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介绍
东华大学本科辅修专业修读办法【模板】
![东华大学本科辅修专业修读办法【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06c61d503d8ce2f016623b9.png)
**大学本科辅修专业修读办法(2020.11)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的通知》(学位〔2019〕20号)、《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本市高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通知》(沪学位〔2020〕3号)和《**大学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实施办法》(东华教〔2020〕14号)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办学优势,在原辅修专业办学基础上,自2020年起推行全日制本科生跨专业大类修读辅修专业制度。
本办法适用于2020年及以后招生的辅修专业,2020年以前的仍按原规定执行。
第一章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第一条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是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学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每年的辅修专业目录及招生计划。
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由开设专业所在的学院制定,经由学院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报教务处备案。
课程教学要求与主修专业相同,确有必要的,可设置学位设计(论文)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从大二开始5个学期内开设完毕。
第二章修读条件与报名录取第二条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需具备的条件(一)具有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二)学生主修专业学习成绩优良,本校学生学分绩点不低于1.7,外校学生按照主修学校对绩点的要求执行。
(三)符合所修读辅修专业的招生要求。
(四)辅修专业应与主修专业归属不同的本科专业大类。
第三条辅修专业报名与录取(一)报名:学生按照学校公布的辅修招生工作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报名。
(二)录取:报名截止后,由教务处根据学生选报志愿和各专业报名情况,在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名单中,按照本校优先、主修专业绩点优先、跨学科优先等原则录取,原则上满30人开班。
第四条主修与辅修应跨专业大类,如辅修专业确定后涉及主修专业分流或转专业导致未跨专业大类的情形,则辅修专业修读资格自动终止。
录取工作结束后及辅修专业修读过程中,原则上专业不得变更。
第三章注册和缴费第五条获准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按学期注册。
东华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东华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3a24a083d049649b665854.png)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班)发布时间:2011-12-22总体培养目标面向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能胜任电子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卓越电子信息人才。
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经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点训练,使其成为能从事通信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信息电子和消费类电子系统与装置的设计、研制、开发、运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除工科类本科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外,还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专业导论等课程。
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实践、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感测技术、计算机通信网、随机信号分析、数字图像处理、先进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锁相与频率合成、天线与电波传播、电磁兼容原理和技术、电子专业前沿课程、射频与微波电路设计、无线移动通信、可编程ASIC技术、无线传感网络原理与应用、DSP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
主要实践环节工程训练、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认识实习(电工电子)、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分散)、微机系统及应用课程设计、微机系统与应用实验、数字信号处理综合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企业认识实习、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通信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一般理论与技术,能在通信领域及相关领域中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通信工程技术人才。
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287a6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e.png)
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文章基于数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了这些泛化学本科专业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途径,概括总结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课堂学习、实习实践、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模式。
这一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单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泛化学本科专业;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076-02收稿日期:2019-07-05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工程认证背景下基于OBE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DHJG-18-43)作者简介:陈庆春(1974-),男,江西高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政策。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
国内高校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是在1983年讨论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时提及[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度提高,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提出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相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其方向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人才培养。
为此,有学者对新时代高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2]。
本文的探究可为相关人才培养单位提供借鉴。
一、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专业介绍本文提出“泛化学”的概念是基于东华理工大学的实际构成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是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是其二级学院之一,目前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在招本科专业。
在学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四个专业合并到了一个学院,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化学及相似的实习实践属性,所以笔者用“泛化学”来概括这四个专业。
东华大学服装模特专业培养方案
![东华大学服装模特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b2709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3.png)
东华大学服装模特专业培养方案1、正确且优美的站姿作为一名职业模特,不仅是在舞台上,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以优美的姿态出现。
优美的身体曲线、健康的形象,将使你看起来更优雅、更高挑、更有气质。
而得体的姿态,将赋予你以及你所展示的产品以更丰富的内涵。
站立原则:挺、直、高挺:站立或行走时身体的主要部分尽量舒展,头不垂,颈不歪、肩不耸,胸不含,背不驮,膝不弯。
直:站立时,脊柱是一根中柱,应尽量保持与地面垂直,不要向前、向后、向侧弯的现在。
肩放松,腹部收紧。
高:把重心提高,感觉头顶有根线向上拉动。
2、职业走台练习台步就是模特在T台上走步,人们常把台步称为“猫步”,因为女性模特在走台时双脚要在一条直线上行走,这也是T台上模特的经典步伐。
“猫步”的专业术语叫“一字步”,极具仿生学的美感,是模特表现产品,特别是时装模特的经典步法。
3、恰如其分的转身走台时,转身动作非常重要,它起着改变行走方向的作用,同时,它也彰显着一个模特的台风、节奏感和风度。
因此练习好这项基本功对模特来说至关重要。
4、让表情充满内涵模特即使拥有一张完美无暇的面孔,如果面部表情与时装或产品的风格不一致,也难以使观众对产品产生深刻的印象,那么多美的脸都没有意义。
商家对其产品的主导思想不同,所要表现的产品内涵也就不同。
优秀的模特总能根据产品的不同种类,不同风格把握自己的表情。
5、日常辅助训练为了提高模特的表演技巧,克服一些先天的毛病并保持优美的体型,要以人体运动学为基础,对模特进行一些必要的日常辅助训练。
6、培养时尚气息模特作为时尚的载体,应让自己具备时尚气息,多看一些时尚类杂志,多关注一些专业网站,对提高审美能力和时尚感大有益处。
