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在其他的分析方法中用标准溶液绘制工作曲线或作计算标准。
标定:标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使用标准的计量仪器对所使用仪器的准确度(精度)进行检测是否符合标准,一般大多用于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二是有校准的意思。
滴定误差:分析化学中,由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相对误差基准物质:分析化学中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基准物质应符合五项要求:一是纯度(质量分数)应≥99.9%;二是组成与它的化学式完全相符,如含有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均应符合化学式;三是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失水、吸水或变质,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四是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没有副反应;五是要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小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与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相比较,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朗伯比尔定律: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检测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
指示剂:指示剂是一类在其特定的PH值范围内,随溶液PH值改变而变色的化合物,通常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ngin)。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库仑滴定法在试样中加入大量物质,使此物质经电解后产生一种试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方法指示化学反应的终点后,停止电解,根据电解的电量用法拉第电解定律来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2.总离子强度调节液电位法中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时,为使试样溶液对测量的影响减到最小,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液,其中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一定;另有保持一定pH的缓冲溶液以及防止其他物质干扰的配合剂等。
3.某物质分解电位在电解分析中,当外界电位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电解反应才开始发生,此电位即为该物质在该体系中的分解电位。
4.条件电极电位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5.指示电极对被测定溶液的成分作出响应,在整个测量期间,它不会引起待测溶液成分产生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6.浓差极化现象极谱分析中,电解时由于电极表面金属离子被还原,使其在电极表面的浓度低于溶液本底的液度,电极电位将偏离其原来的平衡电位而发生极化现象,这种由于电解过程中在电极表面浓度的差异而引起的极化现象称为浓差极化现象。
7.扩散电流与极限扩散电流极谱分析中,由于浓差极化现象的存在,电解电流受金属离子从溶液本底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此时的电解电流叫扩散电流;扩散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8.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为25℃),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都处于标准状态时的电极电位;条件电位是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1.气相色谱的担体为固定相提供的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的支持体。
2.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r21色谱锋1,2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即。
3.气相色谱速率方程可表达为H=A+B/u+Cu,式中H为理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项系数,u为线速度,B为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C为传质阻力项系数。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突跃范围。
指示剂: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指示剂具有不同颜色的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即[In]=[XIn]时,溶液呈两型体的中间过渡颜色,这点为理论变色点。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滴定曲线: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剂体积而变化的曲线。
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 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边缘效应:殿宇同意薄层的同一物质的斑点,在色谱展开过程中,靠薄层边缘处斑点的Rf值大于中心区域斑点的Rf值有所不同百分吸光系数E1%1cm:指浓度为1%(即1g/100L),液层厚度为1cm的吸光度.保留时间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极大点所需要的时间磁全同/磁等价:化学等价的一组核,若它们每个核对组外任何一个磁核的耦合常数彼此也相同(即以相同的大小耦合),则称这组核为磁等价的核弛豫:高能态的核经过非辐射途径而恢复低能态的过程称为~磁等价:化学位移等价的一组核,若它们每个核对组外任何一个磁核的耦合常数彼此也相同(即相同的大小耦合)参比电极:电极电位在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仅提供Φ位测量来表示的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平衡浓度的比值,用K 表示分离度R:指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之差与两组份基线宽度平均值的比值.费米共振:当泛频峰位于某一强基频峰附近时,原来较弱的泛频峰的吸收强度被明显强化,有时还发生谱带裂分.这种泛频峰与基频峰之间的振动耦合合称~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集团,如C=C,C=0,N=N,-NO2,C=S等,或能在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产生吸收的原子团分离度R:指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的差值与两组分基线宽度平均值的比值,用以衡量两组分的分离程度分子离子:有机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价电子而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离子称~化学键合相: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填料称为~,简称键合相化学位移:质子或其他种类的核,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共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红外非活性振动:当振动过程中分子的瞬间偶极距不发生变化时,不产生红外光的吸收.化学等价: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中,称它们化学等价,即化学位移相等化学键合相: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的填料称为化学键合相,简称键合相进动:核除绕自旋轴作自旋外,还要在垂直于外磁场的平面上作旋进运动,这种旋转称为~基频峰:是分子吸收某一频率的红外线后,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产生的吸收峰检测限D:又称敏感度,是以检测器恰能产生3倍噪音信号时,单位时间引入检测器的组分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组分量来表示的简并:频率完全相同的振动在红外光谱中重叠,这种现象简称~交联度:表示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剂的含量,通常以重量百分比表示交换容量:指每克干树脂中真正参加交换反应的基团数空白试验: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分析同样的操作和条件进行试验.