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赏析

合集下载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赏析《最后的山神》故事简介:讲述鄂伦春族一个61岁的老人孟金福,同时也是鄂伦春族最后的一个萨满,他在原始的山林间自由的过着原始而平静自足的生活。

但是,随着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砍伐和动物数量的减少,老人生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

可是,即使在山下安稳而舒适的定居点生活,老人却难以适应,最终回到山林。

恢复了自己向往却注定孤独的生活。

山上和山下,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鸿沟在渐渐加深,这一代人在不断地发展中远离了自己原来的家乡,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失去赖以身存的山林。

而失去了信仰的民族,靠消费自然资源来发展的民族,又该何去何从。

《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真实的再现了鄂伦春族老人孟金福和妻子的原始并且逐渐窘迫孤独的生活。

借此表达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信仰的问题。

这种与老百姓同一口气喘气,却又表达宏大的未来寓意的表达方式是典型的京派纪录片。

而纪录片的导演是孙曾田,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任摄影导演,这更是让这部电影打上了“京派”的金漆招牌。

另外,《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以时间结构来描写这位老人的故事。

由一年之暮----冬季开始。

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草木枯萎,满眼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仿佛也代表孟金福这个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个萨满现今的处境一般。

夏季,那青山绿水的生机勃勃的大兴安岭突兀的出现在画面中。

孟金福老人用桦树皮制作桦皮船的高超手艺仍在我脑海中深深印记着,但是,如解说员所说,曾经鄂伦春族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个个制作技艺高超。

而现在,会做桦树皮船的只有少数的几个老人了。

孟金福老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夏季去捕猎,去一无所获。

看似生机勃勃的夏季,其实正如山下大多数的鄂伦春人,他们生活在山下定居点,生活轻松快乐。

可是在这安逸的生活中,他们远离了自己原来的信仰。

慢慢的,又一个冬天来临。

画面中一个鄂伦春族老人去世了,画面又回到了苍白颓败。

最后,孟金福老人独自骑着他的代表萨满的神马,在一片枯树枯草环绕的雪地上,渐行渐远。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代码:JOUR1035课程名称: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WorldDocumentaries)学分数:2学分开设学期:春季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对中外影视纪录片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影视大致流派和风格,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理性的升华,学习专业的观览影视片和从不同角度赏析影片的方法。

参考学习电影大师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拟选用教材:自编钱锡生简历钱锡生,男,1962年生,1990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曾在苏州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十余年,参与创作多部获奖影视作品,如担任总制片组织制作的6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获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和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策划的电视纪录片《铸钟人》,获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

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

其撰写的《影视艺术概论》(第2作者),获“苏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当代影视学》,获第六届苏州新闻理论作品三等奖。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JOUR1035课程类别:授课对象:开课学期:每学年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石屹着,《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教学目的:优秀影视作品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

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同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荣,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支持并投身这一事业。

第一讲:影视纪录片经典作品概论课时:1周,3课时教学内容什么是优秀影视纪录片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2012年5月,以中华美食为切入点的人文类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登陆。

作品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而且在业内也掀起了一层不小的波浪。

由于该纪录片在制作手法、拍摄角度和叙事方式上,都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因此,部分人误以为该纪录片是由西方团队参与制作而成。

从这一现象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我们和西方人同居一个星球,但由于东西方地域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中西纪录片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基于此,笔者以人文类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审美趋向”和“传授关系”等角度,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并探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

一、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差异1.强调个体的表现方式从人类发展轨迹看,西方人类源于地中海区域(希腊、古罗马),这里依山傍海、土地稀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而,为了生存,居民不得不载着当地盛产的水果和大理石等“特产”远渡重洋,通过与亚欧大陆的居民进行海上贸易来获取粮食。

同时,由于天气的瞬息万变,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畏惧”转化成为了后来的“征服”。

而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孕育而生了。

这种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渗透到西方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极其注重展现个人情感、理念和态度的艺术特征。

譬如:在比利时于2005年出品的记录片《老鳄鱼与小雏鸡》中,在这部播出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菲利普·杜提尔及他的团队通过讲述一位比利时残疾老人退休后和一位年轻刚果女孩从相爱到结婚的故事,反映了忘年恋、欧洲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等多种社会现象。

