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一、填空1.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

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每根竹片叫“简”,我们习惯上称为“竹简”。

连接起来的竹片, 就称为简册。

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

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

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2.古文经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著作。

汲冢古书指晋武帝时在今河南省卫辉市魏襄王墓中发现的数十车竹简,其中有今天所见的《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

这两次发现都是战国简册。

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 其中有《尉缭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重要兵书。

199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了三国孙吴竹木纪年简牍数万片,对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古典文书方面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不但出土了一批帛书,如《老子》、《易经》、《战国策》等,而且还有绘在帛上的三幅驻军分布图,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4.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古书名。

但“坟典” 一词却成为中国古籍的代称。

2.八索九丘:也是传说中的古书。

据孔颖达解释,记载八卦的书叫“八索”,“索”是“探索”的意思;记载九州地理的书叫“九丘”, “丘”是聚集的意思,九州风气所聚,所以叫“九丘”。

但详细情况如何,没有人能说的清,因为从没有人见过。

3.四书五经:所谓“五经”,始于汉代。

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开始有五经的说法。

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仍为五经。

“四书”的说法比较晚。

中国文化复习要点(答案).doc

中国文化复习要点(答案).doc

一、填空题1.从河姆渡文化开始,我国历史阶段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2.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3.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形成。

4.明朝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6.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7.中国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作者是孙武。

8.李白写诗诸多,被后世誉为“诗仙气9.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值领先世界1000年。

10.法家的基本主张是法(法律)、术(权术)、势(形势)。

11.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12.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

13.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被视为“文房四宝”。

14.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中心。

15.交子为世界发行最早的纸币。

16.中国绘画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以画圣“吴道子”为代表。

17.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18.张衡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能测定较强地震的方位,比外国地震仪早1700多年。

19.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

20.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笫一篇专论文学批评的论文。

21.1408年(明成祖永乐六年),《永乐大典》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类书。

22.1247年,南宋法医学家宋慈著《洗冤录集》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23.隋炀帝年间,工匠李春建成赵州桥,桥拱肩上加拱,造型奇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属首创。

24.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

25.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达到独尊的地位。

2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2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28.四大名著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29.书法家王羲之善正、行,字势强雄多变,被后世誉为“书圣”。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1.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诗词、书画、古典音乐、中医、武术等方面。

2.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3. 中国的象征物是什么?
中国的象征物包括国旗(五星红旗)、国徽(天安门、五星、麦穗、法律、科技)、国花(牡丹)、国树(国槐)及国鸟(丹顶鹤)等。

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5. 中国的文字是什么?
中国的文字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连续使用至今的文字。

6.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7.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见的传统乐器有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8.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宴会画等。

9.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长衫等。

10.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选择,填空1.儒家思想包括孔孟之道,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2.中国人的远祖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南蛮集团”。

3.西周社会依旧是奴隶社会,继续实行“井田制”,并且通过“封建制”维系政治统治。

与这种封建制相辅的是“宗法制”。

还制订了“礼乐刑罚”。

4.汉字的结构——六书。

(1)象形:日,月,龙,门(2)指事:上,下,本,甘(3)会意:武,旅,聂,安(4)形声:江河松枫(左形右声),期朔鸠鸽(右形左声),空穹笔篆(上形下声),基垄悲愁(下形上声),闷问闽唐(内形外声),街裹序固(外形内声)(5)转注:考和老,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

(6)假借:令,长,我,自,鼻,耳,,且,祖。

5.汉代经学包括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6.北宋理学四大家:张载(横渠先生),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7.南宋朱熹(紫阳先生)集理学大成。

8.夏代有正式的学校。

庠,序,学,瞽宗都是学校。

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由中央设立,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

辟雍设水池,水南为成均,水北为上庠,水东为东序,水北为瞽宗。

9.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

10.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11.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名叫会元。

12.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13.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

