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合集下载

浅析“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中国社会福利的启示

浅析“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中国社会福利的启示

浅析“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中国社会福利的启示摘要:社会福利制度自近代产生以来,不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而且已成为国家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社会福利的理论,“第三条道路”就是其中一种。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思想是超越了“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一种理论。

主张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到社会福利中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福利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刚起步的中国的启示有:一是我国的社会福利应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型转移到公共治理型上来;二是让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分担社会福利的责任。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中国;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20-01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的GDP总产值为2.7万亿美元,总量排名全世界第四位。

”[1]64这为我国推行现代福利制度奠定了坚实经济的基础,然而,即使有了经济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会福利理论作为指导,国家的社会福利也是无法做好的。

因此,寻找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福利制度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而像“第三条道路”这种把国家、社会和个人合为一体的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福利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下面将从理论的背景、内容、意义与中国的社会福利相结合对“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第三条道路”的思想背景和内容“第三条道路”的思想是从中间理论发展而来的,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50—70年代的发展,至90年开始影响越来越大。

[2]77进入90年代以来,给世界政治带来的影响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更加迅猛、知识经济兴起、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化,这是“第三条道路”思想产生兴起的全球化背景。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是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折中调和,强调有限的国家干预与有限的市场调节相结合,主张社会福利中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平衡,以及社会福利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等,这就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主张。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欧洲社民党“第三条道路”评析

欧洲社民党“第三条道路”评析

Reviewing“The Third Way” of Europe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作者: 刘建飞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社会民主党 第三条道路 全球化
摘要:9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第三条道路”虽是个老词语,却是个新概念。

它兴起的直接动因是欧洲政党政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则是它兴起的国际大背景。

“第三条道路”重新确定了社民党的依靠力量,重新解释了社会公正观,声称要摒弃传统的左右政治分野,走非左非右亦非中间的道路。

各国党共同面临的主题都是:新经济,新福利国家,新执政行为和新政策。

走“第三条道路”的社民党仍然尊重左翼的政治传统,强调自己是“中左”力量,但“新干涉主义”的外交政策却没有任何“左翼”的味道。

英国_第三条道路_评析——兼评布莱尔十年执政之功过

英国_第三条道路_评析——兼评布莱尔十年执政之功过

2007年第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No6,2007墨苎堑塑生婴堂堕!!竺g竺!塑型!塑型丛生生!!型!!:堑·政治学研究·英国“第三条道路"评析——兼评布莱尔十年执政之功过张映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100872)摘要:布莱尔十年执政中铸就了一个第三条道路的时代。

“第三条道路”是界于欧美现实资本主义的两种模式——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和欧洲大陆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之间的一种资本主义模式。

在“第三条道路”新型理念的引导下,布莱尔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备受称赞与好评;但布莱尔在战争与丑闻方面屡犯错误,这也使他备遭非议与责难。

布莱尔执政十年的功过是非,从长远来看,应该是功大于过。

关键词:英国工党;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执政中图分类号:D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6—0084一042007年6月27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辞职,工党组成了以戈登·布朗为首相的新内阁。

从1997年5月1日上台执政到2007年6月下台,英国首相布莱尔执政十年,他的执政铸就了一个走向第三条道路的时代。

回首他执政的历程,功过是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布莱尔曾经造就了诸多辉煌,但也备遭非议,背负骂名。

究竟孰是孰非,本文就此作一评析。

一、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剖析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既要保存已有的基本福利保障,维护劳工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又要满足资本的要求,防止资本外逃,保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就业的增长。

这种两难的处境迫使政党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理论和政策。

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社民党纷纷上台执政,他们眼见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以其高效率和强有力的竞争力一路领先,深感自己的高税收、高政府开支的福利国家制度破坏自由、影响生产和社会效率,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他们在政策制定上也不得不偏向自由主义并日益重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

析“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改革及其借鉴意义

析“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改革及其借鉴意义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析“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改革及其借鉴意义20世纪90年代,针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各个政治派别都提出了改革方案,试图寻找摆脱困境的新路径。

其中奉行“第三条道路”的“新中派”推行的福利国家改革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模式,他们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福利制度理念。

