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探索 黎菱菱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刘悦来源:《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24年第07期[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它的切入点主要有数学审美观、科学素养、个性品质、思政素养与辩证唯物主义等. 研究者以“集合的概念”教学为例,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关键词]课程思政;集合;切入点;立德树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数学教学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渗透学科课程思政思想,营造良好的文化场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资源丰富的课堂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借助数学课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可满足学生长期发展的需求,两课同行可形成协同促进的教学成效.構建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高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将马克思主义观与数学精神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数学思维的训练与伦理教育,将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作为教学的内在使命. 如图1所示,数学课程思想元素可从数学审美观、科学素养、个性品质、思政素养与唯物辩证观等方面切入.切入点一:数学审美观数学本身就具有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特点,课程思政的渗透可将数学美作为切入点,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在数学美的影响下陶冶情操、启发思维、提升审美观. 张奠宙认为:数学美可以用美好来形容,实际教学可践行该观点. 研究发现,数学的“美好”意境能让人领略到数学独有的魅力,感知数学学习的愉悦感,从而乐学、善学.切入点二:个性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拥有共性品质,比如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协作共进、追求真理等. 学生的个性品质内涵比较广泛,除了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外,还涵盖通过学习获得的价值观与数学素养等. 如数学史上优秀的数学家,他们竭尽全力追求真理,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些都是个性品质的表现,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切入点三:科学素养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涵盖实践创新与科学精神等,数学学科本身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一定优势,将科学素养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实属天时地利.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不随波逐流,不迷信权威,具有据理判断、坚持真理等特点. 如数学思维的解难性、真理的可靠性、演算的精准性等都是科学素养的体现.切入点四:唯物辩证观理学类课程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中,此为学科唯物辩证观的教育.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讲究理据的说理学科,它具有客观性,教学过程切忌“想当然”,而应秉承唯物主义理论渗透课程思政. 如分类讨论就是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问题,再如函数可描述事物量变过程,等等. 这些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入点五:思政素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决定他的价值观,是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 思政素养包括爱国、爱党,拥有家国情怀等. 在教学设计时,可将与此相关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事实证明,数学学科对科技、国防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可将我国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的卓越贡献带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笔者以“集合的概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数学课堂中.例谈实施措施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是高中阶段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凡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结合学生当时的心境,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师:各位同学从不同的学校聚集到这个班集体,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学习时光,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新的目标. 大家有缘坐在同一个班级内,今后咱们就是一个集体. 本节课我们应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集合.教师说完这段话,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要求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初步浏览教材,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爱我中华》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歌曲充满了正能量,“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刚好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集合”相呼应. 基于教师的言语引导与歌曲的渲染,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对“集合”产生了别样感情. 此时,教师可趁机提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我们从今往后要拼搏,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分析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学生熟悉的歌曲不仅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还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借此作为课堂引入情境,恰当、合理,这种引入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发展学生的团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2. 实例探索,概念形成借助多媒体展示如下实例:①10以内的偶数;②育才中学的高一学生;③我国的四大发明;④方程4x2-3x+2=0的实数根;⑤与直线距离为定长的所有点;⑥四大洋.师:这6个实例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共同点吗?学生思考并合作交流,初步提炼出集合的关键要素. 教师要求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进行初步描述,同伴给予补充. 教师适当点拨并加以完善,强调将所有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师:请大家各自列举一些与集合相关的例子,分别指出其中存在哪些元素.生1:咱们班的学生就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老师和同学都是这个集合内的元素.生2:我们家也可以视为一个集合,家里的每一名成员都是这个集合内的元素.……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涉及思政素养与个性品质两个方面. 教师展示的实例中,四大发明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叹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了民族自豪感,这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 观察教师所提出的实例,这些都是源于生活、数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学生通过对各个实例的分析,不仅充分感知到了数学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还学会了从不同视角观察与分析问题,有效提升了个性品质.3. 