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历史故事》集萃之十八条扁担起义
朱德的扁担主要内容
朱德的扁担主要内容朱德的扁担。
朱德,原名朱德全,字彦周,号涵亭,浙江绍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军事理论家。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尊称为“人民的老朱”。
朱德的扁担,是人们对朱德的一种称呼,它源于朱德在长征途中所扛的那根扁担。
扁担是一种古老的农具,用于挑担运输物品。
在长征途中,朱德作为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带领着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根扁担成为了他的象征,也成为了人们对他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印象。
朱德的扁担不仅仅是一根农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象征着朱德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决心。
朱德在长征途中,扛着扁担,走过了艰险险阻,面对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革命的道路上,为了最终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愿意付出一切。
朱德的扁担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地为了理想和信念奋斗。
朱德的扁担,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象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象征,成为了中国人民的象征。
朱德的扁担,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地为了理想和信念奋斗。
朱德的扁担,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象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象征,成为了中国人民的象征。
朱德的扁担,不仅仅是一根农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象征着朱德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决心。
朱德在长征途中,扛着扁担,走过了艰险险阻,面对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革命的道路上,为了最终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愿意付出一切。
朱德的扁担,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它激励着人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敢前行。
一根扁担的故事
一根扁担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根扁担,它承载着无数个中国人的梦想和生活。
扁担,是中国古老的劳动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的故事,就像一部中国人的奋斗史,充满了坎坷和辉煌。
扁担,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
那时,农民们用扁担挑水浇地,用扁担背粮食,用扁担支撑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扁担,是他们的信仰和力量的象征,也是他们勤劳和朴实的写照。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扁担更是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祝福和寓意。
有人说,扁担是“夫妻树”,寓意着夫妻和睦、相濡以沫;有人说,扁担是“和合二仙桥”,寓意着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这些传说,让扁担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扁担的故事,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小说中,扁担常常被用来描绘普通人的生活。
《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曾用扁担来比喻自己的家庭生活,“我这家是一根扁担,你们都是担挑的人。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贾母对家庭生活的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
扁担的故事,还可以从民间艺术中找到。
中国的相声、评书、小曲等艺术形式中,常常出现扁担的形象。
相声表演中的扁担,常常被用来描绘生活琐事和民间风情;评书中的扁担,常常被用来描绘英雄豪杰和民间传奇;小曲中的扁担,常常被用来描绘爱情和家庭。
扁担的故事,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
在中国的农村,扁担仍然是农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他们用扁担挑水浇地,用扁担背粮食,用扁担支撑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扁担,是他们的信仰和力量的象征,也是他们勤劳和朴实的写照。
扁担的故事,还可以从现代都市中找到。
在中国的城市,扁担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扁担的精神却依然存在。
许多劳动者,仍然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他们,就是现代版的“扁担人”,他们的故事,和扁担的故事一样,充满了坎坷和辉煌。
扁担的故事,是中国人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写照;扁担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扁担的故事,是中国人的奋斗史。