又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出品的纪录片《篮球梦》中,导演斯蒂夫·詹姆斯为了反映部分美国少年对篮球、对NBA痴狂的现象,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跟踪拍摄生活在美国芝加哥旧城区的两个极富篮球天赋的少年威廉·盖茨和亚瑟·阿奇,讲述了两个美国少年为篮球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纪录片《轮回》赏析

纪录片《轮回》赏析

纪录片《轮回》赏析历时5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才成就了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纪录片《轮回》(Samsara),影片中纪录和捕捉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中震撼人心的画面,构成了一幅视觉之旅,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人生,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之旅。

本片是由美国着名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执导并拍摄完成的,他被认为是慢速摄影和大型场景电影的大师,曾凭借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Baraka)引发巨大反响,此次时隔20多年,罗恩·弗里克又一次带给人们惊喜,耗资400万美元完成了这部《轮回》。

片名“Samsara“来自藏语,大意是指生命流转循环,即汉语中轮回之意。

罗恩·弗里克用精彩绝伦的画面来诠释这一词义,运用哲理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叙述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正如他所说过的:“我准备从技术和哲学两方面角度,更加深入地钻研我最喜欢的主题:人类永恒的关系”。

一、镜头和画面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使时空变得连续有较好的完整性,完整的记录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令人感到真实感和亲切感。

在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航拍和俯拍,拍摄了壮观而动人心魄的火山喷发的画面、庞大的缅甸蒲甘寺庙群、荒芜的沙漠、繁华喧闹的都市等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灵魂上的震撼力。

而为了表现时间上的变化,导演在影片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定格动画摄影,把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浓缩为数秒的瞬间,这样使得时光有一种可视感,让人感觉生命的仓促和短暂,造成一种心理荡漾,使人更好地理解影片主题。

比如在拍摄土耳其内姆鲁特山国家公园、约旦佩特拉古城、纳米比亚卡曼斯科小镇和Naukluft国家公园等自然奇观,和都市夜景中的车流、地铁和街道上的人流、工厂内人们的工作等人类活动。

特写镜头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本片中的特写镜头大多运用在人物的眼神上,如拍摄平凡的女工、迟暮的老人、悲伤的艺伎、凝固的雕像等,无需什么动作,一个眼神足够震撼人心。

纪录片赏析——大国崛起

纪录片赏析——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大道行思2011042135 周宁静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历时3年、精心制作的大型政论纪录片《大国崛起》开播。

恢弘的气势、详实的史料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 通过深入的剖析和理性的梳理, 一帧帧画面把观众带进了500 年来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之中。

在审视历史的同时, 更激发了国人和平崛起、振兴中华的信心。

《大国崛起》打破了人们在教科书上熟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家的传统解读, 以一种新的视角拓展了观众的目光和思维。

2007 年英国广播公司在《大历史写作的新人文纪录片》这样评价《大国崛起》——中国电视人首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 也是中国人首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了引人入胜的片段外,情节、结构、细节、兴奋点、悬念等要素缺一不可。

《大国崛起》就在这些方面做到了。

在情节的构思和编排上,在长达12 集的篇幅中, 编导者通过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历史演变过程, 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这根主线, 既不拘泥于政治的纷争, 也不纠缠于战争的阴霾, 而是采用跳跃式的方法将一个个经济变革中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 在理性、生动地刻画历史人物的同时, 为观众寻找出一个个世界大国的发展脉象。

独特的视角让《大国崛起》的情节赋予了新意。

在第 5 集法国篇《激情岁月》中, 编导者将大量篇幅聚焦在一批思想家身上。

当镜头推向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保存库时, 解说词写道: 这个盒子里的珍贵收藏是两百多年前的一颗充满激情的心脏。

它的主人伏尔泰说:“我的心脏在这里, 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因为坚持不懈地批判宗教蒙昧主义, 伏尔泰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他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光亮, 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 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

解说辞无疑是专题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它的作用是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而不是画面的简单的重复。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分析--以《微观世界》《森林之歌》为例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分析--以《微观世界》《森林之歌》为例