积极互动,深化概念(1)集合元素基本性质的探索师:咱们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咱们班的女生、接近100的数,三者是否可组成一个集合?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探索集合中元素的基本性质. 将不同类别的元素罗列在一起,一方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互动提供素材,为揭露元素性质,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做铺垫.①确定性. 师生、生生通过积极互动,探索出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即一个确定的集合,一个对象是否能成为该集合内的元素是确定的. 该特性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周密性,也要求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时刻保持严谨、理性,此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前提.②互异性. 解释元素的互异性,可拿班级这个集合来做比喻: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这个集合内的元素,是独立的个体,各具特色. 想要让班集体变得强大,最好的方法就是所有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并将各自的优点发挥出来.③无序性. 处于同一个集合内的各个元素是无序的,如处于班集体内的人员,不论怎么调动位置,并不会影响这个集合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各个元素都在活动,但活动范围并没有离开这个班集体,因此集合的性质未改变.课程思政切入点的分析此过程涉及科学元素、个性品质与辩证唯物主义. 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让学生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认识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互异性促使学生萌生出集体主义观,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无序性让学生明确不论在教室内如何竞争,但出了教室门,个人则代表着班级的形象,这是催生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过程.(2)集合与元素之间关系的探索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明确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经讨论,获得了如下结论: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小写字母a,b,c,…表示元素,若a为集合A的元素,则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反之,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 不属于A.(3)数集及记法依然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一起确定各个数集及其记录方法,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为发展学生数学审美观的过程. 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不仅让学生对集合元素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理解,还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对集合概念的认识. 尤其是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以及数集的记录,凸显了数学语言独有的简洁美.4. 精选例题,灵活应用师: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集合呢?(学生交流)(1)列举法:将集合内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置于花括号“{}”内.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小于8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②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当学生顺利解题后,教师提出一些用列举法不方便表达的问题,以引出描述法.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为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过程,即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求学生学会变通,探寻新的解题路径,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学生的处理能力的关键.(2)描述法:设A为一个集合,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性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例2 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②小于20却大于1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设计意图提出上述两个例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列举法与描述法的适用范围.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涉及科学素质与数学审美观两个切入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式不论是读法还是写法都要严谨、规范,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做人做事都具有重要意义. 集合的表示方式体现了数学符号语言独特的简约美,这对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具有重要价值.5. 课堂检测,总结提升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三种集合表示方式的特点,并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 同时,引导学生从如下几点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①集合中的元素具备哪些性质;②集合表示方式的适用范围.此环节,教师趁机渗透数学史,具体内容为:19世纪末,康托尔“解决无限量问题—超越数集的限制—创设集合的概念”的过程,被希尔伯特赞誉为“是人类纯粹智力活动的最高成就之一”. 以此激发学生课后自主研究“集合”的发展史,让學生感知集合的伟大之处,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数学精神.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数学史的应用,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从数学家身上感悟数学精神,从而坚定信念,在数学道路上勇往直前、开拓创新.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课程思政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措施.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导向性、过程性、自然性与情感性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明确并坚定政治立场与方向,按照时代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
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
彭伟光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高中政治课由于学科特点,课堂教学通常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教学效率不是很高.所以,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将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念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一般指的是从学生的社会知识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开展政治课程教学,将生活实际融入政治教学当中,体现“生活是政治的来源”的观念,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进而获取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的实践而来的,同时服务指导于生活实践.
