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2006年第28卷第4期第1页电气传动自动化ELECTRICDRIVEAUToMATIoNV01.28。

No.42006。

28(4):1~5文章编号:1005—7277(2006)04—000l—05访问控制技术综述鲍连承1,赵景波l,2(1.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l;2.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访问控制是一门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

论文介绍了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的原理和特点,描述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分析了RBAC96模型、ARBAc97模型以及最近提出的NIsTRBAc建议标准的原理和特点。

关键词: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角色管理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AsurVeyonacce辎c帅troltechIlology—E≯AD—L妇n—c^P,191,Z且rAD-,抛—601’2(1.Ⅳ面ySH6m洲聊Ac础州,Qi增加266071,伪iM;2.A“幻mm如nco讹酽,日舶inE画船e^愕‰如邮蚵,日舶讥150001,吼im)Abstract:Accesscontrolisimportantinfo册ationsecuritytechnology.DiscretionarycontmlandmandatorycontIDlintroduced.Thetechnologyofmle—basedcontrolisdescribed.711leprincipl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modelRBAC96andthemodelARBAC97weUthenewlypmposedNISTRBACstandardanalyzedindetail.Keywords:DAC;MAC;RBAC;mlemanagement1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上应用的日益增加,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现。

目前,世界各国都深亥口认识到信息、计算机、网络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并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实践。

基于移动用户位置的信息服务中的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基于移动用户位置的信息服务中的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信息服务的重要 内容 , 它根据用 户所 处空间位 置向其提供在 当前环境下所 需的数据信 息。为 了保 护隐私 , 保证数据 资
源不被 非法利用 , 迫切需要对基 于移动用 户位置 的信 息服 务 中的访 问控制模 型技术进 行研 究。对现 有 的具有 代袁性
的空 间访 问控制模 型作 了介 绍 , 并进 行 了分 析比较 , 探讨 了在空 间访 问控制模 型的进 一步研 究 中需要解 决的关键 问
Abtat I h eli ,h ly grl o vro ei ca gdwh ntep yi loaino i ma / ma c— s c ntera le te a i oe f ey n n e e h s a l t fhs n wo ni l a r f p n e sh h c c o t so
t l c esc n r l i c s o to d l r t d e n o a e n d t i . o e r b e ih mu tb e o v d i h u a a mo e s we e s u y d a d c mp r d i e a l S me k y p o l mswh c s e r s le t e f — s n t r t d r i td a d b if ic s e . u e s u y we e l e n re l d s u s d s y
td i n t e i e e ts ail x e so . o ainb s ds r iei t ees n il lme to h T f r t ns r ie I e na o h rdf r n p t tn in L c t - a e evc S h s e t e n ft eI i o mai evc .t f ae o ae n o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摘要: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必备的功能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决定谁能够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的何种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

而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则是最早的访问控制策略之一,至今已发展出多种改进的访问控制策略。

本文首先从一般访问控制技术入手,介绍访问控制的基本要素和模型,以及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了包括传统DAC 策略在内的多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接下来列举了四种自主访问控制的实现技术和他们的优劣之处;最后对自主访问控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简略介绍其发展趋势。

1自主访问控制基本概念访问控制是指控制系统中主体(例如进程)对客体(例如文件目录等)的访问(例如读、写和执行等)。

自主访问控制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是由客体的属主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允许主体(客体的拥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制定谁以何种访问模式去访问该客体。

1.1访问控制基本要素访问控制由最基本的三要素组成:●主体(Subject):可以对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如用户、进程、I/O设备等。

●客体(Object):接受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如文件、共享内存、管道等。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如访问矩阵、访问控制表等。

1.2访问控制基本模型自从1969年,B. W. Lampson通过形式化表示方法运用主体、客体和访问矩阵(Access Matrix)的思想第一次对访问控制问题进行了抽象,经过多年的扩充和改造,现在已有多种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变种。

本文介绍的是访问控制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一是引用监控器,这是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模型,进而介绍了访问控制在安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安全技术的关系;二是访问矩阵,这是访问控制技术最基本的抽象模型。

1.2.1引用监控器1972年,作为承担美国军的一项计算机安全规划研究任务的研究成果,J. P. Anderso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用监控器(Reference Monitor)、安全内核(Security Kernel)等重要思想。

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综述

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综述

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综述引言: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医疗影像数据在预测、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然而,由于医疗影像数据中蕴含着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如身份信息、病史和病症,其隐私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患者隐私,提高医疗影像数据的安全性,研究者们开展了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

本文将对现有的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目前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一、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需求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的需求源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 法律法规合规:随着数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医疗机构需要合规处理和保护患者隐私数据。

2. 患者隐私保护:医疗影像数据中包含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如病症、病史等。

保护这些隐私信息有助于维护患者隐私权益。

3. 数据安全性:医疗影像数据被广泛传输和共享,因此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二、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分类1. 数据脱敏技术:数据脱敏是常用的一种隐私保护方法,主要通过匿名化和去标识化等方式削减医疗影像数据中的隐私信息,并保持数据的可用性。

