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合集下载

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2006年第28卷第4期第1页电气传动自动化ELECTRICDRIVEAUToMATIoNV01.28。

No.42006。

28(4):1~5文章编号:1005—7277(2006)04—000l—05访问控制技术综述鲍连承1,赵景波l,2(1.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l;2.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访问控制是一门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

论文介绍了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的原理和特点,描述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分析了RBAC96模型、ARBAc97模型以及最近提出的NIsTRBAc建议标准的原理和特点。

关键词: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角色管理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AsurVeyonacce辎c帅troltechIlology—E≯AD—L妇n—c^P,191,Z且rAD-,抛—601’2(1.Ⅳ面ySH6m洲聊Ac础州,Qi增加266071,伪iM;2.A“幻mm如nco讹酽,日舶inE画船e^愕‰如邮蚵,日舶讥150001,吼im)Abstract:Accesscontrolisimportantinfo册ationsecuritytechnology.DiscretionarycontmlandmandatorycontIDlintroduced.Thetechnologyofmle—basedcontrolisdescribed.711leprincipl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modelRBAC96andthemodelARBAC97weUthenewlypmposedNISTRBACstandardanalyzedindetail.Keywords:DAC;MAC;RBAC;mlemanagement1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上应用的日益增加,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现。

目前,世界各国都深亥口认识到信息、计算机、网络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并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实践。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访问控制技术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主要目标是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或实体能够访问系统资源。

访问控制技术在各种应用中被广泛应用,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分类、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一、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1.身份识别和认证:确定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有密码、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2.权限授权:根据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和权限进行授权,确定其能够访问的资源,常用的权限授权策略有访问控制列表(ACL)、角色基于访问控制(RBAC)等。

3.安全策略:定义系统的安全策略,包括资源的保护级别、访问控制策略、访问审计等。

二、访问控制技术的主要分类根据实现方式和策略的不同,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逻辑访问控制:基于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和权限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常用的技术有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列表等。

2.物理访问控制:通过物理手段来限制对资源的访问,如门禁系统、安全门等。

3.操作系统级访问控制:主要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MAC)等技术,用于保护操作系统资源。

4.数据库访问控制:用于限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访问权限,常用的技术有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行级访问控制等。

5.网络访问控制: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用于保护网络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三、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1.基于属性访问控制(ABAC):ABAC是一种新兴的访问控制模型,它通过基于属性的访问策略来控制对资源的访问,相比传统的基于身份和权限的访问控制更加灵活和精细。

2.基于机器学习的访问控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进行访问控制决策,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行为模式来识别异常访问行为,提高对未知攻击的检测和预防能力。

3.云计算访问控制:由于云计算环境中的资源共享性和虚拟化特性,访问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角色的云访问控制、多租户访问控制等技术,以应对云环境下的安全挑战。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理论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理论

信息安全概论第六章访问控制理论目 录Contents Page01访问控制矩阵模型02 Bell-LaPadula模型03 RBAC模型04 授权与访问控制实现框架通过对访问控制矩阵模型的介绍引进一些基本概念;揭示访问控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访问控制理论本章主要内容6.1 访问控制矩阵模型访问控制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保护状态,以及描述安全状态的一种方法。

把所有受保护的实体(如数据、文件等)的集合称为客体(Object)集合,记为O ;而把能够发起行为的实体集合(如人、进程等)称为主体(Subject)集合,记为S 。

主体是行为的发起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客体是行为承担者,处于被动地位。

在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访问是r (只读)、w (读写)、a (只写)、e (执行)、c (控制)等,它们被称为权限(Right)集合,记为R 。

访问控制理论对于一个主体 和一个客体 ,用 来表示当前允许s对o 实施的所有访问权限集合。

这样可以得到以S 中元素为行指标,O 中元素为列指标,表值为 的一个矩阵A ,称为访问控制矩阵。

这时,系统的保护状态可以用三元组(S ,O ,A )来表示。

访问控制理论表6.1表示了一个主体集合S ={张三,李四,进程1},客体集合O ={文件1,文件2,进程1}的一个访问控制表(矩阵)。

访问权限集合为R ={r (只读),a (只写),ww (读写),e (执行),app (添加),o (拥有)}。

本示例中,一个用户对文件的读、写权限,对进程的执行权限比较容易理解。

李四对进程1的写权限可以定义为,李四给进程1发送数据,实现通信。

同样,张三对进程1的读权限可以定义为,张三接收进程1发来的数据,实现通信。

而进程1对自身没有任何操作权限,但对两个文件则有读权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系统的不同,可能一个相同名字的权限会有不同的含义。