【总页数】2页(P3-4)
【作者】彭伟光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2.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3.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4.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5.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析——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为例
教学创新二、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例开展议题式教学的策略(一)明确总议题,设置子议题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设置的议题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
如果教师设置的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从议题联系到课本知识,加上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材内容偏理论化,学生理解议题难免出现困难,无法将议题与知识点建构联系;对教师而言,偏理论性的议题很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等。
沈雪春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场域的议题,更容易契合学生的兴趣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教师在设置议题时不仅要考虑议题的思辨性,而且要使议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内容来看,所议之“题”应是在学生的认知领域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议题有疑问,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设置议题时,不仅要基于学生实际呈现学科知识,将课堂教学中的系列活动进行串联,而且要结合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所指向的重点与难点,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其中。
如在教学“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课时,笔者将本课的总议题设置为“从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并以这一总议题引领整节课的内容。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博物馆有所了解,通过探究博物馆的文物引发思考,激发了深入学习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兴趣,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及学情要求,将本节课教学重点设置为“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难点设置为“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在总议题的引领下,笔者将子议题设置为“议题1:回望博物馆的昨天,领略文物千年风采;议题2:立足博物馆的今天,感受文物的当代价值;议题3:眺望博物馆的明天,焕发文物生机活力”。
其中,针对子议题1、子议题2,学生在相应的议题情境中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针对子议题3,学生通过议题探究,学会以正确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当代焕发生机活力。
高中教科研课题:《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高中课题申报\高中政治课题申报《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一)研究背景随着江苏省“教育新政”的出台,都要求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落实“减负增效”工作要求,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在减负背景下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传统政治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学生生活的切身体验、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比较淡化,一味地追求“拓展知识”,没有做到真正的让课堂教学转向“回归生活”。
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顺应新课程改革及本次减负增效的发展趋势,开展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非常必要。
本课题《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立项研究的,我们将通过努力研究力求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最终实现高效政治课堂的目标。
(二)研究目标:1、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践中获得创新化生活经验”的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促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走科研发展之路。
(三)研究内容:1、关于高中政治生活化的相关文献、专著的学习研究对《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以及有关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有关本课题的专著学习及其他课题的成果进行文献研究,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2、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落实减负增效目标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是要努力构建“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践中获得创新化生活经验”的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思考作者:蔡桢来源:《成才之路》2020年第10期摘要:思想政治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直接影响。
文章简述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并从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29-02思想政治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场所,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直接影響。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中学生常常表现出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信仰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给予每个学生正确的引导,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1.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而枯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较低。
“一书一人、一笔一画、一张桌子三尺讲台”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使用信息化设备将成为常态。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就已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发展性的要求。
因此,思政课教师需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快速且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此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新时代的中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普遍增强,思维更加开放,但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识辨能力不强,有时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生活化教学,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生活化教学,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发表时间:2018-01-24T15:37:02.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9期作者:孙科[导读] 教育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活化的过程。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将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孙科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致远中学266510摘要: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首先来源于生活,最后服务于生活,这也说明了教育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活化的过程。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将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对策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生活经验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改变传统的直接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模式,而把实践生活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解释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
