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_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
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
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
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引言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
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
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
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着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
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
”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
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
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
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
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简析
2. 舱内硬件很好。 3. 全船概况介绍。
( 为下文伏笔 ) 正面 :太阳、 酸光等。
(二 )舱外
侧面
古诗名 句 。 冰心之语 。
自己感 觉 。
(一 )餐厅 主体
1. 食 物 。 2. 氛 围。
3,食 堂 。
二、 棍厅奇遇
( 二 ) 奇遇
1. 洋孩 。 2. 赠物 。
3 . 回赠 。 昔 日。 2. 今朝 。
史, 其结论必 然是荒谬的。 他想以 此来“ 马克 义历 填补” 思主 史唯物主义的 “ 人学的空场” 其实质是想用这些存在主义 ,
的非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
L 注
释」
(1)(拼证理性批利》 序(2) (3) (4) 同 原 上书, 第133,134 页(5)
同上书. 第37 页(6) 同上书, 第91 页(7) (8) 同上书, 第48 页
去。
2. 用存在主义来“ 补充”制作” “ 马克思主义 他在“ 接受” 高度评价” 和“ 马克思主义时, 不仅没有放 弃存在主义, 反而企图用存在主义来给马克思主义 “ 医治” “ 贫血症”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唯一有生命力的哲 学应当是一种以个人的实践为基础的“ 人学” 。马克思本人 及马克思主义者却把这个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丢
治思想性强; 选材典型, 很有代表性; 各篇层次清晰, 照应紧密, 结构谨严, 天衣无缝。此书语言精湛优美,
极富文采;本文限于篇幅, 未有展开。 总之, 《 域外情丝》 是近年一部不可多得的游记佳作。 历史将会证明:
这是中国游记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上 接第92 页 社会经济形态的 ) 性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这 些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人及人类社会历 史, 指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一种先验的方法, 认为这必然 导致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 形式主义、 必然 “ 顽固地拒绝细 分”“ ,用普遍代替个别” 我们不能说他的指责一无是处, ⑤。 问题在于他把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 他由 反对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的片面性而导向了另一个极端: 研 究人和人类社会历史时, 排斥人的社会性、 排斥社会历史的 普遍性、 规律性, 而只强调具体的人、 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特 殊性、 偶然性。 存在主义只能肯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 “ ⑥。 因此, 他所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与马克思主
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评价(1)
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 、
萨特从自己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 发现了 人学空场” , 并试图将存在主义补充 马克思主义的 “ 企图以此超越马克思主义 。 到马克思主义中去 , 一 )内省体验论 ( 萨特主张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 是人内在的自我体 萨特又批判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的认识剥 验 。 同时 , 夺了人的主观 能 动 性 。 人 在 认 识 事 物 的 时 候 是 以 自 身纯粹客观的排 他 性 角 度 去 理 解 纯 粹 自 在 存 在 的 客 那么 , 获得的认识只是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 观世界 , 描写 , 而这一认识的前提就是人必须把自己当作是客 作为这一过程中前后两方面不同性质 观真理 。 因此 , 的客观真理和客观世界是没有联系的 , 这种认识结果 萨特主张把反映逻辑当 只会让人越来越糊涂 。 因此 , 作使人意志混 乱 的 中 介 而 取 消 。 现 实 中 应 该 提 倡 的 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融入到认 是内省体验式的认识论 , 识中 , 完全以人 类 思 维 的 主 观 性 来 建 构 。 因 此 , 萨特 在认识论上没有走出主观唯心主义误区 。 ( 二 )人学辩证法 萨特认为不存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只存 在以人为核心的人学辩证法 。 因为对自然的认识是 自然辩证法就是历史辩证法扩展 人类自己构造的 , 到自然界的 。 辩证法的内容和可理解性全都是立足 于一个个单一的具有个别性的个体所引发的具体的 这一总体化的过程离不开现实的 总体化的总和上 , 人及其活动 , 而人 总 是 外 在 于 自 然 , 所 以, 存在的只 这种以人类总体化为本质 能是人学辩证 法 。 然 而 , 内涵的人学辩证 法 却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一 种 反 映 , 因为 这种总体化在现实中就是生物学意义下现实个人的 是人 对 自 己 体 验 所 作 的 自 我 了 解 。 人 学 主观体验 , 因此 , 萨特在辩 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经验意识 , 证法上也没有走出主观唯心主义误区 。 三 )历史人学 ( 萨特主张用一种关于社会集团形成和分解的理 他把人的社会历史活动 论来对社会历史 进 行 解 释 , 分为三大层次 。
【推荐下载】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键入文字]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时期,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也以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压抑和窒息着个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个体的人的思考。
以下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在这种思考中包含着对人的异化的关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
但是由于存在主义囿于个体的人,对人的情感、情绪等潜意识的因素作非理性的把握,看不到人的理性的力量,看不到人作为阶级的实践活动能够对社会进行的变革。
因而,存在主义陷入到对人的现实命运的悲叹之中,成为人们自哀自怜的悲观厌世哲学。
50 、60 年代,萨特试图改变存在主义哲学的这一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求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存在主义,使存在主义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
因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着作中,萨特建立起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它是存在主义的变种,但由于萨特在阐发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大量地阅读了马克思的着作,一度被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征服,并时常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这就造成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的一种误解,似乎萨特是一个用存在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的确,萨特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存在主义可以为马克思主义输进新鲜的血液。