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68534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9.png)
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
在背景介绍提到了当前泛化学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意义强调了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分析了该专业的概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以及实施效果评估。
结论部分强调了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科研训练、效果评估、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泛化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涵盖了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东华理工大学作为国内知名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泛化学本科专业的设置,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科视野和发展空间。
泛化学将传统的学科划分打破,强调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开设,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化学知识,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背景介绍中还需介绍东华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科研实力以及师资队伍情况,为后续深入探讨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对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研究,旨在探究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工商管理大类(会计学方向)
![工商管理大类(会计学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b05e20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2.png)
工商管理大类(会计学方向)(1102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化和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够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2.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特别是要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税法等规定;3.系统掌握财务和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4.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具有日常的外语听、说、写能力及熟练的阅读能力;6.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有关财务、会计业务的能力;7.具有本专业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
四、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基础、税法、管理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战略管理、数据库概论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
五、主要实践环节程序设计上机、微机上机、认识实习、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会计综合手工实验、会计综合电算化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分析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六、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教学进度表学时、学分分配表下面是赠送的几篇网络励志文章需要的便宜可以好好阅读下,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一定有很多人想说:“这还在北京混个什么劲儿啊!”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就算把快递送错了也乐呵呵的。
某天,他突然递给我一堆其他公司的快递单跟我说:“我开了家快递公司,你看得上我就用我家的吧。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a68c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a.png)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科培养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养三个方面。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2. 具备独立学习、科研和创新的能力;3. 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4. 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5. 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培养方案1. 公共课程(必修课):公共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英语等方面的课程。
2. 专业课程(必修课):专业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
3.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拓宽学科视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
4.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毕业设计等。
5. 其他要求:学生还需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示例下面是一个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示例,具体安排以学校和专业情况为准:1. 公共课程:- 初级英语- 高级英语- 计算机基础- 数学分析- 大学物理- 中国近现代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济学原理- 心理学概论2. 专业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数据结构与算法- 操作系统-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 软件工程- Java编程- C++编程- 计算机安全- 人工智能- 网页设计与开发3. 专业选修课程:- 移动应用开发-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云计算技术-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嵌入式系统设计- 网络安全与防护- 自然语言处理4. 实践教学:- 计算机实验- 软件开发实训- 实习- 毕业设计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实际的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学校和专业的要求来制定。
您可以参考学校的官方网站或者咨询学校相关负责人,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本科培养方案。
本科培养方案
![本科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44b1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1e.png)
第1篇
本科培养方案
一、前言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办学定位与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共计40学分。
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共计40学分。
3.专业方向课: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不同方向课程,共计20学分。
4.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共计40学分。
5.综合素质教育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创新创业等课程,共计20学分。
三、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素养。
2.能力要求: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1)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
五、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共计40学分。
2.专业基础课:涵盖本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共计40学分。
3.专业方向课: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不同方向课程,共计20学分。
4.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共计40学分。
5.综合素质教育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创新创业等课程,共计20学分。
4.加强与企业、高校等合作,拓宽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5a10193c915f804d2b16c1e2.png)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简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为服务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卓越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1、“卓越计划”的总体目标。
东华大学“卓越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能胜任工程设计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的领导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卓越人才。
2、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