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把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一、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并掌握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会被紧紧抓住,思维积极性会被充分激发,学生和课本以及学生和老师的距离都会被拉近。
此时政治课堂不会让师生感到枯燥,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新鲜血液、学习效果最佳的灵动课堂。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而且让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
生活化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才是教学目标生活化。
根据高中政治的实质意义,高中政治中的知识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知识的提炼和概括,而技能就是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
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里,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能给学生带来知识上的增加,情感价值观上的领悟和升华,即学生内在主观世界有所获。
时下,我们对一堂课的评价,主流的标准是看时政是否新颖,形式是否独特,环节是否巧妙,师生互动是否热烈等这些外在的东西。
当然,这些要素对一堂好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新颖的时政、独特的形式、巧妙的环节、热烈的师生互动等这些不过是一堂好课的外壳,过于追求外壳和形式的完美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仍然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窠臼,这也是我们政治课教学难以深刻的原因所在。
一堂课能否深入学生的心灵,是否抓住、展开并挖掘课堂的核心问题,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才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教学面向的是学生,而学生要想使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首要的便是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把握知识的全貌,明白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辨别主次,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如果能更进一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关联对照起来,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最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的,应从课堂教学知识的内化开始。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牵引出一条主线,完整而有序地串联起各部分内容,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和知识网络。
反之,如果各部分知识内容是孤立的,杂乱的,零散的,无序的,缺乏内在逻辑关联,是生硬而简单的堆砌,带给学生的只是思维上的混乱。
其次,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明确课堂主题,并围绕核心问题层层分解,层层推进,如此才能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内化、深化书本知识,分清主次。
失去这个主题,就如同失去了中心,整个课堂是散而乱的,并且停留在表面,在问题的边缘游走,停留在简单罗列书本知识的层面,无法深入和突破。
最后,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心和落脚点,立足生活,使学生在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肤浅、生硬而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
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案例本土化的探索
兴奋点 。 具体原 因 , 笔 者认 为有两个 方而 : 一 方面是我们本地 学生的生活 经验与
伞 国统 一 教 材 内 容 之 间存 在 着 一 定 认 知 差 距 ,上 课 时 学 生 难 免 觉 得 有 些 枯 燥 ;
另一方面是尽管我们本地 区蕴藏着 丰富的课 程资源 ,但许多教师在本地课程资 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很 多困难 。
教师在选取 教学案例 时应 注重联系 实际 , 选取 学生生活 中的案例 或本地案
例, 这有利 于充 分发挥综合探究 课的效用 ,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提 高其 学习 的
积极性 、 主动性 , 引导 其提高创新能 力 、 实践 能力 。 在 课后 , 教师可组织学 生 以小 组合作 的方式搜集 、 分析材料 , 在课 堂上让各小组 就本组探究 的结 果进行讨 论 , 增强学 生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 。 在教学 中笔 者发现 , 学生 自己搜集 的案例 , 以本
地社会 热点 、 焦点 问题和本 校本班最 近发生 的事情 为 主。 这 说 明 高 中 生 由 于 学
一
、
高 中 思想 政 治 综 合 探 究案 例 本 土 化 的 界 定
所谓 “ 本土化 ” , 即本地化 。 高 中思 想 政 治 综 合 探 究 案 例 本 土 化 , 就 是 指 用 学
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本地热点 、 焦点 问题来组织综合探究课 堂教学 。
二、 高 中思 想 政 治 综 合 探 究 案 例 本 土 化 的 作 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身边发 生的事情或者本地 热点 、 焦点 问题作 为案例 , 学生就会感 同身受 , 深刻理 解教材知识。 反之 , 如果教师在教学 中列举一些远 离学生 、 远离 现实的案例 , 学生 就会无动于衷 , 降低案例教学 的有效性 。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探究
2023-11-03CATALOGUE目录•引言•案例教学法概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方式•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效果•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改进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策略与效果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目的与方法02案例教学法概述定义: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案例为基础,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践,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特点 1. 情境性: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互动性:案例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观点,促进思维碰撞。
3. 实践性: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与特点010*******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特点,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展示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案例教学法的情境性和互动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师生互动与合作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03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方式选取的案例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高中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具备健全的政治思想和相关知识,以适应复杂社会政治环境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基于议题的探究教学模式逐步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如何将议题式教学与高中政治课程进行有效结合,成为当今高中政治教育中重要的实践与思考。
一、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定义及流程政治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基于某一具体政治话题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它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议题选择切实关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兴趣,例如“国家治理模式的比较与思考”、“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
2.充分调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互联网、新闻报刊等)积极寻找和收集与议题相关的信息,并要求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鉴别。