2.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一种保护医疗影像数据隐私的有效方法。

基于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可以对医疗影像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只有具备合法访问权限的用户能解密该数据。

3.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通过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控制对医疗影像数据的访问和操作。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滥用。

4. 隐私保护协议:隐私保护协议是一种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护隐私的技术。

通过建立安全协议和控制机制,可以确保医疗影像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隐私安全。

5. 数据共享与匿名化:隐私保护不仅涉及单一数据样本,也需要考虑到数据共享的需求。

数据共享与匿名化技术能够在共享数据的同时保护隐私。

三、医疗影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进展1. 数据脱敏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医疗影像数据脱敏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传统的数据脱敏方法,如通用脱敏、k-匿名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魏明欣1,何长龙2,李伟平3(1.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长春130015 2.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北京 100018 3.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130012)摘要:身份认证是网络安全的最基本元素,它们是用户登录网络时保证其使用和交易安全的首要因素。

本文首先介绍了常用的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对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技术的机制、实现方法等及相关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初次接触这两个领域的读者有所帮助。

一、概述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技术是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原理,如图1所示。

用户在访问网络信息时,必须首先进行身份鉴别,只有通过身份鉴别的用户请求,才能被转发到访问监控服务,访问监控服务根据访问请求中的身份和资源信息和取得对应的授权策略和资源的访问控制策略,以决定用户能否访问该资源。

身份库由身份(用户)管理员管理,授权策略和资源的访问控制策略由安全管理员按照需要进行配置和管理。

身份信息管理、授权策略和访问控制策略管理、用户在访问资源时所产生的身份鉴别信息、访问控制信息,以及入侵侦测系统实时或非实时地检测是否有入侵行为等系统运行期产生的安全审计信息均记录到安全审计系统,供审计人员审计。

图1 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技术保护信息资源安全示意图下面将我们将对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所涉及的身份鉴别模型、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模型与访问控制技术进行一般性质的讨论。

二、身份鉴别技术1.身份鉴别模型身份鉴别机制的一般模型如图2所示。

可信第三方声称者验证者图2 身份鉴别模型鉴别模型一般由可信第三方、声称者和验证者共三部分组成。

声称者向验证者声明自己的身份并出示用于验证其身份的凭证,验证者验证声称者的身份凭证,验证过程可由验证者独立完成也可委托可信第三方完成凭证的验证。

按照鉴别的方向分类,身份鉴别分为单向鉴别和双向鉴别。

单向鉴别时验证者鉴别声称者的身份,而双向鉴别时验证者和声称者相互验证对方向的身份。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综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资源。

然而,大数据的快速增长和高度共享也带来了潜在的安全和隐私风险。

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需要不断演进和创新的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

本文将对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进行综述,介绍当前常用的技术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我们首先来了解大数据安全技术。

为了保护大数据的安全性,常用的技术包括加密、访问控制和安全存储。

加密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使其只能被授权用户访问,从而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访问控制技术采用不同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方式,限制对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安全存储技术采用数据冗余和备份策略,防止数据遭受破坏或丢失。

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共享,个人隐私信息暴露的风险也在增加。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在大数据中常采用的隐私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匿名化、差分隐私和隐私保护算法。

数据匿名化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替换、泛化或扰动,使得个人敏感信息无法被识别出来。

差分隐私是一种更加严格的隐私保护方式,通过添加噪声或扰动来保护个体的隐私,并提供最大限度的数据实用性。

隐私保护算法利用密码学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对敏感数据进行保护和处理,从而达到隐私保护的目的。

第三部分,我们将讨论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数据规模和复杂性增加带来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面临着效率和可扩展性上的挑战。

其次是隐私保护与数据可用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如何保持数据的可用性和可挖掘性成为一个难题。

此外,隐私保护技术本身也面临着攻击和破解的风险,技术的安全性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提升。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也在不断演化。

