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名词解释(第六版)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其目的是了解和解释层出不穷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探索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一项原理是需求与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需求量取决于价格和需求者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愿望程度。

供给量则取决于生产成本和供给者对价格的期望。

当需求和供给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项原理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尽管通货膨胀有时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表现,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经济不稳定,甚至崩溃。

第三项原理是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状态。

它可以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造成的,摩擦性失业是指工人在不同岗位间流动时的暂时性失业,而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

第四项原理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它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和改善技术进步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实现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项原理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这两种政策可以用来调整经济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原理和概念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而实际的经济活动涉及到更多的变量和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以便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六版 名词解释 (完整)

第六版 名词解释 (完整)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在机会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臵资源的经济。

10、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臵资源的情况。

11、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2、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3、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14、经济物品:稀缺的但又不能满足经济主体某种需要的自然的人工的物品。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7、经济周期:就是生产这些经济活动的波动。

18、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9、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20、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21、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22、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3、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4、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5、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6、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7、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8、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29、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30、需求:指消费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C+I+G+(X-M);收入法:GDP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一组相对固定的的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比值。

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均衡产出或收入。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

消费函数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居民的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即:c= c (y)边际消费倾向MPC= ∆c /∆y = dc/dy (0<MPC<1);消费函数:c =α+βy ;APC= +β 则:APC>MPC 且APC+MPC=1; →0,所以APC →MPC 储蓄函数 s=y –c → s=y –α–βy= -α+(1-β)y APS<MPS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收入效应:利率↑→利息增加→认为自身富有→储蓄↓;替代效应:利率↑→储蓄↑)2.价格水平:通过实际收入;注意收入上升忽视物价上升以为自身富有的货币幻觉。

3.收入分配:越公平,APC 越大。

4.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消费意愿越强,MPC 越大。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3.潜在产出: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并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即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

5.名义GDP:用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名义与实际GDP: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

名义GDP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

8.GDP折算数(平减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反映通胀的物价指数。

9.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的收入构成。

假设全社会只有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

假定没有折旧。

即GDP=NDP=NI=Y。

2.三部门的收入构成,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收入方面:Y=C+S+T,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r =全部税金-转移支付。

所以:C+I+G = Y = C+S+T,即I+G = S+T ,I= S+(T -G),(T-G)为政府储蓄。

3.四部门的收入构成,支出方面:Y=C+I+G+(X-M)(X-M)为净出口,收入方面:Y=C+S+T+Kr Kr为是本国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性捐款等,都来自要素收入。

所以C + I + G + (X-M) =Y =C + S + T + Kr,即I + G + (X-M) =S + T + KrI=S +(T-G)+(M+Kr -X)=本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10.I = S恒等式的解释储蓄和投资相等i = s(总需求= 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i < s(总需求< 总供给)经济增长收缩,i > s(总需求> 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

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宏观部分名词解释1、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

2、中间产品:用于再发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最后产品:在一定期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期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后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国民生产总值:是一种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所有生产要素 在一定期期内所生产的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

6、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导致的价值减少。

涉及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所带来的精神磨损。

7、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公司想要有的支出。

8、名义GDP:即货币GDP,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所有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本价格计算出来的所有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消费:居民购买最后产品或者服务。

11.投资:公司购买资本品或者服务。

12、边际消费倾向(MPC):增长的消费和增长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长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长消费部分的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步以相等数量增长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5、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有效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应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7、交易动机:指个人和公司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8、谨慎动机:又称避免性动机,指为避免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公司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9、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I=NDP -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政府对企业补贴)国内生产净值NDP——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NDP=GDP-折旧)总投资——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

GDP的平减(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反映价值指标增减过程中与物量变动同时存在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机器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dc/dy边际储蓄倾向MPS——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即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ds/dy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C=c(y)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S=s(y)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K=1/(1-边际消费倾向)政府购买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Kg=1/(1-边际消费倾向)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Kt=—β/(1-β) β为边际消费倾向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均衡产出:和计划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6、I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7、流动性陷阱:指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8、IS-LM : 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9、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0、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1、功能财政:指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12、总需求曲线: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13、经济发展: 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

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14、加速乘数:指在技术水平、规模效益不变的情况下,资本-产量比v 。

15、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16、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即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

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留的准备金的比率,用r d表示。

4.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5.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和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

6.凯恩斯极端:在LM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0。

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7.超额准备金:银行实际贷款与其贷款能力的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一条反映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4. 失业:是指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的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经济现象。

5.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了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新古典综合派将这一曲线进行改造后它就表示啦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越高,则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成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DP(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

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是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重置投资:重置投资又称折旧投资,是指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进行的投资用。

GDP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S(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消费与收入的这种关系成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投资乘数(k):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持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乘数(kg):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kt):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kb):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投资需求函数: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中,投资被假设为一个外生变量。

在本章,投资被表达为利率的减函数,即i=e-dr。

由于人们要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来决定投资与否或投资多少,而资本边际效率又是递减的,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将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变得可行,这样,投资需求和利率之间就表现为反向变化的关系。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3. 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4.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6. 资本边际效率(MEC):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7.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 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0.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2.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13.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4.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名生产总值GNP:一国国名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固定资产折旧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潜在的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消费之比,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例。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例。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例转移支付乘数: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例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例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拖宾的q:企业的市场价格和重置资本之比,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流动偏好(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太可能下降,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就是凯恩斯陷阱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支出降低的经济效应货币幻觉:指人们不是对货币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NI基本指标)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净值(N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新增加的产值,等于CNP扣除当年固定资产消耗后的余额国民收入(基本指标):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用于生产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等)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缴纳了个人税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被购买后用于最终消费而不是再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边际消费(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储蓄)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价格指数(物价总体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期多花费多少的指数。