3.讨论、分析和思考针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思考,探究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并说明和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4.撰写论文或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有效的写作技巧,完成一篇政治学术论文或展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其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政治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逐步探讨和解决。
1.难度系数较大政治议题与内容较为复杂,挑选有一定难度的议题固然有其启发效果,但是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制约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有些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方面会较劣,这就制约了议题式教学的全面推广。
因此,教师在实施之前,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讲解。
3.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限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思考的局限性,使得议题式教学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充分的展开。
需要注重整合其它教学手段和资源,以使学生成果展示更加丰富感人。
高中政治生活化议题情境的设计--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为例
高中政治生活化议题情境的设计 --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为例摘要:素养落实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需要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及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目标的探究议题。
教师要紧密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点,探索学生生活化的情境和议题的设计。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情境;议题;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围绕议题设计学生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生活化议题情境设计为例,引导学生开展议题讨论、探究,运用思想政治课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确立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分别阐述真理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践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抗疫有关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一定自己的思考。
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具备学习框题的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经验。
具备基本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的能力;具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辩论的能力;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目标。
识记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属性。
重点在于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通过学习真理的内容,形成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和反对谬误。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崇尚真知、勇于探究的素养。
四、教学设计理念。
“真理”的哲学问题比较抽象难懂,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教师将根据时事热点,把学生们熟知的抗疫话题引入课堂,以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为切入口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构建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活动型课堂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活动型课堂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构建活动型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活动型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活动型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度体验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意义。
可以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构建活动型课堂需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贴近生活。
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通常较为抽象,但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具体、更易于理解。
可以通过分析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学科的吸引力。
活动型课堂还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可以更生动地呈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网络资源的广泛运用,可以拓宽教学渠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构建活动型课堂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更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活动型课堂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而活动型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加多元化。
可以采用学科竞赛、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为全面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核心素养,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实施“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议题式教学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为逻辑点,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改变思维方式为重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有有统一指向、无标准答案的议题,以思辨的方式推进教学,营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的教学形式。
议题式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渠道,也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重要渠道,还是提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重要渠道。
议题式教学客观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突破原有模式,依托“活动”将“内容要求”与“教学提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动化。
议题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比,在问题式教学中中的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有参考答案。
而议题式教学则是在课前由教师在课标研究、教材解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可以统摄课程的议题,往往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突破了单一问题局限,使议题分析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议题式教学与两难式教学法相比,两难式教学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价值两难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两难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而议题式教学并不只是追求价值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以及学科知识的议题,让学生形成对学科价值的认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相比,在主题式教学中,主要是统整课程知识,找到知识之间的相关性,然后确定出一个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的主题,它的知识面可能很广,而且会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而议题式教学相对来说,更加侧重于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高中政治课呼唤生活化教学
