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民族中学芦笙文化进校园
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总目录)
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1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2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2-1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2-2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2-3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2-4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3-1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3-2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4-1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4-2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4-3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5-1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5-2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5-3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6-1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6-2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6-3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7-1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7-2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7-3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8-1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8-2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8-3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9-1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9-2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0-1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0-2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0-3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0-4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0-6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1-1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C11-3-1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1-3-2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1-4雷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资料目录建档单位:雷山民族中学档号:C11-5。
雷山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非遗传习工作总结【2018.7】
雷山民族中学“非遗”传习工作总结(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身为“非遗”传习基地,深知传承民间体艺,弘扬民族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学校一如既往坚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非遗”传习的文件精神,积极支持雷山县非遗中心的工作。
现就本学期学校“非遗”传习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雷山县是黔东南州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地区,这是雷山人的骄傲,更是雷山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结合我校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的来源实际,学校一直坚持“传承民间体艺,弘扬民族文化”为学校特色教育的方针,以高考为第一抓手,以传承民间体艺促教学为目标开展雷山“非遗”项目文化传习工作。
二、本学期主要开展工作情况1、进一步深化苗绣制作技能传习。
苗绣是雷山县13项国家级非遗之一,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非遗”传习精神,积极开展传习工作。
本学期,张荣芬老师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自习绘画图案花样和绣图案花样,进一步增添了刺绣技能的复杂化,提升学生刺绣技能。
2、由于学生表演佩戴的头鸟损坏严重,不能满足学生演出活动的需要,经学校领导批准,本学期新采购了价值1.5万元的银饰头鸟。
3、学生芦笙舞蹈协会按时开展活动。
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为学生社团活动时间,芦笙舞蹈协会在会长杨发(高二文(8))、副会长杨健英(高二文(7))的积极组织协会开展舞蹈编练、芦笙演奏活动,使这一学期来,尤其是高一年级在王国银同学的带领下,参加短裙苗族芦笙演奏的人数不断增加,也是本学期学校民族文化推进工作的一大亮点。
