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语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17
师父,我很命苦,有没有什么方法改命?
根本上说,一切从念头上下功夫,念头改了,啥都改了。
具体咋办?要修福增慧。
如果能舍就会有福德,真能舍就能生发我们的智慧。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很难。
心修定慧,弟子在生活与工作中哪种办法最简单、最有效?
安住当下,干啥是啥。
我们时常讲觉悟,觉悟什么呢?宇宙人生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就是认清你自己,觉察到真正的自己。
就是觉悟自己的本心本性而已。
觉悟到释迦佛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相。
\
怎样才能有大根器?
大根器是我们累世所积累的福德因缘,是我们当世修行的基础,但现在也会成为过去,还需我们当下精进用功,以成就未来的解脱因。
我想跳出三界,怎奈影子囚在红尘,怎么办?
所谓三界也是因缘所生之法,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悟得此因缘空性,虽处红尘,当下即能超越,证入空、无相、无愿的三种解脱法门,解开烦恼的束缚。
有人说先有物质,物质生出意识,那物质从哪里来的?
心不自心,因物故心;
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心物互为因果,没有谁先谁后。
物质乃至世界的起源与消失,都是因缘的结果。
《阿含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
世界也是迁流不息、变动不居的,有情众生也是在无尽缘起的诸方时空中,“此方灭尽,转归他方;他方灭尽,还归此方”,最终直到终成正觉。
一个人若能活在每一个当下,
做好每一个当下的事情,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也就更能看透得与失了。
达摩祖师西来意,为何祖师们从不说破?
每个人开悟的因缘都不尽相同,而且宗门直指人心,不历阶级。
故宋释云有言: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缘果是贯通三世的。
人生就像栽树,心地犹如田地,种好自己的地,时候到了,自然会有收成。
佛陀睹明星而悟道,看见的是哪颗星,还是另有所指?
不管是哪颗明星,就看你能否顺着佛陀所“指”而见道,并敢于直下承担:哦,原来我也本具佛性,我亦能成佛!
师父,修行到何等境界才能达到无欲望呢?
欲望有善法欲,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欲望转化为我们的念力和愿力。
修证到圆明寂照的本来自性清净的涅槃境界就没欲望了。
师父,何为善,何为恶,如何让自己心里有一个处事准则?
依于真实之理,有利于自他,并不舍众生的心行,就是善;而不利众生,也不利于自他的心行就是不善。
在身口意上契合这样的自性善就是我们处事的准则。
师父,人怎么可以改变自己的霉运,让自己的生活事业都开始走上坡路?
修诸善法,勿行恶念。
僧人出家,辞亲割爱,还能孝养父母吗?
戒虽万行,以孝为宗。
孝养父母,是净业正因,僧人与世俗孝敬父母的方式不同,
僧人没有不慈爱父母而专门慈爱众生的,只不过僧人出家是舍小家为大家,是为众生、为累世父母的大孝大勇行为。
我们的本师释迦佛,正是累世报答累世众生亲恩,积累这样的因才成正觉。
各殿堂部分春联与大家分享:
方寸天地慈悲济世宣妙法,丈室春秋普利有情度众生。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往,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经藏解脱利诸物,空有二意显真禅。
悟到禅机万念息,喜无长物一身轻。
佛教禅宗一脉兴传承北魏,武学鼻祖千年光大继隋唐。
达摩东来四卷楞伽九年面壁传心印,六祖南下花开五叶大乘国士结硕果。
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相相俱无名真实相,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心悉泯乃清净心。
修行自在,就是做一个慈悲喜舍的人。
慈悲心就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这么一个心愿。
我们为人处世,要善待一切众生,包容一切众生,并帮助一切有缘众生。
平常人受到辱骂则会恼羞成怒,受到赞美则会沾沾自喜。
其实,无论褒贬,至少说明别人对你很在意,如此,我们就应当心存感谢。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遵循了一种因缘关系,因缘所生之法,并无实体,所以佛法才要求大家莫执着,顺其自然。
即相离相:“攀缘”与“随缘”
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向善,顺其自然,顺应自然。
我感觉做事的时候,总是不能坚持到底,怎么办?
确立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和理想,探索生命之源,以获得生命的智慧能力。
达摩祖师西来意,为何祖师们从不说破?
每个人开悟的因缘都不尽相同,而且宗门直指人心,不历阶级。
故宋释云有言: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缘果是贯通三世的。
人生就像栽树,心地犹如田地,种好自己的地,时候到了,自然会有收成。
请问,佛陀睹明星而悟道,看见的是哪颗星,还是另有所指?
不管是哪颗明星,就看你能否顺着佛陀所“指”而见道,并敢于直下承担:哦,原来我也本具佛性,我亦能成佛!