如在一些系统中张三对进程1的读权限有可能会表示复制这个进程。

访问控制理论访问控制理论表6.1访问控制矩阵示例一客体文件 1文件 2进程 1主体张三{w}{r}{e,r}李四{a,e}{w,o,app}{a}进程1{r}{r}Φ表6.2给出访问控制矩阵的又一示例。

课件15第6-4~5节自主与强制访问控制

课件15第6-4~5节自主与强制访问控制

口令机制的缺陷
1、系统不知谁访问了客体。对客体访问
的口令是手工分发的,不需要系统参与 2、安全性脆弱。需要把该客体的口令写 在程序中,这样很容易造成口令的泄露。 3、使用不方便。每个用户需要记忆许多 需要访问的客体的口令,很不友好。 4、管理麻烦。撤消某用户对某客体的访 问权,只能改变该客体的口令,必须通 知新口令给其他用户。
不安全的隐患。 系统无法区分是用户合法的修改还是木 马程序的非法修改; 无法防止木马程序利用共享客体或隐蔽 信道传送信息。 无法解决因用户无意(如程序错误、某 些误操作等)或不负责任的操作而造成 的敏感信息的泄漏问题。
五、实现DAC的实例
VAX/VMS曾经是非常典型的小型机操作
系统,其中采用的支持DAC的文件系统 的保护机制是一种很有效的文件安全的 保护方法,在许多操作系统中广泛地应 用。
三、 面向过程的访问控制
面向过程的访问控制是指在主体访问客
体的过程中对主体的访问操作进行监视 与限制。例如,对于只有读权的主体, 就要控制它不能对客体进行修改。要实 现面向过程的访问控制就要建立一个对 客体访问进行控制的过程,该过程能够 自己进行用户认证,以此加强操作系统 的基本认证能力。
该访问控制过程实际上是为被保护的客
由于权限表体现的是访问矩阵中单行的
信息,所以对某个特定客体而言,一般 情况下很难确定所有能够访问它的所有 主体,因此,利用访问权限表不能实现 完备的自主访问控制。因此实际利用权 限表实现自主访问控制的系统并不多。
2、前缀表(profiles)机制
前缀表中存放着主体可访问的每个客体
的名字和访问权。当主体要访问某个客 体时,系统将检查该主体的前缀中是否 具有它所请求的访问权。前缀表机制的 实现存在以下困难需要解决: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简介-资料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简介-资料

2019/10/17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简介
8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与分布式计算机实验室(IDC)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续)
RBAC时态约束模型
为满足用户-角色关系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的动态性 要求,Bertino等人于2000年提出Temporal-RBAC模 型。该模型支持角色的周期使能和角色激活的时序依 赖关系
属性的易变性(mutable)和控制的连续性(continuity) 是UCON 模型与其他访问控制模型的最大差别。
2019/10/17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简介
14
使用控制模型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与分布式计算机实验室(IDC)
UCON现有研究分类:
UCONABC核心模型 授权策略语言、语法和框架 安全性分析 网格计算环境 授权框架 协作环境授权框架 面向普适计算环境 面向移动自组网 面向网络服务 面向数字版权管理 多自治域环境授权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简介
9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与分布式计算机实验室(IDC)
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
(task-based access control,简称TBAC)
TBAC模型是一种基于任务、采用动态授权的主动安 全模型。它从应用和企业的角度来解决安全问题。它 采用面向任务的观点,从任务的角度来建立安全模型和 实现安全机制,在任务处理的过程中提供实时的安全管 理。 TBAC的基本思想:
现有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抽取风险因素 授予风险因素权重 简单累加得出风险等级
Jame BD 准备下一步将风险引入到访问控制中。
2019/10/17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简介
13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1 访 问控制 一般原 理 在 访 问控 制 中 ,访 问 可 以对 一个 系 统或 在 一个
DA C模 型是 根据 自主访 问策 略 建立 的一种 模型 ,允
系 统 内部进 行 。在 访 问 控制 框 架 内主 要 涉及 请求 访
许 合 法用 户 以用 户或 用 户组 的身份 访 问策 略 规定 的 客 体 ,同 时阻止 非授 权用 户访 问客 体 。DA C模 型 的 主要 特点 是授 权 灵 活 ,系 统 中 的主体 可 以将 其拥 有
控 制模 型 、 当前 比较 流行 的基 于角 色的访 问控 制模 型和 基 于任 务 的 访 问 控 制模 型 ;另 外还 介 绍 了 目前 人 们
研 究 的其 他 几 种 访 问控 制 模 型 ;最后 ,指 出访 问控 制 技 术 的 发展 趋 势 。
关 键 词 : 访 问控 制 ;基 于 角 色的 访 问控 制 :基 于任 务 的访 问控 制
第 2 3卷 第 o 3期 21 年 O 01 3月
农 业 图书 情 报 学 刊 Ju l f ir yadIfr 6 nS i csi Agi l r o  ̄ ba n oma o ce e r ut e oL r n n n c u