《泰州历史故事》集萃之陈毅路经刁家铺
陈毅路经刁家铺一九四0年七月二十六日拂晓,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先遣部队从环溪镇(现刁铺镇)的西北方面源源而来。
近午,东进黄桥的大部队进镇了,其时,泰州“而李”在镇上的驻军已提前跑了,地方官绅也跑了,市镇民百姓却涌到街旁观望、迎接,不时还报以赞誉声。
陈毅将军由“草鞋司令”陈玉生陪同下马步行,他们边观看市容,边向市民频频点头微笑,边走边介绍有关情况。
那位英姿勃勃,气度不凡的“大官”,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司令员。
回顾20多天前为救援郭村,陈玉生奉令从泰兴火速行军途径环溪镇,遭到了“二李”驻军的武装阻击。
敌军凭借桥头堡的火力挡住我军前进,此时此地已听到西北郭村的隆隆炮声,陈玉生心急如焚。
桥头堡周围是街道居民密集区,根本不能使用炸药,陈用二个连的兵力迂回包抄、集中火力对桥头堡前后、上下四个孔眼进行火力封锁,一千多人的部队冒着危险从堡下的大门急速穿过。
陈玉生刚介绍完情况,眼下已到了桥头堡前的关桥,陈毅将军伫立桥上环顾四周后,自言自语道:“地形险要,风景秀丽唷,然后缓步走下桥头来到二丈开外的桥头堡下止步,凝神仰望门楣石刻“环溪古镇”下方落款“同治二年建”,将军突然放大嗓门,这哪是什么碉堡?分明是古镇的城堡!是箭楼啊!在同治那个年代造这个箭楼是为了对付“长毛”造反的唷!你们说是不是?面对陈司令的发问,人群中一位吉姓老学者连声答道:是也!是也!陈毅将军的渊博知识赢得了一片赞扬声。
时近中午,骄阳似火,天气特别热,陈毅继续沿街东行,走到南街头韩天保的小吃店门前,陈玉生建议休息开饭,不能打扰百姓。
将军在店前一张长板凳上坐定与店主闲聊几句,接着查问:“你们这个地方的负责人在哪里?”韩天保说:“恐怕都不在镇上了!”停了一会儿,韩低声朝陈司令说:“哦!对面来的个人,是我们镇上的自卫对长。
有什么事,找到他就行了。
”自卫队长叫栾炳芝,经韩天保介绍后,陈司令就叫栾炳芝做下。
就在这时,陈玉生同志来了,一见陈毅司令,便很尊敬的行一个军礼,称“陈司令!”。
泰州戏曲的介绍
泰州戏曲的介绍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它起源于盐阜、淮安、宝应、兴化一带,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又称“老淮调”)。
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又移植演出了一些历史生活的大戏。
通过祀神、娱神,以达到逐疫、驱邪、禳灾、祈年、纳吉、降福的目的。
在泰州,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民风淳朴,生活闲适,昆曲、京剧和由“香火戏”与民间曲艺“门叹词”“里下河徽班”相结合而成的江淮戏(淮剧的前称)等的演出在泰州极为兴盛。
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地区常遭受水、旱、蝗灾,生计无门的逃荒者即以竹板击拍,沿街挨门清唱民间小调以行乞,形成了“门叹词”。
旧时,泰州地区民间酬神祭祖,盛行“香火”神会。
后以“香火”神会吟唱神书中神话故事的“坐唱”形式,发展为搬上舞台的简陋的小戏形式,这就形成了“香火戏”。
当时泰州及其所属的兴化、姜堰等里下河地区,香火戏盛行,戏班众多。
民国初年,泰州城就有新兴戏院、钟楼大戏院、五友戏院、同乐戏院、半亩轩戏园等戏院11家,地域相连,习性相通,语言相近,条件适宜,也为淮剧在泰州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当时经常在泰州生活演出的江淮戏班有“李玉花戏班”(有历史考证的第二代淮剧老艺人)和“韩家班戏班”,班主韩德友是泰州淮剧团创始人王少春的师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李三娘磨磨》《赵五娘卖唱》等。
2011年,泰州市、淮安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泰州戏曲的信息,可查阅中国戏曲志等相关书籍。
关于江苏泰州的神话故事
关于江苏泰州的神话故事江苏泰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许多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惊奇,还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探索一下江苏泰州的神话故事。
一、《月下美人》《月下美人》是一个在泰州流传甚广的爱情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泰州有一位贫苦的书生,他一直酷爱读书,渴望成为一名成功的文士。
然而,他的家境贫困,无法承担书院的学费。
有一天,他在月光下散步,偶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
姑娘有天仙般的容貌,又聪明伶俐。
两人相识后,书生向她诉说了自己无法读书的苦恼。
姑娘深为书生所动,决定帮助他。
于是,姑娘每晚都会在月光下教书生课程,用她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书生。
不久后,书生得以名门之后领养,成为一名学子。
他考取了功名,成为一位文士。
然而,书生却迷失了自己。
他开始忘记了姑娘曾经无私的帮助,以及他们之间的承诺。
他追逐名利,渐渐变得冷酷无情。
最终,书生在一场意外中丧失了一切,陷入了绝境。
在无助的时候,他才想起姑娘。
他悔过自新,立志要找到姑娘,并向她道歉。
然而,当他来到姑娘所居住的地方时,却发现姑娘早已消失不见。
据说,姑娘化作了月亮,每当月圆之夜,她会在月光下继续向有心人传达知识。
这个故事传颂至今,人们常常以此寓意才华必须与道德相伴。
二、《湖心亭》《湖心亭》是泰州非常有名的一个建筑物,也是一个神话故事的背景。
相传,在很久以前,泰州湖海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仙境,人们可以在这里与神仙亲近。
有一天,一个普通的渔民来到了这里。
他被湖海之间的美景所吸引,决定在这里结下根基。
他在湖心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湖心亭。
渔民每天早晨到湖里捕鱼,晚上则会来亭中静坐。
无论风雨,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坚持如此。
由于他的精心守护,湖心亭成为了神仙聚集的地方。
人们说,每逢月圆之夜,仙境的大门会打开,而湖心亭就是连接人间和仙境的通道。
故事还说,有一些有缘人在月圆之夜到湖心亭,得到了神仙的庇佑。
他们学艺、修行,最终成为了仙人。