师父,修行到何等境界才能达到无欲望呢?
欲望有善法欲,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欲望转化为我们的念力和愿力。
修证到圆明寂照的本来自性清净的涅槃境界就没欲望了。
师父,何为善,何为恶,如何让自己心里有一个处事准则?
依于真实之理,有利于自他,并不舍众生的心行,就是善;而不利众生,也不利于自他的心行就是不善。
在身口意上契合这样的自性善就是我们处事的准则。
师父,人怎么可以改变自己的霉运,让自己的生活事业都开始走上坡路?
修诸善法,勿行恶念。
僧人出家,辞亲割爱,还能孝养父母吗?
戒虽万行,以孝为宗。
孝养父母,是净业正因,僧人与世俗孝敬父母的方式不同,
僧人没有不慈爱父母而专门慈爱众生的,只不过僧人出家是舍小家为大家,是为众生、为累世父母的大孝大勇行为。
我们的本师释迦佛,正是累世报答累世众生亲恩,积累这样的因才成正觉。
各殿堂部分春联与大家分享:
方寸天地慈悲济世宣妙法,丈室春秋普利有情度众生。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往,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经藏解脱利诸物,空有二意显真禅。
悟到禅机万念息,喜无长物一身轻。
佛教禅宗一脉兴传承北魏,武学鼻祖千年光大继隋唐。
达摩东来四卷楞伽九年面壁传心印,六祖南下花开五叶大乘国士结硕果。
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相相俱无名真实相,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心悉泯乃清净心。
修行自在,就是做一个慈悲喜舍的人。
慈悲心就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这么一个心愿。
我们为人处世,要善待一切众生,包容一切众生,并帮助一切有缘众生。
一个人若能活在每一个当下,
做好每一个当下的事情,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也就更能看透得与失了。
请师父开示:在这个社会什么是幸福呢?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阿弥陀佛。
人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幸福与否,从根上说,是心的感受。
师父,什么是法?
指一切事物。
我感觉做事的时候,总是不能坚持到底,咋办?
确立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和理想,探索生命之源,以获得生命的智慧能力。
如何战胜自己的欲望和习气呢?
欲望没错,关键在心。
习气是过去的业,照顾好当下。
师父,能否解释下《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故无所住;
依一切相上起妙观,故生其心。
学菩萨、证般若,须要有大悲心,大愿力、大根器、大智慧才行,我们一般人还必须下死功夫,勤苦忍耐,再加上善知识的提携,方可成就。
佛是觉悟的人,佛法是帮助觉悟的方法,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使自己觉悟。
大师好,普通人抄写心经有什么禁忌吗?
恭敬心对待即可。
师父您相信命运吗?有因果吗?如果有因果那是不是说一切都是注定的,如果一切都是注定的,那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世界是不是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从世界诞生开始,就注定了最终的结局?
佛法看这个世界,一切由心想生,心生则种种法生。
如能回到最初的原点,就能看清自己和这个世界,了了分明。
师父您好!人到五十了才知佛的因果多重要!想不清楚过去的一些事情为什么要去做!很后
悔,现想多念佛,不知能否脱离过去的悔痛?恳求大师指点!
过去心不可得,所得即是妄念,忏悔必定得清净。
时间是什么?变化与禅定静止是否矛盾?
一切都为心造,变化是心念的不断升起,定是令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
师父,低头行事,莫问前程,对吗?
对,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前程即在其中。
菩提路上,要发大心、发长远心、发大忍耐心才行。
师父,对佛的执着算不算执着呢?如果是怎么破呢?如果想着要破,是不是又是另一种执着呢?
对佛的执著也是一种执着,但这种执着是方便法,就好像黑夜里我们所依靠的明灯,渡河所乘坐的舟筏。
但当你真正证得了自性光明、到达到解脱的彼岸,就没有必要再打着灯笼、背着舟筏了,正如《金刚经》所言: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弟子读《金刚经》有一个疑惑,“实相”说是实有,又说无,本性也是,又有又无,我该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做?对于经书,是不是不应该用思维去理解经义?是不是必须亲证,才能最后体会到?那么带着不理解,也能去证吗?
“相”,或“实相”,是无相也无不相。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是一物即不中。
这个过程就要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确实要去亲证。
讲空、讲有是建立在性和相、理和事相对的层面。
在学习经文的时候,一定要理解。
用理解来指导自己证悟的实相,这个过程叫“借教悟宗”。
到实相的境界,空与有是无二的。
刚开始学佛,最好不要空来空去的,易落入狂慧。
建议先把三法印、一实相印、四谛、五蕴、六波罗蜜、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些基础的概念先学一学。
请问,为什么“说了即不是”?