一方面,新的加密算法、安全存储技术和访问控制策略将被引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制可保障数据仅能被拥有 相应权限的用户访问 , 得到 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 基于属性 的访 问控制通过使 用属性作 为
访 问 控 制 的关 键 要 素 , 有 效 解 决 了具 有 大 规 模 、 强 动 态 性 及 强 隐 私 性 特 点 的 新 型 计 算 环 境 下 的 细 粒 度 访 问 控 制 问 题, 为 云计 算 、 物 联 网计 算 等 新 型 计 算 环 境 提 供 了 理 想 的访 问控 制 策 略. 该 文 将 基 于 属 性 的 访 问控 制 的 整 体 流 程 分 为 准 备 阶 段 和 执 行 阶段 , 并 对 两 阶 段 面 临 的关 键 问题 、 研 究现状 和发 展趋势进 行分析. 针对 其 中的实体属 性发现 、
FANG Li a n g ’ 。 ’ 。 ’ YI N Li — Hu a ’ ∞ GUO Yun — Chu a n ’ FANG Bi n — Xi ng ’
( S c h o o l o f C o mp u t e r S c i e n c e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o s t s a n d T e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6 )
摘 要 云 计 算 、 物 联 网 等 新 型 计 算 模 式 为 我 们 提 供 了便 捷 的 数 据 共 享 、 高效计算 等服务 ,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数 据 的处 理效率 , 提 升 了 计 算 和 存 储 资 源 的利 用 能 力 . 但 这 些 新 型 计 算 模 式 存 储 并 融 合 了大 量 具 有 “ 所有权” 特征 的数据 , 如 果 不 对 这 些 数 据 提 供 可靠 的 保 护 , 一 旦 泄 漏 就 会 给用 户 带 来 巨 大 的 损 失 . 作 为 数 据 保 护 的基 石 性 技 术 之 一 , 访 问 控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1 访 问控制 一般原 理 在 访 问控 制 中 ,访 问 可 以对 一个 系 统或 在 一个
DA C模 型是 根据 自主访 问策 略 建立 的一种 模型 ,允
系 统 内部进 行 。在 访 问 控制 框 架 内主 要 涉及 请求 访
许 合 法用 户 以用 户或 用 户组 的身份 访 问策 略 规定 的 客 体 ,同 时阻止 非授 权用 户访 问客 体 。DA C模 型 的 主要 特点 是授 权 灵 活 ,系 统 中 的主体 可 以将 其拥 有
控 制模 型 、 当前 比较 流行 的基 于角 色的访 问控 制模 型和 基 于任 务 的 访 问 控 制模 型 ;另 外还 介 绍 了 目前 人 们
研 究 的其 他 几 种 访 问控 制 模 型 ;最后 ,指 出访 问控 制 技 术 的 发展 趋 势 。
关 键 词 : 访 问控 制 ;基 于 角 色的 访 问控 制 :基 于任 务 的访 问控 制
第 2 3卷 第 o 3期 21 年 O 01 3月
农 业 图书 情 报 学 刊 Ju l f ir yadIfr 6 nS i csi Agi l r o  ̄ ba n oma o ce e r ut e oL r n n n c u

Vo . 3 N o 0 1 , 2 .3
(irr, bi nt nvri , a ghn0 3 0 , hn) LbayHee U idU i sy T n sa 6 0 0C ia e e t
Abt c T i atceito u e ec nr le h oo yg n rl r cpe ea o ae eta io a o t l d lc mp rd sr t hs r l r d c dt o t c n lg e ea i il, lb rtdt dt n l nr a i n h o t p n h r i c o mo e, o ae

自由访问控制的安全性:研究综述

自由访问控制的安全性:研究综述

1 引言
访 问控制技术是 系统 安全研 究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其早期 研 究主要用于集 中式 系统 , 尤其 是操作 系统 的安全 保护 。访 问控制机制可 以限制对关 键资 源 的访 问 , 防止非 法用 户进入
如果 自主访问控制不加 以控 制就会产生严重 的安全 隐患。例 如, 用户 S 可 以将其对 实体 0的访 问权限传递给用 户 S 从 , 而使不具备对 0访 问权限的 S 也 可以访问 0, 这样的结果是
摘 要 自 由访 问控 制 ( C 是 大 多数 操 作 系 统保 护机 制 的 核 心 , C 的 安 全 性 研 究 关 注 对 象 的 权 限 是 否 被 泄 漏 给 DA ) DA
未授 权 主 体 。本 文 介 绍 了 D AC安 全 性研 究 的 相 关 工作 , 点 讨 论 了三 种 典 型 的 D 重 AC模 式 及 其 安 全 性 分 析 。现 有 的
展, 大量分布式 系统 出现 , 问控制 的研 究重点转 向分布式 系 访
统安全 。
访问控制模式 , 文[ ~ l , 8 。由近期 在 I E 如 3 6 12 E E安全 和私
模 型在 D AC定义上还存在 争论 , 同时 对安全性 的分析也存在 不足 。研 究满足 DA C定 义且 安全性 可判 定的访 问控 制
系统 , 一 个 重要 的研 究 方 向 。 是
关 键 词 自 由访 问控 制 , 全 性 , 安 重标 记 , 局 格
Re e r h o a e y o s r to r c s Co r l s a c n S f t f Dic e i na y Ac e nt o s
( l g f o u e , eh n ie s y, e ig 1 0 8 ) Col eo mp tr B i a g Unv r i B in 0 0 3 。 e C t j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综述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综述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综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了现代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可以帮助政府更加高效、便捷地为民众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

然而,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安全问题也成为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综述几种常见的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以帮助政府加强安全保障。

一、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电子政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数据加密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特定的算法计算,将原始数据变为具有难以破解的加密形式,以防止数据泄露。

当前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是指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同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而非对称加密则是通过公钥和私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

政府可以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二、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指为用户提供相应权限来访问数据和应用程序的一种技术。

通过访问控制,政府可以控制用户访问数据库和文件服务器的权利,并确保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够访问系统。