依据教育部“卓越计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培养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为我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其中本科工程型的培养模式以(3+1)方案实施,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硕士工程型的培养模式以(4+1+1)方案实施,即4年本科加上1年全日制硕士课程,在企业完成一年的硕士论文工作。
3、培养方案制订依据。
各工程类学科专业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共同要求,在与企业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各学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研究构建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为导向,制定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4、培养方案的组成。
我校“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学位与学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组成。
每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又由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构成。
我校材料类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我校材料类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68460c3231126edb6f1a104b.png)
材料类 ( 0802 )
我校材料类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生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大类各专业共同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第五学期根据发展目标、特点在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依据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系列课程。
每位毕业生须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各个类别的全部学分后方可毕业。
1、材料类各专业共同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结构体系
2、学科专业结构
3.选课
学科基础必修课前两年按照大类课程修读,后两年按照各自专业教学计划进行。
学科基础选修课优先选修本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和大类其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也可以选修其他大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但必须修够规定学分数。
同学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作好选修课程计划,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再考虑学科交叉,知识复合,拓展基础。
东华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东华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da82321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7.png)
东华⼤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试⾏)东华⼤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试⾏)东华教〔2005〕24号⼀、总则为适应⾼等教育改⾰和发展的需要,本科教育实⾏学分制。
实施学分制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针,努⼒体现以⼈为本的思想,通过建⽴以学⽣为中⼼的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主动学习、发展个性的空间,为知识复合创造条件;努⼒增强教学活⼒,促进教师提⾼⾃⾝素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法。
实⾏学分制的⽬的在于优化⼈才培养模式,提⾼学校的办学⽔平和⼈才培养质量。
⼆、学期每学年设置秋季、春季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分为理论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两个阶段。
理论教学阶段⼀般为19周,其中17周上课,2周复习考试。
集中性实践教学阶段周数和教学进度时间安排见教学计划。
三、学分学分是表征教学量的计量单位。
原则规定,理论教学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单独设课的实验课、边讲边画的艺术类课程每24学时计1学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下⼚实习、⼤型实验等集中性实践环节和军事训练,每1周计1学分;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每1.5周计1学分;课外科技活动,每32学时计1学分。
教学计划应标明各门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分数。
四、学分制教学计划根据“对全体学⽣实施建⽴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径专业教育”的⼈才培养模式,学分制教学计划由通识教育基础 + 学科基础 + 专业与专业前沿课程+ 实践环节四部分组成。
学⽣必须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为155学分左右,实践性环节为45学分左右。
通识教育基础包括政治法律、语⾔⽂字、⾃然科学、技术科学、军事体育和⼈⽂素质等六⽅⾯课程的学习与实践。
学科基础均按⼀级和⼆级学科设置课程和实践环节,进⾏宽⼝径专业教育,学科基础必修课为学科⼤类或专业⼤类下属各专业的公共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专业与专业前沿课程可按专业⽅向灵活设置。
三⼤各专业按四年正常修业年限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
学⽣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分制教学计划,可⾃主安排学习进程,可选择⾼规格的课程修读,在三⾄六年内的学习年限内取得相应的学分数,即可获得主修专业的毕业证书。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培养方案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e9de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c.png)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培养方案引言纺织工程是一门集生产、管理、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化学、物理、机械、电子、材料科学及其它相关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经历,其中包括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如纺织材料学、纺织结构学、纺织化学与染整)、专业选修课程(如纺织智能制造、非织造材料、纺织品检测与分析)等等,在培养学生纺织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产学研社合作的模式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技术支持。
培养目标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适应纺织工业和相关领域需求,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全面发展并能胜任纺织工程和相关领域及相关专业研究、管理和开发实际与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级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纺织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纺织工程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
2.具备独立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工程应用领域中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创新设计,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3.在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全球化价值观和国际化意识,能够适应国内外纺织和相关领域的复杂环境变化。
4.可适应国内外纺织和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立足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各种领域中发挥根本的作用。
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基础等。
2.专业基础课程:纺织材料学、纺织结构学、纺织化学与染整、纺织机械、纺织品检测技术、纺织品成型工艺等。
3.专业选修课程:纺织智能制造、非织造材料、纺织品检测与分析、服装设计、色彩学等。
课程安排第一年学期课程名称学分第一学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A物理学A电子信息科学导论军事理论II(国防实践)44521第二学期纺织材料学基础化学大学物理实验A工程制图331.52第二年学期课程名称学分第一学期英语精读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数学纺织机械纺织化学基础 2.53422第二学期大学物理实验B纺织结构学纺织品检测技术纺织成型工艺毛线和易染纱用漂白剂的选择和应用1.52.521.51.5第三年学期课程名称学分第一学期外语听说纺织化学与染整纺织机械服装设计色彩学24222第二学期纺织品结构设计非织造织物统计学方法纺织品分析供应链管理2.52.521.51.5第四年学期课程名称学分第一学期纺织智能制造纺织品检测与分析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2.5266第二学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62 实践教学为满足学生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通过采用工业革命接轨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学研社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工厂实习、国内及国际实习与交流等方式成为学生最好的实践机会。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doc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292d91acaaedd3383c4d388.png)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制定日期:6月制定:赵晓丹审核:王罗春批准:黄冬梅一、专业说明专业代码:070302应用化学专业化学类理学二、培养目标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基本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新要求和新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务实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能够在电力、能源、化工、轻工、医药、环保部门、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学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
