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3《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语文版《论语》选读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孟子》中关于“沂水春风”的故事背景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教育理念。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论语》《孟子》中与“沂水春风”相关的故事和论述。
2. 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如“仁爱”、“忠诚”、“诚信”等。
3. 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沂水春风”的故事背景、内涵和教育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沂水春风”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沂水春风”的故事情节,解读孔子和孟子的教育理念。
3. 讨论: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分享各自的观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沂水春风”故事内涵的理解和思考。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4. 个人反思报告:检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教学资源1. 《论语》《孟子》原著或简译本。
2. 关于“沂水春风”故事的相关文献和注释。
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案例和新闻报道。
4. 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沂水春风”的故事内涵,掌握孔子和孟子的教育理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代社会生活中。
八、教学准备1. 备课:详细研究“沂水春风”的故事背景、内涵和相关文献。
2. 准备教学材料:整理和筛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案例和新闻报道。
3. 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制定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等教学环节。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论语》《孟子》中的相关篇章,让学生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于道德、仁爱、礼仪等方面的阐述。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与“沂水春风”相关的内容,如《雍也》篇的“沂水之游”等。
2. 《孟子》中与“沂水春风”相关的内容,如《离娄上》篇的“沂水之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观念,掌握他们对于道德、仁爱、礼仪等方面的阐述。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孟子》中的相关篇章,阐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观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阅读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孟子》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讲解《论语》《孟子》中与“沂水春风”相关的内容,阐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观念。
3. 组织学生针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促进课堂互动。
六、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于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阅读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观察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论语》《孟子》的思想内涵。
九、教学反馈:1. 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论语》《孟子》,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素养。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论语》《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2)能够分析《沂水春风》一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智慧和启示,提升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孟子》选文;(2)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沂水春风》的主题思想;(3)学会将经典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3)培养热爱经典、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2. 《沂水春风》一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经典文献的解读和分析;2. 将文中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论语》《孟子》的地位和影响;(2)阐述《沂水春风》一文的价值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论语》《孟子》选文;(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文中智慧。
4. 主题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沂水春风》的主题思想;(2)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5. 现实意义:(1)启发学生将文中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培养热爱经典、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选择一篇与《论语》《孟子》相关的文章,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结;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论语》《孟子》选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主题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三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兰溪市第三中学俞笑笑[教学目标]1、掌握方、如、勇、与等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
2、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理解人物志向,提高学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语句和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
3、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精神对学生立志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分析孔子为何“与点”,理解点描绘的图景[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和老师彼此陌生,除了在分班前有教到过的两三个学生,并且学生也刚分班后一个月,互相也不熟悉。
因此学生没有学过《选读》,通过课前沟通,他们对《论语》和孔子知之甚少,只是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对孔子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仁爱”“儒家”这样表面的字眼上,其经历及具体的思想几乎不知,甚至对传统文化有畏难情绪和觉得较枯燥的成见。
因为是理科班学生,尤其弱于表达感受,很少能主动发言。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情况,我做了以下设计:(1)学生从小被问志,但少有人观察过他人之志,当下有一个很流行的节目《中国梦想秀》,其中设立“梦想观察员”来观察点评他人之志,我利用这个导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换个角度,也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评志。
(2)本课先从理清“各人言何志”入手,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也可以降低文言文带来的阅读难度,更可以疏通文言字词句式,先“言”后“文”,“文”“言”结合。
(3)既然是几人言志,所以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凸显其区别,发掘其特点。
(4)在分析“子与点的问题”的问题上,鉴于学生知识储备,适当引用资料,但还是立足文本,从点描绘的图景来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个问题,我们从小都会遭遇,小时候妈妈问,上了学老师问,长大了自己问自己,很多人还很困惑。
这个问题就是?(请学生回答)“你长大要做什么”“你的志向是什么”立志很重要,三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即志向。
十三沂水春风-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三沂水春风-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导读》模块,是一节《论语》选读课。
本课程将侧重介绍《论语》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希望通过阅读、解读来深入理解《论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
二、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论语》中的语言和思想来探究中国先哲的思想、文化;2.理解《论语》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自我反思和思考;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4.达到在语文领域中,增强文化认同的意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次选读的文章为《论语》中的一则,名为《子路》,原文为:“子路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孙析闻之曰:‘子路不行。
’子曰:‘知礼,始安知仁?’故远人不服,而不服于中也。
”2. 课内活动活动一:文本阅读1.在学生不了解的情况下,分配功课,并注重理解和回答问题;2.学生阅读过程中,查找不识字的疑问,进行课堂讨论;3.引导学生在完整文本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文本,体会古代中国先哲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活动二:语言翻译1.通过逐字逐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文的表达方式,学生找好汉字与正确的表达方式。
2.挑选一部分句子,着重讲解,使学生了解汉语的好处和特点。
活动三:交流辩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主题提出不同的观点;2.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提问,共同探讨问题;3.通过交流和争论,找到不同的思想和答案。
四、教学策略1.由简到繁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完整文章;2.利用文本阅读和语言翻译等方式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3.结合辩论技巧,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交流和理性辩论。
五、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2.掌握学生对古代思想和文化理解的了解;3.评估学生交流和辩论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手段深入挖掘了《论语》中一则经典篇章。
语文:3.13《沂水春风》(1)(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PPT课件
2021/4/8
8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 想法深表赞同?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 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 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 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 子的心情契合。
2、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 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 的精神境界。
”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
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2021/4/8
7
孔子对冉求的评价:
(季康子)曰:“求也可使从政 乎?”(冉求这个人可以叫他管理 政事吗?) 曰:“求也艺,于从 政乎何有?”(冉求有才能,对于 管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子路的“率尔对” 曾点的鼓瑟
和
谐
2021/4/8
12
形容词词尾“尔、乎、然、如、 焉”
郁郁乎 硁硁乎 恂恂如 侃侃如
如 裴然 循循然 忽焉 率尔 铿尔 滔滔 便便
訚訚如 踧踖如 与与
2021/4/8
13
; /gupiaorumen/ 股票基础知识 ;;
沂水春风
2021/4/8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孔子营造的轻松活泼的 教学气氛和启发性的问 话起作用了么?