Vo . 3 N o 0 1 , 2 .3
(irr, bi nt nvri , a ghn0 3 0 , hn) LbayHee U idU i sy T n sa 6 0 0C ia e e t
Abt c T i atceito u e ec nr le h oo yg n rl r cpe ea o ae eta io a o t l d lc mp rd sr t hs r l r d c dt o t c n lg e ea i il, lb rtdt dt n l nr a i n h o t p n h r i c o mo e, o ae

访问控制总结报告

访问控制总结报告

访问控制总结报告第一篇:访问控制总结报告1.访问控制概念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安全需求之一。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TCSEC,即橘皮书),已成为目前公认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级别的划分标准。

访问控制在该标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安全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的要求:计算机系统必须设置一种定义清晰明确的安全授权策略;对每个客体设置一个访问标签,以标示其安全级别;主体访问客体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审计信息必须独立保存,以使与安全相关的动作能够追踪到责任人。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访问控制常常与授权、身份鉴别和认证、审计相关联。

设计访问控制系统时,首先要考虑三个基本元素: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模型以及访问控制机制。

其中,访问控制策略是定义如何管理访问控制,在什么情况下谁可以访问什么资源。

访问控制策略是动态变化的。

访问控制策略是通过访问机制来执行,访问控制机制有很多种,各有优劣。

一般访问控制机制需要用户和资源的安全属性。

用户安全属性包括用户名,组名以及用户所属的角色等,或者其他能反映用户信任级别的标志。

资源属性包括标志、类型和访问控制列表等。

为了判别用户是否有对资源的访问,访问控制机制对比用户和资源的安全属性。

访问控制模型是从综合的角度提供实施选择和计算环境,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框架结构。

目前人们提出的访问控制方式包括:自主性访问控制、强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

2.访问控制方式分类2.1 自主访问控制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DoD)在1985年公布的“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TCSEC)”中明确提出了访问控制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一般的访问控制机制有两种: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自由访问控制的安全性:研究综述

自由访问控制的安全性:研究综述

1 引言
访 问控制技术是 系统 安全研 究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其早期 研 究主要用于集 中式 系统 , 尤其 是操作 系统 的安全 保护 。访 问控制机制可 以限制对关 键资 源 的访 问 , 防止非 法用 户进入
如果 自主访问控制不加 以控 制就会产生严重 的安全 隐患。例 如, 用户 S 可 以将其对 实体 0的访 问权限传递给用 户 S 从 , 而使不具备对 0访 问权限的 S 也 可以访问 0, 这样的结果是
摘 要 自 由访 问控 制 ( C 是 大 多数 操 作 系 统保 护机 制 的 核 心 , C 的 安 全 性 研 究 关 注 对 象 的 权 限 是 否 被 泄 漏 给 DA ) DA
未授 权 主 体 。本 文 介 绍 了 D AC安 全 性研 究 的 相 关 工作 , 点 讨 论 了三 种 典 型 的 D 重 AC模 式 及 其 安 全 性 分 析 。现 有 的
展, 大量分布式 系统 出现 , 问控制 的研 究重点转 向分布式 系 访
统安全 。
访问控制模式 , 文[ ~ l , 8 。由近期 在 I E 如 3 6 12 E E安全 和私
模 型在 D AC定义上还存在 争论 , 同时 对安全性 的分析也存在 不足 。研 究满足 DA C定 义且 安全性 可判 定的访 问控 制
系统 , 一 个 重要 的研 究 方 向 。 是
关 键 词 自 由访 问控 制 , 全 性 , 安 重标 记 , 局 格
Re e r h o a e y o s r to r c s Co r l s a c n S f t f Dic e i na y Ac e nt o s
( l g f o u e , eh n ie s y, e ig 1 0 8 ) Col eo mp tr B i a g Unv r i B in 0 0 3 。 e C t j

(完整版)访问控制

(完整版)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在计算机系统中,认证、访问控制和审计共同建立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基础。

认证是用户进入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访问控制是鉴别用户的合法身份后,控制用户对数据信息的访问。

访问控制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依据授权对提出请求的资源访问请求加以控制。

访问控制是一种安全手段,既能够控制用户和其他系统和资源进行通信和交互,也能保证系统和资源未经授权的访问,并为成功认证的用户授权不同的访问等级。

访问控制包含的范围很广,它涵盖了几种不同的机制,因为访问控制是防范计算机系统和资源被未授权访问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地位。

提示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使用该计算机的过程是基本的访问控制形式。

一旦用户登录之后需要访问文件时,文件应该有一个包含能够访问它的用户和组的列表。

不在这个表上的用户,访问将会遭到拒绝。

用户的访问权限主要基于其身份和访问等级,访问控制给予组织控制、限制、监控以及保护资源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的能力。