事实上,萨特所作的工作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他50 、60 年代以后所作的工作,正是在极力用马克思主义来为存在主义“输液”。
应当承认,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从克尔凯郭尔到萨特本人的《存在与虚无》所代表的传统的存在主义有所不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着作中,萨特把个体的人放置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但由于他的基本立场是存在主义的,所以他不可能在这种考察中形成正确的结论,即不可能在历史的进步中找到人的全面解放的1。
萨特 存在主义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就是萨特。
由于萨特善于运用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存在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渗透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因此,萨特的名字,也成了存在主义的同义语。
萨特在政治上是比较进步的。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抗纳粹占领的斗争。
二战之后,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只愿意做共产党的同路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主张绝对自由,认为入党以后就不自由了。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他和法国共产党产生了分歧,开始批判法共和斯大林主主。
但是,他对中国比较好,50年代访问过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分歧,因此,他们认为,中共也是反对斯大林主义的。
萨特也是这样看的。
60年代初,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1968年他又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巴黎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他成了左派学生运动的思想领袖。
1980年萨特去世后,有6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包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著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萨特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后期主要是“历史辩证法”。
前后期的思想分别表现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代表作中。
1945年10月28日,他在一个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演讲。
这篇演讲稿1946年初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发生转折的标志。
在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期,是对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修改和补充。
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贯穿了“个人自由”的中心论题。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现象学本体论萨特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就是:现象学本体论。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萨特在1956年的文章《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提出了一种思想,他认为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可以相互结合,共同探讨人类的存在问题。
这种思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有些人认为这种结合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萨特的思想非常有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其提出的几个例子的相关性,以证明这种思想的真实性。
萨特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者都试图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然而,存在主义关注的是个体的存在,而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和经济的现实。
萨特认为,这两种思想可以相互结合,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存在。
他强调了以下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1. 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萨特认为,个体的存在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而社会也由许多个体组成。
因此,用仅仅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存在不足够。
相反,只是从个人角度看待存在同样不够。
这正是结合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强调的。
2. 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规则。
在社会中,存在各种规则和约束,这些规则可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公正。
然而,这样的规则也限制了个体的自由。
萨特认为,我们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思想,来探讨个体如何在社会约束下保持自由。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社会规则的制定是基于什么理由?3. 人类存在的目的。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都试图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追求个人的幸福,还是追求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两种思想可以相互结合,共同探讨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4. 劳动和个体的自由。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劳动,而存在主义则关注的是个体的自由。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和个体的自由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这两种因素,以及如何保证个体的自由和劳动的权利。
5. 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幸福。
最后,萨特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把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萨特正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萨特的生平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而中学时通过接触尼采、柏格森等著名哲学家的思想让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1929年,萨特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
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后来又到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专门研究现象学,深入的研读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与1943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
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
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
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