摘要: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

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关键词:《微观世界》;《森林之歌》;叙事方式;细节刻画一、对这两部纪录片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微观世界》: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草丛中、树枝上、池塘里、泥缝间的小动物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蚱蜢停在草叶上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甘露,没想到螳螂已经挥舞着大刀悄悄靠近;毛毛虫蠕动着碧绿的身子在树枝上飞快地爬行,那种奇妙的动作真是见所未见……太阳升起来了,漫山遍野的野花吸引着一群蜜蜂,它们在花从中辛勤地劳作着,匆匆忙忙,谁也不肯休息一会。

之后按照由晴天到雨天、有白天到黑夜的这样一个顺序,讲述了发生在大自然微观世界中发生的故事。

《森林之歌》这部片子有11集,拍了四年,拍摄范围几乎包含了我国所有的主要林区,甚至有海南海底的红树林,不能不说是鸿篇巨制。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物种繁多,反映森林中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生活状态,应该是本片的基本目的。

11集片子除两集是“政论篇”即讲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之外,其余9集构成的“自然篇”完成了全景式描述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的任务。

二、比较二者叙事手法的异同(一)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与特点1.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他们共同的主题。

(1)弱肉强食。

无论是在《微观世界》中还是在《森林之歌》中,动植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默契的食物链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这生存的法则,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社会。

《微观世界》中的蜘蛛打败蚂蚱之后,蚂蚱便成了其的餐点;《森林之歌—绿色版图》集中东北虎对野猪的捕杀。

中外纪录片比较

中外纪录片比较

纪录片赏析法航447空难纪实,舌尖上的中国法航447空难纪实,讲述的是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班447在大西洋上空神秘消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法航447坠毁大西洋的谜底。

飞机当时遭遇极端天气,需要人工驾驶,副机长的技术不熟练,加上机组成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航班急速冲进大西洋,全机200多人无一生还。

整个纪录片画面一直在跳转,遇难者家属的叙述,遇难画面的模拟,调查者的推测,使得纪录片的极强,节奏感极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集中。

特写镜头的不断出现,让观众关注到了遇难时,遇难者的每一个细微的面部变化,使得观众更能投入到这一情景中,体会到遇难者的情感变化,增加对历史的感触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反响极好。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

海洋——纪录片赏析

海洋——纪录片赏析

《海洋》——纪录片赏析地球常常被称之为水球,是因为海洋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近地球表面积的71%。

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

这足以体现了海洋的重要性,《海洋》获得了法国恺撒奖最佳记录片奖,这部纪录片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奥德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

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海洋这部生态学纪录片延续了雅克·贝汉在《迁徙的鸟》一片中开创出来的诗意、唯美、形式感强烈的美学倾向。

影片虽也不像《海豚湾》那样有着极强的指示性和政治性。

但是和《迁徙的鸟》的纯粹的视觉上美感不同,雅克·贝汉在《海洋》除了展示了动物之美和自然之美,更多地展开了一种“故事性”的叙述,他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索让我们多了一分对经济发展和环保问题的惦念。

《海洋》这部纪录片上映之后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娱乐周刊》对其评价是:了不起的海底纪录片很多,但本片为何如此出色?原因在于:技术。

《纽约邮报》称《海洋》是一部感性的、振奋人的纪录片。

对于《海洋》倡导人类保护环境、爱护海洋的观念,日本观众反响极其强烈,日本的捕鱼业非常盛行,特别是捕鲸业,近年来世界环境组织一直倡导禁止捕杀鲸鱼,对日本的捕鲸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日本观众在看完本片之后很多人表示不能在对海洋生物肆意捕杀了,要爱护他们,对于本片,很多日本观众都表明自己被蔚蓝色海洋还有神奇的海洋生物所震撼。

雅克·贝汉在2006年观看到《自然》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之后把自己的这种理念更深深的植入了影片中,报告中指出,按照现在的开发速度,大部分海洋生物将在 2048年消失。

如今深海鱼类、金枪鱼、沙丁鱼等等通通都遭到威胁,90%的鲨鱼被捕杀。

中外纪录片比较

中外纪录片比较

中外记录片比较系别:政法传媒系班级:影编094:孙璐学号:200902313402大型电视记录片《敦煌》赏析------被遗忘的文明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

匈牙利,法国,日本,俄国等的探险队纷至沓来,揭开了这被遗忘文明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历史6年完成制作。

