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及思想感情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及思想感情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及思想感情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夷与讽刺。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注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注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段。

文本开头点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欣然起行,于是来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两人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看到清澈透明的月光洒在庭院里,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文章结尾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妙月色的欣赏和感慨。

作者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被贬谪的闲人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失落,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整篇文章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之一。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一个被贬谪的闲人在自然中的感悟和内心的释放,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写月夜景色、表达情感丰富的散文,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被贬谪的闲人在自然中的感悟和内心的释放,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详解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这个人是谁呢?对,他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咏月短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

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但心胸却“很坦然”。

苏轼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解衣(jiě)遂至(suì)未寝(qǐn)荇(xìnɡ)起行(xínɡ)2.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与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整体感知1.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记承天寺夜游》详解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照入屋内),欣然起行。

念(想到)无以(没有人与自己)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彼此)步于庭中。

(1.层意:交待夜游地点、时间、原因。

)2.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横斜交错),盖(原来)竹柏影也。

(2.层意:描写庭院中月光的清澈。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只是)少闲人(闲居之人。

文中指被贬谪到黄州的作者和张怀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

(3.层意:惋惜无人赏月。

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一、识记: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北宋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原文回答: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5、本文的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文中与“闲”有关的语句有: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探讨问题:1.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本文共80多字,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文中给我们创造了什么意境?答:本文第一层用了记叙、描写第二层用了写景,第三层用了议论。

描写对象是月光。

文中描绘了月色之美,创设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

这是作者心境的体现。

2.本来“解衣欲睡”的作者为什么欣然起行?答:被贬斥于黄州困苦境遇和寂寞无聊使作者“解衣欲睡”,但月光似乎有意慰藉诗人而悄悄走进门来,使诗人如遇久违的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分层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分层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分层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分层赏析导语: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四川眉山人。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此文的分层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中学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章,全文表达的感情是如此的微妙而复杂的,表达了诗人苏轼在被贬的时候的悲凉的心情,诗人也借由此诗感慨人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②,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

〔注释〕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承天寺,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南)。

当时苏轼因被新党指控为讪谤朝廷,贬谪在黄州。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作者贬官黄州的第四年。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公元1078—1084年)。

③张怀民,即张梦得,苏轼之友,亦贬官黄州,初到时寓居承天寺。

④步,用为动词,散步。

⑤空明,透明,形容庭中似水般澄澈。

⑥藻荇(xing性),泛指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形似心脏,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⑦闲人,此指不追求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当时作者贬官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过着近乎流放的闲居生活,所以自称为“闲人”。

〔解析〕苏轼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持保守态度,终于获罪而贬谪黄州充当团练副使。

这个闲职,使苏轼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苏轼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有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绪,本篇也不例外。

前段叙寺庭步月,在“解衣欲睡”之深夜,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兴之所来,不可自己。

这正是苏轼那旷达性格的表现。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于是至承天寺寻朋友共同游乐。

一“念”之闪,立即行动。

这又是苏轼那不顾形迹的旷达表现。

“相与步于中庭”一句点实了题目“承天寺夜游”,又为后文的写景抒情留下了无穷尽的地步。

中段写景,夜间闲游,可入文者甚多:寺、庭、日、树、草、风声、虫鸣等等,如果一一娓娓道来,可制成相当规模的文章。

但作者只撷取月光来描写,将庭中的月色比为“积水”,将月下的竹柏影喻为“藻荇”,而一个“空明”,极言月光之澄澈洁净,一个“交横”,则写尽了竹木丛生错杂之状态。

出奇的联想构成了绮丽的美景,而又如此贴切、动人,令人宛然如见。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一、课文悟读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

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探究学习: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

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

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翻译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翻译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翻译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古文,对这篇古文的翻译和赏析,大家有兴趣了解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记承天寺夜游》解析: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斥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分析吧。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初冬,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作者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

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 一沉闷,一活跃; 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

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富有人情味。

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犹如临歧执手的爱侣,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得何等缱绻情深; 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这偷看人间私情密约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

至于《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及讲解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及讲解