蓝移(紫移):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lamben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收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A=ε•C•l)灵敏度s:又称响应值或应和值,是用来评价检测器质量和其他类型检测器相比较的重要指标麦氏重排:当化合物中含有不饱和C=X(X为O、N、S、C)基团,而且与这个基团渡转移到X原子上,同时β键发生断裂脱掉一个中性分子摩尔吸光系数ε:指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浓色效应和淡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称浓色效应或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淡色效应或减色效应.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作用下,核磁距按一定方向排列,不同取向的核磁距的能级差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此现象称~N律:凡不含N或含偶数个N原子的分子,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必为偶数,含奇数个N原子的分子,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必为奇数n+1律:某基团的H核与n个相邻的H核耦合时,将被分裂为n+1重峰,而与该基团本身H核数无关耦合常数J:在简单耦合中,由自旋耦合产生的谱线间的距离称~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不同于外加磁场强度,稍有降低或增加的现象瑞利光/拉曼光:物质分子的电极与激发光光子相互作用时,分子受到瞬时变形,上升到非量子化能量区.在极短时间内,该分子向各个方向发射和激光相同的光,而回到原来能级,发射比激发光波长较长或较短的光.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组分在达到平衡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用K表示溶剂的极限波长:在某波长下,溶剂对光吸收,在此波长以上则无吸收,即溶液时透明的,该波长称~Rf比移值:指薄层色谱法中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RDA裂解:一个六元环烯化合物裂解一般都产生共轭二烯离子和一个中性分子,伸缩振动:指原子间的键长沿键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种振动调整保留时间t R↗: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吸附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吸收光谱:又称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nm)为横标,以吸收光度A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该组分在两相中浓度相对关系曲线,称~弯曲振动:指原子间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种振动,即原子垂直于价键方向的运动选择因子α:指难分离物质对的调整保留值之比.亚稳离子: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的碎片离子助色团: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辐射,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NH2,-OR,-SH,-X等.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待测组分浓度改变而变化,其值大小以指示待测组分浓度的电极振动耦合: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基团靠的很近或者连接在同一个原子上时,由于其基本频率相同,形成振动相互作用,结果使频率发生改变,并使谱带分裂成双峰,其中一个高于原来的频率,另一个低于原来的频率,这种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耦合:核自旋产生的核磁距间的相互干扰称作~自旋-自旋分裂:由自旋耦合引起的共振峰分裂的现象称~。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准确度(accuracy):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来表示)。
2.精密度(precision):测定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3.偏差(deviance):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4.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5.方法误差:由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方法不恰当所引起的误差。
6.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仪器未经过校准或试剂不合规格所引起的误差。
7.操作误差: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
8.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
9.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10.恒定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保持不变,但相对值随被测组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叫做恒定误差。
11.比例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随样品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对值保持不变,这样的系统误差叫做比例误差。
12.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也叫随机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13.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保留1位欠准数字)。
14.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15.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
第二部分容量分析法1.酸碱: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2.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称为酸的浓度。
3.碱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碱溶质的量称为碱的浓度。
4.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活度,用pH表示。
5.碱度: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氧根离子的活度,用pOH表示。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分析化学名词的解释:1. 分析化学:研究和发展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来确定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化学学科。
2. 定性分析: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化合物的化学成分。
3. 定量分析:确定化合物中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4. 分子光谱学:使用光谱方法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5. 元素分析:分析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6. 物质定性分析:确定样品中化学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 原子吸收光谱:测量样品中不同元素的浓度,并基于元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来确定其含量。
8. 电化学分析:使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物质的电化学特性和测量物质的含量。
9. 质谱分析:使用质谱仪测量物质中离子的相对质量和相对丰度,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
10. 样品前处理:在分析之前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11. 毛细管电泳:一种使用电场迫使带电的分子在毛细管中进行迁移的方法,以分离和测量物质的成分。
12. 色谱分析:利用分离技术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并测量其含量。
13. 气相色谱:一种使用气相作为载体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技术。
14. 液相色谱:一种使用液相作为载体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技术。
15. 荧光分析:利用样品中的荧光发射来测量物质的含量和性质。