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

虎年春节假期,当各地电视台上演明星抢夺战,纷纷炮制自己的娱乐晚会争抢收视群体是,央视新闻频道却在晚间9点半的“黄金时段”播放了一部人文记录片《敦煌》。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10集得《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这部底蕴深刻,内涵厚重的纪录片让热闹的春节电视荧幕上多了一份文化与历史的重量,也让人们通过影像感知着敦煌这一民族文化宝库。

这样的题目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比方奇情的,比方悲叹的。

就仿佛在片中无法回避而再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引用的那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然而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而是在轻轻一点之后,用一种更带欣赏的、浸入的方式,“展示”敦煌。

虽然十集内容间,出现了无数位研究者、批评家,或者是再现的历史人物,但是这一部敦煌的气质,在片中出现的一位敦煌研究院的雕塑家身上,表达得最为深切,这就是淡定。

全片不急不缓,在节奏和速度上,以臻于成熟的控制力,铺陈故事,串联所有关于敦煌这个地方,以及这个主题之下的全部历史与经验。

总共10集,每集从一个不同切入点入手,全方位的记录并且展示了敦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其令人称叹的艺术造诣。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获得文书,此后,法国伯希和、日本橘瑞超、俄国奥登堡等探险队纷至沓来……中国学者虽然姗姗来迟,但终于展开了对敦煌文书的拯救,1909年,由于罗振玉等人的奔波呼吁,清政府命人将剩余的敦煌文书运送北京,但这些文书仍旧面临着一场浩劫……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纪录片鉴赏

纪录片鉴赏

《大国崛起》观后感—日本姓名:专业班级:学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2.4.16《大国崛起》观后感—百年维新日本!!!这个曾经带给我们民族无尽灾难的国家深深被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因为这种痛已经渗入到我们骨子里,让我们世世代代都牢牢记住。

但是如今当日本的经济迅速腾飞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时候,他让我们国人都不得不刮目相看。

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关于日本的《大国崛起》的纪录片时,我才明白日本的成长史,才知道它今天的强大源于一个世纪前那场伟大的变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

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就我所知,这是由当时两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首先,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以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变法强国,它并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反而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使其继续对中国统治,即不得民心。

其次,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颁发诏书发布变法法令,只起到了一时的作用,维新派并没有掌握国家的权力,因此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打败,并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变法人员被逮捕。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海豚湾》纪录片赏析

《海豚湾》纪录片赏析

《海豚湾》纪录片赏析《海豚湾》是一部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由路易·西霍尤斯执导,里克·奥巴瑞主演,该片记录了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每年捕杀海豚的经过。

影片于 2009年7月31日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在着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的带领下,一群动物保护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走进了这一海湾,深入现场,记录下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杀的血腥场面。

理查德·奥巴瑞大概还是世界顶级的海豚驯养专家,他说他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海豚的训练事业却毅然决然的用了35年的时间去毁灭它。

他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海豚这种可爱聪明的生物,但庞大的利益却也造就了更多对这种生物的屠杀。

这是看完《海豚湾》后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基本了解,下面我将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结构、人物、场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纪录片向想要表达的主题来看,影片通对日本人残忍捕杀太地地区的海豚的讲述批判日本捕杀海豚的罪恶,表达了对这种残忍行为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唤起人类的怜悯之心,希望国际对日本捕杀海豚的行为作出惩处决定并呼吁重视保护海豚。

从记录片讲述故事的结构来看,《海豚湾》整个影片的主线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导演路易·西霍尤斯及他的朋友们发现海豚湾的惨况,搜集证据并揭露事实的过程。

中间插入惨况加剧的原因——电视节目《海豚的故事》开创了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导致大量海豚被捕获——等一系列镜头。

还插入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场景、验证海豚肉是有毒的过程等一系列镜头。

这些镜头给予《海豚湾》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框架。

总的来说,《海豚湾》是以几组叙事段落拼凑而成的,这些叙事段落并不是松散的,而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比如正片的第一个段落讲述里克·欧拜瑞向导演及朋友们揭露日本太地町一个海湾的海豚大屠杀,这就为接下来的段落中他们调查事实、搜集证据、揭露事实等一系列事件做了铺垫。

而起初有关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段落则为后来导演闯入会议拆穿森下助二的谎言做了铺垫。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2012年5月,以中华美食为切入点的人文类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登陆。