通常通过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比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支架的比率反映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是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乘数效应: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量之间的比率。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支出变动的比率税收(投资)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投资支出)变动的比率。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通货膨胀。

3、实际货币供给量:用货币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供给量,实际货币供给量=名义货币供给量/价格指数4、实际货币需求:是用可购买的产品数量表示的货币需求,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5、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

6、奥肯定律:是失业率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该定律由美国经济学者阿瑟·奥肯命名,内容为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GDP的增长一般减少2个百分点。

7、均衡产出:是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也就是居民户、企业的全部意愿支出等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总支出的产出。

8、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

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同时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的利润率。

9、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对政府购买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水平的选择,改变总需求水平,从而影响总体经济,以达到一定目标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中心问题是控制货币供给量。

11、凯恩斯陷阱:凯恩斯陷阱也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是指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之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

1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民间投资降低的效应。

13、经济周期:也叫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环绕长期增长趋势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14、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经济增长应当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其理论专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问题。

名词解释 宏观

名词解释 宏观

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支出法:包括消费支出,国内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GDP=C+I+G+EX-IM.3.失业率:衡量一国事业成就最重要的统计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是指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有劳动能力正在寻找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失业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由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正在寻找工作。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4.奥肯定律:失业率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失业率每上升百分之一实际gdp的增长减少百分之二。

5.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实际支出正好等于居民户、企业的计划支出。

Y=AD6.乘数:又称作倍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偶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7.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它是指当基础货币变动一单位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规模。

M/H=(CU+D)/(CU+RE)=(cu*D)+D/(cu*D)+(re*D)=(cu+1)/(cu+re)8.流动性陷阱:在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低于正常利率,此时人们都持有货币而不再持有债券,即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变成无限大,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是指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之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9.IS曲线:是指是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产出)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r=(a+I0)/b-{(1-c)/b}*Y10.LM曲线:描述了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的所有组合。

r=(k/h)*Y-(1/h)*(M0/P0)1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目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

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及其它货币政策手段,如道义劝告。

12.预算盈余:BS=T-G-TR 预算赤字:BD=G+TR-T13.李嘉图等价原理:用借债筹资等价于用税收筹资,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并不会影响消费。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水平的均衡、稳定、增长与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国内生产净值(NDP):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GDP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加的价值。

4、国民收入(NI):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5、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及非商业利息。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即PI减去个人所交纳的各种税收。

7、名义GDP:如果以现行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叫名义GDP,是因为它没有剔除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因素。

8、实际GDP:如果以某个确定时期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称之为实际GDP,是因为它已经剔除了物价上涨或通货胀的因素。

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

基本观点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其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因此,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中的收入。

10、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

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

11、流动性陷阱:利率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化,利率高时,人们持有较少的货币;利率低时,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

如果利息率特别高,以至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上升,此时购买债券特别有利,即使万一利率还会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会带来一定的资本损失,但此时极高的利息收益会补偿债券价格下降的损失,这时人们会把所有的用于储蓄的货币都购买债券,而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等于零。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1.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支出方面计算, GDP = C + I + G +(X – M),其中(X – M)为净进口。

从收入方面计算,GDP = 工资 + 利息 + 利润 + 租金 +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3.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4.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的价值。

6.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后所得到的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7. 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8. 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9. 名义GDP:也叫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1.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2.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是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

12.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这是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潜在GDP;在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总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价格水平下,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价格水平上,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边际消费倾向:当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美元时,人们所增加的消费量。

边际储蓄倾向:在所增加的每1美元可支配收入中被用来增加储蓄的部分。

商业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名义利率:是用货币表示的货币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投资乘数:指投资量变化数和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投资量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货币的资产需求:由于资产价值的增值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准备金水平。

奥肯法则: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大约上升1个百分点。

摩擦性失业:由于人在各地区,各种工作职位之间不停地变动所产生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性出现经济衰退和萧条时产生的失业,即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变动所导致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失业。

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发行过量而导致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普遍的持续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在产品和服务上每增加1美元开支所能引起的GDP的更多增长的程度。

法定准备金比率:在联邦储备规则下,银行必须持有一个固定比例的支票存款作为准备金,这个比例被称为法定准备金比率。

投资的风险: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可变性。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由于当时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现行的价格条件下可能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15分)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4、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第十三章(12分)
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消费函数:表示消费支出和影响消费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第十四章(18分)
10、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

11、托宾的“q”说:指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

可作为衡量企业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12、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13、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4、谨慎动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1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无论拥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6、凯恩斯区域:LM曲线水平状态的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如果利率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在不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财政政策有效果。

17、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

18、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五章(20分)
19、总需求AD: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
21、利率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即投资需求水平降低,从而收入减少。

22、宏观生产函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3、古典总供给曲线AS: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24、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现行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供给所需的任意数量。

25、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价格水平越高,经济中的企业提供的总产出越多。

第十六章(15分)
26、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27、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望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通常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

28、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29、劳动力参工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0、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31、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的供给结构与劳动的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长期性失业。

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32、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期因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33、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与经济增长率下降相互关系的原理。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34、痛苦指数:试图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的一种方式被称为痛苦指数。

35、货币数量论:一种用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
36、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7、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没哟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38、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9、菲利普斯曲线: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
画出一条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0、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第十七章(20分)
4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
政策。

42、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
的政策。

4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4、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
反应。

45、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可以减少各种
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这种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主要通过税收、
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46、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47、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是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
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8、高能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
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称为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49、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这样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5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的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政府债券,以影响货
币供应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