常用的访问控制技术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和基于标签的访问控制等。

三、网络安全技术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展需要由网络来链接各个部门和用户,因此网络安全技术也成为了电子政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网络攻击的不断出现,政府机关需要采用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预防系统等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来确保系统的安全。

另外,政府机关还应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以提高整体安全保障能力。

四、移动应用安全技术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设备来访问政府信息和服务,而移动应用也成为了电子政务服务的又一途径。

随着移动应用的不断普及,移动应用安全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移动应用安全技术包括应用程序安全、存储安全、传输安全等方面。

政府需要在移动应用开发前考虑安全问题,并进行相关安全评估和测试。

五、云安全技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也开始将电子政务系统迁移到云上,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访问控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

所谓访问控制,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从而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或者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造成破坏。

访问控制一般包括主体、客体和安全访问规则3个元素。

主体是指发出访问操作、存取要求的主动方,通常指用户或某个进程;客体是一种信息实体,指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可以是文件、数据、页面、程序等;访问规则规定了哪些主体能够访问相应的客体,访问权限有多大。

1访问控制一般原理在访问控制中,访问可以对一个系统或在一个系统内部进行。

在访问控制框架内主要涉及请求访问、通知访问结果以及提交访问信息。

访问控制的一般模型见图1。

该模型包含了主体、客体、访问控制实施模块和访问控制决策模块。

实施模块执行访问控制机制,根据主体提出的访问请求和决策规则对访问请求进行分析处理,在授权范围内,允许主体对客体进行有限的访问;决策模块表示一组访问控制规则和策略,它控制着主体的访问许可,限制其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访问哪些客体。

2传统访问控制早期的访问控制安全模型有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 )模型和强制访问控制(M andatory Access Control,M AC )模型,这两种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占据着主导地位。

DAC 模型是根据自主访问策略建立的一种模型,允许合法用户以用户或用户组的身份访问策略规定的客体,同时阻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客体。

DAC 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授权灵活,系统中的主体可以将其拥有的权限自主地授予其他用户;缺点是权限很容易因传递而出现失控,进而导致信息泄漏。

M AC 模型是一种多级访问控制策略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系统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实行强制访问控制,系统事先给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分配不同的安全级别属性,在实施访问控制时,系统先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的安全级别属性进行比较,再决定访问主体能否访问该受控对象。

介质访问控制

介质访问控制

介质访问控制介质访问控制综述局域⽹的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两个⼦层。

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或简称LLC)是局域⽹中数据链路层的上层部分,IEEE 802.2中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户的数据链路服务通过LLC⼦层为⽹络层提供统⼀的接⼝。

在LLC⼦层下⾯是MAC⼦层。

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属于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下的⼀个⼦层,提供介质访问控控制的功能。

模型图如下:1. 为什么需要介质访问控制?因为局域⽹是⼀种⼴播式的⽹络(⼴域⽹是⼀种点对点的⽹络),所有联⽹计算机都共享⼀个公共信道,所以,需要⼀种⽅法能有效地分配传输介质的使⽤权,使得两对结点之间的通信不会发⽣相互⼲扰的情况,这种功能就叫介质访问控制。

2. 介质访问控制的分类?常见的介质访问控制⽅法有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和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其中前者是静态划分信道的⽅法,⽽后两者是动态分配信道的⽅法。

2.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将使⽤介质的每个设备与来⾃同⼀通信信道上的其他设备的通信隔离开来,把时域和频域资源合理地分配给⽹络上的设备。

信道划分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时、分频、分码等⽅法把原来的⼀条⼴播信道,逻辑上分为⼉条⽤于两个结点之间通信的互不⼲扰的⼦信道,实际上就是把⼴播信道转变为点对点信道。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分为以下4 种:频分多路复⽤(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频分多路复⽤是⼀种将多路基带信号调制到不同频率载波上,再叠加形成⼀个复合信号的多路复⽤技术。

每个⼦信道分配的带宽可不相同,但它们的总和必须不超过信道的总带宽。

在实际应⽤中,为了防⽌⼦信道之间的⼲扰,相邻信道之间需要加⼊“保护频带”。

频分多路复⽤的优点在于充分利⽤了传输介质的带宽,系统效率较⾼;由于技术⽐较成熟,实现也较容易。

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信息安全是当今数字化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在信息系统中,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是保护敏感信息和资源免受未经授权访问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对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概念和技术。

一、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是识别用户身份并验证其合法性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1. 用户名和密码:这是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法。

用户通过输入预先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其身份。

然而,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密码泄露和社会工程攻击的威胁,因此需要其他的身份认证技术作为补充。

2. 双因素身份认证:双因素身份认证结合两种或多种身份验证方法,以提高安全性。

例如,结合用户名和密码与短信验证码,或者结合指纹识别和密码等。

3. 生物特征识别: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面部或声纹等,来进行身份认证。

生物特征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然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能受到攻击,例如指纹模板的复制或面部识别的伪造。

