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检验技术人员培训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检验处技术人员培训备课笔记

(之一)

一、质量管理发展概述

质量管理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时间不算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是质量检查阶段,也叫事后检查阶段;:

第二阶段: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也叫SQC阶段;

第三阶段:从六十年代至今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一般称为TQC。

1、质量检查阶段

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泰勒(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总工程师)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首先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泰勒制”成为当时工业生产的管理思想。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因此他被资产阶级奉为“科学管理之父”。

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主要把企业职能分为两类:一类是计划职能或称管理职能,是上层经营管理的职责;另一类是执行职能或称作业职能,是基层劳动者的职责。从而把计划与执行分开并在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要对执行者进行检查、监督,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特点,也是对手工业方式的根本改革。

产品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从制造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职能,并出现了一批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质量检查人员,美国各企业都普遍地设置了集中管理的质量检查机构,与此同时质量检查在世界各国逐渐推广,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向前发展。

在这阶段中,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①、强调检查人员的质量监督职能,半成品、零件、部件和成品的合格验收,决定权属于检查人员及其职能机构;

②、对产品进行全数检查和筛选,及时剔出不合格品;

③、对产品的整个加工过程实行层层把关,这样即防止了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也避免不合格的制品出厂。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产品质量的事后检查虽然可以有效地完成及剔出不合格品的任务,这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出了废品已无法挽回经济损失。而且,由于过分强调检查人员和检查职能部门的作用,容易引起操作人员的对立情绪,其次有的产品还要做破坏性检查,这种事后检查的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

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批量不断增加,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寻求经济的方法进行质量检查,并能预测和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的因素。二十世纪初,现代应用数学的兴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逐渐被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不仅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难题,而且为企业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美国数理统计专家休哈特在1942年创造出第一张控制图,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休哈

特的“预防缺陷”的观点,发表于1931年《工业产品经济质量控制》一书,它把数理统计应用于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方法和功能都发生质的变化,不仅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质量管理概念,而且能够定量地分析、研究和预测产品质量的变化,变“事后检查”为“事先预防”开创了质量管理新时期。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①、继续实行质量检查,推行使用抽样检查,从而显著降低检查费用;

②、用控制图对大量生产的工序进行动态控制,有效地防止废品的产生;

③、利用数理统计法和有关工具,把过去以评价加工结果的产品质量管理体制,转变到重点研究影响产品质量原因上来,提倡预防为主。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又一次飞跃,虽然统计质量管理相对质量检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统计质量管理是一种数学工具,较少考虑组织管理和人的作用,涉及较深的数学理论,不利于发挥全体员工关心企业质量管理的热情,而且只对加工过程进行管理,忽视使用过程的管理和信息反馈,不注意在用户中树立产品信誉。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菲根鲍姆博士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其特点是:

第一、管理方法多样化:除统计学方法外,还有工业工程学法(简称IE);运筹法(简称OK);降低成本用价值分析法(简称V A);解决复杂系统的系统工程法(简称SE)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等。

第二、企业全员参与管理:产品研制、设计、制造服务的全面管理活动中,不论厂长、车间主任还是现场工人都参与管理,研究各种方法的应用,使质量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全体人员的活动。

第三、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现场活动,开展无缺陷(ZD)活动,组织QC小组活动。

常用方法有七种

②、排列图:是寻找影响质量原因所使用的一种方法

③、因果图:是按人、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五大因素进行分解,把所有因素不分层次地进行排列。

方法是:收集数据→按项目分类→统计并计算→列表形成排列图

注意:主要因素(项目)不宜太多,否则失去意义

注意数据分层,进行分层排列

⑤、直方图法:质量分布图,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分布状态的描绘与分析,来判断生产过程质量的一种方法

⑥、控制图: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根据控制图上点的排列分布,(偏离、倾向、周期、接近)分清正常和不正常波动,特别对质量影响较大,且有一定规律的质量波动,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

⑦、散布图;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分析两种质量特性值之间相关性的方法

方法是:

A、收集50~100组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数据,并一一填入对应数据表中;

B、分别以横、纵坐标作点,制成散布图

C、利用散布图分析两组数据相关性

D、计算判定值后与比较,大于判定值为相关;小于为不相关。

二、质量检验的定义

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产品检验:是依据技术文件规定的方法检测产品,并将检测结果同规定的质量标准相比较,符合标准的产品判为合格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判为不合格品。

检验:就是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计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的活动。

检验对象:可以是原材料、元件、标准件、半成品、总成件。可以是单个成品,也可是批量度产品。

检验项目:可以是单项检验(如对某一几何尺寸检验),也可是综合检验(除单一几何尺寸检测外,对其它要求的尺寸及对有要求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性能进行检测)。

检验目的:是判别单个产品或产品批次是否合格,检查工序质量状态变化,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质量信息。

五不准:是指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投产;不合格的产品不转下序;不合格的零部件不准装配;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不合格的产品不计算产值。

三按:在生产过程中,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进行加工与检验。

回用(代用)品:是指具有轻微缺陷,但不影响产品功能,又不影响下道工序,也不会引起顾客不满意的,经批准进行接收的不合格品。

总之,检验是判别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反映工作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