访问控制模型是一种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发,描述安全系统并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

主要描述了主体访问客体的一种框架,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和安全机制来实现模型的规则和目标。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提出了访问控制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TCSEC 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阻止非授权用户对敏感信息的访问。

访问控制在准则中被分为两类: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Access ControIQAC )和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 )。

近几年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 )技术正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访问控制模型分类自主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DAC),又称任意访问控制,是根据自主访问控制策略建立的一种模型。

允许合法用户以用户或用户组的身份访问策略规定的客体,同时阻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客体。

某些用户还可以自主地把自己拥有的客体的访问权限授予其他用户。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访问控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

所谓访问控制,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从而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或者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造成破坏。

访问控制一般包括主体、客体和安全访问规则3个元素。

主体是指发出访问操作、存取要求的主动方,通常指用户或某个进程;客体是一种信息实体,指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可以是文件、数据、页面、程序等;访问规则规定了哪些主体能够访问相应的客体,访问权限有多大。

1访问控制一般原理在访问控制中,访问可以对一个系统或在一个系统内部进行。

在访问控制框架内主要涉及请求访问、通知访问结果以及提交访问信息。

访问控制的一般模型见图1。

该模型包含了主体、客体、访问控制实施模块和访问控制决策模块。

实施模块执行访问控制机制,根据主体提出的访问请求和决策规则对访问请求进行分析处理,在授权范围内,允许主体对客体进行有限的访问;决策模块表示一组访问控制规则和策略,它控制着主体的访问许可,限制其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访问哪些客体。

2传统访问控制早期的访问控制安全模型有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 )模型和强制访问控制(M andatory Access Control,M AC )模型,这两种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占据着主导地位。

DAC 模型是根据自主访问策略建立的一种模型,允许合法用户以用户或用户组的身份访问策略规定的客体,同时阻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客体。

DAC 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授权灵活,系统中的主体可以将其拥有的权限自主地授予其他用户;缺点是权限很容易因传递而出现失控,进而导致信息泄漏。

M AC 模型是一种多级访问控制策略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系统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实行强制访问控制,系统事先给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分配不同的安全级别属性,在实施访问控制时,系统先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的安全级别属性进行比较,再决定访问主体能否访问该受控对象。

访问控制原理与实现

访问控制原理与实现

访问控制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中用于限制对资源的访问的技术。

它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是指允许用户定义自己的权限,而强制访问控制则是由系统管理员定义的权限。

在自主访问控制中,用户可以定义自己的权限,例如,他们可以定义哪些文件或目录他们可以读取、写入或执行。

这可以通过使用文件系统的权限机制来实现。

在强制访问控制中,系统管理员定义了所有文件的权限,并且用户不能更改这些权限。

这种类型的访问控制通常在大型系统中使用,因为它可以确保系统中的所有文件都受到适当的保护。

下面是一些实现访问控制的常见技术:1. 文件系统权限机制:这是实现访问控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文件系统权限机制允许用户定义对文件的读取、写入和执行权限。

例如,如果一个用户被授予了读取文件的权限,则他们可以查看文件的内容,但如果他们没有写入或执行文件的权限,则他们无法修改或运行文件。

2. 角色和组:在许多操作系统中,用户被分配到角色或组中。

这些角色或组定义了用户的权限。

例如,管理员角色通常具有最高权限,而普通用户角色通常只能执行有限的操作。

这种类型的访问控制允许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角色或组分配权限,从而更好地控制系统的访问。

3. 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它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通信流量。

防火墙可以基于IP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实施访问控制。

它们可以阻止恶意软件、网络攻击和其他威胁进入系统。

4. 虚拟专用网络(VPN):VPN是一种加密的通信通道,它允许远程用户访问公司内部网络。

VPN通常基于访问控制列表(ACL)实施访问控制,以限制远程用户对内部网络的访问。

5. 数据库访问控制:在许多系统中,数据库是存储数据的主要存储介质。

数据库访问控制允许管理员定义哪些用户可以读取、写入或执行数据库中的数据。

这可以通过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提供的权限机制来实现。

6. 网络安全审计:网络安全审计是一种监控系统活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了解哪些用户正在访问系统以及他们正在执行哪些操作。

自主访问控制经典实例

自主访问控制经典实例

自主访问控制经典实例自主访问控制(DAC)是一种常见的访问控制模型,它允许资源的所有者决定谁可以访问其资源。

在DAC模型中,访问决策由资源的所有者或管理员制定,而不是由系统或其他实体强制执行。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主访问控制经典实例的介绍。

1. 文件系统权限控制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用于存储和组织文件的一种机制。

在文件系统中,每个文件和目录都有一组权限,用于控制谁可以读取、写入或执行这些文件和目录。

这些权限由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设置,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

