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合集下载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包括但不限于:
1、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代表作为《存在与时间》。

2、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

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3、萨特
萨特存在主义,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和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曾经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观”和“责任说”,使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对反对法西斯统治、争取做人的自主权利和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整个社会充满了消极、颓废和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和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存在、自由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受到极大的欢迎,被当时社会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尚的哲学,从而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全欧洲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观和责任说。

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1.“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一是自在的存在。

萨特认为,意识不具有实体性,作为意识显现的现象不依赖意识,它是一种“超现象”的存在,它本身是自在的,即“自在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指外部物质世界,但不等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质。

他讲的“自在的存在”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

自在的存在实质上是对万物存在共性的抽象的结果。

这种存在就处于绝对孤立的存在状态,和人的意识无关。

“存在是它自身”,它不包含变化的原则,是僵死的、不变的,既不被动也不主动,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的存在,不包含肯定也不包含否定。

二是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在萨特那里“是其所不是,且不是其所是”。

他认为,只有意识才是自为的存在,它像滑梯,滑向自在并揭示自己。

自为存在永远处于创造之中,具有虚无化的能力,是世界上唯一能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进行否定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以上帝不存在为前提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

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

从萨特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电影《三个傻瓜》

从萨特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电影《三个傻瓜》

从萨特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电影《三个傻瓜》赵东方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一、引言2011年,《三个傻瓜》一上映便好评如潮,影响力非同一般。

该部影片荣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

这部影片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奖项,离不开其生动的人物形象,高潮迭起的剧情和深刻感人的寓意。

电影讲述了三个大学生兰彻(阿米尔·汗饰)、法罕(马德哈万饰)和拉杜(沙曼·乔希饰)是在皇家理工学院同住一室的好朋友。

皇家理工学院以严格著称,学业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好成绩,学生常常或放弃自己的爱好,或因担心考试成绩不如意而丧失自信,唯独兰彻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能够坚持自己选择的自由,而法罕和拉杜也在经历波折后,勇敢地做出选择,获得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影片中三位主人公始终坚持或最终实现选择的自由,都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相契合,是通过行动和选择来定义自己人生的最好例证。

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

他通过创作小说和戏剧,写出《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来阐述存在主义观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关于存在,关于他人,关于自由。

首先,萨特说:“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同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1]也就是说人的主观意识是先于本质出现的。

正如萨特所举的例子,剪刀的实物出现之前必定是工匠的脑海中先有了剪刀的样子,而后按照这种想法才制造出的剪刀。

而人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基本存在,是绝对自由的,因此说人的自由先于本质。

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自由选择,赋予自己本质和各种特点。

人可以选择成为英雄,也可以选择成为懦夫。

人可以选择从英雄转变为懦夫,也可以选择从懦夫转变为英雄。

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选择,无需为外力或他人所限制,但人拥有选择自由的同时,也拥有责任。

