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
第一篇:萨特及其存在主义1.朋友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我说尼采和萨特。
“尼采我知道,萨特是谁?”我说:存在主义是自由的萨特!朋友愕然,随后说:和你所崇尚的教育有什么关系?呵呵——一直以为萨特是最难一句两句就把它说明白的,现在终于可以说,我相信我能够把它说明白了,因为我心里已经把他弄清楚了。
2.萨特,存在主义者。
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自由”,二是“选择”。
他认为:人生是荒诞无稽的、绝望的,应依“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个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即选择;个人有权绝对自由地选择,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迟到、旷课,可以拒不预习或做作业;但自由可能令人痛苦、负担沉重。
因为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绝对矛盾,他人即地狱;一切人类关系无非就是施虐狂、受虐狂和彼此冷漠相待;作为教师必处统治地位,学生要么是反抗,要么是认输,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被迫劳动;教师不是以说教,而是以自己的实际举动向学生表明,他反对“糟糕的忠诚”,即反对崇拜、仿效、屈从、迷惘于某个角色,如当"好教师",成为“健壮的男士”,当“获奖的运动员”,做“校园皇后”,担任“出谋划策者"等。
唯此才能使教育“个性化”。
3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
“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
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4.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
“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5.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
萨特_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 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是 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思潮之一,为西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二战以后对 许多阶层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哲学运动。
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开始确立存在主义的哲学形式开 始到萨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枝人类哲学史上的无名之 花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并含苞待放的向人们展示 它最好的一面。
历史人学理论
❖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个体存 在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 僵化。他承认马克思本人并不忽视人,马克 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总 结出来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强调历史进程的 必然性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的时候,就越来 越忽视人的存在,是辩证法成为脱离人类实 践活动和主客体统一的空谈。而这一客观化 的辩证法就导致了“人学空场”。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诞生的时代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萨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很大 的变化,原因是:他在经济上独立了,并且对政治也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由于在战俘营中所受到的遭遇以及对纳粹政府 和维希政府统治下的生活的强烈不满,促使他明白一个道理: 如果要改变现状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就必须积极的参加反 抗压迫的斗争。 因此,他以《现代》杂志为阵地,开始大量的宣传存在主义, 他在二战后仅有一部著作问世即《辩证理性批判》。在这部 著作中他全面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并有意识的向社会领 域延伸。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
❖ 存在主义是对人的空虚、孤独、畏惧、烦恼、无 意义、异化等生存状态的强烈控诉,揭示了战争的 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自由的心愿。同时,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文化精 神也在西方有了很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历史唯物 主义上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和革命性的精神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因此马 克思主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另外,在当时社 会的实践层面上来讲,萨特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 工人阶级的结合程度是如此的紧密,存在主义哲学 的自由理论面向的对象正是工人阶级,所以,萨特开 始向马克思主义过渡,开始有意识的把二者相结合。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
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1. 简介萨特和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哲学和文学界的重要一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萨特对存在主义文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存在主义文学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所表达的核心概念。
2. 萨特与存在主义2.1 萨特简介Jean-Paul Sartre(让-保尔·萨特)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和剧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著名的著作包括《被吞没的人》、《诺斯康帝》和《恶心》等。
2.2 存在主义概述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在现实中的自由选择与责任,并关注人类存在本身的意义和尊严。
它呼吁人们面对无意识、孤独和死亡时保持真实和勇敢。
3. 萨特对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3.1 文学创作理念萨特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实、直接地揭示现实生活中个体所经历的困惑和苦闷。
他主张透过文学作品传达人类的存在态度和情感,而不是简单地陈述故事。
3.2 文学形式与写作风格在萨特的指导下,存在主义文学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
它以内心思考、存在抽象和意识流等技巧探索个人认同、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