2. 数据库访问控制数据库是一种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

在数据库中,可以使用自主访问控制来控制谁可以访问数据库中的哪些数据。

数据库管理员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例如读取、写入、更新或删除数据的权限,并将这些权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组。

3. 操作系统用户权限控制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资源和提供各种服务。

在操作系统中,可以使用自主访问控制来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系统管理员可以为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例如读取、写入或执行文件的权限,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改。

4. 网络访问控制列表网络访问控制列表(ACL)是一种用于控制网络流量的机制。

ACL可以根据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端口号等条件来过滤网络流量,并根据需要允许或拒绝特定的网络连接。

ACL可以在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上配置。

5. Web应用程序访问控制Web应用程序是通过Web浏览器访问的应用程序。

在Web应用程序中,可以使用自主访问控制来控制用户对不同页面、功能和资源的访问。

可以通过身份验证、授权和会话管理等机制来实现Web应用程序的访问控制。

6. 云计算资源访问控制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它提供了按需访问和共享计算资源的能力。

在云计算环境中,可以使用自主访问控制来控制用户对云资源的访问。

云服务提供商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组分配不同的权限,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改。

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综述信息安全是当今数字化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在信息系统中,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是保护敏感信息和资源免受未经授权访问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对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概念和技术。

一、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是识别用户身份并验证其合法性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1. 用户名和密码:这是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法。

用户通过输入预先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其身份。

然而,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密码泄露和社会工程攻击的威胁,因此需要其他的身份认证技术作为补充。

2. 双因素身份认证:双因素身份认证结合两种或多种身份验证方法,以提高安全性。

例如,结合用户名和密码与短信验证码,或者结合指纹识别和密码等。

3. 生物特征识别: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面部或声纹等,来进行身份认证。

生物特征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然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能受到攻击,例如指纹模板的复制或面部识别的伪造。

4. 令牌身份认证:令牌是一种用于身份认证的可移动设备,如智能卡或USB加密令牌。

用户需要通过插入令牌并输入PIN码等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身份。

总体上,身份认证技术的选择应该考虑安全性、便利性和成本效益。

单一的身份认证方法可能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安全性,多种身份验证技术的组合能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二、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是控制用户对系统、应用程序或资源的访问权限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1. 强制访问控制(MAC):MAC基于标签或类别来定义对象或用户的安全级别,并通过规则来限制对这些对象的访问权限。

因此,只有具有相应安全级别的用户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对象。

MAC适用于需要严格的访问控制的环境,如军事或政府机构。

2. 自主访问控制(DAC):DAC允许资源的所有者自行决定其资源的访问权限。

资源的所有者可以授予或撤销其他用户对其资源的访问权限。

然而,DAC可能导致权限的滥用或不当授权,因此需要其他技术来加强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与强制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与强制访问控制

1.2 自主访问控制
访问模式 对文件设置的访问模式: ①读拷贝(read-copy) 该模式允许主体对客体进行读与拷 贝的访问操作。 ②写删除(write-delete) 该访问模式允许主体用任何,包 括扩展(expanding)收缩(shrinking)以及删除(deleting) 的方法修改一个客体。 ③执行(execute) 该模式允许主体将客体作为一种可执行 文件而运行。在许多系统中,Execute模式需要Read模式。 ④Null(无效) 这种模式表示,主体对客体不具有任何访问 权。在存取控制表中用这种模式可以排斥某个特定的主体。 对目录的访问模式的最小集合是包括read与write-expand (写-扩展)。
1.3 强制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一般采用以下3种方法: ①限制访问控制 ②过程控制 ③系统限制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自主访问控制最大的缺点是主体权限太大,导致信 息泄漏,且不能防备木马的攻击。
1.2 自主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系统的实现:由访问控制矩阵提 供的信息以某中形式存放在系统中。
访问控制矩阵中的每行表示一个主体,每列表 示一个受保护的客体,矩阵中的元素表示主体可 以对客体的访问模式。
由于访问控制矩阵往往是稀疏矩阵,为了节约 系统空间,采用不完整的存储,通过基于行或列 来表达访问控制信息。
1.2 自主访问控制
对目录设置的访问模式: 如果文件系统中的文件目录是树型结构,那么树中的目
录也代表一类文件。通常用以下三级方式来控制对目录及和 目录相应的文件的访问操作:对目录而不对文件实施访问控 制;对文件而不对目录实施访问控制;对目录及文件都实施 访问控制。
对目录的访问模式的最小集合是包括read与writeexpand(写-扩展)。 ➢Read 该模式允许主体看到目录的实体,包括目录名、存 取控制表,以及与该目录下的文件、子目录等相应的信息。 ➢Write-expand(写-扩展) 此种模式允许主体在该目录下 增加一个新的客体,即,允许用户在该目录下生成与删除文 件或者生成与删除子目录。