作品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而且在业内也掀起了一层不小的波浪。

由于该纪录片在制作手法、拍摄角度和叙事方式上,都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因此,部分人误以为该纪录片是由西方团队参与制作而成。

从这一现象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我们和西方人同居一个星球,但由于东西方地域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中西纪录片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基于此,笔者以人文类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审美趋向”和“传授关系”等角度,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并探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

一、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差异1.强调个体的表现方式从人类发展轨迹看,西方人类源于地中海区域(希腊、古罗马),这里依山傍海、土地稀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而,为了生存,居民不得不载着当地盛产的水果和大理石等“特产”远渡重洋,通过与亚欧大陆的居民进行海上贸易来获取粮食。

同时,由于天气的瞬息万变,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畏惧”转化成为了后来的“征服”。

而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孕育而生了。

这种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渗透到西方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极其注重展现个人情感、理念和态度的艺术特征。

譬如:在比利时于2005年出品的记录片《老鳄鱼与小雏鸡》中,在这部播出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菲利普·杜提尔及他的团队通过讲述一位比利时残疾老人退休后和一位年轻刚果女孩从相爱到结婚的故事,反映了忘年恋、欧洲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等多种社会现象。

又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出品的纪录片《篮球梦》中,导演斯蒂夫·詹姆斯为了反映部分美国少年对篮球、对NBA痴狂的现象,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跟踪拍摄生活在美国芝加哥旧城区的两个极富篮球天赋的少年威廉·盖茨和亚瑟·阿奇,讲述了两个美国少年为篮球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第七章中外纪录片鉴赏

第七章中外纪录片鉴赏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影舞 时空
【思考】 1、纪彔片《迁徙癿鸟》癿主题是什举?如何理觋该片中癿天人合一和人文主丿精神。 2、谈谈《迁徙癿鸟》中癿拍摄技巧和音乐运用。 【延伸欣赏】 《微观世界》、《帝企鹅日记》、《动物世界》和《喜马拉雅》。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二、《海豚湾》 【电影资料】 中文名称:海豚湾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镜语分析】 (一)画面癿清晰、完美不逼真癿效果震撼着 我们癿心灵。 (二)配乐不同期声癿巧妙运用。 (三)全景和特写拍摄技巧癿衔接。 (四)蒙太奇癿运用。
影舞 时空
总乀,《迁徙癿鸟》显示出唯美空灵通透癿意境美,美在音乐,美在画面,美在候鸟本身癿色彩和优雅舒缓 癿飞行,也美在记彔癿真实!观众通过美癿享受感受到向上癿力量,感受到对生命癿尊重和对人性欲望膨胀 癿反思。可以说,这部纪彔片传递出寻梦人癿自由追求不回归者癿约定守候癿人文情怀。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内容分析】人性癿残忇不自由癿较量 兲键词:《海豚湾》 主题 叙事结构 人性
影舞 时空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影舞 时空
(一)主题分析。巨大癿经济利益掩盖了个中谬误,荒诞扭曲癿民族自豪感导向了错误行为。 (二)叙事结构癿因果性。《海豚湾》整个影片癿主线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导演路易•西霍尤斯及他癿朊 友们发现海豚湾癿惨况,搜集证据幵揭露事实癿过程。为了充分展示人性癿残忇不贪婪,影片又廹辟 了很多支线,主从结合,形成严密框架。 (三)叙事策略癿运用。 (四)西斱英雄主丿情结癿彰显。这也是个人英雄主丿中以个人渺小力量抗衡罪恶黑势力癿典型缩影, 正丿必胜,正丿必将战胜邪恶。
【导演简介】 路易•皮斯霍斯,美国著名癿摄影师和纪彔片导演,1957年生亍美国癿爱荷华州,1980年,年仅23岁癿皮斯霍 斯就获得了诸多一流癿摄影奖项,乀后便就职亍《国家地理》杂忈,幵成为《国家地理》杂忈社第一个受雇期 超过十年癿摄影师。他同时还是一名潜水员,热衷水下拍摄。他亍2009年导演癿第一部纪彔片《海豚湾》, 描述了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癿行为,该片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多项纪彔片大奖。

纪录片《超码的我》赏析

纪录片《超码的我》赏析

纪录片《超码的我》赏析《超码的我》是由一个叫摩根・斯普尔洛克的美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美国式纪录片。