张 怀 军
( 安 县 南 莫 巾学 , 苏 海 安 海 江 摘 要 :生 活 化 政 治 课 堂 的 构 建 . 有 效 地 提 高 学 生 学 能 习政 治 的 主 动 性 和 积极 性 , 养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 培 改进 学 生 的 学 习方 式 , 利 于 产 生 高 质 量 的 学 习 效 果 。 有 关键 词 : 中 高 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 生 活 化 教 学 260 ) 2 6 0
一
政治 课 实行 生 活 化 教 学 的价 值 】以 生 为 本 理 念 的 贯 彻 .
、
当前 高 中 政 治 课 堂 教 学 巾还 存 在 着 照 本 宣 科 、脱 离 学 生 实 际 生 活 :大 多 数 学 生 认 为 政 治 书 本 上 的 一 些 原 理 枯 燥 、 空 洞 、 趣 ; 课 堂 上 出 现 了 学 生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 昏欲 睡 的 现 无 在 昏 状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必 须 改 变 课 堂 教 学 与 学 生 的 现 实 生 活 之 间 问的 那 些 接 合 点 .认 识 到 把 各 种 事 实 和现 象 串 连 起 来 的 那 些 线 索 。 所 以我 在 备 课 时 十 分 注 意 教材 中 的 大量 的漫 画 、 图片 和 资 料 , 些 资料 都 是 精 心 挑 选 的 , 有 较 高 典 型 代 表 性 的 , 这 具 充 分 运 用 这些 会 使 学 生 情 趣 盎 然 , 习 兴 趣倍 增 , 堂 气 氛 活 学 课 跃, 收到 事 半 功 倍 的效 果 。 三 、 设 学 生 乐 学 的 情 境 创 教 育 心 理 学 认 为 : 境 教 学 注 意 激 发 学 生 无 意 识 的 心 理 情 活 动 的 参 与 , 与 有 意 识 的心 理 活 动 相 统 一 , 减 轻 和 消 除 学 并 能 生 的 心理 压 力 ,发 挥 学 生 的 内 在 潜 能 ,进 入 学 习最 佳 心 理 状 态 良好 的 环 境 可 以 唤起 学 生 对 真 理 的 欲望 , 助 于 启 迪 学 生 有 积 极 主 动地 思 考 问题 。 代 心 理学 研 究 表 明 : 处 于 乐 观 的情 现 人 境 中 可 以产 生 愉 快 的情 感 , 兴趣 会 油 然 而 生 。 以我 在 教 学 中 所 注 重创 设 学 生 乐 学 的情 境 ,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而 要 创 设 激 然 学 生 乐学 的情 境 . 师 必 须 提 供 最 佳 的 教 学 环 境 , 需 要 精 心 教 并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的结 构 , 原 本 固 定 的书 本 知 识 具 体 化 为 生 动 把 活泼 的形 象 . 学 生 愿 学 、 学 。 让 乐 四 、 激 学 生 的 求 知欲 。 养 学 生 的 学 习信 心 刺 培 学 生 的求 知 欲 越 强 烈 , 习 兴 趣 就越 浓 厚 , 求 知 欲 的 产 学 而 生则 需 要 新 奇 的刺 激 。 教 学 中我 巧妙 地 预 设 疑 问 , 用 学 生 在 利 的好 奇 心 理 设 置 悬 念 , 以 使 之 产 生 浓 厚 兴趣 , 于探 知 其 中 可 急 的奥 秘 , 这样 便提 高 了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被 动学 生 若 学 习 变 为主动学 习. 营造 r一 种 活跃 的 、 动 学 习 的 课 堂 气 氛 。 主 学 习信 心 不 足 , A卑 心 强 , 疑 自己 的学 习 潜 力 , 不 可 怀 则 能 产 生 学 习兴 趣 。美 国心 理 学 家 罗 森 塔 尔 曾抽 取某 校 1 个 班 8 部分学生 的名单 留给学校 , 说他们 都是 “ 才” 生 ,个月 并 天 学 8 后 . 来 陔校 复 试 . 果 他 名 单 上 的学 生 成 绩 增 长 很 快 , 知 他 结 求 欲 旺 盛 . 差 生 ” 现也 突 } 。 实 I 些 学 生 名 单 都 是 随 机 抽 “ 表 { 事 J : 这 取 的 . 生并 非 天 才 。 罗 森 塔 尔 通 过 “ 实 的谎 肓 ” 示 教 师 , 学 真 暗 从 而 坚 定 了 他 们 对 名 单 上 学 生 的 信 心 , 教 师 的 信 任 和 爱 护 在 下 . 些 学 生 更 加 自尊 、 这 自信 、 自强 。 罗 森 塔 尔 效 应 ” 明教 师 “ 说 要 帮 助 学 生 树 立 信 心 。 学 习信 心 不 足 的学 生 , 师 要 善 于 发 对 教 现 和 利 用 他 们 的闪 光 点 . 时 表 扬 和 鼓 励 , 强 其 信 , 及 增 t 。学 生 k 经 常 受 到激 烈 、 舞 会 产 生 肯 定 性 、 悦 性 的 心 理 体 验 , 而 鼓 愉 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五 、 系 实 际 。 用 ” 趣 联 以“ 致 兴 趣 的源 泉 还 在 于 把 知 识 加 以 运 用 , 学 生 体 验 到 一 种 使
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高中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的重要环节,而生活化教学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政治知识。
本文将就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政治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政治教学内容广泛,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政治分析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事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相应的政治问题。
这样能够使政治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政治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社会实践课题,让学生去社区调研、采访,了解社会民生问题,然后通过课堂展示、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教学不应是一味灌输知识,而应该是交流、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
教师还要树立平等、尊重、理解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愿意参与到政治教学中来。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丰富的政治素材,使政治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或电子屏幕,结合有关政治事件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现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解读。
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1. 运用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生活化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其深入了解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规则,并亲身体会到这些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讨论该制度的优缺点,并针对不同国家的制度展开对比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2. 运用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能够理解知识点,还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学习国际关系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国际合作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不同国际合作组织进行评价,最后整合各组研究结果,展开全班讨论。
3.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生动、亲和力强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组织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规则。
例如,在学习宪法和法律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某一案例,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法律适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求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中国政治制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政治制度竞赛”,组织学生通过展示PPT、口头答辩、辩论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达成结果并进行评分,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信息化、视听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度。
例如,在学习国际关系时,老师可以通过PPT演示、播放视频等方式,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理论简化、展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种理论模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高中政治课堂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性学习法、互动式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策略作者:薄立珍来源:《天津教育·上》2024年第03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显性思政教育协同构成立德树人的新模式。