访问控制实验报告

访问控制实验报告

访问控制实验报告访问控制实验报告引言: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限制用户或者进程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于保护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至关重要。

一、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来控制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这种身份和权限的管理通常通过用户认证和授权来实现。

用户认证是验证用户的身份,确保其所声称的身份是合法的。

而授权则是分配给用户特定的权限,以确定其可以访问的资源和操作。

二、访问控制的分类根据授权的方式和控制的级别,访问控制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ABAC)。

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每个角色具有一组特定的权限。

用户通过被分配到的角色来获得相应的权限。

这种访问控制模型简化了权限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根据用户的属性来控制其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这些属性可以包括用户的身份、位置、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用户属性的细致分析,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访问控制策略。

三、访问控制实验设计与实施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并实施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系统中包含了两种角色: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对所有文件进行读写操作,而普通用户只能对自己创建的文件进行读写操作。

我们首先使用Python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用户认证系统。

用户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系统。

登录成功后,系统将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

接下来,我们设计了一个文件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以创建、删除和修改任何文件,而普通用户只能创建和修改自己的文件。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综述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综述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运用更加普遍。

在计算机技术运用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越发重要,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常用方式。

本文介绍了研究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的意义,主流的访问控制技术以及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关键字:信息安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0.引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愈加广泛。

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

当今社会生活中,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网络的普及,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商业、金融和国防等领域的网络应用中,安全问题必须有效得到解决,否则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一般而言信息安全探讨的课题包括了: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etion)、加密(Encryption)、认证(Authentieation)、访问控制(Aeeess Control)以及审核(Auditing)等等。

作为五大服务之一的访问控制服务,在网络安全体系的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即为判断使用者是否有权限使用、或更动某一项资源,并防止非授权的使用者滥用资源。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是通过对访问主体的身份进行限制,对访问的对象进行保护,并且通过技术限制,禁止访问对象受到入侵和破坏。

1.研究访问控制技术的意义全球互联网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飞快的发展,正式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网络依然成为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神经中枢,网络的诞生和大规模应用使一个国家的领域不仅包含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而且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中交流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和部门间的协作日益增多。

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访的过程逐越来越多,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也越发担忧。

因此,如何保证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与互相操作,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信息要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才会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而更多更高效的利用信息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谁掌握的信息资源更多,就能更好的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在Linux操作系统:⼀提到⾃主访问控制,⼈们想到的是基于属主、属组的读写执⾏的访问控制体系。

⼀提到强制访问控制,⼈们想到的是Selinux,基于Se的策略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是⼀种安全策略,不能将其与具体的安全实现划等号。

即使我们使⽤基于属主、属组的安全机制,也同样能够实现强制访问控制。

什么是⾃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主访问控制:由客体的属主对⾃⼰的客体进⾏管理,由属主⾃⼰决定是否将⾃⼰的客体访问权或部分访问权授予其他主体,这种控制⽅式是⾃主的。

也就是说,在⾃主访问控制下,⽤户可以按⾃⼰的意愿,有选择地与其他⽤户共享他的⽂件。

⾃主访问控制是保护系统资源不被⾮法访问的⼀种有效⼿段。

但是这种控制是⾃主的,即它是以保护⽤户的个⼈资源的安全为⽬标并以个⼈的意志为转移的。

⾃主访问控制是⼀种⽐较宽松的访问控制,⼀个主题的访问权限具有传递性。

其强调的是⾃主,⾃⼰来决定访问策略,其安全风险也来⾃⾃主强制访问控制:⽤户的权限和客体的安全属性都是系统管理员⼈为设置,或由操作系统⾃动地按照严格的安全策略与规则进⾏设置,⽤户和他们的进程不能修改这些属性。

其强调是强制,由系统来决定。

不能说强制访问控制相⽐较⽽⾔,漏洞会更少⼀些,就使⽤强制访问控制替换⾃主访问控制。

其原因在于,这两种安全策略适⽤的是不同的场合。

有些安全策略,只有⽤户知道,系统是⽆法知道的,那么适合⾃主访问控制。

有些安全策略,系统是已知的,是固定的,不受⽤户影响的,那么适合强制访问控制。

因此⾃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的差别,不在于安全强度,⽽在于适⽤的场合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摘要: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必备的功能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决定谁能够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的何种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

而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则是最早的访问控制策略之一,至今已发展出多种改进的访问控制策略。

本文首先从一般访问控制技术入手,介绍访问控制的基本要素和模型,以及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了包括传统DAC 策略在内的多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接下来列举了四种自主访问控制的实现技术和他们的优劣之处;最后对自主访问控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简略介绍其发展趋势。