4、金生华老师精心策划和组织高二文(8)班25位同学编练铜鼓舞。
高二文(8)班是体艺特长班,其中40多人学体育,有7人学习艺术。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金老师借助教同学们吹奏长裙苗族芦笙的机会,组织编练铜鼓舞,推动了民族文化、民间舞艺的传播。
5、李志军老师利用学校农耕实物陈列室开展农耕传统文化教育。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189次一、简介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
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
笙六管,作二尺。
……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
"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
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
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
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功能及校园体育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1)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编号:GZLCLH-2020-307; (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科特色专项基金,编号:QNSY2018XK009; (3)2021 年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一流课程项目,编号:2021xjg007。 作者简介:吴胜能(199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讯作者:鲁林波(1986~),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12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2 旧时不愁传,现时传承忧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
芦笙舞吹奏者对艺术的传承十分重视,许多现存的芦 笙老者都是从孩童时期便开始在老一辈的传授下学习 芦笙舞,芦笙舞艺从诞生开始,便遵循着传男不传女 的祖训,芦笙舞的传承至今未断。如今,随着市场需 求的变化,更多的发展机会抛向了芦笙舞传承者,便 出现了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传承古老手艺,转身走向工 厂谋生的现象,芦笙舞的传承之路以及发展皆受到时 代的挑战,因此,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将面临无人接手 以至失传的境况,以苗族“长衫龙”芦笙舞为例。随 着外界“工厂文化”的不断传入,“长衫龙”芦笙舞 受到来自外部各种娱乐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自我发展 困惑与焦虑也日益加剧,是否能够在迅速发展的时代 潮流谋得一席之地已成为传承人日益关注的问题,也 召唤着时代精神的反省与自觉。[4] 传统优秀手艺若想 继续传承发展,必须与时代接轨,可依据黔东南苗族 芦笙舞的本身特点和时代机遇,在保证保存度完整的 基础上,将其改造优化后引进校园作为体育课程文化 是最佳选择。不少黔东南州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将苗族 芦笙舞引入体育课堂,获得师生的认同,同时使黔东 南苗族“芦笙舞”得以更好延承。 2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功能及体育功能 2.1 芦笙源流广,苗胞予其独
芦笙舞调研报告
芦笙舞调研报告芦笙舞调研报告引言:芦笙舞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与山西省一带。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被用于伴奏舞蹈,如今已经成为了芦笙舞的代表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芦笙舞的发展历程、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舞蹈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并对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探析。
一、历史沿革:芦笙舞起源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其历史可上溯到唐朝。
早期的芦笙舞多是农民们节假日或婚嫁庆典时表演的一种形式,具有庆祝丰收、祈福等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舞蹈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二、艺术表现形式:芦笙舞在表演形式上具有丰富的变化和多样性。
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芦笙舞常见的表演形式有:舞姿翩翩的芦笙独舞、群舞、舞剧、舞蹈比赛等等。
其中,芦笙独舞是一种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形式,舞者通过优雅的舞姿和动作,配合芦笙的悠扬旋律,展示独特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三、传承与发展: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芦笙舞逐渐被引入到旅游演出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舞蹈艺术在商业化的倾向中,必须保持其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只有这样,芦笙舞才能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结论:芦笙舞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代表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农民生活的丰收和欢乐。