虽然这个故事中的湖心亭只是虚构的,但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泰州历史故事》集萃之泰州南坝桥抗金大捷
泰州南壩桥抗金大捷宏扬南宋岳飞“兼知泰州”时的抗金业绩萧云鹏序:岳飞(1103-1142)字鹏举,因勇武善战,谋略过人而成为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后遭秦等人诬陷,屈死怨狱,年仅三十九岁。
退保柴墟,大败金兵于南坝桥是岳飞在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期间的抗金业绩,也是岳飞一生抗金事迹的光辉一页,为宏扬历史,现整理成章以飨读者。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江北面临战火风云,宋军统帅张浚推荐岳飞担当江北抗金重任。
高宗帝准奏、“擢(提拨)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此时岳飞正在宜兴。
接旨后抓紧操练三军,准备北上赴任。
八月,金兵围攻楚州(准安),江北战事紧张。
八月十九日,岳飞率军从宜兴誓师北上,因一时舟船缺少,被大江阻隔,他率一队轻骑,先行过江,于八月二十六日到达泰州城。
此时的泰州城,上年已经受过扬州来犯之敌的劫掠。
知州曾班降金而去,城池无兵驻守,街市萧条,满目疮痕。
劫后余生的泰州市民,喜见岳家军抵达,奔走相告。
岳飞安抚百姓,加强城防、严肃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戴。
待大军到泰州稍息,为救楚保泰,数日后除留守城部队外,岳飞亲率三军出屯,经三墩(三垛)开赴前线。
此时承州(高邮)沦陷,岳飞一路冲杀,九月二十日大军抵达承州城下。
又接报,楚州沦陷。
岳飞一面飞报朝廷,一面转战于承楚之间,血战月余,牵制敌军获“三战三捷”。
承楚二州既陷,宋高宗“诏飞还守通泰”,岳飞“以泰州无险可守退保柴墟”,“从承州北炭村旋师”,忍痛弃泰州奔柴墟。
一路上金兵前阻后截,金兀术骄橫气盛,决心复建康败仗之仇,集中兵力紧咬岳家军不放。
岳家军边退边战,从“北炭村至柴墟,屡战屡胜”,挫败了金兵锐气,在柴墟城外扎营严阵以待。
金兀术自持江北数线,双方互有胜负,岳飞不过尔尔,故坐镇泰州指挥部下进军柴墟。
金兵因上年在黄花荡和建康城外均吃了不习水性的大亏,现面对进军途中的环溪水网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冒险南犯。
故令步战兵屯于环溪(刁铺)北侧南壩塘地带,在南壩桥东西两处扎营。
党史故事:江苏泰州根余桥:烈士英名镌大地 红色血脉永相传
江苏泰州根余桥:烈士英名镌大地红色
血脉永相传
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镇,有一个红色村庄,名为连心村。
连心村有一座横跨红庙大河的根余桥,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1947年在此牺牲的沈根余烈士而命名的。
根余桥
沈根余又名沈庚余,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是原泰县洪林乡人。
1944年冬,沈根余参加革命,先后担任过治安主任、民兵队队长、乡农会会长以及姜北区区农会会长、区委委员等职。
沈根余参加革命后就加入地方武装和民兵一起打土豪、斗地主,搞二五减租,分田分房,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沈根余像
1947年1月的一个清晨,沈根余率队在张尤庄打了个大胜仗,上午8时左右撤回高家垛。
气急败坏的敌人纠集了大批兵力,带着三十多挺机枪,包围了高家垛。
持续战斗十多个小时后,眼看弹药不多了,沈根余决定突围。
狡猾的敌人把唯一的退路堵死了,要突围只能破冰泅渡。
沈根余一边组织还击,一边组织突围,直到所有同志成功突围,他才撤退。
然而,就在他泅渡途中,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
沈根余烈士墓
山河无恙,英名长存。
为了纪念沈根余烈士,当地政府和人民将他牺牲的地方命名为根余村,红庙大河上的这座桥也被命名为根余桥。
几经区划调整,如今这片英雄的土地是泰州市姜堰区娄庄镇连心村。
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英名,是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扁担的故事
朱德----扁担的故事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国民党军队在七溪岭吃了败仗后,见光在军事上进攻不行,又耍出了经济封锁的花招。
反动地方武装靖卫团、保安团、挨户团等,四处把关设卡,严防白区的商人到根据地做生意,妄图把红军战士困死、饿死。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这块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坚持下去,红军除了同敌人进行频繁机动而艰苦的斗争外,还要克服物质生活上的许多困难,特别是吃粮的困难。
井冈山根据地方圆500多里,人口总共不过2000人,年产粮不足万担。
这点粮食只供给山上的老百姓还不够,5000多红军上山之后,吃饭成了大问题。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到山下去挑。
部队要吃粮,还要储备足够的粮食,来应付敌人的围困。
井冈山军民在毛委员和朱军长的号召下,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挑粮上山、储备粮食的运动。
那时,朱德只要工作能脱开身,总是亲自带领部队下山挑粮。
那时红军挑粮有3条路,一条是经桐木屿到永新,一条是经朱砂冲到遂川,一条是经黄洋界到宁冈。
路途近的往返60里,远的有100多里。
每到运粮的日子,红军战士们天不亮就得出发,赶到装粮地点后,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有的因缺少运粮工具,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往裤腿里装满粮食,搭在肩上,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坳,把粮运来。
挑粮的山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身上挑着百八十斤的粮食,连小伙子们都累得够呛。
当时,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已经是40开外的人了。
每次挑粮,他和年轻战土一样,脚穿草鞋,头顶斗笠,身先士卒,带头挑着满满的两大箩筐米,而行走时却如同空手般稳健,连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常被甩得老远。