1自主访问控制基本概念访问控制是指控制系统中主体(例如进程)对客体(例如文件目录等)的访问(例如读、写和执行等)。

自主访问控制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是由客体的属主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允许主体(客体的拥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制定谁以何种访问模式去访问该客体。

1.1访问控制基本要素访问控制由最基本的三要素组成:●主体(Subject):可以对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如用户、进程、I/O设备等。

●客体(Object):接受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如文件、共享内存、管道等。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如访问矩阵、访问控制表等。

1.2访问控制基本模型自从1969年,B. W. Lampson通过形式化表示方法运用主体、客体和访问矩阵(Access Matrix)的思想第一次对访问控制问题进行了抽象,经过多年的扩充和改造,现在已有多种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变种。

本文介绍的是访问控制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一是引用监控器,这是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模型,进而介绍了访问控制在安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安全技术的关系;二是访问矩阵,这是访问控制技术最基本的抽象模型。

1.2.1引用监控器1972年,作为承担美国军的一项计算机安全规划研究任务的研究成果,J. P. Anderso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用监控器(Reference Monitor)、安全内核(Security Kernel)等重要思想。

同年Ronger Schell也提出了安全内核的概念,并定义为实现引用监控器抽象的硬件和软件。

在著名的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TCSEC中,引用监控器被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图 1 引用监控器模型如图1所示,安全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安全内核,安全内核的基础是引用监控器,它是负责实施系统安全策略的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体。

访问控制依赖引用监控器进行主体对客体访问的控制,以决定主体是否有权对客体进行何种操作。

引用监控器查询授权数据库(Authorization Database),根据系统安全策略进行访问控制的判断,同时将相应活动记录在审计数据库(Audit Database)中。

由引用监控器模型可以看出,访问控制是实现安全操作系统的最核心的技术,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和其他安全技术相互配合以达到整个系统的安全。

1.2.2访问矩阵访问矩阵是最基本的访问控制抽象模型,最初由B. W. Lampson在1969年对访问控制问题的研究中作为一种基本控制策略提出。

主体是访问操作中的主动实体,客体是访问操作中的被动实体,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系统使用引用监控器图 2 访问矩阵模型如图2所示,访问矩阵是以主体为行索引、以客体为列索引的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一组访问方式,是若干访问方式的集合。

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记录第i个主体S i可以执行的对第j个客体O j的访问方式,比如M ij等于表示S i可以对O j进行读和写访问。

1.3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特点自主访问控制是一种最普遍的访问控制安全策略,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分时系统中,基本思想伴随着访问矩阵被提出,在在目前流行的Unix 类操作系统中被广泛使用。

自主访问控制基于对主体的识别来限制对客体的访问,这种控制是自主的。

与其他访问控制策略最大的区别在于,自主访问控制中部分具有对其他主体授予某种访问权限权利的主体可以自主地(可以是间接地)将访问权限或访问权限的子集授予其他主体。

在自主访问控制中具有这种授予权力的主体通常是客体的主人,因此有学者把自主访问控制称为基于主人的访问控制。

2自主访问控制策略自主访问控制策略作为最早被提出的访问控制策略之一,至今已有多种改进的访问控制策略。

下面列举传统DAC策略和几种由DAC发展而来的访问控制策略。

2.1传统DAC策略传统DAC策略的基本过程已在上文中介绍过,可以看出,访问权限的管理依赖于所有对客体具有访问权限的主体。

明显的,自主访问控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点不足:●资源管理比较分散●用户间的关系不能在系统中体现出来,不易管理●不能对系统中的信息流进行保护,容易泄露,无法抵御特洛伊木马其中,第三点的不足对安全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安全的,针对自主访问控制的不足,许多研究者对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2.2 HRU、TAM、ATAM策略早在70年代末,M. A. Harrison,W. L. Ruzzo和J. D. UIIman就对自主访问控制进行扩充,提出了客体主人自主管理该客体的访问和安全管理员限制访问权限随意扩散相结合的半自主式的HRU访问控制模型。

1992年,Sandhu等人为了表示主体需要拥有的访问权限,将HRU模型发展为TAM(Typed Access Matrix)模型。

随后,为了描述访问权限需要动态变化的系统安全策略,TAM发展为ATAM(Augmented TAM)模型。

HRU与传统DAC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将访问权限的授予改为半自主式:主体仍然有权利将其具有的访问权限授予给其他客体,这种授予行为也要受到一个调整访问权限分配的安全策略的限制,通常这个安全策略由安全管理员来制定。