4. 令牌身份认证:令牌是一种用于身份认证的可移动设备,如智能卡或USB加密令牌。

用户需要通过插入令牌并输入PIN码等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身份。

总体上,身份认证技术的选择应该考虑安全性、便利性和成本效益。

单一的身份认证方法可能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安全性,多种身份验证技术的组合能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二、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是控制用户对系统、应用程序或资源的访问权限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1. 强制访问控制(MAC):MAC基于标签或类别来定义对象或用户的安全级别,并通过规则来限制对这些对象的访问权限。

因此,只有具有相应安全级别的用户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对象。

MAC适用于需要严格的访问控制的环境,如军事或政府机构。

2. 自主访问控制(DAC):DAC允许资源的所有者自行决定其资源的访问权限。

资源的所有者可以授予或撤销其他用户对其资源的访问权限。

然而,DAC可能导致权限的滥用或不当授权,因此需要其他技术来加强访问控制。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共享资源的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共享资源的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 T 1 6 P3 3 H ;T 9 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0 ( 0 8 0 — 0 1 0 9 14 20)7 00— 7 0 3
Th c e s c tol e hn og fs a i g r s r e i e wor e an f c u i g e v r m e t e a c s on r c ol y o h rn e ou c n n t t k dm u a t rn n ion 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பைடு நூலகம்com
、 l
匐 出
网络化制造 环境下共享 资源的访 问控制 技术综述
刘 强 ,陈新 度 ,王 磊 ,徐 胜
( 广东工业大 学 机 电学 院 Cl MS重点实验室 ,广 东 广州 5 0 5 1 7) 0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网络化制造 系统 中制造资源的共享模式 ,分 析了共享制造资源安全访 问控 制领 域 的特殊需求。 综述 了网络化 制造 系统中使用的资源 访问控制模型——R Ac B 模型及基于此模 型
网络化 制造 的研 究 工作 自 2 0世纪 末 延续 至今 ,
其 旨在 实现企 业 问的协 同和 各种 社会 资源 的共 享和
或 服务 器 群上 ,通过 网络将 其功 能 或基 于这 些功 能
的 服务 ,以有偿 的 方式提 供 给使 用 者 , 由 A P运 并 S 营 商 负责 管理 、维护 和更 新 这些 功能 和服 务 ,其 本 质 就是 资 源 的集 中管理 和分 散 使 用口。相 关 的研 究 l 工 作在 关键 技 术【、 用模 式 等 方面 展开 。 应 制造 网
Abs r c : n y i g t e s a i g mo e f h n f c u ig r s r e e wo k d Ma u a t r g t a t Bya al n h h r d so e ma u a t r e ou c s i n t r e n f c u i z n t n n n En i me t t o e s e i e u r vr on n , h s p cal q i r eme t fa c s c t fs a e a u a t r g r . n s o c es on r o h r d m n f c u i e ol n s r e r c i d A op l r o e emp o e d l e o k d man f c u ig s s e , ou c sa e a qur . p ua d e m l y d wi ey i n t r e n w ua t r y t m n RB AC. Sd s r e nde a lAc e s c to e h i e v v d i h s mo e ic u i g r l i e c i d i t i b . c s on r l c n qu s i ole t i d l d n o e t n n n h er r h e ,a c s on r o a n。 ol e eg t n an on tai ta s r n r u e i a c i s c e s c t d m i r e d l a i d c s r n l o a e itod c d ol o s qu n i l , n r o er t e ap l at n o o e t c n q e e o k d ma u a t r g e e t l a d mo e v , h p i i f h s h i u s i n t r e n f c u i ay c o t e n w n s s e a e iu t t d. x e d d RB y t m r ls r e An e t n e AC d e e o e o e e u e t e a c s on r l I a mo e i d v l p d t x c t c e s c to S h i i u l g n z t e o k d ma u a t r g f l a e sc n tu t n a d r n i e n vr a a ia i i n t r e n f c u i e d b s d on i o s r c i n u t t or on n w n i t o m c ar c er t . h a t s i i c

VPN技术综述实验报告

VPN技术综述实验报告

目录1.题目 (2)2.分工 (2)3.VPN技术综述 (2)3.1 VPN技术概述 (2)3.2 VPN的关键技术 (2)3.2.1 安全隧道技术 (2)3.2.2 用户认证技术 (3)3.2.3 访问控制技术 (3)3.2.4 数据加密技术 (3)3.3 网上银行的VPN (3)3.3.1 网上银行概述 (3)3.3.2 SSL VPN与IPSec VPN技术 (4)3.3.3 基于SSL VPN的解决方案 (5)3.4 VPN服务器的搭建方法探讨 (5)参考文献 (7)1.题目VPN技术综述①主流的VPN技术及工作原理:基于IPsee、基于SSL等②校园网的VPN解决方案③网上银行的VPN④VPN服务器的搭建方法探讨2.分工1同学负责主流的VPN技术及工作原理和校园网的VPN解决方案两个方面的调研综述。

2同学负责VPN关键技术、网上银行的VPN和VPN服务器的搭建方法探讨三个方面的调研综述。

3.VPN技术综述3.1 VPN技术概述VPN指的是依靠ISP和其他NSP,在公共网络建立专有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技术。