4. 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概念4.1 孤立与无意义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人类面对生活中的孤独与无意义,并通过作品反映这种存在状态对个体心灵产生的冲击。
4.2 自由选择与责任作为自由的个体,存在主义文学将自由选择与个体责任置于重要位置。
作品中常涉及角色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情节。
4.3 死亡观念死亡是存在主义文学中一个持续关注的话题。
它被视为一个不可避免且能够影响个体行为、决策和生活观念的现实。
5. 结论萨特对存在主义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主义文学通过表达孤立、无意义、自由选择与责任以及死亡观念等概念,探索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尊严。
在萨特的指导下,存在主义文学突破常规形式,成为20世纪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字数:约350个中文字)注:以上是基于给定主题编写的一个简化版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扩展和调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把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萨特正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萨特的生平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而中学时通过接触尼采、柏格森等著名哲学家的思想让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1929年,萨特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
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后来又到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专门研究现象学,深入的研读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与1943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
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
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
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
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
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特主编了评论杂志《现代》,编辑部成员有波伏娃、雷蒙·阿隆、米歇尔·莱里斯、梅洛·庞蒂、阿尔贝·奥利维埃和让·波朗等。
1946年,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简介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简介
萨特是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和作家,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运动
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批判绝对主义、神学和传统道德,将人类置于自由和责任的境地。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本质的,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人自主行为所掌控,而选择本身也是一个决定命运的行为。
萨特认为,人必须承认他们实际上是无
意义存在的。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是面临死亡的存在,而他们的甚至知识也不能改变死亡的事实。
在这样的意义下,自由选择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个人的最后意志和意图。
在萨特的思想体系中,个人选择比文化、社会或宗教规范更加重要,因为有责任行动的个人责任意味着你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影响着你和你周围亲人们生活的质量。
总的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权,并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并接受这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外国哲学方玲玲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存在与虚无》一书是萨特从1933年起所从事的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它的封面上引用了一个萨特式的句子:“花瓶里最珍贵的是里面的空间”。
《存在与虚无》有个副标题——“现象学本体论论文”,这也表明该书的思想主题是以现象学方法去描述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确切的说应该被译为存在论)问题。
当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
还广泛吸收了克尔凯郭尔、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的思想成果,并在改造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就如同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也无情的拒绝把自己的思想归为“存在主义”,不同的是最后还是接受了“存在主义”这个标签。
《存在与虚无》作为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伟大著作,我们来探讨下他的基本思想。
最开始的时候,萨特深受笛卡尔的影响,带有二元论倾向,认为“从我思出发”探讨存在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当然,萨特也进行了批判,认为“我思”不应该是原初的怀疑意识,而应该是对这个怀疑意识的反思,最终陷入“怀疑——我思——我思。
”的无限后退,最终永远都不能获得对认识自身的认识,作为最后一项的反思落在认识之外,萨特认为那是荒谬的。
提出了并非所有意识都是认识,自我意识必须是意识与其自身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是先于对意识的反思的,并且是使反思成为可能的充分条件,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
萨特也赞成海德格尔的“存在不仅在时间顺序上而且在逻辑上优先于意识”,萨特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事物,反之亦然。
没有意识,事物呆笨、无声、无形,没有事物,意识也就只是一个空洞,一片虚无。
所以意识需要事物才能存在,而事物则只需要它自己。
也就得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
二、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主要是通过两个概念展开论述其存在主义的,一个就是“自在的存在”,一个就是“自为的存在”,从而推论出“人的存在”,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体现出其存在主要是“人的存在”,我理解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有两层意思。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其本质,而非相反。
萨特还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前提,即“存在优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在选择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困境,因为人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选择,还要面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