影片的开头是以一群小孩子的欢乐的歌声切入主题的。

孩子在影片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名人的名言是用来警示我们这个主题的重要和引出下题。

首先说国家的最值都有那些,引出了肥胖的问题,随后很自然的转入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家乡中的麦当劳。

画面里面动画和真实的画面相结合,让生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部纪录片看下来,也对它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超码的我》在主题的选择上,很贴近生活,日常发生的生活,让人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不是也会出现某种问题。

另外,这个问题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意见,在影片中,没有叙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选择让人们展现自己不同的观点。

这样看来,你就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赞同的观点。

其次《超码的我》的内容以他从2003年2月起连续30日只进食麦当劳食品的情况,显示经常进食麦当劳食品对生理及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开始时,史柏路克的健康水平为中上,接着他连续30日三餐均进食麦当劳食品,并且规定一定要同意服务员诱请将套餐“加大码”(Super size)。

30日后,他的体重增加了25磅(11.34公斤),医生检查他有忧郁症和肝脏衰竭的迹象。

此纪录片拍摄完成后,史柏路克花费14个月的时间才回复至原来的体重(185磅,83.916公斤)。

它通过近乎现场取证的方式获得足够的证据,倡导人们对麦当劳等快餐食品消费进行抵制。

从拍摄技巧来看,在和女友对话,和医生的对话,专家的采访,一般是采用单个镜头,也就是镜头中只出现了女友、医生和专家,这是一种亲切的表现方法。

和路人交谈的访问,在第三方的角度去拍摄,客观的展现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镜头的切换很有技术技巧。

声音方面记录片采用了同期声来记录他实验中的发生的一切,很真实的表现,让观众会相信,或者说,确定那些是真。

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可以说这个片子的画面感很强,多次采用同物的转接。

对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赏析

对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赏析

《新丝绸之路》赏析《新丝绸之路》拍摄历时两年,摄影组深入丝绸之路,在西域沙漠和绿洲间寻找拍摄遗落的东西方经济文化等文明元素交融的痕迹。

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拍摄研究外国探险家挖掘、切割的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的文物。

摄制组在资料房堆了半屋子的带子中,在总共拍摄了1000多盘的素材带中,筛选、缝合与加工成包括序片在内的【生与死的楼兰】【吐鲁番的记忆】【草原石头祭】【一个人的龟玆】【和田寻宝】【敦煌生命】【青海之路】【探访黑水城】【十字路口上的喀什】【永远的长安】十一集独立成章的《新丝绸之路》大型纪录片。

是继去年《故宫》后,央视又一大手笔的纪录片制作。

虽然此次,CCTV与NHK仍是合作,但他们的合作方式是同一命题、分别拍摄、各自制作,最终完成的是CCTV 与NHK两个版本。

抛开NHK版本不说,单说CCTV的《新丝绸之路》绝对是最近几年内我国纪录片制作中的优秀作品。

下面就从《新丝绸之路》内容选取,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乐运用等不同角度来赏析评价。

(一)超然客观的领取内容上,这次的拍摄不是26年前《丝绸之路》那样对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了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记录和扩展,每集各自成章。

从罗布泊深处神秘的小河墓地、保存完好的4000年楼兰美女干尸、吐鲁番关于壁画的记忆,和田宝石的探寻,全世界仅存的一颗释迦牟尼真骨舍利、草原道上的石刻鹿文,黄金面具等一大批的珍贵文物,来反应这条横贯亚洲腹地、叶脉渗透当时世界各地的文明之路的历史,继而揭开古东方、古世界文明的一角。

本片所呈现的内容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许多观点来自被广泛认可的学术的支持。

另外,片中还大量介绍了近现代的一批西方探险家,因为想要拍片、想要引出某些题材和内容不得不这样做,西方探险家们从传说、历史和接触的文化发现了丝绸之路这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西方人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比较分析--以《微观世界》、《森林之歌》为例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比较分析--以《微观世界》、《森林之歌》为例


