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修辞方式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玄珠。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
《谢灵运传论》
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就 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
《荀子·劝学》
12
借代-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18
并提-举例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小学;惑之不解,或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否焉,大遗。
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人且吉,祥先见;
《论衡·订鬼》 人且凶,妖先见。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古文常见修辞

古文常见修辞

一、古文常见修辞1.比喻,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也叫譬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显地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喻词常用“如、若、似”等。

如“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冻的脂膏一样)。

把比喻的事物和所说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叫暗喻。

它常用判断句形式来表示。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叫借喻。

如“朽木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朽木指不可教育的人)。

博喻,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博喻。

《劝学》中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就形成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读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博喻中比喻句的数量不固定,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更多,方可称之为博喻。

2.互文,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的修辞手法。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关的别的事物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都安闲自在,快快活活。

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事物)。

“金.就砺则利”(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和小孩儿磨过就锋利了)。

“朱门....的食物多得都变臭了,路边却有冻饿而死的人.。

“朱门”是房..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屋的一部分,“骨”是人体的一部分,以部分代整体)。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英雄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刘备..已经..已平”(天下已经安定,战争..才逃到这里来。

以地名代刘备,因刘备曾任豫州牧)。

“天下已定,金革平息。

以具体代抽象)。

“听事..前面仅仅能够容一匹马转身。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 蠹》)——黄帝代善治国者。 •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杨得意 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故以代推荐者;钟 子期善知音,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他就说: “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他就说:“洋洋 乎流水”,于是以钟子期代知音者。杨意、钟 期则是因为骈文为四六文,为不破例而硬给简 掉了一个字。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返回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岳阳楼 记》) •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 表》)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 峡》)
返回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 师表》)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 月》)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用泛称代特称 •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 传》) • 用工具代本体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 鸿门 宴》)
用部分代全体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王风· 采葛》) •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 “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 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 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 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 之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

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宋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 1.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例如:●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04古汉语修辞

04古汉语修辞

语法修辞——连及
“连及”是指两个相关的词连用在一起, 本来说甲而连说到乙,意仍在表现甲。 连及有“类连”和“反连”两类。“类 连”常是将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名词连用在一 起。如:“江汉”“鱼鸟”之类。“反连” 指将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或副词连用在一起。 如:“得失”“成败”之类。“反连”,即 词汇学上所说“偏义复词”。
2、对某些分承句的拆分,不能只看词 序,还必须参考有关史料: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周)市 救魏。《汉书· 魏豹传》 有人将“齐、楚遣项它、田巴”拆分 为“齐遣项它、楚遣田巴”。以为项它 是齐国人、田巴是楚国人。而其实, 《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唐· 司马贞索隐: “项它,楚将;田巴,齐将也。”这种 拆分错误的原因,在于不参看有关史料, 而只依据词序来拆分。
3、如果两个并列关系的词语中间有连词, 拆分时要把连词去掉: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赏。诸葛亮《前出师表》 该句应拆分为: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
音韵修辞
古诗文中属音韵性质的修辞现象,包括虚词连 用、重言、复重等语言现象
音韵修辞——虚词连用
古诗文中常可见到一些虚词以一定形式连 用在一起,构成一定音律、节奏感。对文章 辞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虚词连用可分为同一虚词在文中连用与同 一句中的虚词连用。 前者如:行者、牵者、涉者、翘者、顾者、 鸣者……莫有同焉”。(韩愈《画记》)。 后者如:“情动于衷……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
音韵修辞——重言
语法修辞——共用
“共用”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成 分共用一词。这种“共用”可使语句结 构紧凑,有一气贯穿之效。 如: 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 禹以贪位之意。 全句共用谓语”伤”。
语法修辞——变序(倒置)