正是通过对这种存在的绝望和无力感的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理念: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类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类没有固定、确定的本质或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
这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主义则否认了这种观点。
萨特强调人类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人不是被生活、社会或命运所决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由带来了责任和焦虑,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根源于人的无意义存在。
他认为人类生而为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这种无意义的存在使得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无休止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类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力图揭示人类的自由、责任和焦虑。
通过否定固有的本质和目的,萨特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创造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2 萨特的自由意志观念萨特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在这种无意义中,人被赋予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对于人们问题的启示和挑战不言而喻。
他的哲学深度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生命的本质、自由的价值、罪恶的存在、现实的根源,以及这些问题与人类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
萨特所提倡的存在主义,主张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本质,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生命的自主者。
任何威权主义的权力体系,任何内在的规范、价值,都是荒唐的、虚伪的和虚假的。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自由的行为和选择不受自然规律、道德规范或先验规则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
因此,人类的存在是漫长的自我寻求、选择和建立意义的过程。
萨特的存在主义方式是从存在来探讨人类问题的,他把人类身份看做是由自身的行动所决定的。
在他的理论中,人类不是简单地接受社会和文化的规范,而是从自身的反叛精神中抵制这些规范。
在这一观点下,任何对人类自由的扼杀都会引起思想的自我反省。
这很好地诠释了萨特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
在人类自由行为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萨特对自由和选择的高度重视。
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伦理学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系统,至关重要的是简单地接受我们的存在并自由地选择行动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拒绝道德的绝对追求和终极意义。
萨特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在某种程度上的伦理自我创造,我们必须通过自我建构来赋予行动以意义。
这需要每个人在基于自己价值观的个性选择中建立自我身份。
在萨特的哲学理论中,存在主义的一个关键元素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他的身份认同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建立和形成个人身份。
他认为,在自由和选择之中,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身份来界定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萨特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无奈中寻找意义,同时积极地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创造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的意义来确定自己的身份。
在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适用的哲学理论体系。
萨特存在主义剖析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就是萨特。
由于萨特善于运用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存在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渗透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因此,萨特的名字,也成了存在主义的同义语。
萨特在政治上是比较进步的。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抗纳粹占领的斗争。
二战之后,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只愿意做共产党的同路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主张绝对自由,认为入党以后就不自由了。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他和法国共产党产生了分歧,开始批判法共和斯大林主主。
但是,他对中国比较好,50年代访问过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分歧,因此,他们认为,中共也是反对斯大林主义的。
萨特也是这样看的。
60年代初,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1968年他又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巴黎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他成了左派学生运动的思想领袖。
1980年萨特去世后,有6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包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著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萨特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后期主要是“历史辩证法”。
前后期的思想分别表现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代表作中。
1945年10月28日,他在一个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演讲。
这篇演讲稿1946年初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发生转折的标志。
在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期,是对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修改和补充。