大家看到朱军长整曰整夜地忙着处理各种军务大事,已经够累的了,还要和战士们一起去运粮,而且还总是挑得那么重,着实敬佩他,但又生怕累坏了朱军长,便劝他不要去挑粮了。
朱德摇着手说:“那怎么行,挑粮上山是前委的决定,我当军长的应该带头执行,决不该有什么特殊。
咱们共产党的干部和旧社会的官老节可不同。
十八大以来泰州奋斗者典型故事
十八大以来泰州奋斗者典型故事自十八大以来,泰州市涌现出了许多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梦,为泰州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勇往直前,努力拼搏,让泰州这座城市更加繁荣昌盛。
在泰州市南靖镇,有一位叫做王明的奋斗者。
王明是一名普通的村民,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梦想。
在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里,王明带领村民们积极发展种植业,利用当地的资源,开辟了大片的草莓园,带动了村民们的增收。
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王明的故事鼓舞了很多村民,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奋斗的行列中。
在泰州市的工业园区,有一位叫做张强的奋斗者。
张强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毅力。
自十八大以来,张强一直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勤奋工作,他成为了一名熟练的工程师。
在工作中,张强勇于挑战,不断创新,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强的故事激励了很多年轻人,让他们看到了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泰州市的文化界,有一位叫做李静的奋斗者。
李静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她却有着非凡的才华。
自十八大以来,李静一直在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她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健康成长。
李静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文化艺术水平,为泰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静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让他们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激励了更多的人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泰州的奋斗者,他们的故事或许很普通,但却饱含着奋斗的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前行。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泰州这座城市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泰州的奋斗者们能够继续努力,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泰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泰州太平天国历史文化名城
泰州太平天国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与太平天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它的核心领导人洪秀全就出生在泰州。
泰州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成为了太平天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太平天国起义于19世纪中叶,它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
饱受苦难的农民群众,在洪秀全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这场起义不仅仅有着军事意义,更是一个具有宗教和社会改革色彩的大规模运动。
洪秀全曾在泰州读书,他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领悟,对他后来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泰州作为洪秀全的故乡,自然成为了太平天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据点。
泰州古城区保存了许多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遗迹,例如泰州起义旧址的纪念馆,泰州起义参谋刘鼎的故居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太平天国在泰州的兴起和发展,是人们回顾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除了历史遗迹,泰州还有许多富有太平天国历史文化的景点。
例如,泰州古城区内的天台山,是太平天国曾经的重要根据地。
天台山是一座蜿蜒的山脉,山势险峻,风景秀丽。
登上山顶,你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泰州城的美景。
这里保存着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故居和办公场所,以及一些当时的军事设施。
从这里,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泰州还有一些与太平天国有关的纪念性建筑,例如太平天国王府博物馆和太平天国纪念馆。
太平天国王府博物馆建立在洪秀全建立的王府旧址上,馆内收藏着许多太平天国的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进程和影响。
太平天国纪念馆位于泰州市区,是一个纪念太平天国运动和纪念洪秀全的场所。