14.南宋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再加孟子,合称四书。

15.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 3(1)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 3(1)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20分二、填空题三、连接题四、简答题言简意赅五、问答题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宗教的(儒、释、道、理学)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美学的(和乐与美感)三、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2周人的文化维新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3中国文化发展(1)九分法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2)三分法自邃古以迄两汉:独立文化时期自东汉以迄明末:印度文化输入、与本土文化相融自明末以迄民国:西方学术思想、宗教政法输入四、姓氏1相关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昭穆制;大宗小宗2姓氏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姜、姬、姚(2)以国邑为氏,韩、魏、赵、鲁、齐、卫、宋(3)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4)以祖父父亲的名或字为姓,晁、牛、关、柯、廖、乐、仇(5)以排行次第为氏,孟、伯仲叔季(6)以爵号、谥号为氏,王、候、文、武、穆(7)以居住地为氏,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8)以职业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9)以事为氏,李、林、车(10)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周、于、(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宇文、鲜于、慕容、长孙、元、安3姓氏标志一个人的血统、门第和地位(高低贵贱之分)4五服: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5九族:五、汉字1文字的基本定义:记录与交际的工具;记录思想的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如日、月)、指事(上、下、本)、会意(武、旅、安)、形声(江、河)、转注(考、老)、假借(自、耳、且))独体字:象形、指事合体字:会意、形声用字法:转注、假借3汉字形体阶段性演变甲骨文—金文(殷商)--篆书(大篆/石鼓文、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东汉、魏晋)4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5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唯一现存的古代表意文字体系6汉语的词汇特点—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7汉语的语法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8汉语(1)音形义实体组合(2)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3)词汇变化较大,语言差别较小五、孔孟之道(入世之学)1儒学的基本框架为国以礼—治国方案(继承周礼)忠孝礼智信天下归仁—道德理想(儒学核心、创制了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述而不作—文化方式(意在尊礼重传承)2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孔子提出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1)正名(按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常)(2)立信(要求政府立信)3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论孟子思想核心---主张“性善”和“良知”,重视精神修养人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发展孔子的人本思想为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提出“仁政”观念(升华)4孔孟异同(大题:自己百度)六、其它学术思想(1)老庄(李耳)思想(出世之学)学派特征:自然主义核心:道本体论人生主张:无为认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强调,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思想)(2)墨家学说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核心主张:兼爱非攻(仁术)、尚贤尚同(人权)、节葬节用非乐(廉俭)、非命(唯物论)、尊天明鬼(宗教制约)后期: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3)法家:治国方略:严刑峻法文化政策:以法为教(4)汉代经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书》《礼》《易》《春秋》《乐》古文学派:推崇周公,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今文学派: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微言大义,西汉被立官学(5)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经世致用)南宋代表:朱熹(二程传入),世称“紫阳先生”,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删减版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删减版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 ,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如等。

2)制度文化层:。

3)行为文化层:。

4)心态文化层: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B.连续性:C.包容性:D.多样性:2)内在特点: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2.四大盆地:、、、3.四大平原:、、、4.四大高原:、、、秦朝疆域:、、、唐朝疆域:东到,西到,北到,南到元代疆域:北逾,西极,东尽,南越清代疆域:西北达,东北至和,东南到及其附属岛屿、等,南到5.明代设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从唐宋到辽金实行,元明清三代实行。

7.汉武帝将国分为(也称),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8.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在边疆地区设。

9.元代初年,以为中央政府。

10.现在有个省、个直辖市、个自治区、个特别行政区,共个行政单位第三章历史发展1. 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 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4.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又称,最早发现于;5.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和,又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2)长江流域文化区:(3)珠江流域文化区:(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7. 三皇五帝:三皇: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摘要:I.引言- 介绍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的背景和意义II.简答题整理- 列举45 道重点简答题- 涵盖重点领域,如文化传统、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III.对中国文化要略的理解- 分析中国文化要略的概念和内涵- 强调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性IV.简答题解答技巧- 分享解题方法和策略- 提醒注意答题时间和顺序V.总结- 重申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鼓励读者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正文: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一、引言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中国文化要略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以及各种文化现象。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45 道重点简答题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要略。

二、简答题整理以下为45 道重点简答题,涉及文化传统、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1.简述中国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2.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论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影响。

4.简述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

5.分析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地位。

6.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7.论述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8.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9.介绍中国古典小说的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10.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1.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12.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13.论述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4.简述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

15.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16.论述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意义。

17.简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介绍中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9.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0.简述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汉硕复习资料,院校选择,扣,二期起,四儿领,七八一把。

(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4.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5.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6.姓氏最初的区别:(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8.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9.姓氏的主要来源:(1)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2)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3)国名:齐、鲁、燕、韩等;(4)地名:西门、南宫、东郭等;(5)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6)职业:屠、陶、乐、卜等;(7)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8)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9)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10)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11)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

10.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1、郡望:(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注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

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很多,但以封禅最为隆重,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书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3、禅宗:禅宗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

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谱系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研究成就超过古人,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1)在版本辨别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概念。

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符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其具体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

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

如立春、小满等。

7、颜肥柳瘦:这是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人不同书法风格的形象说明。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1-10章)第一章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三章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7.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黄帝)中国的人文始祖。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13. 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30.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

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
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一

①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②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③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④刘徽《九章算数》,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并运用割园术,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刘九极割园)⑤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西方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⑥战国时代,两大‘显学”=儒学与墨家⑦母系氏族: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⑧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⑨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⑩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1(1)记忆考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u)亥(3)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 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描述古代柬埔寨13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14 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15 四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16 西方汉学的三大名著:《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杂纂》17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18 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政府编撰的《新修本草》19 周代服饰有尊卑之分,具体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20 善本三性:因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物性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学术资料性印刷考究,转帖精美的=艺术代表性21 中国古代乐器:吹,拉,弹,打四类22 中国四大名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23 中医所说的五脏;心,肝,脾,肺,肾24 清代官藏藏书阁内廷四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宫外三阁:文汇阁楼,文宗阁,文澜阁(汇总了=汇宗澜)25 古希腊文化圈包括的国家:希腊,马其顿,意大利26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1. 中国农耕文化很早就产生了,其代表如经考古发现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省渑池县出土的仰韶文化。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汉代为西域都护府。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反映出荀子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4.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天人感应论”说。

5.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

6.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7. 中国古代按照《礼记·昏义》的规定,婚礼程序被称为“六礼”。