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贯穿了“个人自由”的中心论题。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现象学本体论萨特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就是:现象学本体论。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相关简介一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 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他们心中充满了忧虑、烦 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 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 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 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
萨特
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确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一些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宣传, 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
以西蒙娜·魏尔、加布尔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 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 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至50—60年代,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以及他的存在主义
萨特以及他的存在主义说来惭愧,身为一位思政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却连萨特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到了大学,随着有关哲学课程的开展,,才对萨特有了一些认知,但是印象并不深。
直到老师要求写一位哲学家思想的论文时,才真正的静下心来去探讨萨特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存在主义。
起初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探寻,但是随着了解的加深,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萨特所征服,崇敬之意也越发的深厚。
令我羞愤的是,即使花了挺多的时间去探寻萨特以及其哲学,但是我还是无法真正理解萨特的很多观点,只能对他关于“自我选择论”,“他人即地狱”等论述有些粗略的看法。
尤其是他的人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但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观点深得我心,一直铭记,在面对生活中遇到抉择时,都会对自己说,遵循你内心的声音,做你的选择,并为此承担。
对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是哲学家们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90后而言,本身就缺乏对读书的耐性,哲学这种东西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让得我们望而生畏。
但是萨特却能出色地运用了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使存在主义这种抽象晦涩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了,至少连我这样的人都能够粗略的去理解他的存在主义。
他把存在主义解释为“生活与行动的哲学”,他在小说、戏剧中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揭露现实的荒谬,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启人深思,这样他的文学作品便与同时代人甚至是后代人都建立了密切的精神联系,他的哲学也就跳出了玄奥之塔而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变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了。
萨特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自由是这一学说的核心,但他所谓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这里,自由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思考。
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因素:一是对现存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否定;二是在意识到人的异化和贬值的情况下,力图恢复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努力。
和前辈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论事萨特学说的基本命题。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
萨特的文学作品同样体现了这种责任感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 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们的行动或许无法改变外界环 境,但是却能改变他们自身。这种改变不仅是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最深刻的表达。
总的来说,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作品是他对人类存在的一种 深入的思考和表达。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存在的新的视角,他 的文学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体验和理解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重读萨特,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我 们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参考内容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独特 解读
让-保罗·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是二十世纪存在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等各个领 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内涵及其在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萨特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先 验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念。在 萨特看来,文学作品应该是对人存在的状态的反映,尤其是人的自由意志和选 择。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能够为读者提供对生活和存在的深 刻洞见。
存在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自由: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我们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承担这些选择的后果。
2、强调选择:在存在主义看来,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选择所决定的。这些 选择可能是基于理性的,也可能是基于情感的,但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3、强调认识:存在主义认为,我们通过认识自己和世界来理解我们的存在。 这种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pp 萨特与存在主义