跟踪并分析福利国家的改革,既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视角,也可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一、“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理念1、强调社会福利制度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基础价值观,大都强调全民福利、确保福利开支、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较多地强调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突出维护社会公正。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念,强调要实现社会福利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以减少和避免滥用权利的现象,在坚持“享有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转向从社会索取的权利与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应同时并举,“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

2、实现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的转变。

建立以提高就业能力取代就业保障为核心的福利体制,从救济性的福利政策转向开发性的福利政策,把生活福利改变为工作福利。

社会福利资金支持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发放救济金,而是创造条件促进公民学习新技能,接受新工作,“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要投资于人力资本,而不是直接给予利益”。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了理论框架的构建、案例分析、路径依赖性的影响、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路径选择与转型策略。

在研究中发现,路径依赖性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则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

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启示、研究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第三条道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理论、路径分析、理论框架、案例分析、路径依赖性、资源整合、创新能力、路径选择、转型策略、启示、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旨在探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路径选择及相关因素对其发展轨迹的影响。

本研究将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分析路径依赖性的影响、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路径选择与转型策略等方面,来揭示第三条道路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启示及发展趋势。

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兴经济体探索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每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而这种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路径依赖性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轨迹也具有重要影响。

过去的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制定发展策略时需要考虑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路径分析将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同时也要认识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全面深入地理解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之路。

2. 正文2.1 理论框架的构建《理论框架的构建》作为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旨在揭示新型道路的本质机理和发展规律。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共3篇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共3篇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共3篇“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1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了传统的左右政治党派体系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些国家开始涌现出新的“第三条道路”,试图打破传统的政治党派限制,建立更为灵活的政治体系,让人们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但是,“第三条道路”风靡一时之际也引发了价值观批判的质疑和探讨。

“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中间路线,旨在融合左右两派的优点,忽略两者之间的分歧,寻求在两者之中寻求简单易行的方法,并将其宣扬为摆脱分裂之路。

这种方法的确在一些国家带来了一些变革,可是它的不足也很明显。

首先,“第三条道路”过度倾向折衷主义,牺牲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将政策简化成只有好和坏的两种选择,从而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清楚认识,更无法帮助全国人民寻找真正的解决方案。

其次,“第三条道路”提倡的包容性更多是一种纵容,把政治执法和政策制定交给少数人,同时却忽略了多数人真正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使得机会不够公平和民主体制不够健康。

记得在小学的政治课中,老师曾问我们:“你认为为人民服务是一种自觉,还是一种固定的义务?”我相信,每个人都认为为人民服务是一种自觉。

而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政治体系实际上缺乏对人民的真正关切和服务,进而抹杀了人民现实利益的影响。

此外,“第三条道路”并未解决政治利益分析问题,例如政治腐败和分权问题,使得公共领域变得不可信赖和低效。

在现代的技术和外部环境的帮助下,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和集体创造,并通过超越现有政治体系的方式来进行“价值重建”。

这种想那个的方式引导我们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为民主的多样性和政治启蒙寻找合适的方法。

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政治思维,将重点转向更为现实的人民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在尽量宽泛的范围内造就合适的平台,以便让民主价值通过论坛、集会、互联网等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三条道路思想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三条道路思想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三条道路思想“第三条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民主党派发起,倡导在中国走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中间路线。

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强力镇压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帮助下,中间路线退出历史舞台。

民主党派的转型历程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标签:第三条道路;起源;发展;评价一、“第三条道路”的起源在西方早发国家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在当时条件下,西方早发国家的现代化对中国产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这种与中国传统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不管是对中国的统治阶级来说,还是对知识阶层来说,都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威胁,西方文化的步步紧逼和中国文化的节节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而,在短时间内赶超西方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最大愿望。

如果要赶超,那么在向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定会“取法乎上”,学习其最先进的东西,以求迅速超越西方。

另一方面,他们既赞叹西方早发国家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和武力上强大,同时又对西方现代化造成社会不公和贫富不均产生忧虑。

