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中有关问题探讨

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中有关问题探讨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河道防洪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防洪评价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增加。
在此,结合工作实际,对防洪评价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防洪评价;工程建设;河道管理1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中应注意的地方1.1编制和申报审批时间由于部分非水利行业建设单位对涉河建设项目审查相关规定的认识不够,对编制防洪评价报告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导致部分项目在开工之前甚至部分项目开工后才开始启动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对涉河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调整、施工进度控制以及项目管理都带来负面影响。
1.2评价对象选择由于对河道管理范围的理解不足,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人员在选择评价对象时,偏重于建设项目涉及河堤堤顶线范围内或行洪断面范围内相关建筑物,而对堤顶线至河道管理范围线之间建筑物对防洪影响不予评价或者不重点评价,导致部分涉河项目建筑物如一跨桥梁,虽然不占用主行洪断面,但其在堤顶线至河道管理范围线之间的桥墩或其它建筑物对河道巡河路的畅通、河道管养和堤岸抢险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海堤作为防潮重点水利设施不属于河道,因此部分涉及海堤范围的项目建设单位认为此类项目无须开展防洪影响评价编制工作。
河道逐步依托河道蓝线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线,凡是位于河道蓝线范围内的建筑物都应列为评价对象,这对于河道周边空间被严重挤占的地方尤为重要。
1.3防洪评价的范围防洪评价的范围应综合考虑河道管理范围、建设项目范围、回水长度、影响范围等确定。
防洪评价的范围关系到评价效果,应非常明确。
防洪评价范围包括顺水流方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个方面。
横向宽度范围,需包含河道管理宽度范围。
国务院颁布的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防洪防汛总结问题和建议

防洪防汛总结问题和建议防洪防汛总结问题和建议近年来,洪灾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范洪水灾害,保障人民的安全,下面将对防洪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总结1. 预防意识不强:部分地区在防洪防汛工作中缺乏预防意识,只注重灾后抢救,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 技术手段滞后:部分地区的防洪防汛技术手段滞后于实际需要,导致应急处理效果不佳。
3. 信息沟通不畅:洪水灾害爆发时,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但部分地区在这方面存在不畅或不准确的问题。
4. 应急反应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在洪水灾害的应急处理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导致应急措施不可及时、不科学。
二、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广大群众,加强洪灾防范宣传教育,提高其防洪防汛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防洪防汛工作中。
2.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防洪防汛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科技手段在防洪防汛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应急处置的效果和效率。
3. 建立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防洪防汛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水位和雨量等数据,并加强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以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 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地方防洪防汛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升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科学地应对。
5. 推进综合治理:加大对水域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江河湖泊的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减轻洪水灾害的发生风险。
6.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对防洪防汛工作的投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营造支持和推动防洪防汛工作的良好环境。
总之,只有加强防洪防汛工作,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技术手段和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预防洪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实现永久防洪防汛目标而努力。
洪灾是一个大自然的威胁,只有持续不断地做好预防工作,才能减少洪灾的危害,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全、幸福的生活环境。
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防汛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
1. 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未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特点,导致水利设施缺乏或不完善。
大型排涝设备不足,排水系统老化严重。
2. 防汛应急预案不健全在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存在瑕疵。
对于各种灾害风险的评估、人员转移安置以及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准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 缺乏科技支持和信息共享现有防汛监测与预警系统与新技术相比较滞后。
缺乏先进的遥感与无人机技术的使用,这给精确评估灾情提供了困难。
4. 基层组织合作不畅由于缺乏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和制度约束,导致商业开发违法占用河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增加了防汛工作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来改进防汛工作。
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排水系统。
要重视自然环境特点和气候变化,合理规划和布局。
发展低渗透地面覆盖材料,减少土地流失和洪水灾害的影响。
2. 健全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应制定健全的防汛应急预案,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要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演练,提前做好避灾转移准备。
同时,加强物资储备与调配机制,为抗洪救灾提供有力支持。
3. 加强科技支持和信息共享发展先进的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防汛工作中。
及时更新气象信息、河道水位等监测数据,并向公众发布。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宣传防汛知识。
4. 健全基层组织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和审核制度,加强对商业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
加大对涉水项目的审查力度,修复河道、湖泊等生态系统,保护自然水源。
5. 强化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强防汛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组织定期演练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6.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对于防汛工作非常重要。
关于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在对河道管理单位内建设项目进行防洪影响的评价时,需要编制相应的评价报告,通过对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根据整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评价主要是为了保证防洪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进而保证河流领域的整体利益,促进整个经济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过对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来避免建设项目的施工使防洪体系遭到破坏。
本文分析了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标签: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过程中问题建议一、基础资料收集编好两座大桥的防洪评价报告,除了要依据国家、部、省、市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外,还应对水系河道现状及相关规划文件进行全方位的收集。
在实际操作中,水系河道现状情况交待不清,水系情况应从大到小,从流域到支流,河道断面应从左到右、从下到上,附以图片、现场照片交待清楚;相邻水利工程及其他工程要经过实地调查,资料要详实准确;流域、河道整治规划及实施情况的交待,要多方位收集资料,对现状、规划、整治的实施情况要加以对比说明,结论要准确明晰。
二、设计资料整理说明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人员对各种设计资料首先自己要理解,原有资料丰富的要简化、整理;原有资料缺少的要理解、描述;介绍项目设计情况时,要突出重点,突出主体工程设计,主体工程跨堤、穿堤设计。
三、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介绍工程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时往往处于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深度通常不足,根据要求,施工组织设计通常包括工程工期安排、施工工艺和工序、施工布置、施工机械和器具、施工交通、施工废弃物处置、度汛安排等内容。
同时,由于编制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对一些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要提高,也难以达到进行施工影响分析的深度要求。
因此,施工组织设计要理解具体做法,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施工组织设计介绍要条理清楚、语言顺畅,要图文并茂。
浅析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中的问题