伊内斯:道路是畅通无阻的,谁在拖住我们,到 底是谁在拖住我们?我们自己。但为什么是我们 自己?因为 我们自由。 萨特: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
他人即地狱:
1、你不能正确对待你与他人的关系, 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 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 也是自己的地狱。
《禁闭》的思想意义
地狱就是他人 投向我们的目 光,就是他人 对我们的折磨, 个人的思想和 行为总要受到 敌对环境的支 配和限制。
通过三个鬼 魂的互相倾 扎,反映了 存在主义关 于人际关系 的基本观点。
人们生活在孤立、 隔膜、互相戒备、 矛盾对立的环境 中,没有理解和 沟通,只有无情 打击,剧本的结 尾点明了全剧的 主题:他人就是 地狱!
萨特与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 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其主题传达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揭示世界和人 存在的荒诞,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表现人在 荒诞境遇中的自由选择和精神自由,具有鲜明的 哲理化倾向。惯用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代表 作者有萨特、加缪。
《墙》的主题思想: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荒诞的。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是 困难的,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人活着还是死去,全凭 荒诞的偶然,人是无法把握的。而“我”的最后的狂笑, 是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无奈发出的酸涩的笑。
境遇剧
萨特的剧作是他的“境遇剧”(“处境剧”)理论的 实践,他认为,人只有在一种特定的处境中,才能显 示出他对自身选择的自由,因此,萨特强调在戏剧创 作时,剧作者要把人物置于一种进退维谷、生死两难 的困境中,或生死攸关、情势严峻的危境中,迫使他 们在一种无法回避的“极端处境”中进行抉择。这样, 人物的心理矛盾就会特别尖锐复杂,剧作也因此会情 节跌宕,结构紧凑,能够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类面临的现实状况,它表明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意义、荒凉和孤独的世界中。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在意义的缺失中被迫出现的,并提出了以下观点:
1. 存在优先于本质。
萨特反对相信人有一种固有的本质或目的的观念。
他认为人只有存在,而本质是被人自己创造的。
2. 人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外力的束缚或者所谓的“宿命”。
他提出了“存在是由自由所创造的”这一观点。
3. 存在主义者面对孤独和无意义的世界时,应该承担个人责任。
萨特认为人必须承担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4. 生活的意义是主观的。
萨特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固有的,而是由人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应该为自己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目的,而非被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所主导。
5. 存在主义者应该以行动来改变世界。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者应该为改变社会、消除不公和困苦而行动。
人的行动应该基于自由和责任感。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1);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2);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
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萨特的文学观;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一其实萨特并没有给自己戴上存在主义的桂冠,但也无法拒绝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称谓,因为他的思想的确是从“存在”问题起始的,而且所有问题的根由都可以归结到一个著名的判断:“存在先于本质”。
这句话表达怎样的意思呢?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仍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抗拒。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在第一位:世界是理念的仿制和流溢,人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
“我是人”;“人”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是”的状态,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存在主义哲学就是要凸显并研究这个被遮蔽了的“是”,或者说“存在者”如何去“是”。
在这一语境中,“存在”与“本质”是对立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颠倒过来。
就是说,不是本质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判断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人的意识及其可能,不如说,是人的存在及其意识创造出人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有的话——是存在所要求或建构出来的。
正如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指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
因此他使用‘本质’一词作为在其自由创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
”(3)的确,萨特强调“存在”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在于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为某种“本质”所限定,而是意识到“存在”之后的自由与选择。
存在主义与萨特
存在主义与萨特幻灯片1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西方现代派文学之四——西方现代派文学之四幻灯片2一、概述一、概述, 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文学称之为存在主义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法国著, 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文学称之为存在主义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它席卷法国,波及西欧、名哲学家、作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它席卷法国,波及西欧、南北美,成为战后最具影响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南北美,成为战后最具影响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 哲学上受海德格尔、胡塞尔、雅斯贝尔蒂的影响。
, 哲学上受海德格尔、胡塞尔、雅斯贝尔蒂的影响。
