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
食品安全培训:餐饮服务操作规范详解
![食品安全培训:餐饮服务操作规范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f215ee804d2b160a4ec089.png)
二、食品安全危害
• 一)食品安全危害的分类:
• 通常分3种类型,即: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
• 1)
: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包括
• 主要是行为规范:良好卫生规范 (GHP); 良好生产规范 (GMP);良好经营规范(GSP)
• 自创经营管理模式:如“五常法”、“六T法”,而近几年来,“四D厨房”、“六D厨房” 的管理模式,得到餐饮单位的普遍认可。
一、前言
• 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 起了推行HACCP的浪潮。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一个鉴别、评 价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系统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一个世界 公认的、系统的预防方法,通过预测和预防而不是依赖于终末 产品的监督和检验来消除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
• 4、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 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 物中毒不同之处: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
一、前言
• 5、食品安全:指食品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
• 二)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 • 食品在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烹饪的各个环节中,被外
来生物性有害物质混入、残留或产生新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 害称为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 • 最常见的是由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寄生虫及虫卵、昆虫 和病毒所造成的危害。
二、食品安全危害 • 三)化学性食品安全危害
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fca0cacf61fb7360b4c6563.png)
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二次浪潮
➢ 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一个鉴别、评价 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系统 ;
➢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一个世界公认的、 系统的预防方法,通过预测和预防而不 是依赖于终末产品的监督和检验来消除 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
物标准”,再次点燃了对HACCP的兴趣; 1988年,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在其第4卷出版物
中介绍了食品安全和质量中的HACCP,从此HACCP概 念国际化;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HACCP的发展历程 (二)
1989年,美国国家食品微生物标准咨询委员会提出了
“食品生产的HACCP原则”; 1991年,CAC制定了“HACCP应用指南”; 1993年,CAC20届会议通过HACCP原则和应用指南; 1999年,WHO公布了小型/欠发达企业实施HACCP的策
良好生产规范 (GMP)
(一)
美国于1963年正式将其引入药品生产; 美国于1969年制定了适用于食品生产的GMP; 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HO建议各
成员国的药品生产采用GMP,以保证药品质量; GMP有3种,即药品GMP、食品GMP及医疗器
械GMP; GMP是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结合,以保证产品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WHO保障安全食物的五个关键
其内容包括: 保持清洁: 生食与熟食分开; 彻底烹调食物; 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 使用安全的水和安全的原料。
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食品安全学(1)
![食品安全学(1)](https://img.taocdn.com/s3/m/b62a384f6294dd88d1d26b9b.png)
食品安全学名词解释•风险评估:就是通过现有的资料包括毒理学数据、污染物残留数据、统计手段、暴露量及相关参数的评估等系统的、科学的步骤,对食品中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识别、确认和定量,决定某种食品有害物质的风险•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的风险,从而保障大众的健康。
•食品保障:指为了健康生活每个人在任何时间都可获得食物。
•GMOs:转基因生物。
是指遗传物质基因被改变的生物,其基因改变的方式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而不是以自然增殖或自然重组的方式产生。
•GMFs:转基因食品。
是指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是一个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为基础的防止食品引起疾病的有效的食品安全保证系统,通过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控制,将食品安全危害预防、消除、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食品卫生:指食物链的整个环节上保证食品安全和食品适宜性所采取的所有必需的条件和措施•食品安全:指确保食品按照其用途进行加工或者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危害1)食品召回:是一种改正或矫正行为(Corrective action),包括食品企业或公司为了保护消费者免遭污染食品、伪劣食品及标识不适食品的潜在不利影响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10. 食品风险:是食品暴露于特定危害时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概率与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危害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程度这两项指标的综合描述。
11. 感染型食物中毒:人食用含有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消化道感染而中毒。
12. 食品溯源: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分送以及销售等)中,食品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追踪和回溯,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
13. 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具有毒理学意义,残存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中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管理的发展历程(1980-2005)
![中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管理的发展历程(1980-2005)](https://img.taocdn.com/s3/m/c1946cc5c281e53a5902ff9b.png)
我国食品安全监测管理的发展历程(1980-2005)我国的食品安全抽检检测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的监测体系,由国务院食药局牵头,商务部、工商局、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
回首这二十年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1982年-1995年),食品卫生监测管理的初期阶段。
主要以监测食品污染物(以化学污染物为主)和食源性疾病(以生物性污染和食物中毒)为主。
主要是卫生部门到各地监测食品的污染情况,相关工作从1983年就开始了,截止到1995年以前,监测样本是90万个,1995年以后一般是120万至130万个。
抽检品种主要是粮食、方便面、酒类、肉类等食品。
另外商业部、质检部门也抽检一些肉类、副食品和出口食品。
第二个阶段(1996年-2002年),是建立监测网络阶段。
这一阶段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在着力建设食品安全的监测体系,并开展了大规模的食品监测工作活动。
各有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卫生部门的食品污染监测网络于2001年初步构建成型,2002监测结果表明,中国食品中的六六六、滴滴涕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国高毒农药控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1年至2002年,卫生部对粮食、酒类、罐头、食糖、水产品、植物油、乳制品等13类产品进行了抽检。
2003年,卫生部门对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类239种市售食品进行了抽样检测,还进行了食品中污染物、添加剂、重金属的专项抽检行动。
