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文言知识修订稿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就选自这部作品。

二、字词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河干:河岸)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5、僧募金重修(募:募集)6、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7、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8、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9、棹数小舟(棹:划(船))10、曳铁钯(曳:拖)11、寻十余里无迹(迹:踪迹)1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13、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4、是非木杮(是:这)1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洪水。

携:带)16、乃石性坚重(乃:是)17、沙性松浮(松浮:松散轻浮)18、湮于沙上(湮:埋没)19、渐沉渐深耳(耳:罢了)20、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21、众服为确论(服:信服。

确论:正确的言论)22、一老河兵闻之(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23、凡河中失石(凡:凡是)24、当求之于上流(当:应当)2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盖:因为)26、其反激之力(反激:反冲的力量)2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28、渐激渐深(激:冲击)29、至石之半(至:到)30、石必倒掷坎穴中(倒掷:倾倒)31、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32、石又再转(转:翻转)33、转转不已(已:停止)3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溯流:逆流)35、求之下流,固颠(固:固然)36、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更:更加)三、句子翻译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钯:拖。

(6)是.非木杮..: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案】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答案】1.经过,经历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河中石兽知识清单(教师版)修订版

河中石兽知识清单(教师版)修订版

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1、字词注音:纪昀..(jǐyún)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曳.(yâ) 铁钯.(pá)木杮.(fâi)湮. (yān) 啮.(niâ) 溯.(sù) 臆.(yì)断欤.(yú)2、重点字词:(1)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曳铁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为众服为.确论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之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3)古今异义A、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B、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C、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D、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E、盖.石性坚重古义: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F、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表转折但是,却G、求.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H、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4)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5)文言句式A、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B、省略句:以为顺流下矣(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6)重点字词解释: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干:岸边。

②山门圮...(pǐ)于.河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于:在③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

岁:年。

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牵引。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⑤是.非木杮..(fâi)是:这;非:不是;木柿:木片。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jǐ yún,纪:此为姓,读作三声)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21版) 。

这篇说理短文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下面是《河中石兽》的知识点整理,供大家参考!《河中石兽》知识点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特别重要,大家必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照!一、读准字音河干 (g ān )圮( 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 á )木杮(fèi )湮 ( y ān )啮(niè )坎穴( xué )溯流( sù )臆( y ì )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坍毁在河中, ( 门前 ) 两只石兽一同堕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认为顺水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召募资本从头修葺寺庙,在水中找寻石兽,居然没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 ào) 数小舟,曳(y è)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影。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课,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可以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狂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 只可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深重,沙子的性质松散飘荡,湮(y 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沉没在沙中,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找寻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服气,认为是确立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掉的石头,应该到上游去找寻。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深重,沙子的性质松散飘荡,( 所以) 河水不可以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洗力量,必定在石头下边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完整版)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

(完整版)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

《河中石兽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 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转,再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下面是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欢迎参考阅读!一、文学常识: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

二、文白对译:原文: 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

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 流下矣(yǐ),棹(zhào)数(shù)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 岂能为暴涨 (zh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 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kǎn)穴(xu?),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sh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 欤(yú)?译文: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 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 没能找到。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xx中石兽》知识点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开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

】【重点字解释】:临:靠近。

河:河流,指黄河。

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于:到。

并:一起。

沉:沉没。

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那里。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故事的发展:写僧人寻找石兽未找到,一讲学家提出建议。

】【赏析:“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自负而又轻蔑的样子,为下文反衬老河兵的正确判断作铺垫。

】【重点字解释】:阅:经历。

岁:年。

余:多。

募:募集、募捐。

求:寻找。

于:从。

竟:竟然;最终。

得:找到。

以为:认为。

顺:顺着、沿着。

流:河流、水流。

下:往下移动。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拉、牵引。

钯:同“耙”,钉耙。

寻:寻找。

迹:踪迹、痕迹。

设:设立。

帐:纱帐。

设帐:设馆授徒、讲课。

闻:听说。

之:这件事。

尔辈:你们。

究:推究、探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常理、内在的规律。

是:这。

非:不是。

木柿:木片。

岂:怎么,能:能够。

为:被。

暴:突然。

涨:上涨的河水。

携:带。

之:它、它们,指二石兽。

去:离开。

湮:埋没。

于:在。

渐:逐渐、渐渐。

耳:而已,罢了。

沿:沿着,顺着。

求:寻找。

之:它、它们。

颠:颠倒、错误。

众:大家、众人。

服:信服。

为:认为,认为是。

确论:正确的论断。

【译文】:经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大门,在河水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移动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河中石兽》清代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一作:再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 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读准加粗字的读音。

圮.( pǐ)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木杮.(fèi )湮. ( yān ) 啮.(niè )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三、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阅.十余岁(阅:经历)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下: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棹.数小舟(棹:划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这里是讲课的意思)7.尔辈...(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是:这)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10.湮.于沙上(湮:埋没)11.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误)12.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掉意思。

)(坎穴:空洞)13.转转不已.(已:停止)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副词,就,于是)(溯:逆水而行,这里指石兽在河底不断地向上游反转)15.但.知其一(但:副词,只,仅仅)16.求之下流,固.颠。

(固:确实)17.据理臆断...(理:道理,规律。

这里指事物的常理,一般的规律。

)(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常理;今义:物理学这门学科)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5.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指石兽;今义:判断动词)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却,表转折)(二)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③众服为.确论(动词,是)2.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③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④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四)古字通假。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课文字词详解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