, 文学上体现为萨特、加缪、西蒙娜?波伏娃的创作 , 文学上体现为萨特、加缪、西蒙娜?波伏娃的创作幻灯片3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 , 1、追溯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观点:哲学应该研究个体的存在,把对上帝的信, 1、追溯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观点:哲学应该研究个体的存在,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开创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开创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 继任者是马塞尔 , 继任者是马塞尔幻灯片4克尔凯郭尔幻灯片5海德格尔幻灯片6雅斯贝尔斯幻灯片72、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 以萨特为代表,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存在主义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开创 , 萨特的观点:人的自由幻灯片8二、作家和作品,萨特(1905-1980),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幻灯片9萨特与波伏瓦幻灯片10幻灯片104岁时开始阅读文学书集。
7岁能阅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1924年入巴黎高师哲学系,1932年赴德国进修哲学,受业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为他日后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幻灯片11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1、“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本质”则是由自我意识支配下的行动来决定、证明的; , 2、“人生是自由的” :人在自我选择中不断创造自我,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 3、“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荒诞感来源于客观世界无规律可循、世界难以理解而人类偏要去努力把握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外国哲学方玲玲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存在与虚无》一书是萨特从1933年起所从事的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它的封面上引用了一个萨特式的句子:“花瓶里最珍贵的是里面的空间”。
《存在与虚无》有个副标题——“现象学本体论论文”,这也表明该书的思想主题是以现象学方法去描述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确切的说应该被译为存在论)问题。
当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
还广泛吸收了克尔凯郭尔、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的思想成果,并在改造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就如同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也无情的拒绝把自己的思想归为“存在主义”,不同的是最后还是接受了“存在主义”这个标签。
《存在与虚无》作为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伟大著作,我们来探讨下他的基本思想。
最开始的时候,萨特深受笛卡尔的影响,带有二元论倾向,认为“从我思出发”探讨存在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当然,萨特也进行了批判,认为“我思”不应该是原初的怀疑意识,而应该是对这个怀疑意识的反思,最终陷入“怀疑——我思——我思。
”的无限后退,最终永远都不能获得对认识自身的认识,作为最后一项的反思落在认识之外,萨特认为那是荒谬的。
提出了并非所有意识都是认识,自我意识必须是意识与其自身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是先于对意识的反思的,并且是使反思成为可能的充分条件,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
萨特也赞成海德格尔的“存在不仅在时间顺序上而且在逻辑上优先于意识”,萨特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事物,反之亦然。
没有意识,事物呆笨、无声、无形,没有事物,意识也就只是一个空洞,一片虚无。
所以意识需要事物才能存在,而事物则只需要它自己。
也就得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
二、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主要是通过两个概念展开论述其存在主义的,一个就是“自在的存在”,一个就是“自为的存在”,从而推论出“人的存在”,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体现出其存在主要是“人的存在”,我理解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有两层意思。
第一,人是首先存在着,有过各种遭遇,在世界上活动,然后才确定自己并没有人的本性这回事,因为根本没有一个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是自己构想的人,并在投入存在之后,成为愿意成为的人。
他认为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设计,只有在计划自己成为什么的时候才获得存在,而不是想要怎样,并且还强调了“想要”“意愿”这都是一种自觉的决定,比如想要加入一个政党,想写一本书,这都是一种自发的选择,不是存在。
第二、存在先于本质,人就要对他的本性负责,存在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并对自己的存在负全部责任(这在后面探讨自由的时候再说)。
我的存在创造了我的形象,这个形象对所有人,乃至整个时代都有作用,这样,我们的责任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它关系人类全体。
比如:我是一个志愿者,我可以选择做一只默默无闻的小虾,而不加入任何一个商业行业协会弄潮扬波,由于这种选择,我是在表示,人生在世,最好是随心所欲,勿忘心安,这样就不是一人选择了这种观点,而且为所有人选择了心安理得。
萨特说,我在对自己负责时,也是对其他所有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想要的形象,我在创造自己时,也创造了他人。
三、“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何为“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两者有什么关系?自在的存在:现象的超现象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我意外的世界”。
偶然的绝对的存在,被动的存在,毫无理由,无根据的存在,所以是荒谬的,多余的。
总之,自在存在是一种既无空间关系又无时间关系,既无内在关系又无外在关系的惰性实体(自身充实的不透明的实心团块),因此,自在存在绝不会主动的与自为存在发生关系;同时,它能被动的接受自为存在强加给它的关系,这样一来,它就不在是自在存在,而是为我的存在(也就是现象了)。
从外延上来说,自在存在就是一切没有被意识所触动或已经被意识所遗弃、没有被意识作为对象或当成工具和障碍的存在,也就是没有被人化(即没有被虚无化)、没有被人赋予意义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指人的意识的存在。
任意性,可塑性,无限性,主动性,想象性。
它正好具有自在存在相反的特性,并认为自为存在正式以对自在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
萨特把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颠倒为“任何否定都是规定”,这意味着,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存在上,存在都是先于虚无,即自在优先于自为。