20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故乡无此好湖山。
7/ 被贬密州黄州:
2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7
/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 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0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故乡无此好湖山。
7/ 被贬密州黄州:
2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记承天寺夜游
7
/ 2
苏轼
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是怎样的呢?了解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才能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知识扩展:《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着。

寥寥的行人,脚步在四下的寂静里变得突兀而悠长,闪烁的烛光在天边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轮廓……苏轼用他淡定悠闲,又稍稍带着一丝轻快的笔触,给我打开了一个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从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仅仅这深夜古寺、秉烛而行的雅兴就令我心动不已。

亿万人之中,能有几个人抱有这样迥异尘俗的兴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几个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今天的红尘中时刻难以脱身的我们。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专业:2014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张鑫《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探究东坡的心境与情怀观东坡一生,可知他绝对是位命途坎坷,多灾多难的苦命文人。

众所周知:“宋朝优礼士大夫,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

”在崇尚文人的宋朝,士大夫绝对是受人尊重并极其风光的职位。

可偏偏东坡却是第一个差点被推上断头台的犯人。

因“乌台诗案”,42岁的东坡被流放黄州,由万人景仰的朝中大臣沦落到众人皆“避而远之”的卑微小吏。

种种打击,他怎么可能无一点羞愧之心,挫败之感。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也无法造就东坡后来在词史上的辉煌。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写诗,写大文章有些顾忌,故有意避开正统的诗文创作,选择词、小品、散文赋作为主要的抒情文类。

更重要的是,远离了现世的纷扰,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能回到纯文学角度,开始探寻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寥寥几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都知道此文重点在于对东坡描写月光之景的空灵,以及结尾一句所表达出的感慨的理解。

想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不得不和他此前所作的两篇前后《赤壁赋》及黄州时期的词作联系起来了。

我们不妨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随着问题去一一探寻东坡的内心世界。

①本文惜字如金,却为何对时间作了如此详细的描述?②东坡为何看到月光如此激动?③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是张怀民?④景物描写的意图与意境之美?⑤最后一句抒情之语如何赏析?第一个问题,全文共85个字,时间叙述占据10个字。

说明那段时间对作者而言很重要。

元丰六年,是东坡流放黄州的第四年,此时他的心境已经和刚被贬谪之时大不相同了,刚来的时候,东坡还处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顾忌和幽怨哀叹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整体赏析及分层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整体赏析及分层赏析

注释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篇1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景下,作者近乎流放,心境忧郁;可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资料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之后,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我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我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仅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仅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可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可是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精解(上课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精解(上课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精解一、关于题目《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主旨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写作特色(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

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

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

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但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3)文章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六、课文理解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词语:解衣:脱衣。

念:考虑,想到。

欲:打算。

月色:月光。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句解:①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②“解衣欲睡”是说长夜寂寥,百无聊赖。

③“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2014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张鑫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探究东坡的心境与情怀
观东坡一生,可知他绝对是位命途坎坷,多灾多难的苦命文人。

众所周知:“宋朝优礼士大夫,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

”在崇尚文人的宋朝,士大夫绝对是受人尊重并极其风光的职位。

可偏偏东坡却是第一个差点被推上断头台的犯人。

因“乌台诗案”,42岁的东坡被流放黄州,由万人景仰的朝中大臣沦落到众人皆“避而远之”的卑微小吏。

种种打击,他怎么可能无一点羞愧之心,挫败之感。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也无法造就东坡后来在词史上的辉煌。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写诗,写大文章有些顾忌,故有意避开正统的诗文创作,选择词、小品、散文赋作为主要的抒情文类。

更重要的是,远离了现世的纷扰,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能回到纯文学角度,开始探寻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寥寥几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都知道此文重点在于对东坡描写月光之景的空灵,以及结尾一句所表达出的感慨的理解。

想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不得不和他此前所作的两篇前后《赤壁赋》及黄州时期
的词作联系起来了。

我们不妨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随着问题去一一探寻东坡的内心世界。

①本文惜字如金,却为何对时间作了如此详细的描述?
②东坡为何看到月光如此激动?
③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是张怀民?
④景物描写的意图与意境之美?
⑤最后一句抒情之语如何赏析?
第一个问题,全文共85个字,时间叙述占据10个字。