通论古汉语的修辞

通论古汉语的修辞
3)避冒犯 ——用特定的尊称或谦敬词 如:陛下、殿下、阁下、执事、左右 不佞、不肖 ——婉言 如:明主不晓、陛下富于春秋、非所闻也、 非某之所敢知
4)外交辞令 ——礼貌语言并不一定全是委婉语,但委婉 6
• 互文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
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 句有意识的分成两个(极少的也有三个)形 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 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 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1
• 引经 东汉以后,有割裂拼凑的倾向
王勃《滕王阁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指“杨得意”, “钟期”指“钟子期”
古汉语的修辞 2
丘迟《与陈伯之书》: “朱鲔喋血於友于, 张绣剚刃於爱子。”
——《尚书·君陈》:“惟孝友 于
兄弟。”
古汉语的修辞 3
• 委婉 1)避粗俗 《汉书·玄成传》:“即阳为病狂,
卧 便利。”
2)避忌讳 讳言病:“采薪之忧”、“有所郄
古汉语的修辞 4
讳言死:“山陵崩”、“晏驾”、 “填沟壑”
讳言天子逃亡:“天子蒙尘于外” 讳言母亲改嫁:“舅夺母志” 讳言离散:“圆果”、“竖笠”
古汉语的修辞 5
古汉语的修辞 9
——一般是一、三相承,二、四相承 《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 《水经注》:“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也有一、四相承,二、三相承 《汉书·魏豹传》:“齐、楚遗项它、田
巴将兵随市救魏。”
古汉语的修辞 10
《汉书·高帝纪》:“掾、主吏萧何、曹 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 帅沛子弟,恐不听。’”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时的关隘。 巴楚山水。 巴楚山水。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来到船上。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平仄、押韵的需要, 一种特殊的意境,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 常 语 序
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楚 之谓也。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不积, 不博。
《荀子·天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之而成色。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 ﹏ ﹏ ﹏ ﹏ 的方针 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 ﹏ ﹏ ﹏ 的方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LOGO
通论之
古汉语修辞
LOGO
一、概述 1、修辞的含义 2、学习修辞的原因
LOGO
1、修辞的含义 修辞立其诚 (周易 乾卦)
LOGO
2、为什么学习修辞?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寡君之愿也。
LOGO
二、古汉语修辞方式 稽古 引经 代称 倒置 隐喻 委婉 夸饰 互文 省略 并提
LOGO
1、稽古 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 论点。此手法古文颇为常见,可 分为明的稽古和暗的稽古。
LOGO
明的稽古: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利斯竭 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 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暗的稽古: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孔 融 荐祢衡表)
LOGO
2、引经 指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即引经据 典。 引经与稽古的主要区别: 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 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2)稽古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LOGO
5、隐喻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执堰蜓而 嘲龟龙,不亦病乎?(扬雄 解嘲 ) 当塗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扬雄 解嘲)
LOGO
6、委婉 1)避冒犯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 表)
LOGO
2)外交辞令 寡君使群臣为鲁魏请,曰:“无 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 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 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 ,摄官承乏。(齐晋鞍之战 韩 厥对齐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 之事)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翳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宫 之奇谏假道)

古汉语修辞4

古汉语修辞4

5、倒置
• 倒置就是为了满足声 律对仗等要求,故意 颠倒某些词序的修辞 方式。倒置是无条件 的,是任意的,是违 背语言规律的。是一 种不应肯定的修辞方 式。
• 1、历观文苑,泛览辞 林,未尝不心游目想, 移晷忘倦。 • 2、使人意夺神骇,心 折骨惊。 • 3、谚所谓室于怒,市 于色者,楚之谓也。 • 4、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 3、串对(流水对) • 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 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 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 •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 泽东《和郭沫若同志》)。 • 说的是金猴操起它的千钧棒,把天地间的 妖魔鬼怪打得个落花流水。 形容我党领导 的斗争会想孙悟空那样,除恶扬善,最后 天下一定会太平。
• 2、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 还有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 ①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曹植《杂诗》) • 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木兰诗》)
顶真
• 以上一句结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 衔接,这种修辞方式叫顶真,或称作“联珠、蝉联、顶针” 等。例如: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孟子.离娄上》 •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 《管子· 权修》 •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 乡轻家。 • 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泄,故见乎词。 •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互文-2
•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 • 6、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南北。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婉曲
• 婉曲就是不直接说出自 1、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己的意思,而是采用委 • 2、百岁之后,归于其 婉曲折的说法含蓄婉转 居。 的表达方式,叫婉曲。 • 3、臣辱戎士,敢告不 敏,摄官承乏。 • 婉曲往往是为了避讳和 交际的需要。如为了避 • 4、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粗俗、避忌讳或避冒犯 等。在一些交际场合, 也要采用一些委婉的说 法来表示一定的交际礼 貌。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一)稽古《文心雕龙·事类》谈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就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代。

“引用”可分为三种: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如《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

详下。

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

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

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代称者实际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种直接代替,如“乘奔御风”中的“奔”,与被代称者“马”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

如说“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2.以部分代全体。

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商鞅因景监见,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以下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代可分为十余类,重要者如下: (一)以特征或标记代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 源记》)

(二)以官名、地名代人 。 白起为秦将,北抗马服。(《史记·项羽本纪》
) (三)以职业、劳动代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