那么,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在课堂中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本文以人教A 版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五章“三角函数”第一节第一课时“任意角”为例,对课本中蕴含思政元素的显性素材、隐性素材及中性素材进行挖掘,提炼政治意识、人文意识、科学创新三个维度,并从章引言材料、起始课创设情境、概念创建、课本的阅读与思考材料四个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实施展开分析。
一、高中数学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高中数学教科书是教师落实数学课程思政理念,开展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资源。
针对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素材,运用不同的教学对策,做到道器合一,形成协同效应。
教材中明示的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数学知識即为显性素材,依照学生认知水平讲到位,让学生在感染与浸润的过程中培养起政治认同、思想认同。
数学教科书蕴含的思政元素更多是隐性的,教材中没有明示,但隐含思政教育功能的数学知识,要深入挖掘,加工提炼,使思政素材“显性”,让学生在体会与感悟中培养起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中性素材是指教材仅仅叙述数学客观事实,本身不蕴涵思政元素,要“无中生有”,对教材进行加工创新,合理赋予其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思索与共鸣中培养起逻辑认同、理性认同。
以人教A版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五章“三角函数”第一节第一课时“任意角”为例,可以从中具体分析、挖掘和提炼本课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思政课生活化教学
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思政课生活化教学: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程教学的规律性、目的性以及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
高校思政教学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但是传统思政教学的灌输式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了极大的限制,难以保障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思政教学的目标相违背。
生活化的思政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契合,关照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正确思辨,产生情感共鸣,拓展生活的可能性,有效地提升了思政教学质量。
利用生活化策略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可以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传递。
当代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的向学生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思政教育和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为切入点,寓教于学生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生活化,对改善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参与空间和更多的参与机会,弥补了传统硬性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著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学习热情,学生在生活化的思政教学方式之下,会认识到思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转变对思政课程学习态度,不会一味的抵触思政教学课程,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政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活动中。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回归生活,体现积极的社会意识。
教师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了解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还应该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最终形成整体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制定系统的思政教育方案,围绕生活化思政教育新理念,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意识方面的更新与培养,将学生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思政教育内容中,有效整合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掌握思政知识及原理,帮助学生将传统的思政教育转变为生活化思政教育理念,端正学生的三观和理想信念。
伶仃(零丁)洋礼赞
伶仃(零丁)洋礼赞作者:蔡巧玲来源:《求学·教育研究》2020年第01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学一般课题“探寻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落实”(课题编号:ZPKTY18077)。
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素养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认同是一种理解,是一种认可,是一种接受,更是一种追随。
政治认同指的是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落实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坚信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认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落实通过政治学科的特点,结合合理的教学设计,由小见大、由微见著,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现一种自然的升华效果。
下面就通过一节公开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谈政治认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落实。
一、层层叠加,同鸣共感这节公开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以重大时政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作为素材贯穿始终,突破重难点。
但在教学时却以伶仃洋的故事作为起始点和承接点,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也作为伶仃洋的故事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一是以史引入,构建氛围。
其实在伶仃洋里发生的故事很多,具有历史的承接性,有宋代文天祥的故事,还有清代林则徐的故事,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内容。
课件一打出“伶仃洋的故事”的字样,学生马上说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尤其是最后两句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展现地图,介绍伶仃洋的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达香港、澳门,宽约65千米,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
一看到“虎门”字样,学生马上脱口而出“林则徐”“虎门销烟”,课堂气氛继续升温。
接下来展现港珠澳大桥的照片,尤其是两个人工岛和海底隧道这张,宛若“断桥”一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指向法治意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以《全民守法》为例
指向法治意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以《全民守法》为例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网络】,对作者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如有不当,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指向法治意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以《全民守法》为例(揭阳东山中学陈颖)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渠道。
高中学生身处法治意识养成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政治课堂要用心设计,以法治议题为纲,通过创设法治情境,模拟法治活动现场实施议题式教学,以期达到渗透法治思维,内化法治素养,养成法治习惯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法治扣子。
关键词:法治意识;议题;教学情境;活动一、问题的提出“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水平以及基于这种认知所形成对法律、法律的效用和功能的基本态度和信任、依赖程度”,“包括法律认知、法律信念和法律依赖。
”[1]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法治社会建设的精神保障。
1、培育法治意识是经济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16年6月28日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法治意识连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确定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2019年部编统编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也作出调整,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册。