由于爆发非典型性肺炎,卫生部门还加大了对食源性疾病和疫情的监测管理。
农业部门在这个阶段建设了200多个国家级和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中心,并指导全国1/3的地市县建立了以快速检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农业部门建立了从中央到地市县的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检测范围包括农业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等,能够满足从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产地环境到农产品生产及其消费全过程的监测。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da6304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f.png)
一、引言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演变、现状与挑战等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为主。
这一时期,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但由于监管手段单一,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食品生产经营领域逐渐放开,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此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食品卫生法》为基础,强调食品卫生监督。
3.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91-2010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这一时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开始逐步完善,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监管体系逐渐从卫生监督向全面监管转变。
三、制度演变1.食品卫生监督阶段(1949-1995年)这一阶段,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以《食品卫生法》为依据,强调食品卫生监督。
主要监管内容包括: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卫生条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品标签等。
2.食品安全监管阶段(1995-2015年)这一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从《食品卫生法》过渡到《食品安全法》。
主要变化如下:(1)监管范围扩大:从单纯的食品卫生监督,扩大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的监管。
(2)监管主体多元化:从以政府部门为主,逐步引入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参与监管。
(3)监管手段多样化:从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发展到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
3.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阶段(2015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更加注重风险治理,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3150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a.png)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演变的原因以及政策发展的关键阶段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
从居民日常生活的饮食需求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健康权。
因此,各国都从不同层面制定和实施了食品安全监管政策。
二、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演变的原因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1.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也逐渐提高。
新的检测技术和监测手段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食品安全事件: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醒了各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也促使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3.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
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的参与,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
三、关键阶段1.起步阶段:在食品安全问题被广泛认识之前,各国的监管政策相对薄弱。
主要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标准为基础,监管手段也相对简单。
2.法律法规建设阶段: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和事件的频发,各国纷纷加强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
3.科技创新阶段:科技的进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检测技术的改进和监测手段的创新,使得食品安全监管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
4.信息化阶段: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通过信息化手段,政府能够更好地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快速响应和处理食品安全事件。
四、未来发展趋势1.加强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在食品安全领域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
食品安全管理的第四次浪潮
![食品安全管理的第四次浪潮](https://img.taocdn.com/s3/m/7050fdd026fff705cc170a76.png)
食品安全管理的第四次浪潮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有“风险”与“管理”的含义,也有责任与道德的内涵;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强化,在我国近半个世纪的食品安全管理探索中,通过推行食品卫生规范(GH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风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引发了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及农业化学投入品污染、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清、行政管理资源浪费、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农业科学生产及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不足等方面。
客观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区域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以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全民行动为主要内容的“两导三动”区域化管理模式,通过试点和扩大范围运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食品安全的源头污染问题。
目前,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已在全国逐步推广,初步掀起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第四次浪潮。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安全”是个复杂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被认知并不断被强化和拓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以及现阶段物质文化生活仍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区域,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粮食安全”(FoodSecurity),而非“食品安全”(FoodSafety);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品安全”开始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
