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时间的一种世界观和世界观,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概括和特殊表现形式。
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集大成者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以其深刻的见解,诗性的语言以及特立独行的作风,成为了整个20世纪哲学界的标志性人物,拥有大批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观点。
然而时代的变化,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批评和褒奖不一,萨特的思想在一些学者那里甚至被批的一无是处,直至今天,萨特的思想仍是哲学界争议不断的话题。
但是纵观历史文化背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生活的发展。
法国存在主义思潮既是一种文学思潮,也是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末,二战之后更是发展迅速。
毫不夸张的说,存在主义思潮跨越了文学的界限,影响到当时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则是最具代表性且最完备的。
它力图以超越主客观之分的存在论取传统的思维方式。
它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从某种程度或者角度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什么呢。
意思是,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人先是“存在”,然后被存在的人才能发现人自己的本质。
我对存在主义的理解,萨特所要证明的人之初存在,没有本质,也没有规定性。
“存在”是发现“本质”的先决条件。
萨特对存在和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这里所说的存在,既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绝对精神,而是人的自我和自我精神或主观性。
客观世界只有依赖人的主观性才能表现出来,发现其本质。
萨特认为“意识是一种自发的活动。
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同时出现的,意识一出现就是对某物质的意识,意识对象在心中出现的时候,意识这种虚无的概念才能附着在该对象身上,成为对某物的意识,才从无为有。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存在主义是20世纪后期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萨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存在与虚无》中阐释了他对存在主义的理解。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存在和自由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存在和行为。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优于本质。
传统哲学强调本质在于确定个体的行为和特点,然而存在主义却认为个体的存在是无法被本质所确定的。
萨特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的,他所做的选择和行为才构成了他的本质。
存在主义者拒绝了决定论和预设的命运观念,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行为的主体,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
在这种观念下,存在与自由成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他拥有自主决定和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他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先验限制,有权利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自由也是存在主义中的一个复杂问题。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但同时也是存在的。
这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这种存在的自由使人经常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
因为在自由的选择之中,我们往往要承受不确定性和周围世界的不确定性,也要为我们的选择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在这种不断选择责任的过程中,人要不断面对自己内心的无知和无力感,这常常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和纠结。
正是这种自由的责任感促使人去寻找和创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萨特认为,人的生活和行为应该建立在他内心的意志和选择之上。
人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创造的过程,他可以不断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价值。
存在主义者强调个体的存在是独特而珍贵的,他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是他生活的意义所在。
对于存在主义中存在和自由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找到深刻的阐释。
萨特认为,存在是自由的,自由是存在的,不存在绝对的本质,个体应该自由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和意义。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人性、自由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对二战后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人在世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求自身真正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哲学家们所说的“本质先于存在”。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
人在生命中每时每刻都要承担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是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意味着人只能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没有任何外部的因素和权威可以影响到自己的选择。
如此一来,人的存在就没有了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自己就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裁判者。
这种自我裁判的过程决定了人的存在质量,成为了人的核心气质。
同时,萨特认为,自由是伴随责任而来的。
在自由选择之后,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都离不开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因此也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承担是构成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
萨特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和舒适的环境下,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要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更要承担起自己行为的后果。
只有把自己置于自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是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权利。
它没有被任何人或任何力量赋予,它从未被剥夺过,也不可能被剥夺。
因此,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从内心中寻找自己的自由,放开一切束缚和限制,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像萨特所建议的那样,探索自己的自由,承担自己的责任,追求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并把握机会让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公正。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曾经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观”和“责任说”,使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对反对法西斯统治、争取做人的自主权利和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整个社会充满了消极、颓废和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和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存在、自由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受到极大的欢迎,被当时社会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尚的哲学,从而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全欧洲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观和责任说。
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1.“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一是自在的存在。
萨特认为,意识不具有实体性,作为意识显现的现象不依赖意识,它是一种“超现象”的存在,它本身是自在的,即“自在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指外部物质世界,但不等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质。
他讲的“自在的存在”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
自在的存在实质上是对万物存在共性的抽象的结果。
这种存在就处于绝对孤立的存在状态,和人的意识无关。
“存在是它自身”,它不包含变化的原则,是僵死的、不变的,既不被动也不主动,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的存在,不包含肯定也不包含否定。
二是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在萨特那里“是其所不是,且不是其所是”。
他认为,只有意识才是自为的存在,它像滑梯,滑向自在并揭示自己。
自为存在永远处于创造之中,具有虚无化的能力,是世界上唯一能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进行否定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以上帝不存在为前提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第一篇: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西方哲学自泰勒斯开始,并从巴门尼德以后形成本体论和本原论之争。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就开始形成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正式定义这一称呼,称之为“在物理学之后”。
