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教案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再到遭遇挫折的过程。
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以及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和不足;2.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2.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3.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呈现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掌握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搜集相关史料,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对比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思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89年东欧事变发生后,“华约”解体。
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
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经互会__”。
斯大林按照__苏联模式__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__友好同盟互助条约__,加强了__社会主义阵营__的力量。
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__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__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__根本上突破__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等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设问: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的同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为此,它们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组讨论思考回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东欧,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并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在亚洲,苏联与中国建交,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多媒体展示赫鲁晓夫的人物简介,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赫鲁晓夫改革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表现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农业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等;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
教师过渡: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莫斯科发生政变,赫鲁晓夫被免职,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
教材通过介绍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认识不足,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掌握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独立了解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传递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和挫折的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史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發展与挫折。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8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地图、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介绍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东欧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改革的重要性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课件、资料,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苏联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18课,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挫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展开,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挫折,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掌握,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过程和挫折的原因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等方面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
2.难点: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的基本内容。
2.史料分析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相关的史料和图片。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教材通过详细阐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教材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的起源、苏联模式、东欧剧变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所经历的挫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存在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
2.难点:分析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比较法:比较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的发展和挫折。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挫折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的挫折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概念,引出本课的主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质教案
重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
难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
学
内
容
新课
导入
导入(图片式导入)展示图片:毛泽东访问苏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访问苏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A.更改国名B.改变领导人
C.改变执政党D.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3.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能快速找到想要查找的内容,如输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12月解体”两个关键词,能找到最贴切的国家是(B)
A.捷克斯洛伐克B.苏联C.匈牙利D.罗马尼亚
教材图
片分析
赫鲁晓夫(1894-1971):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上台执政,他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
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2.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板块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2.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如何?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开展与挫折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
2.通过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和剧变原因,形成一定的历史分析归纳才能。
3.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八一九〞事件难点:苏联的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百年百事?有关苏联解体的片段,组织学生观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到苏联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但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解体的?为什么会解体?它的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考虑?这是我们要通过今天这节课来学习和理解的。
1. 自读教材2. 结合学生用书预习局部,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上标注清楚。
探究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考虑问题:冷战形成后,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什么组织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展经济上的援助,并把东欧各国的经济纳入苏联方案经济轨道?学生考虑,老师归纳:苏联同东欧各国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老师提问:东欧各国共产党有自主权吗?老师归纳: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苏联形式对这些国家进展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多媒体展示?中国开国大典?图片,播放国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师生共同考虑:中苏双方建立友好关系,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归纳: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探究二:苏联的开展与改革老师讲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中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他着手在苏联的政治、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掌握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搜集相关史料,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对比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思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89年东欧事变发生后,“华约”解体。
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
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经互会__”。
斯大林按照__苏联模式__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__友好同盟互助条约__,加强了__社会主义阵营__的力量。
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__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__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__根本上突破__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020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教学课件18.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新课探究
思考
说一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
1.
2
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 革与东欧剧变(重难点)。
3
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 发展的启示(重难点)。
4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07-
18
新课探究
亚洲六国: 中国、 老挝、越 南、朝鲜、 蒙古、柬 埔寨
社会主义 阵营
07-
东1欧8 八国: 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波兰、
新课探究
东欧剧变中的主要国家:
推倒柏林墙
①波兰 ②民主德国 ③罗马尼亚 ④匈牙利 ⑤捷克斯洛伐克 ⑥保加利亚 ⑦阿尔巴尼亚 ⑧南斯拉夫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新课探究
1.原因: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
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 实行政治多元化。
经互会旗帜
经互会成立25周年邮票
新课探究
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1950年,中苏缔 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掀起了学 习苏联的热潮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 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 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 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 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 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 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 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 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 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许?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
(2)全方位内部改造。
(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①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赫鲁晓夫改革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
这些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
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改革
①经济上:“新政策”。
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2)评价: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图解改革】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在1985年4月23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战略”时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
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
”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与以往的计划相似,目标仍很宏伟,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
设问: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戈尔巴乔夫为什么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提示:坚持计划经济,坚信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加大对居民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力度,没有促进民用工业的发展,日用消费品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剧变的实质。
材料展示: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起了推动作用。
设问1:结合教材和材料,从多个方面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历史原因: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
各国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影响: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设问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归纳总结:(1)剧变的原因。
(2)剧变的表现。
(3)剧变的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8.19”事件和苏联解体的过程。
材料展示:伴随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动荡。
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
1991年,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加盟共和国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提示: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影响;政治思想改革错误,反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执政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党对自身建设的领导,全面落实从严治党。
归纳总结:(1)苏联解体: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2)解体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直接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
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偏差;苏联共产党自身的原因;经济方面的错误;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等。
【图解演变】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三、课堂总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
实践证明:立足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感觉来说比较遥远,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
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当地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是因为什么?通过启发讨
论,学生比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更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