16. 红外光谱:利用物质对特定频率的红外光的吸收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17. 核磁共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18. 质谱仪:用于测量样品的质量和分析其组成的仪器。
19. 表面分析:研究物质表面的组成和性质。
20. 分析仪器:用于分析化学实验的仪器和设备,如光谱仪、电导率计和pH计等。
上述仅是对一些常见分析化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分析化学领域涵盖广泛,还有许多其他术语和技术值得深入研究。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在其他的分析方法中用标准溶液绘制工作曲线或作计算标准。
标定:标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使用标准的计量仪器对所使用仪器的准确度(精度)进行检测是否符合标准,一般大多用于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二是有校准的意思。
滴定误差:分析化学中,由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相对误差基准物质:分析化学中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基准物质应符合五项要求:一是纯度(质量分数)应≥99.9%;二是组成与它的化学式完全相符,如含有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均应符合化学式;三是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失水、吸水或变质,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四是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没有副反应;五是要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小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与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相比较,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朗伯比尔定律: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检测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
指示剂:指示剂是一类在其特定的PH值范围内,随溶液PH值改变而变色的化合物,通常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ngin)。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2.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被测组分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完全时,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3.系统误差:也称可定误差,它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原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并可以设法减小或加以校正。
4.萃取法:是利用被测组分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大小不同,使它从原来的溶剂中定量的转入萃取剂中,然后蒸干萃取剂,称量残留物的质量,进行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5.恒重:系指物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得的质量相差不超过规定量,即可认为已达恒重。
6.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液(又称滴定溶液)7.滴定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1.指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g/ml)以T B表示;2.又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以T T/A表示。
式中T表示标准溶液的化学式,A表示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8.突跃范围:这种化学计量点±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越。
突跃所在的PH值范围称为滴定突越范围。
9.掩蔽作用:在配位滴定时,常用控制酸度的方法来消除部分离子对配位滴定的干扰。
10.色散: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便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11.滴定终点: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
12.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它是由某些难以控制或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13.滴定液:又称标准溶液,即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14.滴定曲线:把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用曲线表示出来,这一曲线称为滴定曲线。
15.封闭现象:在配位滴定中要求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有敏锐的颜色改变,但由于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为稳定的配合物,因而看不到指示剂变色,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自身指示剂:在分析化学中,指应用有色标准溶液本身终点时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指示终点。
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1mL某摩尔浓度的滴定液(标准溶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的质量(g/mL)。
分子离子:分子失去一个电子所形成的正离子称为分子离子,它的质荷比值即代表了试样分子所对应的分子量数值。
小进行分离记录其信息,从而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方法。
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ngin)。
滴定突跃:分析化学中,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滴定分析允许误差)范围内,溶液参数将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参数(如酸碱滴定中的pH)的突然改变就是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
化学位移:即是原子核如质子由于化学环境所引起的核磁共振信号位置的变化。
重量分析法: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将试样中待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
化学计量点:在滴定过程中, 当滴入的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定组分的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系时,称反应到达了化学计量点,用pM’sp来表示。
原子化器:使试样干燥,蒸发并使被测元素转化为气态的基态原子。
屏蔽效应(Shielding effect):由于其他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物理分析:根据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组分的关系,不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叫物理分析。
2.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3.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
4.发色团:是指能在能在紫外-可见波长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5.助色团:是指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辐射,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强加的原子或原子团。
6.吸光度:溶液吸收光的强度,等于透光率的负对数。
7.峰值吸收:峰值吸收系数法是直接测量吸收线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峰值吸收系数来确定待测原子浓度的方法,简称为峰值吸收。
8.长移和短移:因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称为篮移(或紫移或称短移),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或长移。