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食物链的角度,要求从原料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消费等环节不得存在或产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体现了“风险”与“管理”的含义;另一方面是从诚信和透明度角度,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产品成分、安全卫生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必须提供真实信息,不得存在对消费者健康和公共卫生造成危害的欺诈行为,体现了“责任”与“道德”的内涵。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演进与调整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演进与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ed553d3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2.png)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演进与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在不断地演进与调整。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演进开始,逐渐深入探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最终分析未来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演进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序阶段、初步规范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在无序阶段中,国家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食品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引发公众的关注。
在初步规范阶段,国家逐渐建立了一些食品安全管理法规和制度。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完备。
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法规的严格执行。
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调整与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国家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和调整。
1.对于标准规范的制定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因此,制定标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针对不同的食品类型和生产环节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要求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中严格遵守,以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对于监督检查的加强监督检查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家一直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食品流通市场的监管,确保食品在销售过程中不会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
3.对于信息公开的推广信息公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国家不断推广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开,增加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和保护。
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
![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https://img.taocdn.com/s3/m/e72161e4763231126fdb11de.png)
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形成了三次浪潮[17],即:行为规 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危险 性分析(Risk analysis)。
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次浪潮
行为规范
➢ GHP;
➢ GMP; ➢ SSOP; ➢ The WHO Golden Rules for Safe Food
HACCP应用的效益与障碍 (效益)
对食品企业的效益 降低了生产成本;
增 强 了 消 费 者 和 政 提高了产品质量
府的信任;
的稳定性;
降 低 了 法 律 和 保 险 加强了员工管理
成本;
食品安全所承担
增 加 了 市 场 准 入 力 ; 的义务;
降低了经营风险.
HACCP应用的效益与障碍 (效益)
第四项要求是:该SSOP计划应能确认负责执行和 保持每日卫生活动的责任人。
第五项要求是:企业应当保持日记录,以证明其执 行SSOP计划
世界卫生组织的十大金色法则
其内容包括: ➢ 选择为食品安全所加工的食品; ➢ 彻底烹调食物; ➢ 即时就餐已烹调好的食物; ➢ 小心存放已烹调好的食物; ➢ 彻底回锅烹调过的食物; ➢ 避免生食物与熟食接触; ➢ 反复洗手; ➢ 保持厨房所有表面的清洁; ➢ 防止食物受到昆虫、鼠害及其他动物的污染; ➢ 使用安全的水。
HACCP的原则及应用指南
(大型/发达企业 )
组建HACCP小组; 确定关键控制点;
描述产品;
建立每个CCP的限值;
鉴别产品的用途; 建立每个CCP的监测
绘制产品生产流程图; 系统;
现场核对确认流程图; 采取纠正措施;
列举每一生产步骤的 所有潜在危害,实施危 害分析,考虑控制危害 的各种措施;
叙述中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叙述中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8835f4e6c85ec3a87c2c5f3.png)
叙述中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导读:本文是关于叙述中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帮助到您!叙述中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刘成江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在建国初期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主要侧重于工业卫生和疾病预防。
但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新中国初期的食品安全政策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58年1月中央人民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的《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与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报告》一文正式提出了“卫生监管制度”,文中明确提出了“重点推行卫生监督调度”。
1958年我国又实施了放射卫生监督等等,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卫生机关领导下的,分别由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
此阶段的食品安全政策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大都规定明确,但缺乏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1966年——1976年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比较艰难的岁月,我国的食品卫生工作也没能逃过这一浩劫。
因此,这段时间的食品卫生立法、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卫生检疫防疫工作也几乎全面停顿,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全党工作也由此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也由此迎来了它快速全面发展的春天。
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发展首先是进行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并实现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2年以来,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卫生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得到充实和扩展,卫生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依法监督、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法律手段,总的来说,卫生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时期。
1981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食品卫生学术会议对《食品卫生法》的制定进行了专题讨论。
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食品卫生法》,规定于1983年7月1日试行。
《食品卫生法》是新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门法,也是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
1985年12月1号颁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食品安全历程简述
![食品安全历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41187b7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3.png)
食品安全历程简述
食品安全历程简述如下:
1.1953年,"食品卫生"概念初现,标志着我国为维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迈开了第一步。
2.1964年,食品卫生标准"概念首次提出,标志着我国食品卫生管理从空
白走向规范化,向着法制化管理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3.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原国家卫生部牵头会同其他有关部委组成
"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
4.1982年11月19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
5.1995年10月30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
卫生法。
6.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7.200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8.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
食品安全法。
9.2010年2月6日,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印发《关于设立国务院
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通知》。
10.2015年4月24日,食品安全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
修订通过。
11.2019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
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危机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危机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2361662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8.png)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危机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安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与危机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1.1 原始时期的自我保护在人类还是狩猎采集阶段的时候,食物来源主要是自然环境中采集的野果以及狩猎获得的野生动物。
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这个时期的食品安全并不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人们通常能够自我保护,避免食品中毒等问题的发生。
1.2 农业时期的规范化生产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自然界中采集食物向规范化生产转化。
土地的耕作和动物的驯养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品,并且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时期,政府开始出台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政策,以保障公众的利益。
1.3 工业时期的食品安全危机随着工业时期的到来,食品的种类和生产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手工制作变为机械化生产,从自给自足变为大规模的商业生产,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加复杂和难以掌控。
许多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使政府和公众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加强监管体系。
1.4 现代时期的全球化监管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内。
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合作和协调,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
在这个时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更加成熟和完善,不断适应和引导市场需求的发展。
第二部分食品安全危机管理2.1 食品安全危机的定义和特点所谓食品安全危机,是指由于食品中毒、食品欺诈、食品污染、食品误食等原因引发的重大公共事件。
食品安全危机的特点是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2.2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是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原则是危机应对、预防为主、全面治理,其核心是加强监管、防范危机、应急处置和后期跟踪。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危机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危机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2f681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1.png)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危机管理对于每个人来说,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需求。
消费者期望安全、健康、高品质的食品,国家则希望通过食品监管政策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升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以及危机管理。
1.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方面,从前所未有的“毒豆”事件到“瘦肉精”事件、铅超标、油脂“地沟油”这些事件,人们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警醒越来越严重。
如何防范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安心吃好吃的食物呢?(1)《食品安全法》的发布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益,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发布。
这是一部五十多万字的法律,在其中明确了食品的安全基本原则,制定了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检验、检测、监测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并且对违法行为作出了严厉的罚款、停产、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三查三清”政策的提出“三查三清”政策是指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分别进行一次产地检查、一次流通环节检查、一次加工环节检查,并综合分析形成“三清”报告。
该政策的实施,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的安全,而且强化了食品监管职能。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对食品卫生、营养等方面规定的权威标准,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统一国内食品行业标准、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尽管有了食品安全法,有了三查三清政策,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是食品安全危机依然时有发生。
如何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呢?(1)快速反应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快速反应是非常关键的。
政府需要对食品安全事件敏锐地察觉,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化。
(2)切断链条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应该尽可能快地切断供应链。
危机处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采取行政手段,对涉事企业采取关停、停产、整改等措施,以防止有毒食品进入市场。
食品安全试题库复习资料
![食品安全试题库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94255134431b90d6c85c75e.png)
一.填空1.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通常称为食品质量管理的三次浪潮,即、、。
2.次生环境对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按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分为、、三类。
农业在提供人类食物的同时,农业内源性污染,即、、_________________三种污染严重威胁当前食品安全。
3. 食品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食品安全系统的风险程度不同,我国生产的安全食品包括四个层次,即、、、。
4. 危险性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 、、。
5.毒物和非毒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毒物毒性的大小通常用表示。
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一般采用:和。