由于VPN是在因特网上临时建立的虚拟专用网络,用户可以节省租用专线的费用,价格低廉是VPN 的一个主要特点。

VPN的典型特征是对进行传输的数据采用安全加密技术和数据验证手段,利用隧道封装技术使其在公共网络上安全传输。

3.2 VPN的关键技术弋改珍等将VPN的关键技术主要归纳为安全隧道技术、用户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1],这四项技术保证了数据能够在公共网络上进行安全可靠地传输。

3.2.1 安全隧道技术隧道是利用一种协议传输另一种协议的技术,即用隧道协议来实现VPN功能。

为创建隧道,隧道的客户机和服务器必须使用同样的隧道协议。

1)PPTP(点到点隧道协议)是一种用于让远程用户拨号连接到本地ISP,通过因特网安全远程访问公司资源的新型技术。

它能将PPP(点到点协议)帧封装成IP数据包,以便能够在基于IP的互联网上进行传输。

最新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最新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自主访问控制综述摘要: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必备的功能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决定谁能够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的何种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

而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则是最早的访问控制策略之一,至今已发展出多种改进的访问控制策略。

本文首先从一般访问控制技术入手,介绍访问控制的基本要素和模型,以及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了包括传统DAC策略在内的多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接下来列举了四种自主访问控制的实现技术和他们的优劣之处;最后对自主访问控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简略介绍其发展趋势。

1自主访问控制基本概念访问控制是指控制系统中主体(例如进程)对客体(例如文件目录等)的访问(例如读、写和执行等)。

自主访问控制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是由客体的属主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允许主体(客体的拥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制定谁以何种访问模式去访问该客体。

1.1访问控制基本要素访问控制由最基本的三要素组成:主体(Subject):可以对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如用户、进程、I/O设备等。

●客体(Object):接受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如文件、共享内存、管道等。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如访问矩阵、访问控制表等。

1.2访问控制基本模型自从1969年,B. W. Lampson通过形式化表示方法运用主体、客体和访问矩阵(Access Matrix)的思想第一次对访问控制问题进行了抽象,经过多年的扩充和改造,现在已有多种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变种。

本文介绍的是访问控制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一是引用监控器,这是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模型,进而介绍了访问控制在安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安全技术的关系;二是访问矩阵,这是访问控制技术最基本的抽象模型。

1.2.1引用监控器1972年,作为承担美国军的一项计算机安全规划研究任务的研究成果,J. P. Anderso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用监控器(Reference Monitor)、安全内核(Security Kernel)等重要思想。

信息安全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技术综述概述:信息安全技术是指应对网络环境下各种威胁和风险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旨在确保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各类安全威胁层出不穷。

本文将对信息安全技术的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常见的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领域。

一、网络安全技术1.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通过规则管理和监控网络流量,控制网络对外的通信,起到保护内部网络免受恶意攻击的作用。

常见的防火墙技术有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代理等。

2.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通过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识别并阻止潜在的入侵和恶意行为。

该技术可分为基于签名的检测和基于行为的检测两种方式,并可采用入侵防御系统、漏洞扫描工具等实现。

3. 密码学技术密码学技术主要应用于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常见的密码学技术包括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哈希算法。

二、应用安全技术1. 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是确认用户身份的一种方式,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系统或资源。

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有密码认证、生物特征认证和多因素认证等。

2.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限制用户对系统或资源的访问权限,并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授权范围内的资源。

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包括访问控制列表、角色基于访问控制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等。

3. 安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用于对系统中的行为和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监控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常见的安全审计技术包括日志审计、事件溯源和异常检测等。

三、数据安全技术1.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是为了应对数据意外丢失或破坏而采取的措施,旨在保障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常见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包括磁盘镜像、增量备份和容灾恢复等。

2.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通过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使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易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综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不断增长,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信息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对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综述,涵盖了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以及安全审计技术等。

一、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之一,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哈希算法。

其中,对称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密钥,包括DES、3DES、AES等;非对称加密算法则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如RSA、ECC等;哈希函数可以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成指定长度的摘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二、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可以对网络通信进行控制和管理,校验进出网络的数据包,实现对网络流量的过滤和监控。

现代防火墙技术已经逐步向深度包检测、协议分析、行为识别等多个方向发展,提供了比传统防火墙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

三、访问控制技术在信息系统中,访问控制技术是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进行操作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权限等对用户进行识别和验证,实现对系统资源的授权管理。

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身份鉴别、权限设置、访问审批等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四、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IDS)技术可以发现和响应未经授权的入侵或攻击行为,监测系统或网络中的异常情况,并提供有关入侵事件的信息和警告。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主机入侵检测(HIDS)和网络入侵检测(NIDS)两种形式,通过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等数据,及时发现并响应攻击行为。

五、安全审计技术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环节,安全审计技术可以监测和记录系统、网络和应用的安全事件、异常操作等活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报告和警告。

安全审计技术主要包括日志审计、审计跟踪、事件响应等方面,通过有效的安全审计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安全威胁。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安全审计技术等。