三、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除了学习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等应用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水质分析、水质控制、工业用水处理、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遵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制定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具体包括以下12项:(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化学、环保工程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电力、能源、化工、轻工、医药、环保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化学工程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图纸、图表和文字等准确表述;能够综合运用文献、规范、标准或图集等进行技术分析并获得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运用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水质工艺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水质分析与监督技术等技术手段,设计化学、环保领域的工程工艺,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具有创新意识。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080201)培养方案(2017级)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080201)培养方案(2017级)](https://img.taocdn.com/s3/m/73f9baa3aef8941ea66e055c.png)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080201)培养方案(2017级)一.专业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开阔的专业视野,具备现代机械工程师素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经历工作5年左右能够达到工程师岗位的专业和能力水平,或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
具体应达到如下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清楚地认识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并能够履行社会责任;(2)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国家标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机械工程实践对经济、环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3)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并关注所从事的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工作需要自主学习和提高;(4)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机械工程领域基础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控制系统研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成为业务骨干;(5)具有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与协作。
三.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9bd52df7ec4afe04a1dfc4.png)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 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软件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
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软件工
程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8 版)
一、专业代码以及名称
0809H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二、专业简介
为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经教育部批准,东华理工大学 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举办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培养模式为 “3+1” (3 年国内,1 年国外),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前三年所规定的课程并达到学分要求,且雅思成 绩达 5.5 分者,可申请第四年赴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留学,海外一年学习结束并成绩合格 者,将获得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工学荣誉学士学位,同时将获得我校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 证书。
通识 MY1001TB 础
通修
Ideological
考试 48/3 8 48 Cultivation
教育 课程
and Fundamentals of Law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MY2001TB The Outline of Chinese 考试 48/3 8
服装设计与工程(081406)
![服装设计与工程(081406)](https://img.taocdn.com/s3/m/f62b3563caaedd3383c4d3aa.png)
服装设计与工程(081406)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工艺理论、服用性能研究、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和服装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和服装结构工艺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服装绘画、图案设计、纺织与染整工艺等本专业所必需的有关基本知识和技能;
2.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3.掌握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服用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具有选用制衣材料的能力;
4.掌握服装造型的基础知识,具有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
5.具有服装结构设计和成衣工艺设计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
具有服装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和进行市场预测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服装材料学、服装学、艺术学。
四、主要课程
纺织材料、服装色彩、立体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成衣基础工艺、服装电测技术、服装款式设计、基础图案、服饰配件设计、人体工程学、服装生产与经营管理、服装整理学、服装CAD、服装市场学、成衣工艺学、服装舒适与功能。
五、主要实践环节
服装画、程序设计上机、微机上机、女装工艺、男装工艺、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教学进度表
学时、学分分配表。
应用物理学(070202)
![应用物理学(070202)](https://img.taocdn.com/s3/m/c0b76a27192e45361066f593.png)
应用物理学(070202)一、业务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等离子体与新能源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等离子体与新能源技术、光信息和电子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2.掌握较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较广泛的应用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3.具备运用物理学中某一专门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的工作能力;了解相近专业及其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应用物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电子信息科学四、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经典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VC++ 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通用接口技术、传感器原理、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与封装工程。
1、等离子体物理和新能源技术方向:等离子体物理、气体放电理论、等离子体装置与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2、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光电检测技术、光学信息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光存储技术、视频采集与图像处理、信号和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子设计自动化。