6. 由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其处理原则主要有、、、。
7. 肝毒鱼类中毒因子主要是中毒。
8. 按照对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污染程度,环境可分为:和两大类。
外界环境对农业的污染称为农业污染,而农业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也可对环境造成污染,此类污染称为农业污染。
农业内源性污染,包括、、三种污染严重威胁当前食品安全。
9. 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物直接来源是,主要来源是的大量使用。
10. 食品超高压杀菌是将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好之后,放人液体介质中,在压力下作用一段时间,使之达到灭菌要求。
11. 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有:、、、。
12. 辐射源是食品辐射加工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两大类。
13. 当化学物质对蓄积点相对无害时,这种蓄积点称为储存库,机体主要的储存库有:____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等。
14. ____________是超高压容器设计所考虑的关键问题。
15. 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原因引起的。
16. 含有丰富营养的马铃薯是很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来源。
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的演变
![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c0eeb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2.png)
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的演变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
本文将回顾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对食品安全领域的影响。
二、早期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的出现在早期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们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监管制度也相对薄弱。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回应公众需求,第一批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开始出现。
1. 食品卫生法的颁布食品卫生法是食品安全法规的重要里程碑。
该法规于1982年在我国颁布实施,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符合卫生要求,确保食品安全。
此举为今后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2. HACCP制度的引入上世纪70年代,海拔赌博网站国家农业部提倡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制度,此制度是一个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分析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源,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三、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的发展与更新1. 针对突发事件的法规出台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有新的突发事件暴露出来。
这些事件对公众产生了负面影响,促使政府及时采取行动。
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关注,并迫使我国制定相关法规,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2. 国际标准的借鉴与推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在食品安全领域,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借鉴也变得尤为重要。
海拔赌博网站,在制定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时,借鉴了美国、欧盟等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政策。
四、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的影响1. 增强了消费者信心随着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不断完善,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公众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更高,通过法律保障,消费者信心得到了增强。
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e2af7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4.png)
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食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食品安全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和控制。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1. 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例如使用违禁添加剂、超标农药等;其次,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不到位,存在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的情况;再次,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足,容易受到不法商家的欺骗。
2. 食品安全管理的现有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比如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推动了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等。
三、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1. 技术手段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技术手段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食品溯源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
2. 国际合作加强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全球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3.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更加严密的法律体系。
四、结语总之,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领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期待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和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放心、安心地享用健康、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e02d35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1.png)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简要梳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期为今后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初创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开始逐步建立。
1950年,原国家卫生部门颁布了《食品卫生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责任、食品卫生标准和检查制度等。
此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依靠政府卫生部门进行监管,以卫生检查和卫生许可证制度为核心。
二、发展阶段(1979年-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82年,原国家卫生部门颁布了《食品卫生法(试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此后,我国又相继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
在此期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逐渐形成。
1995年,原国家质检部门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司,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008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成立,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三、改革阶段(2009年至今)2008年,我国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为此,我国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2009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监管体系和监管职责。