所以,在中国纯粹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并没有多少忠实的追随者,更多的中国人希望不仅中国能迅速赶超西方,而且中国在赶超过程中应避免西方国家在发展中曾经出现的各种弊端。

“第三条道路”就是在此心理状态中孕育而生。

1915年,国内的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掀起全心全意向西方学习的一股热潮。

可好景不长,中国当局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给当时中国人当头一棒。

从而让一战刚刚结束时高喊“公理战胜强权”的中国知识分子马上改变立场。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起破产了”[1]。

“五四”爱国运动是“五四”时期社会思潮变化的转折点,它使得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得激进起来。

其中一些人干脆把资本主义文明与殖民主义侵略行为视为一体,从而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视为必须被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的过时文明,于是社会主义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

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

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

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兴与衰一、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价值观近十年来,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兴与衰是西方政坛的一件大事,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它是西方国家的中左翼理论家、政治家,应对冷战结束、全球化、风险社会等一系列挑战时,力图赢得选民支持并进行更好的统治或治理所做出的一种理论建构和政治实践。

“第三条道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又一次探索。

总体来说,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是一个以超越“左”与右为价值取向,以民主、自由、公正、责任和国际主义等为基本价值观,以建立充满活力的政府与社会为目标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当代西方中左翼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二、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骤然勃兴及其原因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面对当时的经济不景气以及一系列棘手的国内社会问题,克林顿采用一种灵活、实用的中间派立场,号召人们放弃对政治与社会主张上传统的“左派”与“右派”的划分方式,最终赢得竞选。

这标志着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开始提出。

1994年,被誉为布莱尔“精神导师”的安东尼•吉登斯出版了《超越左和右》一书,称“第三条道路”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之路”,布莱尔开始在公开场合使用“第三条道路”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1997年,布莱尔竞选胜利,出任英国首相,其政治口号就是“第三条道路”。

1998年5月,吉登斯出版了著名的《第三条道路》,系统阐述了英国版“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念。

同年9月,布莱尔出版了《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一书,从政治实践角度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具体主张,引起西方政坛的广泛兴趣。

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兴起,绝非少数理论家和政治家的心血来潮,而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历史原因,尤其与当今时代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

全球化的勃兴、冷战的结束、新自由主义的强势以及风险社会的到来,一系列相互勾连的变化对西方的政治哲学和政党的执政纲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及启示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及启示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及启⽰⽬录第1章导论 (1)1.1研究⽬的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国外研究现状 (2)1.2.2国内研究现状 (3)1.3研究思路、⽅法及创新点 (5)1.3.1研究思路 (5)1.3.2研究⽅法 (6)1.3.2本⽂创新点 (6)第2章“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7)2.1“第三条道路”理论概述 (7)2.1.1“第三条道路”的基本涵义 (7)2.1.2“第三条道路”理论兴起的背景 (7)2.1.3“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主张 (8)2.2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9)2.2.1“⽆责任既⽆权利”的思想 (10)2.2.2“积极福利”的主张 (11)2.2.3“社会投资国家的”理念 (12)2.3托尼.布莱尔的社会福利思想 (14)2.3.1“第⼆代福利”思想 (14)2.3.2重视发展教育 (15)2.3.3福利制度改⾰思想 (15)2.3.4福利制度改⾰的基本主张 (17)第3章“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 (18)3.1“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进步性 (18)3.2“第三条道路”社会保障思想的局限性 (19)3.3“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实质 (20)第4章“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实践 (21)4.1英国布莱尔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改⾰ (21)4.1.1养⽼保障制度改⾰ (21)4.1.2医疗保障制度改⾰ (23)4.1.3失业保障制度改⾰ (25)4.1.4教育制度改⾰ (26)4.1.5恢复最低⼯资制 (27)4.1.6其他福利政策 (27)4.2布莱尔政府社会福利制度改⾰的评价 (28)4.2.1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8)4.2.2有效缓解了社会压⼒ (29)4.2.3兼顾了公平和效率的平衡 (29)4.3布莱尔政府社会福利制度改⾰的启⽰ (30)第5章“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启⽰ (32)5.1社会保障要与⽣产⼒发展⽔平相适应 (32)5.2树⽴权利和义务相统⼀的社会保障观念 (32)5.3⿎励社会参与,建⽴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 (33)5.4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 (34)5.5重视教育,注重⼈⼒资本投⼊ (35)结论 (36)参考⽂献 (37)致谢 (39)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0)第1章导论第1章导论1.1研究⽬的和意义通过本⽂的研究,期望达到以下⼏点⽬的:⾸先,通过对西⽅“第三条道路”相关理论及⽂献的研究,理清“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所包含的社会福利思想;其次,分析研究“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评价,这些研究主要以布莱尔执政时期的英国社会福利政策为主;第三,总结“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优点和不⾜之处,并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试析“第三条道路”的价值主张