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研究

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研究

自身存在价值的追求,因而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
关键词:存在主义;英美文学;萨特
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3)
“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
存在主义,又名生存哲学或实存哲学,于二十世纪
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在法国舞 台初露头角,继而逐渐扩展到欧美,并成为统治整个西 方现代剧坛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荒诞派戏剧和小说 的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所讲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 痛苦的。 ”在描写人的困境这一主题上,许多荒诞派作家 深受萨特的影响。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便是 其中之一。 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创作于二十世纪四五 十年代,这也是存在主义最盛行的时期。 它讲述的是在 一场未来核战争中,一架飞机被击落,飞机上的一群孩 子被迫降落在一个荒岛上, 在这个远离人类社会的荒 岛上,孩子们处处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有的甚至丧失了 宝贵的生命,小说 渗 透 着 存 在 主 义 的 荒 诞 感 。 [5]小 说 中 的孩子们在荒岛上的存在关系是荒诞的, 他们互相敌 视,摧残,仇杀,每个人的生存自由都受到他人的限制, “我”的存在对于“他人”而言是多余的,“他人”的存在 对于“我”而言就像是地狱。 戈尔丁正是用孩子在荒岛 小世界生话的荒谬来折射人类生存世界的荒诞:人与人 的存在是一种荒诞的存在,智慧、善良、理性带给人们 的不再是幸福,而是生存的荒谬。
永远不能和同等的人建立友谊, 永远不能住在自己的
思想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1943 年萨特发表的《存
家里,永远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主体世界之外”。 [4]关于个
2011.11 下半月 \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什么是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是 它所研究的问题一定是所有的人都曾经想过的—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存在主义之前,很多 哲学家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目的。
如果按照这种目的论的观点,人存在的 目的是什么呢?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上 帝了。因为上帝早已为人类的存在赋予 了一个意义。上帝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对 的,什么是错的。上帝告诉了人们,什 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于 是人类也不需要再去思考存在的意义了, 因为上帝早已把它定好。人们只需要去 遵循上帝的旨意就可以了。
• 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的存 在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如何认识世界的 世界观,更是一种如何认识人生的人生观, 是一种以本体论与伦理学的自由观为核心 的人学,表现出一种与具体实在直接接触 的欲求。因此,他的存在主义美学成就不 仅仅在于一种学理上的探讨,更在于为人 生提供一种审美方法和审美境界。从这个 意义上说,萨特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的美学。
• 然而,尼采的一句“上帝已死”打破了这 种看似美好的状况。他发现,如果我们仅 仅依靠上帝给予的这种道德标准来生活, 当信仰被打破时,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尼采所说的上帝,不是指基督教的那种狭 义上的上帝,而是代表着一种绝对的,权 威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当人们失去这样 的一个标准时,就会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
自由选择
•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 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 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 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 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 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 在萨特看来世界上荒谬的,人生 也是荒谬的,是不可名状的。人 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 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秩 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客观 外界,人就会感到处处受到限制、 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 左右自己的命运,就会感到厌恶。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第六节《厌恶》-文档资料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第六节《厌恶》-文档资料

“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它 洛根丁感悟到的世界的荒谬性, 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 实际上是西方社会内部矛盾的外在 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 表现。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恶性发 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它既 展,人性的异化也不断加剧。 然是一种主体的反应,那就正映照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 萨特在小说中通过描写洛根丁 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 “厌恶”产生的过程和“恶心”难 “既然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在存在只有通过恶心才被 以解脱的事实,揭示了现实世界本 显露出来,那就说明了外部世界就是一个令人恶心的世界。 身的荒谬性。 总而言之,在萨特看来,外部世界的根本性质就是恶心。” ——柳鸣九
洛根丁生活在平庸的环境 中,但能意识到这种生活的无 意义;这种无意义的生活现实 不断地刺激他,又使他产生 “厌恶”的心理情绪;而感受 到“厌恶”,正说明他的“自 我意识”对“存在”的领悟。 他意识到自己“存在着 —— 世 界存在着——”。他曾力图摆脱 “厌恶”,这表明他在领悟到 “存在”和“荒谬”后,对超 越“存在”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处处能看 到他的这种努力,只是,这种 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
《厌恶》笔触冷漠而低沉, 充满压抑忧郁的情绪,但是, 小说强调的人的“自由选择”, 主张面对不合理的现实时不屈 服于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不放弃自身的努力,不 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这又 是一种乐观主义的人生观。萨 特的作品之所以一度成了欧洲 青年的精神食粮,很重要的一 个原因就是他作品中的这种乐 观主义精神。
1938年恶心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1939年包括五个短篇小说1942年苍蝇阐述存在主义观点1943年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作1944年禁闭即间隔境遇剧作品1945年自由之路长篇小说1946年死无葬身之地1947年恭顺的妓女1848年肮脏的手境遇剧萨特创造的一种新的戏剧种类

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

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05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樊艳茹(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让-保罗·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主要由现象学本体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道德三部分构成。