根据《易传》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严复在翻译这一名词的时候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词的本质的含义。
所以,自那以后西方的哲学就围绕着形而上展开。
即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哲学依旧是通过对形而上的论证而证明上帝的存在。
而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不断的被发现,从而人开始有意识的反抗形而上的拘束。
人要求自由就必须打破一切以神权的名义加在人身上的枷锁。
人就必须论证出一个事情,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人如何去认识世界,人凭什么认识世界。
首先对此作出回答的是笛卡尔。
他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
这首先就确定了怀疑——思考之主体。
亦即所有的思考都是由人去完成的。
但是这个确定仍然不是坚不可破的,因为根据这个逻辑我们甚至可以猜测世界本身就是上帝的思考。
人的价值仍然是隐藏的。
从卢梭开始,西方的哲学步入了非理性时代,这就是说西方在理性主义尚未完全战胜宗教蒙昧主义的时候,理性主义本身就已经开始受到了挑战。
理性主义在康德那里终结。
非理性主义逐渐形成潮流。
非理性主义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对规律的形而上的背叛。
所以说,叔本华和尼采所宣扬的意志力实质上是形而上的另一种形式,它依旧不能说明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说明了人是什么,人的力量。
但是不溯清本源,就不能给人的一切一个合理的解释。
结果只能是暴戾般的疯狂,所以尼采最终疯掉,德国最终出现了希特勒。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以及战争中人性的疯狂促使人们去思索人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究竟是上帝还是撒旦。
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当属存在主义哲学。
而其代表就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早年关注的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后来转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并结合了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的思考,尤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重要的观点,最终成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存在主义哲学也随之扬名于世。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著作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人物,对哲学、文学、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深入浅出,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对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浅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要义和价值。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以人的存在和自由为核心的。
他认为存在价值超越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由其存在之前确定的,而是由其在世界中所承担的行为和责任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本质”的观念进行了颠覆,突出了人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并非是因其本质而存在,而是因其存在而拥有本质。
人的本质是通过其行为和选择来构建的,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
这种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强调,使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成为了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责任性的哲学体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孤独与自由。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提出了“存在前于本质”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在出生之后,并没有一个既定的目的或本质,人的存在本身是没有目的的。
这意味着人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一个外在的规则或准则能够决定人的悠悠自在。
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人的孤独。
在自由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和责任,人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这种孤独和自由是萨特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和揭示,它使得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重的责任和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于道德和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他的作品中,萨特认为人活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中,一切的道德规范都是由人自己创造的,没有根基于上帝或自然法则。
这意味着人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在没有任何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对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否定,使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遭遇了许多批评和争议。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与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也就是人被困在了一个不易逾越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
同时,这种文化和历史环境也定义了人的身份和价值,限制了人的行为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环境的限制不是由天性或者上帝所注定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
因此,当人接受了这种环境的限制,就会变得被动、虚无和无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同,他更加关注动态的人生现实,比如个体与群体、意义和焦虑、选择和行为等。
对于萨特来说,存在主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承认人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绝望和无意义的际遇,相反,它还强调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所面对的视角重要性,以及他们通过自由选择行动所追求的意义。
萨特从“存在”这一概念作为哲学的起点,阐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
萨特提出“存在优于本质”,即存在的本质不是通过人们内部的本质来定义的,而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
这种观念表明了人类作为“萨特式的存在”的独特性,强调了外部环境、某些意外事件、获得财富或者相反的失去等不可预测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萨特奉行主观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人必须承担行动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是好是坏、有益还是有害的。
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焦虑是一个核心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一生都会被焦虑所伴随。
这种焦虑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行动后果的质疑和探索。
因此,萨特认为,人必须要认识到这种焦虑的存在,面对它,才能积极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开展积极的创造性工作。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责任和行动,强调了意义和个体的重要性,在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时候,不仅涉及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也注重了人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萨特的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生存的角色和实践问题。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主义哲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派别。
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被公认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探讨而闻名。
在他的著作中,萨特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存在和自由意志的观点,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萨特的生平、思想核心以及对当代哲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一、萨特的生平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05年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曾成为法兰西学院的会员,并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
萨特曾在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并于1929年获得了职业资格。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被唤醒的人》、《存在与虚无》等。