说明那段时间对作者而言很重要。

元丰六年,是东坡流放黄州的第四年,此时他的心境已经和刚被贬谪之时大不相同了,刚来的时候,东坡还处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顾忌和幽怨哀叹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自名为“东坡居士”之后,他便逐渐把对俗世的愤懑转移到对自然,对心灵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之中了。

元丰五年之后,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之气,也表现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隐逸情怀。

所以东坡在此突出时间也许是他想表达自身变化的“有意之为”。

第二个问题。

在中国,月亮必是古代文人所离不开的抒情对象。

思乡之时要望一望明月,心绪低落之时要与冷月举杯同饮,如若处于欣喜之中,月亮也会变得“完美无缺”。

可见,月光往往是文人心境的折射。

而此时,东坡看到月光照进门洞,即刻便无心入睡而要“欣然起行”,月光对他而言,有何意味呢?我们不妨再看看下一句“念无与为乐者”。

东坡身边不是没有人,他有妻子,还有一群孩子。


对东坡而言,他们只是他生活上的伴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不相通的。

很多人应该体会过身边一群人但仍然很寂寞的那种孤独感,东坡比我们更孤独。

他本来是个很喜欢找朋友聊天的人,可是被贬到这样的偏远落后之地,加之很多人因害怕被牵连而疏远他,他的内心是很孤单的,并且是一种沉痛的孤单。

另外,与自己挚爱的弟弟相隔千里不得相见,有故乡却回不去,处在如此荒凉之地而远离当年使自己意气风发的京城……或许这种种一切都是让东坡对月光无法释怀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

黄州人士千万个,东坡却偏偏选中了张怀民。

而怀民也正如他所想“亦未寝”。

他们之间有何种牵连呢?简单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当时的张偓佺同样被贬黄州,与东坡相距不远。

张偓佺曾修建“快哉亭”,由东坡命名,为方便友人间的交往。

可见他们是有相同的孤独感的,既然相遇了,便只能惺惺相惜,苦中作乐。

第四个问题。

刘少雄教授曾说:“东坡的月光是轻灵,但很温馨的。

不是写单一的月光,写月光照遍天地的感觉。

他把冷清清的月光赋予一种人间的情味。

天地虽然冰冷,但有份温情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

”在景物描写中,东坡把澄澈的月光看作了明净的潭水,浮光掠影之间,还有藻荇在轻柔地摇动,多么美妙的意境。

既然被贬至此,黄州绝对不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后人也证明它只有一片荒芜之景。

可在东坡的笔下,黄州完全成了人间仙境:“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虽然此时只有凛冽的月光与孤寂的竹柏,但东坡的心中住着一片大海,到哪里便都
有我爱的景色。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博大的胸襟与旷达的情怀。

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又怎能坚持到如今呢?
最后,也是文章的重难点。

东坡两个问句步步逼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天长地久,夜夜都有月;天大地大,处处是竹柏。

看似普通的事物,到了东坡眼中,为何变得如此与众不同?他自己也给出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人、与事情无关的人。

”东坡想做闲人吗?当然不。

他也羡慕项羽的雄姿英发,感慨自己“早生华发”。

可见他的心里仍是有不甘的。

而后写的前后《赤壁赋》,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间徘徊,如今又以闲人自嘲,虽举棋不定,但还是可以看出他想改变自身境遇的愿望。

而后他随君命升迁,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刘少雄教授说:“宋词,阴柔之中有种韧性,不会舍弃生命,表达出很认真的面对生命的情感。

东坡所面对的东西比我们所晓得的多的多,东坡所表达出来的比较旷达乐天的一面,你要减一分,东坡骗你的,没那么容易解决。

当东坡写到苦难的时候呢,你要多加一分,因为实在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了。

”想当年,自己闻名四海,如今却只能当个“闲人”,人生易逝,就甘愿如此了吗?不,他要像竹柏那样,屹立寒冬而不屈不挠,即便生活给他无穷的打击,但还是要保持自身永不放弃的精神。

再苦再难,仍努力向前,这才是真正的苏东坡,才是世人敬仰,万世不倒的苏东坡。

参考文献:刘少雄《东坡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