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人体运行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长博士任现义先生讲座摘要

生命与人体运行原理浅析

(一)人体循环系统

1、(中医学)人体循环(含消化)系统

⑴基本概念:中医认为,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消磨与脾的运化,变成了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和水谷精微之气。

①在血管外,推动津液涌动的就是卫气。保卫之意,有抵御外邪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滋润体表,维持体温等作用;在血管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则为营气,也称荣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②卫气与水气、水谷精微中比较活跃的部分结合形成津液。津是较清稀的部分,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象我们人体出的汗,流的眼泪,等等都是津;而液则是指较稠厚的部分,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象唾液、肠液、胃液、关节液等等都是。

营气与水、水谷精微中比较稳定的部分结合形成了血液,用来营养人体各部位器官和肌体。

③病理性的水则包括了形成中医所谓的水肿、饮病、痰病以及体内的湿浊毒邪等。

A、饮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就是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废水积久而成饮。根据病理性的水液停留在人体的部位不同,饮病在中医的医圣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中被分为了四种,分别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a、痰饮。多因膊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b、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嗽、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

c、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

d、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B、痰和饮病类似,饮聚日久,炼而为痰,性质上较饮粘稠。痰不光指可以被咯吐出来的有形之体,也可以其他形

式存在于体内,如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有形质的一些物质,象皮下的脂肪瘤等,也被称为“无形之痰”。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a、痰阻于肺。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而为痰。可见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治疗以宣肺化痰为原则。

b、痰蒙心窍。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应以化痰开窍为治疗原则。

c、痰蕴脾胃。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脾胃受伤,脾失健运,生湿成痰所致。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等症状,

治疗以健脾化痰为原则。

d、痰郁于肝。多由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痰气互阻所致。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自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解郁化痰为原则。

e、痰动于肾。多因久病及肾,肾阳亏虚,蒸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或肾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症状。治疗原则为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

f、痰留骨节经络。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能导致气血郁滞,络脉痹阻。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状。

⑵水在体内运行通道:三焦指的是胸腔、腹腔、盆腔三个空腔,三焦是“原气和水液”的通道,是看得见的通道。可水在脏腑之间运动,在脏与体表的转输又是靠什么呢?靠的就是经络系统。《内经》上这么描述: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如自然界之雾露弥漫;中焦如沤,是指中焦具有腐熟饮食水谷的功能,如水长久渍物使之稀软;下焦如渎,是指下焦具有渗泄水液,排出糟粕的功能,如沟渠排出积水。而经络对水的运输,则如江

河之流,或有或无堤岸之约束,总要遵循着水流的自然规律来奔涌。《内经》上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经过胃这口大锅的腐熟,将水米煮成“粥”,其中一部分水,可能会以水气的形式,输送到脾,脾在中医的概念里不仅是有形质的器官,也代指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说,脾阳,就是煮熟那锅粥的火,而人体内真正火的来源,则是肾。由脾的运化、转输,一部分水向上运动,到了肺,肺的功能主要司呼吸,而随着人体的一呼一吸,水和气也会随之运动。气呼出,是肺的宣发作用,随着肺的宣发,由脾生成的卫气就会带着水和各种营养物质布散到人的体表,起到固护体表、防御外邪、调节毛孔开合(汗出与否)、滋润肌肤的作用;气吸入,是肺的肃降作用,由于肺上通天气,起到调节体内“气压”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调水道,使得多余的水液得以下行输送到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中医认为,有了脾气的散精,肺的通调,水才能得以在体内通行四布。

所以,又有“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的说法,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这种浊气也应该包括水液中浊的部分。所以,中医认为水液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粪便而排泄,这是水液排泄的四条途径,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主宰着整个的水液代谢,肺、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