纪念馆内有洪秀全铜像,以及许多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和图片。
泰州作为太平天国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还注重挖掘和传承太平天国的精神内涵。
每年,泰州都会举办太平天国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文化节期间,人们可以观看太平天国的历史剧和表演,参观太平天国的历史展览,品尝太平天国的特色美食等。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泰州师专地方文化研究所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市。
目前,管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
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泰州是江苏省1995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泰州有3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上百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制史。
5000年前,泰州先民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泰州文明史。
古海陵境内的青墩遗址、单塘河遗址、南荡遗址,是泰州先民的生活遗迹。
青墩遗址有“江苏河姆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00年前,泰州人在姜堰天目山建造了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商周古城。
这座古城现存城墙、河道、排水沟、房址、台基、墓葬等丰富文化遗迹。
天目山遗址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
因此,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盛赞泰州是“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泰州还有“凤凰城”的美名,据清道光《泰州志》记载,宋时泰州“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故称“凤凰城”。
元明清近千年来,泰州风调雨顺,安定祥和,人称泰州为“福地”。
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说:“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千年风雨在这里激荡,历史文化在这里演绎。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泰州文化。
一、三水文化——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泽子孙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激荡和汇聚。
明万历《泰州志》形胜篇中写道:“泰州介乎维扬崇川之间,平原爽垲,众水萦回,东濒海,北距淮,大江映乎前,巨湖环于后,有鼓角门戟之雄实,江海门户之要至。
泰州的红色故事
泰州的红色故事《泰州的红色故事,让人“上头”!》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咱泰州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故事!泰州这地儿,听起来好像没啥特别的,但您可别小瞧!这里可是藏着不少让人听完就“上头”的传奇故事呢。
你就说那杨根思吧,那可是响当当的战斗英雄!他在战场上那叫一个英勇无畏,就跟战神下凡似的。
面对敌人,他眉头都不皱一下,端着枪就往前冲,丝毫不含糊。
这种勇气,简直让咱佩服得五体投地。
每次听到他的故事,我都忍不住在心里想,要是我在那战场上,能不能有他百分之一的勇敢呢?还有梅兰芳大剧院,一般人去那儿就是看看戏、听听曲儿。
但咱可不能忘了,当年是谁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先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抵抗侵略,那骨气,那气节,没得说!就感觉他像那寒冬里的腊梅,迎着风雪傲然绽放,让咱佩服得不行。
还有那些为了革命事业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们,他们可能没留下啥大名,但他们的贡献可一点儿都不小。
他们就像那一颗颗螺丝钉,虽然小,却缺一不可。
泰州的红色故事就像是一杯烈酒,听完让人心里热乎乎的,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每次走在泰州的大街小巷,我都感觉自己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些英雄们的气息。
他们的精神就像一面旗帜,在泰州的天空高高飘扬。
咱可不能光听故事不行动啊!咱们得把这些红色故事记在心里,把英雄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想那些英雄们,咬咬牙,坚持一下,啥困难都能挺过去。
泰州的红色故事,有趣又有料,让人听了还想听。
咱得让这些故事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咱泰州的英雄们,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咋样,听我这么一说,您是不是也对泰州的红色故事感兴趣了呢?快来泰州,一起感受这份热血与激情吧!。
16朱德的扁担课件
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加强红色教育
01
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让他们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
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02
我们要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
发扬光大
03