在他的一生中,萨特还积极参与法国社会和政治活动,对许多政治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二、萨特的思想核心1. 存在优先于本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核心是基于一种“存在优于本质”的观点。
他认为人在诞生之初是一张白纸,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
人的存在是一种选择和行动,而不是被外部条件和传统习俗所决定。
人们的自由意志会在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中得到体现,而不是受到任何预定的本质或目的的约束。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指出:“存在之因是自由,是纯然的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存在,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他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即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不能借口外部的条件或者环境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2. 情境主义另一个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情境主义”。
他认为人的存在和行为是由情境所决定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的选择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情境主义强调了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责任和自由意志,同时也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其本质,而非相反。
萨特还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前提,即“存在优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在选择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困境,因为人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选择,还要面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
正是通过对这种存在的绝望和无力感的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理念: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类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类没有固定、确定的本质或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
这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主义则否认了这种观点。
萨特强调人类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人不是被生活、社会或命运所决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由带来了责任和焦虑,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根源于人的无意义存在。
他认为人类生而为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这种无意义的存在使得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无休止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类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力图揭示人类的自由、责任和焦虑。
通过否定固有的本质和目的,萨特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创造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2 萨特的自由意志观念萨特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在这种无意义中,人被赋予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萨特存在主义剖析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就是萨特。
由于萨特善于运用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存在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渗透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因此,萨特的名字,也成了存在主义的同义语。
萨特在政治上是比较进步的。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抗纳粹占领的斗争。
二战之后,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只愿意做共产党的同路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主张绝对自由,认为入党以后就不自由了。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他和法国共产党产生了分歧,开始批判法共和斯大林主主。
但是,他对中国比较好,50年代访问过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分歧,因此,他们认为,中共也是反对斯大林主义的。
萨特也是这样看的。
60年代初,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1968年他又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巴黎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他成了左派学生运动的思想领袖。
1980年萨特去世后,有6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包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著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萨特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后期主要是“历史辩证法”。
前后期的思想分别表现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代表作中。
1945年10月28日,他在一个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演讲。
这篇演讲稿1946年初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发生转折的标志。
在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期,是对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修改和补充。
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贯穿了“个人自由”的中心论题。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现象学本体论萨特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就是:现象学本体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
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
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
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引言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
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
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
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
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
”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
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
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
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
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
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个物体要表现出来,必须有另一个物体的存在。
而在“匮乏”基础上人与物的这种辩证关系,正是萨特1历史辩证法的内在矛盾与演进动力。
面对物的匮乏,人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被与时间》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和对他人的关怀。
本文旨在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一次浅析,探讨其核心内容和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着眼于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提出了“存在就是本质”的核心命题,即人的存在是超越本质的存在。
他认为,人不是由于本质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赋予自己意义和本质。
个体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这也是萨特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他认为人不是根据某种固有的本质来行动,而是通过行动才决定了自己的本质。
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选择。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提出了“自由是一种责任”的命题,认为人的自由是与责任相连的。
个体的每一次选择和行为都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个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萨特认为,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绝对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他在《被与时间》中写道:“我对自己的自由所负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包含了对自由和责任的高度重视,他强调了个体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引发了广泛的哲学讨论,也对文学、艺术和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萨特的作品《恶棍》、《窥视者》等作品在20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也激发了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灵感,影响了现代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发展。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为核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只有通过选择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萨特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存在就是选择,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