试析“第三条道路”的价值主张


国是 6 月 ) 后 再 不 就 业 , 剥 夺 其 失 业 津 贴 等 社 会 福 利 , 个 之 就 只 保 障其 最 低 的生 活 水 平 。 “ 作 福 利 ” 实 质 在 于 培 养 人 们 的 工 的 就 业 能 力 , 强市 场竞 争 能 力 。 增 二 、 设 “ 理 型 ” “ 力型 ” “ 建 治 、能 、 伙伴 型 ” 府 政 首 先 , 反 对 老 “ 三条 道 路 ” 面 控 制 的 “ 政 府 ” 又 反 既 第 全 大 , 对 新 自由主义任 市场横 行 的“ 政府 ”而是 建设 一个 变“ 弱 。 管 理 ” “ 理 ” 有 能 力 ” 控 市 场 并 与 公 民社 会 相 结 伴 的 政 为 治 的“ 调 府 。就 是 说 政 府 “ 不应 是 划 船 人 , 应 成 为 掌舵 者 ” 而 。 其 次 , 个 有 能 力 的政 府 , 须 善 于 建 立 一 个 机 会 平 等 、 一 必 公 共参与决策 的“ 泛包 容” 而非贫富 “ 斥 ” 括种族 “ 广 的 排 包 排 斥” 的社 会 ; 须 善 于 通 过 “ 话 式 民 主 ” 造 传 统 的 民 主 制 。 必 对 改 事 实 证 明 . 种 民 主 制 “ 不 够 民 主 ” 必 须 善 于 把 权 力 下 放 给 这 还 , 地 方 , 放 给 公 民社 会 , 公 民 社 会 结 成 伙 伴 关 系 , 其 是 要 下 与 尤 团结那些代表新兴 技术产业 的“ 白领 ” 至 “ 领 ” 层 。 他 乃 金 阶 把 们作 为“ 政治” 新 的主 要 社 会 基 础 。 最 后 ,一 个 有 影 响力 的 政 府 必 须 是 视 公 共 服 务 为 责 无 旁 贷 的政 府 。自新 “ 三 条 道 路 ” 政后 , 主要 国 家 的社 会 党 政 第 主 各 府 , 乎 都 为 此 而 付 出 了巨 大 的投 资 。仅 英 国 布 莱 尔政 府 。 几 几 年 之 内投 入 公 共 服 务 的资 金 就 多 达4 0 英 镑 。 用 途 主 要 是 0亿 其 全民教育和 “ 因需 治 病 . 而不 是 按 钱 治 病 ” 全 民 医疗 保 健 计 的 划 。 是 这 种 大 规 模 的 投人 , 再 是 老 “ 三 条 道 路 ” 计 效 益 但 不 第 不 和 不 管 结果 的投 入 , 是 在 公 民社 会 的积 极 参 与 和 监 督 下 , 而 强 调效益并加强过程和结果监控 。 三 、 新 政治 ” 的 “ 经 济 ” “ 下 新 第 一 ,国 家 或 政 府 必 须 致 力 于 一 种 新 的混 合 经 济 — — 不 再 追 求 国有 企 业 与私 有 企 业 之 间 的 平 衡 ,而 是 追 求 管 制 与 非 管 制 、经济 生 活 与 非 经 济 生 活 之 间 的 平 衡 。在 这 个 新 的平 衡 中. 国家 或 政 府 所 致 力 的是 有 管 制 的竞 争 , 立 和 维 护 市 场 的 建 道 德上 的 圆 满状 态 . 因此 ,应 该 的法 ” 法 律 的上 限理 念 。而 “ 是 和谐 作 为法 的 上 限 理 念 ,落 实 到 具 体 法 律 层 面 上 ,就 体 现 为