通过对芦笙舞的调查研究,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其发展历程和艺术表现形式,也认识到了传统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保护和传承芦笙舞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及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芦笙舞将会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展现其美丽与魅力,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欢乐与艺术享受。
对雷山苗族芦笙舞的探析
Waix V011gx Ninl Dab》,汉 泽 “星 星 顶 天 龙 底 地 ” 第 六 种 :苗语 “南 西 南 略”《Nail Xib Nail NM 》,汉
译“黄尾 值”“色化鱼”:模仿鱼在河中游动尾 而彤 成“南 阿、 南略”《Nail Xib Nail Niol》动作 。
三 、主要价值 [3】 苗族芦 笮舞是雷 山苗族传承较完 整的舞蹈 ,它具有 以 下 儿 方 面的 价 值 ÷ (一 )社 会 学 价 值 和 民族 学 价 值 霄 山苗 族芦笙舞 的内容来源于苗族先 民对社会 生产 与 生活 的提炼 ,有 浓郁 的劳 动气 息和欢 乐 的生活情 趣 。 通过 对其舞姿 的研究 ,可 以感受 到苗族人 民对大 自然 的 热 爱 、对 生 产 丰 收 的 喜 悦 等 心 情 ,有 些 苗 寨 用 哀 调 的芦 笙舞对死者表示哀悼 。 苗族崇 拜葫芦 与竹子 ,源于 自然美 景 ,体 现爱 山爱 水 的深厚 民族感情 。芦笙舞无 疑是研究 “天人合一”,即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 文 化 人 类 学 的 最 好 素 材 之 一 。 (二 )艺 术 价 值 和 美 学 价 值 苗族被 誉为能歌 善舞的 民族 。雷 山苗族 芦笙舞丰 富 了苗族 舞蹈 的艺 术 内容 ,同时也 为其他 民族 舞蹈者提供 了 最 原 生 态 的 舞 蹈 表 演 素 材 雷 山苗族芦筝舞 乐曲 内容 多样 ,舞姿多纷呈 。如过 节 、过年 跳芦 筝舞 时 ,舞姿 庄重 、厚 实;庆 祝丰 收跳芦 笙舞 时 ,舞姿粗 犷 、奔放 。此外 ,还有 模仿大 自然动物 的舞步 ,夸张而逗趣 。每个舞蹈 动作都包含有一定的内容 , 舞 姿 优 荚 、 『I然 、和 惜 ,具 有 重 要 的 美 学研 究价 值 。 (i )享誉 国 内外 限 篇 幅 ,仅 举 几 个 例 子 1957年 ,雷 山 县 岔 河 乡 南 猛 村 苗 族 青 年 杨 炳 方和 杨 炳 福 被 选 为 中 国 青 年 代 表 成员 ,赴莫 斯科参加 第六届世 界青年与学生 和平友谊联 欢节 ,表演 欢乐 的芦笮舞蹈 .深受 各国代表 和苏联最 高 党 政 领 导的 赞 赏 联 欢 结 束 后 ,苏 联 《真 理报 》记 者 契柯 夫等跟随演 ¨{队 员到霄 山县采访;l 11983年在 内蒙 呼和浩 特 市 举 办 的 第 一 届 全 同少 数 民 族 传 统 体 育 运 动 会 的 开 幕 式 J ,甫…南猛苗寨杨胜兰等 4位女青年表演的 《女 子芦 笙舞 》被 誉 为 “曲岭 飞 来 的四 只 白天鹅”;1992年 6月下 旬 至 8月 tt甸 , 同 家 文 化 部 组 织 的 中 同 贵 州 民 问 艺=术 刚 (32 演 员巾就有雷 山苗族 芦笙舞演 员 )m晰在倚羔 、 比利 时 举 办 的 卜“31个 家 16个 术 团 队参 加 的 际 民 M 艺 术 节 【fl 艺 术 团 表 演 的 各 个 节 目都 深 受 各 闰 来 宾 和 当地 观 众的赞赏 ,尤其 是苗族 芦笙舞 《敬酒 歌 》、《欢 乐 的苗家 》更是深受 观众的喜爱 。演 出中热烈 的掌声不断 ,
苗族芦笙舞进入贵州学校体育领域的路径与方式探析
苗族芦笙舞进入贵州学校体育领域的路径与方式探析作者:陈梅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5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演进、价值、进入学校的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把芦笙舞引入学校体育领域里,使之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对芦笙舞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芦笙舞价值学校体育领域发展模式一、芦笙舞的形成演进在黔东南地区,由于历史地理隔离等原因,芦笙舞经历数千百年的历史蝉变,作为多彩贵州独特而璀璨的明珠而存在。
苗族的“芦笙”及“芦笙舞”的起源是历史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首领蚩尤率领抵抗皇帝东进,苗族人吹笙载舞,以激励战斗的心智。
几次迁徙后黔东南苗族分流到丹寨、雷山、麻江、舟溪一带的深山野岭,在封闭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歌舞形式。
苗族芦笙舞不但有自然、祖先崇拜,而且还有多种神灵崇拜,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各种自娱、表演、习俗类型的芦笙舞在典庆、社交、择偶、娱乐等活动中出现。
如今芦笙舞已进入黔东南各大中小学,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芦笙舞的价值(一)教育价值人的需要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芦笙舞是苗族同胞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情感的反映,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占据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和未来社会中,体育文化价值就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人性的恢复和人性的健康发展[1]。
苗族芦笙舞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参与芦笙舞动作的学习,对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苗族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对培养自尊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健身价值任何体育活动都具有改进身体素质的本质功能,苗族芦笙舞也不例外。