人类的自由是一种负面的自由,即自由的不安。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但要为这些选择负责任。
他在《人类的尊严》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和不安。
萨特关注个体的存在。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和社会的“客观化”倾向,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主张人们应当重视自己的具体存在和经验,并且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萨特还强调存在的孤寂和绝对的自由。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他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存在和选择。
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没有什么规则或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他在《恶魔》中提出了“绝对的自由”概念,即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限制我们的选择。
萨特提出了“他人的存在即是地狱”的观点。
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试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
他人的存在成为我们的困扰和束缚,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无法完全自由地选择和定义自己。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例
理论纵横理论版作为欧洲大陆哲学主要流派的存在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它一直被哲学家们研究。
特别是在二战之后,人们将存在主义视作新的精神寄托,以此激励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存在主义在二战之后发展到了顶峰。
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向人们解释存在主义的本质,并且以此来激励人们做出行动与选择,同时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界对于萨特的存在主义褒贬不一,部分学者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不可否认,存在主义极具正义感与热情,它激励着人们研究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因此,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为例,对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阐释。
一、何为“存在先于本质”有关存在先于本质的问题,早在萨特之前就有许多哲学家对这两个概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阐释,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柏拉图在“分有说”中提到过理念先于存在的观念,而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本质。
宗教神学则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因此本质也是先于存在的。
但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并不赞同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
萨特作为一名存在主义无神论者,他崇尚的是“存在先于本质”,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
萨特认为,“存在”是脱离了本质的主观存在,“本质”是人本身的特征,是人性的总和。
他用一个裁纸刀的例子来分析宗教学对于存在于本质关系的理解:裁纸刀是工匠脑海中有了一个具体的概念,然后才将刀制作出来。
人们知道刀的作用,有了对于裁纸刀的需要,裁纸刀才能被做出来。
萨特强调,存在是人们可以通过思想而想象出来的一种“无”,这种“无”对人有着影响,但是,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存在的根据。
而“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根本原理,也是存在主义的基础,这个概念只适用于人类,即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除了人以外的其他事物适用于这个概念。
前面所提及的“存在”并非在哲学的基本问题当中所涉及的“存在”,相反它具有一种对于“人的实在”或是人的独立自主的意义。
萨特强调,人要做到存在、露面、出场这一基础才能去说明人本身,这也意味着存在先于本质。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张智博伊卓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要: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德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哲学流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被公认为其创始人,萨特则是存在主义在法国以至整个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
贯穿其思想始终及其各个方面成为他全部活动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在其思想发展后期还一再宣布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二者之间他宁肯选择存在主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异化中图分类号:B0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089—01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它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了。
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内外的艰难处境不能不使他们产生忧虑烦恼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
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首先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而萨特的主要哲学活动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段时期进行的。
德国法西斯势力以及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悲观颓废的情绪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世界观。
而由萨特所代表的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众的存在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都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萨特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传统在二十世纪最有创造性的一个继承者”。
二、存在主义者把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当作其哲学的主要使命。
海德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本体论的存在哲学”。
萨特则称自己的哲学为“现象学的本体论”,并把这一名称当做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
萨特在谈论《存在与虚无》中一开始就提出要以所谓“现象学一元论”来取代“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他明确的宣布,他所说的“现象”“并不像本体的康德式的现象”,即不承认在现象后面还有一个作为其来源的自在之物。
作为本质的现象。
显现既不在对象中,他们当然就不是客观的东西,而只能是主观的东西。
哲学问题:何为萨特的存在主义?
哲学问题:何为萨特的存在主义?谈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存在论的基本前提、存在主义的虚无观、自由意志论和存在主义的时间性。
一、存在论的基本前提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在这里所强调的存在指向的是个体存在而非类的存在。
萨特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存在的诸事物的综合整体化。
事物是先显存在,再内显为本质的。
个体的存在是萨特存在论的基本范畴。
萨特强调“存在的个体化限定”,即认为存在是针对个体来加以探讨的。
其提出的“非存在”也是针对具体的个人实体而言的。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提出的那样,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人此时的意识之中,它呈现为“非存在的”的状态,是不可知的。
以“破碎”这一个状态为例,萨特认为破碎这个针对存在状态而言的词汇是不可以扩大到整体层面的。
“破碎”从某种意义上表示着一种反面意涵,为“存在”在我们人类视线中的消失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又可被称为“非存在的永恒可能性”。
你可以说这个杯子或者这段故事破碎了,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而只是在个体的主观意识中它们被改变了状态,变为不可知了。
“破碎”这个状态永远指向一个具体的存在,而非“存在”本身,非“全部存在”。
“全部存在是超乎任何可能的毁灭之外的。
”即“全部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正如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构成的自我独立的世界,与现实可变世界相区别。
萨特的存在论基于这样一种个体存在观的基础上,指出人的存在高于其他实在物。
萨特以个体存在世界为研究中心,认为世界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的。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在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中,人的意识起到了枢纽性的作用。
二、存在主义的虚无观虚无观是萨特存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这样定义:虚空的意向是一种否定的意识,它超越自身而趋向一个被看作不在场或不存在的对象。