数据隐私保护和身份认证技术综述

数据隐私保护和身份认证技术综述

数据隐私保护和身份认证技术综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个人隐私和身份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和确保身份认证的真实性,数据隐私保护和身份认证技术成为了当前互联网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数据隐私保护和身份认证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指南。

一、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指的是对个人数据进行保护,防止第三方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篡改和滥用。

当前常见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加密、数据脱敏、访问控制以及数据匿名化等。

1.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一种将原始数据进行编码转换,使其变得不可读取的技术。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哈希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解密,而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公钥和私钥进行加解密。

哈希算法则是将数据转化为一段固定长度的字符串,能够对数据完整性进行校验。

这些加密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未授权的个人或组织获取。

2. 数据脱敏技术数据脱敏技术是一种将敏感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的方法,使得处理后的数据不再具备可以识别个人身份的特征。

常见的脱敏技术包括匿名化、泛化、删除和替换等。

匿名化是指将敏感数据中的个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直接删除;泛化是将具体的数值替换成某个范围内的类别值;删除是指直接删除敏感数据;替换则是将敏感数据使用和原始数据无关的值进行替代。

3.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一种根据个人身份和权限设置数据访问权限的方法。

通过建立访问控制策略和权限管理机制,来控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

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和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IBAC)。

4. 数据匿名化技术数据匿名化技术是一种将个人身份与敏感信息分离的技术。

通过对个人身份和敏感信息进行随机化处理,使得外部用户无法将敏感数据与特定个人相关联。

数据匿名化技术能够保护个人隐私,但同时需要平衡数据可用性和匿名性之间的关系。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综述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运用更加普遍。

在计算机技术运用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越发重要,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常用方式。

本文介绍了研究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的意义,主流的访问控制技术以及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关键字:信息安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0.引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愈加广泛。

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

当今社会生活中,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网络的普及,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商业、金融和国防等领域的网络应用中,安全问题必须有效得到解决,否则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一般而言信息安全探讨的课题包括了: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etion)、加密(Encryption)、认证(Authentieation)、访问控制(Aeeess Control)以及审核(Auditing)等等。

作为五大服务之一的访问控制服务,在网络安全体系的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即为判断使用者是否有权限使用、或更动某一项资源,并防止非授权的使用者滥用资源。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是通过对访问主体的身份进行限制,对访问的对象进行保护,并且通过技术限制,禁止访问对象受到入侵和破坏。

1.研究访问控制技术的意义全球互联网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飞快的发展,正式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网络依然成为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神经中枢,网络的诞生和大规模应用使一个国家的领域不仅包含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而且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中交流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和部门间的协作日益增多。

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访的过程逐越来越多,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也越发担忧。