芦笙舞是以下肢包括胯、膝、踝关节位主,上肢随身体左右摆动旋转的全身体协调运动。
在苗族各支系中动作比较典型,多模仿点栽包谷、狩猎、碾稻谷、织麻、推磨等生产活动等场面。
苗寨小学课题(芦笙舞)
省雷波县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名称苗族芦笙舞与苗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研究选题分类民族教育课题申请人(负责人)银仲斌申请人(负责人)所在单位雷波县箐口乡苗寨小学填表日期2011年3月6日雷波县教研室2009年制申请者的承诺:本人自愿申报省雷波县教育科研课题。
我保证如实填写《省雷波县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各项容。
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课题申请·评审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接受雷波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管理,遵守有关规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申请者(签章):银仲斌2011年3月填表要求一、请用计算机或钢笔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容,书写要清晰、工整。
二、本表报送一式2份。
复印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封面上方2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
四、请按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表中各栏容。
若有其他不明问题,请与县教研室联系。
1.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能反映研究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2.选题分类。
在封面上请选项填写,限填1项,如德育研究、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学科教学研究、评价与考试研究、学生学习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艺体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综合研究等。
在“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栏中的“选题分类”后请填写上相应的文字。
4.“参加研究人员”指:在研究中真正承担研究任务的研究人员。
五、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六、未尽事宜,请与县教研室联系联系地址:省雷波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联系:(0834)8823542电子信箱:lbxjys42163.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二、课题研究方案三、评审意见. . . .. .word资料. ..。
笙歌伴喜:贵州苗族芦笙的“婚恋”文化事象与造物智慧
125王 红 杨凌云一、芦笙:历史悠久的男女恋情发酵器芦笙是一种竹制簧管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广泛使用,郭沫若在《钓鱼城访古》一文中曾说“苗民间均备有芦笙”。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亦是青年男女的恋情发酵器。
苗族民歌中“金竹叶子嫩青青,苗家自古吹芦笙,隔山听到芦笙响,牵动花裙牵动心”[1],描述的就是苗族青年以芦笙为媒擦出爱情火花的场景。
苗族自古有崇尚自由恋爱的传统,苗族古歌“仰阿莎”道“二十岁来临,阿妹暖融融,阿哥乐陶陶,姑娘来陪伴,儿郎来游方”。
“游方”就是在这种传统下形成的一种择偶聚会活动,类似活动还有 “跳月”“跳花”“摇马郎”等。
芦笙在这些活动中,召聚、表意、互动的作用,促进着男女恋情的发酵。
时至今日,苗族依然家家户户都备有芦笙,芦笙的恋情发酵器作用也得以保持。
芦笙由笙分化演变而成,笙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先秦时期古笙就已成为礼乐的一部分;《诗经》中亦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描写。
古笙在中原地区演化,成为簧数在十以上,以十三、十七、十九为主的汉族传统乐器笙(如图1),在西南地区则分化出簧数较少、形态有别于传统笙的芦笙(如图2)。
芦笙的前身被称为瓢笙、卢沙,“瓢笙”至少在唐朝已被西南少数民族人民使用,《新唐书·南蛮上》中记载:“吹瓢笙,笙四管。
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酹”。
“卢沙”一词始见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门》中云“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嚘其声”。
直至明代,“芦笙”一词开始在诗文中广泛出现,杨慎《恩遣戍滇纪行》中就有“罽衣行风舞,芦笙眺月歌”之句。
清代陈浩《百苗图》记述“未婚男子携笙,女子携馌,相聚戏谑”,可见芦笙至少在清朝时就已成为苗族未婚男女相聚戏谑常用器物,长期以来,男女间浓浓情谊被寄托于“笙歌”之中,贵州苗族浪漫的婚恋文化和传统的造物智慧也蕴于其中。
[摘 要]芦笙在贵州苗族的婚恋过程中作为传情达意、歌舞庆祝的重要工具,是贵州苗族婚恋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苗族芦笙舞进校园的实践探究
苗族芦笙舞进校园的实践探究【摘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价值。
芦笙舞是苗族同胞的一项重要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学校有义务在苗族芦笙舞传承中发挥自身独有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苗族芦笙舞进校园实践为研究视角,谈一谈如何优化苗族芦笙舞传承,以期将苗族芦笙舞传承好,提高苗族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探究笙舞凭借其百变的舞蹈动作以及欢快的音乐与节奏,成为苗族人民在长达数百年中一直流传的经典舞蹈。