9.浓色效应、淡色效应:因某些原因使化合物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0.试剂空白:在相同条件下只是不加试样溶液,而依次加入各种试剂或溶剂所得到的空白溶液。
11.共振吸收线:如果吸收的辐射能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12.基频峰:分子吸收红外吸收后,由振能级的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13.倍频峰:分子吸收红外吸收后,由振能级的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14.泛频峰:倍频峰、合频峰与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15.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互称为相关吸收峰。
16.红外活性振动:振动周期内发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17.自旋偶合:分子中邻近的自旋核的核磁矩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偶合。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2.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被测组分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完全时,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3.系统误差:也称可定误差,它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原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并可以设法减小或加以校正。
4.萃取法:是利用被测组分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大小不同,使它从原来的溶剂中定量的转入萃取剂中,然后蒸干萃取剂,称量残留物的质量,进行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5.恒重:系指物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得的质量相差不超过规定量,即可认为已达恒重。
6.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液(又称滴定溶液)7.滴定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1.指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g/ml)以T B表示;2.又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以T T/A表示。
式中T表示标准溶液的化学式,A表示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8.突跃范围:这种化学计量点±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越。
突跃所在的PH值范围称为滴定突越范围。
9.掩蔽作用:在配位滴定时,常用控制酸度的方法来消除部分离子对配位滴定的干扰。
10.色散: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便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11.滴定终点: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
12.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它是由某些难以控制或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13.滴定液:又称标准溶液,即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14.滴定曲线:把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用曲线表示出来,这一曲线称为滴定曲线。
15.封闭现象:在配位滴定中要求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有敏锐的颜色改变,但由于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为稳定的配合物,因而看不到指示剂变色,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系统误差:由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造成的可定误差(有重现单一可测性)。
偶然误差:由一些难以察觉和控制的、变化无常的、不可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过失误差:由于操作人员粗心大意、过度疲劳、精神不集中等引起的。
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得接近程度。
准确度好坏用误差测量。
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精密度好坏用误差衡量。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
对照试验:采用已知含量的标准试样与被测试样同一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或用公认的可靠的分析方法与选定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测定的一种试验。
回收试验:在试样组成不清楚时,向试样中或标准试样中加入已知含量的被测组分的纯物质,然后用同一方法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的一种试验。
空白试验: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测定试样相同的分析步骤和条件进行测定的一种试验。
置信区间: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以测量值为中心,包括真值在内的范围.沉淀法:利用沉淀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化成难溶化合物,以沉淀从试液中分离出来,再将析出的沉淀经过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转化为可以供最后称量的化学组成,根据该化学组成的质量,计算被测组分百分含量的方法。
共沉淀:指一种难溶化合物沉淀时,某些可溶性杂质同时沉淀下来的现象。
后沉淀:当溶液中某种组分的沉淀析出后,另一本来难以析出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的现象,称为后沉淀。
均匀沉淀法:均相沉淀法,是为了改进沉淀结构而发展的新的沉淀方法。
换算因数:指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乘以他们之间的系数比。
滴定分析:又称容量分析,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即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去,直到标准溶液与被测组分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为止,然后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体积及试液的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的一类方法。
化学计量点:加入的滴定剂与被测物质按反应式的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时的点。
滴定终点:在滴定过程中,利用被滴溶液的颜色或电位、电导、电流等发生突变之点。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边缘效应:殿宇同意薄层的同一物质的斑点,在色谱展开过程中,靠薄层边缘处斑点的Rf值大于中心区域斑点的Rf值有所不同百分吸光系数E1%1cm:指浓度为1%(即1g/100L),液层厚度为1cm的吸光度.保留时间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极大点所需要的时间磁全同/磁等价:化学等价的一组核,若它们每个核对组外任何一个磁核的耦合常数彼此也相同(即以相同的大小耦合),则称这组核为磁等价的核弛豫:高能态的核经过非辐射途径而恢复低能态的过程称为~磁等价:化学位移等价的一组核,若它们每个核对组外任何一个磁核的耦合常数彼此也相同(即相同的大小耦合)参比电极:电极电位在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仅提供Φ位测量来表示的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平衡浓度的比值,用K 表示分离度R:指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之差与两组份基线宽度平均值的比值.费米共振:当泛频峰位于某一强基频峰附近时,原来较弱的泛频峰的吸收强度被明显强化,有时还发生谱带裂分.