我们要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革命精神,为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关 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 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由于国 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开会地点, 加上1928年春夏间将相继在莫斯科召开赤色职工第四次大会、共产国际 第六次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五次大会,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都将派代表 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 导,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THANKS
感谢观看
寄托着对革命胜利期望
朱德的扁担不仅仅是一根挑东西的棍 子,更是他寄托着对革命胜利期望的 象征。
朱德的扁担也代表着他与战士们同甘 共苦、并肩作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是 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他常常对战士们说:“我们的扁担一 定要比敌人的枪杆子硬!”这句话激 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为革命胜利而 奋斗。
05
从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 因
传递信息加强联系
传递情报
扁担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被用来传递情报和指令,加强了后方与前线之间 的联系和协调。
宣传鼓动
朱德等领导人还利用扁担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和方针政 策,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和参与度。
历史趣谈:张士诚起义 从“十八条扁担”到红巾军之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士诚起义从“十八条扁担”到红巾军之路
导语:张士诚是推翻元朝腐败统治的重要领袖之一,他是灭亡元朝的最大的功臣,但是张士诚最终却并未建立新的朝代取代元朝,在推翻元朝之后,张士诚
张士诚是推翻元朝腐败统治的重要领袖之一,他是灭亡元朝的最大的功臣,但是张士诚最终却并未建立新的朝代取代元朝,在推翻元朝之后,张士诚败给了朱元璋,最后是由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么张士诚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又会失败呢?以下是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从小他就和他的弟弟为了养家糊口而在盐场工作。
而他为人慷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总是帮助他人,因此在当地的人民中有很大的威望。
后来由于给官府运盐经常受到苛刻,因此他和几个同伴一起贩卖私盐。
但是由于没有背景,贩卖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一直受到官府的镇压和打骂。
最后由于受不了压迫,张士诚等人决定起义,起义后,将富贵人家的钱财和粮食都分给了贫穷的老百姓,并自称为王,建立了大周政权,这是反抗元朝统治时的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建立政权后,占据了江南一带的富庶地区,而这片地区长时间不受战争的困扰,因此张士诚也变得骄奢起来,后期,朱元璋同张士诚战争期间,张士诚弟弟领兵败于朱元璋,而杭州的守兵也投降于朱元璋,因此张士诚很快就被朱元璋打败,被朱元璋囚禁,后来由于张士诚认为朱元璋获得胜利只是因为上天庇佑而已,这惹怒了朱元璋,最终被朱元璋所杀,以上就是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起义,又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十八条扁担”指的是张士诚、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兄弟四人及李伯升等十四人,“扁担”是他们起
生活常识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朱德的扁担》
01
挑粮上山容易吗?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 一找。
02
找一找
03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 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 子从远处走来呢!
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 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爬山,晚上 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 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 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1.把《朱德的扁担》这个故 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 书。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 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 朱德同志,不好意思 1
再藏他的扁担了。
大家被朱德以身作
2
则、与战士们同甘 共苦的精神所感动,
所以越发敬爱他。
大家越来越敬爱朱
德,所以不好意思
3
藏他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粹敌人围剿。
看看这个扁担。
小组一起交流自 己对朱德的看法。
你认为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 的人?