不仅是苗族人民,在每次农忙时节都会跳的舞蹈,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
针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进社区的研究,在近期也是十分的流行,对于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在近十年当中也被国家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与文化的竞争上,那么,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悠久,色彩鲜明浓厚的独特文化,更需要我们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去传承,去弘扬,让中国故事传遍在世界的角角堕落,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却见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实践活动的优点1.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时间活动,有助于增强苗族学生的文化自信。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文化、国内其他民族文化以及互联网文化冲击,部分苗族家长和学生忽视了自身文化的优势和亮点,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缺乏足够认知,认同感不高,自信心不强[2]。
导致一些苗族青少年在文化选择中迷失自我,陷入对外来文化过度崇拜的误区,不愿意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本校苗族学生中会演奏芦笙和跳芦笙舞的越来越少。
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活动,是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本校苗族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苗族的文化优势,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
2.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开展苗族芦笙舞的学习、展演,让更多的苗族学生走上展示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舞台,自身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让校内其他民族的学生加深了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使校园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其乐融融。
母校情,芦笙缘
芦笙缘母校情来源:大学生通讯社记者:韦欢2012年5月18日校田径场上,我校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将要划上圆满句号的时候,一阵悠扬的芦笙声引入人海,身着各族服装的芦笙队奏起乐侗族的“多耶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支队伍由学校组织、由艺术学院负责的以侗族曲调为主的芦笙队成为万众瞩目。
校庆上的掌声5月18日上午8时许,田径场大门前的道路两旁有一支队伍显得格外不同,他们拿着树枝装饰的民族乐器芦笙,多彩的民族服装和整齐的队列让人眼前一亮。
过了一会儿,一辆写有“外国嘉宾”的车子驶入场,他们便开始演奏,“哆嘞啦哆,哆嘞啦咪……”车上的嘉宾听到乐声往外看,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脸上挂着惊奇的笑容。
在庆典大会上的表演是芦笙队的重任。
“下面是芦笙队表演,这是由我校100名各民族学生带来的芦笙表演…”主持人话音刚落, 100名身穿各族服装的男女青年手扛芦笙从表演场地外冲向舞台中心,几秒钟的时间,他们便围成了五个圈,最里层是三把大芦笙,第二层是地筒,第三层是大芦笙,第四层是中芦笙,第五层是小芦笙,大圈随着娴熟的旋转进行着眼花缭乱的变换。
“啦!啦!啦!啦!”“苯井错啰哈啦伙!”“哆嘞啦哆,哆嘞啦咪……”悦耳的乐曲,交汇着气势磅礴的吆喝,整个田径场荡漾着震荡人心的天籁之音,场外刹那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当天的晚会上,极具民族特色的芦笙队再次在大礼堂华丽登台,台下万名观众再次在他们眼花缭乱的表演中感到一阵阵惊讶,也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100个人步伐整齐,变换有序,乐声悠扬,表演方式创新独特,这到底是一支经过怎样训练起来的表演方队?“从排练到表扬我们只用了12天,过程的辛苦和疲惫大家都有切身体会,但能为校庆献礼很欣慰!”从舞台走下来的时候,队员吴晓雪头上还淌着汗水,满脸激动的微笑。
在艰辛中脱颖而出站在舞台上得到的肯定,使每个人的脸上都溢着甜美的笑容。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日子,队员石莫燕一脸的不舍:“就这样结束了,好舍不得这把大芦笙!”5月6日芦笙队开始组队排练,距离校庆仅有12天。
高等学校芦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芦笙教 学的 内容和发展方 向。 关键词 : 高等学校 ; 笙教 学; 芦 现状 ; 内容 ; 发展方向
中 图分 类号 : 3 J 2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 4 2 1 0 06 0 10 6 4 (00)4— 18— 3
芦笙是我 国南方诸多少数 民族最喜爱和最常见的 传统 民间竹制 吹管 乐器 。主 要 流行 于贵 州 、 云南 、 四
21 00年 第 4期
宣 州 氏藏 学 掌 讯 ( 学 业 套 学 疑 ) ’ 雷
J u n l fG i[ 1 L i est o r a u z1 1 ; v  ̄i o 0 n ) Nain / is( ’ _ J ’ y; t s c M s・ l ‘ ) t ai e f1ls i 3 ( o i ( e ( o t l If 11 i 1e
的民族音乐学家 、 音乐教育家杨方刚导师率领杨 昌树 、
黄廷辉二位芦笙演奏家招收 了贵州省第一届 芦笙专业 班 。18 9 6年 以来 , 贵州 民 族学 院艺 术 系也 开设 了 中 专、 大专 、 本科的芦 笙专业教学 。两所艺术院校为贵 州