此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整合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原国家质检部门、原国家工商部门等职责,形成了更加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69d2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a.png)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探讨,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议题。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崛起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品中出现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或者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情况。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添加剂超标、病原菌污染等问题频频发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为了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各国纷纷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政策。
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当时,主要通过医疗机构负责食品安全监测和检验,但由于监管不力和信息不畅,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例如,中国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并加强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四、食品安全监管技术的引入为了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各国纷纷引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和准确性。
例如,利用先进的食品检测技术,可以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致病菌,从而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实现对食品生产流程的全程监控,确保食品的安全可追溯。
五、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之间通过多边、区域和双边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加强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全球食品安全挑 challenges。
六、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参与和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凸显。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演进历程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演进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0b24a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a.png)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演进历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保障食品安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进历程,并总结经验教训。
一、食品安全意识的觉醒过去,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不足,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无人关注。
然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警觉。
人们开始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呼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二、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为了保障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政策相继出台,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5年,我国制定了《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确立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此后,各地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三、学校食品安全责任的明确学校食品安全责任的明确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演进的重要一环。
学校明确了各级负责人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建立了责任体系,加强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监管食品供应链的监管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演进的关键环节。
学校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采购渠道的严格监管、供应商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认证的引入等措施不断完善,有效提高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可控性。
五、食品安全培训的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演进的重要补充。
学校开展了食品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能力。
通过培训,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认识食品安全风险,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六、食品监测和抽检的加强食品监测和抽检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演进的重要保障。
学校加强了对供应食品的监测和抽检,对食品进行全面检测,并建立了相应的记录和档案,确保食品安全合规。
七、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经验总结学校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同时,对事件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并建立了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提高了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杨明亮 刘 进 彭 莹中图分类号:R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483(2003)0320005203 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食物可划分两个时期〔1〕,即:“食物采集时期”(food2gathering p eri od),指的是公元前8000年以前,人类以生吃肉类、采集野生植物为主;“食物生产时期”(food2p roducing p eri od),指的是公元前8000年以后,包括现代社会〔16〕。
不可置疑的是,人类在求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体验食物安全的过程,直到现代社会,才开始使用科学的方法管理食品安全。
据资料报道,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形成了三次浪潮〔2〕,即:行为规范(P 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 CCP)和危险性分析(R isk A nalysis)。
1 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ood H ygiene P ractices,GH P)、良好生产规范(Good M anufactu r2 ing P ractices,G M 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 ita2 ti on Standard Op erating P rocedu res,SSO P),世界卫生组织的十大金色法则,W HO保障安全食物的五个关键,及美国U SDA FDA食品安全的四步法。
1.1 良好卫生规范,是遵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卫生通则》而建立的规范〔3〕。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 C)于1969年制定《食品卫生通则》,到1999年已经作了第4次修订。
良好卫生规范涉及世界各国范围内应当遵循的食品安全和食品适宜性的各项要求,其目的是使食品生产涉及的所有条件和措施能确保食物链中各个阶段食品的安全和适宜可食。