_第三条道路_解析与启示_杨扬

_第三条道路_解析与启示_杨扬

济变革中建立伙伴关系。
们把克林顿的这套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 响亮地提出这是
布莱尔强调, 2 1 世纪不会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拼 有别于“老左派”( 即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 和“新右派”( 即
杀的世纪, 工党应该结束繁荣和萧条之间的反复循环, 调 新自由主义) 的“第三条道路”。
整结构水平, 使衰竭的地区重获新生; 在工业和基础设施
理 论 探 新
2008.1( 总第 55 期)
“第三条道路”解析与启示
●杨扬
随着布莱尔率领工党连续在三次大选中获胜, 有着
在国际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家族”中, 英国工党因其与
“第三条道路”深刻印记的“新工党时代”竟然已经持续了 工会密切的传统联系, 因其早期所倡导而在战后初期所积
十年之久。虽然 2 0 0 7 年 6 月布莱尔交出首相权柄并同 极实施的“国有化”主张而处于明显的左翼。而这又对其自
代,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都以新自由主义 左与右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是一条超越了传统左与右的
理 “第三条道路”; 其政府是重实效的, 拒绝任何教条; 最重要
论 探
的是使国家取得发展,
而不在乎是左还是右。在这个意义
新上讲, 布莱尔的“第三道路”理论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多元主
义与实用主义。前者可以说是不以某种单一的信念或信条
时辞去工党领袖职位, 但十多年前扬起的“尘埃”仍难以完 身的理论与实践构成了长久的制约。1 9 1 8 年立党之初所
全落定。这不仅是因为尘埃扬起的时间太长, 而且是因为 确定并经 1 9 2 9 年再度肯定的党章第四条, 将实现“生产、
此后直到 2 0 1 0 年仍将是工党执政, 略有修正的“第三条 分配和交换资料的公有制”列为工党的奋斗目标, 尽管国

试析当代西方国家的“第三条道路”

试析当代西方国家的“第三条道路”

试析当代西方国家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既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党政治竞争的产物,也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顺应时代变化的又一次革新尝试。

它之所以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并不仅仅是由于媒体社会中人们对新信息的敏感,而更在于它触及了一些关系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及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根本性问题。

“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30年代,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奥托·鲍威尔提出的整体社会主义主张,即发展一种吸收“改良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革命的”社会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的共同长处、克服它们各自短处的社会主义,可以看作是“第三条道路”的一种早期形式。

50年代,社会党国际恢复活动并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之后,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介于集权共产主义和野蛮资本主义两个极端模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后来,前苏联东欧地区一些“持不同政见”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及西欧国家的“欧共派”共产党人,又提出要建立一个克服苏联式共产主义体制的基本消极面而又有别于认同资本主义体制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模式。

1968年的青年运动、学生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以基层民主为基本诉求的种种社会运动,也是在超越现实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旗帜下展开的。

当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第三条道路”,与这些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的内涵是不同的。

它的提出,并不是针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思想和两种制度的冲突,也不是针对所谓改良社会主义与革命社会主义的历史分野,而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传统的左/右政治意识及其政治运作模式。

回溯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左/右政治意识和政治模式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以社会民主主义为代表的各种左翼政治实际都是要将社会公正注入到资本主义之中,试图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

凯恩斯主义及福利国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以后普遍形成了以国家干预主义政治为中心的福利国家政治模式。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名词解释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名词解释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名词解释当谈及中国的发展道路时,往往会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近年来,有一种新的概念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即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本文将对中国的第三条道路进行解释和探讨。

第三条道路,顾名思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西方多党制民主道路之外的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它并非是对前两种道路的否定,而是在吸取其优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以及时代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第三条道路强调了中国发展的独特性与个体价值。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尊重和体现中国人民的意愿和价值观。