①临:靠近。

②河干:河岸。

③山门:佛寺的外门。

④圮:倒塌。

⑤于:到。

⑥并:一起。

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

①阅:经过,经历。

②余:多。

③岁:年。

④募金:募集资金。

⑤求:寻找。

⑥竟:终了,最后。

⑦以为:认为。

⑧下:动词,流到下游。

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

①棹:划(船)。

②曳:拖。

③迹:踪迹。

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

⑥是非木杮(fèi),①讲学家:讲学的人。

②设帐:设馆教书。

③尔辈:你们这些人。

④究:研究、探求。

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⑥是非:这不是。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岂:怎么,哪里。

②为:被。

③暴涨:暴涨的大水。

④携:带。

⑤去:离开。

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⑦湮: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

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②服:信服。

③为:认为。

④确论:正确的言论。

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

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

③于:到。

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

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

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③坎穴:坑洞。

④激:冲。

石必①倒掷坎穴中。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①倒掷:倾倒掉入。

②如是:像这样。

③已:停止。

④遂:于是。

⑤反:反而。

⑥溯流:逆流。

部编版语文七下《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下《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

七下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文学常识1、出处:《阅微草堂笔记》2、作者:纪昀 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生性诙谐风趣。

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聪敏好学可写文章,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

) 纪昀任《四库全书》(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二、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过,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划船。

(11)求,寻找。

(12)竟:终了,最后。

(13)曳:拖。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教书。

(16)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2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笔记小说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

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繁杂。

笔记小说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

《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作者成就纪晓岚为世人所瞩目的文化成就主要有两项:一是奉旨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作品简介《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

一、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他所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这篇《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二、字词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河岸。

2、山门圮(pǐ)于河: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5、僧募金重修:募集。

6、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7、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8、棹(zhào)数小舟:划船。

9、曳(yè)铁钯(pá):拖。

10、寻十余里,无迹:踪迹。

1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探究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èi):这;削下来的木片。

1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被;带。

15、乃石性坚重:是。

16、湮(yān)于沙上:埋没。

17、渐沉渐深耳:罢了。

18、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19、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

20、一老河兵闻之:巡河、护河的士兵。

21、凡河中失石:凡是。

22、当求之于上流:应当。

2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为。

24、水不能冲石:冲走。

25、其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2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渐激渐深,至石之半:到。

28、石必倒掷坎穴中:摔倒。

29、如是再啮:像这样。

30、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逆流。

3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固然;更加。

三、句子翻译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那里。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解析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解析汇总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解析汇总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读准字音河干(gān )圮( pǐ)棹(zhào )曳(yè ) 铁钯(pá)木杮(fèi)湮 ( yān ) 啮(niè )坎穴( xué)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yú)三、对句翻译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内容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重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① 临:靠近②干:gān,岸、边③圮:倒塌④并:一起【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①阅:经历② 余:多③ 岁:年④ 募:募集⑤ 求:寻找⑥ 于:在⑦ 竟:到底,终于【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①以为:认为【译文】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①棹:名词作动词,划船②数:几③曳:拖着④迹:踪迹【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 ①设帐:讲学,教书②闻:听说③尔辈:你们④究:推究⑤屋里:事物的道理【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①是:这②非:不是③木杮:削下的木片④岂:怎么⑤为:被⑥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这里指洪水⑦携:带【译文】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乃:是②坚重:坚硬沉重③松浮:松散轻浮④湮:埋没⑤耳:语气词,罢了【译文】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①之:代词,指石兽②颠:通“癫”,疯狂【译文】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也太荒唐了吗?众服为确论。

①服:信服②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 ①凡:凡是②失:失落③当:应当【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失落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一、2、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词类活用: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湿”相对。

)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

)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一、通假字:不亦颠.乎二、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2)尔辈不能究物理..(3)二石兽并.沉焉(4)阅.十余岁(5)是.非木柿(6)盖.石性坚重(7)但.知其一(8)求.石兽于水中(9)转转不已.(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求之()地中(3)()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2)当求之于上流()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五、填空:1.(),是非木杮,()2.转转不已,()。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知识点.docx

河中石知点1、字注音:昀( j ǐyún)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湮 (y ān)(ni è)溯(sù)臆(yì)断....( 2)一多能暴携之去被.曳(y è)(pá)..欤(yú).木杮(f èi).众服确.必于石下迎水外沙.坎穴成之笑曰代 , 代流而下找石件事沿河求之代 , 代石 .一老河兵之代 , 代学家的当求之于上流代 , 代石之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代 , 代石求之地中代 , 代石然天下之事的( 3)古今异A、二石并沉焉 -----古:一起.B、不能究物理 -----古:客事物的道理,律..C、是非木柿 -------古:代,.D、十余 ------古:,了.E、盖石性重 ----古:原来(是),,放在句首。

.F、但知其一 -------古:只,.G、求石于水中。

----古:找。

H、不已。

------古:停止。

(4)活用今:并列今:物理学科今:判断是今:今: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今:表折但是,却今:求、要求、追求今:已棹数小舟名用,划船能暴携之去?暴:用名,洪水.( 5)文言句式A、被句:能暴携之去(怎么能被大水走呢?)B、省略句:以流下矣(和尚石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6)重点字解:① 州南一寺河干 ------:靠近。

干:岸。

..②山圮(pǐ)于河----山:寺的大。

圮:倒塌。

于:在....③ 十余 -------:,了。

:年。

..④棹(zhào)数小舟,曳( yè)(pá)..棹:船。

里作用,划船。

曳:拖。

:( 通“耙”, ) 平整土地用的具。

⑤是非木杮(f èi )-------是:;非:不是;木柿:木片。

...⑥湮(yān)于沙上------湮:埋没。

.⑦不亦乎 ------不亦⋯⋯乎:不也⋯⋯...⑧一老河兵之 _-------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坎穴(xué)溯流(sù)臆(yì)断欤(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

阅(经过,过了)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
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柿(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疯狂)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于是)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
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