川、 I 广西 、 湖南 、 海南等地 及东南 亚的越南 、 缅甸 、 柬埔 寨、 老挝等 国家 。在我 国的苗 、 、 、 、 侗 水 瑶 仡佬 、 、 黎 f 革
雷山城镇文化建设中的芦笙文化融合
雷山城镇文化建设中的芦笙文化融合作者:李天予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11期摘要:芦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复合体,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更是苗族人民历史的概览。
位于苗疆腹地的雷山县城,其城市文化无疑就是苗族文化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其特色也必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芦笙音乐文化。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立足于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强调本地区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的融合中,从苗族历史文化中提炼出“蝴蝶妈妈”和“芦笙音乐”作为主要的文化符号和载体。
而将芦笙音乐文化植入和贯穿城市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城市文化特色。
这充分说明民族地区城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建设理念。
关键词:芦笙文化;城市文化;音乐文化;建设理念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的雷山县地处贵州黔东南地区,它也被称为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还具有贵州十大风景名胜区之称。
雷山县有久负盛名的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郎德上寨、风景绝佳的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民俗浓郁的西江千户苗寨、休闲度假胜地巴拉河沿岸苗族乡村旅游村寨和独南苗寨、铜鼓舞发源地掌坳村、大塘乡的百年水上粮仓新桥村、令人惊艳的响水岩瀑布和高岩大峡谷、雷公坪点将台等景观。
其中西江千户苗寨被称为中国苗族第一寨,位于县境东北距离县城 36公里的雷公山麓,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连成片,蔚为壮观。
西江千户苗寨是认识和探究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之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重点。
雷山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四周分别与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三都水族自治县、丹寨县、凯里市接壤。
县以境内雷公山(黄阳山)得名,苗族人民把雷公坪和雷公山叫方和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
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并极具特色,苗族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古老传统,被誉为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舞蹈有锦鸡舞、古瓢舞、铜鼓舞、芦笙舞,有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游方歌等,独特的节日有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节(苗年)等民族节日。
贵州苗族芦笙词曲文化的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词曲文化的发展作者:李天予来源:《大观》2020年第10期摘要:芦笙是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机和传感器,能展示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节奏。
芦笙词曲是芦笙演奏的血脉,每句芦笙词曲都展现出雷山苗族生活的状态和情感,记载了苗族生活的点点滴滴,是芦笙演奏内容的灵魂。
芦笙词曲丰富,发展形式多样,文章就雷山苗族芦笙词曲的产生、种类、发展特征等加以研究分析。
关键词:芦笙词曲;芦笙;苗族一、芦笙词曲的产生芦笙词曲是雷山苗族人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的情感表现。
芦笙词是一种无曲(旋律)的民族音乐文化,是芦笙音乐表现的独有特点之一,由此语言是芦笙词的源头和组合体。
而芦笙曲是一种无词的音乐形式,靠芦笙音色、节奏等抒发苗族人的内心情感,两者都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苗族事物的反映,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雷山苗族人们经过了五次的迁徙而到青山秀水美丽的雷山定居,属于苗语支黔东方言,但在不同村寨的苗族人们有着不同的服饰、方言、习俗等差异,形成了丰富的芦笙词文化,是一种有词无曲的芦笙音乐内容演奏[1]。
几千年来,雷山苗族芦笙词在发展和传承方面,靠苗族先人的祖祖辈辈,以口语说唱方式,代代相传至今。
例如雷山“讨花带”芦笙词,苗话称之为“敢觉勒”,是苗话的谐音,汉字代替,同音,字义不同。
从雷山的丹江镇与桃江乡“讨花带”词汇和音调来看,丹江镇的“讨花带”苗话谐音词汇为“达甘木,达甘木,巴觉巴觉勒甘晓,巴劳巴劳恳吊闹,恳吊闹啊达甘木,达甘木啊达甘木,恳敢恳敢吊帮默,巴劳巴劳恳吊闹,恳吊闹啊达甘木,达甘木啊达甘木,巴劳巴劳达甘木,巴劳恳帮敢帮默”。
其词意为:“表姑娘,表姑娘,送根好花带,捆在芦笙上,捆了我好走。
”而桃江乡“讨花带”苗话谐音词汇为“威德威德巴觉刹,巴觉刹敢秀,恳吊闹机有。
恳敢一般默”。
其词意为:“拿根花带送我们,拿根好花带送我们,捆在我们芦笙上,捆好一起跳芦笙。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得知,名称相同,但两地的词汇、音调、涵义等存在差异和不同,这就是苗族村寨的方言和生活习俗所产生的结果。
值得借鉴!这所小学苗族芦笙进课堂了,98%学生表示欢迎!