因此,如何保证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与互相操作,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信息要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才会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而更多更高效的利用信息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谁掌握的信息资源更多,就能更好的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应用已经走入了每个人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当中,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上网查资料看新闻,上网跟别人讨论问题,去网
上的商店买东西。很多企业采用网页应用程序来办公,实现办公自动化,对企业做宣传,策划活动,甚至与其他企业做生意。在各种网络活动中,难以
避免地存在着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各种需要保护的资源,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非法破坏。访问控制从广义上来讲就是防止未授权的侵入,包括用户身
集及过滤功能模块、事件分析比较及报警控制功能模块和审计事件的记录、审计日志维护及查询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系统运行效率略有损
失,但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论文最后介绍了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以期更有力的保障教育网的安全.
7.学位论文王丙焕股票交易监控系统中的访问控制 2008
年,卷(期):2006,28(4)
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23条)
1.吴世忠2003国内外网络与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上)[期刊论文]-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4(1)
2.王宁信息保障的理解和实践[期刊论文]-信息网络安全 2004(1)
3.李晓东.阎保平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其安全[期刊论文]-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2(5)
XML文档的安全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和传统的信息系统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相比,XML文档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比如XML文档的半结构化特征和复杂的模式定义、以及XML文档的
服务平台——Internet。一方面可以利用相关特点更好地实现对信息的保护,但是由于其结构模式方面的相对复杂性,相应地使得其安全保护也出现了
上,加入了文件访问控制列表(ACL),添加了基于多级安全模型的强制访问控制(MAC)机制,从而实现了TCSEC标准中B1级的部分性能,大大加强了
Linux的访问控制性能。
第五章首先介绍了Windows NT/2000的安全机制和组件、用户身份标识与鉴别和访问控制机制,然后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结合硬件(USB Key)的登录管理
恶意或非恶意的攻击要及时记录,必要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该课题在Linux操作系统原C2级安全的自主访问控制的基础上增加SMS/OS安全管理软件,使其具
有B1级安全的主要特性,从而构造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强认证系统.课题在增加强制访问控制、三权分立功能(将原有的超级用户权限细化并分配给
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特别对安全审计子系统进行了研究.对其各功能模块(审计事件的收
决了第一个问题,它克服了超文本语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缺乏语义的特点,并且由于易读、可扩充等优点使其得到了诸多全球著名计算
机厂商的支持,成为Internet上信息交互和发布的事实标准。在这种背景下,XML文档信息的安全就成为保证Internet应用可行性的关键之一,确保
4.黄亮.黄菊香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期刊论文]-现代情报 2004(1)
5.U Leonhardt.J Magee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for a distributed location service 1998(1)
6.焦俊梅浅淡网络信息的安全措施 2003(5)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作者:鲍连承, 赵景波, BAO Lian-cheng, ZHAO Jing-bo
洛伊木马等攻击,安全难以得到完全保证。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针对授权表达和处理性能,本文在已有的授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授权树的XML文档标记算法,该算法是系统访问控制处理的核心
;并给出了一个安全信息服务的框架。通过实验表明该算法可有效地改善系统的处理性能。另一方面,针对安全性不够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方向入手
基于Linux系统设计并实现的通用软件封装器是一个可实现多种安全措施的通用平台,如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重点阐述了利用通用软件封装器在
Linux中实现强制访问控制的机制,并与SELinux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给出了实验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达到预期目的.
6.学位论文欧爱辉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强认证系统的审计子系统的研究 2003
一些新的问题,具体包括:(i)在自主访问控制下,针对XML文档的特点,授权如何表达才能在简单的同时表达能力更强;(ii)Internet上的多用户特点
对系统处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ii)已有的XML安全模型基本都是自主访问控制模型,但是在系统中仅仅有自主访问控制是不够的,难以抵御特
政务甚至是很多军事信息都通过Internet进行发布和交互。因此,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共享在Internet上,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在“数据海洋”中寻
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数据泄密、数据篡改事件。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提出很好地解
systems 1995
23.邓集波.洪帆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期刊论文]-软件学报 2003(1)ML文档的信息安全保护研究 2003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成为信息时代总的发展趋势。Internet已经成为大部分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电子商务、电子
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两种机制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介绍了一些新型的访问控制机制。
第三章分析了Linux的访问控制机制的特点,指出了其中的缺陷,主要是自主访问控制不够完善和缺乏强制访问控制,然后介绍了一些改进技术。在第四
章,介绍了GAFC访问控制框架,并且借鉴该框架,利用劫持系统调用的方法,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增强的访问控制系统。该系统在Linux内核2.4.18的基础
13.毛碧波.孙玉芳角色访问控制[期刊论文]-计算机科学 2003(1)
14.张正兰.许建基于PKI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4(1)
15.G Denker.J Millen.Y Miyake PKI and revocation survey 2000
21.David F Ferraiolo.Ravi S Sandhu Proposed NIST standard for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2001(3)
22.T Jaeger.A Prakash Implementation of a 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model for script-based
18.洪帆.何绪斌.徐智勇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期刊论文]-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0(2)
19.严悍.张宏.许满武基于角色访问控制对象建模及实现[期刊论文]-计算机学报 2000(10)
20.黄益民.平玲娣.潘雪增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扩展模型及其实现[期刊论文]-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3(10)
在自主访问控制中利用强制访问控制对信息流动控制的思想,使得最终的系统既保持了自主访问控制的灵活、易用的特点,同时又具备强制访问控制的
安全性。
2.期刊论文陈兴蜀.李旭伟.沈昌祥.朱宏.冯伟森一种增强自主访问控制安全性的方案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
版)2003,35(4)
提出的自主访问控制系统的安全增强方案在进行评估和监控.采用数字双签名方案对授权主体和被授权主体进行身份鉴别,在不破坏自主访问控制的
份认证,访问权限的授予,以及对访问活动的审计等方面。在现代金融信息领域,各种金融活动比如,货币的发行、流通与回笼,货币的借贷,外汇、
10.浅谈访问控制技术[期刊论文]-电子展望与决策 1999(1)
11.Gary N Stone.Bert Lundy.Geoffrey G Xie Network Policy Languages:A survey and a new approach 2001
12.刘宏月.范九伦.马建峰访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4(1)
作者单位:鲍连承,BAO Lian-cheng(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赵景波,ZHAO Jing-bo(海军
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名:电气传动自动化
英文刊名: ELECTRIC DRIVE AUTOMATION
和访问控制方案。
4.学位论文王加森基于LINUX的安全操作系统 2002
该论文首先研究了相关的安全评估标准,并对Linux内核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然后以TCSEC为标准,基于Liinux内核2.4.4,分别从访问控制表、权能、系
统审计以及强制访问控制四个方面对Linux内核进行了改进,使Linux的安全级别从C1级提高到了B1级.论文重点介绍了强制访问控制机制的理论及实现,包
该课题来源于教育部立项的"教育信息资源保障强认证系统"项目中的子项目"教育信息资源保障强认证操作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全球信息
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连接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恶意软
件和其他不轨行为的攻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网服务器中存储的各类信息需要分类保护,对于
括进程间通信的强制访问控制以及网络强制访问控制的实现,并详细阐述了强制访问控制对特洛伊木马的防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