东华理工文法学院版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最后定稿,以此为准)DOC
![东华理工文法学院版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最后定稿,以此为准)DOC](https://img.taocdn.com/s3/m/e5d00ef1f8c75fbfc77db2e9.png)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特色简介一、法学专业特色(一)分类培养、显示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化调整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意愿以及科资源法研究特色,分类培养,分方向教学,设置公务员考试课程、环境与资源法类课程,并突出核资源与环境研究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中,围绕“宽基础”的思路,将原民法模块、商法模块进行了适当拆分,符合学生知识获取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与资源法模块的课程设置。
(二)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对专业课程板块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到在校法学本科学生能够参加司法考试的实际,将司法考试核心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学时调整,反映学生职业需求,加强了对学生司法考试的专项训练,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部分课程的设置。
(三)宽基础、重实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加大了案例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比重,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内设置了相关诉讼法和法律文书写作的实验环节,课外设置了从司法机关到法律服务机构等多方位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特色(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强化汉语言文化传播特色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强化英语能力培养,增设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文化产业、民俗学、语言与文化等课程。
(二)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按照不同就业需求在第六、七学期分别按照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等培养方向设置选修课程,要求课程开出与就业市场需求对接。
一是根据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加强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学习,二是根据文化传播机构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课程。
三是为适应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实际需要,开设了《申论》等相关课程。
(三)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以《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为实践课程特色、以“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一体化”为实践训练模式,突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化传播能力训练等三个能力培养。
东华大学优异生培养表
![东华大学优异生培养表](https://img.taocdn.com/s3/m/f0303dcf580216fc710afda2.png)
东华大学优异生培养表学院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一、根据《东华大学教学管理文件N0112精神,导师依据优异生的具体情
况制定培养计划。
二、培养计划应注重优异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综合发展,在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需有明确要求和具体举措。
三、第一学期导师与优异生相互熟悉,由导师初步拟订该生本科期间的培养
计划。
此后五(或三)个学期的第一周优异生应向导师递交学期计划,导师制定本学期的培养方案;学期末优异生汇报执行情况,并请导师签字确认。
四、教务处跟踪和考核优异生的培养情况,并对优异生的培养提供支持。
本
表日常时间由教务处集中归档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专业教学一线制
专业课程 毕业设计
专业基础课 专业平台课
《专业前沿》 鼓励学生进课题
《专业导论》
大四 大三 大二 大一
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有良好的指导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完成三份材料: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选课手册
采取措施:
整合课程 选修课中加*,表示限定选修,选课手册中说明 毕业设计学时与学分不一致(13学分,14w)
学时学分的计算原则: ① 课堂授课环节1学分=16学时; ② 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 ③ 实习、实训、展演环节1学分=1W; ④ 4B学期内,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必须充满16W。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要求: 总学分小于180 (原192.5,现179) 其中:学科基础 30% 专业方向 10% 实践环节 25%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通识教育 学科基础 专业知识与技术 实践与技能
课程结构 体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1)通识教育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2)学科基础
专业基础课
学
科
基
(列出培养方案中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说明哪些环节是在企业中进行) 7.授予学位 8.课程结构体系 (用框图形式将课程的结构体系进行简洁描述) 9.教学计划 10.教学进度表 (此表为各学期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和考试的时间安排) 11.学分学时统计表 (包括各类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及比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2006年 东华大学 通过 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2016年 11月7-10日 迎接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8人
7人 2人
1人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实验室教师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迎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1. 学校组织专业评估(3月份完成) 2. 全面梳理和优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3)专业知识与技术
专 业 知 识 与 技 术
暖通空调 工业通风 供热工程 锅炉与锅炉房技术 空调用制冷技术 空气洁净技术 泵与风机 建筑给排水 施工组织技术与工程经济 新能源 燃气工程 高层建筑空调与防排烟 建筑设备设计及设计软件应用 建筑环境测量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描述专业办学定位) 2.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方案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描述) 3.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和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描述) 4.主干学科 (学科专业类别,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5.专业核心课程 (列出培养方案中的重要课程) 6.主要实践教学
工程技术基础课
础
专业平台课
1.工程热力学 2.传热学 3. 流体力学
1.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2. 电工技术 3. 电子技术 4. 机械设计基础 5. 理论力学 6. 材料力学
7. 工程训练 8. 机械设计 9. 电工技术实验 10.电子技术实验
1. 流体输配管网 2. 建筑环境学 3.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谢 谢!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 学科发展状况
1982年 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 本科生 1986年 获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 获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 获土木建筑工程领域 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 东华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招生规模
本科生:60人/年,2个班 硕士生:50—55人/年 博士生:5—8人/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科排名
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列
2009-2011年 10/70 (武汉大学邱均平指标,二级学科)
2012年
41/153(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 评估历程
专业评估: 2003年 通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本科专业评估(初评) 2008年 通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本科专业评估(复评) 2013年 通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本科专业评估(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