这种泛频峰与基频峰之间的振动耦合合称~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集团,如C=C,C=0,N=N,-NO2,C=S等,或能在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产生吸收的原子团分离度R:指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的差值与两组分基线宽度平均值的比值,用以衡量两组分的分离程度分子离子:有机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价电子而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离子称~化学键合相: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填料称为~,简称键合相化学位移:质子或其他种类的核,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共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红外非活性振动:当振动过程中分子的瞬间偶极距不发生变化时,不产生红外光的吸收.化学等价: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中,称它们化学等价,即化学位移相等化学键合相: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的填料称为化学键合相,简称键合相进动:核除绕自旋轴作自旋外,还要在垂直于外磁场的平面上作旋进运动,这种旋转称为~基频峰:是分子吸收某一频率的红外线后,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产生的吸收峰检测限D:又称敏感度,是以检测器恰能产生3倍噪音信号时,单位时间引入检测器的组分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组分量来表示的简并:频率完全相同的振动在红外光谱中重叠,这种现象简称~交联度:表示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剂的含量,通常以重量百分比表示交换容量:指每克干树脂中真正参加交换反应的基团数空白试验: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分析同样的操作和条件进行试验.蓝移(紫移):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lamben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收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A=ε•C•l)灵敏度s:又称响应值或应和值,是用来评价检测器质量和其他类型检测器相比较的重要指标麦氏重排:当化合物中含有不饱和C=X(X为O、N、S、C)基团,而且与这个基团渡转移到X原子上,同时β键发生断裂脱掉一个中性分子摩尔吸光系数ε:指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浓色效应和淡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称浓色效应或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淡色效应或减色效应.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作用下,核磁距按一定方向排列,不同取向的核磁距的能级差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此现象称~N律:凡不含N或含偶数个N原子的分子,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必为偶数,含奇数个N原子的分子,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必为奇数n+1律:某基团的H核与n个相邻的H核耦合时,将被分裂为n+1重峰,而与该基团本身H核数无关耦合常数J:在简单耦合中,由自旋耦合产生的谱线间的距离称~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不同于外加磁场强度,稍有降低或增加的现象瑞利光/拉曼光:物质分子的电极与激发光光子相互作用时,分子受到瞬时变形,上升到非量子化能量区.在极短时间内,该分子向各个方向发射和激光相同的光,而回到原来能级,发射比激发光波长较长或较短的光.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组分在达到平衡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用K表示溶剂的极限波长:在某波长下,溶剂对光吸收,在此波长以上则无吸收,即溶液时透明的,该波长称~Rf比移值:指薄层色谱法中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RDA裂解:一个六元环烯化合物裂解一般都产生共轭二烯离子和一个中性分子,伸缩振动:指原子间的键长沿键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种振动调整保留时间t R↗: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吸附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吸收光谱:又称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nm)为横标,以吸收光度A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该组分在两相中浓度相对关系曲线,称~弯曲振动:指原子间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种振动,即原子垂直于价键方向的运动选择因子α:指难分离物质对的调整保留值之比.亚稳离子: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的碎片离子助色团: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辐射,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NH2,-OR,-SH,-X等.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待测组分浓度改变而变化,其值大小以指示待测组分浓度的电极振动耦合: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基团靠的很近或者连接在同一个原子上时,由于其基本频率相同,形成振动相互作用,结果使频率发生改变,并使谱带分裂成双峰,其中一个高于原来的频率,另一个低于原来的频率,这种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耦合:核自旋产生的核磁距间的相互干扰称作~自旋-自旋分裂:由自旋耦合引起的共振峰分裂的现象称~。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 返滴定法:先加入一定量过量的滴定剂,又称第一标准溶液,使与试液中的物质或固体进行反应,待反应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个标准溶液,又称第二标准溶液。
2. 酸效应曲线:配位滴定中,表示金属离子EDTA配合物的lgkfM 或lgY(H)与滴定允许的最小PH值的关系曲线。
3. 吸光系数:单位浓度、单位厚度的吸光度。
4. 内标法:选择样品中不含有的纯物质作参比物质,加入待测样品溶液中,以待测物质和残壁物质的响应信号对比,测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称为内标法。
5. 均匀沉淀法:利用化学反应是溶液中缓慢而均匀的产生沉淀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生颗粒大结构紧密易滤过洗涤的沉淀。
6. 自身指示剂:以滴定液自身的颜色改变指示剂终点的方法。
7. 吸收光谱: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8. 边缘效应:同一物质的色谱斑点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的两边边缘部,它的Rf值大于中间部分的Rf现象。
9. 组分效应:10.基准物质:分析化学中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11. 区分效应:指分析化学中,能区分酸碱强度的效应。
12. 伸缩振动:指原子沿键轴方向的伸长和缩短,振动时只有键长的变化而无键角的变化。
13.分配色谱法:固定相是液体,利用液体固定相对试样中诸组分的溶解能力不同,即试样中诸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而实现试样中诸组分分离的色谱法。
14. 不对称电位:如果玻璃膜电极两侧溶液的pH相同,则膜电位应等于零,但实际上仍有一微小的电位差存在,这个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
15. 酸碱指示剂:用于酸碱滴定的指示剂,称为酸碱指示剂。
16. 吸附色谱法:固定相是一种吸附剂,利用其对试样中诸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试样中诸组分分离的色谱法。
17. 梯度洗脱:梯度性地改变洗脱液的组分(成分、离子强度等)或pH,以期将层析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的方法。
18. 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18 F检验:又称精密度显著性检验,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以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19 t检验:也叫准确度显著性检验。