但是萨特又说,虽然自为的人的实在不能消除它前面的存在的团块,但是它能从这个存在逃脱而获得自由。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只有挣脱了其自身才能通过现象学的一系列方法(悬置,怀疑,提出问题等)来挣脱世界。
由于萨特被俘后,生活在俘虏集中营,并且又跟关押的神父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多以他对自由比常人有更大的向往,正是在这种焦虑中有了对自由的意识。
(恐惧则是对世界上的存在物的恐惧,而焦虑是对恐惧的恐惧,即对自我本身感到焦虑)。
P85 萨特通过“自欺”揭示出了意识最重要的本体论特征,认为自欺不同于说谎,一方面,说谎欺骗者和被欺骗者是两个人,自欺是同一个人。
另一方面,说谎的主体完全了解他对别人说谎的真相,是不相信自己的谎言的,而自欺者知道其掩饰的真相又不知道真相,既相信自己又不相信自己,他并没有真正说服自己却强迫自己相信不确定的东西。
刚讲了这么多,做个小的总结,首先萨特肯定自在存在先于自为存在,自在存在可以独立存在,自为存在要依赖于自在存在。
其次,萨特把所有的关系都赋予了自为,盲目被动的自在存在没法作用于自为存在,只能自为存在通过对自在存在的“显现”现象,能动的有计划的把自在存在改造为“为我”存在。
不难看出,在萨特那里,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具有截然相反的性质,另一方面,自为需要超出自己去追求自在,但是不能达到两者的最终统一。
这就很难界定萨特到底是一元论或者二元论了,不管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萨特对笛卡尔,海德格尔,甚至佛洛依德等各派哲学分析、批判、吸收、超越,综合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存在哲学体系。
四、自由选择这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精髓,存在主义的核心就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萨特说,“如果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任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认为,无论人的处境多么恶劣,意识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何种环境,采用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举个例子,打仗的时候难免遇到被俘虏,选择做英雄,还是选择做叛徒,全凭自己决断。
就如同洛克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句话一样“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同样的,人的绝对自由,只有在摆脱了与他人的联系时才能实现,他人和社会对个人的自由总有一种限制,要维护个人自由,就必然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
所以萨特在《禁闭》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论断。
在《禁闭》这个剧本中,萨特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一个象征地狱的客厅了,有三个人,都有不光彩的过去:一个是打仗退缩的懦夫,一个是杀婴犯,一个是les,他们每人都是另外两个人的刽子手,最他人的目光中,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存在,同时又无法改变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无休止的冲突中相互折磨的故事。
从而提出了“他人即地狱”。
即人与人之间必有一方处于主体性地位,另一方处于被动地位,双方都力图恢复主体性地位,于是冲突就必不可少了。
一方面要从他人的掌握中解放我自己,另一方面从我的掌握中解放他人。
他人又要竭力奴役我,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与人之间是敌对的。
之后在《萨特作品集第一卷》中又这样解说:“我想表达一个思想,他人就是地狱。
但“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总是被误解。
人们认为我的意思是,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总是糟糕的、不当的。
但我的意思完全不同。
我是说,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了质,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试图去掌控别人,也不要曲意逢迎,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和包容,不要去改变别人的价值观和lifestyle,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去接受。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平等的主体性被打破了,那么就会破坏这种和谐的交际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就被扭曲了,他人就成了敌人(即地狱)。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只是我理解的萨特的观点,我不强加给你们任何一人,我能做的就是表达思想,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如果谁扭曲了我们这种和谐的关系,他人就是地狱,这里的他人是我们,也是那个谁。
萨特有句名言: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萨特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和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这有点悲观主义色彩,但是他又告诉我们要把握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两个萨特”也不无道理。
回到我们自由选择的问题上,萨特说:“我所体验到的处境和我自己都是我自由选择和承担的,我对它们负有完全的责任”,这句话很完美的表达了萨特绝对自由理论的全部内涵,即:自由——选择——处境——责任。
这很好理解,我就不展开了。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不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达到“绝对自由”呢?其实萨特这里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但是人也不是能够随心所欲的选择的呀,是选择都受制于主客观条件,达不到绝对自由,萨特的选择的自由是指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跟随一个人的内心采取主观行动,因此是绝对的。
萨特认为,人是完全自由的,我把这个时代选择为为我的意义,所以我的责任与这个时代紧密相关,不管面对何种境况,幸福或灾祸都只是在我对自己所限定的情况下出现,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可以决定我们感觉到什么,过怎样的生活或是什么样的人。
有人就问萨特,你说人注定是自由的,并对世界和自己负有责任,那么“我并没有要求出生呀”,萨特说我对一切负有责任,除了我的责任本身,因为我不是自己存在的根据。
我处于一个我需要负全部责任的世界中,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拜托这种责任,对于我要摆脱责任本身,我也要负责。
五、存在精神分析法前面我们了解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法,通过“悬置”,把其他事物放在一边,通过先验的还原,本质的还原,最后回归到生活世界,而萨特的存在的精神分析法也是一种现象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要理解人的任何具体活动的谋划,都必须追溯到人的原始谋划,这就需要一种专门的方法,就是存在的精神分析法。
就如同:你不了解我的过去,就没有资格评论我的现在。
在萨特看来,对行动的理解有两种方法,第一就是:要理解他人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就必须上溯到这个行动者背后的原始可能性,这是一种从具体行动到过去的追溯方法(即从现在到过去的方法),另一种就是通过最后的可能一致重新下降到被考察的具体活动。
(即从过去到现在的方法)。
That’s all,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