在HRU中,每次对访问矩阵进行改变时(包括对主体、客体以及权限的改变),先生成一个临时的结果,然后用调整访问权限分配的安全策略来对这个临时结果进行判断。

如果这个结果符合此安全策略,才允许此次访问权限的授予。

可以说,HRU模型用得好的话,可以完全不用担心非授权者会“意外”获得某个不应获得的访问权限。

但这种设定当主体集和客体集发生改变时,需要依赖安全管理员对访问权限的扩散策略进行更新。

TAM策略对此作出了改进:每当产生新主体时,管理员就需要对新主体的访问权限和它本身所拥有权限的扩散范围进行限定;每当产生新客体时,其所属主体和管理员就需要对其每一种权限的扩散范围进行限定。

这样一来,只要前期系统架构合理,TAM就能极为方便的控制住访问权限的扩散范围。

ATAM策略则是在TAM策略的基础上,为了描述访问权限需要动态变化的系统安全策略而发展出来的安全策略。

2.3基于角色/时间特性的DAC策略2000年Sylvia Osbom等人提出使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来模拟自主访问控制,讨论了提出使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来模拟自主访问控制,讨论了角色和自主访问控制结合方法,针对三种DAC类型,设计了文件管理角色和正规角色。

管理角色根据DAC类型不同,可包括OWN_O,PARENT_O和PARENTwithGRANT_O。

正规角色根据访问方式不同,可包括READ_O、WRITE_O和EXECUTE_O角色。

OWN_O角色有权向PARENT_O添加或删除用户,PARENTwithGRANT_O角色有权向PARENT_O添加或删除用户。

PARENT_O有权向READ_O、WRITE_O或者EXECUTE_O添加或删除用户。

正规角色中用户具有相应得读、写或执行的权限。

对应严格的DAC,管理角色只有OWN_O,正规角色可以包括READ_O、WRITE_O和EXECUTE_O,分别表示有权读、写或执行的用户集。

而在许多基于时间特性的DAC策略中,时间点和时间区间的概念被引入到DAC中并与访问权限结合,使得访问权限具有时间特性。

换句话说,用户只能在某个时间点或者时间区间内对客体进行访问。

该方法使主体可以自主地决定其他哪些主体可以在哪个时间访问他所拥有的客体,实现了更细粒度的控制。

在一些客体对访问许可有严格时间要求的系统中,如军事信息、情报、新闻等,基于时间特性的DAC策略就比较适合。

当然为了更加严格的控制信息流的传递,通常此策略也会和其他访问控制策略相结合。

除了最为知名的基于角色/时间特性的DAC策略,还有许多种基于某些因素的访问控制策略,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3自主访问控制实现技术实现自主访问控制实际上就是要把访问矩阵中的信息保存在系统中。

因为在大型系统中访问矩阵很大而且其中会有很多空值,如果以矩阵的形式将其保存会严重浪费资源,所以目前使用的实现技术都不会保存整个访问矩阵。

下面是基于访问矩阵的行或者列来保存信息:3.1保护位(Owner/Group/Other)机制在此机制中,每个操作系统客体都附有一个位集合以便为不同安全类别的用户指定不同访问模式。

常见的实现中其类别包括Owner、Group、Other三类,保护位分别指定这三类用户的读、写、执行权限。

由于保护位与客体相关联,显然它可决定哪些用户对客体拥有自主访问权限和在需要时撤消权限,访问权的复制和扩展的可简单地通过将此客体的保护位的修改权限授予某些用户来实现。

在B3级别,DAC要求增强了,包括利用系统能力表指定各自的访问模式和不能进行访问来实现命名的个体和定义的个体组对命名客体实现共享的控制。

保护位机制限于指定一个单一组对于一个客体的一组权限,但这种机制只能为此单一组指定单一的一组权限,权限划分的粒度过粗,所以它不能在同一时间为个体和定义的个体组指定受控制的共享,不能满足B3级别DAC的要求。

但由于它的设计简单、高效,像Unix等当今流行的操作系统许多都采用了这种机制。

3.2能力表(Capabilities)机制能力表机制将每一个操作系统的主体与一个客体访问列表(能力表)相联系,它指定了主体可以访问的客体以及此主体对此客体相应的访问方式。

由于能力表与主体相关联,故在一个特定时刻判断哪些主体对一个特定客体具有访问权限比较困难。

这使得访问权限的撤消变得复杂。

典型的是:一个用户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必需的能力表的拷贝将访问权限授予其它用户,结果是访问权限的扩展过于复杂而难以控制。

能力表机制提供了一种在运行期间实行访问控制的方式(例如,它在DBMS中可能发挥作用:只要能够检索用户/主体模版以判断对一个表的特定视图是否具有访问权限)。

然而,这一方法对每个用户都需要很多的项来实现这种检索。

它可以满足B3级别的要求。

3.3访问控制表(Access Control Lists, ACLs)访问控制表是目前最流行、使用最多的访问控制实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