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正确认知与饮食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结石的正确认知与饮食疗法
一、前言
台湾地区估计约有百分之十的成人罹患胆结石症,而美国亦有此数值的患者。可是其中叁分之二的患者却属於无症状胆结石症。这些胆结石症患者并没有呈现任何不适症状,而过着健康、正常的生活;类似这种情况,就称为无症状胆结石症。
胆结石的病因很复杂,有人说喜欢吃油腻的人,较会得胆结石,但有人说:我都避免吃油脂,也得到胆结石,是何原因?有的人说女人较易得胆结石,尤其肥胖的女人,但也有人说:我瘦瘦的为什麽也得到胆结石?有人说饮食过量,口味过浓,尤其是肉、油和蛋白质吃得太多,以致肝脏功能受损,不能将体内废物完全排出,而积留在胆囊中所致,这种说法对吗?有人说有胆结石时,应该保持饮食清淡,常吃含钾量多、含钠量少的蔬菜水果,如此有助於减轻肝脏负担,如能在一星期只吃水果、不吃饭,并多喝水,也有防止恶化的效果?这种说法对吗?医生常建议:胆结石严重时,将胆囊割除,一劳永逸,不会再受到胆结石的危害,但这样身体健康就无问题了吗?如此多的意见,到底哪一个有道理,哪一个我们必需遵循?如果知道其结石的成因,当可知道我们该如何去除胆结石及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的。现把胆结石的成因列出如下:不吃油脂或刻意吃低脂肪食物的人,造成胆囊缩收排胆汁入肠道的功能很少进行,胆汁中胆盐(bile salt)、胆固醇、胆红素(bilirubin)长期存在於胆囊中,其浓度越来越高,终至积聚结块而成结石。
一个人专吃精食,不吃高维生素B群的粗谷类食物,也不补充综合维生素B,造成胆囊排空无力,胆汁排出较少,久而久之,胆固醇、色素沉淀而引起结石。经年吃大鱼大肉的人,所摄食的胆固醇很高,且维生素E摄食不足,胆固醇累积太多,长年积存於胆囊中,终致结石而发病。
一个人缺乏维生素 E,不能防止维生素A的被破坏,或维生素A缺乏严重,导致胆囊壁黏膜层易受细菌侵害发炎,死亡细胞脱落成泥状,再与胆囊中之胆固醇结成沉淀物,终成为胆结石。
一个人摄食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或因肝脏发炎所排出的毒素入胆囊中,均会造成胆囊壁黏膜的发炎,发炎後的胆囊黏膜死细胞剥落,再与胆固醇、胆红素等结成石块。
以上是胆结石的主要成因,其他尚有很多未知因子而造成的结石,系因各人而异的。
二、胆汁的组成份
胆汁成分有水分、卵磷质、胆固醇、矿物质、胆酸及色素等,但它们对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胆汁的组成很复杂,除水份约97%外,其他含有3%的电解质。主要电解质以钠离子最多,约占50%,次为氯离子,约有35%,其次为碳酸离子。其他物质约占3%,包括胆盐(bile salts)0.7%,无机盐0.7%,胆色素0.2%,脂肪酸0.15%,脂肪0.1%,卵磷质(lecithin) 0.1%,胆固醇0.06%,硷性无机盐少许。无机盐中钠、氯离子甚多,故其味带咸味。胆汁每天分泌约500cc,分泌出来的胆汁一部份被小肠再吸收,然後经肠肝循环中,由肝排出。
三、胆汁的分泌
肝脏在腹部上端,其下有一梨状胆囊,胆汁是由肝脏细胞分泌经肝内小肝管排出,左右肝管合成总肝管;与胆囊管合为总胆管,在出口部分有括约肌阻碍胆汁流出,从胆囊流出的胆汁,在此处成为浓胆汁。胆囊内贮存胆汁,仅约50 ~150CC。当食物在口中时,开口的括约肌就松弛,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肠黏膜就释出激胆囊素(CCK--cholecystokinin),促使胆囊收缩,胆汁就流入十二指肠中,帮助脂质的消化。胆囊虽非生命中必需的器官,但分泌的胆汁确是消化脂肪所必须,同时还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若发生问题时,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亦会发生严重的问题。
四、胆汁的功能
所谓的胆盐是由胆酸(bile acids)之钠盐或钾盐与甘胺酸(glycine)或氨
基乙磺酸(taurine)结合而成。胆盐有许多的功用:(1)可与脂肪结合成胶粒(mi cells),为一种水溶性化合物,以利脂肪之吸收,此种作用称为趋水性作用(hy drotropic effect)。(2)胆盐又可减少表面张力,并与脂肪酸及甘油化合物结合,乳糜化脂肪(emulsification),以备小肠之消化吸收。(3) 胆盐与单甘油脂及脂肪酸结合成胶团後,能有效的溶解单甘油脂及游离脂肪酸,产生一清澈的水溶液,脂质类於是紧密地与黏膜细胞接触,让甘油脂及脂肪酸顺利进入细胞内,而胆盐则转移入回肠,并於该处被吸收。(4)卵磷质(lecithin) 可将脂肪糜乳化成微小颗粒,如此可被酵素包围、消化、吸收。(5)胆酸则是脂肪、胡萝卜素消化前所必需。也可将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带过小肠壁而进入血流中。