可见,不管是核心素养体系还是教材改革,都将法治意识的培育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2、实施议题式教学是培育法治意识的有效路径高考试题作为贯彻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卷政治生活部分高考题在确定主题立意时多次涉及“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探索黎菱菱
发表时间:2019-08-22T15:25:27.23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作者:黎菱菱[导读] 本文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际,分析目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意义,提出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黎菱菱(云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中外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文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际,分析目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意义,提出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23-01 传统的满堂满灌和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长,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教育理念,“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于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打破了过去的教学与生活两张皮的局面。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在有机整合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上下大力度,教师要把一些抽象的
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去讲解,多设置几个场景,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知识进行分析探究。
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去,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思想政治学科的魅力,也就是要做到在生活中学思想政治,在思想政治中好好地生活。
一、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一定要生活化,真实化,实用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让学生用鲜活的生活化内容激活其生机,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我们如何给学生请到“兴趣”这位教师呢?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历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我们抽象的思想政治原理要跟学生最直接生活实际相联系。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学科知识来支撑引导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让其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用一些活生生的现实案例来呈现问题,教师要提出学生分析此问题,探究此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活化知识。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逻辑知识,让学生不但学到了政治知识,还提升了其能力,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引导思想政治生活化,首先要让其关注社会生活。
新教材中的四个版块都是直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内容。
而且每一讲的开始都已经设置好了情境导入、思想政治分析和情景正确回归这样几个目的。
把思想政治知识融入到生活去发现、去解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样,就把我们的教学从课堂和书本中解放了出来,我们要先关注社会生活,再去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可以把死的知识变活,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其真正从课堂走进生活,做到知识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走出课堂之后,可以做一些专题活动,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家庭,融入社区,从思辨的角度去学习新知,发挥出思想政治的鲜活生命力,否则就会使教学活动产生窒息。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还要注重更新教学方式,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自主感受,用体验式教学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让其更加生动地融入教学过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
学习是一种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我们要想获得学习知识,一定要积极地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各种感官的使用性,并发动每一个学生的大脑,让其在兴趣浓厚之余通过主观的努力,习得知识,应用于生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容器,只是被动地听和记,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教师再灌输也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效果差。
学生的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听、记和背。
学生学得非常苦,没有兴趣,没有欲望,也没有创造力。
所以,我们在教学上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转变教师的思想与观念。
学生是主体,要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实际,以此为切入点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政策导向,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感悟中,改良学习状态,优化学习过程。
例如我在进行高二《人民代表大会》一课的教学中,课前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大代表,教学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收集。
这样教学起来使教师省时省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发挥双方的作用,是一种交往和互协,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互相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培养,教师起支配作用,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跑,无条件地服从,无条件地吸收,主体性没有了,独立性消失了,其方法单一而死板,最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进步的欲望。
新课标要求改变这一现状,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其情感,健全其性格,所以,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要进行体验式教学,也就是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积极参与进去。
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亲眼去看社会,看自然;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其去做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其去思考,去分辨;解放学生的嘴,让其去提问,去自由地发言;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接触社会;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让课后班把学生的业余时间占满,而要让他们动起来,亲自去实践。
三、学习的目的是运用,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回归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要让学生亲自去收集一些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验证生活中的实例,反思在课堂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找到生活中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本来就是由课堂内部向社会外部延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展示自己所学知识,补充所学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知识的力量。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摹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子侠.陶行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