言说毕竟有限,除非亲证。
有许多东西都不可言传,一旦说出来就有形象,就有语言。
因为悟境、最高境界或自性本不可描述,所以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了即不是。
师父好:我也信因果,有时觉得自己这辈子是来还债的,自己持五戒,也念佛,觉得与地藏王菩萨有缘,心里发愿,愿代父母妻子孩子等一切亲朋好友偿还一切业债,甚至愿下地狱,还清业债,下辈子不愿做人。
依此修炼,不知可否,请明示!多谢!
真能时时处处作“还债想”,这样修也是很殊胜的法门,菩提达摩祖师称之为“抱怨行”。
在《二入四行论》中这样描述:
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思维:
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攀缘是有意为之而不一定能有所为,深陷在一切相中而不能超越;
随缘是无所为而为,看似现实,却很超越,即一切相但又离一切相,为而不为,一点都不执着,故攀缘即是牢笼,能真随缘即得真自在。
师父,西方所说的“冥想”和佛家所说的“观想”是同一个意思吗?
形式一样,所指不同。
是谁在想?意识心、肉团心,还是那不生不灭能照万物的心性?每个人所证悟的阶段和层次不同,境界就不同。
大和尚吉祥,弟子请大和尚开示。
请问如何理解“无生法忍”,什么是“无生法忍”,感恩大和尚。
面对不如意的环境,不生瞋恨怨恼,
在毁谤、打击之下,心能安就叫“忍”。
但“忍”的境界和层次却不同。
忍辱波罗蜜或称“安忍波罗蜜”,是菩萨六度之一,它是菩萨修习成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修持之一。
一切法得成于忍。
在佛经的记载中,对“忍”有各类总结:有世忍、出世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也有龙树菩萨开示的生忍、法忍。
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分别是罗汉、菩萨、佛的三种境界。
简单来说,“无生法忍”等同是佛涅槃的境界。
大师您好,请教您:心因何而生、因何而动?所谓“制心一处”是将心置于哪里?困惑已久,望大师开示,
众生众生者,生的是杂念,动的是妄想,
如水瓶中被搅动的泥沙,水本是清澈透明,但泥沙翻滚才让水看着混浊不清。
要知道,我们众生的心性本体不生不灭、不动不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镜子照见万物,如如不动。
“制心一处”本是方便我们回归自性本来,参禅修行的抓手,是我们过河必备的船筏而已。
平常人受到辱骂则会恼羞成怒,受到赞美则会沾沾自喜。
其实,无论褒贬,至少说明别人对你很在意,如此,我们就应当心存感谢。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遵循了一种因缘关系,因缘所生之法,并无实体,所以佛法才要求大家莫执着,顺其自然。
即相离相:“攀缘”与“随缘”
师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何能做到不放逸、自律,让身心得以提升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从慎独做起,
我们常讲“善护念”,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其次是行为上的自我约束。
时时能自我约束,存敬守戒身自然康健,
处处能独处守意,知止静虑心就能安宁,
常常与人为善,行菩萨心行龙天也会欢喜。
2019-1-1
永信师父安详如意:想请教心中疑惑,我相信佛所说空性如如不动,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寂然朗照的特征,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所有的佛是无差别的,没有区分的,没有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的差别?差别只是对我们常人来说,因业力妄想不同而有差别?乞师父解惑,阿弥陀佛。
之所以有东西南北佛与佛的区别,是因为众生心不同,应众生的需要而有千万佛的示现。
佛祖,阿弥陀佛,弥勒佛……十方诸佛?互相是什么关系?搞不清楚。
法无高下,无有差别。
十方世界所有的佛,都有如佛的“十大名号”一样的境界: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
师父,请问何谓行菩萨道?
行菩萨道,除了自修自度外,还要有为别人好的悲心愿力,就是让大家好自己才能真正好,能践行这样理念的人都是菩萨行者。
行菩萨道有三个方面:财供养、法供养和无畏供养。
利益他人不单单是在行为上去做好事、做善事,能从心念上随喜他人,也是布施和供养。
财供养是供养的一种,同时也要法供养、无畏供养。
师父你好,我想问,我为什么这么贫穷,怎样才能摆脱贫穷?