朱德做事不怕困难。
我觉得朱德带头挑粮,非常 负责。
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 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苦难压不弯脊梁——新中国元 帅朱德的成长故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出生的时候,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 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破仓房里,全家人仅靠租地主的几十亩 薄地维持着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每天吃的东西几乎千篇 一律:早饭是高粱稀饭,偶尔加一些大米或豆子,大家同吃一碗青 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4岁起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他就 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干些杂活。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 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去挑水,可 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却发现缸里的水满满的。妈妈感到很 奇怪,于是连着几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满满的。为了 揭开这个秘密,妈妈起了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悄悄 地挑水。妈妈又惊又喜,紧紧地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说不出一 句话。后来,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从小就是饿肚子 长大的,因此,后来干革命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 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做 体力活,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
《朱德的扁担》课文课件
02
课文分析
故事梗概
故事背景
讲述了在井冈山时期,朱德总司令为了解决红军战士的粮 食问题,身先士卒,与士兵们一起挑粮的故事。
事件经过
朱德总司令和士兵们一起挑粮,为了解决红军战士的粮食 问题,他身先士卒,与士兵们一起劳动。
事件起因
由于井冈山地理位置偏远,红军战士的粮食供应成为一个 重要问题。朱德总司令亲自带头,与士兵们一起挑粮,解 决了这个问题。
作者介绍
作者
李春华,女,1977年出生,湖南邵阳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 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主要成就
著有散文集《走进大凉山》、报告文学《中国贫困警示录》等作品。曾获中国 新闻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荣誉。
时代背景
•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 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在井冈山建立 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个背景下,《朱德的扁担》这 篇课文应运而生,它反映了红军指战员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的精神,以及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
修辞手法分析
文中应用:如“战士们藏了他的扁担”,把扁担比作藏 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和爱
护。
文中应用:如“挑”、“越发”、“越”等词的反复使 用,强调了朱德同志的毅力和坚定信念。
修辞手法1:比喻 修辞手法2:反复
04
拓展延伸
相关历史事件介绍
事件背景
介绍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和困 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德和毛泽东等领导带领红军战士到根据地周围的山上砍柴、挑 担,以换取粮食等物资。
红领巾讲党史故事《朱德的扁担》
少先队员讲党史——朱德的扁担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朱德的扁担》。
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旬,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
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