主要用于检验两个分析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系统误差,即判断少量实验数据的平均值与标准试样标准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1滴定分析法(Titrimetric analysis):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Titration):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Indicator):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5滴定终点(终点) (Titration end point(end point)):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Titration end point error)(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TE):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Titration curve):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Abrupt change in titration curve):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9突跃范围(Range of abrupt change in titration curve):突跃所在的范围。
10变色范围(Color change interval of indicator):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转变为另一型体颜色的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11理论变色点(Color transition point):当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现指示剂的中间过渡颜色,这一点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12滴定常数(Titration constant):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它反映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以Kt 表示。
13直接滴定(Direct titration):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4返滴定(Back titration)(residue titration 剩余滴定):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5置换滴定(Replacement titration):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6间接滴定(indirect titration):不能与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滴定。
17基准物质(Primary standard):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18标准溶液(Standard solution):具有准确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19标定法(Standardization):先配制成尝试近似于所需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或已经用基准物质标定过的标准溶液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
20物质的量浓度(Concentration):单位体积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1滴定度(Titer):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22分析浓度(Analytical concentration):溶液中该溶质各种平衡浓度的总和。
23平衡浓度( Equilibrium molarity)(species molarity型体浓度):平衡状态时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浓度。
24分布系数(Distribution fraction):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
25质量平衡(Mass balance)(material balance物料平衡):在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这种关系称为质量平衡。
26质量平衡方程(Mass balance equation):质量平衡的数学表达式。
27电荷平衡(Charge balance):处于平衡状态的水溶液是电中性的,也就是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质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这种关系称为电荷平衡。
28质子平衡(Proton balance):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这种关系称为质子平衡。
29朗伯比尔定律: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1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2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在溶液中有两种离解方式,既可得到质子又可失去质子。
3缓冲溶液( Buffer solution):一种能对溶液的酸度起作用的溶液。
4酸碱指示剂(Acid-base indicator):是一类有机弱碱或弱酸,它们的共轭酸碱对具有不同结构,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5非水滴定法(Nonaqueous titration):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方法。
6质子溶剂(Protonic solvent):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
7酸性溶剂(Acid solvent):是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8碱性溶剂(Basic solvent):是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9两性溶剂(Amphoteric solvent):是既易接受质子又易给出质子的溶剂,又称为中性溶剂,其酸碱性与水相似。
10无质子溶剂(Aprotic solvent):是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
11均化效应(Leveling effect):能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均化到溶剂化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效应。
12区分效应(Differentiating effect):能区分酸(或碱)强弱的效应。
13区分性溶剂(Differentiating solvent):具有区分效应的溶剂。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1配位滴定法(Complex-formation titration):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
2螯合物(Chelate compound):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多基配位体的配合物。
3副反应系数(Side reaction coefficient):定量地表示副反应进行的程度。
4酸效应(Acid effect):由于H+的存在,在H+与Y 之间发生副反应,使Y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5配位效应(Complex effect):其他配位剂L与M发生副反应,使金属离子M与配位剂Y进行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6条件稳定常数(Conditional stabilitycoefficient):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7金属指示剂(Metal ion indicator):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8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
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9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10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11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1氧化还原滴定法(Oxidation-reductiontitration):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
2碘量法(Iodimetry):利用I2的氧化性或I-的还原性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
3亚硝酸钠法(Sodium nitrite method)以亚硝酸钠为标准溶液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4重氮化滴定法(Diazotization titration):用亚硝酸钠液滴定芳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5亚硝基化滴定法(Nitrosation titration):用亚硝酸钠滴定芳仲胺类化合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