君子忧道不忧贫,人可以贫,但不要穷。
要知道,贫不是穷,贫只是物质的匮乏,它是因缘和福报的事;其实穷才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事。
顶礼师父,我看到生活中许多人对宗教、佛教有偏见,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只是凭着自己的臆测和捕风捉影的报道去误解、甚至攻击佛教,有些甚至是很偏激武断的,把学宗教的人妖魔化。
遇到了,自己忍不住去解释下,但是发现不管怎样解释,他们依然逻辑自洽,有话说,我劝他们可以看看经典书籍有所调查才能有发言权,但是他们并不会真的去做。
我很疑惑也很痛苦,自己也没有学多好,没有能力扭转,遇到偏解忍不住去解释。
我这样是不是太爱辩也是一种执念?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佛弟子该如何去做?请师父开
护持三宝是对的,你的发心很好,但不要太在意,佛法是中道圆融的智慧。
这些现象都是因缘的问题,不管是佛教的事,还是师父的事,这些已经进入他们视线,影响了他们,他们才会评头论足,这也是一种增上缘。
阿弥陀佛!打坐无门可入,怎样得法可入!
初发心,刚开始修习打坐,就得勇猛精进,
如打铁一样,大火重锤,
但成形之后,就得用文火,慢慢地敲打了
如果我们常常能回光返照,发明心性,不自欺,不欺人,明道德,知礼义,实实在在,则本立而道自生,灾患烦恼不息而自息。
禅,非坐非卧,打坐只为炼心,打坐只是参禅的手段,不是目的,寻一个有利于静思的姿势。
打坐可以静心、参禅、念佛,可以训练我们的定力和觉知力等等,行住坐卧、言语思维,同样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请问师父如何才能劝导一个人放下一些执念呢?能让他看清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真的冷静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执着于一个并没有很大意义的结果。
没有没意义的结果,结果都会有一定的意义,我们所走的路,就是脚下那唯一的路,没有唯二,烦恼即菩提,练习放下久了,心灯自会点亮。
释永信师父,有很多时候我都想过要看破红尘,从此再不问俗世中事,可是就是放不下。
毕竟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屁股债让他们孤儿寡母去承担吗,这样太残忍。
于是我又鼓起勇气继续撑下去,直到有一天撑不下去或者渡过难关为止吧,阿弥陀佛。
责任,坦然地承担责任,是自己的本份事,更重要的是,它是通向超越自我、无私无我、大慈大悲的解脱之道。
我们念佛往生、念观音菩萨名号等,念啥就得啥,为啥?
你的所念就好比导航定位,只要定下目标、实际去行动,必定到达,这叫感应道交,这一点都不虚。
大师你好,有一心事,始终无法释怀!!只要想起这事,心魔立刻被点燃!一心只想报仇雪恨!如何是好?请教大师如何做?谢谢。
缘分太深的缘故。
事情已过,执念却未了,问题的根本在于自己的执念,其实,我们应感谢人生所有的挫折磨难,试想,当有一天我们连磨难的机会都没有,就根本谈不上修行和提升了。
人生要有所追求、有所梦想,但如果对所追求的很执着,那不管拥有多少,或者有多么成功,人的欲望都不会止息,都是不会满足的。
佛教讲随顺因缘,道家讲自然之道,佛教怎么理解“自然”?
自然也是随缘,自然之道,是因果之道,更是自性彰显之道;任运自然,即无执无我的心境。
怎样理解师父您经常提的“大勇至善”?
善,故能勇,大勇是慈悲的显用。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家如能追求至善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大勇。
但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安贫乐道”呢?
真正的安,不单是安于物质的贫乏,而是安于当下的因缘,安于自己应负的责任;
真正的乐,也不是乐于个人的独乐与自修,而是乐于大道的探索与践行才是。
请问师父,怎样可以成佛?
去妄即佛。
世间人有法律,靠强制,修行人识因果,贵自觉。
故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之说,对于因果之事,信与不信全由自己,但一切都是自修自得。
久住有缘,久练有功,久坐有禅。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
你们僧人每天在寺院诵念佛,在禅堂整日静坐,到底有啥用?
可得大自在。
练习不被外物所牵的功夫,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僧团薰修的生活也是一种修行方式。
请问师父,在禅堂“打七”,如何用功?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如何“看话头”?守着一句没意义、无厘头的话头是不是很枯燥?
看住了,其中自有消息。
禅宗修行,要提起话头,提起一个话头就是提起一个疑情,疑情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真的有神通吗?修行的话何时才能开悟?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想神通、求开悟,这本身就是妄念,是修道的绊脚石。
有所求就有恐惧,就会有所困,真正的禅者,无所求,无所住,无所惧。
师父好,你能入定看看我的前世因果吗?
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师父吉祥,有师父开示说:念佛法门的诀要,在于观照起心动念那一刻,不在“阿弥陀佛”四个字上,而是在字与字之间的「那个间隙里」。
请问永信师父,如何在间隙里观照?
意思是不要着那个文字相、语言和声音的相。
师父!刚学习佛法先从哪里开始?建议读哪些经书?怎样入定?
从行菩萨道开始,再多参习一些大乘经论。
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