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
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
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
《泰州历史故事》集萃之泰州南坝桥抗金大捷
泰州南壩桥抗金大捷宏扬南宋岳飞“兼知泰州”时的抗金业绩萧云鹏序:岳飞(1103-1142)字鹏举,因勇武善战,谋略过人而成为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后遭秦等人诬陷,屈死怨狱,年仅三十九岁。
退保柴墟,大败金兵于南坝桥是岳飞在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期间的抗金业绩,也是岳飞一生抗金事迹的光辉一页,为宏扬历史,现整理成章以飨读者。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江北面临战火风云,宋军统帅张浚推荐岳飞担当江北抗金重任。
高宗帝准奏、“擢(提拨)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此时岳飞正在宜兴。
接旨后抓紧操练三军,准备北上赴任。
八月,金兵围攻楚州(准安),江北战事紧张。
八月十九日,岳飞率军从宜兴誓师北上,因一时舟船缺少,被大江阻隔,他率一队轻骑,先行过江,于八月二十六日到达泰州城。
此时的泰州城,上年已经受过扬州来犯之敌的劫掠。
知州曾班降金而去,城池无兵驻守,街市萧条,满目疮痕。
劫后余生的泰州市民,喜见岳家军抵达,奔走相告。
岳飞安抚百姓,加强城防、严肃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戴。
待大军到泰州稍息,为救楚保泰,数日后除留守城部队外,岳飞亲率三军出屯,经三墩(三垛)开赴前线。
此时承州(高邮)沦陷,岳飞一路冲杀,九月二十日大军抵达承州城下。
又接报,楚州沦陷。
岳飞一面飞报朝廷,一面转战于承楚之间,血战月余,牵制敌军获“三战三捷”。
承楚二州既陷,宋高宗“诏飞还守通泰”,岳飞“以泰州无险可守退保柴墟”,“从承州北炭村旋师”,忍痛弃泰州奔柴墟。
一路上金兵前阻后截,金兀术骄橫气盛,决心复建康败仗之仇,集中兵力紧咬岳家军不放。
岳家军边退边战,从“北炭村至柴墟,屡战屡胜”,挫败了金兵锐气,在柴墟城外扎营严阵以待。
金兀术自持江北数线,双方互有胜负,岳飞不过尔尔,故坐镇泰州指挥部下进军柴墟。
金兵因上年在黄花荡和建康城外均吃了不习水性的大亏,现面对进军途中的环溪水网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冒险南犯。
故令步战兵屯于环溪(刁铺)北侧南壩塘地带,在南壩桥东西两处扎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条扁担起义
草堰(当时属于泰州)盐场的烧盐工张士诚,早就想纠众起义,推翻元朝。
他暗中聚集十七个人,对天发誓,歃血为盟。
因手里没有武器,无法成事。
原来元朝统治很严,规定十户人家只许合用一把厨刀切菜,如私自藏匿兵器,轻则坐牢,重则死刑。
张士诚一伙弟兄经过一番商议,打算来一个鱼目混珠之计。
一天,夜空昏暗,路上不见行人,只有远处传来的稀疏犬吠声。
张士诚等十八条好汉,头裹一色素巾,每人找着一根扁担,以在扁担头上绑好事先从海中捞来的老长老宽的带鱼。
在迷蒙月色下,鳞光闪闪,远远望去,恰似一支杀气腾腾的大刀队。
张士诚领着众弟兄,直向盐场奔去。
守卫盐场衙门的一伙兵丁正蜷缩着身子,手握短刀,倚在门墙边打着瞌睡。
朦胧中,他们见场外来了这伙“大刀英雄”,直吓得丢刀落帽争先恐后地往回跑。
哪知道这伙彪形大汉并不罢休,他们穷追猛打,直把那帮守卫盐场衙门的兵丁通通拿下,夺了兵丁们的武器,然后以冲进衙门内。
这时衙役们都还在梦乡,十八条好汉所到之处,无人阻挡,他们一鼓作气夺取了很多兵器,杀死了那些胆敢抗击的衙役。
纷乱中,张士诚跳上高台,对那些张皇失措的衙役们大声吆喝说:“要造反的跟我来,弃刀不杀!”一时衙役们摸不清头脑,都呆呆地蹲在墙角边发抖。
这时,盐场令也从梦中惊醒,翻身从床上起来。
张士诚猛跳到床边,一把揪住盐场令的发辫,手起刀落,结果了他的狗命。
随后,张士诚又大声吆喝道:“狗官已被杀死,要造反的跟我来,不愿跟的就回家!”附近的百姓得知十八条好汉杀了盐场令,为地方除了大害,都闻声赶到起场,为好汉们祝捷。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更是兴高采烈,纷纷要求参加起义队伍。
次日,张士诚起义的消息,象生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飞到了四面八方。
为了找根据地,从长计议,张士诚决定乘胜夺取泰州城。
元朝的驻军得知消息后,紧紧追赶,而张士诚却超先到了泰州北门外小破桥口(在大破桥东北角,现已拆除),等起义军全部到了桥南,他就吩咐把桥拆了。
一面派人攻打泰州城,一面留下部分起义军把守小破桥以断后敌。
当时泰州城里有个千总,原是张士诚的换帖弟兄,早对朝廷不满,他听说张士诚在划堰盐场起义得手,现在已兵临城下,就连书记忙和一伙要好的弟兄,杀了把总,打开城门,迎接义军,来了个里应外合。
这样,张士诚的队伍就顺当地进了泰州城。
当下,他们又杀了州官,打开仓库,救济贫苦的百姓。
从此,张士诚的起义军声威大振,所向无敌,势力范围逐渐由江北扩展到江南。
后来又定都苏州,称吴王。
几年后,又扩展到浙江、福建、广东等省。
1985年采录于泰州市
讲述:杜永录男66岁整理:韩伯诗男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