萨特从现象学本体论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即自由,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展现了人同物的区别,以阐述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并从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出发阐释了自由选择理论是一个从绝对自由走向具体自由的过程。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选择理论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012-02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物资的贫乏和人们精神的颓废,一部分知识分子因苦闷、孤独、消沉而放浪不羁,丧失了对科学和理性的信心,并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合理性。

这使得存在主义在20世纪西方各国成为影响巨大的哲学派别之一,并备受推崇,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选择理论与战后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的强烈反对相契合。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主要由现象学本体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道德三部分构成。

自由的思想贯穿于这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内容又不断完善了自由选择理论。

一、现象学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根据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所构建的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主客、思存二元论的理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第五讲: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存在与虚无1、存在与虚无不是知识的对象,存在与虚无都不是知识的客体,存在者才是知识的客体。

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讲虚无、焦虑、不安。

人之为人,首先不是认识世界,而是领会到自己的存在,领会到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虚无不是东西,领悟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恐惧、忧虑和不安,不要给存在主义贴一个标签:资产阶级没落哲学——完了。

2、领会到虚无是领会存在的前提。

凭什么领悟到存在,即存在与否也要有前提——领悟到虚无为前提。

例:非红色——红色。

活着的每一天,怎么知道存在——人偏偏知道存在,推导出一点:人知道虚无。

3、凭什么领会到虚无——人生三大虚无:生与死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孤立与自由的矛盾。

生与死,生的第一天就领会到死亡,领会到虚无,最初意识到死的时候好几天想不能:人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对每个活着的人来说,不是fall,而是其他可能性统一划为虚无,与理性对立。

(海德格尔:“被抛”)故哲学中有一个终级关怀:谬斯。

谬斯是灵感源泉的代名词。

4、当代个人在资本世界中的虚无主义的领会,理性给我们自由(对存在的领会,领会到就自由了)《非理性主义》:假若我们人类是永远生活在伊甸园的亚当,悠哉乐哉,但我们不会思考,走出伊甸园,有思想,不能看上帝,会死掉了。

这么有灵性的动物会死掉,想不开。

5、每个人都要自己终极关怀,而我们却躲避它。

二、自在与自为1、自在:(in-itself)未为意识所呈现、未为意识授予意义的自在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

(P142)它的特性是:(1)纯粹地、绝对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它为转移;(2)它是非创造的,它既不是被动性也不是能动性,被动性和能动性这两个概念都是人的,并且表示人的行为或工具。

(3)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

(4)其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在自在的存在的世界里不可能存在辩证法。

(5)自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性也不能还原为必然性。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先于本质、自我意识、自由和责任、死亡。

1、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使得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

机器和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因此他们是完全被定义的,一块石头无法做出任何不同的选择,向日葵无法选择跟着月亮前行,织布机无法用来缝线,物的本质是可以被规定的。

人与物的区分就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于是他对那些选择就不能视而不见。

我们不会责怪一个机器没有把事情做好,我们只会责怪设计机器的人。

一个喝醉酒而去伤害别人的人,我们就有理由责怪他,因为他当初可以选择喝或者是不喝酒,因为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是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的。

自我意识是自由的开端。

在一群奴隶中,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个发现了我们本来可以去推翻奴隶主的统治,我们生来为人而不是奴隶,他们才会有去推翻统治的选择。

首先意识到了选择的存在,于是便有了选择的权利。

3、自由和责任萨特对于自由有这样一个观点:“we are condemned to be free.”,我们被判处自由。

判处本来是用于罪人身上的词汇,我们被判处意味着我们一定是要为某件事负责任。

萨特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身而为人,就是自由的,而拥有了自由之后,我们就拥有了责任。

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我们逃避了责任,或者选择不做任何选择,我们就会体验到存在主义式的愧疚(Existential guilt)。

这种愧疚总在我们不去做任何选择,而去逃避我们面临的情况时发生。

它也会在允许别人替我们做选择或者决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发生。

4、死亡“既然我最终都要死亡,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死亡和意义问题可以看成是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Gerald Corey在他的书中用一句很准确的话描述了这种感觉:“我的一生感觉就像是书中的任意一页,被很快的翻过,而没有人会在意这页书的内容。