2021/4/8
2
子路的表现完全是由于孔子的启发么?
跟子路的性格是否有关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豚”。(子路生性
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
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这一章和16·1的“季氏将伐颛臾章”是《论语》中两篇粗具规模的文章,在语录体中比较突出。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方式,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二、难点解析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
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论语集注》中评论:“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
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
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
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
盖亦有以识此矣。
”三、畅所欲言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1、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
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
用曾皙弹琴,老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
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
2、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2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姓杨,来自宁海知恩中学。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龙赛中学。
第一次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来这里听课。
有感于龙赛中学的热情接待,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冬天里的春天》。
一年以后的今天,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又来到龙赛,而这次,我是来上课的。
今天的课,同样与春天有关,让我们跟随曾皙,来到沂水河边,一起领略沂水春风的盎然生趣。
(板书沂水春风)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吧,请大家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PPT)孔子问志弟子()志:孔子()志: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生:弟子撰志,孔子评志。
师:两位同学的概括都很贴切,是对课文的准确提炼,很好!课文除了曾皙言志之外,还有哪些人言志?生:还有子路、冉有、公西华。
师: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生:子路想在一个内忧外困的中等国家施展抱负,用三年时间,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师: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重视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说,学生有如此的成就,老师理应大加赞扬,可谁知,孔子的反应是——生:夫子哂之。
师:“哂”什么意思?生:微笑。
师:你认为孔子的微笑是认同子路呢还是否定子路?生:否定子路。
师:因何得知?生:下文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师:很好,能注意上下连贯。
冉有的志向是什么?生:他能治理一个小国家,三年后,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他就等待君子前去推行了!师:孔子有没有当场表明态度?生:没有。
师:事后呢?生:孔子说,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师:此话怎么理解?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语文版高二选修《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沂水春风》教案语文版高二选修《沂水春风》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1、音形之辨: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2、疑难字句:(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3、一词多义:(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摄乎大国之间【3】在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4、词类活用:(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5、特殊句式(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二、新课研习:1、引入: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
(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
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2、详解: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沂水春风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沂水春风学案198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沂水春风》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他语录那般篇幅短小。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选读》中的“沂水春风”。
1.字音字形(1)曾皙.( ) (2)千乘.( ) (3)饥馑.( )(4)哂.( ) (5)俟.( ) (6)铿尔( )(7)撰.( ) (8)莫.春( ) (9)冠.者( )(10)舞雩.( )2.重要词语(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夫子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章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舍.瑟而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吾与.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1)如⎩⎪⎨⎪⎧如.或知尔: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訚訚如.也: (2)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与⎩⎪⎨⎪⎧ 吾与.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4)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 以.俟君子: (5)则⎩⎪⎨⎪⎧居则.曰: 则.何以哉: 唯求则.非邦也与: 5.词类活用 (1)端章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鼓.瑟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子者出,曾皙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研读1.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3《沂水春风》课件 语文版《论语》选读
6、完成表格1,比较三子异同。
弟子
对象
愿景
弟子 子路
对象Leabharlann 愿景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有勇,知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 民足
冉有
小国)
礼乐俟君子
公西 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总结:
• 三子之志越来越谦虚(从性格分 析可知)
• 三子对礼越来越重视(知方—— 礼乐——小相)
•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
• A、从中可以看出,子路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将 它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通过三年,达到 百姓具备勇武的精神,明白道义,由此可知他很 自信,充满抱负,有军事和政治才能。
• B、从子路故意假设国家内忧外患,是为了显示 自己的才能,由此可知他很自负。
文本研习
1、齐读文章,找出文中直接扣 题的语句。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这一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 场景?请用四个字概括。
•暮春郊游
3、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感受?