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
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特主编了评论杂志《现代》,编辑部成员有波伏娃、雷蒙·阿隆、米歇尔·莱里斯、梅洛·庞蒂、阿尔贝·奥利维埃和让·波朗等。
1946年,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对于人们问题的启示和挑战不言而喻。
他的哲学深度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生命的本质、自由的价值、罪恶的存在、现实的根源,以及这些问题与人类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
萨特所提倡的存在主义,主张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本质,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生命的自主者。
任何威权主义的权力体系,任何内在的规范、价值,都是荒唐的、虚伪的和虚假的。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自由的行为和选择不受自然规律、道德规范或先验规则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
因此,人类的存在是漫长的自我寻求、选择和建立意义的过程。
萨特的存在主义方式是从存在来探讨人类问题的,他把人类身份看做是由自身的行动所决定的。
在他的理论中,人类不是简单地接受社会和文化的规范,而是从自身的反叛精神中抵制这些规范。
在这一观点下,任何对人类自由的扼杀都会引起思想的自我反省。
这很好地诠释了萨特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
在人类自由行为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萨特对自由和选择的高度重视。
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伦理学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系统,至关重要的是简单地接受我们的存在并自由地选择行动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拒绝道德的绝对追求和终极意义。
萨特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在某种程度上的伦理自我创造,我们必须通过自我建构来赋予行动以意义。
这需要每个人在基于自己价值观的个性选择中建立自我身份。
在萨特的哲学理论中,存在主义的一个关键元素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他的身份认同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建立和形成个人身份。
他认为,在自由和选择之中,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身份来界定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萨特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无奈中寻找意义,同时积极地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创造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的意义来确定自己的身份。
在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适用的哲学理论体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它缺乏坚定的基础。萨 特认为, 历史的 可知性实际上在 知 识无关, 种主 这 观即存在” 萨特指出, 。 克尔凯郭尔
于个人的实践, 在于这种实践的透明性,而这种实践之 与黑格尔的分歧不在概念方面,而在对知识的批判和在 所蹦是透明的、可知的,就在于它有个人意识作为一个 对知识的能力的限制方面。在黑格尔看来,生话的悲剧 环节,甚至是摄初的环节:在萨特看来,只有揭示并阐 总会被扬弃,实际生话消失于知识之中; 而在克尔凯郭 明了上述事实 , 才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但是, 尔看来, 黑格尔的失足就在于他忘记了生活经验的不可 正如 日 本哲学家市仓宏佑先生所说的那样,“ 这种重视 克服的混沌性。萨特肯定地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宗教主 意识的主观性的立场,也许就是使萨特一贯留在存在主 观主义可能是唯心主义的极点,但比起黑格尔来,“ 他
认:克尔觊郭尔所坚持的实在不能还原为思维并不是指 这样做的。 坚持客观对象决定主观意识 ,而是指坚持神性的超越
一
墅童 星基曼
2H 【2 3 】
原为思维以及实在第一性 的观点,所以 他比黑格尔更接 有所接受又有所歪曲: 他在强调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都 近实在论,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他 目己也承 肯定存在不能还原为思维和存在第一性的观点时,正是 方面,萨特是接受克思主义的。他同意马克思
论:萨 特则通过批判辩证理性建立了 他的 “ 存在主义的 的绝 对知 识所克服了。 ”与此相反, 克尔凯郭尔却 “ 不
萨特与马克思主义
1引言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更是一位哲学家。
他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领军人物,也是西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先导者。
其思想极大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他的《辩证理性批判》便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述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
2萨特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虽然萨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否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共产党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有些理论倾向(如“对人的遗忘”)却与自己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
此外,他也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他认为自己的存在主义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方法、一种指导原则,而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不加反思地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真理,是普遍的“知”。
在《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中,面对自己与共产党的关系究竟是何的发问,萨特也表示他与共产党仅仅是“同路人”。
他这样说道:“一个同路人,确切的意思就是‘一个试图在这个党的组织之外思考问题而希望能利用他所发的真理的人。
”[1]在思想上萨特仅仅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完善自己的存在主义理论,而在政治上他“同情”共产党、“热爱”共产党,但却并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萨特与共产党的关系在二战之后先是密切后来又因为对苏联模式的反感而最终导致决裂,但他始终并未放弃将自己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使其能为共产党所用。
3人学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萨特提到,存在主义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萨特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马克思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并没有被超越。
存在主义也未能超越马克萨特与马克思主义Sartre and Marxism王孜(西安航空学院教务处,西安710003)WANG Zi(Dean'sOfficeof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710077,China)【摘要】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承认自己的存在主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又否认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萨特存在主义剖析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就是萨特。
由于萨特善于运用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存在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渗透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因此,萨特的名字,也成了存在主义的同义语。