(四)以人或事物的属性代人或事物。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一、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 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 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 情。《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 类。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 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 体的是暗引。

暗引: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割裂
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只取用 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割裂。割裂可 以看作是用典的一种特殊情况。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是指在 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 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 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 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当句互文: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如梦令》)
(五)以数量代人或事物 (1)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扬雄《解 嘲》) (2)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汉书 ·高帝纪》)

(六)以人名或地名代事物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2)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杜甫《自就 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陆 游《花时遍游诸家花园》)
(七)以部分代整体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 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 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八)以材料代事物 (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九)以具体代抽象 (1)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 岳阳楼》) )

其次,由于任意割裂,随便拼凑,导致了一 大批畸形词语的产生,比如把原本是意义完 整的词语强行分割,把意义毫不相干的词生 硬组合在一起,结果造出一些奇形怪状的词 语来。
《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意思 是说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必定对兄弟友爱。 后人截取其中“友于”二字来指代兄弟。

二、互文
例如《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后人截取其中的“微管”二字, 用来指代管仲或像管仲一样的功业,六朝时 文人经常用这个词颂扬功勋卓著的大臣,一 时成为套语。如《宋书·谢灵运传》:“但 谢玄勋参微管,宜宥及后世。”

割裂的基本特征
首先,割裂的方式是随意的,几乎无章法可循。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外,有时还在两个句子之 间相互截取替代,比如截取下句的一部分来表示上 句话中某一部分的意思,《诗经·大雅·行苇》: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亲近的兄弟,不要疏 远而都应该亲密相处。戚戚:亲近。具:同俱。尔 :通迩,亲近。)后人截取下句的“具尔”来指代 上句的“兄弟”,如晋陆机《叹逝赋》:“痛灵根 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灵根:灵木之根,比 喻祖先,这里指父亲。哀痛父亲过早去世,悲愤很 多兄弟早亡。)

同类连及: (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
南飞》) (2)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宜耳目之 观。(李渔《芙蕖》) 反类连及: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 表》)

五、委婉
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 的话暗示出来,叫做委婉。
1、避粗俗: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岳阳楼记》) 比较复杂的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 甫《客至》)

三、合叙
合叙,又名合说、并提或分承。是指在形 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 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 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
1、 对于古书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截取其 中的一部分,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另一部分的意 思。例如: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其 四) “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对古书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截取其 中的一部分,表示的是整个句子的意思。
壁之战》)

2、避忌讳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事有不可知 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 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 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 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 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史记集解》应劭曰:“天子当晨起早作,如方 崩殒,故称晏驾。”韦昭驾而晚出。”

3、避冒犯(谦敬)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司马迁《报 任安书》)
古人很讲究谦敬,所以人称代词的礼貌替代形式在 古书中十分普遍,比如对人不用第二人称代词,而 是使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 、“陛下”等替代形式;对自己则尽量不用第一人 称代词,而是使用“仆”、“愚”、“妾”、“小 人”、“下走”、“下臣”、“不榖”、“寡人” 等替代形式。另外,使用“请”、“幸”、“谨” 、“敬”、“惠”、“辱”等表敬副词来表示对对 方所作所为的尊敬,使用“窃”、“忝”、“猥” 、“伏”等表谦副词表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贬斥, 也是古人委婉修辞的常见方式。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 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3)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汉书·魏 豹传》)
并提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 易使人产生误解,所以后来这种修辞手法较 少使用了。

《史记·孝景本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 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左车为安阳侯。”
《汉书·景帝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 为列侯。”

四、连及
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 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这就叫连及。连及 可分为同类连及和反类连及两类。同类连及 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关或同一 类别;反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 属于相对或相反的类别。
连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音节的匀称而以词足 句。

4、外交辞令: 例如在《鞌之战》中,韩厥追上齐侯的战
车以后,对齐侯说:“寡君使群臣为鲁卫 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 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六、借代(代称)
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同 它有密切关系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 替它,叫借代。
用典的作用,一是用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 和思想指导,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是使 语言典雅精炼,富于表现力。

明引:
(1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 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2)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
。(王昌龄《出塞》) (2)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对句互文: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
诗集·木兰诗》)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例如《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 来其苏。”意思是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 来了,我们可会获得重生。后人截取“来 苏”二字,表示敌国的民众盼望本国君主 前去解放他们。如晋刘琨《劝进表》:“ 四海望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3、对古书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截取其 中的一部分,截取的这一部分既不表示另一 部分的意思,也不表示整个句子或词组的意 思,而是表示另外经过变化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