萨特讲稿 - 副本

萨特讲稿 - 副本

时代巨人——萨特一、萨特简介作家思想家萨特与社会活动家萨特风雨同舟1.大器晚成的作家哲学家,姗姗来迟的社会活动家2.事业鼎盛人气高扬,组织政党惨遭失败3.四年同路人太辛苦,虽有文哲建树开道4.晚年偏执人气下降,幸有巨著永葆英明萨特被认为是法国的卡夫卡,连戴高乐将军也称萨特为“法兰西的荣耀”“法国的文化国宝”。

有人认为,法国的二十世纪是萨特世纪。

2000年,萨特逝世20周年,法国掀起了一场“萨特热”,萨特在国内外的影响可见一斑。

但是萨特在享受如此殊荣的同时,也有许多人站出来质疑他,但是人在高处,难免不受争议。

“萨特逻辑”1964年,萨特发表《文字生涯》,这是他唯一一部没有受到争议的著作。

此书一经出版,许多国家立即用各自的文字快速出版,同年10月,即正式出版仅仅六个月之后,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此书“以表现出的自由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广泛地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而萨特的第一反应:理所当然要谢绝。

这是萨特逻辑。

此事一出,便风波大作,是非不断,最后闹得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了评选的规则:从此以后,获奖候选人必须事先自荐或被推荐。

这是萨特一贯的行为方式: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承担对他有束缚的任何职务,反对一切体制化、制度化、政党化、帮派化,拒绝一切来自官方或半官方的荣誉。

二战后他曾拒绝荣誉勋位勋章,五十年后又拒绝法兰西学院讲席。

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西蒙娜·德·波伏娃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决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波伏娃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第二性》,这部著作被尊为女权主义者的“圣经”。

最著名的观点就是“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强加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自由的。

萨特一直把波伏娃视为智力水准上最理想的对话者。

萨特的成名作存在主义小说《恶心》和哲学著作《存在于虚无》都是献给波伏娃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1);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2);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

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萨特的文学观;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一其实萨特并没给自己穿上存在主义的桂冠,但也无法婉拒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称呼,因为他的思想的确从“存有”问题初始的,而且所有问题的根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知名的推论:“存有先于本质”。

这句话抒发怎样的意思呢?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看,仍就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畏惧。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到第一位:世界就是理念的仿造和共相,人就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出来。

“我就是人”;“人”就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就是”的状态,就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必须突显并研究这个被遮挡了的“就是”,或者说“存有者”如何回去“就是”。

在这一语境中,“存有”与“本质”就是矛盾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当倒转过来。

就是说,不是本质同意存有,而是“存有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推论又无法直观地认知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是人的意识及其可能将,不如说,就是人的存有及其意识缔造出来人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存有的话——就是存有所建议或建构出的。

正像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表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为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

因此他采用‘本质’一词做为在其民主自由缔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

”(3)的确,萨特特别强调“存有”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是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以某种“本质”所限量,而是意识到“存有”之后的民主自由与挑选。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萨特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深刻而复杂,对人类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中,主要包含了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等核心概念。

首先,萨特强调了人类的绝对自由。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我们没有任何先天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生命完全由自己创造。

这种自由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起为自己和他人的选择造成的后果。

萨特用“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念来表达这种自由主义的立场,强调了我们可以选择并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了孤独和绝对的责任。

他指出,我们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在为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的选择对于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做出明智的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绝对的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并没有逃避责任的可能。

此外,萨特明确了人类生活中的虚无现象。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一个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和被遗弃的,没有神或超自然力量可以解决我们的困境。

因此,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和死亡的终结感,但也唤起了我们对自由和责任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深刻而复杂,对人类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萨特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自由主义伦理观,强调了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虽然萨特的理论充满了困惑和挑战,但它激励着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责任和选择,以更加自由和真实的方式生活。

外国文学史下课程复习练习题

外国文学史下课程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1、俄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______,他的代表作中出现了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______”形象。