萨特在政治上是比较进步的。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抗纳粹占领的斗争。
二战之后,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只愿意做共产党的同路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主张绝对自由,认为入党以后就不自由了。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他和法国共产党产生了分歧,开始批判法共和斯大林主主。
但是,他对中国比较好,50年代访问过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分歧,因此,他们认为,中共也是反对斯大林主义的。
萨特也是这样看的。
60年代初,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1968年他又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巴黎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他成了左派学生运动的思想领袖。
1980年萨特去世后,有6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包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著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萨特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后期主要是“历史辩证法”。
前后期的思想分别表现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代表作中。
1945年10月28日,他在一个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演讲。
这篇演讲稿1946年初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发生转折的标志。
在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期,是对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修改和补充。
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贯穿了“个人自由”的中心论题。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现象学本体论萨特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就是:现象学本体论。
萨特论实践与人的总体化
萨特论实践与人的总体化萨特论实践与人的总体化萨特论实践与人的总体化萨特论实践与人的总体化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范畴出发去把握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
然而,并非一切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构筑起来的思想体系都属于马克思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的,但是,却与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
因为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是社会实践,而萨特则严格地在个体的人的意义上来理解实践。
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范畴中生长出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的历史观,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则由于陷入到个人实践的泥淖中而对历史的发展持悲观主义的态度。
尽管萨特自认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但他始终停留在对作为个人自我完善的所谓总体化问题的思考上。
一. 实践与总体化在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中, 萨特探讨了实践与总体化的关系,他认为,实践就是总体化,反之,总体化也就是实践。
实践活动的一切成分,诸如计划、目的、选择、手段等等彼此是内在的。
由于它们彼此间内在的关系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总体。
在实践活动中,人在自己的计划中成为创造者和活动的主体,实践的每一个步骤和人所采用的每一种手段,都在他的预设中,他站在未来的角度致力于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把自己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纳入总体化的过程。
实践活动着的人自身就是动因、目的和手段,当他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展开时,就造成了总体化的纯粹形式。
当人的需要作为有机体的环节展开时,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实现在自然界中继续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的。
维持自身的存在是在对自我的超越中实现的,即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有机体指向未来,把未来和现在联系在一起。
萨特说,总体化的活动“勾划出了一个现实的范围,这个范围作为原始实践的相关物,是需要加以融合的形式上统一的总体,当实践在这个范围中产生了最分化的多样性之后,就会试图作出最严密的综合。
”[1]因此, 人的实践就反映为综合活动的创造,是在对他的环境、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综合,并在综合中创造他的本质,追求他的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引言:萨特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以其对存在主义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而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理论。
本文旨在探讨萨特关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一、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1.1 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根据萨特的观点,个体存在先于本质,人们通过行动来决定自己的本质。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每个个体必须通过意志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则侧重于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和行为受制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他强调阶级斗争,并追求实现一个没有阶级差异的公正社会。
1.3 萨特对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萨特尝试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认为个体的自由和选择是人们通过反抗社会结构来实现的。
他主张,个体不应该受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束缚,而应该通过行动和拒绝适应来实现自由。
二、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2.1 萨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萨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个体束缚于物质欲望和经济竞争中。
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虚无的,将个体推向存在的无意义。
2.2 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自由。
他主张个体应该拒绝适应和被动地接受社会结构,而应该通过行动和题材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三、萨特对无产阶级的观点3.1 阶级斗争的漠视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观点不同,萨特认为阶级斗争只是一种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现象,不应该成为主导个体行为的基础。
3.2 革命和个体行动萨特主张,个体应该通过行动来改变自身和社会。
他认为,个体应该通过抵抗和反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否定了一种盲目追求社会革命的观念,而主张个体行动的力量。
四、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4.1 对传统社会研究的挑战萨特的思想对传统社会学和哲学的观点带来了新的挑战。