这句话共有三个内涵:1、无关存在的“隐退”无关存在的隐退即指人靠否定判断将其他存在虚无化。
萨特强调人的主体性,并认为人以自为的意识构建了自己眼中的世界,即外在显像。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想象论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想象论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想象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二十世纪学术思想中的一股重要派系,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萨特的想象论在存在主义思想中独具特色,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萨特的存在主义想象论,以及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其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想象论是建立在对个体存在的分析之上的。
根据萨特的看法,人的存在是基于对世界的理解体验的,这种体验是无法被纯粹的基础知识所解释的。
从萨特的观点来看,人的存在是无法被抽象化的,是一种实在的存在。
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主观的体验来建立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存在主义想象论认为,我们的想象力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看萨特的想象力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
萨特认为个人的选择是由他们的想象力所决定的,这种想象力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构成一个桥梁。
因此,一个人的选择是他他自己的想象的结果,而不是仅仅基于理性。
其次,我们需要看一下想象力对于人们所面临的困难的影响。
即便是我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想象力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萨特在他的小说《切利的死亡》中描述了一个化学家,他在被困在冰山中的时候不断地想象,最后幸存下来。
这个例子表明了想象力对于一个人战胜困难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个例子是,想象力对于人类创造力的促进,萨特认为创造性是源于想象力之中,想象力是一种能够激励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力量。
比如说,《安德的游戏》中安德的奇思妙想教会了参赛者如何赢得夺旗比赛。
这个例子表明,想象力在创造性的促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例子,想象力对于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萨特所言:“这种想象力使我们能够超越现实,就是说,超越我们的几何和物理的实体,…我们可以把封闭的情景扔掉,发现超现实的元素,但能够以现实形式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发明一个我的新世界”。
因为想象力的力量,我们可以想象出一种新的现实,发明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比我们当前所生活在的世界更复杂,更富有创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周烨
学号:12013052201045
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
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
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
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就法国而言, 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 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
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 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在萨特看来, 由于传统哲学把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 它们的哲学是二元论的。
唯心主义虽然以某种抽象的精神本质为认识的出发点, 同样属于二元论, 因为它们同样主张主体与客体分立;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反映论原则, 主张主体反映客体,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也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 因为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性”。
萨特认为,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另一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即必须用现象学的原理, 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它们, 从而“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1]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
这种主张是讲,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有了人的选择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后果,然后才能给这个人下定义。
他讲的“存在”,显然是指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他讲的“本质”,则是指个人的共有特性。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要先有人,有人的主观意识,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根据他的行为,才能判断他是什么人,他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给他下定义。
萨特认为, 人的存在及其本质问题, 前人虽然作过长期论争, 但始终从本质先于存在出发规定人的本质的, 例如,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 认为上帝先规定好人的本质, 然后按此规定把人创造出来到了十八世纪, 法国无神论的哲学, 虽然抛弃了上帝这一概念, 但它仍保留“本质先于存在”的说法。
萨特认为, 所有这些都属于从本质, 亦即从概念中推演出人的存在, 应当抛弃这种传统观念, 抛弃上帝创造出人的本质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其本质” , 说:“假如上帝不存在, 那么, 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证明是‘存在先于本质’;这种存在物升在接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 就已存在;而这一存在物, 就是人。
” [2]
2.“自在”与“自为”
萨特把“存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类是“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即“物”的存在,是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是非创造的,具有偶然性,没有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没有内在意识,没有奥秘,是实心的,是现象的存在,而且它的现象就是它的本质。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3.“自由选择”
自由是存在主义的精髓,是存在主义的核心。
萨特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
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
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
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
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
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萨特的“行动哲学” , 在本质上是一种“盲动哲学” , 它无力也不可能为革命、为人生提出一种科尝答案。
萨特从人的行动来解释人, 把人的唯一希望诉诸于人的行动, 似乎这是“乐观主义” , 然而, 他又把一个人的一生的本质规定为“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为一种失败” , “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一直有一种固有的失败情绪”(《萨特关于哲学的最后一次谈话》) , 认为一个人做不到他想要做的事情, 因而人的行动总是徒劳的, 人只能抱着“不冒险, 无所得”的态度去行动;行动就是一切, “社会理想、究竟会不会实现, 对于这一点我一无所知, 我所知道的, 只是我尽力使之实现, 过此, 则不能计及”[3]。
这样, 他的所谓“乐观主义” , 到头来仍然是悲观主义。
可以说, 萨特的“行动哲学”是处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基于对时代和人生悲观估计的“泛悲剧意识”的写照, 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因此, 它从根本上不可能科学地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问题。
4.“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我们来到这个混乱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面临各种变化,在不定中生存,面对未来、渺茫不知,死亡随时会缠上我们。
人们在恐慌中生存,在痛苦中挣扎,这样的生活令大家感到厌烦、痛苦。
人们在孤独无依的生活中挣扎、找不到出路。
因此人们开始报复社会,用自我的方式生存,为了占有物质资料,人们互为手段,相互利用,自相残杀,因此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残暴的,都是敌人。
那个消极的社会带给人们的只有痛苦、悲哀、绝望。
因此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5.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
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
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又包含了一种直观的人道主义,并存在人之为人的主观要求,也就是责任。
参考文献:
[1]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商务印书馆,1963年, 第265页.
[2]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商务印书馆,1963年, 第376页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第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