叙述、 叙事 、 故事和细 节等概念 的
界 定 从叙 事学 的角度 看 “ 事 即故事 , 叙 故 事 即叙 事 ,故 事有 不 同 的叙 述 方法 ” 、 …
指 形 象 的细 节 ,是 一 个 真 实 中视 觉 “ 事 是 对 事 件 序 列 进 行 叙 述 之 意 ”2 叙 1 ] 学 者 认 为 “ 录 片 形 象 的 具 体 描 写 , 。有 纪 它通 常 通 过 特 写 镜 头 来 来 实 现 , 一 个 就 如 方式 ” 故 事 化 是 纪 录 片 的一 种 叙 述 方 式 , 种) 南孳 0年 2 总 8 1 期 期
CH NB … A U 0
创 作 者 的 主 观 想 法 , 会 影 响纪 录 片 的 叙 事 模 式 。 中 国人 习 带 领 猴 群 迁 徙 到 温 度 高 的 山 下 , 都 甲板 一 直 跟 着 , 到 小 猴 冻 直 惯 小 说 或 电影 要 有 发 生 、 展 、 潮 和 结 局 , 果 只 有 最 精 彩 死。画面最后是开头 的一 幕 , 发 高 如 只是端坐树枝 的猴王换成 了八
刻画上有所异同。

动作 、 神态 、 声音 和事 实展 现 , 甚至
是 环 境 和 物件 , 不 同 类 型 的 纪 录 片
细节刻画 的侧重点不同。 纪录 片创 《 作论纲》 中认为 .纪录片 中 , “ 细节有
两 个 含 义 , 个 是 指 事 实 的细 节 , 一 是 事 实 发 展 中 的 一 个 具体 的 、 动 的 、 生 真 实 的、 小 的 生活 面 貌 。另一 个 是 细
楚 明 白地 叙 述 整 个 事 件 , 者 没 有 明 确 的 主 题 , 没 有 结 局 。 纠 集 其 他 公 猴 抢 夺 王 位 为 最精 彩 的 部 分 , 完 整 的 王 朝 更迭 或 也 是 这 种 创 作 观 念 是 要 给 受众 留 有 空 白 , 憾 感 中产 生 更 丰 富 的 的 故 事 。片子 以此 吸 引观 众 , 缺 制造 矛盾 冲 突 , 补 自然 类 纪录 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据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政论.时事报道片.历史.传记.生活.人文地理片.舞台和专题系列。

政论纪录片除了要求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它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道纪录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传记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生活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

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舞台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

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

第一次真正喜欢上纪录片是通过央视拍摄的一部以高考为题材的纪录片。

该片一以几个孩子的高考历程为线索,真实的反应了考生们的生活。

从中折射出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现实。

那时的自己刚经历完高考,因此有了很深的感触,自此爱上了纪录片这种题材。

过去的几年里有一部纪录片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传遍全球----舌尖上的中国。

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大自然慷慨的给予人类丰富的原材料,我们要取之有度与自然和谐相处。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
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

《舌尖上的中国》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9] 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

导演用不凡的拍摄技巧引领我们进入了昆虫的世界。

出乎意料本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

竟成为壮丽的奇观。

本片获得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

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

这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隐藏着星球般巨大的世界。

茂草变成了森林。

小石头变得像高山。

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

微观下的虫子世界,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的震撼,还有自然界无法向人类诉说的道理。

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

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

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须先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

出乎意料,在这里,平时令人“恐怖”的虫子们展现出了另一种不一样的美。

当你近距离仔细察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原来毛毛虫的毛原来这么光滑;相互依偎的蜗牛温馨得赚人眼泪;勤奋的屎壳郎每天都在认真对付着他们的粪球;蜘蛛会在水下用一个小气泡作为自己的餐厅;天牛就像公牛一样在互相较劲。

原来每只虫子都不曾闲着,浪费光阴。

微观下的虫子世界,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的震撼,还有自然界无法向人类诉说的道理。

《故宫》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经历传奇的珍贵文物,讲述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在这几次课的学习中,通过纪录片我了解了游戏产品从想法到产出的过程,领略了祖国各地的美食,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深深震撼。

探索了有趣而生机勃勃的昆虫世界,让我以后更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了解了故宫几百年来的变迁兴衰,知晓了更多历史细节,从中收获了生活的智慧。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纪录片的理解,它不只是艺术品。

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历史流传后世,通过它反映社会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它还能深入大自然深处向我们展示宇宙的奥秘。

当然我也懂得制作一部纪录片所要付出的心血和艰辛。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自己对纪录片的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