试析萨特_存在与虚无_中_欠缺_的涵义及其作用_李国祥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特被公认为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的最大代表,其哲学的中心思想旨在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那里出现了人学空场,试图从人学那里超越马克思,尽管他最终没有超越,但是他的哲学观点,却得到了世人的推崇。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对“欠缺”含义的使用,让人感到晦涩难懂。
美国的作家A·C·丹图在他本人写的《萨特》的序言中就认为萨特本人在《存在与虚无》中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与其说是受害于表达的混乱,不如说是语言技巧的滥用”。
虽说是胡言乱语,但仔细思量,它却给人们的生活以启迪。
“欠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无法逃避。
现在笔者就萨特在文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关键词语来探讨一下,并看看萨特对“欠缺”是作何解释以及“欠缺”在生活中有什么属性和深刻的哲学意义。
一、“欠缺”的含义一般人理解“欠缺”,就是没有,可是在萨特那里要复杂得多。
文中对“欠缺”是这样下定义的,“在所有的内在否定中,最深入于存在的否定,在其存在中合成它用以作出否认的那个存在与它所否认的那个存在的否定,就是欠缺。
”[1]这句话可以分解为:(1)在存在中属于一种内在性的、最深入的否定,是一种否定而不是肯定;(2)这种否定在相应的存在中合成,并以此来否认这个存在。
“欠缺”是没有的东西,“欠缺”简单地说就是不存在。
有的将来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东西。
萨特赋予“欠缺”以更深层的含义,他认为“欠缺”“只有在人的世界里才可能有欠缺”。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只是因为有了人才有“欠缺”,人生存的世界之外是没有欠缺的,所有的欠缺都是人给定的。
为了进一步对“欠缺”的含义进行系统的解释,萨特把“欠缺”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欠缺物”或“欠缺者”;第二方面是“欠缺物的东西”或“存在者”;第三方面是被“欠缺”分解又被“欠缺者”和“存在者”恢复的整体,即“所欠缺者”。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物则不同,它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物的本质是由人的意志所给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过意识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质,然后才作为某物而出现在世界上.显然某物出现之前,它的本质已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了.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这样人和物便截然区别开来,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行动哲学.3、自由理论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4、责任与人道主义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既然如此,那么还有什么能够为个人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呢没有.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谈萨特的_存在先于本质_
为人类行为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在“经济人”理论的支持下,人
[7]张连国.生态生产力:自然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理性经济人
们选择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这在一定时期内大大满足了人们 的生态治理能力的协同[J].生产力研究,2008,(16).
的生存需要。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忽视了人类得
[8]丁超.论生态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 ——“生态经济人”理
四、结论
[5]焦君红,孙万国.从“经济人”走向“生态理性经济人”[J].理 论探索,2007,(6).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供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最
[6]刘建伟,禹海霞,杨志龙.试论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
终约束。经济发展初期,面对生存问题,物质享受或经济利益成 式的超越[J].改革论坛,2005,(8).
108.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37.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萨特认为,人以外的事物是不可能先存在而后获得它的本 社,1988.218.
质的;它们总是先有本质,然后才有存在、本质先与存在。但是唯
[4]萨特.存在与虚无[M].上海:三联书店,1987.202.
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所以 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割断联系,事物就
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 不能存在。
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物则不同,它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
3“. 存在先于本质”理论中所具有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的本质。物的本质是由人的意志所给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
以生存的前提是生存环境的永久存在,“经济人”对大自然进行 性[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5).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萨特是以试探人的存在状态而闻名的。
在写作《存在与虚无》时期,萨特是单纯从个人的活动和选择中去试探人的本质的,因此,这时萨特眼中的人,是处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苦闷的、孤独无靠的人。
到了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时期,萨特试图综合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因此,社会和历史的范围开始成为萨特试探人的存在的工具。
人们往往把《辩证理性批判》看做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而事实上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并未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全然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尽管萨特这时大量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围,但他利用这些范围只只是是为了完善存在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人在历史中的纵向关系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既成结论开始自己的论述,提出,人创造历史,同时,人又是他制造的历史所制造的。
从这一点动身,萨特展开了人的纵向的历史关系的探讨,试图从人与先前世代中的人的活动的联系中来明白得人的存在。
萨特以为,人创造历史这一点不能局限在个人身上进行试探,作为个体的人在任何情形下都还不是历史的动力。
因为,人制造历史第一是在诸如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等先前实际存在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尽管制造历史的是人而不是先前的条件,但如果是没有这些先前的条件,人也就无从创造了,正是先前的条件为人变革历史的活动确信方向和提供物质的现实性,人制造历史无非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超越先前的条件。
先前的条件是先前世代中人的制造活动的物化,它把不同世代的人联系在一路,是先有了过去人的制造活动才产生了此刻的制造活动。
关于制造历史的活动来讲,人与他人和过去的人是一个综合统一的整体,正是那个综合统一的整体才是真正的历史动力。