2、普希金在《驿站长》中塑造了______这个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个______形象,首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同情关怀小人物的传统。

3、“达吉亚娜”是《______》中的女主人公。

4、莱蒙托夫的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__》中的男主人公______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第______个“________”形象。

5、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的女主人公被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

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作者是__________。

6、《罪与罚》的作者的另一作品《________》是世界文学中揭露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位作者的成名作是《________》。

7、十九世纪俄罗斯三大文艺批评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

8、《彼得堡故事集》的作者创作的著名喜剧是________。

这位作家代表作中的著名吝啬鬼形象是__________,主人公______是________形象。

9、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10、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

二、选择题(不定项):1、标志着普希金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作品是()。

A、《驿站长》B、《叶甫盖尼.奥涅金》C、《茨冈》D、《上尉的女儿》2、以下属于俄国“自然派”创始人的作品的有()。

A、《外套》B、《钦差大臣》C、《死魂灵》D、《前夜》3、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中著名的有()。

A、《前夜》B、《罗亭》C、《贵族之家》D、《父与子》4、“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出现在()中。

A、《白痴》B、《群魔》C、《罪与罚》D、《卡拉马佐夫兄弟》5、《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形象有()。

A、安德烈B、彼埃尔C、娜塔莎D、库图佐夫6、托尔斯泰笔下具有自传性的形象是()。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物则不同,它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物的本质是由人的意志所给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过意识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质,然后才作为某物而出现在世界上.显然某物出现之前,它的本质已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了.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这样人和物便截然区别开来,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行动哲学.3、自由理论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4、责任与人道主义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既然如此,那么还有什么能够为个人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呢没有.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哲学问题:何为萨特的存在主义?

哲学问题:何为萨特的存在主义?

哲学问题:何为萨特的存在主义?谈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存在论的基本前提、存在主义的虚无观、自由意志论和存在主义的时间性。

一、存在论的基本前提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在这里所强调的存在指向的是个体存在而非类的存在。

萨特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存在的诸事物的综合整体化。

事物是先显存在,再内显为本质的。

个体的存在是萨特存在论的基本范畴。

萨特强调“存在的个体化限定”,即认为存在是针对个体来加以探讨的。

其提出的“非存在”也是针对具体的个人实体而言的。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提出的那样,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人此时的意识之中,它呈现为“非存在的”的状态,是不可知的。

以“破碎”这一个状态为例,萨特认为破碎这个针对存在状态而言的词汇是不可以扩大到整体层面的。

“破碎”从某种意义上表示着一种反面意涵,为“存在”在我们人类视线中的消失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又可被称为“非存在的永恒可能性”。

你可以说这个杯子或者这段故事破碎了,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而只是在个体的主观意识中它们被改变了状态,变为不可知了。

“破碎”这个状态永远指向一个具体的存在,而非“存在”本身,非“全部存在”。

“全部存在是超乎任何可能的毁灭之外的。

”即“全部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正如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构成的自我独立的世界,与现实可变世界相区别。

萨特的存在论基于这样一种个体存在观的基础上,指出人的存在高于其他实在物。

萨特以个体存在世界为研究中心,认为世界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的。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在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中,人的意识起到了枢纽性的作用。

二、存在主义的虚无观虚无观是萨特存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这样定义:虚空的意向是一种否定的意识,它超越自身而趋向一个被看作不在场或不存在的对象。

这句话共有三个内涵:1、无关存在的“隐退”无关存在的隐退即指人靠否定判断将其他存在虚无化。

萨特强调人的主体性,并认为人以自为的意识构建了自己眼中的世界,即外在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
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

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

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

即个人的主观性。

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

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
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

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

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

物则不同,它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

物的本质是由人的意志所给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过意识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质,然后才作为某物而出现在世界上。

显然某物出现之前,它的本质已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了。

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

这样人和物便截然区别开来,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

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行动哲学。

3、自由理论
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

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

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

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

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

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

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4、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

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既然如此,那么还有什么能够为个人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呢?没有。

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

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