传统的多党制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但却可能忽略了中国人民团结和稳定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更注重公平与发展,但也对个人权利有一定限制。

第三条道路致力于将这两种价值观相结合,既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益,又注重社会稳定和公平。

第三条道路还强调中国的内外平衡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不仅面临着经济的发展挑战,还要应对国内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压力。

传统的多党制民主可能无法有效应对中国多元化社会的需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可能引发西方民主国家的不解和批评。

第三条道路则寻求在确保国内稳定和繁荣的同时,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共赢。

它鼓励中国在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世界接轨,同时坚守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

此外,第三条道路还强调了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随着全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也因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存在一些风险。

第三条道路探索了一种既注重经济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的发展路径,推动中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最后,第三条道路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第三条道路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浅析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浅析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浅析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读《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有感导论:所谓“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第三条道路"在历史上曾有着不同的形态。

但现在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指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个介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崭新理论,是西方左翼政党面对新挑战而作出的新选择,也就是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它触及了一些关系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及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

一、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两极对立格局结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为各种思想的探索和争鸣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

同时,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来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国际社会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势必破坏民族国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全球化下许多跨国界问题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使政治支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间势力扩大,两端势力相对萎缩。

这一客观现实呼唤新思维、新行动。

并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右翼保守势力的自由放任主义和传统左翼国家干预主义陷入理论的困境。

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中,选票不再是按阶级分界线来划分了,而且已经从左、右两极格局转变到_种更加复杂的图景。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右翼的自由放任主义曾一度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可是,20世纪20 年代末30年代初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给这一理论画上句号。

左翼国家干预主义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到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的成功而盛行起来。

但是70年代遍及西方的"滞胀症”同样宣布这一理论的破产,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发展使新右翼提出的私有化、自由市场再度贏得说服力。

然而,令新右翼理论家们失望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他们和左翼理论家们同样束手无策,这就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替代战略和新的理论支点进行理论重建。

西欧各左翼政党纷纷走上第三条道路的探析及反思

西欧各左翼政党纷纷走上第三条道路的探析及反思

西欧各左翼政党纷纷走上第三条道路的探析及反思收稿日期]2007-04-10[摘要]九十年代中后期,服务于重新执政的需要,西欧主要国家的左翼政党纷纷反思原有施政理念。

反思主要集中在,第一,放弃继续使用“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第二,放弃“国有化”和“公有制”主张,第三,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

调整后的西欧左翼政党相继实现上台执政目的。

对此,我们认为,第一,西欧左翼政党走上第三条道路在思想上是向右翼政党思想的趋同,第二,从性质上说,我们尚难以对西欧左翼政党的这次调整简单地定性为前进还是倒退,仍需继续观察。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左翼政党;公平;效率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欧美各左翼政党的纷纷上台,推行以第三条道路为主要特征的施政路线,引发人们思考:1.为什么要走第三条道路?2.为什么走上第三条道路的是左翼政党,而不是右翼政党?一、第三条道路实施之前西欧左右翼政党的施政理念在第三条道路产生之前,左翼与右翼在解决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这对矛盾上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左翼政党以社会公正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右翼政党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对社会公正不是非常重视,认为提供社会福利是对懒惰的纵容,因此极力主张削减社会福利。

战后至今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两条道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即这两条道路都不合适。

左翼政党没有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其理论,而在于其实现理论的手段。

左翼政党脱胎于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中右派,虽说不同于社会民主党左派坚持的以暴力革命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的理论,但其前提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

左翼政党为实现其公有的目的所借助的手段是社会改良,他们希望通过议会斗争取得政权,而后实现公有制。

应该承认,通过这种手段的确可以取得政权,但取得政权的左翼政党能否彻底实现其公有制,则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私有制基础的制约,同暴力革命手段不同,议会斗争是在不改变社会私有性质前提下对社会进行的改良。

国共之争外第三条道路的评价

国共之争外第三条道路的评价

国共之争外第三条道路的评价
第三条道路指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

第三条道路概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其他选择的思想。

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该意识形态吸引了来自不同传统——包括法西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近来的后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家。