人制造历史,人在历史的进展中结成客观的联系。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或许会说历史与我不相干,我并无从事制造历史的活动。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处在社会中的人,只要活动,无疑就已经将自己的活动投入到制造历史的整体当中去了,而且,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会有他人的活动来支持他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 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是 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思潮之一,为西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二战以后对 许多阶层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哲学运动。
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开始确立存在主义的哲学形式开 始到萨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枝人类哲学史上的无名之 花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并含苞待放的向人们展示 它最好的一面。
历史人学理论
❖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个体存 在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 僵化。他承认马克思本人并不忽视人,马克 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总 结出来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强调历史进程的 必然性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的时候,就越来 越忽视人的存在,是辩证法成为脱离人类实 践活动和主客体统一的空谈。而这一客观化 的辩证法就导致了“人学空场”。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诞生的时代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萨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很大 的变化,原因是:他在经济上独立了,并且对政治也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由于在战俘营中所受到的遭遇以及对纳粹政府 和维希政府统治下的生活的强烈不满,促使他明白一个道理: 如果要改变现状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就必须积极的参加反 抗压迫的斗争。 因此,他以《现代》杂志为阵地,开始大量的宣传存在主义, 他在二战后仅有一部著作问世即《辩证理性批判》。在这部 著作中他全面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并有意识的向社会领 域延伸。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
❖ 存在主义是对人的空虚、孤独、畏惧、烦恼、无 意义、异化等生存状态的强烈控诉,揭示了战争的 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自由的心愿。同时,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文化精 神也在西方有了很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历史唯物 主义上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和革命性的精神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因此马 克思主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另外,在当时社 会的实践层面上来讲,萨特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 工人阶级的结合程度是如此的紧密,存在主义哲学 的自由理论面向的对象正是工人阶级,所以,萨特开 始向马克思主义过渡,开始有意识的把二者相结合。
历史人学理论
❖ “在 17世纪后和 20世纪之间,我看到有三个 时代可以成为著名的时代: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 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这三种 哲学依次成为任何特殊思想的土壤和任何文化的 前景,只要它们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它们 就不会被超越。” —萨特
历史人学理论
❖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中存在的缺 陷即存在“人学空场”。萨特想用它的存在 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这样他就 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并为存在主义马克思 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
❖ 向马克主义过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了,世界的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了,人们又躲过了一次毁灭性的劫难,然而 当人们津津乐道的时候,一些细心、敏感的哲学家 们发现二战后的社会普遍形态不像一战后那么乐观。 当第一个原子弹在广岛坠落,人们就意识到原来科 技的强大会给世界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因此,人们 开始对技术和理性文化产生怀疑,原因是科学技术 不是一切,它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 “世界末日”。
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郭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 萨特简介 萨特出生于法国 1924年,萨特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哲学。 1943年发表《存在于虚无》,成为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 人物。 1945年创办了《现代》杂志 1946年以后,萨特的思想开始向左转,开始信奉马克思主 义,但他不参加共产党,只是做马克思主义的同路人,集中 力量把二者相结合。 1960年,发表了他的另一部哲学巨作《辩证理性批判》, 在这本著作中 构建了他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60年代后期,萨特成为西方激进主义新左派的代表人物 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奖
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理论
❖ 自由的理论前提 萨特的存在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自由的绝对性,强调人必 须自己选择自己的本质规定性而不应该是上帝赋予的。“上帝” 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传统中是一个占据文化重心的文化符号,他构 成了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来源之一的希伯来精神之一。上帝的重要 性是因为他规定了西方文化中的道德、价值以及各种规范的尺度 和标准。萨特在这里提出“上帝 ”这个概念无疑是想证明,其实 所有的这些标准都不是上帝提前在人类没有产生之前就事先确立 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萨特认为:上帝并不是万 能的,上帝的形象又何尝不是我们依照人的形象确立的呢?虽然, 阿奎那曾经用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亚里士多德 的“四因说”也离不开上帝。但 19世纪末,尼采震撼人心的宣布 “上帝死了”,他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向那些迷信上帝的人们发起 了抨击,这也导致了文化价值坍塌与重建。这就是萨特主张的: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的自由观
❖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主张的人道主义应该是一种直面人的生活困境 的人道主义。由于上帝是不存在的,因此个体在进 行自由选择的同时,无法避免的对他人和社会产生 一定的责任,因此人总是处于一种匮乏和有限的状 态。因此,个人如果想自由的选择必须先负担起绝 对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下次的自由选择顺利进 行。
萨特的自由观
❖ 绝对自由与绝对责任
1.个体自由的绝对性。
他首先区分了自在与自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自在的存 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预设和假定就应该存在; 而自为的存在应该是独立于自在的存在之外的一种存在, 它以自在存在的存在为前提和依据。
2.个体责任的绝对性。
在论述完个体自由的绝对性之后,萨特进一步说明了个体 选择的自由性,目的是用来论证个体责任的绝对性。因为 个体自由是绝对的因而每个的个体的自由选择也是绝对的, 不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选择。他强调人的选择不 能是不计后果、肆无忌惮的,而应该是有绝对责任加以限 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