浅析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中的问题作者:李晓来源:《商情》2013年第37期【摘要】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在很多方面容易除险范围界定不清楚、基础资料不全、涉水建筑物设计内容介绍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水平。
【关键词】建设项目,防洪评价,问题一、问题的提出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境内河流分属海河、滦河、内陆河、辽河四个水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建了大量的涉河建筑物。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是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的要求。
防洪评价报告制度是《防洪法》针对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一项法律规定。
国家计委、水利部〔1992〕7号文《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对河道管理范围内重要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防洪评价报告”。
水利部〔2004〕109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中明确了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006年《河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技术大纲(试行)》中明确河北省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本文主要针对河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实践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二、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1.河道管理、防洪评价范围的界定河道管理与防洪评价的范围关系到评价效果,应当非常明确。
国务院颁布的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特别是对护堤地的规定.包括河道堤防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各地地方法规和规章各有不同的规定。
此外,评价范围还涉及建设项目在河道的上下游河长范围问题。
究竟需要分析评价建筑物在上下游的多长河段.规范均无明确的规定。
水利部答疑: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审查常见问题

水利部答疑: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审查常见问题本篇章的解疑来源于水利部网站。
一、同一个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包含多座跨河桥梁,是否必须编制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是多座桥梁统一编制一个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还是一桥一方案?现答复如下:根据《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等工程,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查等手续。
根据《水利部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涉水行政审批实施办法(试行)》(水规计〔2016〕22号),水利部对投资项目涉水行政审批内容相近事项进行分类整合,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审核、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批、国家基本水文测站上下游建设影响水文监测工程的审批归并为“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
办理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可以项目法人为单位编制一份送审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应包含涉及情形相应内容,并符合原审批事项的有关技术要求。
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实行一个审批机关为主,有关机关会同或者参与的方式开展审批工作,只下达一份审批文件。
审批权限属于不同层级,由高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审批工作。
审批权限属于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由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实施,有关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参与;审批权限属于两级以上或者两个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原则上由上级或者共同的上一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有关的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参与;审批权限分别属于水利部和流域管理机构的,由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审批权限属于不同流域管理机构的,项目法人可以选择向一个流域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由首先受理申请的流域管理机构牵头,会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办理。
各审批机关根据投资项目涉水行政审批主要内容确定牵头办理部门。
二、按照国发[2015]58号文件要求,编制《防洪评价报告》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防洪评价报告,也可委托有关机构编制,请问:1、如果申请人选择委托编制的话,那么被委托的机构是否必须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进行方案编制?2、是什么样的资质?(XXX大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可行否?该大学资质业务范围为: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现答复如下:《国务院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58号)明确,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防洪评价报告,也可委托有关机构编制,审批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请人必须委托特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
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2 对 设计 资料 整 理 说 明不 清 楚
( )针对 各种 建设类 型项 目,报告编 制人员 对 1
1 河道 基 础 资料 收 集 不 全
报告 中基 本情况 介绍 章节 较受关 注 ,因为基 本 情 况清楚 才 能判断 防洪影 响 ,加之评 审专 家 阅读 报
告 时间短 、对该 流域 情况不 熟悉 。水 系河道 现状 情
3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内容 介 绍 ( 点 ) 难
施 工影 响 分析 是编 制报 告 的一 个薄 弱环 节 ,有
( ) 购买 模 型 ,提 高 防洪 评 价 报 告 技 术 含量 , 6 适 应多 规 格建设 项 目评 价 要求 。
设计 资料 首先要 个人 理解 ,原有 资料 丰富 的要简化
整理 ;原 有资料 缺少 的要 理解描 述 。
( )介 绍项 目设计 情况 是要 突 出重点 ,突 出主 2
作 者 简 介 :赵 希 岭 ( 96年 一) 16 ,男 ,高 级工 程 师 。
况交 待 不 清 。水 系情 况 应从 大 到 小 ,从 流 域 到 支
理 论研 究
防洪评 价报 告编制 中有 关 问题 的探讨
2 1 年 第 2期 01
防洪 评 价 报 告 编 制 中有 关 问题 的探 讨
赵 希水 0 30 ) 5 0 0
【 摘 要】 本 文通 过对 防洪 评 价 报 告 编 制 、 审 过程 中发 现 的难 点 和 薄 弱 节 次 的分 析 , 出改 进 的 措 施 和 方 法 , 评 提 以
防洪防汛总结问题和建议范文

防洪防汛总结问题和建议范文
防洪防汛总结问题和建议范文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洪水和汛情频繁发生,在实施防洪防汛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防洪防汛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一、问题总结
1.预警机制不完善
在防洪防汛工作中,预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目前的预警机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包括预警信息不及时、不精准等。
这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抢险队伍组织不够紧密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抢险队伍的组织和行动不够紧密,导致救援行动效果不理想。
一些抢险队伍缺乏充分的训练、装备不足,协调和配合能力也有待提高。
3.防洪措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防洪措施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些堤防、水闸、护岸等设施缺乏及时维护,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缺少灵活多样的防洪措施,对于多变的洪水情况应对不足。
4.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