增
强扫描少见“脑膜尾征”。 脑膜瘤常致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硬化。
女,47岁。(左枕肿瘤)纤维型脑膜瘤。
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位于桥小脑区肿块,内听道的扩大。 三叉神经鞘瘤:跨越中后颅窝,呈哑铃状。 囊变坏死多见,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增强后,囊性部
原化。 血管丰富:肿瘤间质富于血管(壁分支
状);部分有“鹿角状”血管类似 于
“血管外皮瘤”组织学。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Vimentin 阳性,CD34 弥漫阳性或强阳性, Bcl-2 阳性。 EMA 阴性,S-100 阴性。
CD34被认为是较特异和准确的免疫标志物。 常以CD34和Vimentin阳性作为ISFT诊断依据。
ISF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占位症状和颅内高压。
通常为基于硬脑膜的肿块,常位于后颅窝,也有报道于脑 实质及脑室内。
组织病理
起源于硬脑膜的CD34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或树突细胞。 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 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核分裂罕见。 瘤细胞密度分布不均、疏密相间。 富细胞区—— 肿瘤细胞密集分布。 少细胞区——致密胶原纤维沉积: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及胶
CT表现
无特异性。 孤立性肿块,边缘清楚,无分叶或浅分叶。 平时肿瘤呈等或略高密度(肿瘤细胞排列紧密且富含胶质
纤维),囊变坏死区呈低密度。 CT增强扫描实性部分通常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MR表现
T1WI 上通常呈等信号(相对脑皮质)。 T2WI 呈高、低混杂信号相间(“阴阳征”)。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
(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 ISFT)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黄楠
孤立性纤维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
少见,起源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结缔组织中。 好发于组织的浆膜层,多见于胸膜腔。 交界性肿瘤,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良性,10%~20%为恶
略高信号中存在片状和结节状致密胶原纤维形成低的信号
T2WI略高信号——富细胞区。 T2WI 低 信 号 ——致密胶原纤维。
T2WI 低信号区明显强化是其特征!
T2WI高信号——囊变坏死、黏液变性或出血,也可能 与
含有较新鲜的纤维组织成分有关。 肿瘤内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少见,肿瘤周围水肿少见。
本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