五、割除胆囊或胆汁流量不足的危害
若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少,或含有大量的微细分子的碳水化合物,肝脏合成胆汁的量会大减(Whol氏)。如果胆汁不足,或胆囊不会自行排空胆汁,或肝脏没被刺激产生胆汁时,脂肪将保持其大分子的样子,以致於贺尔蒙无法来与脂肪分子结合,因此脂肪不可能被消化,吸收亦将明显地减少。部份未被消化的脂肪分子,很快地与食物中的任何钙与铁结合,成为不溶性的皂化物质,此物质亦不会被带入血流中。而硬的皂化物如太坚硬时,便会成为硬的大便,此将会引起便秘的情形。很多小姐怕发胖而不吃油腻,导致胆汁分泌失常,而终至发生便秘是常有的事。如果此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导致严重的贫血(Potis氏),骨骼松散而有孔、易碎,脊椎发生大问题(Litwak氏),最後胆囊发生严重功能缺损而造成矿物质的大量流失。
食物中比较坚硬的脂肪,吃到体内後,在体温的作用下,也会很快的溶解。如果没有胆汁时,此已溶解的脂肪油,将把食物包围起来,使酵素无法去作用在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等营养上,因而减低体内消化程度。久而久之,全身会发生代谢、吸收等问题。例如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不能被吸收,或吸收量大减,久而久之,身体易受细菌侵袭,骨骼疏松、细胞易老化,甚致体内抗氧化机能大减等。
六、低油脂食物的危险性
任何食物吃了後均要能得到健康,然而因低油脂食物的摄食,使胆囊不能正常发生排空现象是很危险的事。纵然是手术後想使胆囊的作用暂时停摆,亦是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的。纵使是治疗胆管或胆囊疾病时,食物中亦需含有25%的能量是由油脂所提供才行(Hand氏)。此事实是说应该避免低脂肪或全无脂肪的食物的。当然这是牵涉到必需脂肪酸、胡萝卜素、维生素A、D、E、K等之吸收。若一个人得到胆结石,认为是吃油脂吃多了的关系,而对含油脂的食物产生戒心,如此将会使情形更形恶化,故要好好研究胆结石的成因是什麽,不要一味无知的害怕。
七、胆结石形成的因素
(一)、试验室可人工诱发胆结石
体解剖显示10%人口罹患有胆结石,而大部份是胆固醇诱发的,仅有少部份是由色素所引起的。在实验室中,以人工诱发胆结石的方法很简单,利用某些物质造成动物胆的结石。此等物质仅要一周的时间,即能将兔子的胆囊膜导致发炎肿胀;叁周後兔子胆囊内即充满了结石(Bevans氏)。其发生的原因是胆囊发炎时,很显然地伤害到胆囊膜壁里细胞黏膜,因而引起细胞剥落而与胆固醇结合而成沉淀物质,久而久之,即成为较大结石。
(二)、胆汁正常排空作用
胆囊中胆汁的功能主要为:食物中部份的油汁可刺激胆汁与脂肪消化 lipa se的生成,只有当脂肪进入肠道,胆囊才会做强而有力的排空,把胆汁完全分泌入十二指肠中,进行糜乳化脂肪的功能,以利细分子脂肪粒被肠道吸收。若不吃油质,显然胆囊无法排空,胆囊中的物质更有充分的时间去结合成化合物,进而沉淀成小石头,久而久之,会累积成较大的结石。
(三)、胆结石发生的原料
请问是什麽化学物质会在胆囊中合成胆结石,其原料是什麽?造成胆结石的物质约有胆固醇(cholesterol)、胆酸(bile acid)、磷脂质(phospholipid)、胆色素(bilirubin)、钙盐类等。一般而言,肝脏会自行合成部份胆固醇、胆酸与盐类等,在量大或排流出不是很频繁时,就有可能结成盐类而沉淀成石头。
1. 胆固醇物质的形态:胆固醇之结构类似其他固醇(sterol),是一脂溶性物质。胆固醇存在於体内所有细胞中,而其浓度以肾上腺(约6%)及脑部组织(约2%)较高,故怕胆固醇者不应吃肾脏及脑。胆固醇亦为肾上腺与性类固醇内泌素的前身,若缺乏时,合成会有问题。胆固醇主要在肝脏及小肠合成,而当其被氧化成胆酸後,则主要经由胆汁排泄,惟亦有少量以内泌素或其代谢物之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
2. 血红素在脾脏组织中,被瓦解形成胆色素(又称胆紫),是一种有毒物质,其游离态属於非水溶性。其游离态水不溶性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复合物,然後被运送至肝脏。在肝脏中,游离水不溶性胆红素与白蛋白分离,然後再与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结合成水溶性的结合态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 in),并由肝细胞排泄入胆管及小肠中。
(四)、胆结石的型式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