现代形态的第三条道路是老式的社会民主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

中国20世纪40年代国共之争外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经济民主思想是当时世界各种现代化潮流催生下的产物。

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经济民主的先决条件即实现耕者有其田,宏观经济民主即国家计划与企业自由相结合,微观经济民主即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协调,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即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民主。

蕴含着较强的现代性色彩,在处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上,以及在实现民主的层次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条道路”一种标榜超越的妥协

“第三条道路”一种标榜超越的妥协

“第三条道路”:一种标榜超越的妥协丁麟淇本文从“第三条道路”兴起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入手,通过梳理吉登斯在《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一书中对于“第三条道路”理论框架的定义,指出该理论并非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超越,而是将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结合的一种政治妥协。

“第三条道路”的提出,现实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即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本文还就“第三条道路”对于中国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思考。

一、“第三条道路”兴起的背景和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大萧条给资本主义世界当头一棒。

自由放任的做法使国家对经济控制力不从心,许多西方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危机,以及西方向何处去。

随着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差距在彼此的互相交流中逐渐缩小。

为了赢得国内选民的支持和拥有对世界的控制力,西方各国开始选择“第三条道路”作为理论指导。

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第三条道路”形成的两大理论背景和两大主要理论来源。

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在西方的一种温和表现形式,强调福利国家的建设。

但是随着苏东剧变,社会民主主义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混乱,而为了建造福利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影响选民的态度。

如何重新定位和摆脱尴尬的局面成为“老左派”面临的最大问题。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市场的巨大刺激性与传统民族家庭的保守性自相矛盾。

市场寻求刺激和冒险制造了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对传统形成冲击;传统形成的社会基础本应是市场不断发展的保证,但是这个根基不断遭受蚕食。

“新右派”的日子也过得十分艰难。

吉登斯部分地吸收上述两种思想中的可用成分,改造出一种折衷的中间道路。

在一个被弗朗西斯·福山形容为“历史的终结”的资本主义社会,吉登斯为“第三条道路”赋予的使命是“超越”,即超越古典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注入新生。

二、“第三条道路”思潮的主要观点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是超越的理论,不仅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还在于其对现代性的超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此后,实行改革的东欧国家和西欧的"欧洲共产主义"都号称要走第三条道路。

现在,英国有一个名为"第三条道路政党"(THE THIRD WAY PARTY)的左翼组织,1997年大选中还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竞选纲领,不过它与我们所要讨论的"第三条道路"是两回事。

可见,"第三条道路"并不只是90年代的政治"套语"①。

不过,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却从未象今天这样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方面是因为今天的"第三条道路"影响范围之广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还因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直接参与了对"第三条道路"的讨论和阐述。

特别是布莱尔,不仅比较早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个概念,而且还对之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1998年9月,费边社发表了布莱尔撰写的小册子--《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标志着"第三条道路"在理论上已经成形。

当然,学者们的研究则更为深入、系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称为布莱尔的政治顾问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顿斯。

1997-1998年,吉顿斯专门组织了有关"第三条道路"的课题研究,召开过一些研讨会;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88年5月2-8日号专门介绍了吉顿斯所概括的"第三条道路"要点;1998年,他出版了《第三条道路》一书,对"第三条道路"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是到目前为此最为系统、详尽地阐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著作。

当然,今天的"第三条道路"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更主要的还是它本身确实有新意,有其吸引人之处。

从政治定位来看,它要走一条介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

如果将各种政治力量从左至右排在一条线上的话,那么现在的第三条道路则比1951年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更偏右一些。

二、求生存、谋发展:"第三条道路"兴起的直接动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是逼出来的,最初只是为了求生存、扭转日益衰落的局面。

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欧洲社民党处于黄金时期,各国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在本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持着与右翼政党轮流执政的态势。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社民党普遍陷入危机,主要表现是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右翼政党纷纷上台,并且政绩颇佳,在大选中连选连胜,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和德国科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而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则长期在野。