GH P审查的范围有:①初级产品的生产;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设计;③食品生产企业的规范;④食品生产经营操作的控制及其规范;⑤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维护及卫生管理;⑥个人卫生;⑦运输;⑧产品信息;⑨培训。
1.2 良好生产规范,是安全食品生产和制作的基础。
最初,G M P是基于工业生产的最佳运作。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操作的改进,G M P得到较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430079 武汉,湖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美国于1963年正式将其引入药品生产,于1969年制定了适用于食品生产的G M P(Cu rren t Good M anufactu ring P ractice in M anufactu ring,Pack ing o r Ho lding H um an Food,21CFR Part110)〔4〕。
在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 HO建议各成员国的药品生产采用G M P,以保证药品质量。
实质上, G M P是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的结合,以保证产品生产的一致性,达到其规格要求。
各国所制定的G M P大同小异,并经历着变化和发展。
G M P最主要内容包括:①设备和设施的适当设计、维护和清洗;②标准操作程序的制定和批准;③一个独立的质量控制单位;④经过良好培训的人员及管理。
1.3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G M P所要求的内容。
SSO P是一个书面方法 制度,由企业根据有关规定(G M P)制定,比如美国的B rand L ox公司依据美国FDA21CFR Part110的规定,制定该公司的SSO P (drafted2 8 96,revised2 22 96)〔5〕。
SSO P的目的是:防止产品受到各种危害的污染;控制不当温度条件而引起的微生物生长;保证维护和保养设备的程序到位。
一份SSO P书面计划 制度包括多个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每个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书写内容又大致包括5个方面:①标准的要求;②卫生标准操作程序;③监测;④修正措施;⑤记录。
评价一个食品企业是否建立有SSO P制度,有以下五项要求。
第一项要求是:确定企业是否有一个书面计划 制度,规定该企业每天在生产前和生产期间实施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以预防直接污染或劣质产品。
第二项要求是:该计划 制度是否由该企业的较高层次管理人员签发。
第三项要求是:SSO P计划应鉴别生产前操作卫生程序(P re2op erati onal san itati on p roce2 du res),并将其与生产期间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分开。
生产前操作程序必须解决设施、设备和用具的食品接触表面的清洗问题。
第四项要求是:该SSO P计划应能确认负责执行和保持每日卫生的责任人。
第五项要求是:企业应当保持日记录,以证明其执行SSO P计划。
114 世界卫生组织安全食品加工的十大金色法则(T he W HO Go lden R u les fo r Safe Food P repara2 ti on)〔6〕,其内容包括:①选择为食品安全所加工的食品;②彻底烹调食物;③即时就餐烹调好的食物;④小心存放烹调好的食物;⑤彻底回锅烹调过的食物;⑥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⑦反复洗手;⑧保持所有厨房表面的清洁;⑨防止食物受到昆虫、鼠类及其他动物的污染;βκ使用安全的水。
1.5 W HO保障安全食物的五个关键(T he W HOF ive keys to safer food)〔7〕,其内容包括:①保持清洁:②生食与熟食分开;③彻底烹调食物;④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⑤使用安全的水和安全的原料。
1.6 美国U SDA FDA食品安全的四步法(U S2 DA FDA Fou r step s to Food safety)〔8〕,其内容包括:①清洁;②防止交叉污染;③烹调;④冷藏。
世界卫生组织的十大金色法则、W HO保障安全食物的五个关键及美国U SDA FDA食品安全的四步法所针对的是食源性疾病,适合于餐饮业。
2 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点(H azard A nalysis of C ritical Con tro l Po in ts,HA CCP)是一个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系统〔8〕。
HA CCP最初是由美国P illsbu ry公司于1959年提出的〔9〕。
当时P ills2 bu ry公司在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 SA)生产太空食品,面临着两大难题。
一是食屑对电流回路的污染,这个问题通过制作一口一块的小块食品予以解决;另一个是食品安全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 P illsbu ry公司首先采用抽样检验,后来发现不可行。
因为若在1000单位的食品中存在1个沙门氏菌的情况下,抽检20单位时,发生缺陷机率的可能性为98%;抽检690单位时,存在50%的危害性。
所以,保证食品安全所要求达到的检验水平不实际,没有效果。
随后,P illsbu ry公司提出了零缺陷概念(T he Zero D efects Concep t),又因为缺乏科学的可信赖的无损伤检验致病细菌的方法而搁置。
最后,在评价失败原因的基础上,P illsbu ry公司提出了HA CCP的概念,并于1971年在美国食品贮藏会议上公布。
1972年,美国FDA开始将HA CCP应用于低酸罐头食品的生产。
1988年,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在其出版物中介绍了HA CCP,从此HA C2CP概念被国际化。
1989年,美国国家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公布了适用于食品生产的HA CCP原则。
1997年,CA C制定了HA CCP应用指南。
1999年W HO制定了适用于小型 欠发达企业的HA CCP 应用指南和策略〔20〕。
据目前的文献报道,HA CCP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系统的预防方法,通过预测和预防而不是依赖于终末产品的监督和检验来消除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10〕。
HA CCP有七项原则,即①实施危害分析;②确定关键控制点;③建立控制限值;④建立CCP监测系统;⑤采取修正 纠正行动;⑥建立验证程序;⑦建立资料记录制度。
CA C制定的HA CCP应用指南有12项,即①组建HA CCP小组;②描述产品;③鉴别产品的用途;④绘制产品生产流程图;⑤现场核对确认流程图;⑥列举每一生产步骤的所有潜在危害,实施危害分析,考虑控制危害的各种措施;⑦确定关键控制点:⑧建立每个CCP的限值;⑨建立每个CCP 的监测系统;βκ采取纠正措施;βλ建立验证程序;βµ建立资料记录归档制度。
W HO制定了适用于小型 欠发达企业的HA CCP应用指南有6项,即①前言;②前提条件;③管理责任;④预备程序;⑤HA CCP 原则的应用;⑥HA CCP系统效果的认定。
HA CCP之所以能被广泛地接受和采纳,是因为HA CCP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而且还能给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带来明显的效益〔11〕。
①对消费者的效益:降低了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了对基本卫生的知晓;增强了对食品供应的安全感;提高了生活质量。
②对食品企业的效益:增强了消费者和政府的信任;降低了法律和保险成本;增加了市场准入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加强了员工管理食品安全所承担的义务;降低了经营风险。
③对政府的效益:改善了公共卫生;更有效地实施了食品安全控制;降低公共卫生成本;促进了食品贸易;增强了社会食物供应的安全感。
3 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分析(R isk A nalysis)的概念于80年代末被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12214〕。
1997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FAO W HO食品标准、食物化学及食品贸易会议上作出了“在评价时继续以适当的科学原则为基础并遵循危险性评估的决定”。
1995、1997和1999年,FAO W HO连续召开了有关“危险性分析在食品标准中的应用”、“危险性管理与食品安全”以及“危险性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作用”的专家咨询会议,提出了危险性分析的定义、要素及框架的应用原则和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危险性分析体系。
危险性分析由3个部分组成:①危险性评估,包括危害的鉴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摄入量的评估和危险性特征的描述;②危险性管理,是权衡可接受的、可减少的或降低的危险性,并选择和实施适当措施的政策过程;③危险性信息交流,是危险性评估者、管理者和其它有关机构相互交流有关危险性信息的过程。
危险性分析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SPS协定要求,成员国应保证其所采取的SPS措施是建立在人、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之上,并采用相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危险性评估技术。
食品安全危险性分析的总目标是确保公共健康。
4 食品安全管理三次浪潮之间的关系食品安全管理三次浪潮的侧重点不同,但相互联系、相互加强和相互补充。
第一次浪潮以GH P为代表,重点是食品生产加工的一般卫生原则,第二次浪潮(HA CCP)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R isk A nalysis)的重点是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