8. 北魏时期,在山西的大同修建了云冈石窟,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影响。

9. 15世纪产生的格鲁派,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的一派。

10. 据《考工记》记载,周代宫室已经出现前殿后寝的建筑制度。

11. 秦代以后,“囿”改为“苑”,合称“苑囿”。

这种称法,一直沿用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清朝,皇家园林仍被称作“御苑”。

12.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们非常注重记录、总结饮食经验、种类和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就记载了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并在烹调技艺上提出了很多见解。

13. 辛弃疾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写的是元宵节的情景。

14. 秦代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15. 唐朝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成为律宗始祖。

16. 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17. 历史上,并称“三王”的是:夏禹、商汤、周武王。

18. 初唐的四大书法家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褚遂良。

19. 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始于隋代。

20. 《搜神记》为晋代出现的志怪小说,主要记录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21. 中国戏剧发展到元朝时,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了。

自此,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拜月亭》《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优秀剧目,作者分别是:关汉卿、汤显祖、洪升、孔尚任。

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笔记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
1、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
(1)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国文化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悠久的历史。

(2)中国文化具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3)中国文化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生活得最好为至上原则。

(4)中国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流,以礼仪习俗为核心,人们尊重传统、尊崇祖先、重视自然之美。

(5)中国文化以宏伟祥和为特征,以自然与人文的共存为形式,以理性智慧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为前提。

(6)中国文化融合着多种文化成分,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演变,发展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第三章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4.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5. 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4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秦汉到隋代: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唐宋到辽金:道路制元明清:行省制5简称背诵。

四个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五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藏自治区(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内蒙古自治区(蒙)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港),澳门(澳)二十三个省:河北(冀),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福建(闽),江西(赣),山东(鲁),湖北(鄂),湖南(湘),广东(粤),海南(琼)贵州(黔),黑龙江(黑),吉林(吉),辽宁(辽),江苏(苏),浙江(浙)青海(青),台湾(台),四川(川或蜀),云南(云或滇),陕西(陕或秦),甘肃(甘或陇)第三章:历史发展1四大区域说A黄河流域文化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省渑池县)、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龙山文化(山东省章丘市)、马家窑文化(甘肃)、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半坡文化、杨少文化B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浙江省余姚市)、马家滨文化,良诸文化(浙江省余杭市)、屈家岭文化C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D.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牛河梁遗址2结论中国文明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而不是从外域传来的;它不是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

其他地区的先民也在五千年前之间先后进入文明社会。

二.三皇五帝1.根据一些文史学家的分析,我们中国人的元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

2.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土地赋税制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延续到2005年。

4.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

5.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的王朝都城遗址。

第四章:姓氏1姓与氏的定义A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B氏的产生比姓晚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C女子在家排行:孟、仲、叔、季2十一种姓氏来源(举例)一、以姓为氏,多带女字旁,如姜,姬等。

二、以国邑为氏,如宋,卫等。

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钱等。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如牛,关等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如王,侯等。

七、以居住地为氏,如柳,西门等。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甄等九、以事为氏,如李,林,车等。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枭等。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陆,贺等。

3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举例:彭城流芳(姓刘) 、颍川流芳(陈)、太原流芳(王)、汝南流芳(周)、京兆流芳(杜)4帝王,功臣,贵戚之姓取得尊贵地位,享有社会的某些特权,可以左右当时的政治局面,逐渐形成一些豪门大族,这些豪门大族就是望族。

6姓氏混杂的原因?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2.战乱3.官宦4.移民7.名与字的关系(举例)一、名与字意义相同二、名与字的意义相关三、名与字的意义相反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五、是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第五章:汉字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

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第六章;学术思想1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

古文经:即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学经学形成两大流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2思想的发展: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3儒家思想孔子:核心“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材施教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性善和良知,义,舍省去义,仁政,民贵君轻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荀子:性恶论,强化君权,重视民用,明于天人之分名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宇宙人生,道法自然,辩证法思想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自然无为《逍遥游》《齐物论》5墨家思想《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孔成像6法家学说《韩非子》赏罚分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严刑峻法韩非:明主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第七章:宗教信仰1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2祭祀天地的仪式有庙祭和郊祭两种3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河南} 4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5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6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7三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如果加上甘肃麦积山石窟,就是四大石窟。

第八章:古代教育1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1.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2.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

3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

4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另一说,石鼓书院取代嵩阳书院。

5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6朱熹的六条读书原则:一、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二、循序渐进三、熟读精思四、虚心涵咏(以上讲学习方法)五、切忌体察六、着紧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7、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8《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明清以后,家训流行,最著名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9清代学塾教育一、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教师在家设馆授徒,称“家塾”或“私塾”三、地方出钱聘请老师在公共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称“义学”或“义塾”第九章:科举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1.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2. 夏、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3.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客卿制”4. 秦代实行“军功爵制度”5. 汉代主要是“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6. 魏,曹操实行“唯才是举”,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2选士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3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

乡试之前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4科举制的评价:一、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

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三、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以及宋代转向义理的文风。

四、负面:思想的同化和僵化;主体意识的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