•悠闲自得;惬意; 享受;洒脱
•有感情的边诵读这 句话边体会这种感 受,一分钟速背这 句话。
• C、子路是“率尔”对曰,一个“率尔”反映出 他鲁莽、轻率的一面。
• D、从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可知子路不谦逊。
冉有:
• A、从中可以看出,冉有治理一个“六七十” 或“五六十”里的小国,通过三年,达到百姓 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有待君子去实现。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附《沂水春风》译文语文版
《〈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教学设计附《沂水春风》译文【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补充材料】“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
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
论语《沂水春风》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活动:
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短文。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沂水春风》中的经典片段,体会人物情感。
3.设置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沂水春风》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孔子及其弟子的高尚品质和仁爱精神。
2.掌握《沂水春风》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沂水春风》的心得体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沂水春风》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沂水春风》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我所理解的仁爱”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5.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课后分组,选取《沂水春风》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沂水春风》,讨论课文中的仁爱精神,促进家庭亲子关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7.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沂水春风》的主要观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形成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沂水春风》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十三沂水春风》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十三沂水春风》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文本细读,三读曾皙志向,探究曾皙志向所包含的礼制、仁政的思想内涵。
2.比较阅读,研究前三子之志,以及孔子态度。
3.背景补充,赏析“喟然叹曰”,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意义。
4.拓展阅读,补充了解历代学者大师对于本文的解读。
2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高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论语>选读》的绝大多数篇目的学习,对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熟悉“仁”和“礼”的关系,这都为本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知识障碍上:《沂水春风》中的文言字词句法需要课前在预习时认真疏通,课堂中由于时间关系,对文言语基点到为之。
此外,学生对于本文所描绘的场景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正确补充材料进行引导。
3.心理上:211班学生们思维活跃,语文功底扎实,语言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属于上乘。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相对深入、锻炼思维品质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积极性。
3重点难点
1. 文本细读,三读曾皙志向,补充王充《论衡•明雩篇》,深入解读曾皙志向所包含的礼制、仁政的思想内涵。
2. 比较阅读,比较研读前三子之志,以及对他们孔子态度和评价。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导入文本
1.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走进2500多年前孔子与其弟子的一堂对话课——沂水春风。
2【活动】二、熟悉文本
1.(1)文章中哪几位人物?。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3《沂水春风》公开课课件 语文版《论语》选读
孔子为何唯独对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观点2: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 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 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 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 心情契合。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于丹《论语心得》
作业: 上课的讨论,侧重与你的口语表达,课后
不妨写一篇随笔,来训练自己的书面语表达。 题目可以是:
****** ——读《沂水春风》有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
(
(黄震《黄氏日钞》)
《沂水春风》留给你的是什么?
用孔子的话问问自己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有学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消 解理想的年代,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 和短视,你的看法是什么?
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论语·公冶长》) 注:“赋”是征发粮秣、车马、兵甲和兵役的制度,即 军赋制度。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为什么?)
孔子为何唯独对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观点1:曾皙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建成“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 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 这一志向。是对美好人生和理想中的儒家社会 生活的由衷赞美。
沂水春风
• “孔子问志”
•
朱熹曾经评论,这是孔子
“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说课稿 语文版选修
《沂水春风》说课稿《论语》是经典的儒家文化论著,据说“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这个学期,我又一次带着崇仰的心情与学生一起感受大师风采,聆听圣人教诲。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就是来自于《论语选读》的《沂水春风》。
这里有一群鲜活的学生,有一场经典的对话,有一个永恒的话题。
下面就为大家展示一下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
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
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
《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
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3.13《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论语》选读
3.13《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并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今天学习《沂水春风》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礼记·礼运》所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是孔子“礼”的内容及其作用。
“为国以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西周时代,以《周礼》为张本所形成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是系统而完备的。
有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的说法。
从吉庆、祭祀、迎宾、乡饮和军事、外交大礼到日用起居,莫不讲究礼仪。
其规则乃是“亲亲”、“尊尊”。
“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
三、字词处理哂shěn 相xiàng 铿kēng 沂yí喟kuì 雩yú 冠guàn 俟sì四、朗读欣赏欣赏朗读,初步感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沂水春风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沂水春风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在家里 B .吾与.点也 与:赞成 C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 D .愿为小相.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夫子何哂由也.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以.吾一日长乎尔加之以.师旅 C.⎩⎪⎨⎪⎧ 何伤乎.异乎.三子者之撰D.⎩⎪⎨⎪⎧ 尔.何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孰能为之大B .风乎舞雩,咏而归C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D .三子者出,曾皙后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异乎三子者之撰B .不患人之不己知C .无乃尔是过与D .沛公安在5.名句填空。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3《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
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