从90年代中叶开始,社民党"奇迹般地复兴",先后上台或单独执政,或与其它左翼政党联合执政,或参加各党联合政府,欧盟几乎成了左翼政党的一统天下。

70年代以前,欧洲社民党普遍奉行具有如下五个特点的社会民主主义,取得了较辉煌的成绩:第一,以人权和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第二,混合型经济体制;第三,让人们过上人道、尊严的生活;第四,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第五,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

这五个特点也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支柱,决定了社民党的纲领、政策。

在这五个理论支柱指导下,社民党普遍实行了国有化、福利制度、国家干预等经济社会政策,对西欧社会的发展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比如英国工党,1945-1951年的艾德礼政府大力推行国有化和福利政策,成效显著。

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宣称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1 此后,直到70年代末,无论哪个党执政,都没有根本改变这个框架。

对社民党的成绩,人们有不同的评价。

英国工党右翼理论家克罗斯兰认为,"至少在主要方面,到1957年英国已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工党左翼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认为,他们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有着"共同的理想","能够领导英国人民解除身上的锁链","而英国工人阶级将在全世界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从而最后赢得新的世界。

"2 当然,多数学者还是认为,社民党建立了一种"欧洲福利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与美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模式有一定的差别。

以1979年撒切尔保守党政府上台为开端,欧洲社民党陷入危机。

社民党陷入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社民党所奉行的传统福利国家模式走入困境。

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失业人口增多,这使得拿救济金的人越来越多,而纳税人越来越少;欧洲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成倒金字塔状,较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较多的老年人,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而欧洲国家的健康保障体制又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这些都使福利国家在财政上走到极限。

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已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

这是70年代欧洲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的重要原因。

第三,从70年代开始,政治冷淡主义在欧洲兴起。

此前,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大,此后,对政治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参加意识形态色彩强的政治组织,而是喜欢中性的组织,如环保组织、和平组织,而社民党是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的政党。

第四,欧洲的社会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比如德国,社会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由价值取向一致的若干阶级构成,而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其中服务行业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人的素质较高,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这个群体只占总人口的6%。

社民党没能适应这个变化来调整选举战略。

最后,苏联东欧剧变给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以沉重打击。

保守主义势力将共产党与"准马克思主义"的社民党捆在一起来打,各国的社民党威信扫地,力量锐减。

与此同时,社民党还遇到了来自另一个方面的冲击:许多共产党纷纷改旗易帜,向右滑动,它们的纲领政策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差距越来越小,实际上是在抢夺社民党的地盘。

在危机面前,社民党必须反思过去的路线,重新确立自己的纲领,否则,继续坚持传统的路线是没有出路的。

各国党纷纷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探索新的道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工党。

1994年,布莱尔任工党领袖后,开始对工党进行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改革,其中最带根本性的措施是修改党章第四条,放弃坚持了76年的、象征工党宗旨的公有制条款。

这一措施具有象征意义,表明工党将同传统的路线决裂,用布莱尔的话说就是"摆脱党内一小部分人所持有的准马克思主义传统,使本党重构基本价值观",3 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英国政治舞台上。

不过,放弃传统路线只是个"破"的过程,对社民党来说还存在着个"立"的问题。

"立"什么?怎样给社民党重新定位?第二条道路--社民党的传统路线--不能走了,那么可不可以走第一条道路,即右翼政党所走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道路?新自由主义虽然在80年代辉煌一时,但90年代以来的欧美政治现实表明,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新自由主义以牺牲公正来换取效率,损害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越来越遭到中下层群众的反对。

从97年开始,右翼政党纷纷在大选中下台,而且败得很惨,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条道路也不是好的选择对象。

三、全球化:"第三条道路"形成的大背景70-90年代社民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

现在,要探索一条即不同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又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必须要考虑这个大背景。

进入90年代以来,给世界政治带来最为深远影响的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更加迅猛,知识经济兴起,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深化。

社民党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布莱尔在《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中谈到,"第三条道路"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认真对待世界经济和社会所出现的"改变"。

他列举了四点尤为重要的"改变",其中第一点就是"全球市场和全球文化的发展"。

4 吉顿斯也将全球化看成是"第三条道路"产生的重要背景,认为正是全球化、科技革命、知识经济使90年代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持续到21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