值得借鉴!这所小学苗族芦笙进课堂了,98%学生表示欢迎!加勉乡中心小学学生:苗族小伙伴们,我们学校教苗族芦笙哦,你们学校有吗?2018年11月20日,贵州从江县加勉乡中心小学开展芦笙进课堂活动,吸引了该校多名学生到少年宫民族文化室报名。
有趣的芦笙教学受到孩子们的青睐。
据了解,从江县加勉乡位于月亮山腹地偏远小乡,全乡八千余人口有95%是苗族。
为不让本地民族文化失传。
“少数民族芦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勉乡将选派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教学授课,推动以苗族芦笙为代表的加勉乡苗族文化与周边乡镇学习、交流,让民族文化代代传。
活动当天,正值该校芦笙课开课的时间,该校韦仕君准时开门,开始认真辅导学生用芦笙的常识。
韦老师是该乡加模村的芦笙师傅,为开展好本校芦笙课,韦老师自愿报名担任芦笙课辅导教师。
韦老师在指导芦笙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苗族芦笙目前,该校98%的苗族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民俗文化活动,校园民俗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为了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学校每周均举行了芦笙文化活动进校园。
活动在清脆、嘹亮的芦笙歌中开始,芦笙歌师和芦笙舞蹈队向全校师生展示了悠扬芦笙歌与精美芦笙舞的美妙结合。
学生全身投入芦笙歌舞融合的热闹氛围,其乐融融。
该活动为该校创建生态课堂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学校里跳芦笙舞前几天,小编在公众号做了一个小小的投票调查“你会吹苗族芦笙吗?”得出的结果让小编非常意外。
不过可能是因为投票人数太少(98人),而却大多数都是我们公众号的铁杆粉丝吧,居然回答基本上都是会一点芦笙的。
但是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因为投票样本太小,可能很难反应现实情况。
据小编了解到,即便是在苗族芦笙文化非常丰富的黔东南地区,而且是一百多年前被叫做“生苗区”的苗族文化极好的地区,新生代不会芦笙的比比皆是。
小编有一个剑河同学,据了解,十多年前因为他们寨子已经无人吹芦笙,不参加芦笙会,已经被他们寨子所属的鼓社开除了资格。
高中苗族芦笙舞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舞蹈特点。
2. 学会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舞蹈特点。
2. 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教学难点:1. 芦笙舞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
2. 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准备:1. 苗族芦笙舞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芦笙舞音乐、舞蹈视频。
3. 芦笙舞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学生观看苗族芦笙舞视频,初步感受舞蹈的魅力。
二、学习芦笙舞基本动作1. 教师示范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如踩点、转身、摆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动作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三、练习芦笙舞节奏1. 学生跟随芦笙舞音乐进行节奏练习。
2.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节奏感,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总结1.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舞蹈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二、编排舞蹈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内容编排芦笙舞。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舞蹈编排,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三、排练1. 学生进行芦笙舞排练,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团队协作。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排练,纠正错误动作,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展示1. 学生进行芦笙舞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2. 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五、总结1. 学生分享排练心得,交流舞蹈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舞蹈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的能力。
3. 学生在舞蹈展示中的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